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思晦文言文翻譯
A. 元史.列傳第六十七文言文的翻譯
孔思晦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世孫。資質端重,性格沉默寡言,孩童時讀書已能通曉大義。稍長,拜導江張須立為師,講求義理,對詞章認為淺薄而不講求。家中貧困,親自耕種以自養,即使嚴寒酷暑,學習也從不懈怠,遠近人家都爭著聘請他做子弟的老師。大德中游京師,祭酒耶律有尚想舉薦他,他以母老辭而歸。母卧病,親自為母親進送湯葯。居喪五天勺水不入口。
至大年間,舉薦思晦任范陽儒學教諭。延..初年,調寧陽。以前兩縣的校官大概都因為收入微薄而不能堅守職責,可是思晦能儉省節約自養,教養有法,學生都不忍心離開他。這時孔氏族人相互議論:思晦是嫡長子且賢德,應該承襲封爵,侍奉祠事。上報政府,但無結果。仁宗在位時,很崇尚儒道,有天問孔子的後裔現在是幾世了,承襲爵位的是誰?廷臣回答說「:未定。」帝親自拿出孔氏譜牒來看說「:應該承襲封爵位的是思晦,還懷疑什麼?」特授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月俸由一百緡加到五百緡,並賜四品印。
泰定三年(1326),山東廉訪副使王鵬南說「:承襲爵位,而官階只四品,與規格不相稱,也失去尊崇之意。」第二年,升嘉議大夫。至順二年(1331)改賜三品印。思晦因宗祀責任重大,經常害怕不能勝任,每遇祭祀,一定恭敬謹慎。當初因戰爭廟遭毀壞,後來雖然經過修復,但角樓圍牆未修完備,思晦竭力經營,以恢復原來的面貌。金絲堂壞了,修復一新,祭器禮服一一整飭。又因尼山是孔聖人生長之地,原有廟,後遭毀壞,百姓冒犯耕種祭田已百年了,思晦恢復祭田,並請求設置「尼山書院」,列入學官,朝廷接受了這個建議。三氏學原有田三千畝,後被豪民霸佔;「子思書院」原有經營周轉的錢萬緡,借貸給百姓收取息錢,以供祭祀用,時間長了,都不交息錢,還要虧本錢,思晦都整理恢復原樣。孔子父親過去封為齊國公。思晦對朝廷說「:宣聖封為王,而父親的爵位是公,希望能贊揚推重。」於是詔加封聖父為啟聖王,聖母為啟聖王夫人。
五代是思想混亂時代,儒家學說真偽難辨,有人冒稱宣聖的後代。思晦認為「:不早辨別真偽,時間長了,更不清楚,他與我不共戴天,將他們也列於族內,而共同朝拜,可以嗎?」於是會集族人,考核典故斥責他們,以後又在石頭上重刻宗譜,孔氏族譜更加明確了。元統元年(1333)卒,享年六十七歲。至正中,朝廷加贈其官,賜謚號文肅。
B. 元史·列傳第八十一章翻譯
【孔思晦傳譯文】
孔思晦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世孫。資質端重,性格沉默寡言,孩童時讀書已能通曉大義。稍長,拜導江張須立為師,講求義理,對詞章認為淺薄而不講求。家中貧困,親自耕種以自養,即使嚴寒酷暑,學習也從不懈怠,遠近人家都爭著聘請他做子弟的老師。大德中游京師,祭酒耶律有尚想舉薦他,他以母老辭而歸。母卧病,親自為母親進送湯葯。居喪五天勺水不入口。
至大年間,舉薦思晦任范陽儒學教諭。延..初年,調寧陽。以前兩縣的校官大概都因為收入微薄而不能堅守職責,可是思晦能儉省節約自養,教養有法,學生都不忍心離開他。這時孔氏族人相互議論:思晦是嫡長子且賢德,應該承襲封爵,侍奉祠事。上報政府,但無結果。仁宗在位時,很崇尚儒道,有天問孔子的後裔現在是幾世了,承襲爵位的是誰?廷臣回答說「:未定。」帝親自拿出孔氏譜牒來看說「:應該承襲封爵位的是思晦,還懷疑什麼?」特授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月俸由一百緡加到五百緡,並賜四品印。
泰定三年(1326),山東廉訪副使王鵬南說「:承襲爵位,而官階只四品,與規格不相稱,也失去尊崇之意。」第二年,升嘉議大夫。至順二年(1331)改賜三品印。思晦因宗祀責任重大,經常害怕不能勝任,每遇祭祀,一定恭敬謹慎。當初因戰爭廟遭毀壞,後來雖然經過修復,但角樓圍牆未修完備,思晦竭力經營,以恢復原來的面貌。金絲堂壞了,修復一新,祭器禮服一一整飭。又因尼山是孔聖人生長之地,原有廟,後遭毀壞,百姓冒犯耕種祭田已百年了,思晦恢復祭田,並請求設置「尼山書院」,列入學官,朝廷接受了這個建議。三氏學原有田三千畝,後被豪民霸佔;「子思書院」原有經營周轉的錢萬緡,借貸給百姓收取息錢,以供祭祀用,時間長了,都不交息錢,還要虧本錢,思晦都整理恢復原樣。孔子父親過去封為齊國公。思晦對朝廷說「:宣聖封為王,而父親的爵位是公,希望能贊揚推重。」於是詔加封聖父為啟聖王,聖母為啟聖王夫人。
五代是思想混亂時代,儒家學說真偽難辨,有人冒稱宣聖的後代。思晦認為「:不早辨別真偽,時間長了,更不清楚,他與我不共戴天,將他們也列於族內,而共同朝拜,可以嗎?」於是會集族人,考核典故斥責他們,以後又在石頭上重刻宗譜,孔氏族譜更加明確了。元統元年(1333)卒,享年六十七歲。至正中,朝廷加贈其官,賜謚號文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