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學科網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那什麼是「語文素養」呢?按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的說法,「語文素養」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哪裡來》)全國小語會會長崔巒也認為,「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語文學科素養加上「核心」後,除了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的知識、能力之外,還要把文學審美、文化價值、思想價值等納入。(趙福樓《談談語文核心素養》)由此,語文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那麼,作為一名基層的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我的實踐過程:
一、激發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於漪也曾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慾激發出來,教學就成功了大半,學生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活動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設計預習作業,收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經典詩文。學生對未知的知識總是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因此,相對於簡單機械的抄寫,他們對這樣的作業更感興趣。譬如在學習三年級下期第2課和29課《古詩兩首》時,讓學生收集描寫春天和月亮的詩句;學習四年級上期第1課《觀潮》時,讓學生收集寫景狀物的經典散文;學習五年級上期第6課《梅花魂》時,讓學生收集描寫梅花和抒發思鄉之情的詩文等。在學生充分准備的基礎上,上課時請學生誦讀、展示。這樣的作業既能培養學生收集、甄選資料的能力,又能極大地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加學生的中國古代優秀文化的積累,提高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文修養。
2、根據課文內容和文體特點,創造、再現課文情境。譬如,在講四年級上期《搭石》這篇課文時,我就採用了讓學生參與課堂表演體驗的方法,在講台上放上幾張白紙作為搭石,告訴孩子們白紙以外的區域就是溪水,讓三五個孩子跟著我一起走搭石。學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師一起表演,情緒高漲,紛紛踴躍爭取。在再現情境的過程中,分兩組進行,一組同學與我配合默契,提腳、落腳,動作協調一致,讓學生很直觀的感受到動作的協調美和韻律美時。另一組同學表演時,我幾次故意打亂腳步,讓後面的孩子步伐大亂,紛紛掉進溪水中。通過這樣的對比試驗,學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間的默契與和諧,體會到過搭石時的有序和動作的整齊劃一,感受到村民心靈之美、民風淳樸之美。這樣的學習,生動活潑,很自然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和情懷。
二、注重朗讀為主的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經典詩文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只是代表著學生願意去學,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採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廣泛閱讀、積累,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1、誦讀精彩文本,培養語感能力。語文教材中選用的文章,都是幾代大家積累流傳下來,經過專家們認真篩選甄別的,在遣詞造句等方面堪稱範本的佳作。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除了課本上要求背誦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會要求學生對其他課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讀以至成誦。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還可以增強學生對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課文《觸摸春天》時,因為這篇課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學生沒有實際的生活體驗,不容易理解課文內涵,因此教學時我讓學生反復誦讀,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能把盲女孩安靜雙手攏住蝴蝶和放飛蝴蝶的片段背誦出來。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慢慢走進安靜的內心世界,對安靜細膩而豐富的感情和課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在朗讀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人物形象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2、讀名家名著,寫讀書筆記。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於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腹有詩書氣自華」,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視記誦,要求學生在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歷代的文學大師,也無不滿腹經綸,具有很好的記誦功底。然而,據一些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小學生閱讀量不足國家標準的20%。為了幫助孩子們補充文學名著的積累,在教學實踐中,我要求學生每天閱讀經典名著30分鍾以上,做好讀書筆記,摘抄適量的精彩片段,優美的句子和詞語,並寫出簡短的賞析文字。每天語文課前也會請一名學生與大家分享讀書筆記。數年來,所教班級的孩子課外閱讀量大大增加,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傲慢與偏見》《紅與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動物小說》《夏洛的網》《綠山牆的安妮》《海底兩萬里》《老人與海》等數十部中外名著都成為孩子們如飢似渴的閱讀對象。
3、誦經典詩詞,背名篇名句。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詩教,可以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天課余自由背誦一首詩歌。課前請一名孩子學生帶領全班同學一起誦讀。幾年下來,孩子們經典詩文的積累相當驚人,涉及歷代詩詞歌賦文等多種形式。《詩經》中的重要篇目如《關雎》《相鼠》《碩鼠》《蒹葭》《桃夭》《子衿》等二十餘篇,大部分同學都背得滾瓜爛熟。《木蘭詩》《將進酒》《長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長篇巨制部分同學也能出口能誦。古代經典散文如《資治通鑒》(部分)《狼三則》《愚公移山》《陋室銘》《出師表》《愛蓮說》《誡子書》等也出現部分同學的背誦篇目里。徐榮婷等同學主要背誦的是宋詞,如《念奴嬌》《雨霖鈴》《聲聲慢》《鵲橋仙》《水調歌頭》等數十首。廖尉翰同學背誦的主要是《增廣賢文》章節。何俊毅同學背完了一本《毛澤東詩詞》。現代詩人中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餘光中的《鄉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歡的篇目。
課堂閱讀和課外經典詩文的積累教學活動,不僅增加了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淀,還培養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在「潤物細無聲」中幫助孩子們解決了積累優秀詞句少,書寫、語表達能力差等問題,實實在在地培養了孩子們良好的學識修養、人格修養。
三、藉助互聯網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習作熱情,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葉聖陶老先生曾說過,「練習作文是為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當專業作家」。《語文課程標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給小學習作教學准確定性,為習作教學的改革鋪平了道路。寫作既是課程標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語文素養蘊含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的重要的呈現載體。在廣泛閱讀和積累的而基礎上,學生們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文學底蘊。那麼,如何讓孩子們能夠將厚積的文學、知識內涵薄發而為優秀的習作呢?
1、撰寫、交流讀書筆記,提高寫作水平。結合孩子們課外閱讀的實際情況,要求每個孩子每讀完一本書都要至少完成一篇有質量的讀書筆記,經過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後,在班上進行讀書筆記交流活動。因為很多同學都是通過借閱和漂書的方式得到書籍的,所以往往一本書同時有幾個閱讀者,不同的讀者寫出的讀書筆記又各不相同,這樣的交流活動對幫助孩子如何提高寫作
2、利用媒體資源,激發創作熱情。每次習作,選擇部分同學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對孩子的習作加以潤飾,然後鼓勵他們向學校廣播站、校報甚至其他媒體投稿,參加各種徵文比賽,或者上傳到自己的空間。我也同時將這些好的作品上傳到家長QQ群和互聯網上(我在新浪網和中小學教育資源網上申請的博客yshtxy)進行交流展示。孩子們很重視這樣的機會,他們往往會把這樣的機會視著一種榮譽而對老師充滿親近之情。這樣的舉措使孩子們寫作的興趣會更加濃厚,會願意主動去寫更棒的作品。這樣,學生的寫作慾望被充分激發,會讓創作成為自發的行為。
經過數年的堅持,圍繞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級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和語文能力有明顯的進步,課外閱讀和積累方面也明顯超出同齡的孩子,部分同學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詩;作文思路清晰,文筆流暢,旁徵博引。語文核心素養教育實踐活動,為孩子們在文學積淀、文章修養和文風、情趣風格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㈡ 跪求杭州市建蘭中學的辦學特色
創建於1995年的杭州市建蘭中學是一個有著良好學習環境的地方。就像一種紮根於沃土上的幽幽香草,滋長蔓延,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風風雨雨,形成了獨特的傳統風格;摸爬滾打,創造了一個個教壇奇跡。她,淵博而實力雄厚;她,年輕而活力四射。「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發展」是她的辦學宗旨,「輕負高質」是她的辦學理念。在宗旨和理念的指導下,一步一個台階,實力建蘭、活力建蘭、人文建蘭,一所極具辦學特色的國有民辦中學在激烈的辦學競爭中迅速發展壯大。
在2009年至2010年在家長和社會的強烈要求下,學校又辦了6個住宿班,同時託管了原開元中學,成立了建蘭分校。建蘭從一所國有民辦中學發展壯大為一個名校教育集團。
在建蘭學習的孩子們是幸福的。集團此時共有52個班級,2600多名學生,學校以充滿人性化的管理,積極營造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各種環境,構建有利於培養孩子創新素質的教學方法。合理化的教學設計,多層性的課程設計,多元化的成果展示,使在建蘭的孩子始終處於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獲得更多的學習樂趣。在這里,每個孩子都會擁有成功的機會。
在建蘭工作的老師們是幸福的。這里共有193名的教職工,學校處處「以人為本」,關心愛護每一位老師,建立有效的培養機制,提供各種成材的機會,在建蘭這塊土地上,老師們團結一致,上好每一節課,教好每一個學生,搞好每一次活動,抓住每一次機會,努力為提高建蘭的品質而奮斗。
幸福是什麼?幸福是孩子們臉上燦爛的笑容,幸福是老師們內心滿滿的自信……
幸福在哪裡?幸福就在---
輕負高質求知樂園
建蘭中學是一所國有民辦中學,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形勢下,以「輕負高質,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為辦學特色,贏得了社會家長的認可。學得輕松,學得高效,這看似矛盾的現象在我校達到了統一。
輕負高質,學校有規章制度保障,如《建蘭中學關於「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的規定》、《建蘭中學自修課管理制定》、《建蘭中學關於放學清場規定》等,使學生在校時間有合理的保證,並有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學校嚴格按照上級部門的有關規定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我們相信只有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獨立思考時間,學生才能學得輕松、學得高效。
此外,學校又有一系列制度如課堂教學日常規范制度、聽課制度、進修培訓制度、低職高聘制度等來管理與培養教師,保證「高質」的教師隊伍,保證「高質量」的課堂教學。為了保證「輕負高質」的科學性、有效性,學校開展一系列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做到每一個備課組有課題研究,以此帶動並加強教育科研的實效性,促進「輕負高質」的落實,如語文閱讀課題《初中語文自主閱讀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等。
學校還啟動「校本」計劃,實現「輕負高質」。擁有校本教材,如語文組的《建蘭中學課外閱讀欣賞文本》,體育組的《竹竿球》、《快樂的墊上運動》、《花式健美操》、《趣味投擲》四套校本教材;擁有校本作業,包括語文、數學、外語、社會、思政等學科,分上、下冊等;擁有校本課程,如語文「皇城根」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施、英語「視聽說」課程等。
實力活力人才濟濟
學校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堅持「師德」教育與「專業化」培訓為主題的師資隊伍建設,經過幾年的努力,學校逐漸形成了一支「教育理念先進、教學方法科學、教育質量一流」的現代化教師隊伍。教科研方面,國家、省、市、區及校五級課題全面鋪開。教師市級以上論文獲獎僅2006一年就達56人次,教改科研在建蘭中學已巍然成風。課堂教學方面,擁有名牌、資深教師幾十餘名,一批年富力強的年輕的市、區學科帶頭人已脫穎而出,學校現有高級教師50餘名,優質課市級以上一等獎獲得者及市教壇新秀各有25名左右。近三年學校先後有80餘位教師獲得市級以上的榮譽稱號,眾多教師在市、區教育論文、課間製作、教學優質課等評比中獲獎,建蘭正用數據證明著自己的實力。
學校以「以課題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學」,促進學校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發展。語文組的「明、實、效、趣」,數學組的「構建開放的課堂」,外語組的「參與性學習」以及自然科學組的「建設和諧的課堂」,綜合組的「建設生活化課堂」都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建蘭充滿著活力。年輕人是建蘭的希望,年輕教師是學校長遠發展的強勁動力。學校教師平均年齡32歲。3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占總教師的85%。「預備役教師」、「行政助理制」、「低職高聘制」等一系列制度的實施,成為學校發展的生力軍。干勁、激情,收獲、榮譽。這是建蘭中學年輕精神的生動寫照。
建蘭學子,一路爭輝
建蘭的今天離不開建蘭的學生。在建蘭輕負高質的學習使廣大學生學會了學習,獲得了成功。每年,我們都有一批學生獲得建蘭的金蘭獎、銀蘭獎。在歷屆全國初中數學、自然科學競賽中,建蘭學子屢次捧回團體金獎、銀獎;建蘭中學每年重高錄取率名列杭州市前矛。文體人才,更是群星燦爛,獲各級競賽獎項近百人次。英語周、文學社、舞蹈隊、器樂隊等活動,讓更多的學生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最近四年來,建蘭中學在中考中表現不俗,上三所省級重高(二中、杭高、學軍)佔在校人數的33%~36%,上優質高中線佔在校總人數的75%~82%,學科競賽中,建蘭學子也屢捧獎杯,全國初中數學競賽、全國「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塞、浙江省初中自然學科競賽、全國初中應用物理知識競賽、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浙江賽區)中我們都有杭州市中為數不多的一等獎。
滄桑變遷百年新基
蛟龍豈能淺池戲?學校的發展需要更高的平台。2009年,舊校拆除,啟動新校工程。建蘭中學初一、初三兩個年級搬進了大塔兒校區,初二年級搬進了開元校區。在那簡陋的教學樓里,建蘭芳香四溢,本色依然。兩年的漂泊更堅定了建蘭自己的職責和使命,教書育人,品牌第一;兩年的寄居讓我們對「家」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們無論到哪裡,都是建蘭人!
這艱辛的兩年裡,學校著力打造品牌,堅持「以人為本」,提倡「輕負高質、促進學生可持續」的辦學理念,以科學、民主、規范的人本管理,形成內外開放、多元發展、合作創新的教育格局,走出一條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素質教育之路,著眼於學生的人生發展,為社會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在歷年杭州市百萬家長評議滿意學校的活動中,該校的滿意率高達99.5%以上。學校先後獲得「上城區綠色學校」、「上城區平安學校」、「上城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杭州市模範集體」、「杭州市文明學校」、「杭州市語言文字示範學校」、「杭州市優秀心理輔導站」、「杭州市第三界教育科研先進單位」、「杭州市首屆優秀教育網站」、「浙江省少先隊綠色網路實驗學校」、「杭州市檔案目標管理先進單位」、「杭州市學生會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這兩年裡,以饒美紅校長為核心的建蘭中學領導班子為新校的建設傾注了全副精力。在學校動工初期,學校周邊居民戶的拆遷,到學校正式破土動工一直到最後落成典禮,牽動著包括市政府、區政府、區教育局、建設局等社會各界的方方面面。杭州市人大主任王國平、杭州市副市長陳小平、兩屆上城區區委政府班子等多次蒞臨現場,指出建蘭中學名校建設的重要性,提出對建蘭發展更高的期許。
2011年10月,新校終於建成了,悠悠雨巷到皇城根下,建蘭中學實現了一次華麗蛻變。在古色古香的白牆黑瓦下,建蘭人正在激情涌動,爭創新輝煌。
進入新校園後,饒美紅校長帶領這建蘭老師向更高的教育理想邁進。一大一小教室的有效運用,推門聽課,無邊界課堂、未來課堂……這一系列的教育理念的貫徹推行使建蘭的教育教學改革更具新意,更具生氣和活力。
先進的校園、先進的理念吸引這全國各地老師的眼球。每天都有省內外學校的老師慕名而來,參觀學習。
建蘭中學鑄就的高品質教育品牌凝聚著全體建蘭師生的多年艱辛付出和奮斗心血,飽含著社會各界對建蘭的太多厚愛,以及多年來家長的理解和信賴。 這一切讓所有的建蘭人更有了信心,也更有了前進的動力。候潮門望滄海千年變桑田,撫寧巷守建蘭百代築基業。建蘭中學全體師生將致力於把建蘭中學建設成一所特色明顯、質量一流、兼具國際視野的現代化名校。
㈢ 高中語文雨巷那課第一小節用現代詩怎麼寫
一、教材分析:《雨巷》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人教版)第一單元,本課在教材中的第二課.課文通過寫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場景:一個細雨蒙蒙的日子,「我」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抒發了作者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也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一絲微茫的希望.學習本文應從誦讀體驗入手,讓學生在此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充分展開聯想,允許並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理解.二、設計理念: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激勵學生自主參與合作、主動發現探究,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激勵學生獨特的思路和想像,以自身的學習體驗交流思想,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討論中愉快地獲得知識與提高閱讀能力.三、設計思路: 以教材為例,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將文章視為一個整體,抓住主要問題以勾聯有關內容,准確把握內容,理解作者象徵手法的運用,教學中運用誦讀聯想分析法把握文中思路,理解作者的情感,品味關鍵詞句,領悟其語言藝術內涵.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四、教學目標 :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新詩的特點、朦朧詩的一些表現形式. 2.要學生了解作者復雜、朦朧的感情變化及象徵手法的運用. 3.通過本課教學,應使學生了解詩歌是如何透過意象來表情達意的. (二)過程與方法: 1.教師可以范讀課文,然後讓學生誦讀體驗並從中感悟詩人的情緒,從而把學生的思路引向課文. 2.引導學生的聯想能力,結合時代背景通過誦讀體驗,把思緒展開,進行探究式的個性化閱讀. 3.教師可以找一些關於朦朧詩歌進行朗讀,讓學生仔細比較體會和揣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應珍惜自己生活中的思想情感,能正確對待自己的現實生活. 五、教學重點、難點:(一)重點: 1.掌握課文誦讀的節奏並能准確朗讀. 2.通過意象把握意境. (二)難點: 1.讓學生通過誦讀體驗進行豐富的聯想,提高學生的個性閱讀能力. 2.使學生真正體會詩人的感情,理解作者是怎樣內心情感的. 3.讓學生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徵意義. 六、教學方法: 1.誦讀感悟法:通過對詩歌朗讀讓學生談個人最初感受. 2.啟發式討論法:讓學生在啟發中找出詩中意象並討論其作用. 3質疑探究法:讓學生把握詩中「丁香姑娘」並作個人理解感受. 七、教學准備: (一)教師准備: 1.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文,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 2.課前先找到詩的背景資料,准備上課時運用. 3.課前找一些優秀朦朧詩作導引誦讀. (二)學生准備: 1.課前認真通讀全詩,找出自己的疑問. 2.體會本文的寫作手法,並和其他詩作比較.八、課時安排:二課時. 九、教學步驟:第一課時一、導入課文:我們在前面學習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從中體會到了當時的革命青年奮發向上的博大胸懷.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新詩——戴望舒的《雨巷》,看看它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驚喜.
二、介紹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讓學生對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原名戴朝實,又名戴夢鷗,1905年出生於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災難歲月》,一生留下了詩篇92首.《雨巷》寫於1928年,是詩人前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朦朧美的象徵詩.這首詩發表後,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
三、感知並探討詩歌《雨巷》:(朗讀此首詩,讀完後談談對這首的初步印象)
1、放錄音,學生靜聽並作感受.
2、學生誦讀同時自我思考.
3、提問:大家感覺到什麼了嗎?這首詩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歸納:詩很低沉、傷感,充滿著愁緒和無奈.不過這情感也很美.4、小結:對,每個人都有這種體驗.不只是讓人愉悅的東西才美,讓人感傷的東西有時也具有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無限豐富的.
5、這首詩低沉、哀怨和無奈,那麼我們的感覺和體驗是如何獲得的?不管怎麼說,詩歌總是依靠形象、意象來傳達思想感情的.下面我們來找找詩中究竟有哪些意象吧.
明確:一共是6個,主要是三個意象(景物).
第一個是油紙傘.作者並沒有對它作過多具體的描寫,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濛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又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給人以風雨獨立的形象.這樣子,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迷夢意境.
第二個是雨巷.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第三個是丁香.整首詩的迷濛意境都來源於「丁香」.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系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徵著美麗、高潔和愁怨.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詩中另外的物象還有籬牆.這個籬牆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凄涼的氛圍.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個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緒、動作、物態的詞.這些意象一起構成了全詩迷離飄渺的超然意境.6、提問:這首詩的顯著特點,你認為是什麼?
明確:朦朧.整首詩都籠罩在朦朧的意境之中.作者為了能營造成這種朦朧的意境採用了六種意象(或者說是景物).四、熟讀本詩,並背誦. 第二課時一、導入課文:1、朗讀與背誦檢查.2、引入:詩中寫到了人——姑娘,其用意何在呢?下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二、分析姑娘的象徵含義:
1、思考:在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是重要的一個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等意象都是為了表現這一形象而服務的.那麼詩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徵著什麼?
明確:詩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的一個姑娘,但這個姑娘同時又帶著淡淡的憂愁,正如作者所說的「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彷彿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時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連這最後的一點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舊彷徨在這雨巷,仍舊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般的/結著愁怨的姑娘.」詩人將丁香般的姑娘寫得那般清雅,凄美、飄渺、哀怨,使這個雨巷包含了豐富的內容,象徵著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詩人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詩人把美好生活虛擬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詩人明明看到了她,卻又無法走近她,象夢一樣來,又象夢一樣地飄逝. 2、允許學生有其他的理解.三、藝術特色:
1、結構、巧妙組合,實現了由散文到詩的轉化.《雨巷》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作者絕妙地切割散文式長句而又渾然天成組成了現代詩的神形兼備的能力.以第一節為例: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詩人寫詩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結構,詩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對完整的語意組合,以某種詩藝標准做原則.此詩中詩人遵循的原則是語音,強調語音的節奏和音調,節奏有長短停頓,詩歌更注重語音的結構.
2、音節舒緩悠揚.《雨巷》在音韻、節奏方面所達到的神奇效果是這首詩最為突出的成就.
①詩行的頓數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行的的行首.韻律詩停頓時間需基本一致,而詩行間停頓稍長,節與節之間停頓更長,《雨巷》單字頓放行首,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③復沓句式妙用.以第三節為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等連貫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復沓藝術運用典型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而和諧.
④詞的重疊運用.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雨巷》在音節運用上又是靈動、變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3、詩講究了押韻.
《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濛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4、修辭上使用排比來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濛的意境.
5、《雨巷》在用詞上也別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等藉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彷徨、芬芳、惆悵等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著音韻和節奏,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美,舒緩涌動而又迷濛空靈的意境.
四、總結與練習. 附板書: 雨巷 戴望舒 油紙傘——復古、懷舊、神秘、迷濛雨巷———幽深、寂靜、朦朧丁香———美麗、高潔、愁怨籬牆———頹圮、哀怨、凄涼姑娘———清雅,凄美、飄渺、哀怨=====>詩人傷感、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 十、教學反思:本課的學習必須讓學生充分發揮其主動思考的積極性,但是由於本課意象意義具有多樣性,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必須給予引導和啟發,主要是理解作者在文章中通過不同意象來表達思想情感,為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準備.總之,尊重每一個學生,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地學習是取得理想教學效果的關鍵.
㈣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那什麼是「語文素養」呢?按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的說法,「語文素養」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哪裡來》)全國小語會會長崔巒也認為,「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語文學科素養加上「核心」後,除了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的知識、能力之外,還要把文學審美、文化價值、思想價值等納入。(趙福樓《談談語文核心素養》)由此,語文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那麼,作為一名基層的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我的實踐過程:
一、激發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於漪也曾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慾激發出來,教學就成功了大半,學生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活動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設計預習作業,收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經典詩文。學生對未知的知識總是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因此,相對於簡單機械的抄寫,他們對這樣的作業更感興趣。譬如在學習三年級下期第2課和29課《古詩兩首》時,讓學生收集描寫春天和月亮的詩句;學習四年級上期第1課《觀潮》時,讓學生收集寫景狀物的經典散文;學習五年級上期第6課《梅花魂》時,讓學生收集描寫梅花和抒發思鄉之情的詩文等。在學生充分准備的基礎上,上課時請學生誦讀、展示。這樣的作業既能培養學生收集、甄選資料的能力,又能極大地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加學生的中國古代優秀文化的積累,提高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文修養。
2、根據課文內容和文體特點,創造、再現課文情境。譬如,在講四年級上期《搭石》這篇課文時,我就採用了讓學生參與課堂表演體驗的方法,在講台上放上幾張白紙作為搭石,告訴孩子們白紙以外的區域就是溪水,讓三五個孩子跟著我一起走搭石。學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師一起表演,情緒高漲,紛紛踴躍爭取。在再現情境的過程中,分兩組進行,一組同學與我配合默契,提腳、落腳,動作協調一致,讓學生很直觀的感受到動作的協調美和韻律美時。另一組同學表演時,我幾次故意打亂腳步,讓後面的孩子步伐大亂,紛紛掉進溪水中。通過這樣的對比試驗,學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間的默契與和諧,體會到過搭石時的有序和動作的整齊劃一,感受到村民心靈之美、民風淳樸之美。這樣的學習,生動活潑,很自然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和情懷。
二、注重朗讀為主的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經典詩文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只是代表著學生願意去學,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採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廣泛閱讀、積累,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1、誦讀精彩文本,培養語感能力。語文教材中選用的文章,都是幾代大家積累流傳下來,經過專家們認真篩選甄別的,在遣詞造句等方面堪稱範本的佳作。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除了課本上要求背誦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會要求學生對其他課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讀以至成誦。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還可以增強學生對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課文《觸摸春天》時,因為這篇課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學生沒有實際的生活體驗,不容易理解課文內涵,因此教學時我讓學生反復誦讀,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能把盲女孩安靜雙手攏住蝴蝶和放飛蝴蝶的片段背誦出來。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慢慢走進安靜的內心世界,對安靜細膩而豐富的感情和課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在朗讀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人物形象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2、讀名家名著,寫讀書筆記。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於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腹有詩書氣自華」,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視記誦,要求學生在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歷代的文學大師,也無不滿腹經綸,具有很好的記誦功底。然而,據一些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小學生閱讀量不足國家標準的20%。為了幫助孩子們補充文學名著的積累,在教學實踐中,我要求學生每天閱讀經典名著30分鍾以上,做好讀書筆記,摘抄適量的精彩片段,優美的句子和詞語,並寫出簡短的賞析文字。每天語文課前也會請一名學生與大家分享讀書筆記。數年來,所教班級的孩子課外閱讀量大大增加,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傲慢與偏見》《紅與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動物小說》《夏洛的網》《綠山牆的安妮》《海底兩萬里》《老人與海》等數十部中外名著都成為孩子們如飢似渴的閱讀對象。
3、誦經典詩詞,背名篇名句。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詩教,可以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天課余自由背誦一首詩歌。課前請一名孩子學生帶領全班同學一起誦讀。幾年下來,孩子們經典詩文的積累相當驚人,涉及歷代詩詞歌賦文等多種形式。《詩經》中的重要篇目如《關雎》《相鼠》《碩鼠》《蒹葭》《桃夭》《子衿》等二十餘篇,大部分同學都背得滾瓜爛熟。《木蘭詩》《將進酒》《長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長篇巨制部分同學也能出口能誦。古代經典散文如《資治通鑒》(部分)《狼三則》《愚公移山》《陋室銘》《出師表》《愛蓮說》《誡子書》等也出現部分同學的背誦篇目里。徐榮婷等同學主要背誦的是宋詞,如《念奴嬌》《雨霖鈴》《聲聲慢》《鵲橋仙》《水調歌頭》等數十首。廖尉翰同學背誦的主要是《增廣賢文》章節。何俊毅同學背完了一本《毛澤東詩詞》。現代詩人中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餘光中的《鄉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歡的篇目。
課堂閱讀和課外經典詩文的積累教學活動,不僅增加了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淀,還培養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在「潤物細無聲」中幫助孩子們解決了積累優秀詞句少,書寫、語表達能力差等問題,實實在在地培養了孩子們良好的學識修養、人格修養。
三、藉助互聯網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習作熱情,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葉聖陶老先生曾說過,「練習作文是為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當專業作家」。《語文課程標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給小學習作教學准確定性,為習作教學的改革鋪平了道路。寫作既是課程標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語文素養蘊含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的重要的呈現載體。在廣泛閱讀和積累的而基礎上,學生們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文學底蘊。那麼,如何讓孩子們能夠將厚積的文學、知識內涵薄發而為優秀的習作呢?
1、撰寫、交流讀書筆記,提高寫作水平。結合孩子們課外閱讀的實際情況,要求每個孩子每讀完一本書都要至少完成一篇有質量的讀書筆記,經過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後,在班上進行讀書筆記交流活動。因為很多同學都是通過借閱和漂書的方式得到書籍的,所以往往一本書同時有幾個閱讀者,不同的讀者寫出的讀書筆記又各不相同,這樣的交流活動對幫助孩子如何提高寫作能力有極大的幫助。幾年下來,孩子們先後共完成了數十萬字的讀書筆記。
2、利用媒體資源,激發創作熱情。每次習作,選擇部分同學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對孩子的習作加以潤飾,然後鼓勵他們向學校廣播站、校報甚至其他媒體投稿,參加各種徵文比賽,或者上傳到自己的空間。我也同時將這些好的作品上傳到家長QQ群和互聯網上(我在新浪網和中小學教育資源網上申請的博客yshtxy)進行交流展示。孩子們很重視這樣的機會,他們往往會把這樣的機會視著一種榮譽而對老師充滿親近之情。這樣的舉措使孩子們寫作的興趣會更加濃厚,會願意主動去寫更棒的作品。這樣,學生的寫作慾望被充分激發,會讓創作成為自發的行為。
經過數年的堅持,圍繞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級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和語文能力有明顯的進步,課外閱讀和積累方面也明顯超出同齡的孩子,部分同學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詩;作文思路清晰,文筆流暢,旁徵博引。語文核心素養教育實踐活動,為孩子們在文學積淀、文章修養和文風、情趣風格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㈤ 行字右邊是什麼字,有高人指點嗎
你用智能ABC輸入 Chi chu ,就會有彳亍這個詞語,其實行字可以拆成「彳」和「亍」兩字,所以你所說的行字右邊就是後者。
彳亍 chì chù 形容小步慢走或時走時停,在戴望舒的《雨巷》中寫到:「像我一樣,像我一樣,默默的彳亍著」
㈥ 半命題作文。(40分)戴望舒在雨巷裡等待丁香一樣的姑娘,等待是一種美麗。媽媽在家門旁等待補習夜歸的孩
參考例文等待是一種美麗
戴望舒在雨巷裡等待那個丁香一樣的女孩,那是一種美麗;翠翠在渡口等待著點亮她生命的男子,那是一種美麗;陸游在沈園等待伉儷情深的唐婉,那也是一種美麗。歷史長河中,無數的等待在河中泛起波光,燦爛奪目,向我們講述著一個個娓娓動聽的故事,「交織」成無與倫比的美麗。 等待是充滿希望的美麗。越王勾踐是一位懂得等待的人,二十載的等待,終於獲得三千越甲終吞吳的勝利。等待充滿了希望,因為等待是失敗時對成功的執著;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堅信;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追求,等待意味著轉機,意味著重生,意味著希望。 等待是滿懷信心的美麗。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等待著「伯樂」劉備的到來,如此平靜,如此安閑,都源與他的成竹在胸。八年抗戰,中國共產黨等待了八年,才得以力殲敵人,他們絲毫未被「亡國論」動搖,從某種程度上說,八年,是共產黨充滿信心的等待。而如今,社會主義經濟蓬勃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相信等待中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日子已不再漫長。 等待是沉著冷靜的美麗。德國總理默克爾曾經在上一屆競選中慘輸給施羅德。但這位女政治家耐住性子,幾年的等待,終於換來了現在成功。正像她的政敵所說:「誰忽視了這個女人,誰將會慘痛的失敗。」默克爾身上的那種沉著冷靜、經受得助長久等待的品格,正是我們這些年輕人所缺乏的。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是我們許多人的通病。學會等待,就是讓我們更加懂得經營人生。 等待是充滿寂寞的美麗。我們總是在不斷的尋找能發揮自我才能的天空,太過於苛求環境,而很少對自己要求什麼。其實,要想成功,必須耐得住等待的寂寞。等待,是「十年寒窗無人問」的寂寞,是「十年磨一劍」的孤寂,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的落寞。這里沒有燈紅酒綠,沒有鶯歌燕舞,沒有鑼鼓喧天。 等待是種子企盼著生根發芽,是蓓蕾等待著迎風怒放,是水滴等待著穿透磐石,更是我們年青一代等待著插上理想的翅膀,飛向理想的天堂。 等待是一種美麗。朋友,學會等待吧! ㈦ 如何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
如何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