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體育知識
學科專業知識是指即所學的專業在專業領域的理論知識。
例如:體內育教育專業基礎理論容知識包括: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高中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
健康:指個體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各方面都處於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一個人只有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保持良好的狀態,才算的上真正的健康。體育是促進健康的主要手段。
新興運動類項目:指國際上比較流行但在我國開展不久的或國內新創的、深受青少年喜愛並適合在學校開展的運動項目。
運動量:指人體在身體練習中所完成的生理負荷量。
體格:指人體形態結構方面,包括人體生長發育水平,身體整體指數與比例及身體形態。
等等。
理論知識是指概括性強、抽象度高的知識體系。理論知識不是分散的、零星的知識,不是個別性的、具體性的知識,而是系統的、有普通意義的知識。理論知識中往往包含了一般知識和專業知識。
⑵ 體育是哪個學科門類的一級學科
教育學或心理學。
體育專業教育是培養各類體育專門人才的一種特殊的體育教育。這種教育是隨著近代教育制度的確立、近代學校的出現而興起的。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人體科學、學校體育學、體育鍛煉、訓練與競賽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受到體育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掌握從事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2)學科體育知識擴展閱讀:
體育教育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教育科學、心理科學、人體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體育教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3、掌握體育鍛煉、訓練與競賽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4、具有學校體育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5、熟悉國家有關教育、體育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6、了解學校體育改革和體育科學的發展動態。
⑶ 體育小常識
體育的起源與發展
體育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據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研究,人類早在原始時代就把走、跑、跳躍、投擲、攀登、爬越等作為最基本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的技能和本領傳授給下一代。這是人類教學的萌芽,也是體育活動的萌芽。體育的發展與教育、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的宗教活動、休閑娛樂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必需指出,體育在其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是受一定的政治經濟所制約,並為一定的政治經濟服務。體育的發展大致經過了以下三個時期:原始的體育萌芽時期;自覺從事體育時期;形成與完善體育制度時期。經過這三個時期,逐步形成了現代的體育體系;其中競技體育的發展更是推動現代體育發展的主要動力。
體育概念
「體育」一詞,據世界體育資料記載,最早是法國人於1760年在法國的報刊上論述兒童身體教育問題的論文時首先起用的(Ecation Physique<法>)現在國際上普遍用「Physical Eation」泛指「體育」。它的本意是指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直譯為身體的教育。「Sport」一詞一般認為源於拉丁「Disport」它的本意是指離開工作去游戲、玩耍、進行娛樂活動等。後來逐漸形成具有新含義的一個概念,即---競技運動(競技體育)。
我國體育概念的傳入
我國是近百年來才從國外傳入「體育」一詞的,體育史界一般認為最早是留學生從日本傳入的。當時還有從德國傳入的「體操」一詞。新中國成立後,都用「體育」和「體育運動」這些詞作為體育的總概念或第一位概念。「體育」有廣義和狹義的體育,體育理論界對它的定義有不同的觀點,目前比較普遍且較有群眾基礎的觀點是:它是指根據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依據人體生長發育、動作技能形成和機體機能提高的規律,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達到發展身體、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豐富社會文化生活的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及其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形成的全部財富。
我國現代體育,基本上由:大眾體育(群眾體育、社會體育)、競技體育、學校體育三方面所組成。
運動後不宜立即洗澡
通常,許多人都喜歡在運動後去洗個熱水澡,以為這樣既可去污又可恢復疲勞。其實不然,運動後身體尚未恢復正常狀態,不宜立即洗澡,尤其是洗熱水澡。
根據運動醫學專家的研究表明, 人在運動時,流向肌肉的血液增多,心率加快。當運動停止後,血液的流動和心率雖有所緩解,但仍會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如果這時立即去洗澡,則又會增加血液向皮膚及肌肉內的流量。這樣就使得所剩的血液不足以供應其他重
要器官,如心臟及大腦,因而會誘發心臟病。
有的人在運動後即去洗熱水澡,爾後常常會感到頭昏眼花,全身無力等不適,就是上述所說的緣故。特別是老年人或者身體肥胖者,運動後就更不能立即去洗熱水澡了。
缺少運動導致現代富貴病
人的一生,誰都離不開運動,從嬰兒學步,到各種各樣的鍛煉方法,無不是為了生存、為了健康。只有當人類具備了強健的體魄,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在遠古時代,人類靠著強健的身體與野獸作斗爭,捕獲食物,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在現代社會,生存條件大大改善,吃的食物營養豐富,居住條件冬暖夏涼,出行以車代步,繁重的體力勞動由機器取代。有人說,物質文明的發展是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產生的根本原因,的確,這些疾病與環境污染、食物污染、空氣污染、水質污染密切相關,另外,還有一個導致現代「富貴病」高發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現代人缺乏必要的健身運動。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 鍛煉時間不宜太短,更不宜太長。時間太短,熱量消耗不夠,當然動總比不動好,哪怕只是動動胳膊、鬆鬆筋骨也是有益的。鍛煉時間太長,則會影響第二天的工作或學習。總之,鍛煉應該定期、定時為好,而且不能過度,要持之以恆,細水長
流。「戶樞不蠹,流水不腐」,這自古以來的道理,永遠都是有用的。
運動後應吃鹼性食物
人們在劇烈的體育運動後,會感到腰腿或全身肌肉酸痛,疲憊不堪,有的還感飢渴難耐。此時,有的人端起可樂大飲特飲,有的大嚼巧克力,有的大吃雞、魚、肉。他們哪裡知道,越是這樣食用,肌肉酸痛和疲勞感越是加重。原因在於,體內的酸鹼平衡不但不能正常維持相反身上的體液偏酸而使疲勞症狀加重。 平常我們的食物可分為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判斷食物的酸鹼性, 並非根據人們的味覺,也不是根據食物在水中的化學性質,而是根據食物進入人體後所生成的最終代謝物的酸鹼性而定。蛋白質、脂肪、糖類食物,含氮、磷等非金屬元素較多,為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豆製品等含鈉、鉀、鈣、鎂等金屬元素較多,為鹼性食物。這些食物在體內代謝後生成鹼性物質,能阻止血液向酸性方面變化。水果雖然吃著酸,卻是鹼性食物;魚、肉、蛋、糖等味雖不酸,卻是酸性食物。
一般正常人的體液呈弱鹼性。人在體育鍛煉後,感到肌肉、關節酸脹和精神疲乏,其主要原因是體內的糖、脂肪、蛋白質被大量分解,在分解過程中,產生乳酸、磷酸等酸性物質。這些酸性物質刺激人體組織器官使人感到肌肉、關節酸脹和精神疲乏。此時應多食用牛奶、豆製品、蔬菜水果等鹼性食物,中和體內的酸性成分,緩解疲勞。
常運動能防哪些病?
僅僅是經常運動,不等於就能健康長壽。目前的科學研究只能證實如下的事實:即健康平衡的膳食、正常的體重和適量的活動,可以預防1/3腫瘤的發生,另外,參加體育活動還可以防止60%Ⅱ型糖尿病的發生,可以降低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住院率、致殘率和死亡率,有利於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對血壓和血糖的控制,有利於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有利於降低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比例,有助於調節精神和心理平衡,減輕壓力,增強自信心,緩解抑鬱和焦慮等等。
運動過後莫忘「冷卻」
運動過後的「冷卻」,如同健身之前的「預熱」一樣不可忽視。人體在運動之後,需要逐步恢復到相對安靜的狀態,這一過程不僅是處理鍛煉時的身心緊張與放鬆的手段,也是連結鍛煉和日常生活、工作的重要一環。 從心理學角度看,欲求放鬆得法,首先是心境上的放鬆。良好的心境對人的行為具有促進作用,而消極的心境也可能使原先感覺很有興趣的事情變得索然無味。從生理學角度看,只有在心情舒暢的狀態下,才能及時地解除運動中所形成的身體機能的緊張狀態,讓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及肌肉、關節、韌帶等都能得到運動後的鬆弛與養息;循環系統及時恢復生理活動常態,運養料、補氧債,得以消除疲勞;轉移大腦皮層相應的興奮中心,讓興奮與抑制互為調節,從而達到強身健體、健腦益智的目的。
1.健身是一門涉及多種基礎和應用學科的科學。現代健身的發展和流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不斷涌現的研究成果,正因為如此,才賦予了健身具有 「 對症下葯 」 的功效。科學的健身概念和原理是所有健身活動的基石,它能幫助確定健身計劃,從而使健身目標得以真正實現。
2.要想獲得最好的健身效果,必須根據運動頻率、強度、時間和方式這四大要素去制定鍛煉計劃和健身程序。否則,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3.有氧運動是當今的熱門運動,不管是選擇鍛煉心肺功能的各類健身操,還是藉助以電動跑台為代表的有氧器材進行練習、如何根據個人生理水平及健身目標的不同來制定行之有效的健身強度和計劃,是擺在每位有氧健身教練和愛好者面前的課題。在上述四大要素中,運動強度的關鍵恰恰就在於它能夠決定健身的有效性,缺了它,健身效果就非常有限甚至令人沮喪。我們知道,通常表示運動強度的參數包括速度、時間和阻力等,但它們難以與運動生理反應直接聯系起來,同時也滿足不了健身強度個性化的要求。
4.研究表明,在有氧運動中,氧氣的消耗量與心率呈線性關系,耗氧增多心率也加快,也就是說運動時的心率 ( 即運動心率 ) 變化能折射出耗氧活動的變化。我們可以通過簡便易行的手段測得運動心率,把它作為 「 顯示窗口 」 來監測有氧運動強度。
5.監測運動強度的重要性不僅在於保證健身的有效性和盡可能地減少運動傷害,同時通過鍛煉者與鍛煉過程的互動保持視覺和心理上的感受,從而增強健身信念。如果跳健身操沒有可靠的心率監測,或是上跑台堅持跑了半個鍾頭但沒有控制在目標心率區間,那麼,你的鍛煉就如盲人騎瞎馬。運用量化的,心率監測 ( 次/分鍾 ) 來控制運動強度是取得理想健身效果的富有成效和創造性的手段之一,也是有氧健身領域具有劃時代色彩的硬體裝備,國際先進經驗早已證明了這一 「 秘密武器 」 的功效。
6.那麼怎樣確定每個人進行有氧運動時有效的心率范圍 ( 即目標心率區間 ) 呢?首先,需要測出你的最大心率,通常最方便和常用的是公式法有氧鍛煉初學者用 220 減去年齡,運動員用 205 減去實際年齡的一半,便是最大心率值,統計分析數據已證明了公式法的相對可靠性。
7.有了最大心率值,就可以根據目前身體狀況及健身目標開始循序漸進地進行有氧鍛煉 ( 個別案例須運動醫師略作調整 ) ,目標心率表的最大益處就在於能夠參照它設計具體的健身目標。
8.需要牢記的是,在身體尚未許可的前提下,急於求成地到運動強度較高的區間去鍛煉並不能使你的健身效果來得快些,反而容易導致身體不適、厭倦鍛煉直至放棄健身。要知道強身健體是階段性的過程,至少要 12 周甚至半年,絕非一蹴而就。
9.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運動心率監測在 20 世紀末領導了一場有氧健身領域的革命促進了全球健身產業的發展,有氧運動也不僅僅是名副其實的減肥 「 良方 」 ,它還能帶給你一顆高性能的心臟 ……
10.要想美夢成真就必須運用合理的手段來瞄準 「 靶心 」 ,方能少走彎路;因為健身也遵從 「 種瓜得瓜 」 的道理。
即便是專業健身人士也有情緒低沉的時候。健身培訓師、私人教練及這個行業中的其它專家都曾像我們一樣,對自己說,「我今天真不想去健身了」。但是,與我們不同的是,他們總能克服自身的惰性,堅持下去。下面這7個方法便是一些健身專家介紹的他們克服自身惰性、保持高度運動熱情的經驗和訣竅。
1. 目標的力量是無窮的
制定目標,這種目標可以是「穿上小一號的衣服」,或是「為公路賽跑做准備」。Reebok訓練師皮特拉·考伯說:「每年我都會去嘗試學習一項新的運動或健身方法。最近,我利用休假的8天時間,學會了風帆沖浪。學習新東西的感覺真好,這項運動使我的手臂、背部和腿部的肌肉更強壯,不需要走進體育館就可以健身!」
2. 找個健身伴兒
紐約某瑜伽研究所所長貝里爾·伯馳的經驗是跟朋友一起健身。「我喜歡和朋友一起散步或一起騎車。我發現,和別人一起健身會比獨自一人時更努力。」如果1個朋友不夠,可以找2、3個。「參與的朋友越多,自覺性就會越高。」
3. 想像瘦身後的模樣
當健身計劃變得令人頭痛時,想想瘦身後的樣子——這是《塑造完美身材》一書的作者白瑞德·斯科菲爾德的經驗之談。「當我不想再做另一組力量練習時,我會對自己說,再有幾秒鍾就可以了,再努力一次,這是值得的。」
4. 隨「季」應變,改換項目
如果每天都吃一樣的東西,你很快就會感到厭倦。所以為什麼要每天都重復同樣的運動呢?美國總統健身理事會的常務理事莉莎·奧莉芬經常把郊外遠足或新型舞蹈與平常的跑步和力量練習結合起來。在堅持基本性項目的同時,每隔一段時間就增加1種新的項目。有時候你甚至可以隨著季節的變換,而變換健身項目——夏天去山地騎車和越野跑,冬天則可以去滑雪。
5. 快樂才是運動的理由
不要去計算你的運動究竟燃燒了多少脂肪,或是鍛煉了哪塊肌肉,而是想一想玩得高興與否。美國健身委員會塞德里克·布賴恩特博士說,「如果我覺得提不起精神,我會放下啞鈴練習或傳統的心肺運動,而去參加競技性更強的活動,比如籃球比賽或網球比賽」。
如果你不喜歡參加比賽,那麼可以根據周圍環境安排一些游覽性的運動項目,如疾走或跑步。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生物力學實驗室的主任彼得·弗蘭克斯博士就將自己對園藝的愛好融合在健身中,他的健身方式是邊散步邊參觀鄰居家的花園。
6. 健身和吃飯一樣,是習慣
不少健身的專業人士都把健身作為日程安排上的重要項目,甚至會在每天檢查自己第二天的日程,思考什麼時間可以安排跑步或去健身俱樂部。如果能將健身跟吃飯一樣,變為一種生活習慣,你會發現堅持其實不太難。
7. 偶爾把運動強度降低
「有時我會把運動強度降下來,與其認為反正無法完成5公里長跑而什麼都不做,還不如出去散步1公里,讓自己感覺良好。」加州健身生理學家道格拉斯·布魯克斯的這種策略對於堅持運動非常有效。如果你經常鍛煉,那麼偶爾停下1~2天不會有太大影響。
堅持不下去時該怎麼辦?美國《fitness》編輯們談如何克服惰性:
我會跟自己做心理游戲,告訴自己在橢圓機上運動15分鍾就停下來。到了15分鍾時,我會嘗試再做15分鍾,或者加速2分鍾,然後再繼續5分鍾。——Kathy Green,44歲,管理編輯。
我堅持記「健身日誌」。我喜歡記下自己跑了多少公里,以及花了多少時間,這給我一種成就感。——Liz Vaccariello,35歲,執行編輯。
我在MP3播放機上編排了6組不同的音樂播放表,根據不同運動的感覺來組織這些曲子。我只在健身中心裡聽這些曲子,所以不會感到厭煩。——Trisha Calvo,40歲,專輯編輯。
如果感覺很累,我會牽著狗去散步。只要一踏上去公園的路上,我就會感到精力充沛。——Alyssa Shaffer,33歲,高級健身編輯
對於聰明的健美運動員來說,「問題」是打開通向科學訓練之門和獲得理想結果的鑰匙。問題越多,獲取知識的慾望就越強烈,解決問題的辦法就越多,得到的成果也就越顯著。
下面所列的是健美訓練中遇到的一些最常見的問題,並給出答案。
1.應該多久改變訓練計劃?
一些職業運動員每次訓練都要改變計劃,這是本能訓練的表現。許多職業明星會每隔三個月改變一次計劃,因為他們已經找到了非常適合自己的訓練計劃,包括練習動作。
一旦你感到厭煩,或者沒有達到自己擬定的目標,你就應將訓練計劃做一些調整,包括量、強度、動作等等。這樣你才能繼續進步。
2.應該什麼時候增加重量?
無論何時,當你任何一種練習動作能正確地做10次後,就應增加重量。重量要小幅度逐漸增加,以保證肌肉不斷增長。一般說一周增加10%的重量最為合適。如果做不到,那也沒關系,只要增加重量就行。
3.每次訓練在做第2組練習前,每個身體部位都要先練1組嗎?
許多健美初學者遵循這種訓練方式、在練下一個身體部位前,每個身體部位先做1組練習。
對健美運動員來說,肌肉和力量生長的最佳效果是把一個身體部位的所有練習全部做完後,再練另一個身體部位。
4.肌肉疼癰是好是壞?
許多健美運動員喜歡輕微的肌肉疼痛,並把它作為艱苦訓練的標志。如果疼痛非常劇烈,則表示練得過頭了,應該休息放鬆,給身體一個恢復的機會。
5.努力訓練,卻收效甚微。為什麼?
這有很多原因。首先要檢查一下訓練強度,看看是否足夠大。注意;不是說時間,而是指強度。許多人練的時間太長,量太多了,這會導致訓練過度。正確的做法是減少訓練量,增加訓練強度。
飲食要合理,營養要充足。為了增加肌肉圍度,每日每磅體重應攝取1克蛋白質。
精神要放鬆,休息要充分。每晚應有7.5—9小時的睡眠。總之,在你感到厭煩或疲倦的時候、就不要去訓練。如果你盼望肌肉生長、強壯,你就應該讓自己的身體徹底休息和復原。
6.想訓練,但又感到疲乏無力,怎麼回事?
也許是因為沒有攝入充足的碳水化合物,體內缺乏「燃料」。你應從水果和穀物中獲取碳水化合物,多吃復合碳水化合物(大米、土豆、穀物),每隔2.5—3小時吃一次。此外,每天要喝8—10盎司(1盎司=28.3495克)水。
7.哪些動作是長塊的最好練習?
基本動作。如果你想獲得圍度和力量,那就要大量做以下練習:深蹲(股四頭肌),騎驢提踵(小腿),硬拉(下背、斜方肌和股二頭肌),卧推(胸部),杠鈴或啞鈴彎舉(肱二頭肌),杠鈴或啞鈴頸後臂屈伸(膿三頭肌),杠鈴或啞鈴推舉(肩部)。
8.什麼是胳膊的最佳練習
肱二頭肌杠鈴、啞鈴彎舉。
肱三頭肌窄握推舉,雙杠臂屈伸,頸後臂屈伸,這些都是王牌練習動作。
9.應該多久訓練一次?
這取決於訓練水平。訓練時間少於9個月的初學者,每周訓練3次(如周一、三、五),每次進行全身訓練,能很快取得進步。
高級運動員應使用分部訓練法,全身各部位每周練2次。典型的分部訓練法是星期一、星期四練上身,星期二、星期五練下身。星期三、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
10.每次訓練應該持續多久?
如果訓練時間超過90分鍾,那你呆在健身房的時間就太長了。記住,不在於在健身房呆多長時間、而在於你在那裡幹了什麼?
你不需要做很多練習、做很多組,做很多次。而應找出最適合你的數量和強度,堅持住
⑷ 怎麼學習體育知識
理論加實踐,身體力行,而後體悟。。。進而領悟。。。。最後感悟!
下面給你些理論參考。。。。。:——————————
體育的起源與發展:
體育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據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研究,人類早在原始時代就把走、跑、跳躍、投擲、攀登、爬越等作為最基本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的技能和本領傳授給下一代。這是人類教學的萌芽,也是體育活動的萌芽。體育的發展與教育、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的宗教活動、休閑娛樂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必需指出,體育在其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是受一定的政治經濟所制約,並為一定的政治經濟服務。體育的發展大致經過了以下三個時期:原始的體育萌芽時期;自覺從事體育時期;形成與完善體育制度時期。經過這三個時期,逐步形成了現代的體育體系;其中競技體育的發展更是推動現代體育發展的主要動力。
體育概念:
「體育」一詞,據世界體育資料記載,最早是法國人於1760年在法國的報刊上論述兒童身體教育問題的論文時首先起用的(Ecation Physique<法>)現在國際上普遍用「Physical Eation」泛指「體育」。它的本意是指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直譯為身體的教育。「Sport」一詞一般認為源於拉丁「Disport」它的本意是指離開工作去游戲、玩耍、進行娛樂活動等。後來逐漸形成具有新含義的一個概念,即---競技運動(競技體育)。
我國體育概念的傳入:
我國是近百年來才從國外傳入「體育」一詞的,體育史界一般認為最早是留學生從日本傳入的。當時還有從德國傳入的「體操」一詞。新中國成立後,都用「體育」和「體育運動」這些詞作為體育的總概念或第一位概念。「體育」有廣義和狹義的體育,體育理論界對它的定義有不同的觀點,目前比較普遍且較有群眾基礎的觀點是:它是指根據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依據人體生長發育、動作技能形成和機體機能提高的規律,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達到發展身體、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豐富社會文化生活的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及其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形成的全部財富。
我國現代體育,基本上由:大眾體育(群眾體育、社會體育)、競技體育、學校體育三方面所組成。
運動後不宜立即洗澡:
通常,許多人都喜歡在運動後去洗個熱水澡,以為這樣既可去污又可恢復疲勞。其實不然,運動後身體尚未恢復正常狀態,不宜立即洗澡,尤其是洗熱水澡。
根據運動醫學專家的研究表明, 人在運動時,流向肌肉的血液增多,心率加快。當運動停止後,血液的流動和心率雖有所緩解,但仍會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如果這時立即去洗澡,則又會增加血液向皮膚及肌肉內的流量。這樣就使得所剩的血液不足以供應其他重要器官,如心臟及大腦,因而會誘發心臟病。
有的人在運動後即去洗熱水澡,爾後常常會感到頭昏眼花,全身無力等不適,就是上述所說的緣故。特別是老年人或者身體肥胖者,運動後就更不能立即去洗熱水澡了。
缺少運動導致現代富貴病:
人的一生,誰都離不開運動,從嬰兒學步,到各種各樣的鍛煉方法,無不是為了生存、為了健康。只有當人類具備了強健的體魄,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在遠古時代,人類靠著強健的身體與野獸作斗爭,捕獲食物,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在現代社會,生存條件大大改善,吃的食物營養豐富,居住條件冬暖夏涼,出行以車代步,繁重的體力勞動由機器取代。有人說,物質文明的發展是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產生的根本原因,的確,這些疾病與環境污染、食物污染、空氣污染、水質污染密切相關,另外,還有一個導致現代「富貴病」高發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現代人缺乏必要的健身運動。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 鍛煉時間不宜太短,更不宜太長。時間太短,熱量消耗不夠,當然動總比不動好,哪怕只是動動胳膊、鬆鬆筋骨也是有益的。鍛煉時間太長,則會影響第二天的工作或學習。總之,鍛煉應該定期、定時為好,而且不能過度,要持之以恆,細水長流。「戶樞不蠹,流水不腐」,這自古以來的道理,永遠都是有用的。
運動後應吃鹼性食物:
人們在劇烈的體育運動後,會感到腰腿或全身肌肉酸痛,疲憊不堪,有的還感飢渴難耐。此時,有的人端起可樂大飲特飲,有的大嚼巧克力,有的大吃雞、魚、肉。他們哪裡知道,越是這樣食用,肌肉酸痛和疲勞感越是加重。原因在於,體內的酸鹼平衡不但不能正常維持相反身上的體液偏酸而使疲勞症狀加重。 平常我們的食物可分為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判斷食物的酸鹼性, 並非根據人們的味覺,也不是根據食物在水中的化學性質,而是根據食物進入人體後所生成的最終代謝物的酸鹼性而定。蛋白質、脂肪、糖類食物,含氮、磷等非金屬元素較多,為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豆製品等含鈉、鉀、鈣、鎂等金屬元素較多,為鹼性食物。這些食物在體內代謝後生成鹼性物質,能阻止血液向酸性方面變化。水果雖然吃著酸,卻是鹼性食物;魚、肉、蛋、糖等味雖不酸,卻是酸性食物。
一般正常人的體液呈弱鹼性。人在體育鍛煉後,感到肌肉、關節酸脹和精神疲乏,其主要原因是體內的糖、脂肪、蛋白質被大量分解,在分解過程中,產生乳酸、磷酸等酸性物質。這些酸性物質刺激人體組織器官使人感到肌肉、關節酸脹和精神疲乏。此時應多食用牛奶、豆製品、蔬菜水果等鹼性食物,中和體內的酸性成分,緩解疲勞。
【常運動能防哪些病?】
僅僅是經常運動,不等於就能健康長壽。目前的科學研究只能證實如下的事實:即健康平衡的膳食、正常的體重和適量的活動,可以預防1/3腫瘤的發生,另外,參加體育活動還可以防止60%Ⅱ型糖尿病的發生,可以降低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住院率、致殘率和死亡率,有利於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對血壓和血糖的控制,有利於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有利於降低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比例,有助於調節精神和心理平衡,減輕壓力,增強自信心,緩解抑鬱和焦慮等等。
【運動過後莫忘「冷卻」】:
運動過後的「冷卻」,如同健身之前的「預熱」一樣不可忽視。人體在運動之後,需要逐步恢復到相對安靜的狀態,這一過程不僅是處理鍛煉時的身心緊張與放鬆的手段,也是連結鍛煉和日常生活、工作的重要一環。 從心理學角度看,欲求放鬆得法,首先是心境上的放鬆。良好的心境對人的行為具有促進作用,而消極的心境也可能使原先感覺很有興趣的事情變得索然無味。從生理學角度看,只有在心情舒暢的狀態下,才能及時地解除運動中所形成的身體機能的緊張狀態,讓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及肌肉、關節、韌帶等都能得到運動後的鬆弛與養息;循環系統及時恢復生理活動常態,運養料、補氧債,得以消除疲勞;轉移大腦皮層相應的興奮中心,讓興奮與抑制互為調節,從而達到強身健體、健腦益智的目的。
1.健身是一門涉及多種基礎和應用學科的科學。現代健身的發展和流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不斷涌現的研究成果,正因為如此,才賦予了健身具有 「 對症下葯 」 的功效。科學的健身概念和原理是所有健身活動的基石,它能幫助確定健身計劃,從而使健身目標得以真正實現。
2.要想獲得最好的健身效果,必須根據運動頻率、強度、時間和方式這四大要素去制定鍛煉計劃和健身程序。否則,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3.有氧運動是當今的熱門運動,不管是選擇鍛煉心肺功能的各類健身操,還是藉助以電動跑台為代表的有氧器材進行練習、如何根據個人生理水平及健身目標的不同來制定行之有效的健身強度和計劃,是擺在每位有氧健身教練和愛好者面前的課題。在上述四大要素中,運動強度的關鍵恰恰就在於它能夠決定健身的有效性,缺了它,健身效果就非常有限甚至令人沮喪。我們知道,通常表示運動強度的參數包括速度、時間和阻力等,但它們難以與運動生理反應直接聯系起來,同時也滿足不了健身強度個性化的要求。
4.研究表明,在有氧運動中,氧氣的消耗量與心率呈線性關系,耗氧增多心率也加快,也就是說運動時的心率 ( 即運動心率 ) 變化能折射出耗氧活動的變化。我們可以通過簡便易行的手段測得運動心率,把它作為 「 顯示窗口 」 來監測有氧運動強度。
5.監測運動強度的重要性不僅在於保證健身的有效性和盡可能地減少運動傷害,同時通過鍛煉者與鍛煉過程的互動保持視覺和心理上的感受,從而增強健身信念。如果跳健身操沒有可靠的心率監測,或是上跑台堅持跑了半個鍾頭但沒有控制在目標心率區間,那麼,你的鍛煉就如盲人騎瞎馬。運用量化的,心率監測 ( 次/分鍾 ) 來控制運動強度是取得理想健身效果的富有成效和創造性的手段之一,也是有氧健身領域具有劃時代色彩的硬體裝備,國際先進經驗早已證明了這一 「 秘密武器 」 的功效。
6.那麼怎樣確定每個人進行有氧運動時有效的心率范圍 ( 即目標心率區間 ) 呢?首先,需要測出你的最大心率,通常最方便和常用的是公式法有氧鍛煉初學者用 220 減去年齡,運動員用 205 減去實際年齡的一半,便是最大心率值,統計分析數據已證明了公式法的相對可靠性。
7.有了最大心率值,就可以根據目前身體狀況及健身目標開始循序漸進地進行有氧鍛煉 ( 個別案例須運動醫師略作調整 ) ,目標心率表的最大益處就在於能夠參照它設計具體的健身目標。
8.需要牢記的是,在身體尚未許可的前提下,急於求成地到運動強度較高的區間去鍛煉並不能使你的健身效果來得快些,反而容易導致身體不適、厭倦鍛煉直至放棄健身。要知道強身健體是階段性的過程,至少要 12 周甚至半年,絕非一蹴而就。
9.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運動心率監測在 20 世紀末領導了一場有氧健身領域的革命促進了全球健身產業的發展,有氧運動也不僅僅是名副其實的減肥 「 良方 」 ,它還能帶給你一顆高性能的心臟 ……
10.要想美夢成真就必須運用合理的手段來瞄準 「 靶心 」 ,方能少走彎路;因為健身也遵從 「 種瓜得瓜 」 的道理。
即便是專業健身人士也有情緒低沉的時候。健身培訓師、私人教練及這個行業中的其它專家都曾像我們一樣,對自己說,「我今天真不想去健身了」。但是,與我們不同的是,他們總能克服自身的惰性,堅持下去。下面這7個方法便是一些健身專家介紹的他們克服自身惰性、保持高度運動熱情的經驗和訣竅。
1. 目標的力量是無窮的
制定目標,這種目標可以是「穿上小一號的衣服」,或是「為公路賽跑做准備」。Reebok訓練師皮特拉·考伯說:「每年我都會去嘗試學習一項新的運動或健身方法。最近,我利用休假的8天時間,學會了風帆沖浪。學習新東西的感覺真好,這項運動使我的手臂、背部和腿部的肌肉更強壯,不需要走進體育館就可以健身!」
2. 找個健身伴兒
紐約某瑜伽研究所所長貝里爾·伯馳的經驗是跟朋友一起健身。「我喜歡和朋友一起散步或一起騎車。我發現,和別人一起健身會比獨自一人時更努力。」如果1個朋友不夠,可以找2、3個。「參與的朋友越多,自覺性就會越高。」
3. 想像瘦身後的模樣
當健身計劃變得令人頭痛時,想想瘦身後的樣子——這是《塑造完美身材》一書的作者白瑞德·斯科菲爾德的經驗之談。「當我不想再做另一組力量練習時,我會對自己說,再有幾秒鍾就可以了,再努力一次,這是值得的。」
4. 隨「季」應變,改換項目
如果每天都吃一樣的東西,你很快就會感到厭倦。所以為什麼要每天都重復同樣的運動呢?美國總統健身理事會的常務理事莉莎·奧莉芬經常把郊外遠足或新型舞蹈與平常的跑步和力量練習結合起來。在堅持基本性項目的同時,每隔一段時間就增加1種新的項目。有時候你甚至可以隨著季節的變換,而變換健身項目——夏天去山地騎車和越野跑,冬天則可以去滑雪。
5. 【快樂才是運動的理由!】
不要去計算你的運動究竟燃燒了多少脂肪,或是鍛煉了哪塊肌肉,而是想一想玩得高興與否。美國健身委員會塞德里克·布賴恩特博士說,「如果我覺得提不起精神,我會放下啞鈴練習或傳統的心肺運動,而去參加競技性更強的活動,比如籃球比賽或網球比賽」。
如果你不喜歡參加比賽,那麼可以根據周圍環境安排一些游覽性的運動項目,如疾走或跑步。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生物力學實驗室的主任彼得·弗蘭克斯博士就將自己對園藝的愛好融合在健身中,他的健身方式是邊散步邊參觀鄰居家的花園。
6. 健身和吃飯一樣,是習慣
不少健身的專業人士都把健身作為日程安排上的重要項目,甚至會在每天檢查自己第二天的日程,思考什麼時間可以安排跑步或去健身俱樂部。如果能將健身跟吃飯一樣,變為一種生活習慣,你會發現堅持其實不太難。
7. 偶爾把運動強度降低
「有時我會把運動強度降下來,與其認為反正無法完成5公里長跑而什麼都不做,還不如出去散步1公里,讓自己感覺良好。」加州健身生理學家道格拉斯·布魯克斯的這種策略對於堅持運動非常有效。如果你經常鍛煉,那麼偶爾停下1~2天不會有太大影響。
======================================
【堅持不下去時該怎麼辦?美國《fitness》編輯們談如何克服惰性】:
「我會跟自己做心理游戲,告訴自己在橢圓機上運動15分鍾就停下來。到了15分鍾時,我會嘗試再做15分鍾,或者加速2分鍾,然後再繼續5分鍾。」——Kathy Green,44歲,管理編輯。
「我堅持記「健身日誌」。我喜歡記下自己跑了多少公里,以及花了多少時間,這給我一種成就感。」——Liz Vaccariello,35歲,執行編輯。
「我在MP3播放機上編排了6組不同的音樂播放表,根據不同運動的感覺來組織這些曲子。我只在健身中心裡聽這些曲子,所以不會感到厭煩。」——Trisha Calvo,40歲,專輯編輯。
「如果感覺很累,我會牽著狗去散步。只要一踏上去公園的路上,我就會感到精力充沛。」——Alyssa Shaffer,33歲,高級健身編輯。。。。
對於聰明的健美運動員來說,「問題」是打開通向科學訓練之門和獲得理想結果的鑰匙。問題越多,獲取知識的慾望就越強烈,解決問題的辦法就越多,得到的成果也就越顯著。
【【下面所列的是健美訓練中遇到的一些最常見的問題,並給出答案。】】
1.應該多久改變訓練計劃?
一些職業運動員每次訓練都要改變計劃,這是本能訓練的表現。許多職業明星會每隔三個月改變一次計劃,因為他們已經找到了非常適合自己的訓練計劃,包括練習動作。
一旦你感到厭煩,或者沒有達到自己擬定的目標,你就應將訓練計劃做一些調整,包括量、強度、動作等等。這樣你才能繼續進步。
2.應該什麼時候增加重量?
無論何時,當你任何一種練習動作能正確地做10次後,就應增加重量。重量要小幅度逐漸增加,以保證肌肉不斷增長。一般說一周增加10%的重量最為合適。如果做不到,那也沒關系,只要增加重量就行。
3.每次訓練在做第2組練習前,每個身體部位都要先練1組嗎?
許多健美初學者遵循這種訓練方式、在練下一個身體部位前,每個身體部位先做1組練習。
對健美運動員來說,肌肉和力量生長的最佳效果是把一個身體部位的所有練習全部做完後,再練另一個身體部位。
4.肌肉疼癰是好是壞?
許多健美運動員喜歡輕微的肌肉疼痛,並把它作為艱苦訓練的標志。如果疼痛非常劇烈,則表示練得過頭了,應該休息放鬆,給身體一個恢復的機會。
5.努力訓練,卻收效甚微。為什麼?
這有很多原因。首先要檢查一下訓練強度,看看是否足夠大。注意;不是說時間,而是指強度。許多人練的時間太長,量太多了,這會導致訓練過度。正確的做法是減少訓練量,增加訓練強度。
飲食要合理,營養要充足。為了增加肌肉圍度,每日每磅體重應攝取1克蛋白質。
精神要放鬆,休息要充分。每晚應有7.5—9小時的睡眠。總之,在你感到厭煩或疲倦的時候、就不要去訓練。如果你盼望肌肉生長、強壯,你就應該讓自己的身體徹底休息和復原。
6.想訓練,但又感到疲乏無力,怎麼回事?
也許是因為沒有攝入充足的碳水化合物,體內缺乏「燃料」。你應從水果和穀物中獲取碳水化合物,多吃復合碳水化合物(大米、土豆、穀物),每隔2.5—3小時吃一次。此外,每天要喝8—10盎司(1盎司=28.3495克)水。
7.哪些動作是長塊的最好練習?
基本動作。如果你想獲得圍度和力量,那就要大量做以下練習:深蹲(股四頭肌),騎驢提踵(小腿),硬拉(下背、斜方肌和股二頭肌),卧推(胸部),杠鈴或啞鈴彎舉(肱二頭肌),杠鈴或啞鈴頸後臂屈伸(膿三頭肌),杠鈴或啞鈴推舉(肩部)。
8.什麼是胳膊的最佳練習
肱二頭肌杠鈴、啞鈴彎舉。
肱三頭肌窄握推舉,雙杠臂屈伸,頸後臂屈伸,這些都是王牌練習動作。
9.應該多久訓練一次?
這取決於訓練水平。訓練時間少於9個月的初學者,每周訓練3次(如周一、三、五),每次進行全身訓練,能很快取得進步。
高級運動員應使用分部訓練法,全身各部位每周練2次。典型的分部訓練法是星期一、星期四練上身,星期二、星期五練下身。星期三、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
10.每次訓練應該持續多久?
如果訓練時間超過90分鍾,那你呆在健身房的時間就太長了。記住,不在於在健身房呆多長時間、而在於你在那裡幹了什麼?
你不需要做很多練習、做很多組,做很多次。而應找出最適合你的數量和強度,堅持住。。
====================================================================================
======================================-=-=
【【好啦,就發給你以上的那麼多東西了。。。。另外的,還有很多,,,不過我會將那些發送到你的網路私信信箱中,請你沒事兒看看,,,,也挺有好處和教義的。。。。上面的這一大篇文字,是另一位知道朋友在回答類似問題時,給出的答案,,,我覺得很好,就摘錄了過來,,你看了之後,是不是也覺得不錯呢??】】
【【願你能從中學到東西!】】
==========================================******************************************&&&&&&&&&&&&&&&&&&&&&&&&&&&&&&&&&&&&&&&&
⑸ 什麼叫學科專業知識
學科專業知識是指即所學的專業在專業領域的理論知識。
例如:體育教育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包括: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高中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
健康:指個體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各方面都處於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一個人只有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保持良好的狀態,才算的上真正的健康。體育是促進健康的主要手段。
新興運動類項目:指國際上比較流行但在我國開展不久的或國內新創的、深受青少年喜愛並適合在學校開展的運動項目。
運動量:指人體在身體練習中所完成的生理負荷量。
體格:指人體形態結構方面,包括人體生長發育水平,身體整體指數與比例及身體形態。
等等。
理論知識是指概括性強、抽象度高的知識體系。理論知識不是分散的、零星的知識,不是個別性的、具體性的知識,而是系統的、有普通意義的知識。理論知識中往往包含了一般知識和專業知識。
⑹ 體育學科素養包括哪些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運動認知能力、健身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是以學生發展素養為核心價值追求。
運動認知能力是指學生對體育健身知識、運動技能和相關健康知識的獲得、轉化和評價的能力,伴隨著思維、理解和感悟等活動,是自主健身的先決條件。健身實踐能力是指學生為完成設定的體育鍛煉任務,聯系實際採取的有意參與、強化練習、比賽運用和持續健身的決策能力,伴隨著動機、態度及價值觀取向等活動,是自主健身的實現載體。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確定體育學科課程標准、體育學科知識體系、體育學科質量評價標準的依據和導向。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形成以結構化的學科知識與技能體系為重要基礎和載體。
(6)學科體育知識擴展閱讀
學科性質
現代教育制度形成以來,體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
內容。上個世紀中葉以前近兩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早期學校體育具有的人文教育色彩逐漸淡薄,課程的科學化傾向和學科中心傾向日益加強,其主要表現是「增強體質」和「技能傳授」逐漸成為學校體育的主要目的,在實踐中甚至成為唯一的目的;早期學校體育指向受教育者的人格完善逐漸變為主要指向受教育者的身體完善。
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的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這個決定表明了體育作為素質教育重要內容和途徑的意義,同時也指出了學校體育的根本目的,規定了體育與課程的性質。
⑺ 體育學科的大概念及觀念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推動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施,新型的體育課堂教學,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學內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華附中舉辦的基礎教育高峰論壇上
⑻ 關於體育方面的知識
你是想要知道關於保護的還是怎樣運動?
如果是運動的話: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經常練習即可,當然這也缺不了好的同伴!和好朋友一起去吧!
如果是保健方面的話: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對神經系統有什麼作用?
可以改善神經系統對各器官的調節作用,從而使各器官系統的活動更加靈活和協調,並能提高運動和學習效率,以及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
、少年體育鍛煉衛生應注意哪些方面?
(1)體育鍛煉前,要做好准備活動;鍛煉結束時,要做好放鬆性的整理活動。
(2)運動量不宜過大,持續時間不要太長。應按照「提高——適應——再提高——再適應」的規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對機體的要求。
(3)要養成正確的站、走、跑、跳、投等姿勢。不宜多在堅硬的水泥、瀝青場地上反復進行跑、跳練習,不要做過多高處跳下的動作。從高處跳下時,應該用前腳掌先著地,並同時屈膝,以增加緩沖,減少身體震動,防止發生脊柱、骨盆和下肢骨變形。
(4)鍛煉的內容要多樣化,以全面鍛煉。
(5)要掌握用鼻呼吸或鼻吸口呼等合理的呼吸方法。
(6)鍛煉後,要避免身體受涼。
(7)要遵守組織紀律,做好運動場地、器材或服裝的安全檢查,預防傷害事故發生。此外,要減少運動量,要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時間,並注意合理的營養。
、體育鍛煉要注意哪些營養衛生?
(1)講究膳食平衡。
(2)要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3)合理安排進餐與體育鍛煉的時間。
(4)在體育活動中要控制喝水,做到喝水或不喝水。
(5)根據科學研究,運動時以糖類提供能量為最好。
、每天膳食中糖類、脂肪、蛋白質各占總能量的百分之幾?
糖類60-70%,脂肪20-25%,蛋白質10-14%
、日光浴的兩種方式,以及注意事項?
一是專門的日光浴,多在海濱、游泳池或家庭的院子里進行。
二是在體育活動和勞動是順便進行日光浴。專門的日光浴要選擇在塵埃少的地方;不要看書或睡覺;時間以上午9-11時,下午4-6時為好。夏天,要預防日光浴直接照射頭部時間過長或氣溫較高而發生中暑。出現皮膚潮紅、有燒灼感、搔癢、發痛時應停止日光浴,發生中暑,應及時處理。
、中暑的應急處理?
(1)在通風陰涼休息
(2)降溫,解開衣服,頭部冷敷或酒精擦身。
(3)吃消署葯
(4)嚴重者送醫務所
⑼ 體育教師的基本專業知識與能力應包括哪些方面
1、高尚的思想道德風貌。
作為新形勢下的體育教師,首先應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體育教師的品德一方面將成為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教師的敬業精神、責任感,甚至言談舉止都將對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另一方面,教師的優秀品格將為學生們所崇拜和模仿,學生往往會將對教師的尊敬和喜愛轉化為對所教學科的喜愛。
教師較高的人品修養和令人愉快的個性,如民主、公正、謙虛、慷慨、幽默、耐心、寬容、尊敬他人和良好的與人合作精神等,都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品質。
教師與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相識、熟悉、親近、進而發展成為朋友、夥伴,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才能保證體育教學育人活動的正常進行。
2、合理的知識結構。
體育教師是體育科學知識、基本技能和技術的傳授者。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應該是體育知識的寶庫,是一本活的體育教科書。
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包括廣博的體育專業知識與熟練而扎實的基本技能,以及相鄰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
也就是要做到「一專多能」,即在擁有精深的體育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對其他學科的知識也要有一定的涉及。
首先,掌握精深的專業知識是作為體育教師的基本素質。一方面,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把體育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
另一方面,由於教師的專業知識主要是用於轉換和傳遞,因而要求教師的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准確性。
教學必須對體育的全部內容及理論基礎有較深的了解,認真鑽研業務,勇於創新,精益求精,把握體育學科的最新研究動態,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其次,必須具有廣博的多學科知識。
3、較強的能力結構。
(1)教學能力:教學能力即通過有效手段,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完成體育教學的能力。
(2)探索創新的科研能力: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教學與研究是對立統一的。
(3)組織管理能力:體育教師應具有良好的組織教材、教法的能力和教學管理能力。組織教材能力是指教師按照大綱要求,結合學生基礎現狀和條件來選配或增減教材內容的能力。
體育教師的管理能力要具備以下四點:
一是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始終把德育放在首位。
二是遵循普遍的教學規律,認真鑽研各基礎學科的教育學理論,掌握本學科的教育特點,靈活運用現代教育理念。
三是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預見力,能控制課堂的全局,自如應對各種突發事件,順利完成教學工作。
四是要合理運用評價和反饋機制,力求全面、准確、有效、及時地對學生進行測評和信息反饋,做到課內和課外相結合,更好地完成學校體育的任務。
(4)靈活的應變能力:體育教師的應變能力是能否上好課的重要因素,對提高教學效果,完成教學任務具有重要意義。具有較好的應變能力,在授課過程中就能從容地組織教學,即使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也能坦然應對,很好地加以解決。
(5)超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新型的體育教師是需要具有較強人際交往能力的群體。他們不僅要在工作中學會競爭與合作,還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
(9)學科體育知識擴展閱讀:
體育老師業務要求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與能力:
熟悉我國有關教育、體育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學校體育改革和體育科學的發展動態。
掌握人體科學、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體育科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具有一至兩項運動技術專長。
具有從事中小學、幼兒園體育教學工作的較強能力,並具有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實際知識和能力。
⑽ 什麼是體育課的知識與技能
額。。孫頭。。呵呵。。。
真是個稱職的好老師呀。。
「懂」,是指教師要系統掌握體育學科的知識。身體運動機理的運動生理學、肌肉運動規律的運動解剖學、新陳代謝的生物化學、人的著力點的運動力學、緊急救治的運動醫學等自然科學的知識要掌握,社會科學方面的就更多了,也要掌握。比如社會中的體育是什麼,奧林匹克是什麼;學校體育都應做哪些工作;體育教學中都有哪些規律;等等。這些課程教師都要學好,才能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滲透給學生。
教師一定要有把這些知識合理地、聰明地編排到課程中去,讓學生接受。比如上一節羽毛球的練習課,你可以問學生,你握拍的關節是那個關節,引出腕關節的生理知識,這就是一種比較聰明的做法。
「會」,就是體育教師自己首先得有技能。教師什麼都不會,怎麼會有體驗呢?教師自己都沒體驗,怎麼能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教學生呢?有人說,我不會游泳,我也能教出世界冠軍。是有這樣的人,但這樣的項目是體能型的,他告訴你練多少次,運動量上去就行了。他沒教你技術,因為有專門的教練教技術。
現在北京市正在搞體育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過關活動,有一個硬指標:教師的技術如果不好,就下崗。這個措施挺好,教師是一定要掌握運動技術的。
當然,體育教師僅僅有了體育技能還不夠,還要掌握好教學技能,有很好的教學能力。姚明籃球打得好,就一定能當好老師嗎?不一定。對7歲的孩子應該先教什麼,對11歲的孩子先教什麼,這是教學技能,姚明沒學過,怎麼練習?
體育教師的教學技能還包括口令、示範、站位。教師怎麼站學生才能看得清楚,怎麼站才能不出危險,這都是技能。
第三個是「樂」,老師首先得自己弄明白什麼是運動樂趣,然後才知道學生的樂趣在哪裡。以足球為例,踢進球了學生才有樂趣,踢不進去就沒有樂趣,就不踢了。
日本小孩玩足球,球場上一邊設置三個球門,三個防守,這好玩吧。這樣的足球比賽增加了學生的進球的機會,讓更多的學生體會到足球的樂趣。但可能有人會問,這是足球嗎?我進了球就是足球啊。在學生階段,這樣的做法是可取的。
要把運動技能練習和興趣結合起來,方法有很多。比如跑步,教師可以讓學生抖著空竹跑、推著鐵環跑,都行!你讓學生一次次機械地傻跑,誰都不願意跑。
第四個就是「練」,教師一定要讓學生鍛煉身體,要有一定的運動量。比如教單杠中的引體向上,肯定有些學生上不去。沒關系,你先讓學生做做俯卧撐,做做臂卧撐,練練臂力。學生的肌肉發達了,做單杠練習就沒什麼大問題了。
孫頭。。記得謝我
從網上瞎找的哦。。。「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