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潑墨山
㈠ 潑墨山水的畫作介紹
潑墨畫法是中國美術里的一項獨有的繪畫創作技巧,其對畫家的基本功底要求是較為嚴苛的,必須要有深厚的畫技底子和對於圖形感觀的藝術創造能力。
潑墨畫法的的繪畫過程即為採用畫筆蘸墨,潑灑於畫紙之上,根據其所顯現出的不同形態,即興發揮,創作圖畫。唐代的潑墨大師王洽,將潑墨藝術的抽象畫訣與審美理想展現於癲狂之感,其畫作一揮而就、自由豪放,是此畫法的高峰之作。據歷史文獻《歷代名畫記》記載,王墨在作畫之時,痛飲至醉狀,而後潑墨揮毫,或濃或淡,或掃或揮,應手隨意,掂筆即出,畫作山奇水險,宛若神工。
「潑墨」與「破墨」容易為人混淆,中國「破墨」山水畫的鼻祖是唐代集詩人、畫家、音樂家於一身的天才藝術家王維。
潑墨山水畫創作的技巧中,以皴法運用最多,因為潑墨沒有定型,潑出什麼就是什麼,所以不用皴法則顯不出形狀,而許多畫家為了更豐富地展現出各種不同的事物形象,自創或借鑒得來多種皴法,這里總結出常見的幾種有:水皴、斧皴、麻皴、雲頭皴、牛毛皴、馬牙皴等等多達數十種。不同的皴法創造不同的畫作,所以想創作出美妙的潑墨畫,必須勤練皴法。
潑墨山水畫的創作,其實最能代表出中國古代文人墨客那種放達於山林,不拘於形式的藝術追求,也是種存在於每一個人內心的審美感動,是我們追求浪漫,嚮往自由的生活態度的集中表現。
㈡ 國畫中的潑墨技法
後學的另一見解:
潑墨以水潑上平紙上的墨(可以是清水)
透過一增一減的水量多少而產生的版"點水"新效果...
本人是畫水權彩為先的,水彩畫的重點是"水&紙"的<留心>技法...
同源同理,國畫的紙是"宣紙"(一種宋時為XO的品格紙)
不同以厚為平的水彩紙(西紙)
又以墨色尚黑為主的國畫配合...
因而在紙上"重繒"時...一種以"潑墨"在紙上"增補水份"的技法,
對本畫(未潑墨時)墨色的<影響>就成了"潑墨技法"的要點了...(西水彩也有加沙加"監"之方)
(不論是"起色"(減)&"增色"(加)&"減破常底"(除)&"抽性隨求"(盈)等"國畫常法"等等效果....)
㈢ 張大千潑墨山水與徐渭大寫意繪畫關系與區別
一、張大千(1899~1983),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省內江市人。其二哥張正蘭,即著名的畫虎大師張善子。他們的畫室名「大風堂」。張大千的一生,才華橫溢,極富傳奇,建樹甚偉,貢獻極巨,聲名遐邇。
潑墨是國畫的一種畫法,亦可稱為寫意畫,是用筆蘸墨汁大片地灑在紙上或絹上,畫出物體形象的一種畫法,像把墨汁潑上去一樣。中國山水畫首先採用「潑墨」技法的畫家是王維。
張大千潑墨山水 :
張大千晚年,仍孜孜不倦從事中國畫的開拓與創新,在全面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基礎上,開創了潑墨、潑彩、潑寫兼施等新貌,給中國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影響廣泛而深遠。「潑墨」是張大千獨創的一種畫風,利用墨自身溶與非溶於水的關系和效果,施行渲染、重疊、潑灑、沉漬、流動,營造出了千姿百態的煙雲效果、山勢氣韻,使得那如真似幻的抽象造型與客觀上大自然的山嵐雲霧、雲水飛動的具體形象有機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種中西結合的全新的畫風,使山水作品之畫面更加浪漫自由、靈巧新穎,藝術源於自然而又回歸自然。張大千創立潑墨潑彩畫風使國畫技法躍上了一個新台階,世界藝壇為之震動,中國山水畫進入了一個嶄新時代。
在這些畫中,大千大面積運用積墨、破墨、積色、破色等方法,將傳統山水中沒骨、潑墨和大小青綠的技法結合運用,並吸收西方抽象藝術和現代藝術的美感因素,在重視筆法的同時,更加重視渲染,將水墨和青綠、潑墨和潑彩融為一體,開創了化線為面,色墨融合,工寫兼施,沒骨寫意的潑墨潑彩方法。其過程和特點是將墨或彩潑到不吸水的熟紙上,由於汁水並不滲透到紙內而是浮在紙面,過一段時間才會慢慢乾涸,在漸干過程中,再加以點染處理。這樣,山水畫深厚凝重,荷花畫墨色交融,使作品富有裝飾效果的同時,更具有表現力。誠如王安石詩雲:「看似尋常卻奇崛,成如容易最艱辛。」自此,他的作品趨向蒼渾淵穆、氣勢磅礴而宏大雄奇。我國古人有潑墨法,而無潑彩法,更無墨彩合潑法。大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獨創潑彩法和墨彩合潑法,為中國畫開辟了一條新路。
大千所創新法,許多人都稱之謂「潑墨潑彩」,大千自己卻說:「是破墨,而非潑墨。」據畫史載,潑墨法乃唐人王洽首創,後為米芾父子繼以發揮,形成「米點皴」(有皴意而無皴法之法)。相傳唐代王維曾作過破墨山水,但無法稽考。大千也說:「我的潑墨方法是脫胎於中國的古法,不過加以變化罷了。」他題畫時又說:「元章(米芾)衍王洽破墨為落茄,遂開雲山一派,房山(高克恭)、方壺(方從義)踵之以成定格,明清六百年來,未有越其藩籬者,良可嘆息,予乃創意為此,雖復未能遠邁元章,亦當抗手玄宰(董其昌)。」
大千用重色能使之透明,施艷色而不覺浮躁,並能在墨與色上反復將積、潑、破、皴諸法交錯使用而不顯淤滯,可見大千的用水之功非同凡響。濃破淡、淡破濃之法,已為現代國畫家們常用,效果甚佳。而以色破墨,色不掩墨,水、墨、色融為一體,則難以掌握。大千長女張心瑞在巴西時親眼見到她父母作畫時的情景。她說:「父親晚年作山水畫並非一氣呵成。往往需要畫濕晾乾,干後又加,甚至將畫托裱以後再潑再破。有時將色潑在墨上,再將水潑在色上。還要把紙提起,有意地讓色和水上下流淌,以達到最佳效果為止。」
大千的潑墨潑彩畫法,最刺激人感官和最使人難忘的是他的色彩。從敦煌臨畫開始,大千才真正重視起色彩。其中有在塔爾寺見到的「唐長」的啟示,以及喇嘛畫師製造顏料和用色技巧的影響。敦煌壁畫中艷麗而和諧的色彩促使他從自然固有色中蛻變出來,按照畫家自己的需要去差墨遣色。他巧妙地將大青綠中的重色分染改為重色潑染並與潑墨法融匯在一起,加之反復地破來破去,構成了畫面的朦朧感和神秘感。如果把大千晚年的山水畫的色彩基調與敦煌壁畫特別是其中的盛唐作品相比較,就不難看出兩者確有血緣關系。
大千在用色上的成功,有力地配合並完善了他的整個新法體系。這種富有創造性的成功,使大千欣喜若狂。他對門人說:「我最近已把石青當作水墨那樣運用自如,而且得心應手,這是我近來唯一自覺的進步。很高興!很得意!」
大千畫風的變化,有人認為是「來源於西畫」。其根據是「固有的中國畫只講墨不講色,只有具象,而無抽象」。大千說:「我近年的畫在表現上似乎是變了,但並不是我發明了什麼新畫法,也是古人用過的畫法,只是後來大家都不用了,我再用出來而已。」關於抽象的問題,他說:「中國畫三千年前就是抽象的,不過我們通常是精神上的抽象,而非形態上的抽象。近代西洋名畫家所倡導的抽象派,其實就是受中國畫的影響。」當然,大千並不是沒有吸收西畫的任何優點,他對西方藝術的研究是深刻的,借鑒的方法也是穩妥的。他說:「一個人能將西畫的長處溶化到中國畫裡面來,看起來完全是國畫的神韻,不留任何西畫的外貌,這除了天才而外,主要靠非常艱苦的用功,才能有此成就。」
大千開創的潑彩潑墨新風格,有不少人認為這只是他趕搭流行現代的新潮表現。殊不知大千精神本位從未脫離傳統中國文化。如果沒有古典傳統的基礎,也就開拓不出浪漫的現代精神,沒有一項人類文明的創新發展是可憑空產生的。
二、徐渭,號青藤,明代的三大才子之一,是一個在中國寫意花鳥畫史上絕對值得大書特書的人。
大寫意早在唐代就有以潑墨著稱的畫家王恰,到了南宋出現了寫意畫大家梁楷,開啟了元明清寫意人物畫的先河,北宋山水畫出現了富有詩情畫意和文人情趣的米氏雲山米芾/米友仁的山水小景,豐富了中國山水畫的筆墨,揭開了寫意山水的序幕。徐渭在水墨大寫意花卉畫方面創造性的貢獻尤為突出。明以後,這種寫意的美學主張已逐漸發展成熟為繪畫史上代有傳人的大寫意畫派。
徐渭大寫意繪畫:
1、他筆下的花鳥作品豪放潑辣,水墨淋漓,一揮而就,但求神和,不求形似。這是他狂放不羈的性格和半生潦倒生活的真實寫照,更是他胸中逸氣的抒發。
徐渭以其獨特的筆觸,開創了大寫意花鳥畫風,將傳統的文人畫提高到了一個更新的境界,對後世中國繪畫影響極為深遠。
2、徐渭身後120年,鄭板橋被其深深折服,自刻印章「青藤門下走狗」。
身後300多年,齊白石寫道:「青藤、雪個、大滌子之畫,能橫塗縱抹,余心極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余於門之外,餓而不去,亦快事故。」
他在詩文、書法、戲曲、繪畫上均有獨特造詣,成就卓著。在繪畫方面,藝術作品表現性強,善於以感情駕駛筆墨,常突破對象自身的局限,草草率筆,各種墨法任意點染,筆法大刀闊斧,水墨暢快淋漓,比一般的寫意花鳥畫顯得更加豪放潑辣,故有「大寫意」之稱。
那麼,徐渭這種獨特的繪畫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坎坷的經歷與心理畸變
徐渭水墨大寫意畫法的形成是多方面的。但毋庸置疑,與其坎坷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徐渭出生於一個封建小官僚的家庭,祖父是官員出身,因獲罪被充軍戍邊。其父徐鰓做過四川夔州府的同知,徐渭為妾室婢女所生,且出生不久,其父就撒手歸天,因此自幼沒能得到父親的庇護。徐渭從小聰明伶俐,6歲時開始接受啟蒙教育,記憶力超群,自稱「書一授百字,不再目,立誦師所。」至10歲那年,家況急劇敗落。出於生計考慮,其嫡母苗氏遣散了家中的奴僕,並將其生母也賣了出去,活生生地拆散了骨肉之情,這給徐渭童年的心靈造成了難以抹平的創傷。
此後他雖然更加自信地去讀書以求功名,但是由於當時八股取士科舉制度的限制,自中秀才後便與科場無緣了。到了20歲,徐渭結識潘氏並入贅潘家。夫妻恩愛,三年後生有一子。然不久潘氏因病而卒。之後的數年中,徐渭生活更加清貧。37歲時,徐渭以才名被總督東南軍務的胡宗憲所招,入幕府掌文書,這是其一生中最得意的時期。然而好景不長,胡宗憲由於嚴嵩案被捕。徐渭因主子犯事受到恐嚇,終患精神疾病,前後自殺達九次之多,且都是極端的方式,如頭部撞牆、釘子錐耳、錘子擊腎囊等方式,最後因狂暴不禁而殺繼室,終釀慘禍,為此入獄達七年之久。這一變故以及牢獄之災,徹底改變了徐渭的命運。
晚年的徐渭更是窮困潦倒,貧病交加,時常「忍飢月下獨徘徊」,讓人唏噓不已。陶望齡這樣描述道:「及老貧甚,鬻手自給,然人操金請詩文書繪者,值其稍裕,即百萬不得,遇窘時乃肯為之。所受物人人題識,必償已乃以給費,不給餒餓,不妄用也。有書數千卷,後斥賣殆盡。幬莞破弊,不能再易,至藉藁寢。」生活的艱辛,使得他經常變賣家產及多年珍藏的文玩勉強度日。
以上可見徐渭一生十分悲慘。這種經歷無疑對他的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促成了他在藝術創作中的任意揮灑,借題發揮,乃至無所不為,亦形成了其「癲狂怪誕」的性格。
3、然而,此種疏狂的性情正是成型於牢獄生活。獄中的徐渭仍未忘詩文書畫創作,名作《題墨葡萄詩》即作於此時:「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詩如其人,憤世嫉俗,標新立異,是為人生之大寫意。表現在繪畫中的線條皆奔放酣暢,如疾風驟雨般一氣呵成,給人以生動感。如《墨葡萄軸》,此畫結構奇特,似不經意,濕筆飽墨,橫桿順著枝藤淋漓而下,藤條錯落低垂,枝葉分披,以豪放潑辣的水墨技巧,達到了葡萄晶瑩欲滴的效果。
事實上,在徐渭的藝術創作實踐過程中,以這樣一種心態和性情去支配其創作時,就形成了他自由的創作情態與反叛的精神,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其藝術表現上詭異怪誕風格的形成。
如徐渭的詩歌《雪竹》:「畫成雪竹太蕭騷,掩節埋清折好梢。獨有一般差似我,積高千丈恨難消。」他還將憤怒發於筆端,借物言志。正所謂「莫把丹青等閑看,無聲詩里頌千秋。」把作品當成情感抒發的載體,在畫中傾注內心不滿的情緒。世事對徐渭有如《畫雨竹》所雲:「葉葉枝枝逐景生,高高下下自人情!」徐渭筆下之竹是通人性的,那應景而生的枝葉,是以斑駁離亂的墨色,和彷彿破土自出的墨塊表現,寄寓著徐渭率真的感情。又《墨牡丹》詩雲:「五十八年貧賤身,何曾妄念洛陽春?不然豈少胭脂在,富貴花將墨寫神。」字里行間流露出他縱有滿腹經綸,卻落得一生貧賤的悲慘際遇。於癲狂中更體現了他堅定清白操守與不苟求富貴的氣節。
此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徐渭《牡丹圖》上也有題絕句:「四十九歲貧賤身,何嘗妄憶洛陽春!不然豈少胭脂在,富貴花將墨寫神。」徐渭作過多幅潑墨牡丹,並非著意表現牡丹的美麗富貴,而是借潑墨牡丹喻示自己貧愁潦倒但耿介傲岸的身世個性。袁宏道對徐渭畸狂性格的總結評價,可謂一語中的,「予謂文長無之而不奇者也。無之而不奇,斯無之而不奇也哉。」最終,徐渭於1593年抱憤而逝,年73歲。死前身邊唯有一條狗與之相伴,床上連一條席子也沒有,可謂凄慘悲涼。
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實倒掛枝頭,水鮮嫩欲滴,形象生動,茂盛的葉子以大塊水墨點成,風格疏放。豐富的運動軌跡與濃淡、徐疾、大小、干濕、疏密程度各異的筆蹤墨韻,無不具備振筆疾書的即興性和不可重復性,呈現出中國繪畫中最為強烈的抽象表現主義。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藝術的加工,使其蘊含某種內在的氣質、精神,這種氣質、精神又使欣賞者有如臨其境。
徐渭筆下的南瓜、菊花圖,一氣呵成,驅墨如雲,氣勢逼人,同時又恰如其分的駕馭筆墨,輕重、濃淡、疏密、干濕極富變化。墨法上既呈隨意浸滲的墨暈,又見控製得宜的濃淡。雖然被徐渭自稱「戲抹」,然而在寫意中仍生動的傳達出了物象蘊含的生韻。
他筆下的梧桐和芭蕉,直沖畫外,不見首尾,與密如驟雨的葡萄、虯如蟠龍的藤蔓構成了巨大的張力,充溢在畫面中的縱橫之氣和豪放境界讓人震撼。正如翁方綱(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所說:「紙才一尺樹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廬。恐是磊落千丈氣,夜半被酒歌噓唏。」
徐渭以其精湛的筆法,在似與不似之間,為欣賞者營造出來一片開闊的審美天地。
㈣ 中國潑墨藝術共分為幾大類別
中國畫技法名。相傳唐代王洽,以墨潑紙素,腳蹴手抹,隨其形狀為石、為雲、為水,應手隨意,圖出雲霞,染成風雨,宛若神巧,俯視不見其墨污之跡(見《唐朝名畫錄》)。明代李日華《竹嬾畫媵》:「潑墨者用墨微妙,不見筆跡,如潑出耳。」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墨曰潑墨,山色曰潑翠,草色曰潑綠,潑之為用,最足發畫中氣韻。」後世指筆酣墨飽,或點或刷,水墨淋漓,氣勢磅礴,皆謂之「潑墨」。現代亦有以彩色為主的縱筆豪放的畫法稱為「潑彩」。
「潑墨」作為中國畫創作的一種墨法,古已有之。據傳唐王洽師事鄭虔、項容。虔對水墨向來「用心」,荊浩評論項容「用墨獨得玄門」,這對王洽影響很大,所以王洽在繪畫上以「潑墨取勝」是有師承的關系。相傳王洽瘋顛酒狂,醉後,往往「以頭髻取墨,抵於絹素」。朱景玄說,王洽「凡欲畫圖障,先飲醺酣之後,即以墨潑」,「或揮或掃,或淡或濃,隨其形狀,為山為石,為雲為水,應手隨意,倏若造化,圖出雲霧,染成風雨,宛若神巧,俯視不見其墨污之跡。」
二米的山水畫,屬水墨大寫意,是以潑墨法來畫的,並參以積墨潑墨,其緊要處,又常以焦墨提其神。青藤的潑墨芭蕉、葡萄,潘天壽先生大幅潑墨荷花,黃賓虹、陸儼少先生山水畫的潑水、潑墨,把水墨畫傳統技法,又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影響極大。
潑墨法是用極濕墨,即大筆蘸上飽和之水墨,下筆要快,慢則下筆墨水滲開,不見點畫,等干或將干之後,再用濃墨潑。即在較淡墨上,加上較濃之筆,使這一塊淡墨中,增加層次。也有乘淡墨未乾時,即用濃墨潑,隨水滲開,可見韻致。或者筆頭蘸了淡墨之後,再在筆尖稍蘸濃墨,錯落點去,一氣呵成,即見濃淡墨痕。一幅之中都用潑墨即平,所以間以惜墨法,就是再用干墨或燥墨勾出物象,稍加皴擦即可。潑墨得法,還須見筆,淋漓爛漫,有骨有肉。在干筆淡墨之中,鑲上幾塊墨氣淋漓的潑墨,可使畫幅神氣飽滿,畫面不平有層次,增強干濕對比的節奏感。古人所說:「王洽潑墨,李成惜墨,兩家相合,乃成畫訣」是也。
根據構思,意象體味,用潑墨法是激情的東西,潑後看似一小半已完成,但須細心收拾。潑墨為抽象墨塊,需有構成意識,多淡墨,留「空白」,「活眼」寫出黑白灰大的結構,開合氣勢,干或稍干後,再添加樹石皴擦,雲水屋宇,抽象中現具象,饒有風趣。再則,特別是創作大畫,在畫完成差不多了,用盛水筆洗中的涮筆水,根據需要潑畫,涮筆水混合了色與墨,包含了豐富的淡灰顏色,用它來銜接輕重墨色,會使色調豐富,畫面整體。
潑墨與潑水也可同時進行,把一碗墨和一碗水同時向紙上潑灑,隨即用手塗抹,間或用大筆揮運,自然而有表現力地使水墨滲化融合起來,干後有「元氣淋漓障猶濕」之感。 無論是大畫、小畫,大潑、小潑,一次潑,反復潑,潑墨有時應是輔助性的,主要還是靠物象的「骨法用筆」線條的皴擦點染而渾然天成。
潑墨用水的探索,在當今中國畫創作中已廣泛應用,畫家們在實踐中創造各種手法,目的是為了釋放自我,追求個性鮮明,展示有現代效果的水墨畫新風格。
㈤ 這三副作品為張大千潑墨山水,請教高手回答,作品分別叫什麼作畫當時歷史背景
這3張肯定不是張大千的作品,前兩張,印章用的太不講究,從結構到整體都不是張大千的作品,第三張作品,遠近不分,根本達不到張大千的水平
㈥ 潑墨中的山水...潑墨是指什麼
潑墨 山水畫潑墨是國畫的一種畫法,亦可稱為寫意畫,是用筆蘸墨汁大片地灑在紙上或絹上,畫出物體形象的一種畫法,像把墨汁潑上去一樣。中國山水畫首先採用「潑墨」技法的畫家是王維。潑墨畫是大手筆,大氣,古代時是將墨潑在白絹上,潑出墨的方向和潑墨量都要掌握剛到好處,再加用筆修飾入微,等墨汁乾燥時再丟到水中漂洗,曬干後就是作品了。自宋代開始潑墨畫在宣紙畫作,墨潑在紙上,再用清水筆將潑墨修飾出濃淡相間的作品。無論是大畫、小畫,大潑、小潑,一次潑,反復潑,潑墨有時應是輔助性的,主要還是靠物象的「骨法用筆」線條的皴擦點染而渾然天成。
滿意請採納
㈦ 水墨山水畫的潑墨山水畫法
潑墨畫法是中國美術里的一項獨有的繪畫創作技巧,其對畫家的基本功底要求是較為嚴苛的,必須要有深厚的畫技底子和對於圖形感觀的藝術創造能力。
潑墨畫法的的繪畫過程即為採用畫筆蘸墨,潑灑於畫紙之上,根據其所顯現出的不同形態,即興發揮,創作圖畫。據史界考證,中國潑墨山水畫的鼻祖是唐代集詩人、畫家、音樂家於一身的天才藝術家王維,其最擅長用潑墨法來畫梅花。
而另一個同時期的潑墨大師五洽,則更是將潑墨藝術的抽象畫訣與審美理想展現於癲狂之感,其畫作一揮而就、自由豪放,是此畫法的高峰之作。據歷史文獻《歷代名畫記》記載,王墨在作畫之時,痛飲至醉狀,而後潑墨揮毫,或濃或淡,或掃或揮,應手隨意,掂筆即出,畫作山奇水險,宛若神工。
潑墨山水畫創作的技巧中,以皴法運用最多,因為潑墨沒有定型,潑出什麼就是什麼,所以不用皴法則顯不出形狀,而許多畫家為了更豐富地展現出各種不同的事物形象,自創或借鑒得來多種皴法,這里總結出常見的幾種有:水皴、斧皴、麻皴、雲頭皴、牛毛皴、馬牙皴等等多達數十種。不同的皴法創造不同的畫作,所以想創作出美妙的潑墨畫,必須勤練皴法。
潑墨山水畫的創作,其實最能代表出中國古代文人墨客那種放達於山林,不拘於形式的藝術追求,也是種存在於每一個人內心的審美感動,是我們追求浪漫,嚮往自由的生活態度的集中表現。
㈧ 潑墨山水和沒骨山水有什麼區別
【潑墨山水】
潑墨是國畫的一種畫法,亦可稱為寫意畫,是用筆蘸墨汁大片地灑在紙上或絹上,畫出物體形象的一種畫法,像把墨汁潑上去一樣。中國山水畫首先採用「潑墨」技法的畫家是王維。
潑墨畫法是中國美術里的一項獨有的繪畫創作技巧,其對畫家的基本功底要求是較為嚴苛的,必須要有深厚的畫技底子和對於圖形感觀的藝術創造能力。
潑墨畫法的的繪畫過程即為採用畫筆蘸墨,潑灑於畫紙之上,根據其所顯現出的不同形態,即興發揮,創作圖畫。唐代的潑墨大師王洽,將潑墨藝術的抽象畫訣與審美理想展現於癲狂之感,其畫作一揮而就、自由豪放,是此畫法的高峰之作。據歷史文獻《歷代名畫記》記載,王墨在作畫之時,痛飲至醉狀,而後潑墨揮毫,或濃或淡,或掃或揮,應手隨意,掂筆即出,畫作山奇水險,宛若神工。
「潑墨」與「破墨」容易為人混淆,中國「破墨」山水畫的鼻祖是唐代集詩人、畫家、音樂家於一身的天才藝術家王維。
潑墨山水畫創作的技巧中,以皴法運用最多,因為潑墨沒有定型,潑出什麼就是什麼,所以不用皴法則顯不出形狀,而許多畫家為了更豐富地展現出各種不同的事物形象,自創或借鑒得來多種皴法,這里總結出常見的幾種有:水皴、斧皴、麻皴、雲頭皴、牛毛皴、馬牙皴等等多達數十種。不同的皴法創造不同的畫作,所以想創作出美妙的潑墨畫,必須勤練皴法。
潑墨山水畫的創作,其實最能代表出中國古代文人墨客那種放達於山林,不拘於形式的藝術追求,也是種存在於每一個人內心的審美感動,是我們追求浪漫,嚮往自由的生活態度的集中表現。
【沒骨山水】
沒骨山水:「沒骨」是中國畫技法的名稱,指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大塊面的水墨或彩色描繪物景。用這種方法畫出來的山水畫,稱之為「沒骨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