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涉江

文言文涉江

發布時間: 2020-11-23 21:28:09

A. 經典文言文句子賞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講解】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講解】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知新)

【講解】: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講解】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

【講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講解】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講解】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講解】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1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講解】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講解】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

1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講解】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

品德篇

15.巧言令色,鮮矣仁。

【講解】花言巧語,裝出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心裡不會有多少「仁德」(這種人不會有真正的愛人之心)。

16.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講解】有了過錯,別人都能看到;改了,人們都會敬仰他。

17.德不孤,必有鄰。

【講解】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18.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講解】: 一個人的高尚的品質和外在的表現一致,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19.君子不器。

【講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樣(指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用於贊美別人多才多藝)

2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講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卻可用小事情考驗他。

2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殺身成仁)

【講解】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B. 刻舟求劍文言文及翻譯,每個字的意思都要。拜託了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翻譯: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裡。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刀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後停了下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裡尋找劍。 船已經行駛了,但是劍沒有移動,像這樣找劍,不也是很糊塗嗎?
詞語注釋
1、涉:過,渡。
2、者:……的人,定語後置的標志。
3、遽(jù):急忙,快。
4、契(qì):雕刻
5、是:這是。
6、吾劍:我的劍。
7、之所從墜:掉下去的地方
8、矣:了。
9、若:像。
10、此:這樣。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愚蠢,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12、行:<動詞>運行。《刻舟求劍》:「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13、之:指「劍」。
14、墜:落。
15、求:尋找。
16、於:到。(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1.涉--渡,由後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語後置的標志。
3.其--他的,代詞。
4.自--從。
5.墜--掉,落。
6.於--在,到。
7.遽--立刻,急忙,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詞,這兒。
10.吾--我的。
11.之--結構助詞,不譯。
12.所從墜--從劍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詞。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劍,代詞。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這樣。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迷惑,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C.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系。《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范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
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D. 窮的一詞多義附原句,原句在高中文言文里可以找到

窮字一詞多義:

1、走投無路,處境困窘。

出處:南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窮餓無聊,追購雙急。」

白話釋義:南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窮困潦倒無依無靠,什麼也買不起。」

2、不得志;不顯貴。

出處:戰國·屈原《涉江》:「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白話釋義:戰國·屈原《涉江》:「我不能改變心意來順從世俗啊,當然難免愁苦終身不得志。」

3、走到盡頭;尋究到底。

出處: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復前行,欲窮其林。」

白話釋義: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窮拼音:qióng

釋義:

1、缺乏財物:貧窮。窮苦。窮則思變。

2、處境惡劣:窮困。窮蹙。窮窘。窮當益堅(處境越窮困,意志應當越堅定)。窮而後工(舊時指文人處境窮困,詩就寫得好)。

3、達到極點:窮目。窮形盡相。窮兵黷武。

4、完了:窮盡。山窮水盡。日暮途窮。

5、推究到極點:窮物之理。

(4)文言文涉江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受窮[shòu qióng]

遭受窮困。

2、無窮[wú qióng]

沒有窮盡;沒有限度。

3、窮途[qióng tú]

路的盡頭,比喻窮困的境況。

4、窮寇[qióng kòu]

窮途末路的賊寇,泛指殘敵。

5、窮困[qióng kùn]

生活貧窮,經濟困難。

E. 翻譯刻舟求劍文言文版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求劍若此不亦惑乎翻譯全文求速度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譯文【譯文】有一個渡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裡。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後,這個人從他所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船已經向前行駛了很遠,而劍卻不會和船一起前進,像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注釋1.涉--本指徒步過河,此指渡過。2.自--從。3.遽--急忙,立即,匆忙。4.契--用刀雕刻。5.是--指示代詞,這兒。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迷惑,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7.墜--掉下。8.若--像。9.是吾劍之所從墜--這里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10.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11.求--尋找。12.之--代詞,代「劍」。13.其劍自舟墜於水,其:他的。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詞)那。15.從其所契者,其:他。16.是吾劍之所從墜,之:助詞,不譯。17.止:動詞,停止。18.行:前進。19.亦:也。

F. 刻舟求劍楚人涉江這篇文言文對楚人的描寫是從哪方面進行的突出了楚人什麼的特

劍落水中,只會沉底。這是普通的常識。船走遠了。楚人還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寶劍。真是愚蠢可笑。假設全是靜止的,劍沉水底,在船的落健處刻上記號順著記號向水中找劍自然可能找到。無奈劍沉水底就不動了。船卻在不斷的移動。這個客觀事實,沒有在楚人求劍人的頭腦里得到反映。他以為劍從哪裡落下去就從哪裡去找,怎麼能找到?他的認識從客觀事實不一致,結果自然只有失敗。
用這樣一個比喻來諷刺死抱著教條的人非常有力。
這個成語所包含的兩層道理一層是人們的思想認識,如果不符合客觀實際,就不會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層是客觀實際是不斷變化的,發展的,如果把陳規舊章當成解決新問題的法寶也要鬧笑話。
「刻舟求劍」這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於成法,固執不變通的人。

G. 焚人有涉江者這個古文用一個成語來概括中焚人可笑在哪

刻舟求劍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結構】連動式。

【用法】含貶義。多指做事不知進退;墨守成規;不懂得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來處理事情。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刻;不能讀作「kē」;劍;不能讀作「jiǎn」。

【辨形】劍;不能寫作「箭」。

【近義詞】守株待兔、墨守成規

【反義詞】看風使舵、見機行事

【辨析】~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變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重於「刻」和「求」;強調雖然主觀上努力;但不注意變化了的客觀情況;不能相應地採取適當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強調主觀上不努力;僅想坐守等待;僥幸得到意外收獲。

【例句】我們應當記取~的教訓;使我們的思想適應客觀形勢的變化。

H.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文言文翻譯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
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里掉入水中,
全文譯文: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來後,他便從自己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尋找劍。
船已經向前走了,而劍沒有,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塗了嗎?

I. 文言文閱讀(三)(7分)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


小題1:①做標記 做記號②這樣(每個小題1分,共2分)
小題2: 這是 我劍掉落的 地方
小題3:刻舟求劍(1分):人要學會變通,不能愚昧地恪守一個死的規矩。或,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以免貽笑大方。(2分)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