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交朋友的文言文
『壹』 關於交友之道的文言文10首
文: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譯文:子夏的門人向子張詢問交友之道。子張反問:「你們先生子夏怎麼說呢?」
門人說:「子夏說:『可以為友的,就與他交友,不可為友的,就拒絕不和他相交。』」
子張說:「這和我聽說的不同了:一個君子,該尊崇賢者,同時也寬容眾人,應該嘉許賢善人,也哀矜那些能力差的人。如果我是個大賢人,對人有什麼不能容忍的呢?如果我自己不賢,別人將會拒絕我,我哪裡還能拒絕別人呢?」
尊賢而容眾:尊敬賢人也要接納平凡的人。《禮記·儒行》篇:「優游之法,舉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
嘉善而矜不能:嘉許有善行的人也要寬容還沒做到善行的人。《中庸》:「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
子張交友格局大,這也是子張的處世之道,要達到這種境界,應具備以下特徵:
有豐富的學識和社會經驗,能參透光怪陸離的社會的本質;有博大的胸懷,能包容人的一切過錯,善解人意。
有良好的修養和高尚的德行,既是道德上的高標,又是行為上的楷模,善人崇敬他,不善人敬畏他。
而細考其核心,則是無欲無我:無欲則無偏見,故能得事情之真。無我則無人,人即我,我即人,人我一體,故偏見不生。
人賢即我賢,自然高興,人不賢即我不賢,自不會小覷。這種人,非「大賢」無法達到,而通向大賢之道,無非也就是四個字:無欲無我。
子夏給自己設定一個交友標准,便於執行,但容易教條化、狹隘化。
子張博愛眾生,便於號召天下,但容易陷入空洞、眼高手低。
現實生活中這兩人的做法要結合起來才好。相對而言,子張的主張更加適合今天的社會現狀。
交友之道過於拘泥,他的本意是凡不如我的一概不與交往,而子張的交友之道又過於寬泛,愛眾與交友畢竟是兩碼子事,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交友還是要有所選擇為佳,正如:「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當然,在你沒有完全認清對方賢愚仁佞之前,可以「滿天撒網,重點培養,依善而擇」。
我們還是綜合子夏和子張的主張,在與人的交往上分別層次,做到既廣泛結交,又有知心朋友,才能算得上是明智的抉擇。
『貳』 有哪些關於「交友」的文言文
關於「交友」的文言文是:《交友之道》。
『叄』 交友的文言文
1、【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聽。伯牙彈琴,志向在高山,鍾子期說:「妙呀!巍峨高大像泰山!」伯牙的志向在流水,鍾子期說:「妙呀!浩浩盪盪像江河!」鍾子期死後,伯牙摔了琴,終其一生不再彈琴,認為世間沒有值得他為其彈琴的人。並非只有彈琴是這個道理,賢者也是如此,即使有賢能的人,卻沒有人來善待他,賢能的人何必向人盡忠呢!馬不是自己成為千里馬,而是等到伯樂出現才可以。
2、【包驚幾篤於友誼】
包驚幾篤於友誼,與吳東湖善。吳卒,撫其家甚至。後方嫁女,聞吳女將適人,貧不能理裝,即以其女之奩具贈之,己女後一載始嫁。時論稱之。
【譯文】
包驚幾對朋友間的友情很忠誠,與吳東湖是好朋友。吳東湖死後,包驚幾照料吳家極其周到。後來,當包驚將自己的女兒要出嫁的時候,他聽說吳東湖的女兒將要嫁人,但因家中貧窮不能自備嫁妝,他就把自己女兒的嫁妝送給她,自己的女兒晚了一年才出嫁。當時的人們都以此贊揚他。
『肆』 與交友有關的文言文
來而不往非禮也,往而不來亦非禮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伍』 關於交朋友的文言文有那些搗幾篇出來。謝謝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香如蘭.——《易·系辭》
習與正人居之,不能無正也;猶生長於齊,不能不齊語也.——賈誼
君子拙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司馬遷
不知其人,視其友.——司馬遷
掘井須到流,結交須到頭.——賈島
近賢則聰;近愚則聵.——皮日休
百年心如同,誰限河南北?——姚合
恩情須學水長流.——魚玄機
淺近輕浮莫與交.——貫林
求友須在良,得良終相善.求友若非良,非良中道變.欲知求友心,先把黃金煉.——孟郊
結交非賢者,難免生愛憎.——孟郊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鮑溶
人生交結在終始,莫以開沉中路分.——賀蘭進明
擇友如淘金,沙盡不得寶.——李成用
親之割之不斷,疏者屬之不堅.——韓愈
當君遠相知,不道雲海深.——王昌齡
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李白
相知在急難,獨處亦何益.——李白
交友投分,切磨箴視.——周興嗣
『陸』 交友的文言文故事兩則
1、包驚幾篤於友誼
包驚幾篤於友誼,與吳東湖善。吳卒,撫其家甚至。後方嫁女,聞吳女將適人,貧不能理裝,即以其女之奩具贈之,己女後一載始嫁。時論稱之。
譯文:
包驚幾對朋友間的友情很忠誠,與吳東湖是好朋友。吳東湖死後,包驚幾照料吳家極其周到。後來,當包驚將自己的女兒要出嫁的時候,他聽說吳東湖的女兒將要嫁人,但因家中貧窮不能自備嫁妝,他就把自己女兒的嫁妝送給她,自己的女兒晚了一年才出嫁。當時的人們都以此贊揚他。
2、荀巨伯探病友
朝代:南北朝
作者:劉義慶
原文: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譯文
荀巨伯到遠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來攻城。朋友對荀巨伯說:「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趕快離開吧!」荀巨伯說:「我遠道而來看望你,你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求生,怎麼是我的行為呢?」 等到賊兵來了,問荀巨伯說:「大軍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麼人,竟敢獨自停留在這里?」荀巨伯回答說:「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拋下他,寧願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賊兵聽後相互說道:「我們這些無義的人,卻要攻入這個講究道義的地方!」於是調動整個軍隊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
『柒』 關於古人交友故事的文言文及翻譯有哪些
《孫臏脫險》
原文: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翻譯:孫臏曾經跟龐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在魏國做官,成為魏惠王的將軍,自己認為才能比不上孫臏,就暗中派人把孫臏叫到魏國來。孫臏到了(魏國),龐涓害怕他才能超過自己,嫉妒他,就用辦法懲罰(他),弄殘了他兩條腿,並在他臉上刺了字,想讓他埋沒不被發現。齊國的使者到了魏國,孫臏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見(使者),說服齊國使者。齊國使者認為(他)才能出眾,偷偷的用車把他帶到齊國。齊國的將軍田忌對(孫臏)很友好,以賓客的待遇來接待他。
『捌』 關於交友的文言文
《交友之道》原文和翻譯
原文:
逢(péng)蒙學射於羿, 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於是殺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 曰:「薄乎雲耳①,惡得無罪?鄭人使子濯(zhúo)孺子侵衛,衛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問其仆曰:『追我者誰也?』 其仆曰:『庾(yú)公之斯也。』 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 曰:『庾公之斯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為不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曰:『小人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抽矢,扣輪,去其金,發乘 (shèng)矢而後反②。」
【注釋】
①薄乎雲爾:不大罷了。②乘矢:四支箭。
【譯文】
逢蒙向羿學習射箭,完全學會了羿的射箭技術後,他想天下只有羿比自己強,於是便把羿殺了。孟子說:「這事羿也有過錯。」公明儀說:「(後羿)好象沒有什麼過錯吧。」孟子說:「過錯不大罷了,怎能說沒有過錯?鄭國曾派子濯孺子去進攻衛國,衛國派庾公之斯去追擊他。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的病發作了,不能拿弓,我活不成了!』問給他駕車的人說:『追我的是誰?』給他駕車的人說:『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說:『我死不了啦。』給他駕車的人說;『庾公之斯是衛國優秀的射手,您卻說您死不了,此話怎講?』(他回答)說:『庾公之斯曾向尹公之他學射箭,而尹公之他向我學射箭。尹公之他是正派人,他選擇的朋友也一定正派。(正派人是不會殺死他的老師的。)』庾公之斯追上來,問:『您為什麼不拿弓?』(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的病發作了,不能拿弓。』(庾公之斯)說: 『我向尹公之他學射箭,尹公之他又向您學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技術反過來傷害您。雖然如此,今天的事是國君的大事,我不敢廢棄。』於是拔出箭,在車輪上敲了幾下,去掉箭頭,射了四箭,然後回去。」
【現代闡釋】
交往不可不慎,孔子說過,「無友不如已者」,也說過「親仁」等,這些都說明在與人打交道時,應該擇善而從,不應該交往那些品行不端之人。本章孟子認為羿有罪過,也是基於此。某種意義上,羿被殺有點自找的味道,錯就錯在他用人不當。今天,不少領導在選拔任用幹部時,也不免羿之過。他們喜歡那些終日繞自己轉的人,喜歡聽阿諛之詞,睹脅肩諂笑,倒頭來,每每壞在這些小人身上,自食其果。
『玖』 交友的文言文故事,原文
《交友之道》原文和翻譯
原文:
逢(péng)蒙學射於羿, 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於是殺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 曰:「薄乎雲耳①,惡得無罪?鄭人使子濯(zhúo)孺子侵衛,衛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問其仆曰:『追我者誰也?』 其仆曰:『庾(yú)公之斯也。』 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謂也?』 曰:『庾公之斯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為不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曰:『小人學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抽矢,扣輪,去其金,發乘 (shèng)矢而後反②。」
【注釋】
①薄乎雲爾:不大罷了。②乘矢:四支箭。
【譯文】
逢蒙向羿學習射箭,完全學會了羿的射箭技術後,他想天下只有羿比自己強,於是便把羿殺了。孟子說:「這事羿也有過錯。」公明儀說:「(後羿)好象沒有什麼過錯吧。」孟子說:「過錯不大罷了,怎能說沒有過錯?鄭國曾派子濯孺子去進攻衛國,衛國派庾公之斯去追擊他。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的病發作了,不能拿弓,我活不成了!』問給他駕車的人說:『追我的是誰?』給他駕車的人說:『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說:『我死不了啦。』給他駕車的人說;『庾公之斯是衛國優秀的射手,您卻說您死不了,此話怎講?』(他回答)說:『庾公之斯曾向尹公之他學射箭,而尹公之他向我學射箭。尹公之他是正派人,他選擇的朋友也一定正派。(正派人是不會殺死他的老師的。)』庾公之斯追上來,問:『您為什麼不拿弓?』(子濯孺子)說:『今天我的病發作了,不能拿弓。』(庾公之斯)說: 『我向尹公之他學射箭,尹公之他又向您學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技術反過來傷害您。雖然如此,今天的事是國君的大事,我不敢廢棄。』於是拔出箭,在車輪上敲了幾下,去掉箭頭,射了四箭,然後回去。」
【現代闡釋】
交往不可不慎,孔子說過,「無友不如已者」,也說過「親仁」等,這些都說明在與人打交道時,應該擇善而從,不應該交往那些品行不端之人。本章孟子認為羿有罪過,也是基於此。某種意義上,羿被殺有點自找的味道,錯就錯在他用人不當。今天,不少領導在選拔任用幹部時,也不免羿之過。他們喜歡那些終日繞自己轉的人,喜歡聽阿諛之詞,睹脅肩諂笑,倒頭來,每每壞在這些小人身上,自食其果。
望採納
『拾』 用文言文寫交朋友 朋友怎麼寫
朋友的文言文有很多,可以寫成友,友人,良友,好友,朋友,友朋,朋故,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