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富弼文言文

富弼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3 23:09:38

Ⅰ 求文言文翻譯

慶歷中,劫盜張海橫行數路,將過高郵。知軍晁仲約度不能御,諭軍中富民出金帛,市牛酒,使人迎勞,且厚遺之。海悅徑去,不為暴。事聞,朝廷大怒。時範文正公在政府,富鄭公在樞府,鄭公議欲誅仲約以正法,范公欲宥之,爭於上前。富公曰:「盜賊公行,守臣不能戰,不能守,而使民醵錢遺之,法所當誅也;不誅,郡縣無復肯守者矣。聞高郵之民疾之,欲食其肉,不可釋也。」范公曰:「郡縣兵械足以戰守,遇賊不御,而又賂之,此法所當誅也。今高郵無兵與械,雖仲約之義當勉力戰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小民之情,得醵出財物,而免於殺掠,理必喜之,而雲欲食其肉,傳者過也。」仁宗釋然從之,仲約由此免死。
既而富公慍曰:「方今患法不舉,方欲舉法,而多方沮之,何以整眾?」范公密告之曰:「祖宗以來,未嘗輕殺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輕壞之?且吾與公在此,同僚之間,同心者有幾?雖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輕導人主以誅戮臣下,它日手滑,雖吾輩亦未敢自保也。」富公終不以為然。及二公跡不自安,范公出按陝西,富公出按河北,范公因自乞守邊。富公自河北還,及國門,不許入,未測朝廷意,比夜徬徨不能寐,遶床嘆曰:「范六丈,聖人也!」
宋仁宗慶歷年間,強盜張海橫走了路,將經過高郵。知軍晃仲約度不能抵禦,對軍隊中富戶出金帛,買牛酒,派人迎接慰勞,並且送給他。海高興就走,不算殘暴。事情上報,朝廷非常憤怒。當時范仲淹在政府,富弼在樞密院,鄭先生提議處死晁仲約用正方法,范公想原諒他們,爭奪在皇上面前。富弼說:「盜賊公行,守臣不能戰,守不住,而使百姓湊錢給他,法所要殺的;不殺,郡縣不再肯守的了。聽說高郵的人民憎恨的,想要吃它們的肉,不可放棄的。」范公說:「郡縣的兵力足以防禦,遇上賊不到,然後又給他,這種方法所要殺的。現在沒有軍隊和武器高郵,雖然仲約的意義應當努力戰斗,但事情有可寬恕,殺了他恐怕不是法律意思。小民的感情,得到湊錢出財物,而免於殺掠,管理一定會很高興的,但說要吃它們的肉,傳授的人錯了。仁宗釋放地跟著走了」,仲約因此免於一死。
不久,富弼生氣地說:「現在患法不舉,正想舉法,而多方阻撓的,如何整部?」范公私下告訴他說:「祖宗以來,從來沒有輕易殺死臣下,這是一種美德事,為什麼要輕易破壞的?並且我與您在這,同事之間,同心的人有多少?雖然上面的意思也不知道所確定的,而輕引導君主誅殺臣子用,其他天手滑,雖然我們也不敢保證自己的。」富公始終不這樣認為。等到二公事跡不安,范公出京巡按陝西,富公外出視察河北,范公就自己請求守邊。富公從河北回來,到建國門,不允許進入,不知道朝廷的心意,不能入睡整夜彷徨,遶床嘆息說:「范六丈,聖人的!」

Ⅱ 文言文翻譯啊!!

【原文】
景德二年春,表請歸洛。陛辭日,肩輿至東園門,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遠人請和,弭兵省財,古今上策,惟願陛下以百姓為念。」上嘉納之,因遷從簡太子洗馬,知簡奉禮郎。蒙正至洛,有園亭花木,日與親舊宴會,子孫環列,迭奉壽觴,怡然自得。大中祥符而後,上朝永熙陵,封泰山,祠後土,過洛,兩幸其第,錫賚有加。上謂蒙正曰:「卿諸子孰可用?」對曰:「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簡,任穎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簡由是見知於上。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兒子十許歲,欲令入書院,事廷評、太祝。」蒙正許之。及見,驚曰:「此兒他日名位與吾相似,而勛業遠過於吾。」令與諸子同學,供給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後弼兩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類如此。
【注釋】
1、指朝官離開朝廷,上殿辭別皇帝。宋蘇軾 《張文定公墓誌銘》:「過都,留判尚書都省,請知鄆州。陛辭論天下事。」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六:「翰林院侍讀學士武周文致仕陛辭。成祖賜坐與語。」2、肩輿:亦作「肩轝」「肩舁」。轎子。《晉書·王導傳》:「會三月上巳,帝親觀禊,乘肩轝,具威儀。」唐白居易《東歸》詩:「翩翩平肩舁,中有醉老夫。」《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荊公道:『要往江寧,欲覓肩輿一乘,或騾或馬三匹,即刻便行。』」這里是動詞,乘坐轎子。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謝中郎是王藍田女婿,嘗著白綸布,肩輿徑至揚州聽事。」《新唐書·李叔明傳》:「(叔明)後朝京師,以病足,賜錦輦,令宦士肩舁以見。」《舊五代史·晉書·少帝紀五》:「帝舉族出封丘門,肩轝至野。」宋歐陽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銘》:「公益病,又求知潁州,肩舁至徐,遂不起。」3、掖:叉著人的胳膊。4、升殿:登殿。《新唐書·禮樂志九》:「應升殿者詣東、西階,至解劍席,脫舃,解劍,升。」《資治通鑒·晉惠帝永寧元年》:「帝自端門入,升殿,群臣頓首謝罪。」5、因:趁機。6、遠人:遠方的人;關系疏遠的人。指外族人或外國人。《周禮·春官·大司樂》:「以安賓客,以說遠人。」《論語·季氏》:「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唐元稹《授入朝契丹首領達於只枕等二十九人果毅別將》:「朕聞德教加於四海,則遠人斯屆。」《明史·雲南土司傳二·麓川》:「帝謂蠻眾攻奪常事,執一二人罪之,不足以革其俗,且曲直未明,遽罪其使,失遠人心。」7、請和:求和。《左傳·襄公四年》:「無終子嘉父使孟樂如晉,因魏莊子納虎豹之皮,以請和諸戎 。」《三國志·魏志·董卓傳》:「傕使公卿詣汜請和,汜執之。」清馬建忠《巴黎復友人書》:「而所征國都有各不相下之心,無割地請和之說,交涉之道猶未起也。」8、弭兵:平息戰事;停止戰爭。《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晉楚許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許,則固攜吾民矣,將焉用之?」宋陸游《南唐書·元宗紀》:「及福州、湖南再喪師,知攻取之難,始議弭兵務農。」明錢嶪《憫黎詠》:「息火當息薪,弭兵當弭飢。」9、省財:節省財用。10、惟願:只希望。11、以百姓為念:把百姓放在心上。12、嘉納:贊許並採納。多為上對下而言。《漢書·循吏傳·黃霸》:「天子嘉納敞(張敞)言,召上計吏,使侍中臨飭如敞指意。」《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九年》:「上厲精求治,數引魏徵入卧內,訪以得失;徵知無不言,上皆欣然嘉納。」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五:「祝太史芷塘以詩集見示,予小獻芻蕘,太史深為嘉納。」13、因:於是。14、遷:升遷。15、親舊:猶親故。親戚和故交舊友。《三國志·魏志·王朗傳》:「雖流移窮困,朝不謀夕,而收恤親舊,分多割少,行義甚著。」《新唐書·崔祐甫傳》:「帝嘗謂曰:『人言卿擬官多親舊,何耶?』」16、環列:圍繞布列。《隋書·音樂志中》:「九關洞開,百靈環列。」金元好問《李參軍友山亭記》:「九山環列,潁水中貫。」清嚴遂成《孱陵吊孫夫人》詩:「妹也女中一人傑,侍婢明妝劍環列。」17、奉壽觴:即稱觴舉壽,同「稱觴上壽」。 舉杯飲酒,表示祝壽。漢崔寔《四民月令》:「子婦孫曾,各上椒酒於其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陳書·侯安都傳》:「明日,安都坐於御坐,賓客居群臣位,稱觴上壽。」《北史·宇文護傳》:「每四時伏臘,武帝率諸親戚,行家人禮,稱觴上壽,榮貴之極,振古未聞。」18、而後:以後。19、後土:指土神或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壇。《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則先告後土。」鄭玄註:「後土,土神也。」《禮記·檀弓上》:「君舉而哭於後土。」鄭玄註:「後土,社也。」《漢書·武帝紀》:「朕躬祭後土地祇,見光集於靈壇,一夜三燭。」唐張說《大唐祀封禪頌》:「(陛下)前年祈後土,人獲大穰。」20、第:府邸;住宅。21、錫賚:賞賜。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指瑕》:「夫賞訓錫賚,豈關心解。」《舊唐書·郭曖傳》:「大歷中,恩寵冠於戚里,歲時錫賚珍玩,不可勝紀。」明張四維《雙烈記·策封》:「享千鍾厚祿,錫賚天廚。」清夏燮《中西紀事·通番之始》:「念其遠道輸忱,從優錫賚。」這里指賞賜之物。《舊唐書·牛仙客傳》:「仙客既居相位……所有錫賚,皆緘封不啟。」清龔自珍《送廣西巡撫梁公序》之三:「又知夫美其德,紀其旬宣,頌其燕喜福祿,而侈大其受命於王,車旗之庶、錫賚之多者,古之賓客,用拜辟席,擇言之所言也。」22、有加:又增加。這里指很多。23、由是:從此。24、見知:受到知遇。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汾水》:「飛廉以善走事紂,惡來多力見知。周武王伐紂,兼殺惡來。」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王逢原》:「王逢原見知王荊公,一時附麗之徒,日滿其門,進譽獻諛,初不及文字間也。」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二·劉元子》:「嵩陽守重慶,銅梁大司馬張襄憲公佳胤以童子見知,愛如己子。」25、廷評:亦作「廷平」。即廷尉平。官名,漢時為廷尉屬官。宣帝地節三年,初置廷尉平四人:稱左右平,秩六百石。東漢光武帝省右平,唯有左平一人,掌平決詔獄事。魏晉以後不分左右,直謂之廷尉評。北魏、北齊及隋各設廷尉評一人。隋文帝開皇三年罷。至煬帝及唐太宗時復置評事,屬大理寺,但一般仍以「廷評」稱之。《漢書·刑法志》:「今明主躬垂明聽,雖不置廷平,獄將自正。」晉潘岳《閑居賦》序:「逮事世祖武皇帝,為河陽、懷令,尚書郎,廷尉平。」《北史·元順傳》:「時三公曹令史朱事錄書高陽王雍,雍欲以為廷尉評,頻煩托順不為用。」唐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海》詩:「廷評近要津,節制收英髦。」唐李商隱《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詩:「廷評日下握靈蛇,書記眠時吐彩鳳。」參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後漢書·百官志二》、《通典·職官七》。26、名位:官職與品位;名譽與地位。《左傳·庄公十八年》:「王命諸侯,名位不同,禮亦異數。」三國魏曹植《釋愁文》:「沉溺流俗,眩惑名位。」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一:「人皆謂其寒薄,獨一善相者目之曰:『公名位俱極,但祿氣不豐耳。』」27、勛業:功業。《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子志大其量,而勛業難為也,可不慎哉!」唐李頎《贈別張兵曹》詩:「勛業河山重,丹青錫命優。」清管同《〈方植之文集〉序》:「由是言之:性命修於身,勛業皆其末跡也。」28、供給:以物資、錢財等給人而供其所需。《管子·地圖》:「論功勞,行賞罰,不敢蔽賢有私,供給軍之求索。」《史記·封禪書》:「使者存問供給,相屬於道。」唐薛用弱《集異記補編·葉法差》:「詔衢、婺、括三州助葬,供給所須。」清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芸既長,嫻女紅,三口仰其十指供給。」這里指指生活所需之錢物。唐杜甫《有客》詩:「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葯欄。」《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焦大郎)吩咐店小二道:『滿大哥官人供給,只管照常支應。』」清焦循《憶書》六:「自備供給,而以應用之費分給諸生飯食。」29、入相:入朝為宰相。《史記·曹相國世家》:「蕭何卒,參聞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將入相』。」唐崔顥《江畔老人愁》詩:「兩朝出將復入相,五世疊鼓乘朱輪。」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舊傳居此閤者,多至入相。」清梅曾亮《原仕予告大學士戴公墓碑》:「惟公與兄子文瑞公,相繼皆以是入相,天下以為榮。」30、致仕:辭去官職。《公羊傳·宣公元年》:「退而致仕。」何休註:「致仕,還祿位於君。」《北史·韋孝寬傳》:「孝寬每以年迫懸車,屢請致仕。」唐白居易《不致仕》詩:「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
31、知人:謂能鑒察人的品行、才能。《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史記·宋微子世家》:「宋宣公可謂知人矣,立其弟以成義,然卒其子復享之。」宋曾鞏《贈黎安二生序》:「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清錢謙益《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擇將如擇醫,以知人為能事。」32、類:大抵;大都。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宋司馬光《訓儉示康》:「走卒類士服。」
【譯文】
景德二年(1005)春,(呂蒙正)上表請求回洛陽。到朝廷辭別皇帝的那一天,乘坐轎子到東園門,命兩個子叉著他的胳膊扶著他上殿,趁機說:「外族人求和,停止戰爭節省財用,這是從古到今治理國家的上策,只希望陛下把百姓放在心上。」皇帝贊許並採納了他的意見,於是升遷(呂蒙正的兒子)呂從簡為太子洗馬,升遷呂知簡為奉禮郎。呂蒙正回到洛陽,(他的府邸內)有園亭花木,每日與親友宴會,子孫環繞,輪著向他舉杯祝壽,怡然自得。大中祥符以後,皇帝朝拜永熙陵,封禪泰山,祭祀土神,經過洛陽,兩次到他家,賞賜之物很多。皇帝對呂蒙正說:「您的幾個兒子中誰可以重用啊?」(呂蒙正)回答說:「我的幾個兒都不值得重。(不過我)有個侄子呂夷簡,(現在)擔任穎州推官,(他有)宰相之才。」呂夷簡從此受到皇帝的禮遇。
富言是呂蒙正的門客。有一天他對呂蒙正說:「我兒子十來歲,想讓他進人書院,在廷評、太祝身邊做事。」呂蒙正答應了。等到後來見到了富言的兒子,大驚道:「這位小兒將來有一天的官職與品位與我相似,而功業則會遠遠超過我。」於是讓他與自己的幾個兒子一起學習,提供的生活所需之錢物非常優厚。富言的兒子,就是富弼。後來富弼兩次入朝為宰相,最後也以司徒的身份辭去官職。他(呂蒙正)能夠識鑒人才大都像這樣。

Ⅲ 《宋史富弼傳》文言文翻譯,最好能有重點字詞的詳解,謝謝!

受字數限制,後幾段譯文暫缺,但是附件里有。

宋史富弼傳

【原文】

富弼,字彥國,河南人。初,母韓有娠,夢旌旗鶴雁降其庭,雲有天赦,已而生弼。少篤學,有大度,范仲淹見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仁宗復制科,仲淹謂弼:「子當以是進。」舉茂材異等,授將作監丞、簽書河陽判官。仲淹坐爭廢後事貶,弼上言:「是一舉而二失也,縱未能復後,宜還仲淹。」不聽。通判絳州,遷直集賢院。趙元昊反,弼疏陳八事,乞斬其使者。召為開封府推官、知諫院。康定元年,日食正旦,弼請罷宴徹樂,就館賜北使酒食。執政不可,弼曰:「萬一契丹行之,為朝廷羞。」後聞契丹果罷宴,帝深悔之。時禁臣僚越職言事,弼因論日食,極言應天變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

元昊寇鄜延,破金明,鈐轄盧守{勤心}不救,內侍黃德和引兵走,大將劉平戰死,德和誣其降賊。弼請按竟其獄,德和坐要斬。夏守贇為陝西都部署,又以入內都知王守忠為鈐轄。弼言:「用守贇既為天下笑,今益以守忠,殆與唐監軍無異。守勤、德和覆車之轍,可復蹈乎!」詔罷守忠。又請令宰相兼領樞密院。時西夏首領二人來降,位補借奉職。弼言當厚賞以勸來者。事下中書,宰相初不知也。弼嘆曰:「此豈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極論之,於是從弼言。除鹽鐵判官、史館修撰,奉使契丹。慶歷二年,為知制誥,糾察在京刑獄。堂吏有偽為僧牒者,開封不敢治。弼白執政,請以吏付獄,呂夷簡不悅。

會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蕭英、劉六符來求關南地。朝廷擇報聘者,皆以其情叵測,莫敢行,夷簡因是薦弼。歐陽修引顏真卿使李希烈事,請留之,不報。弼即入對,叩頭曰:「主憂臣辱,臣不敢愛其死。」帝為動色,先以為接伴。英等入境,中使迎勞之,英託疾不拜。弼曰:「昔使北,病卧車中,聞命輒起。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弼開懷與語,英感悅,亦不復隱其情,遂密以其主所欲得者告曰:「可從,從之;不然,以一事塞之足矣。」弼具以聞。帝唯許增歲幣,仍以宗室女嫁其子。

進弼樞密直學士,辭曰:「國家有急,義不憚勞,奈何逆以官爵賂之。」遂為使報聘。既至,六符來館客。弼見契丹主問故,契丹主曰:「南朝違約,塞雁門,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將以何為?群臣請舉兵而南,吾以謂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獲,舉兵未晚也。」弼曰:「北朝忘章聖皇帝之大德乎?澶淵之役,苟從諸將言,北兵無得脫者。且北朝與中國通好,則人主專其利,而臣下無獲;若用兵,則利歸臣下,而人主任其禍。故勸用兵者,皆為身謀耳。」契丹主驚曰:「何謂也?」弼曰:「晉高祖欺天叛君,末帝昏亂,土宇狹小,上下離叛,故契丹全師獨克,然壯士健馬物故太半。今中國提封萬里,精兵百萬,法令修明,上下一心,北朝欲用兵,能保其必勝乎?就使其勝,所亡士馬,群臣當之歟,抑人主當之歟?若通好不絕,歲幣盡歸人主,群臣何利焉?」契丹主大悟,首肯者久之。弼又曰:「塞雁門者,以備元昊也。塘水始於何承矩,事在通好前。城隍皆修舊,民兵亦補闕,非違約也。」契丹主曰:「微卿言,吾不知其詳。然所欲得者,祖宗故地耳。弼曰:「晉以盧龍賂契丹,周世宗復取關南,皆異代事。若各求地,豈北朝之利哉?」

既退,六符曰:「吾主恥受金帛,堅欲十縣,何如?」弼曰:「本朝皇帝言,朕為祖宗守國,豈敢妄以土地與人。北朝所欲,不過租賦爾。朕不忍多殺兩朝赤子,故屈己增幣以代之。若必欲得地,是志在敗盟,假此為詞耳。澶淵之盟,天地鬼神實臨之。今北朝首發兵端,過不在我。天地鬼神,其可欺乎!」明日,契丹主召弼同獵,引弼馬自近,又言得地則歡好可久。弼反覆陳必不可狀,且言:「北朝既以得地為榮,南朝必以失地為辱。兄弟之國,豈可使一榮一辱哉?」獵罷,六符曰:「吾主聞公榮辱之言,意甚感悟。今惟有結昏可議耳。」弼曰:「婚姻易生嫌隙。本朝長公主出降,齎送不過十萬緡,豈若歲幣無窮之利哉?」契丹主諭弼使歸,曰:「俟卿再至,當擇一受之,卿其遂以誓書來。」

弼歸復命,復持二議及受口傳之詞於政府以往。行次樂壽,謂副使張茂實曰:「吾為使者而不見國書,脫書詞與口傳異,吾事敗矣。」啟視果不同,即馳還都,以晡時入見,易書而行。及至,契丹不復求婚,專欲增幣,曰:「南朝遺我之辭當曰『獻』,否則曰『納』。」弼爭之,契丹主曰:「南朝既懼我矣,於二字何有?若我擁兵而南,得無悔乎!」弼曰:「本朝兼愛南北,故不憚更成,何名為懼?或不得已至於用兵,則當以曲直為勝負,非使臣之所知也。」契丹主曰:「卿勿固執,古亦有之。」弼曰:「自古唯唐高祖借兵於突厥,當時贈遺,或稱獻納。其後頡利為太宗所擒,豈復有此禮哉!」弼聲色俱厲,契丹知不可奪,乃曰:「吾當自遣人議之。」復使劉六符來。弼歸奏曰:「臣以死拒之,彼氣折矣,可勿許也。」朝廷竟以「納」字與之。始受命,聞一女卒;再命,聞一子生,皆不顧。又除樞密直學士,遷翰林學士,皆懇辭,曰:「增歲幣非臣本志,特以方討元昊,未暇與角,故不敢以死爭,其敢受乎!」

三年,拜樞密副使,辭之愈力,改授資政殿學士兼侍讀學士。七月,復拜樞密副使。弼言:「契丹既結好,議者便謂無事,萬一敗盟,臣死且有罪。願陛下思其輕侮之恥,坐薪嘗膽,不忘修政。」以誥納上前而罷。逾月,復申前命,使宰相諭之曰:「此朝廷特用,非以使遼故也。」弼乃受。帝銳以太平責成宰輔,數下詔督弼與范仲淹等,又開天章閣,給筆札,使書其所欲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當世之務十餘條及安邊十三策,大略以進賢退不肖、止僥幸、去宿弊為本,欲漸易監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於是小人始不悅矣。

元昊遣使以書來,稱男不稱臣。弼言:「契丹臣元昊而我不臣,則契丹為無敵於天下,不可許。」乃卻其使,卒臣之。四年,契丹受禮雲中,且發兵會元昊伐呆兒族,於河東為近,帝疑二邊同謀。弼曰:「兵出無名,契丹不為也。元昊本與契丹約相左右,今契丹獨獲重幣,元昊有怨言,故城威塞以備之。呆兒屢寇威塞,契丹疑元昊使之,故為是役,安能合而寇我哉?」或請調發為備,弼曰:「如此正墮其計,臣請任之。」帝乃止,契丹卒不動。夏竦不得志,中弼以飛語。弼懼,求宣撫河北,還,以資政殿學士出知鄆州。歲余,讒不驗,加給事中,移青州,兼京東路安撫使。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勸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得公私廬舍十餘萬區,散處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資、待缺、寄居者,皆賦以祿,使即民所聚,選老弱病瘠者廩之,仍書其勞,約他日為奏請受賞。率五日,輒遣人持酒肉飯糗慰藉,出於至誠,人人為盡力。山林陂澤之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擅取。死者為大冢葬之,目曰「叢冢」。明年,麥大熟,民各以遠近受糧歸,凡活五十餘萬人,募為兵者萬計。帝聞之,遣使褒勞,拜禮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職也。」辭不受。前此,救災者皆聚民城郭中,為粥食之,蒸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數日不得粥而仆,名為救之,而實殺之。自弼立法簡便周盡,天下傳以為式。

王則叛,齊州禁兵欲應之,或詣弼告。齊非弼所部,恐事泄變生,適中貴人張從訓銜命至青,弼度其可用,密付以事,使馳至齊,發吏卒取之,無得脫者。即自劾顓擅之罪,帝益嘉之,復以為禮部侍郎,又辭不受。遷大學士,徙知鄭、蔡、河陽,加觀文殿學士,改宣徽南院使、判並州。至和二年,召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與文彥博並命。宣制之日,士大夫相慶於朝。帝微覘知之,以語學士歐陽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諸夢卜,豈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頓首賀。帝弗豫,大臣不得見,中外憂栗。弼、彥博入問疾,因托禳禬事止宿連夕,每事皆關白乃行,宮內肅然,語在《彥博傳》。嘉祐三年,進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弼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議,無容心於其間。當是時,百官任職,天下無事。六年三月,以母憂去位,詔為罷春宴。故事,執政遭喪皆起復。帝虛位五起之,弼謂此金革變禮,不可施於平世,卒不從命。英宗立,召為樞密使。居二年,以足疾求解,拜鎮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揚州,封祁國公,進封鄭。

熙寧元年,徙判汝州。詔入覲,許肩輿至殿門。神宗御內東門小殿,令其子掖以進,且命毋拜,坐語,從容訪以治道。弼知帝果於有為,對曰:「人主好惡,不可令人窺測;可測,則奸人得以傅會。當如天之監人,善惡皆所自取,然後誅賞隨之,則功罪無不得其實矣。」又問邊事,對曰:「陛下臨御未久,當布德行惠,願二十年口不言兵。」帝默然。至日昃乃退。欲以集禧觀使留之,力辭赴郡。明年二月,召拜司空兼侍中,賜甲第,悉辭之,以左僕射、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時有為帝言災異皆天數,非關人事得失所致者。弼聞而嘆曰:「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為者!此必奸人慾進邪說,以搖上心,使輔拂諫爭之臣,無所施其力。是治亂之機,不可以不速救。」即上書數千言,力論之。又言:「君子小人之進退,系王道之消長,願深加辨察,勿以同異為喜怒、喜怒為用舍。陛下好使人伺察外事,故奸險得志。又多出親批,若事事皆中,亦非為君之道;脫十中七八,積日累月,所失亦多。今中外之務漸有更張,大抵小人惟喜生事,願深燭其然,無使有悔。」是時久旱,群臣請上尊號及用樂,帝不許,而以同天節契丹使當上壽,故未斷其請。弼言此盛德事,正當以此示之,乞並罷上壽。帝從之,即日雨。弼又上疏,願益畏天戒,遠奸佞,近忠良。帝手詔褒答之。

王安石用事,雅不與弼合。弼度不能爭,多稱疾求退,章數十上。神宗將許之,問曰:「卿即去,誰可代卿者?」弼薦文彥博,神宗默然,良久曰:「王安石何如?」弼亦默然。拜武寧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河南,改亳州。青苗法出,弼以謂如是則財聚於上,人散於下,持不行。提舉官趙濟劾弼格詔旨,侍御史鄧綰又乞付有司鞫治,乃以僕射判汝州。安石曰:「弼雖責,猶不失富貴。昔鯀以方命殛,共工以象恭流,弼兼此二罪,止奪使相,何由沮奸?」帝不答。弼言:「新法,臣所不曉,不可以治郡。願歸洛養疾。」許之。遂請老,加拜司空,進封韓國公致仕。弼雖家居,朝廷有大利害,知無不言。郭逵討安南,乞詔逵擇利進退,以全王師;契丹爭河東地界,言其不可許;星文有變,乞開廣言路;又請速改新法,以解倒縣之急。帝雖不盡用,而眷禮不衰,嘗因安石有所建明,卻之曰:「富弼手疏稱『老臣無所告訴,但仰屋竊嘆』者,即當至矣。」其敬之如此。

元豐三年,王堯臣之子同老上言:「故父參知政事時,當仁宗服葯,嘗與弼及文彥博議立儲嗣,會翌日有瘳,其事遂寢。」帝以問彥博,對與同老合,帝始知至和時事。嘉弼不自言,以為司徒。六年八月,薨,年八十。手封遺奏,使其子紹庭上之。其大略雲:

陛下即位之初,邪臣納說圖任之際,聽受失宜,上誤聰明,浸成禍患。今上自輔臣,下及多士,畏禍圖利,習成敝風,忠詞讜論,無復上達。臣老病將死,尚何顧求?特以不忍上負聖明,輒傾肝膽,冀哀憐愚忠,曲垂採納。

去年永樂之役,兵民死亡者數十萬。今久戍未解,百姓困窮,豈諱過恥敗不思救禍之時乎?天地至仁,寧與羌夷校曲直勝負?願歸其侵地,休兵息民,使關、陝之間,稍遂生理。兼陝西再團保甲,又葺教場,州縣奉行,勢侔星火,人情惶駭,難以復用,不若寢罷以綏懷之。臣之所陳,急於濟事。若夫要道,則在聖人所存,與所用之人君子、小人之辨耳。陛下審觀天下之勢,豈以為無足慮邪?

帝覽奏震悼,輟朝三日,內出祭文致奠,贈太尉,謚曰文忠。

弼性至孝,恭儉好修,與人言必盡敬,雖微官及布衣謁見,皆與之亢禮,氣色穆然,不見喜慍。其好善嫉惡,出於天資。常言:「君子與小人並處,其勢必不勝。君子不勝,則奉身而退,樂道無悶。小人不勝,則交結構扇,千岐萬轍,必勝而後已。迨其得志,遂肆毒於善良,求天下不亂,不可得也。」其終身皆出於此雲。元祐初,配享神宗廟庭。哲宗篆其碑首曰:「顯忠尚德」,命學士蘇軾撰文刻之。紹聖中,章惇執政,謂弼得罪先帝,罷配享。至靖康初,詔復舊典焉。

【參考譯文】

富弼字彥國,河南人。起初,他的母親韓氏身懷有孕,夢見旌旗鶴大雁降落在庭院中,說是上天赦免,不久生下富弼。年輕時堅持學習,氣量大度,范仲淹見到他後十分驚奇,說:「帝王的輔佐之才。」將他所寫的文章拿給王曾、晏殊看,晏殊將女兒嫁給他。

仁宗恢復制科,范仲淹對富弼說:「你應當通過這種途徑進入仕途。」推舉茂才異等,授將作監丞、簽書河陽判官。范仲淹由於爭論廢除皇後之事而遭貶,富弼上書說:「這是一舉而二失,即使不能恢復皇後之位,也應該將職位歸還給范仲淹。」沒被採納。任絳州通判,升任直集賢院。趙元昊叛亂,富弼上疏陳述八件事,請求斬殺趙元昊派來的使者,奉召任開封府推官、知諫院。康定元年(1040),正月初一發生了日食,富弼請求撤銷宴會和舞樂,在別館中賜予元昊使者酒飯。執政認為不行,富弼說:「萬一契丹這樣做,是朝廷的羞辱。」後來聽說契丹果然撤除了宴會,仁宗深感後悔。這時禁止大臣超越職位上書言事,富弼因此議論日食,極力聲明應付天象變化還不如使下情暢通,於是解除了禁令。

趙元昊進犯鄜延,攻佔金明,鈐轄盧守鉞不救助,內侍黃德和帶兵逃走,大將劉平戰死,黃德和誣陷他向敵人投降。富弼請求巡按審理此案,黃德和被腰斬。夏守斌貝任陝西都部署,又以入內都知王守忠為鈐轄。富弼說:「任用夏守斌貝就已經被天下人譏笑,如今又對王守忠加以任用,這大概與唐朝監軍沒有什麼差異。盧守勤心、黃德和失敗的事情,還能重復嗎?」詔令罷免王守忠。又請求讓宰相兼領樞密院。這時西夏有二位首領前來歸降,朝廷對他們只是補借奉職。富弼說應當給他們豐厚的賞賜以便規勸人前來降服。事情下到中書,宰相起初不知此事。富弼嘆息說:「這難道是一件小事嗎?而宰相卻不知道!」更加極力論說此事,這樣就聽從了富弼的建議。授職鹽鐵判官、史館修撰,奉命出使契丹。慶歷二年(1042),為知制誥,糾察在京師的刑事案件。官吏中有偽造僧侶名冊,開封府不敢治罪。富弼告訴執政者,請求將官吏捉拿交付獄吏,呂夷簡不高興。

正好契丹在邊境駐扎軍隊,派遣大臣蕭英、劉六符前來索要關南土地。朝廷選擇聘答的人員,都認為契丹情形不能預測,不敢前行,呂夷簡因此推薦富弼。歐陽修引用顏真卿讓李希烈出使之事,請將富弼留在京師,呂夷簡沒有上報朝廷。富弼就入朝進對,叩頭說:「人主憂慮臣下恥辱,臣下不敢愛惜生命貪生怕死。」仁宗為此深受感動,先讓富弼接待陪伴契丹使者。蕭英等進入宋朝境內,中使迎接慰勞他們,蕭英聲稱有病不答謝。富弼說:「從前出使北方,病卧在車中,聽到命令就起來了。如今中使到而你不拜謝,什麼原因呢?」蕭英慌忙起來拜謝。富弼與蕭英敞開胸懷盡情而談,蕭英十分感動高興,也不再隱瞞實情,就將契丹君主所要求的一切暗中告訴給了富弼說:「能順從,就順從他,不能順從,就用一件事情來搪塞他就足夠。」富弼將這些全部匯報給仁宗。仁宗只答應增加歲幣,並將宗室女子嫁給契丹皇子。

任富弼為樞密直學士,富弼辭謝說:「國家有難,按理應不害怕煩勞,為什麼反而用官爵來授人呢?」於是擔任使者聘答。到契丹後,劉六符到別館設宴。富弼見契丹主問好,契丹主說:「南朝違背盟約,堵塞雁門,增加塘水,修治城隍,讓老百姓成為士兵,想要干什麼?群臣請求興兵南下,我對他們說不如派遣使者索要土地,索求而沒有獲得,興兵也不為晚。」富弼說:「北朝忘記了章聖皇帝的大恩大德嗎?澶淵戰役,如果聽從各位將領的建議,北朝軍隊將一個也不能脫逃。而且北朝與中原互通友好,這樣作為人主獨享其好處,但臣下一無所有。如果要發動戰爭,就會利益全部歸於臣下,而人主就要承擔禍患。因此奉勸發動戰爭的人都是替自己考慮罷了。」契丹主驚訝說:「這是什麼意思?」富弼說:「晉高祖欺騙上天背叛君主,末帝昏亂,土地疆域狹小,上下離心叛亂,因此契丹能保全軍隊而戰勝他們,但壯士健馬物資也失去一大半。如今中國疆域萬里,精兵百萬,法令嚴明,上下一心,北朝打算發動戰爭,能保住一定能獲勝嗎?即使獲勝,損失的軍隊馬匹,是群臣負責,還是人主負責?如果互通友好不斷絕,歲幣全部歸人主,群臣又能享有什麼利益呢?」契丹主徹底覺悟,不斷地點頭加以肯定。富弼又說:「堵塞雁門,是為了防備趙元昊。塘水開始於何承矩,這件事在互通友好之前就有了。城隍都是修理好的,讓老百姓當士兵也是為了補充軍隊的缺額,並不是違背盟約。」契丹主說:「沒有你的話,我不知道其中的詳情,但所要求的土地,是祖宗過去的地盤。」富弼說:「晉以盧龍送給契丹,周世宗又攻取關南,都是不同時代的事情,如果各自索要土地,難道對北朝有利嗎?」

從契丹主處出來後,劉六符說:「我們的君主感到接受金帛是恥辱,堅決要求十縣,怎麼辦?」富弼說:「本朝皇帝說,朕替祖宗堅守國土,怎能隨便將土地送給別人呢。北朝要求的,不過是租賦而已。朕不忍心多殺死兩朝赤心之臣,因此委屈自己增加歲幣來代替。如果一定要索取土地的話,這就是一定要破壞盟約,假借這點作為托詞罷了。澶淵盟會,天地鬼神親自看到了。如今北朝先發兵挑起事端,過錯不在我們。天地鬼神,難道能欺騙嗎?」第二天,契丹主召富弼一同打獵,將富弼的馬靠近自己,又說獲得土地就可以長久歡樂友好。富弼反復陳述不能這樣,並且說:「北朝既然以獲得土地當作榮耀,南朝一定會以失去土地為恥辱。兄弟之國,又怎能一國榮耀一國恥辱呢?」打完獵後,劉六符說:「我們君主聽到您所說的榮辱的話,意向十分感動覺悟。如今只有結成婚姻才能夠商議了。」富弼說:「婚姻容易產生埋怨隔閡。本朝長公主出嫁,所送聘禮不超過十萬緡,哪裡有像歲幣那樣無窮的利益呢?」契丹主告訴富弼讓他回去,說:「等你再來時,應當選擇一項能接受的條件,你就將盟誓書約帶來。」

富弼回朝傳達契丹主的要求,又從朝廷得到兩條盟約及口傳之詞前往契丹。在樂壽駐扎,對副使張茂實說:「我作為使者而不看國書,假如國書言詞與口傳之詞不同,我的事情就失敗了。」打開國書看果然與口傳之詞不同,立即騎馬回到京師,在晚上請求覲見,改換國書才前行。等到達時,契丹不再商議結婚之事,一心要增加歲幣,說:「南朝將東西給我們時言辭應當說『獻』,否則就說『納』。」富弼為此爭執,契丹主說:「南朝既然害怕我們,對這兩個字又有什麼關系呢?如果我們率領軍隊南下,不後悔嗎?」富弼說:「本朝兼愛南北,因此憚煩於更改和約,又怎能叫作害怕呢?即使不得已要動用武力,那麼應當以理由充足和無理來作為勝負,這不是出使的臣下所能知道的。」契丹主說:「你不要固執,古代也有過這種事情。」富弼說:「自古以來只有唐高祖向突厥借用軍隊,當時贈送東西,或許稱作獻納。後來頡利被太宗捉拿,難道還有這樣的禮節嗎?」富弼臉色言詞都十分嚴肅,契丹知道不能改變其想法,就說:「我自會派遣人商議此事。」又派劉六符前來。富弼回來上奏說「:臣下用死來拒絕他們,他們的氣焰已受到遏制,可以不允許。」朝廷竟然將「納」字贈與契丹。剛開始接受朝命,聽說一女死亡;再受朝命,聽說生下一個兒子,都不顧。又授職樞密直學士,升為翰林學士,都誠懇地辭謝,說:「增加歲幣不是臣下本來的願望,只是因為正在討伐趙元昊,沒有時間與契丹較量,因此不敢以死爭執,怎敢接受呢!」

慶歷三年(1043),授職樞密副使,更加堅決辭謝,改授資政殿學士兼侍讀學士。七月,又授職樞密副使。富弼言:「契丹已與中原互通友好,議者就說平安無事了,萬一契丹破壞盟約,臣下即使死了都還有罪。希望陛下考慮契丹輕視侮辱我們的恥辱,卧薪嘗膽,不忘修治朝政。」將制誥交納仁宗,被罷職。一個月後,又重申以前的任命,讓宰相告訴他說:「這是朝廷特地任用,不是由於出使遼國的緣故。」富弼才接受任命。仁宗急切地用天下太平來督責宰相輔臣們,多次下詔督責富弼與范仲淹等,又打開天章閣,給予筆和紙,讓他們寫下要辦的事情;並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邊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邊境之事。富弼上奏當世的事務十餘條和安定邊防的策略十三條,大致內容是進納賢才斥退無能、阻止僥幸之徒、革除過去的弊端為根本,打算逐步更換監司中沒有才能的人,讓監司裁減所屬各部的官吏,這樣小人就開始不高興了。

趙元昊派遣使者帶來書信,稱男不稱臣。富弼說:「契丹臣服元昊而元昊不向我們稱臣,這樣契丹就是天下無敵了,不能允許。」於是斥退其使者,終於向宋朝稱臣。慶歷四年(1044),契丹在雲中受禮,而且出動軍隊與趙元昊一起討伐呆兒族,這里離河東很近,仁宗懷疑二邊共同謀劃。富弼說:「沒有理由出兵,契丹是不會乾的。趙元昊本來與契丹相約互為左右,如今契丹單獨享有大量的歲幣,趙元昊有怨言,因此在威塞築城加以防備。呆兒族多次進犯威塞,契丹懷疑是趙元昊指使的,因此造成了這場戰爭,怎會聯合起來進犯我們呢?」有人請求調動軍隊加以防備,富弼說:「這樣正好中了他的計,臣下請求任其如此。」仁宗於是停止發兵,契丹終於沒有進犯宋朝。夏竦不得志,用流言蜚語來中傷富弼。富弼害怕,請求宣撫河北,回到京師後,以資政殿學士出知鄆州。一年多後,讒言沒有得到效果,加給事中,移青州,兼任京東路安撫使。

河朔發生大水,老百姓到處流浪討飯。富弼規勸所部屬的老百姓拿出糧食,加以政府的糧食,獲得公私廬舍十餘萬棟,將流民各地安排,以供給柴水。官吏中前資、待缺、寄居的都給予俸祿,讓他們在老百姓聚集的地方,對老病衰弱者給予糧食,記載這些官吏的功勞,約定到時候替他們上奏請求賞賜。一般五天,就派人拿著酒肉飯菜進行慰問,出於最大的誠心,人人都盡力而為。山澤森林池塘之出產有利於老百姓生活的,都聽任流民自行獲取,死了的人用大坑合葬,將它叫作「叢冢」。第二年,麥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遠近接受糧食回家,共救活五十餘萬人,招募流民為兵達萬人。仁宗聽說後,派遣使者嘉獎慰問,授禮部侍郎。富弼說「:這是守臣的職責。」辭謝不予接受。在此之前,救災的都將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給流民煮粥吃,結果導致疾病,以及互相踐踏,有的等待救濟數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餓倒,名義是救濟災民,實際上是殺死災民。自從富弼立法簡便周到詳盡,天下相傳來作為樣板。

王則叛亂,齊州禁兵打算響應,有人到富弼處進行稟告。齊州禁兵不歸富弼統領,擔心事情泄露發生變亂,剛好宦官張從訓受命來到青州,富弼考慮他可以任用,暗中將此事交付給他,讓他騎馬到齊州,發動士卒攻取齊州,結果兵敗,沒有一人得以逃脫。立即自己彈劾所犯專擅的過失,仁宗更加獎賞他,又讓他任禮部侍郎,又辭謝不接受。升為大學士,調任知鄭州、蔡州、河陽,加觀文殿學士,改宣徽南院使、判並州。至和二年(1055),詔令授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與文彥博同時被任命。宣制那天,士大夫在朝廷互相慶賀。仁宗暗中觀察知道此事,對學士歐陽修說:「古人看命觀相,有的從夢中和占卜中得知,難道像如今人情這樣嗎?」歐陽修叩頭致賀。仁宗身體不適,大臣不能得見,中外憂慮害怕。富弼、文彥博入朝詢問病情,於是假祭祀之事住宿到晚上,每件事都稟報後才做,宮內嚴肅整齊,事在《文彥博傳》中。嘉祐三年(1058),進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富弼當宰相,遵守禮儀,按過去的辦法處理問題,順從公眾議論,沒有任何偏心。在這時,百官盡職,天下平安。嘉祐六年(1061)三月,由於母親喪事離職,詔令為此免除春宴。按過去慣例,宰相遇到喪事都起任官復原位。仁宗空著職位五次起用他,富弼說這是金革變禮,在太平之世不能施行,終於不聽從任命。英宗即位,召為樞密使。過了二年,由於腳病請求解除任職,授職鎮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揚州,封為祁國公,又受封為鄭國公。

熙寧元年(1068),調任汝州判官。詔令入朝覲見,允許坐轎到殿門。神宗御內東門小殿,讓其兒子從宮門進入,而且命令他們不要跪拜,坐下談話,從容地向富弼詢問治國之道。富弼知道神宗果敢有所作為,上對說:「人主的喜好和厭惡,不能讓人窺測到;能窺測,那樣奸人就會逢迎。應當像天監視人一樣,善惡都自取,然後進行懲罰獎賞,這樣功勞和罪惡都各得其實情。」又詢問邊疆之事,富弼說:「陛下即位不久,應當廣布恩德施行恩惠,希望二十年不提用兵之事。」神宗沉默不語。到日影西移才告退。神宗打算將他以集禧觀使留在京師,極力推辭,到郡縣赴任。熙寧二年(1069)二月,詔授職司空兼侍中,賞賜上等府第,全部辭謝,任以左僕射、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

參考:http://yw.eywe.com/24/20/mydoc164.htm

Ⅳ 文言文翻譯:(1)是歲登第,始見知於歐陽公,因公以識韓、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這一年(我)考中進十,才被歐陽公所賞識(了解),通過歐陽公認識了韓琦、富弼。
(2) 範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顯揚,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傳。
(3)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親眼目睹、內心明白。

Ⅳ 文言文此四人者,人傑也

此四人者,人傑也。意思是:

這四個人,是人中豪傑。
四個人是: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皆北宋名臣。

Ⅵ 文言文富弼傳,這幾題怎麼做

是這幾題嗎?
宋史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富弼,字彥國,河南人。初,母韓有娠,夢旌旗鶴雁降其庭,雲有天赦,已而生弼。少篤學,有大度,范仲淹見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復制科,仲淹謂弼:「子當以是進。」舉茂材異等,授將作監丞、簽書河陽判官。通判絳州,遷直集賢院。康定元年,日食正旦,弼請罷宴徹樂,就館賜北使酒食。執政不可,弼曰:「萬一契丹行之,為朝廷羞。」後聞契丹果罷宴,帝深悔之。
時禁臣僚越職言事,弼因論日食,極言應天變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慶歷二年,為知制誥,糾察在京刑獄。會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蕭英、劉六符來求關南地。朝廷擇報聘者,皆以其情叵測,莫敢行,夷簡①因是薦弼。歐陽修引顏真卿使李希烈事,請留之,不報。弼即入對,叩頭曰:「主憂臣辱,臣不敢愛其死。」帝為動色,先以為接伴。英等入境,中使迎勞之,英託疾不拜。弼曰:「昔使北,病卧車中,聞命輒起。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勸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得公私廬舍十餘萬區,散處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資、待缺、寄居者,皆賦以祿,使即民所聚,選老弱病瘠者廩之,仍書其勞,約他日為奏請受賞。率五日,輒遣人持酒肉飯糗慰藉,出於至誠,人人為盡力。山林陂澤之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擅取。死者為大冢葬之,目曰「叢冢」。明年,麥大熟,民各以遠近受糧歸,凡活五十餘萬人,募為兵者萬計。帝聞之,遣使褒勞,拜禮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職也。」辭不受。前此,救災者皆聚民城郭中,為粥食之,蒸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數日不得粥而仆。自弼立法簡便周盡,天下傳以為式。弼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議,無容心於其間。當是時,百官任職,天下無事。
六年三月,以母憂去位,詔為罷春宴。故事,執政遭喪皆起復。帝虛位五起之,弼謂此金革變禮,不可施於平世,卒不從命。英宗立,召為樞密使。後請老,加拜司空,進封韓國公致仕。元豐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節選自《宋史·富弼傳》)
註:①夷簡:呂夷簡,時任宰相。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聽流民擅取 聽:聽任
B.天下傳以為式 式:格式
C.弼為相,守典故 典故:先例
D.帝虛位五起之 虛位:空著職位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能表現富弼「王佐」之才的一組是(3分)
①少篤學,有大度
②極言應天變莫若通下情
③主憂臣辱,臣不敢愛其死
④凡活五十餘萬人,募為兵者萬計
⑤遣使褒勞,拜禮部侍郎
⑥自弼立法簡便周盡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富弼自幼好學,才華出眾。范仲淹非常賞識他,認為他是「王佐才」;晏殊在看了他的文章之後把女兒嫁給了他;他在制科考試中獲得了優異成績。
B.富弼見識卓越,慮事周詳。康定元年發生日食之後,他建議撤除宴會舞樂,在驛館中招待使者,執政者未採納此建議,而契丹卻撤除宴樂,令朝廷蒙羞。
C.富弼忠於朝廷,勇於擔當。契丹屯兵邊境,派遣使者謀取隔占宋朝國土,富弼不顧朝臣的一致攔阻,挺身而出,為主分憂,接待應對契丹使者,據理力爭。
D.富弼變革創新,救民水火。河朔大水,災民流離,食宿無著,他一改前人聚民施粥的陳舊方式,調動官、民之資,養生喪死,成效顯著。
7.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朝廷擇報聘者,皆以其情叵測,莫敢行,夷簡因是薦弼。
(2) 弼勸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得公私廬舍十餘萬區,散處其人,以便薪水。

答案:

4 .B
5 .C
6 .C
7.(1)朝廷選擇回訪(復)的使臣,大家都認為契丹人的想法不可預測,沒有人敢前去,夷簡因此推薦富弼。
(2)富弼規勸所管轄地區的百姓拿出糧食,加上政府的糧食,獲得公私房舍十餘萬處,讓流民分散居住,以方便他們用柴用水(燒水做飯)。

Ⅶ 文言文 富弼(宰相自唐以來謂之禮絕……) 譯文

富弼 作者:未知

原文

譯文

富公為人溫良寬厚,泛與人語,若無所異同者。及其臨大節,正色慷慨,莫之能屈。智識深遠,過人遠甚,而事無巨細,皆反復熟慮,必萬全無失然後行之。
富弼性格溫和,為人寬厚,經常與他人交談,好像沒有不一樣的。但涉及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的時候,他就義正言辭,什麼也不能讓他屈服。智謀與見識深遠,比其他人強多了,但是大事小事,都反復考慮,必須萬無一失之後才去做。

宰相,自唐以來謂之禮絕百僚,見者無長幼皆拜,宰相平立,少垂手扶之;送客,未嘗下階;客坐稍久,則吏從傍唱「相公尊重」,客踧踖起退。及公為相,雖微官及布衣謁見,皆與之抗禮,引坐,語從容,送之及門,視其上馬,乃還。自是群公稍稍效之,自公始也。
自唐朝以來,官員向宰相行禮,宰相可不用還禮,來拜見的人,無論老少都要行禮,宰相站立的時後,都有年輕侍從垂首扶著他;送客時,不用下台階;如果客人坐得久了,旁邊的侍從就喊「相公尊重」,客人就恭敬不安的起身退出。但到了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百姓來見他,都能一平等的禮節來對待,請他坐下,心平氣和地與來見人說話,客人走時送到門口,看到客人上馬,才回來。自此眾官員紛紛學習富弼,(以上禮節)源自富弼啊。

自致仕歸西都,十餘年,常深居不出。晚年,賓客請見者亦多謝以疾。所親問其故,公曰:「凡待人,無貴賤賢愚,禮貌當如一。吾累世居洛,親舊蓋以千百數,若有見有不見,是非均一之道。若人人見之,吾衰疾,不能堪也。」士大夫亦知其心,無怨也。嘗欲之老子祠,乘小轎過天津橋,會府中徙市於橋側,市人喜公之出,隨而觀之,至於安門,市為之空,其得民心也如此。及違世,士大夫無遠近、識與不識,相見則以言,不相見則以書,更相弔唁,往往垂泣,其得士大夫心也又如此。嗚呼!苟非事君盡忠,愛民盡仁,推惻怛至誠之心,充於內而見於外,能如是乎?
自從卸任回到西都,十多年了,幾乎不出門。晚年的時候,有賓客來拜見的時候,常常稱病謝絕。親人問他為何不見客,富弼說:對待他人,無論富貴貧賤賢達愚鈍,都應一樣的以禮相待。我家幾代人居住洛陽,親戚好友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見有的不見,不是同等對待了。如果人人都見,我病情會加重,受不了。士大夫們都知道他的用意,沒有怨言。曾經想去老子祠,乘坐小轎路過天津橋,會府中徙市於橋側,市人看到富弼出行而高興,伴隨著觀看,都到了安門,市面因為這件事兒而冷清了,富弼如此深得民心。等到富弼去世時,士大夫不論遠近,認識不認識,見面了就相互轉告,見不到面的,就寫信,相互弔唁,常常落淚,富弼如此受士大夫愛戴。哎呀!如果不是盡忠職守為皇帝辦事,盡仁盡義關愛民眾,他的懇切至誠充滿內心,表現在外,能這樣么?

Ⅷ 《宋史富弼傳》文言文翻譯,最好能有重點字詞的詳

親人問他為何不見客,富弼說:對待他人,無論富貴貧賤去宿弊為本,欲漸易監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小人不勝,則交結構扇,千岐萬轍,必勝而後已。迨其《宋史富弼傳》文言文翻譯,最好能有重點字詞的詳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