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是民族理論學科的一大特點

是民族理論學科的一大特點

發布時間: 2020-11-24 00:48:53

1. 什麼是民族理論學科的一大特點

(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並容,理論和政策兼納)是民族理論學科的一大特點

2. 民族學的流派

西方民族學流派
西方民族學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這一階段佔主導地位的是進化論學派;
進化論學派
進化論學派是19世紀中葉西方出現的第一個民族學流派。進化論學派主要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的起源和發展過程,認為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物進化一樣,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逐漸地發展。這種循序的進化過程是全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發展規律,造成這種普遍性的原因在與人類心理的一致性。
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賓塞(H.Spencer,1820-1903)、泰勒(E.B.Tylor,1832-1917)、摩爾根(L.Morgen,1818-1888)。他們都以各自的特點系統闡述了進化論思想,對民族學的初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階段從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西方民族學的大發展世琪,整個學術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的流派有播化學派、歷史學派、社會學年刊學派、功能學派、心理學派等。
傳播學派
最初出現的是傳播學派,又分成德、奧文化圈學派和英國傳播學派。前者以德國的R.F.格雷布納、奧地利天主教神甫W.施密特等人為代表。他們認為人類的創造能力極其有限,每一種文化都是在一個中心地區一次產生,然後傳播開來。後者以英國的G.埃利奧特-史密斯及其學生 W.J.佩里為代表。他們宣稱各種高級文化因素都是從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和中心尼羅河傳播出去的,宣傳泛埃及主義。由於這種理論缺乏科學事實根據,後來沒有被人繼承下來。
歷史學派
繼傳播學派而起的是美國的歷史學派,創始人為F.博厄斯(舊譯鮑亞士),其他代表人物都是他的學生,如A.L.克羅伯、R.H.羅維、E.薩皮爾、C.威斯勒、A.A.哥登衛塞等人。博厄斯主張單純地描寫具體的文化和傳播過程,不作理論概括。他的門徒公開打出反對進化論的旗幟。羅維寫的《原始社會》(1920)全面否定和攻擊摩爾根的進化學說;他寫的《國家的起源》(1929)直接反對恩格斯關於國家起源的論述。該學派雖然對傳播學派也採取批評態度,但基本上接受傳播理論,因此,學術界一般把傳播學派和歷史學派合稱為文化歷史學派(Cultural-Historical School)。
社會學年刊學派
產生於法國的社會學年刊學派,與傳播學派差不多同時出現。 主要代表人物有.迪爾'" class=link>.迪爾凱姆和M.莫斯。迪爾凱姆於1896年在巴黎創辦《社會學年刊》,因此被稱為社會學年刊學派。盡管該學派不象文化歷史學派那樣激烈地反對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但他們的理論基礎是哲學家A.孔德的實證主義,因而還是與馬克思主義相抗衡的。
功能學派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出現了影響頗大的功能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B.K.馬利諾夫斯基和A.R.拉德克利夫-布朗。該學派不重視研究各族人民的歷史,強調深入民族社區作全面的現狀調查,大力訓練和派遣學生們分赴各殖民地作田野工作。在理論上他們強調文化的功能作用,認為每一種文化之所以存在,在社會生活中必有它的用處,一個民族社區就是一個整體,必須在這個整體的立足點上來考察它的全部社會生活,而生活的各個方面又密切相關。功能學派的理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中國民族學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心理學派
20世紀30年代,美國歷史學派中分化出心理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博厄斯的學生R.本尼迪克特和M.米德等。他們認為個人的心理活動決定文化和社會狀況。先進民族的優良心理素質創造高級文化模式,落後民族的不正常心理素質只能造成落後的文化模式,因而後者必須在前者的幫助下改變自己落後的文化模式。這一學派雖然口頭上反對基於外表體質形態不同而產生的種族主義,但實際上主張心理上隱存著民族的優劣差別,也是一種種族主義的觀點,因而也被稱為種族心理學派。
第三階段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是西方民族學的大變化世琪,出現的學派有結構主義學派、新進化論學派、文化相對論學派、新心理學派、社會生物學學派等。
新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民族學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首先,在對待馬克思主義和進化學派的態度上有所變化,一些進步的民族學者認識到,要想把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學分裂開來是不可能的。於是出現了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和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論述民族學問題而產生的各種新思潮,諸如聯邦德國以H.馬庫塞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思潮, 法國以M.戈德萊厄為代表的 「結構馬克思主義學派」思潮,美國以M.哈里斯為代表的「文化唯物論」思潮和以R.墨菲為代表的「社會生活辯證法」思潮等。同時,也不象從前那樣公開反對進化學派了。在美國還出現了維護進化論的新學派,美國民族學界曾為摩爾根恢復名譽,甚至把他奉為美國民族學之父。一些學者把馬克思、恩格斯和摩爾根有關民族學的著作,重新編訂、校正、注釋出版,有的還寫了長篇導論。西方民族學出現的這種變化,正是馬克思主義越來越深入人心的表現。
其次,戰前的那些老民族學派大多衰退下去,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沒有定型的學派或思潮。主要有以下幾種:
結構主義學派
以法國C.萊維-斯特勞斯為主要代表。他把結構語言學的音位分析法運用到民族學研究領域。通過分析自然現象之間結構關系的途徑,來推導社會現象之間的結構關系。英國學者E.R.利奇也是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初期,該學派的影響達到高峰,後來逐漸有所下降。
新進化學派思潮
以美國民族學家L.A.懷特、J.H.斯圖爾德等為代表。他們為摩爾根等人的進化論學說進行辯護,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如懷特的普遍進化論和能量說,斯圖爾德的多線進化論等。
文化相對論學派思潮
以M.J.赫斯科維茨為代表。他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離開了自己的民族和時代,就失去了任何意義,任何具體文化的一切現象都是孤立自在的,不會重復,各具特點,因而不同民族的文化無法比較,各個文化之間沒有任何共同之處,更談不上有共同規律。一切民族文化的價值都是相對的。
新心理學派思潮
這是美國60年代以來掀起的小規模心理人類學復興運動的產物。代表人物有J.懷廷、I.L.柴爾德、R.A.萊文等人。他們在老心理學派研究文化與人格的基礎上又有了一些新的發展,提出了所謂「認識人類學」。該派思潮目前在美國有一定的勢力,是值得注意的傾向。
這些學派、思潮除了結構主義學派很有影響外,其他基本上局限在某一國家或某幾個民族學者的范圍內,而且各人的觀點也不一致。這種不統一的現象也正是戰後西方民族學的一大特點。
西方民族學發生的這些變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局勢發生的深刻變化在學術研究中的反映。由於民族運動的深入發展,擺脫殖民統治而獨立的國家和民族越來越多,他們反對曾為帝國主義殖民政策服務的民族學家再對他們進行調查,使西方民族學遇到了困難和威脅。上述變化正是西方民族學對付危機的應變想法和措施。
蘇維埃民族學派
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民族學
在17世紀以前,當時俄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的范圍很小,未超出俄羅斯的分布地區。整個17世紀是沙皇俄國向外擴張的時期,也是俄國歷史中由俄羅斯民族國家變成多民族國家的時期。在這100年中,沙俄的領土擴大了幾倍,使得俄羅斯人與被並入地區的各族人民接觸日益頻繁,從而加強了對他們的了解。
18世紀,是彼得一世及其繼承者的「貴族帝國」時期,也是俄國史上的「大調查」時期。彼得大帝出去政治的需要,於1725年提出探測從東北亞到美洲的通路。俄國著名的學者羅蒙諾索夫是這個時期學術界的代表人物。他在《俄國古代史》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俄羅斯族及其他的斯拉夫各族的民族起源問題。
19世紀30年代,農奴制危機逐漸加深,沙皇俄國為了穩定國內局勢和加強對外政策,開戰了對國外民族的研究。
19世紀中葉,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和封建農奴制危機的日益尖銳化。這是俄國民族學史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在俄國的古典文學中出現了米科夫斯基的詩歌,克雷洛夫的寓言,科里卓夫的歌曲,特別是普希金和果戈里的作品,引起了廣大讀者對俄羅斯人的注意。於是在1845年成立了俄羅斯地理學會及其下屬的民族學研究組。
19世紀後半期,是民粹主義發生危機和馬克思主義開始傳播的時期,俄國著名的民族學家米克路霍·馬克萊從1871年-1878年在東南亞、新幾內亞等地調查研究。阿努琴把人類學,考古學和民族學三者結合在一起,建立了「阿努欽學派」。
1890-1917年,這是沙皇俄國崩潰和工人運動高漲的時期,馬克思主義徹底擊潰了民粹主義,這時候出版了《民族學評論》(1889年創刊)、《古風今存》(1890),同時在彼得堡建立了俄羅斯博物館民族學部,並出版了《人類學和民族學博物館叢書》。
十月革命後的蘇維埃民族學
十月革命後,蘇聯的民族學得以建立和發展。
歷程
1917-1928年革命勝利不久,國內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十分復雜,布爾什維克黨要求蘇聯民族學者重視國內各族人民的調查研究。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實地調查和培養大批民族工作幹部。這時候幫助少數民族創制文字、統一方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29-1934年蘇聯國內實行了工業國有化和農業集體化。這時候的民族學界的任務是批判西方資產階級的民族學對蘇聯的影響。
1935-1941年,國內政治,經濟相對穩定,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進展,科學研究等得到進一步發展。這是,在莫斯科大學和列寧格勒大學設置了民族學教研室,在有關科目開始系統講授課程。
1942-1956年,起初由於衛國戰爭,民族學工作者很快轉為到為國防服務,並提出了許多與戰爭和戰後事務密切相關的問題(如批判種族主義、宣傳民族團結等)。
1957-1978年,蘇聯民族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強調國內「民族一體化」和加強對世界民族的研究。這時候出版了《世界民族志》、《國家與民族》。
從1979年以後,蘇聯民族學界又十分重視民族學理論和方法論的研究,並加強國家合作,共同研究世界各地的民族學發展過程。
到了80年代,蘇聯民族學十分重視研究民族學與社會學等各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並出現了「民族社會學」、「民族語言學」、「民族人口學」等。
有人說,從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始,民族學中的蘇維埃學派就已形成。其實不然,作為一個學派實際上萌芽於20年代末30年代初,正式形成於30年代末40年代初。
特點:1.對原始社會史的研究。
2.對民族起源問題的研究。
3.人類學(指體質人類學)與民族學的相結合。
4.重視對國外民族的研究。
5.對西方民族學的批評。
6.重視對民族學理論問題的研究。
7.對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進行了十分細致的研究
8.對經濟文化類型和歷史民族區的研究。

3. 民族理論有什麼特點

其實 我不是來隨便說一句的
但是 我還是有必要說的
所謂民族理論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圍繞民族這倆字

4. 民族理論,圖片中第1題,第4題,第6題,求答案

1民族問題,指的是在民族關繫上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矛盾問題。民族問題是一種社會現象,它和社會生活的內容,和社會自身的發展緊緊地聯系著,所以社會本身會給民族問題以極大的影響,許多時候社會原因成為民族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
4民族作為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種社會現象,任何民族都無一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中,都無法超越各種社會關制約.民族的這種社會性質,當屬民族的社會屬性.自民族產生後,一定的社會皆由一定的民族所構成,若干特定的民族是特定的社會存在的實體.一般說來,社會發展到什麼程度,民族也會發展到什麼程度. 民族是其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有機統一體,因而民族發展必然是民族自身的發展與民族的社會發展的有機統一,民族發展過程必然是民族自然發展過程與民族社會發展過程的有機統一.

5. 為什麼說多民族是中國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這是既定
事實,也可稱為一大特色。
只要各族人民齊心合力,獻計獻策,
共謀發展大業,這也是一個有利因素。
歡迎採納謝謝!

6. 民族學是什麼

民族學是以民族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把民族這一族體作為整體進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發展以及消亡的過程,研究各族體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它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獨立學科。屬於歷史學類,專業代碼:030401。
「民族學」一詞,起源於古希臘文, 由』γos〔ethnos(族體民族)〕和 λγos〔logos(科學)〕兩字組成,是指研究民族共同體的學問。英文的Ethnology、法文的 Ethnologie、 德文的 Vlkerkunde都是民族學的意思。英國的 「社會人類學」(Social Anthropology)、美國的 「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 和當前合稱的「社會文化人類學」(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在研究對象和范圍上與民族學相近。
西方民族學流派
西方民族學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這一階段佔主導地位的是進化論學派;
進化論學派
進化論學派是19世紀中葉西方出現的第一個民族學流派。進化論學派主要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的起源和發展過程,認為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物進化一樣,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逐漸地發展。這種循序的進化過程是全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發展規律,造成這種普遍性的原因在與人類心理的一致性。
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賓塞(H.Spencer,1820-1903)、泰勒(E.B.Tylor,1832-1917)、摩爾根(L.Morgen,1818-1888)。他們都以各自的特點系統闡述了進化論思想,對民族學的初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階段從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西方民族學的大發展世琪,整個學術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的流派有播化學派、歷史學派、社會學年刊學派、功能學派、心理學派等。
傳播學派
最初出現的是傳播學派,又分成德、奧文化圈學派和英國傳播學派。前者以德國的R.F.格雷布納、奧地利天主教神甫W.施密特等人為代表。他們認為人類的創造能力極其有限,每一種文化都是在一個中心地區一次產生,然後傳播開來。後者以英國的G.埃利奧特-史密斯及其學生 W.J.佩里為代表。他們宣稱各種高級文化因素都是從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和中心尼羅河傳播出去的,宣傳泛埃及主義。由於這種理論缺乏科學事實根據,後來沒有被人繼承下來。
歷史學派
繼傳播學派而起的是美國的歷史學派,創始人為F.博厄斯(舊譯鮑亞士),其他代表人物都是他的學生,如A.L.克羅伯、R.H.羅維、E.薩皮爾、C.威斯勒、A.A.哥登衛塞等人。博厄斯主張單純地描寫具體的文化和傳播過程,不作理論概括。他的門徒公開打出反對進化論的旗幟。羅維寫的《原始社會》(1920)全面否定和攻擊摩爾根的進化學說;他寫的《國家的起源》(1929)直接反對恩格斯關於國家起源的論述。該學派雖然對傳播學派也採取批評態度,但基本上接受傳播理論,因此,學術界一般把傳播學派和歷史學派合稱為文化歷史學派(Cultural-Historical School)。
社會學年刊學派
產生於法國的社會學年刊學派,與傳播學派差不多同時出現。 主要代表人物有.迪爾'" class=link>.迪爾凱姆和M.莫斯。迪爾凱姆於1896年在巴黎創辦《社會學年刊》,因此被稱為社會學年刊學派。盡管該學派不象文化歷史學派那樣激烈地反對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但他們的理論基礎是哲學家A.孔德的實證主義,因而還是與馬克思主義相抗衡的。
功能學派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出現了影響頗大的功能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B.K.馬利諾夫斯基和A.R.拉德克利夫-布朗。該學派不重視研究各族人民的歷史,強調深入民族社區作全面的現狀調查,大力訓練和派遣學生們分赴各殖民地作田野工作。在理論上他們強調文化的功能作用,認為每一種文化之所以存在,在社會生活中必有它的用處,一個民族社區就是一個整體,必須在這個整體的立足點上來考察它的全部社會生活,而生活的各個方面又密切相關。功能學派的理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中國民族學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心理學派
20世紀30年代,美國歷史學派中分化出心理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博厄斯的學生R.本尼迪克特和M.米德等。他們認為個人的心理活動決定文化和社會狀況。先進民族的優良心理素質創造高級文化模式,落後民族的不正常心理素質只能造成落後的文化模式,因而後者必須在前者的幫助下改變自己落後的文化模式。這一學派雖然口頭上反對基於外表體質形態不同而產生的種族主義,但實際上主張心理上隱存著民族的優劣差別,也是一種種族主義的觀點,因而也被稱為種族心理學派。
第三階段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是西方民族學的大變化世琪,出現的學派有結構主義學派、新進化論學派、文化相對論學派、新心理學派、社會生物學學派等。
新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民族學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首先,在對待馬克思主義和進化學派的態度上有所變化,一些進步的民族學者認識到,要想把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學分裂開來是不可能的。於是出現了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和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論述民族學問題而產生的各種新思潮,諸如聯邦德國以H.馬庫塞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思潮, 法國以M.戈德萊厄為代表的 「結構馬克思主義學派」思潮,美國以M.哈里斯為代表的「文化唯物論」思潮和以R.墨菲為代表的「社會生活辯證法」思潮等。同時,也不象從前那樣公開反對進化學派了。在美國還出現了維護進化論的新學派,美國民族學界曾為摩爾根恢復名譽,甚至把他奉為美國民族學之父。一些學者把馬克思、恩格斯和摩爾根有關民族學的著作,重新編訂、校正、注釋出版,有的還寫了長篇導論。西方民族學出現的這種變化,正是馬克思主義越來越深入人心的表現。
其次,戰前的那些老民族學派大多衰退下去,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沒有定型的學派或思潮。主要有以下幾種:
結構主義學派
以法國C.萊維-斯特勞斯為主要代表。他把結構語言學的音位分析法運用到民族學研究領域。通過分析自然現象之間結構關系的途徑,來推導社會現象之間的結構關系。英國學者E.R.利奇也是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初期,該學派的影響達到高峰,後來逐漸有所下降。
新進化學派思潮
以美國民族學家L.A.懷特、J.H.斯圖爾德等為代表。他們為摩爾根等人的進化論學說進行辯護,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如懷特的普遍進化論和能量說,斯圖爾德的多線進化論等。
文化相對論學派思潮
以M.J.赫斯科維茨為代表。他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離開了自己的民族和時代,就失去了任何意義,任何具體文化的一切現象都是孤立自在的,不會重復,各具特點,因而不同民族的文化無法比較,各個文化之間沒有任何共同之處,更談不上有共同規律。一切民族文化的價值都是相對的。
新心理學派思潮
這是美國60年代以來掀起的小規模心理人類學復興運動的產物。代表人物有J.懷廷、I.L.柴爾德、R.A.萊文等人。他們在老心理學派研究文化與人格的基礎上又有了一些新的發展,提出了所謂「認識人類學」。該派思潮目前在美國有一定的勢力,是值得注意的傾向。
這些學派、思潮除了結構主義學派很有影響外,其他基本上局限在某一國家或某幾個民族學者的范圍內,而且各人的觀點也不一致。這種不統一的現象也正是戰後西方民族學的一大特點。
西方民族學發生的這些變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局勢發生的深刻變化在學術研究中的反映。由於民族運動的深入發展,擺脫殖民統治而獨立的國家和民族越來越多,他們反對曾為帝國主義殖民政策服務的民族學家再對他們進行調查,使西方民族學遇到了困難和威脅。上述變化正是西方民族學對付危機的應變想法和措施。
蘇維埃民族學派
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民族學
在17世紀以前,當時俄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的范圍很小,未超出俄羅斯的分布地區。整個17世紀是沙皇俄國向外擴張的時期,也是俄國歷史中由俄羅斯民族國家變成多民族國家的時期。在這100年中,沙俄的領土擴大了幾倍,使得俄羅斯人與被並入地區的各族人民接觸日益頻繁,從而加強了對他們的了解。
18世紀,是彼得一世及其繼承者的「貴族帝國」時期,也是俄國史上的「大調查」時期。彼得大帝出去政治的需要,於1725年提出探測從東北亞到美洲的通路。俄國著名的學者羅蒙諾索夫是這個時期學術界的代表人物。他在《俄國古代史》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俄羅斯族及其他的斯拉夫各族的民族起源問題。
19世紀30年代,農奴制危機逐漸加深,沙皇俄國為了穩定國內局勢和加強對外政策,開戰了對國外民族的研究。
19世紀中葉,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和封建農奴制危機的日益尖銳化。這是俄國民族學史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在俄國的古典文學中出現了米科夫斯基的詩歌,克雷洛夫的寓言,科里卓夫的歌曲,特別是普希金和果戈里的作品,引起了廣大讀者對俄羅斯人的注意。於是在1845年成立了俄羅斯地理學會及其下屬的民族學研究組。
19世紀後半期,是民粹主義發生危機和馬克思主義開始傳播的時期,俄國著名的民族學家米克路霍·馬克萊從1871年-1878年在東南亞、新幾內亞等地調查研究。阿努琴把人類學,考古學和民族學三者結合在一起,建立了「阿努欽學派」。
1890-1917年,這是沙皇俄國崩潰和工人運動高漲的時期,馬克思主義徹底擊潰了民粹主義,這時候出版了《民族學評論》(1889年創刊)、《古風今存》(1890),同時在彼得堡建立了俄羅斯博物館民族學部,並出版了《人類學和民族學博物館叢書》。
十月革命後的蘇維埃民族學
十月革命後,蘇聯的民族學得以建立和發展。

歷程
1917-1928年革命勝利不久,國內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十分復雜,布爾什維克黨要求蘇聯民族學者重視國內各族人民的調查研究。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實地調查和培養大批民族工作幹部。這時候幫助少數民族創制文字、統一方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29-1934年蘇聯國內實行了工業國有化和農業集體化。這時候的民族學界的任務是批判西方資產階級的民族學對蘇聯的影響。
1935-1941年,國內政治,經濟相對穩定,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進展,科學研究等得到進一步發展。這是,在莫斯科大學和列寧格勒大學設置了民族學教研室,在有關科目開始系統講授課程。
1942-1956年,起初由於衛國戰爭,民族學工作者很快轉為到為國防服務,並提出了許多與戰爭和戰後事務密切相關的問題(如批判種族主義、宣傳民族團結等)。
1957-1978年,蘇聯民族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強調國內「民族一體化」和加強對世界民族的研究。這時候出版了《世界民族志》、《國家與民族》。
從1979年以後,蘇聯民族學界又十分重視民族學理論和方法論的研究,並加強國家合作,共同研究世界各地的民族學發展過程。
到了80年代,蘇聯民族學十分重視研究民族學與社會學等各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並出現了「民族社會學」、「民族語言學」、「民族人口學」等。
有人說,從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始,民族學中的蘇維埃學派就已形成。其實不然,作為一個學派實際上萌芽於20年代末30年代初,正式形成於30年代末40年代初。
特點:1.對原始社會史的研究。
2.對民族起源問題的研究。
3.人類學(指體質人類學)與民族學的相結合。
4.重視對國外民族的研究。
5.對西方民族學的批評。
6.重視對民族學理論問題的研究。
7.對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進行了十分細致的研究
8.對經濟文化類型和歷史民族區的研究。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