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鄭人為蓋文言文翻譯

鄭人為蓋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1-24 00:35:58

文言文鄭人為蓋的翻譯

鄭國的一個鄉下人學做雨具,三年學會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沒有用處。他就放棄雨具改學桔槔(打水的用具),學做了三年卻碰上大雨,又沒有用處了。於是他就回頭又重做雨具。不久盜賊蜂起,人們都穿軍裝,(軍裝能擋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學製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郁離子知道此事後,說道:「人生有很多事常不是人為可以決定的,全由老天爺說了算。不過,雖是天定的,但學習哪種技術,應是自家決定的,那個鄉下人之所以弄到這個結果,他自己是有責任的。)
越國有一個善於搞農業的人,墾荒造田種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災。人們說應排水後改種黍米,他不聽從,而按原來的干,又乾旱連續兩年。他算了一下收獲,已補償了以前的欠收還有贏余呢。因此說:「天旱要准備船隻,天熱要縫制裘皮衣。真是世間的名言啊。」

⑵ 《郁離子》的《鄭人為蓋》的翻譯

鄭國的一個鄉下人學做雨具,三年(學會)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沒有內用處。(他)就容放棄(雨具)改學做井邊助人提水的工具,學做了三年卻(碰上)大雨,又沒有用處了。(他)又想學製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越國有一個善於搞農業的人,墾荒造田種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災。人們對(他)說應排水後改種黍米,(他)不聽從,而按原來的干,又連續乾旱兩年。他算了一下收獲,已補償了以前的歉收還有贏余呢。
因此說:「天旱要准備船隻,天熱要縫制裘皮衣。真是世間的名言啊。」

⑶ 鄭人為蓋注釋

鄭人為蓋 鄭之鄙人學為蓋①。三年而大旱,無所用,棄而為秸槔②。三年而大雨,又無所用。未幾,盜起,民盡戒服,鮮用蓋者。欲學為兵,則老矣。 越有善農者,墾壤種稻,三年皆澇。人謂宜泄水③種黍,弗聽,而仍其舊。頃之大旱累歲。計其獲,則償歉而贏焉。 故曰:「旱則具舟,熱則具裘。天下名言也!」 (選自《郁離子》) 【注釋】 ①蓋:傘。②棄:放棄。③秸槔(jié gāo):井邊助人提水的工具。④兵:兵器。⑤泄水:排水。⑥頃之:不久。⑦具:准備。⑧裘:皮衣。 解釋: 鄭國的一個鄉下人學做雨具,三年學會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沒有用處。他就放棄雨具改學桔槔,學做了三年卻碰上大雨,又沒有用處了。於是他就回頭又重做雨具。不久盜賊蜂起,人們都穿軍裝,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學製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越國有一個善於搞農業的人,墾荒造田種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災。人們說應排水後改種黍米,他不聽從,而按原來的干,又乾旱連續兩年。他算了一下收獲,已補償了以前的欠收還有贏余呢。因此說:「天旱要准備船隻,天熱要縫制裘皮衣。真是世間的名言啊。」 此文告訴我們,無論外界如何變化,只要堅持下去,終有成功的一天。

⑷ 鄭人為蓋的文章

鄭之鄙人學為蓋①。三年而大旱,無所用,棄而為秸槔②。三年而大雨,又無所用。欲學為兵,則老矣。
越有善農者,墾壤種稻,三年皆澇。人謂宜泄水③種黍,弗聽,而仍其舊。頃之大旱累歲。計其獲,則償歉而贏焉。
故曰:「旱則具舟,熱則具裘。天下名言也!」

⑸ 鄭人為蓋的譯文是什麼

1、原文

鄭之鄙人學為蓋,三年藝成而大旱,蓋無所用,乃棄而學為桔槔。又三年藝成而大雨,桔槔無所用,則又還為蓋焉。未幾而盜起,民盡改戎服,鮮有用蓋者。欲學為兵,則老矣。

越有善農者,鑿田以種稻,三年皆傷於澇。人謂之宜泄水以樹黍,弗對,而仍其舊。其年乃大旱,連三歲,計其獲則償所歉而贏焉。

故曰:「旱則具舟,熱則具裘。天下名言也!」

2、譯文

鄭國的一個鄉下人學做雨具,三年了但碰上大旱,沒有用處,就放棄改學做井邊助人提水的工具。學做了三年卻大雨,又沒有用處了。於是他就回頭又重做雨具.不久盜賊蜂起,人們都穿軍裝,(軍裝能擋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想學製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越國有一個善於搞農業的人,墾荒造田種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災。人們都說應排水後改種黍米,不聽從,而按原來的干,又連續乾旱兩年。他算了一下收獲,已補償了以前的歉收還有贏余呢。因此說:「天旱要准備船隻,天熱要縫制裘皮衣。真是世間的名言。

3、出處

出自劉基(劉伯溫)《郁離子》

(5)鄭人為蓋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1、作品簡介

《郁離子》,郁,有文採的樣子;離,八卦之一,代表火;郁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思想內容以道為本兼與儒家形而下的用相結合。立意與行文變幻奇詭,頗得莊子精髓。嘉靖丙辰與宋濂《龍門子凝道記》合刻於開封。

劉基認為萬物有道,道不可逆;二、物有兩極,對立統一;三、理一分殊,探其本質;四、智勝於力,知所未知;五、以物以理,取象思維。思維深得道家思維的精髓。

「郁離子」是劉伯溫的托稱,劉基寫作《郁離子》的時候,是在他47—50歲,經歷了元朝官場上的四起四落,正值其人生的低谷,使得他的半生他鬱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負,後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

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

《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

2、作者簡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

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⑹ 古文鄭人為蓋 有些不理解

鄭之鄙人學為蓋①。三年而大旱,無所用,棄而為秸槔②。三年而大雨,又無所用。未幾,盜起,民盡戒服,鮮用蓋者。欲學為兵,則老矣。 越有善⑨農者,墾壤種稻,三年皆澇。人謂宜泄水③種黍,弗聽,而仍其舊。頃之大旱累歲。計其獲,則償歉而贏焉。 故⑩曰:「旱則具舟,熱則具裘。天下名言也!」 yi:這是經濟學中的「谷賤傷農」理論,水稻自然是需要水的,但乾旱之年收成不好,則穀物太少,所以價格則因稀缺而漲價,由於水稻是價格彈性低的商品,而風調雨順則都豐收,則穀物買不上價,雖然量大依然比不上低價的折損。至於你說的夏則資絺,旱則資舟都是淡季低價囤積,旺季則高價賣掉。

⑺ 初二語文—— 《鄭人為蓋》和《善呼之客》文言文翻譯。

善呼之客 公孫龍在趙國的時候,對弟子說:「沒有才能的人,(我)公孫龍不會和他交往的。」有個穿粗布衣服用繩索當衣帶的訪客求見並說:「我善於呼喊。」公孫龍環顧弟子問道:「(我的)門下原來有善於呼喊的人嗎?」回答說:「沒有。」公孫龍說:「給他弟子的身份吧!」數天以後,(公孫龍)前往游說燕王。來到河邊,但是渡船在河的另一邊。讓善於呼喊的人呼叫渡船,一叫渡船就過來了。 
感 
想起「雞鳴狗盜」的成語來源:孟嘗君因為收養會學雞、狗叫的盜賊,而得以脫身。與這公孫龍先生真是如出一轍啊!不知道善「屠龍」者他是否會屈就賜與弟子身份?又想到所謂的儒者是那麼迂腐地講究人品,其極致的例子就是前面的《爰旌目之死》,與這公孫龍和孟嘗君的不拘一格相比真是天差地遠啊。看來我們的祖先留下的東東,也是琳琅滿目、百花爭艷啊!那些記掛著贊美別人的東西的人們,卻將自己祖先的寶貝,棄之如蹩履,實在可惜啊!別又來個「邯鄲學步」可就貽笑大方了。

熱點內容
教育觀幼兒 發布:2024-05-18 16:46:25 瀏覽:129
中國政法大學地理位置 發布:2024-05-18 14:45:01 瀏覽:903
2014暑期師德培訓體會 發布:2024-05-18 13:36:20 瀏覽:961
包頭市教育考試信息網 發布:2024-05-18 12:13:11 瀏覽:357
老師自我簡介 發布:2024-05-18 12:08:27 瀏覽:893
漂移板剎車教學 發布:2024-05-18 11:13:46 瀏覽:29
股德老師 發布:2024-05-18 08:27:32 瀏覽:722
班主任談叢 發布:2024-05-18 07:40:14 瀏覽:480
德森生物 發布:2024-05-18 04:29:02 瀏覽:839
杞縣招聘老師 發布:2024-05-18 04:28:55 瀏覽: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