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俱文言文注釋

俱文言文注釋

發布時間: 2020-11-24 00:56:40

① 翻譯文言文的注釋。。。。。

6、
(4)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完全,確定是。】
(5)雖有佳餚,弗食【即使。】
7、
(1)弗食,不知其旨也【(味道)甘美。】
(2)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通「攀」,牽,引。】
(3)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奔馬,飛奔的馬。】
(4)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5)子墨子起,再拜【兩次。】
8、
(1)不亦顛乎【顛倒,錯誤。】
(2)屬引凄異【動詞,連接。】
(3)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十分之六七。】
(4)恐前後受其敵【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敵;攻擊。】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指責;議論。】
9、
(1)爾輩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規律。】
(2)吾義固不殺人【堅守道義。】
(3)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同「鰥」,年老無妻或喪妻的男子。】
(4)曾不吝情去留【離開。】
(5)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善惡,這里用作動詞,意思是評論人物好壞。】
10、
(1)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臉色。】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美。】
(3)未若柳絮因風起【憑借。】
(4)才美不外見【同「現」,表露;顯露。】
(5)恢弘志士之氣【也做「恢宏」。發揚擴大,用作使動詞。恢,大。弘,大,寬,這里是動詞。】

② 短篇文言文注釋及翻譯(短篇!)新的!!!

精短文言文匯編
目錄:
1、治駝;2、張佐治遇蛙;3、義士趙良;4、硯眼;5、孝丐;6、縣令挽纖;7、唐臨為官;
8、孫泰;9、神童庄有恭;10、蛇銜草;11、少年治縣;12、桑中生李;13、若石之死;
14、秦西巴縱麑;15、樵夫毀山神。

1、治駝
【原文】
昔有醫人。自媒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環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駝。乃索板二片,以一置於地下,卧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而即矖(xi)焉。駝者隨直,亦隨死。其子欲訴諸官。醫人曰:「我業治駝,但管人直,那管人死!」嗚呼,今之為官,但管錢糧收,不管百姓死,何異於此醫哉!
另一個版本:
昔有醫人,自詡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環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駝,乃索板二,以一置於地下,卧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又踐之。駝者隨直,亦隨死。其子欲訴諸官。醫人曰:「我業治駝,但管人直,不管人死!」嗚呼,今之為官,但管錢糧收,不管百姓死,何異於此醫哉!
【注釋】
1、媒:自我宣揚。2、延:請。3、鳴:告發。4、詡:誇耀。5、矢:箭。6、業:職業。
7、昔:以前。8、使:讓。9、但:但是。10、索:要。11、直:筆直。12、以:用。
13、置:安放。14、於:在。15、踐:踐踏。16、亦:也。17、欲:想要。18、為:做。
19、異:不同。
【譯文】
從前有個醫生,自我吹噓能治駝背,說:「背彎得像弓一樣的人,像蝦一樣的人,像鐵環一樣的人,如果請我去醫治,保管早上治晚上就像箭一樣筆直了。」有個人相信了他的話,就讓醫生給他治駝背。醫生要來兩塊門板,把一塊放在地上,叫駝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塊壓在上面,然後跳上去踐踏它。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馬上就死了。那人的兒子想要到官府去申冤,這個醫生卻說:「我的職業是治駝背,我只管治人駝,不管人的死活!」現在官府當官的,只管錢糧上繳完成,不管百姓死活,與這個醫生有什麼不同呢?

2、張佐治遇蛙
【原文】
金華郡守張佐治至一處,見蛙無數,夾道鳴噪,皆昂首若有訴。佐治異之,下車步視,而蛙皆蹦跳為前導。至田間,三屍疊焉。公有力,手挈二屍起,其下一屍微動,以湯灌之,未幾復甦。曰:「我商也,道見二人肩兩筐適市,皆蛙也,購以放生。二人復曰:『此皆淺水,雖放,後必為人所獲;前有清淵,乃放生池也。』吾從之至此,不意揮斤,遂被害。二仆隨後不遠,腰纏百金,必為二人誘至此,並殺而奪金也。」張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獲。一訊即吐實,罪死,所奪之金歸商。
【注釋】
1、金華:古地名,今浙江金華市。2、郡守:郡的長官。3、挈:提。4、從:跟隨。
5、斤:斧頭。6、導:引路。7、並:同時。8、清淵:深水。9、市:到市場上去。
10、湯:熱水。11、適:去到。12、前導:在前面開路。13、焉:在那裡。14、未幾:不久。
15從之:跟隨。16、哀之:感到哀傷。17、異之:感到奇怪。
【譯文】
金華縣的長官張佐治到一個地方,看見有許多青蛙在道路旁鳴叫,而且一隻只都昂著頭,像有冤要說似的。張佐治覺得很奇怪,便下車步行,邊走邊察看,青蛙見他下了車,於是又蹦跳到他的面前為他引路。一直走到了一田邊,只看見三具屍體疊在一起。張佐治用手提起上面兩具屍體,發現最下面那具屍體還在顫動,於是喂給那人熱水喝。不一會兒那人醒了,便講起了經過:「我是名商人,在向集市路上遇見兩個人的肩上背著籮筐,筐中有青蛙,都在哀鳴著。於是我便買下了青蛙把它們全放生了。那兩個賣蛙的人說:『這里水很淺,即使你把青蛙放生了,也會被別人捉住。前面有一潭水很深,是個放生池。』我於是便跟那兩人前往放生池。可誰能料想,那兩個人揮動斧頭,於是,我就被他們傷害了。我的僕人在我後面不遠,他們身上都帶著很多銀子,一定是那害我的人把僕人們引誘到這里來,把他們殺死了,搶走了所有銀兩。」張佐治聽後立刻回縣里,逮捕那殺人的兩人。不久,便人贓俱獲。經過審訊,那兩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實,判他們死罪,並將他們搶奪的錢財歸還給商人。

3、義士趙良
【原文】
趙良者,燕人也。漂泊江湖,疾惡如仇。一日,途經謝庄,聞有哭聲,遂疾步入茅舍,見一少女蓬頭垢面,哀甚。義士詢之,乃知為某村二惡少所凌辱也,痛不欲生。義士怒不可遏(è,控制),徑自詣(yì)某村,索二惡少,責之曰:「汝等何故凌辱無辜少女?」一惡少虎視眈眈曰:「何預爾事?」義士瞋(chēn)目(瞪大眼睛)斥之:「汝非人也,但(只是)禽獸耳!」未及惡少出劍,義士之白刃已入其胸,立仆。一惡少伏地求恕,義士斬其耳以示眾,儆(jǐng)其不得為非作歹也。
【注釋】
1、垢:臟。2、詢:問。3、索:尋找。4、眈眈:瞪著眼。5、仆:跌倒。6、疾:痛恨。
7、燕人:河北一帶的人。8、凌辱:欺侮與侮辱。9、儆:警告。
【譯文】
趙良,是河北一帶的人。漂泊在江湖上,疾惡如仇。一天,路過謝庄,聽到哭聲,就快步進入茅草屋裡,看見一個女孩蓬頭垢面 ,看起來非常悲傷。趙良問她怎麼了,才得知她是被某村兩個惡少欺負侮辱,痛不欲生。趙良怒不可遏,徑直到了那個村莊,尋找到了兩個惡少,責問他們:「你們為什麼欺凌、侮辱沒有過錯的女孩?」一個惡少虎視眈眈地說:「關你什麼事?」趙良瞪大眼睛罵道:「你不是人,只是只禽獸。」還沒等惡少拔出劍來,趙良的白劍已經插進了他的心臟,立刻倒地了。另一個惡少跪地求饒。趙良割下惡少的耳朵以警戒眾人,並警告他不能再為非作歹了!

4、硯眼
【原文】
明有陸公廬峰者,於京城待用。嘗於市遇一佳硯,議價未定。既還邸,使門人往,以一金易歸。門人持硯歸,公訝其不類。門人堅證其是。公曰:「向觀硯有鴝鵒眼,今何無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遇石工,幸有餘銀,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蓋此硯佳於鴝鵒眼也。
【注釋】
1、待用:等待朝廷任用2、既:已經。3、邸(dǐ):官辦的旅店。4、金:銀子。
5、是:對的。6、向:以前。7、鴝鵒(qú yù):鳥名,俗稱「八哥」。8、值: 遇到。
9、嘗:曾經。10、一金:漢代以黃金一斤為一金。後來以銀為貨幣,銀一兩稱為一金。
【譯文】
明朝有一位叫陸廬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經在集市上遇到一塊上好的硯台,價格有爭議沒有定。到了邸府後,讓僕人前往,用一兩銀把硯台買回來。僕人拿著硯台回來了,陸廬峰覺得它不像原來的硯台而感到驚訝。僕人堅持說就是這個硯台。陸廬峰說:「先前的硯台有個『八哥眼』,為什麼現在沒有了?」僕人回答說:「我嫌棄它有一點凸,路上遇見石工,幸虧有剩餘的銀兩,叫他打磨一下使它平整了。」陸廬峰大為惋惜。

5、孝丐
【原文】
丐不如其鄉里,明孝宗時,嘗行乞於吳。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貯直之竹筒中。見者以為異,久之,詰其故,曰:「吾有母在,將以遺之。」有好事者欲窺其究,跡之行。行里許,至河旁,竹樹掩映,一蔽舟系柳陰下。舟雖蔽,頗潔,有老媼坐其中。丐坐地,出所貯飲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母舉杯,乃起唱歌,為兒戲,以娛母。母食盡,然後他求。一日乞道上,無所得,憊甚。有沈孟淵者,哀而與之食,丐寧忍餓,終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數年,母死,丐不知所終。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注釋】
1、詰:問。2、遺(wèi):留給;送給。3、跡:動詞,跟蹤。4、里許:一里左右。
5、蔽舟:破船。蔽,通「敝」,破舊。6、奉:通「捧」。7、哀:可憐;同情。
8、不知所終「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了。9、可:大約。
【譯文】
一個乞丐的生活狀況不如他的同鄉人。明孝宗年間,這個乞丐曾經在吳地行乞。每次乞到的食物多數都不吃,常常把它儲存在一個竹筒中。看見的人都對這件事感到很奇怪,時間長了,就有人問乞丐這是為什麼,乞丐說:「我還有老母親在世,要留下來給她(吃)。」有好事的人想知道究竟,於是跟蹤乞丐,走了一里路左右,來到一條河邊,在一片柳陰下系著一條破船,小船雖然很破,但是很乾凈,有一個老婦人坐在裡面。乞丐坐在地上,拿出儲存的食物整理一下,然後端到船上。等母親吃的時候,他站起來唱歌,做小兒游戲的動作,來使母親高興。等母親吃完了才再去要飯。有一天乞丐在路上要飯,什麼也沒有要到,很疲憊。有一個叫沈孟淵的,很可憐他,就給他食物,但是乞丐寧可餓著,也不在母親之前吃。像這樣過了幾年,乞丐的母親去世了,乞丐就不知所終了。乞丐自己說姓沈,(當年)年齡大約三十歲。

6、縣令挽纖
【原文】
何易於,不詳何所人及何所以進。為益昌令。縣距州四十里,剌史崔朴常乘春與賓屬泛舟出益昌旁,索民挽纖,易於身引舟。朴驚問狀,易於曰:「方春,百姓耕且蠶,惟令不事,可任其勞。」朴愧,與賓客疾驅去。
【注釋】
1、何所:什麼地方。2、何所以進:通過什麼途徑做官。3、賓屬:賓客下屬。4、索:要求。
5、身:親自。6、引舟:拉船。7、方:正。8、事:做事。
【譯文】
何易於,不知是什麼地方人和通過什麼途徑做官的。他擔任益昌縣令。益昌縣離州有四十里遠,州刺史崔朴曾經在春天帶者賓客下屬乘船路過益昌附近,要求百姓挽纖拉船,何易於親自挽纖拉船。崔朴驚訝地問情況,何易於說:「現在正當是春天,百姓都在耕種養蠶,惟獨我沒事做,可以擔負那勞役。」崔朴慚愧,和賓客們急忙騎馬離開了。

7、唐臨為官
【原文】
唐臨為萬泉丞。縣有囚十數人,皆因未入賦而系。會暮春時雨,乃耕作佳期。唐臨白縣令:「囚人亦有妻兒,無稼穡何以活人,請出之。」令懼其逸,不許。唐臨曰:「明公若有所疑,吾自當其罪。」令因請假歸鄉。臨悉召囚令歸家耕作,並與之約:農事畢,皆歸系所。囚等感恩,至時畢集縣獄。臨由是知名。
【注釋】
1、會:適逢;正趕上。2、白:稟告。3、逸:逃跑。4、悉:都。5、丞:縣令的屬官。
6、稼穡:田間勞作。7、畢:結束。8、系:拘囚。9、為:做。10、皆:都。11、耕:耕作。
12、活:使……活下來。13、由是:從此。
【譯文】
唐臨當上萬泉縣令的從屬官員。縣里有十幾個囚犯,都是因為未交稅而被關押的。適逢暮春時節的雨季,正是耕種的好日子。唐臨稟報縣令:「囚犯也有妻子孩子,不能耕種與收獲怎麼養活他們,請把他們放出來。」縣令害怕他們逃跑,不肯。唐臨說:「大人如果有所顧忌,我一個人承擔全部責任。」於是縣令請假回家。唐臨把囚犯全部召集起來讓他們回家耕種,並且和他們約定:春種結束,都要回到監獄里去。囚犯們感激唐臨的恩情,到時候全部集中在縣的監獄里了。唐臨就從此出名了。

8、孫泰
【原文】
孫泰,山陽人也,少師皇甫穎,操守頗有古賢之風。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為托,曰:「其長損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詰之,泰曰:「其人有廢疾,非泰不可適。」
眾皆伏泰之義。嘗於都市遇鐵燈台,市之,而命洗刷,卻銀也。泰亟②往還之。
中和中,將家於義興,置一別墅,用緡錢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吳興郡,約回日當詣所止。居兩月,泰回,停舟徒步,復以余資授之,俾其人他徙。於時睹一老嫗,長慟數聲。泰驚悸,召詰之,嫗曰:「老婦嘗事翁姑於此,子孫不肖,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憮然久之,因紿曰:「吾適得京書,已別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爾子掌之。」言訖,解維而逝,不復返矣。
【注釋】
1、師:以……為師。向……學習。2、先是:在此以前。3、子:女兒。4、長(zhǎng):長女。5、女弟:妹妹。6、或:有人。7、適:女子嫁人。8、市:買。9、亟(jí):副詞,急切;迅速。10、家:動詞,安家。11、置:置辦;買。12、詣:往;到……去。13、所止:所住的地方。14、俾:使。15、翁姑:公婆。16、不肖:不成器;不成材。17、紿(dài):欺騙。18、適:剛剛。19、除官:授官。20、訖:完畢;結束。21、解維:解開船上的纜繩。22、逝:離開。
【譯文】
孫泰是山陽人,年輕時拜皇甫穎為師,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賢人的風度。孫泰的妻子是他的表妹。起初是姨母年紀老了,把兩個女兒託付給孫泰,說:「長女一隻眼睛瞎了,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孫泰娶了姨母的長女為妻。有人問他的緣故,孫泰說:「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給我就嫁不出去了。」眾人都佩服孫泰的正義。孫泰曾經在都市遇見一座鐵燈台,把它買了下來,叫人洗刷,原來是銀製品。孫泰趕忙前往歸還賣主。中和年間,孫泰將在義興安家,購置一座別墅,用兩百貫錢。已經交付了一半錢,孫泰就前往吳興郡游覽,約定回來後就到新買的別墅去。過了兩個月,孫泰回來,停船步行,又把其餘的款項交給房主,讓那人搬遷到別處。在這個時候,看到一個老婦人連聲痛哭。孫泰聽了心裡驚悸,叫她來問。老婦人說:「我曾經在這里侍奉過公婆,子孫不成材,使別墅被別人擁有,因此悲傷。」孫泰茫然自失了很久,就騙她說:「我剛好收到京師文書,已經另外授職,不能住在這里,所住的地方暫且由你的兒子掌管它。」說完,解開船繩就離去了,不再回來。

9、神童庄有恭
【原文】
粵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譽。家鄰鎮粵將軍署,時為放風箏之戲,適落於將軍署之內宅,庄直入索取。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進。將軍方與客對弈,見其神格非凡,遽詰之曰:「童子何來?」庄以實對。將軍曰:「汝曾讀書否?曾屬對否?」庄曰:「對,小事耳,何難之有!」將軍曰:「能對幾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將軍以其言之大而誇也,因指廳事所張畫幅而命之對曰「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間一局棋,便可對矣。」應聲雲:「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注釋】
1、粵中:今廣東番禺市。2、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書。3、神格:神態與氣質。
4、曾屬對否:曾經學過對對子嗎?5、廳事:指大堂。6、卒:軍中伙夫。
【譯文】
粵中部的庄有恭,幼年既有神童的名聲。(他的)家在鎮粵將軍署旁邊,有一次放風箏玩耍,(風箏)恰好落到將軍署的內院中,庄有恭直接進入要求歸還。所有衙役都認為他歲數小而忽略了他,沒有來得及阻擋他進入。將軍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狀態與眾不同,急促喝問他說:「小孩從哪來的?」庄有恭實話回答。將軍說:「你讀書了沒有?曾經學過對對子嗎?」庄有恭回答說:「對子,小意思了,那有什麼難的!」 將軍問:「能對幾個字的對子?」庄有恭回答:「一個字能對,一百個字也能對。」將軍以為他在吹牛,於是就指著廳里張貼的畫讓他做對子,說:「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說:「就是這里一盤棋,便可以對呀。」應聲對道:「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10、蛇銜草
【原文】
版本一:
昔有田父耕地,值見創蛇在焉。有一蛇,銜草著瘡上,經日創蛇走。田父取其草余葉以治瘡,皆驗。本不知草名,因以「蛇銜」為名。《抱朴子》雲,「蛇銜《指蛇銜草》能續己斷之指如故」,是也。
版本二:
昔有田夫耕地,值見傷蛇在焉。頃之,有一蛇銜草著傷口上,經日創蛇走。田夫取其餘葉治傷,皆驗。本不知草名,鄉人因以蛇銜名之。古人雲:蛇銜草能續已斷之指如故,非妄言也。
【注釋】
1、著(zhuó):放。2、《抱朴子》:晉人葛洪著。3、曩:從前。4、田夫:種田老人。
5、著:放。6、驗:驗證。7、妄:胡亂。
【譯文】
版本一:
從前有一位老農在耕地,看見一條受了傷的蛇躺在那裡。有一條蛇,銜來一棵草放在傷蛇的傷口上。經過一天的時間,傷蛇跑了。老農拾取那棵草其餘的葉子給人治瘡,全都靈驗。本來不知道這種草的名字,就用「蛇銜草」當草名了。《抱朴子》說:「蛇銜能把已經斷了的手指接起來,接得和原先一樣。」說的就是這回事。
版本二:
過去有一位老農耕地,恰好看見一條受了傷的蛇躺在那裡。過了一會兒,另有一條蛇,銜來一棵草放在傷蛇的傷口上。第二天,受傷的蛇跑了。老農拾取那棵草其餘的葉子給人治傷全都靈驗。本來不知道這種草的名字,鄉里人就用「蛇銜草」當草名了。古代人說:「蛇銜草能把已經斷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樣。」並不是亂說的。

11、少年治縣
【原文】
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既而齊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齊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載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庫兵以作耕器,出倉廩以賑貧窮,阿縣大治。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師。
【注釋】
1、阿:地名,即今山東阿縣。2、治:治理。3、反:通「返」,返回。
4、既而:後來,不久。5、遣:派。6、共載:同車。7、白首:老年人。
8、夫:句首語氣詞,用以引起下文的議論,無實義。9、決之:決斷政事。10、耕器:農具。
11、倉:倉庫。12、廩:倉庫中的糧食。13、賑:救災。14、私兵:私人武器。
15、倉廩:儲藏糧食的倉庫。
【譯文】
子奇十六歲的時候,齊國的國君派(他)去治理阿縣。不久,齊君反悔了,派人追趕。追趕的人回來說:「子奇一定能夠治理好阿縣的,同車的人都是老人。」齊君說:怎麼看得出?」追趕的人說:「憑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輕的人來作最終決定,一定能治理好阿縣啊!」子奇治理阿縣,把兵庫里的兵器鍛造成為耕田的農具,打開糧倉來救濟貧窮的人民,阿縣治理得井井有條。魏國的人聽說小孩子治理阿縣,兵庫里沒有武器,糧倉里沒有積糧,於是就起兵攻打(齊國)阿縣,阿縣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勵,以自己家的兵器打敗了魏國軍隊。

12、桑中生李
【原文】
南頓張助於田中種禾,見李核,欲持去,顧見空桑中有土,因植種,以余漿灌溉,後人見桑中反復生李,轉相告語。有病目痛者息陰下,言:「 李君令我目愈,謝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眾犬吠聲,因盲者得視,遠近翕赫,其下車騎常數千百,酒肉滂沱。間一歲余,張助遠出來還,見之驚雲:「此有何神,乃我所種耳。」因就斫之。
【注釋】
1、南頓:古縣名,在今河南項城市。2、顧:回頭。3、余漿:多餘的水。
4、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長出的李樹。5、豚:小豬 謝以一豚:用一隻小豬祭謝。
6、眾犬吠聲:一隻狗叫,其他的狗也跟著叫起來。形容眾人盲目附和。7、行:不久。
8、翕赫:此指轟動、驚動。翕:聚集。赫:盛貌。
9、滂沱:原來形容雨很大。這里指擺滿了酒肉。
10、空桑:枯空的桑樹,老桑樹有枯空的樹洞。
11、眾犬吠聲:本意為一隻狗叫,許多狗也會跟著叫起來,比喻眾人盲目符合。
12、就斫:跑去砍了。就,接近。斫,砍。
13、亦行自愈:自己也會逐漸痊癒。亦,也。愈,病好了,此指痊癒。
【譯文】
南頓有個叫張助的人,在田裡種莊稼時發現一顆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頭看見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種在那裡,用剩下的水澆了一些。後來,有人看見桑樹中又長出李樹來,十分驚奇,就互相傳說開來。
正好有個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樹下休息,向李樹禱告說:「李樹您如果能讓我的眼睛變好,我就以小豬獻給您。」眼痛這種小病,自然就會好。這樣一來,眾人便你一聲我一聲地附和傳說為:「李神能使瞎子重見光明。」遠近涌動,樹下車馬成千上百,大家紛紛前來敬祭,酒肉很快就堆成了小山,綿綿不斷。
時隔一年,張助出遠門回來,見此情形不禁覺好笑,說:「這樹有什麼神靈呀?它不過是我隨便種下的。」於是順手砍掉了它。

13、若石之死
【原文】
若石居冥山之陰,有虎恆窺其藩。若石帥家人晝夜警,日出而殷鉦,日入而舉輝,築牆掘坎以守。卒歲虎不能有獲。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為虎死無毒已者。.於是弛其備,撤其備,牆壞而不葺。無何,有貙聞其牛羊豕之聲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為貙也,斥之不走,。貙人立而爪之斃。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
【注釋】
1、陰:(山的)北面。2、恆:常常。3、窺:窺視,偷看。4、藩:籬笆。5、帥:帶領。
6、警:警惕。7、卒:終,完畢。8、歲:年。9、毒:危害。10、弛:放鬆,放下。
11、弩(nǔ):裝有機關的弓。12、備:防備。13、修:修補。14、決:破裂。
15、葺(qì):修葺,修補。16、無何:不多久。17、貙(chū):一種兇猛的野獸,形似狸。
18、止:停。19、隈(wēi):牆角。20、豕(shǐ):豬。21、斥:呵斥。22、走:跑。
23、以:用。24、人立:像人一樣站立起來。25、但:只。26、宜:應該。
【譯文】
若石隱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經常蹲在他的籬笆外窺視。若石率領他的家人日夜警惕。日出的時候敲響金屬,日落的時候就點起篝火,夜晚就敲鈴鐺守夜。種荊棘灌木、在山谷築牆來防守。一年過去了,老虎沒有得到任何東西。 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很開心,自以為老虎死了就沒有對自己形成威脅的動物了。於是放鬆了警惕,撤除了防備,牆壞了不補,籬笆破了不修理。忽然有一天,有一隻貙追捕麋鹿來到(這里),在他家的一角停了下來,聽到他的牛羊豬的聲音就進入並吃它們。若石不知道它是貙,拚命地叫它走,它不跑開,(又)用土塊打它,貙象人一樣站立起來用爪子抓死了他。大家說:「若石是只知道一樣不知道兩樣,應有此下場啊!」

14、秦西巴縱麑
【原文】
版本一:
孟孫獵而得麑,使秦西巴持歸烹之。麑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縱而予之。孟孫歸,求麑安在。秦西巴對曰:「其母隨而啼,臣誠弗忍,竊縱而予之。」
孟孫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於君,今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於人乎!」
版本二:
魯之貴人孟孫,獵得麑,使秦西巴持歸。其母隨而鳴,秦西巴見其哀,縱而與之。麑隨母而去。孟孫怒曰:「吾獵得麑,爾縱之,何也?」秦西巴曰:「但不忍耳。」孟孫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於君,今以為太子傅,何也?」孟孫曰:「夫秦西巴以一麑而不忍,又安能虧吾子乎?」
【注釋】
1、縱麑(ní):放走小鹿。麑,小鹿。2、竊:私下,謙辭。3、傅:任輔導責任的官或負責教導的人。在文中指老師。4、使:派,命令,讓。5、獵:打獵。6、烹:燒,煮。7、啼:啼叫。8、忍:忍心。9、居:過了。10、安:哪裡。11、誠:的確。
【譯文】
版本一:
魯國孟孫氏打獵得到一隻幼鹿,派秦西巴帶回去烹了它。母鹿跟著秦西巴叫喚。秦西巴不忍心,放開小鹿還給了母鹿。孟孫氏回來後,問鹿在哪裡。秦西巴回答說:「小鹿的媽媽跟在後面哀啼,我實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還給了母鹿。」孟孫氏很生氣,把秦西巴趕走了。過了一年,又把他召回來,讓他擔任兒子的老師。左右的人說:「秦西巴對您有罪,現在卻讓他擔任您兒子的老師,這是為什麼?」孟孫氏說:「他對一隻小鹿都不忍心傷害,又何況對人呢?」
版本二:
魯國貴人孟孫君打獵打到了一隻小鹿,便讓秦西巴先帶回去,准備殺了吃掉。結果秦西巴走在回去的路上,一隻母鹿一直跟隨著他,並且啼叫。秦西巴不忍心,於是把小鹿放了,還給了它的母親。小鹿跟隨著母親離開了。 孟孫君很生氣地說:「我打獵獲得的小鹿,你放了它,為什麼?」秦西巴說:「路上母鹿一直跟在後面啼叫,我實在不忍心,就私自把小鹿放了,讓它跟母鹿走了。」過了一年,孟孫君又把他召回來擔任太子的老師。左右的人說:「秦西巴對您有罪,現在卻讓他擔任您兒子的老師,這是為什麼?」孟孫氏說:「他對一隻小鹿都不忍心傷害,又何況對我的兒子呢?」

15、樵夫毀山神
【原文】
康熙十五年,餘姚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鄧樵夫許之。明晨,客伺於神祠外,果見一樵夫過之,逆謂曰:「子鄧姓乎?曰:「然。」因告以夜所聞見,戒勿往。鄧曰:「吾有母,仰食於樵。一日不樵,母且飢。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顧,客隨而覘之。樵甫采樵,虎突出從竹間。樵手搏數合,持虎尾盤旋久之。虎不勝憤,乃震哮一躍,負痛遁去,樵逐而殺之。客逆勞之。樵曰:「感君高義,盍導我至廟中。」既至,大詬死虎斥神曰:「今竟如何?」遂碎其土偶。
【注釋】
1、康熙:清聖祖玄燁的年號。2、餘姚:古地名,在今浙江餘姚縣。3、伺:等候;祠:廟
4、逆:迎(上去)。5、謂:說。6、戒:告誡。7、且:將。8、覘(chān):悄悄地看。
9、甫:剛。10、合:回合。11、遁:逃走。12、逐:追上去。13、勞:安慰。
14、高義:深厚的情義。15、盍:何不。16、既:已經;詬:辱罵。17、竟:最終。
18、然:是的。19、因:於是。

③ 學奕的文言文及注釋

學弈的文言文:

先秦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注釋: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圍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以為有天鵝要飛來,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來。雖然和前一個人一起學棋,但棋藝不如前一個人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說:不是這樣的。

(3)俱文言文注釋擴展閱讀:

注釋

弈秋:弈:下棋(圍棋)。

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通國:全國。

善:善於,擅長。

使:讓。

誨:教導。

其:其中。

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雖聽之:雖然在聽講。

以為:認為,覺得。

鴻鵠:天鵝(大雁)。

將至:將要到來。

弓繳:弓箭。

非然也:不是這樣的。

本文通過講述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故事,說明了在同樣條件下,不同的態度一定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告訴我們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④ 文言文《取而代之》的注釋都有哪些

取而代之 [qǔ ér dài zhī]

意思: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取代。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意思:秦始皇在會稽遊玩,度過浙江,梁與籍一起在觀看,籍告訴秦始皇說:你可以取代。「

⑤ 《狄仁傑》文言文 注釋及翻譯

狄仁傑為並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鄭崇質,母老且病,當使絕域。仁傑曰:「太夫人有疾而公遠使,豈可貽親萬里之憂。」乃詣長史藺仁基,請代崇質行。時仁基與司馬李孝廉不協,因謂曰:「吾等獨無愧耶。」相待如初。 (孔平仲《續世說》)

狄仁傑為並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鄭崇質,母親年老又有病,應當出使遙遠的地區。狄仁傑說:「母親有病而公遠使,怎麼能給親人留下萬里之憂。」於是到長史藺仁基,請代高質行。當時裴仁基與司馬李孝廉不和,便對他說:「我們只是不慚愧嗎。」相待如初。(孔平仲《續世說》)

⑥ 高一文言文的原文翻譯和注釋

由於什麼有敏感詞語,不適合發表,課文原文和翻譯無法貼出來,請見諒,或是給個郵箱,給您傳過來,下面只是幾課的注釋。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注釋:
①晉侯:晉文公。秦伯:秦穆公。②無禮於晉:指晉文公為公子時在外逃亡,經過鄭國,鄭文公沒有按禮節接待他。③貳:有二心,鄭自庄公以後,國勢日趨衰落,它介於齊、晉、楚國、三大國之間,看誰勢力強就依附誰,有時依附一邊,又暗中討好另一邊。④ 函陵:鄭地,在今河南新鄭縣北。⑤氾(fán)南:鄭地,在今河南中牟縣南。(6)若:假如。⑥縋: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⑦以亂整易,不武:用散亂代替整齊,這是不符合武德的。⑧說:通「悅」

《荊軻刺秦王》課文注釋:
(1)秦王必說見臣: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
(2)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3)見陵:被凌辱。
(4)乃今得聞教:乃,語氣副詞,表轉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5)函封之:函,盒子。這里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6)乃為裝遣荊軻:於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7)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現在(是)拿著一把匕首進入凶險難測的強暴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8)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願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貢獻、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給(jǐ),供應,供給。職:貢賦,賦稅。
(9)北蠻夷之鄙人:北方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人。蠻夷:古代泛指少數民族。鄙:邊疆,邊遠的地區。
(10)負劍:背劍,即把劍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鴻門宴》課文注釋:
1、注音
旦日饗士卒(饗,xiǎng,用酒食款待)
鯫(鯫,zōu,卑微,淺陋) 生說(讀「shuì「勸告,勸誡)我曰
奉卮酒為壽(卮zhī,酒器)
戮(戮,lù聯合,一同) 力瞋(瞋,chēn發怒時睜大眼睛) 目
目眥(眥,zì眼角)盡裂 按劍而跽(跽,jì,挺直上身,兩腿跪著)
彘(彘,zhì,豬)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不勝桮杓(勝shèng,桮bēi,杓sháo,桮,同「杯」。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關中(王wàng,稱王)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內」通「納」,接納)
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來(「蚤」通「早」)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因擊沛公於坐(「坐」通「座」,座位)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為壽(「奉」通「捧」)
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拔劍切而啗之(「啗」通「啖」)
3、詞性活用
A 名詞用作動詞
籍吏民(造戶籍冊或登記)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數目項王(使眼色)
若入前為壽(上前)
刑人如恐不勝(用刀割刺)
道芷陽間行(取道)
沛公欲王關中(稱王)
B 名詞用狀語
於是項伯復夜去(連夜)
吾得兄事之(象對待兄長那樣)
日夜望將軍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樣)
頭發上指(向上)
道芷陽間行(從小路)
C 動詞使動用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活)
從百餘騎(使……跟從)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使……進來)
拔劍撞而破之(使……破)
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使……回去)
樊噲側其盾以撞(使……側過來)
D 形容詞用作動詞
素善留侯張良(交好)
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觸,污染)
E 形容詞用作名詞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急事)
君安與項伯有故(老交情)
4、古今異義
沛公居山東時(山東 古義:崤山以東 今義:指山東省)
約為婚姻(婚姻 古義:結為兒女親家 今義:由結婚而形成的夫妻關系)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 古義:不同一般的事 今義:副詞,很、非常)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河南,河北 古義:黃河以南,黃河以北。 今義:河南省,河北省)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謝 古義:道歉。 今義:感謝)
5、重點記憶
沛公軍霸上(駐軍) 古意即為駐軍,並非名詞作動詞。
6、句式解析
(1)判斷句
①.用「……也」表示判斷
此天子氣也。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斷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亞父者,范增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③.用「……也」表示判斷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④.無標記表示判斷
此亡秦之續耳。
(2)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來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詞結構後置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
貪於財貨
具告以事
長於臣
因擊沛公於坐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得復見將軍於此
(3)被動句
①.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若屬皆且為所虜。
吾屬今為之虜矣。
②.無標記
珍寶盡有之。
(4)省略句
為擊(省介詞賓語「之」) 破沛公軍
加彘肩(省略狀語「於盾」) 上
(5)固定結構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無所……,……無所……」,「即……沒有被……,……沒有被……」其中「無所」還可以換作「有所」。)
孰與君少長(「……孰與……」,表選擇問的句式,可譯作「……比較……哪一個……」)
何辭為(「何……為」,表反問的句式,可譯作「為什麼……呢」,「為」是語氣詞。)

⑦ 兩敗俱傷的文言文注釋

解 釋 敗:失敗;俱:全。斗爭雙方都受到損傷,誰也沒得到好處。

典 故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聰明、講話幽默的人,名叫淳於,他知道齊宣王正准備要去攻打魏國。便去晉見齊宣王,說:「大王,您聽過韓子盧和東郭逡的故事嗎?韓子盧是天底下最棒的獵犬,東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韓子盧在追趕東郭逡,一隻在前面拚命的逃,一隻在後面拚命的追,結果呢!它們兩個都跑到精疲力竭,動彈不得,全倒在山腳下死了。這個時候,正好有個農夫經過,便毫不費力地把它們兩個一齊帶回家煮了吃掉。」齊宣王一聽:「這跟我要去攻打魏國有什麼關系呀?」淳於:「大王,現在齊國發兵去攻打魏國,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內就可以打贏的。到頭來,雙方都弄成民窮財盡,兩敗俱傷,不但老百姓吃苦,國家的兵力也會大受損傷,萬一秦國和楚國趁機來攻打我們,那不是平白送給他們機會一並吞掉齊國和魏國嗎?」齊宣王聽了淳於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國的計劃。

後來,大家在形容二個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爭斗,不但誰也沒贏還彼此都受了傷,就說是「兩敗俱傷」。

⑧ 經典文言文 有翻譯並且有注釋和講解

傳說有一種蟲子,叫做「怪哉」五官皆有,是怨氣所化。
東方朔的解釋並不科學,不足為信。但他這樣說,實際上是借古諷時,婉諫漢武帝要施仁政,不要殘害無辜,引起民眾的怨恨和反抗。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正因為「眾庶愁怨」,應引以為鑒。

更加具體的解釋:

東方朔與「怪哉」故事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四十,《鑒戒錄》條下曾雲:

「蜀何光遠撰。東方朔辨怪哉蟲事(案:小說已佚,此條見《太平廣記》四百七十三),已為附會」。

這里提到的「小說」,當為南梁殷芸編纂的《小說》,雖然早佚,但我們卻能看到輯本。除魯迅、余嘉錫外,周楞伽也有輯本。在周楞伽輯本中,「怪哉」故事本自《說郛》,原注為「出朔傳」,我估計是指《東方朔別傳》:

武帝幸甘泉宮,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目牙齒耳鼻悉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朔視之,還對曰:「此『怪哉』也。昔秦時拘系無辜,眾庶愁怨,咸仰首嘆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獄處。」即按地圖,果秦故獄。又問:「何以去蟲?」朔曰:「凡憂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當消。」於是使人取蟲置酒中,須臾,果糜散矣。(《殷芸小說》卷二第60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初版)

這個「怪哉」故事,是東方朔故事的極品之一,由此可見,其編纂者殷芸著實了得。周楞伽輯注《殷芸小說》前言引《南史》等,說他「性情灑脫,不拘細節」,從這則小品看,殷芸還有難得的想像力,超群的諷刺力,才能把它編寫得這么精彩。或許,正緣於此,它在多次在別的書中出現吧。目前,我搜集到的僅這五種版本:

1.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系無辜,……此地必秦之獄處。」即按地圖,信如其言。……取蟲置酒中,須臾糜散。(《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七十三,出《小說》)
2.東方朔別傳曰:武帝幸甘泉,長平阪道中有蟲覆地,如赤肝。朔曰:「必秦獄處也。夫愁者,得酒而解。」乃取蟲置酒中,立消麋。賜帛百匹。後屬車上盛酒,為此故也。(《太平御覽》卷八百一十八·布帛部五)
3.東方朔別傳曰:武帝幸甘泉,長平坂道中有蟲,赤如肝,頭目口齒悉具,先驅馳還以報,上使視之,莫知也,時朔在屬車中,令往視焉,朔曰:此謂怪氣,是必秦獄處也,上使按地圖,果秦獄地,上問朔何以知之,朔曰:夫積憂者,得酒而解,乃取蟲置酒中,立消,賜朔帛百匹,後屬車上盛酒,為此也。(《藝文類聚》卷七十二·食物部,《太平御覽》卷八百四十五·飲食部三亦引,辭稍異)
4.《郡國志》曰:雍州咸陽縣北十五里長平坂,漢武帝幸甘泉,馳道有蟲覆地,赤如生肝。問東方朔,朔曰:「秦獄地冤氣也。臣聞酒能消愁。」以酒澆之,果銷矣。(《太平御覽》卷五十三·地部十八·阪)
5.《廣五行記》曰:漢武帝幸甘泉宮,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目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使東方朔視之,對曰:「此秦時拘系無辜,眾庶愁死,咸仰首嘆曰怪哉,故明逯哉。此必秦之獄處。」朔又曰:「凡憂者得酒而解,以酒沃之當消。」於是取蟲致酒中,須臾糜散。(《太平御覽》卷九百四十四·蟲豸部一)

其中,第一種本《小說》,字詞差異不大。第二、三種皆本《東方朔別傳》,彼此卻有些差異:前者說「有蟲覆地」,後者不提「覆地」二字;前者說「夫愁者」,後者說「夫積憂者」。
第四種所本的《郡國志》,大概是晉司馬彪《續漢書》中的《郡國志》。如此,是書對「怪哉」的記載要比《異苑》早多了。
第五種所本的《廣五行記》,不知何人所撰,文字比以上各種都要文一些。《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二十有一篇《異疾絳州僧》,亦引自是書,全文如下:

永徽中,絳州有一僧病噎,都不下食。如此數年,臨命終,告其弟子雲:「吾氣絕之後,便可開吾胸喉,視有何物,欲知其根本。」言終而卒。弟子依其言開視,胸中得一物,形似魚而有兩頭,遍體悉是肉鱗。弟子致缽中,跳躍不止。戲以諸味致缽中,雖不見食,須臾,悉化成水。又以諸毒葯內之,皆隨銷化。時夏中藍熟,寺眾於水次作靛,有一僧往,因以少靛致缽中,此蟲恇懼,繞缽馳走,須臾化成水。世傳以靛水療噎疾。

永徽乃唐高宗李治年號(永徽元年為650年),此書又被《廣記》徵引,必為唐人作品。從這篇《異疾絳州僧》看,文筆同樣不暢。絳州僧胸中物惟靛可化的情節,與酒消怪哉的情節類似,說不定該書專收葯水治病之事呢。

現在,就以最早的《郡國志》為本,看「怪哉」故事後來是怎麼變化的:

《郡國志》曰:雍州咸陽縣北十五里長平坂,漢武帝幸甘泉,馳道有蟲覆地,赤如生肝。問東方朔,朔曰:「秦獄地冤氣也。臣聞酒能消愁。」以酒澆之,果銷矣。(《太平御覽》卷五十三·地部十八·阪)

從這里,居然看不到「怪哉」的名字,自然也沒有仰首嘆怪哉的描寫,諷刺藝術效果大打折扣,也不知原文是否真就沒有。
「長平坂」,在《殷芸小說》、《廣五行記》中都找不到;
「蟲覆地,赤如生肝」的細節,則被《殷芸小說》、《廣五行記》簡化或改寫:《殷芸小說》僅說「有蟲,赤色」,更加晚出的《廣五行記》說「有蟲,赤色頭」,認為「怪哉」只有頭部才是紅色的,「赤如生肝」這樣的話,自是不能提起——可見,到了唐朝,這條小蟲便褪色了。

「覆地」、「赤如生肝」的細節,還有「長平坂」,在《太平御覽》卷五十三所引《東方朔別傳》中卻一應俱全。據此,《東方朔別傳》的大致創作時間至少可以猜出來了:必在南梁之後:因為是書中的「怪哉」故事屬「集成本」。
周楞伽輯注《殷芸小說》卷二第58條注雲:「查《隋書·經籍志》有《東方朔傳》八卷」;我查《舊唐書》「志第二十六」(電子版)亦有《東方朔傳》八卷,如果這就是《東方朔別傳》,大約是隋人所作。

然而,《東方朔別傳》雖將二書「集成」,卻沒能做到「聚珍」,將殷芸原創的「咸仰首嘆」說舍棄了,實在不懂藝術。更差勁的是,《續漢書·郡國志》中的「酒能消愁」,殷芸改編擴充的「憂者得酒而解」,竟然被《東方朔別傳》變做「夫積憂者,得酒而解」,簡直神韻全無。《續漢書》為晉書,去三國未遠,「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句,猶然在耳,就算司馬彪無此意,殷芸也將這個詩意點化出來了,改成「夫積憂者」,羅嗦且乏味,其實不必。

總的來說,殷芸的改編最棒,立意更高,文筆更好,趣味性也大大加強了。想一想,一條全身通紅,眼、耳、鼻、口皆全,還生著牙齒的蟲子多有趣,又多麼令人同情!而且,這也是一條非常「合理」的蟲子:
全身通紅,顯然是血所凝成,影射皇帝的嗜殺(未必就是秦始皇);有眼有耳,可以觀,可以聽(看來聽來的都是暴行);有口有牙,然後可以嘆,可以言(除「怪哉」外無話可說,可知怨之深),可以飲。
《東方朔別傳》一書卻將「頭目牙齒耳鼻悉盡具」精簡為「頭目口齒悉具」,雖多了個「口」字,也屬多餘:口若不存,牙何以附?也許,原文不是如此寫法。
《郡國志》中「以酒澆之,果銷矣」的收束法,言簡,且有餘味,也很浪漫。《殷芸小說》中的「取蟲置酒中」,實屬蛇足,弄得像泡葯酒似的,《東方朔別傳》卻要採用,笨。
《東方朔別傳》里,也有原創,即末尾的「賜朔帛百匹,後屬車上盛酒,為此也」,這個才有點意思。

熱點內容
教育觀幼兒 發布:2024-05-18 16:46:25 瀏覽:129
中國政法大學地理位置 發布:2024-05-18 14:45:01 瀏覽:903
2014暑期師德培訓體會 發布:2024-05-18 13:36:20 瀏覽:961
包頭市教育考試信息網 發布:2024-05-18 12:13:11 瀏覽:357
老師自我簡介 發布:2024-05-18 12:08:27 瀏覽:893
漂移板剎車教學 發布:2024-05-18 11:13:46 瀏覽:29
股德老師 發布:2024-05-18 08:27:32 瀏覽:722
班主任談叢 發布:2024-05-18 07:40:14 瀏覽:480
德森生物 發布:2024-05-18 04:29:02 瀏覽:839
杞縣招聘老師 發布:2024-05-18 04:28:55 瀏覽: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