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良桐文言文

良桐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4 03:18:42

文言文要短的!!!!!!!!!!!!!!!!!

陶淵明的《隕盜》
蔡裔有勇氣,聲若雷震。嘗有二偷兒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盜俱隕。

❷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之的用法
熟記幾個常見的文言虛詞的用法,對文言文的學習大有益處。"之"在文言文中是用法最多、出現頻率最高的文言虛詞之一,下面總結一下"之"的常見用法。
一、代詞
1.可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指第三人稱代詞,可譯為他、她、它(們)。
例如:①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暮寢而思之。(《鄒忌諷齊王納諫》)③秦人視之,亦不甚惜。(《阿房宮賦》)
以上三句中的"之":①代藺相如,可譯為"他"。全句的意思是:我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②代這件事。全句的意思是:晚上睡覺時反復考慮這件事。③代擲棄的珍寶,可譯為"它"。全句的意思是:秦人看到它,也不感到很可惜。
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
例如:①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禪山記》)②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上兩句中的"之"都譯為"這"。①句的意思是:唐浮圖慧褒開始在這里住舍定居,死後就埋葬在這里。②句的意思是:衡量這兩種辦法,寧肯答應下來,讓秦承擔理虧(的責任)。
二、助詞
1.結構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
例如:①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②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六國論》)以上兩句中的"之"都譯為"的"。
2.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例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有什麼簡陋的呢?
②何後之有?(《勾踐滅吳》)
--有什麼遲的呢?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不懂得斷句,不理解疑難問題,有的從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學習。
3.結構助詞,定語後置的標志。
例如: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
②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歸附曹操的荊州百姓,只不過是被武力所逼迫罷了。
4.放在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例如: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我壯年的時候,尚且還不如一般人;現在老了,不能做什麼了。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客人認為我美,是對我有所求。
5.音節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無實在意義。
例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似乎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時間長了,能根據外面人們走路的腳步聲辨別是誰。
三、動詞,往,到……去。
例如:①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宮賦》)
--轆轆的車聲越來越遠,不知道宮車到什麼地方去了。
②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
--項伯於是連夜騎馬趕到劉邦軍營。

❸ 「得」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一般讀作dé
一、作動詞
1.
得到,獲得
2.
找到
3.
得知
4.
捕獲
5.
成功;完成
6.
適,合
7.
具備
8.
同「德」,恩惠,感恩
9.
助動詞。能,能夠
10.
得意,滿足
11.
看到
二、作名詞
1.
收獲,心得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三、作副詞
必須,應該
四、作形容詞
合適;正確


一、【動】
(會意。金文字形,右邊是「貝」(財貨)加「手」,左邊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裡拿著財貨,自然是有所得。本義:得到,獲得)
1.
同本義(本來沒有而爭取得來成為己有)
得,行有所得也。——《說文》
三人行必得我師焉。——《論語》。釋文:「本或作必有。」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難得。——《世說新語·假譎》
賣炭得錢何所營。——唐·白居易《賣炭翁》
工之僑得良桐焉。——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閑兒(有空閑時間;得空);得勝回頭(宋元說書人在開講正書前先說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勝回頭);得職(獲得官職);得情報;得錢;得獎
2.
找到
知得而不知喪。——《易·文言》
慮而後後能得。——《禮記·大學》。注:「謂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莊子·秋水》
既而得其屍於井。——《聊齋志異·促織》
3.
得知
故無術者得於不用。——《韓非子》
禮得其報則樂。——《禮記·樂記》。注:「謂曉其義。」
武王得之矣。——《呂氏春秋·義賞》。注:「猶知也。」
4.
捕獲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亦指被捕獲;被逮捕。又如:得俊(俘獲敵方的勇猛將士)
5.
成功;完成
已經傳人畫圖樣去了。明日就得。——《紅樓夢》
又如:得算(計謀成功);得策(謀略得當)
6.
適,合
傲嘯東軒下,聊復得此生。——陶淵明《飲酒》
7.
具備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勸學》
8.
同「德」,恩惠,感恩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孟子·告子上》
地廣而不得者國危,兵強而凌敵者身亡。——《鹽鐵論·擊之》
9.
助動詞。能,能夠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論語·微子》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進退不得,為之奈何?——《吳子·應變》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史記·項羽本紀》
10.
得意,滿足
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史記·管晏列傳》
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暢。——《世說新語·文學》
又如:洋洋得意
11.
看到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二、【名】
1.收獲,心得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開鄭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潛傳》
2.德,道德,有德之人
尚得推賢不失序。——《荀子》
三、【副】
必須,應該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
四、【形】
合適;正確
於彼計則得。——馬中錫《中山狼傳》
歷古今之得失。——《漢書》
五、【嘆】
1.用在口語中表示同意或禁止。如:得,就這么辦;得了,別說了;得也么(算了吧;又作答應之詞)
2.用在口語中,瞧。在情況變壞時表示無可奈何。如:得,又搞錯了;得,全完了

❹ 文言文:希世之珍翻譯

【原文】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
【翻譯】
工之僑得到一塊好的桐木,砍來作成一張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好像金玉的聲音和諧動聽。他自己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獻到主管禮樂的官府;官府的樂官讓國內最有名的樂師考察它,樂師說:「(這琴)不古老。」官府便把琴退還回來。 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殘斷不齊的花紋;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裝了匣子埋在泥土中。過了一年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有個大官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錢買了它,把它獻到朝廷上。樂官傳遞著觀賞它,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寶啊!」 工之僑聽到這種情況,感嘆道:「這個社會真可悲啊!難道僅僅是一張琴嗎?世上的事情沒有一個不是這樣的。」
【啟示】
這篇古文諷刺批評了看待事物只注重表面,不注重實質的現象。告訴人們,看待事物不應只注重外表,還應在乎內涵。
【注釋】
希世之珍 :世上很少有的珍寶。希同「稀」,少有。
良桐:上好的梧桐木。
斫(shuo):砍、削。
弦:用作動詞,安裝上絲弦。
鼓:彈。
美:最好的。
弗古:不古老。
謀:商議,謀劃。
金聲而玉應:發聲和應聲如金玉之聲。
太常:太常寺,祭祀禮樂的官署。
國工:最優秀的工匠,樂師。
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體字。
窾:通「款」,即「款識」,古代器物上鑄刻的文字,如題字,題名之類。款:刻、識、記。
貴人:,有錢人,大官。
樂官:掌管音樂的官吏。
弦:琴弦。這里作動詞用,裝上弦。
匣:名詞用作動詞,把......放在匣子里,這里指把琴放到匣子里。
期(ji)年:周年。
適:往,至。
易:交換,買。
諸:兼詞,之於

❺ 工之僑獻琴(文言文)全文翻譯

一、譯文:有一個名字叫工之僑的人得到一塊上好的桐木,砍來做成了一把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發聲和應聲如金玉之聲。他自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現給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讓優秀的樂師來看,樂師說:「(這個琴)不是古琴。」於是便把琴退還回來。

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畫上殘斷不齊的花紋;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裝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過了一年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有個達官貴人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兩黃金(向工之僑)換了它,把它獻到朝廷上。樂官們傳遞著觀賞它,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僑聽到這種情況,感嘆道:「這個社會真可悲啊!難道僅僅是一把琴嗎?沒有什麼不是這樣的啊!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這國家一同滅亡了啊!」於是離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終去哪兒了。

二、原文:出自 元末明祿 劉基《郁離子》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於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

(5)良桐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賞析

《工之僑獻琴》是劉基《郁離子》中的一篇寓言。文中以工之僑二次獻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會上評價、判斷事物優劣僅憑外表,而非考究內在品質的現象,告誡人們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文末「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的感嘆是值得人們深思熟慮的的,其寓意至今還能給人以啟迪與警戒。

二、作者簡介

劉基(明代政治家、文學家)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❻ 《良桐為琴》古文翻譯

〈良桐為琴〉古文翻譯
工之僑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樹,砍來作成一張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優美的琴聲好象金屬與玉石相互應和。他自己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獻到主管禮樂的官府;官府的樂官讓國內最有名的樂師考察它,說:「不古老。」便把琴退還回來。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殘斷不齊的花紋;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裝了匣子埋在泥土中。過了一年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有個大官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錢買去了它,把它獻到朝廷上。樂官傳遞著觀賞它,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寶啊!」工之僑聽到這種情況,感嘆道:「可悲啊,這樣的社會!難道僅僅是一張琴嗎?整個世風無不如此啊。」

❼ 文言文良桐給當給我們的啟示

《良桐為琴》節選自元末明初的學者劉基所著的《郁離子》。
"這就並非說琴,而是在"刺世",談的是社會與政治的悲劇了。諷刺不重真才實學,只重虛名的人。這些不學無術的昏官腐僚們,掌握著國家盛衰、人才黜陟的大權,以其不辨良莠而又信口雌黃,必然導致人才埋沒、國勢衰微;假如不革除此弊,國之必亡乃成定勢。
啟示:判定一個事物的好壞,應該從本質上進行鑒定,而不是從浮華的外表來下結論。只有本質上是好的東西,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同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學會變通地適應環境,才能具備生存的基本條件。

❽ 短小的文言文

1.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回其光,發答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❾ 文言文 《良桐》的寓意

判定一個事物的好壞,應該從本質上進行鑒定,而不是從浮華的外表來下專結論。只有本質上好屬的東西,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否則,再華麗的外表也只能作為擺設,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學會變通地適應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具備生存的基本條件。 理解:本文是劉基《郁離子》中的一篇寓言。文中以工之僑二次獻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會上評價、判斷事物優劣僅憑外表,而非考究內在品質的現象,告誡人們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文末「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的感嘆是值得人們深省的,其寓意至今還能給人以啟迪與警戒。

❿ 文言文里 得 什麼意思

詳細字義
〈動〉

1. (會意。金文字形,右邊是「貝」(財貨)加「手」,左邊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裡拿著財貨,自然是有所得。本義:得到,獲得)
2. 同本義(本來沒有而爭取得來成為己有) [get;obtain;gain]
得,行有所得也。——《說文》
三人行必得我師焉。——《論語》。釋文:「本或作必有。」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難得。——《世說新語·假譎》
賣炭得錢何所營。——唐· 白居易《賣炭翁》
工之僑得良桐焉。—— 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閑兒(有空閑時間;得空);得勝回頭(宋元說書人在開講正書前先說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勝回頭);得職(獲得官職);得情報;得錢;得獎
4. 找到 [discover;obtain;find out]
知得而不知喪。——《易·文言》
慮而後後能得。——《禮記·大學》。注:「謂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莊子·秋水》
既而得其屍於井。——《聊齋志異·促織》
5. 得知 [hear of;learn about]
故無術者得於不用。——《韓非子》
禮得其報則樂。——《禮記·樂記》。注:「謂曉其義。」
武王得之矣。——《呂氏春秋·義賞》。注:「猶知也。」
6. 捕獲 [catch]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7. 亦指被捕獲;被逮捕。又如:得俊(俘獲敵方的勇猛將士)
8. 成功;完成 [succeed]
已經傳人畫圖樣去了。明日就得。——《紅樓夢》
9. 又如:得算(計謀成功);得策(謀略得當)
10. 適,合 [fit;befit;suit]
傲嘯東軒下,聊復得此生。——陶淵明《飲酒》
11. 具備 [have;possess]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勸學》
12. 同「德」,恩惠,感恩 [be grateful;feel grateful]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孟子·告子上》
地廣而不得者國危,兵強而凌敵者身亡。——《鹽鐵論·擊之》
13. 助動詞。能,能夠 [can]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論語·微子》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進退不得,為之奈何?——《吳子·應變》
沛公軍 霸上,未得與 項羽相見。——《史記·項羽本紀》
14. 得意,滿足 [be proud of;revel in]
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史記·管晏列傳》
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暢。——《世說新語·文學》
15. 又如:洋洋得意
16. 看到 [see]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名〉

1. 收獲,心得 [what one has learned]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開鄭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潛傳》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virtue]
尚得推賢不失序。——《荀子》

〈副〉

1. 必須,應該 [must]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

〈形〉

1. 合適;正確 [suitable;right]
於彼計則得。——馬中錫《中山狼傳》
歷古今之得失。——《漢書》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