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識者鄙之文言文翻譯

識者鄙之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1-24 04:04:35

⑴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古文翻譯,要准確!!!

一個人樹立志向,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和尚么?
原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缽足矣。」
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持而往!」
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蔫。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釋:
蜀:現在四川省。
鄙:邊境、偏僻的地方。
語於:對……說。
吾:我。
之:往,去。
南海:指浙江省的普陀山(我國的佛教聖地之一)。
子:您,古代對人的敬稱。
瓶、缽:和尚盛飲食的用具。
買舟:雇船。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猶未船:尚且還不能夠(實現)。
慚色:慚愧的神色。
何:什麼
恃:憑著
答案要點:
句子: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解詞:蜀:現在四川省。
鄙:邊境,偏僻的地方。
句意:四川邊遠地方有兩個和尚:一個貧窮,一個富有。
句子: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
解詞:語於:對……說。
吾:我。
子:您,古代對人的敬稱。
之:往、去。
南海:指浙江省的普陀山(我國的佛教聖地之一。)
瓶、缽:和尚盛飲食的用具。
何:什麼。
恃:憑著。
句意: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麼樣?」富和尚問:「你憑什麼去
呢?」窮和尚回答說:「我只要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句子: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解詞:買舟:雇船。
數年:多年。
猶未能:尚且還不能夠(實現)。
句意:富和尚說:「我多年以來,總想雇船往下游去,還不能夠實現;你憑什麼去呢!」
句子: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解詞: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句意:到了第二年,那個窮和尚從南海回來,把到過南海這件事講給那個富和尚聽,這時,那個富和尚感到很慚愧。
譯文:
四川邊遠地方有兩個和尚:一個貧窮,一個富有。
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麼樣?」
富和尚問:「你憑著什麼去呢?」
窮和尚回答說:「我只要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富和尚說:「我多年以來,總想雇船往下游去,還不能夠實現;你憑什麼去呢!」
到了第二年,那個窮和尚從南海回來,把到過南海這件事講給那個富和尚聽。這時,那個富和尚感到很慚愧。

文言文翻譯

說符第八

子列子學於壺丘子林。壺丘子林曰:「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列子曰:
「願聞持後。」曰:「顧若影,則知之。」列子顧而觀影:形枉則影曲,形直則
影正。然則枉直隨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謂持後而處先。關尹謂
子列子曰:「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名也者,響
也;身也者,影也。故曰:慎爾言,將有和之;慎爾行,將有隨之。是故聖人見
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愛我,我必
愛之;人惡我,我必惡之。湯武愛天下,故王;桀紂惡天下,故亡,此所稽也。
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以是求利,不亦難乎?嘗觀之
神農、有炎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書,度諸法士賢人之言,所以存亡廢興
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嚴恢曰:「所為問道者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紂
唯重利而輕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語也!人而無義,唯食而已,是雞狗也。強
食靡角,勝者為制,是禽獸也。為雞狗禽獸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
尊己,則危辱及之矣。」
列子學射中矣,請於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
「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故聖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曰:「色盛者驕,力盛者奮,未可以語道也。故不班白語道,失,而況
行之乎?故自奮則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則孤而無輔矣。賢者任人,故年老而不
衰,智盡而不亂。故治國之難在於知賢而不在自賢。」
宋人有為其君以玉為楮葉者,三年而成。鋒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中
而不可別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國。子列子聞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
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故聖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子列子窮,容貌有飢色。客有言之鄭子陽者曰:「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
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子列子出見使者,再
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
樂。今有飢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謂之曰:
「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
受也。」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
魯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好學者以術干齊侯;齊侯納之,以為
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悅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
親。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子,所業亦同,而窘於貧。羨施氏之有,因從請進
趨之方。二子以實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術干秦王。秦王曰:「當今諸侯
力爭,所務兵食而已。若用仁義治吾國,是滅亡之道。」遂宮而放之。其一子之
衛,以法干衛侯。衛侯曰:『吾弱國也,而攝乎大國之間。大國吾事之,小國吾
撫之,是求安之道。若賴兵權,滅亡可待矣。若全而歸之,適於他國,為吾之患
不輕矣。」遂刖之,而還諸魯。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讓施氏。施氏曰:「凡
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失時者也,非行之謬也。且天
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所棄,後或用之。此用與不
用,無定是非也。投隙抵時,應事無方,屬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術
如呂尚,焉往而不窮哉?」孟氏父子舍然無慍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晉文公出會,欲伐衛,公子鋤仰天而笑。公問何笑。曰:「臣笑鄰之人有送
其妻適私家者,道見桑婦,悅而與言。然顧視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竊笑此
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師而還,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晉國苦盜,有郄雍者,能視盜之貌,察其眉睫之間,而得其情。晉侯使視盜,
千百無遺一焉。晉侯大喜,告趙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國盜為盡矣,奚用多
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盜,盜不盡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
群盜謀曰:』吾所窮者郄雍也。「遂共盜而殘之。晉侯聞而大駭,立召文子而告
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盜何方?」文子曰:「周諺有言:察見淵魚
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且君欲無盜,莫若舉賢而任之;使教明於上,化行於
下,民有恥心,則何盜之為?」於是用隨會知政,而群盜奔秦焉。
孔子自衛反魯,息駕乎河梁而觀焉。有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魚鱉弗能
游,黿鼉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將厲之。孔子使人並涯止之,曰:「此懸水三十仞,
圜流九十里,魚鱉弗能游,黿鼉弗能居也。意者難可以濟乎?」丈夫不以錯意,
遂度而出。孔子問之曰:「巧乎?有道術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對
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從以忠信。忠信錯吾軀於波流,
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復出者,以此也。」孔子謂弟子曰:「二三子識之!
水且猶可以忠信誠身親之,而況人乎?」
白公問孔子曰:「人可與微言乎?」孔子不應。白公問曰:「若以石投水,
何如?」孔子曰:「吳之善沒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
「淄、澠之合,易牙嘗而知之。」白公曰:「人固不可與微言乎?」孔子曰:
「何為不可?唯知言之謂者乎!夫知言之謂者,不以言言也。爭魚者濡,逐獸者
趨,非樂之也。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夫淺知之所爭者末矣。」白公不得已,
遂死於浴室。
趙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勝之,取左人、中人;使遽人來謁之。襄子方食而
有憂色。左右曰:「一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憂色,何也?」襄子
曰:「夫江河之大也,不過三日;飄風暴雨不終朝,日中不須臾。今趙氏之德行
無所施於積,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哉!」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夫憂
者所以為昌也,喜者所以為亡也。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賢主以此持
勝,故其福及後世。齊、楚、吳、越皆嘗勝矣,然卒取亡焉,不達乎持勝也。唯
有道之主為能持勝。」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墨子為守攻,公
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故善持勝者以強為弱。
宋人有好行仁義者,三世不懈。家無故黑牛生白犢,以問孔子。孔子曰:
「此吉祥也,以薦上帝。」居一年,其父無故而盲,其牛又復生白犢。其父又復
令其子問孔子。其子曰:「前問之而失明,又何問乎?」父曰:「聖人之言先迕
後合。其事未究,姑復問之。」其子又復問孔子。孔子曰:「吉祥也。」復教以
祭。其子歸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無故而盲。其後
楚攻宋,圍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壯者皆乘城而戰,死者大半。
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圍解而疾俱復。
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
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又有蘭子又
能燕戲者,聞之,復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異技干寡人者,技無庸,適
值寡人有歡心,故賜金帛。彼必聞此而進復望吾賞。」拘而擬戳之,經月乃放。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
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轍。臣之
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纆薪菜者,有
九方皋,此其於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
牡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
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
而無數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
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
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楚莊王問詹何曰:「治國奈何?」詹何對曰:「臣明於治身而不明於治國也。」
楚莊王曰:「寡人得奉宗廟社稷,願學所以守之。」詹何對曰:「臣未嘗聞身治
而國亂者也,又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對以末。」楚王曰:
「善。」
狐丘丈人謂孫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孫叔敖曰:「何謂也?」
對曰:「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逮之。」孫叔敖曰: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於
三怨,可乎?」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
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丘者,此地不利而名甚惡。楚人鬼而越人禨,
可長有者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辭而不受;請寢丘,與之,
至今不失。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鄲,遇盜於耦沙之中,盡取其衣裝車,牛步
而去。視之歡然無憂厷之色。盜追而問其故。曰:「君子不以所養害其所養。」
盜曰:「嘻!賢矣夫!」既而相謂曰:「以彼之賢,往見趙君,使以我為,必困
我。不如殺之。」乃相與追而殺之。燕人聞之,聚族相戒,曰:「遇盜,莫如上
地之牛缺也!」皆受教。俄而其弟適秦。至關下,果遇盜;憶其兄之戒,因與盜
力爭。既而不如,又追而以卑辭請物。盜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已,跡
將箸焉。既為盜矣,仁將焉在?」遂殺之,又傍害其黨四五人焉。
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錢帛無量,財貨無訾。登高樓,臨大路,
設樂陳酒,擊博樓上。俠客相隨而行。樓上博者射,明瓊張中,反兩<木翕>魚而笑。
飛鳶適墜其腐鼠而中之。俠客相與言曰:「虞氏富樂之日久矣,而常有輕易人之
志。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此而不報,無以立慬於天下。請與若等戮
力一志,率徒屬必滅其家為等倫。」皆許諾。至期日之夜,聚眾積兵以攻虞氏,
大滅其家。
東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將有適也,而餓於道。狐父之盜曰丘,見而下壺餐
以哺之。爰旌目三哺而後能視,曰:「子何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
爰旌目曰:「嘻!汝非盜耶?胡為而食我?吾義不食子之食也。」兩手據地而
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狐父之人則盜矣,而食非盜也。以人之盜因謂
食為盜而不敢食,是失名實者也。
柱厲叔事莒敖公,自為不知己,去,居海上。夏日則食菱芰,冬日則食橡栗。
莒敖公有難,柱厲叔辭其友而往死之。其友曰:「子自以為不知己,故去。今往
死之,是知與不知無辨也。」柱厲叔曰:「不然;自以為不知,故去。今死,是
果不知我也。吾將死之,以丑後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凡知則死之,不知則
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柱厲叔可謂懟以忘其身者也。
楊朱曰:「利出者實及,怨往者害來。發於此而應於外者唯請,是故賢者慎
所出。」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
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
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弟子孟孫陽出以告心都子。心
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
仁義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
仲曰:『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叔曰:『仁義使我身名並全。』彼三術相反,
而同出於儒。孰是孰非邪?」楊子曰:「人有濱河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操
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
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孫陽讓之曰:「何吾子問之迂,
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
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
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
吠之。楊而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
黑而來,豈能無怪哉?」
楊朱曰:「行善不以為名,而名從之;名不與利期,而利歸之;利不與爭期,
而爭及之:故君子必慎為善。」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其使
者將加誅焉。幸臣諫曰:「人所憂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過乎生。彼自喪其生,
安能令君不死也?」乃不誅。有齊子亦欲學其道,聞言者之死,乃撫膺而恨。富
子聞而笑之曰:「夫所欲學不死,其人已死而猶恨之,是不知所以為學。」鬍子
曰:「富子之言非也。凡人有術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無其術者亦有矣。衛人有
善數者,臨死,以訣喻其子。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他人問之,以其父所言告
之。問者用其言而行其術,與其父無差焉。若然,死者奚為不能言生術哉?」
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
「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競而捕之,死者眾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然。」
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嘆曰:「天之於
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如響。鮑氏之子年十二,預於次,
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蟲替>膚,
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齊有貧者,常乞於城市。城市患其亟也,眾莫之與。遂適田氏之廄,從馬醫
作役而假食。郭中人戲之曰:「從馬醫而食,不以辱乎?」乞兒曰:「天下之辱
莫過於乞。乞猶不辱,豈辱馬醫哉?」
宋人有游於道,得人遺契者,歸而藏之,密數其齒。告鄰人曰:「吾富可待
矣。」
人有枯梧樹者,其鄰父言枯梧之樹不祥,其鄰人遽而伐之。鄰人父因請以為
薪。其人乃不悅,曰:「鄰人之父徒欲為薪而教吾伐之也。與我鄰,若此其險豈
可哉?」
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
也;作動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
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白公勝慮亂,罷朝而立,倒仗策,錣上貫頤,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鄭人聞
之曰:「頤之忘,將何不忘哉?」意之所屬箸,其行足躓株埳,頭抵植木,而
不自知也。
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
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⑶ 文言文識者鄙之全文翻譯

識者鄙之
識者:有見識的人,或者說有修養的人。
鄙之:鄙:鄙視。之:代詞,指代前面的人名。
總句:有修養的都會鄙視他,看不起他。

語文文言文翻譯

地崩山催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的翻譯: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英雄壯士,這樣以後高險的山路和棧道才相互勾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的翻譯: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下有激浪排空紆回曲折的大川 。

直譯與意譯,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都是相互結合一起翻譯的。
從一句中,如果翻譯成「壯士在地崩山裂中死去「不夠通順,而且太過於簡單了,所以第一句意譯明顯要好過於直譯;而第二句當中,如果直譯成」上面有促使太陽神的車子掉頭的 高峻的山峰「會顯得有點突兀,所以這句比較適合意譯。

⑸ 翻譯文言文

杞子從鄭國派人向秦國報告說:「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秘密行軍前來(襲擊),(就)可以佔領鄭國.」
秦穆公把這件事向蹇叔徵求意見.受叔說:「使軍隊勞累去襲擊遠方(的國家),(這樣的事我還)沒有聽說過.軍隊(遠征)勞累不堪,力量(消耗)盡了;遠方的主人對秦軍的進攻已作防備,(這)恐怕不可以吧?(我們)軍隊的行動,鄭國必定了解,(軍隊)勞苦卻沒有用武之地,一定會有違背軍紀不服約束的情緒.況且行軍千里,誰會不知道呢?」秦穆公拒絕了(蹇叔的勸告).召集盂明、西乞、白乙,派(他們)帶兵從東門出征.蹇叔對著出征的秦軍哭,說:「孟子!我(今天)看著(我們的)軍隊出征(日後)看不到我們的軍隊回來呵!」秦穆公(聽到這話)派人對他說:「你懂得什麼!如果你只活到七十歲,(那)你墳上的樹已經兩手合抱那麼粗了!」受叔的兒子參加了(這次出征)隊伍,(泰叔)哭著送他,說:「晉國人必定在餚山伏兵截擊(我們秦國的)軍隊.幫有南北兩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國君皋的墓地;北面的一座,是周文王避過風雨的地方.(你)肯定會死在這(兩座山)之間(的峽谷中),我(准備到那裡去)收你的骨頭.」秦國的軍隊於是向東(進軍).
魯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國的軍隊經過周都城的北門,戰車上左右兩旁的武士(雖然)脫下盔甲下車,(但是上車時)跳躍登車的有三百輛兵車(的士兵).王孫滿(這時)還小,看到這現象,就向周王說:「秦國的軍隊輕狂而不講禮貌,肯定(會)失敗.輕狂就少謀略,不講禮貌就紀律不嚴.進人險境而紀律不嚴,又不講謀略,能夠不失敗嗎?」
(秦軍)到了滑國,鄭國商人弦高將要到周都城去做買賣,(在這里)遇到秦軍.(弦高)先送上四張熟牛皮,再送上十二頭牛慰勞秦軍,說:「敝國國君聽說你們將要行軍到敝國,願意慰勞您的部下,(這點東西)不成敬意.敝國因為您的部下要來停留,住一天就供給(你們)一天的飲食用品;(如果你們的隊伍)要開拔,(我們)就准備好一夜的保衛工作.」並立即派人到鄭國報告.
鄭穆公派人去查看杞子等人住的地方,(原來杞子、逢孫、楊孫這一幫人)已經收拾好行裝,磨快了兵器,喂飽了馬匹(淮備給秦軍做內應了).(鄭穆公)派皇武子辭謝(杞子等人),說:「你們久居我國,因此我們的干肉、糧食、牲口都供應完了.在你們將要走的時候,鄭國有獸園,就像秦國有獸園一樣,你們可以(隨便)獵取其中的糜鹿(供你們在路上食用),使我國得到休息,怎麼樣?」(聽到這話,)杞子逃到齊國去,逢孫、楊孫逃到宋國去.孟明說:「鄭國有準備了,不能指望什麼了.(如果)去攻打它不能取勝,(如果)包圍它又沒有後援部隊,我們還是回去吧.」(就順路)滅了(小小的)滑國回秦國去了.
晉軍統帥原診說:「秦國違背了蹇叔(的意見),因為貪心而使百姓勞苦,(這是)上天送給我們的(機會).送上門的機會不能放棄,敵人不可(輕易)放過.放走了敵人,就會產生後患;違背了天意,不會有好結果.一定要討伐秦軍!」榮枝說:「(還)沒有報答秦國的恩惠卻攻打它的軍隊,難道是因為死了國君(就違背他的意願)嗎?」原診駁說:「秦國不哀悼我國新喪舉哀,卻進攻我們的同姓之國,秦國就是無禮,有什麼恩惠呢?我聽說過:『一旦放走了敵人,會給後世幾代留下禍患.』(攻打秦軍是)考慮到子孫的利益,(這)能說是死了國君就違背他的意願嗎!」於是發布命令,立即調發姜戎的軍隊.晉襄公穿上染黑的喪服(出征),(讓)梁弘(為他)駕馭戰車,(讓)萊駒擔任車右護衛.(這一年)夏季四月辛已(這一天),晉軍在餚山打敗了秦軍,俘虜了(秦軍三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而凱旋.於是,以黑衣為喪服給晉文公送葬,晉國從此開始穿黑色喪服.
文贏替(孟明等)三個元帥請求,說:「這三人的確是挑撥我們秦晉兩君(的關系),秦穆公如果能得到這三人,吃了他們的肉還不解恨,您何必屈尊去懲罰他們呢?讓(他們)回去在秦國受刑,以滿足秦國國君的願望,(你看)如何?」晉襄公答應了她.
先診朝見晉襄公,問起秦國的囚徒(到哪裡去了).晉襄公說:「夫人為這件事請求我,我把他們放了.」先轉氣憤地說:「戰士竭盡全力才把他們從戰場上抓回來,婦人幾句話就從都城把他們放走了,毀棄了自己的戰果而長了敵人的氣焰,(晉國)滅亡不要多久了!」(說罷,)不顧是在襄公面前,就吐了口唾沫.
晉襄公派陽處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黃河邊,(孟明等人)已經登舟離岸了.(陽處父)解下車左的馬,假託是晉襄公的命令,拿馬送給孟明(想把他誘到岸上,以便捉住他們).盂明在船上叩頭說:「貴國國君寬宏大量,不把被囚系的臣子殺死用血塗鼓,而讓我們回到秦國去受刑,(如果)敝國國君把我們殺了,(雖然)死了,也將不磨滅.如果賴晉君的恩惠,敝國國君赦免了我們,三年後將要來拜謝晉君的恩賞.」
秦穆公穿著沒有文採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向著軍隊哭著說:「我違背了蹇叔的勸告,讓你們受了委屈,這是我的罪過.沒有撤換孟明這是我的錯誤,大夫們有什麼罪?並且我不會因為一次過失而抹殺你們的大功.」

⑹ 文言文識者鄙之全文翻譯

謝無逸閑居
【原文】
謝無逸閑居,多從衲子游,不喜對書生。一日,有一貢士來謁,坐定,曰:「每欲問無逸一事,輒忘之。嘗聞人言歐陽修者,果何如人?」無逸熟視久之,曰:「舊亦一書生,後參大政。」又問:「能文章否?」無逸曰:「也得。」無逸之子宗野方七歲,立於旁,聞之匿笑而去。此等舉子,如何喚作書生?唯不喜書生,故來謁者,但有此等舉子。
【注釋】
1、本文最早見於宋惠洪《冷齋夜話》,原題為《歐陽修何如人》,明小說家馮夢龍《古今笑史·無術部第六》收入,改題為《問歐陽修》。
2、謝無逸:即謝逸(1068-1113),字無逸,自號溪堂。宋代臨川城南(今屬江西省撫州市)人。進士及第。北宋文學家,江西詩派二十五法嗣之一。與其從弟謝邁並稱「臨川二謝」。與饒節、汪革、謝邁並稱為「江西詩派臨川四才子」。 曾寫過300首詠蝶詩,人稱「謝蝴蝶」。
3、閑居:亦作「間居」。謂避人獨居。《禮記·孔子閑居》:「孔子間居,子夏侍。」陸德明釋文:「退燕避人曰間居。」《荀子·解蔽》:「是以辟耳目之欲,而遠蚊蝱之聲,閑居靜思則通。」晉陶潛《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詩:「閑居三十載,遂與塵事冥。」
4、衲子:僧人。宋黃庭堅《送密老住五峰》詩:「水邊林下逢衲子,南北東西古道場。」明湯顯祖《南柯記·禪請》:「不去罷。我看衲子們談經說誦的,不在話下。」清沈復《浮生六記·浪遊記快》:「衲子請觀萬年缸,缸在香積廚,形甚巨,以竹引泉灌其內,聽其滿溢,年久結苔厚尺許。」
5、游:交遊;交往。「從某人游」即「與某人交往」之意。
6、貢士:清制,會試中式者為貢士。《清史稿·選舉志三》:「次年試舉人於京師,曰會試,中式者為貢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六回:「此刻要他寫一張借據,那可就比新貢士殿試寫一本策還難點了。」嚴復《救亡決論》:「至於成貢士,入詞林,則其號愈榮,而自視也亦愈大。」
7、謁:拜訪;拜見。
8、每:常常。
9、輒:總是。
10、何如:如何;怎麼樣。
11、熟視:注目細看。《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戰而栗,恐不能言者,終無他語。灌將軍熟視笑曰:『人謂魏勃勇,妄庸人耳。』」《新唐書·文藝傳上·胡楚賓》:「性重慎,未嘗語禁中事,人及其醉問之,亦熟視不答。」魯迅《朝花夕拾·范愛農》:「我在故鄉做教員,大概是春末時候罷,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見了一個人,互相熟視了不過兩三秒鍾,我們便同時說。」
12、久之:很久。
13、匿笑:竊笑,暗笑。暗中偷笑;掩口暗笑。唐韋瓘《周秦行紀》:「太後又謂潘妃曰:『子亦不來,何也?』潘妃匿笑不禁,不成對。」宋惠洪《冷齋夜話·歐陽修何如人》:「又問(歐陽修)能文章否?無逸 曰:『也得。』無逸之子宗野方七歲,立於旁,聞之,匿笑而去。」清平步青《霞外攟屑·縹錦廛文築下·點化故事》:「帥不覺失笑,眾亦匿笑而退。」茅盾《子夜》九:「忽然那一道和鄰室相通的板壁有人答答地敲著,又有女人吃吃匿笑的聲音。」
14、此等:這一等;這一類。
15、舉子:科舉考試的應試人。《舊唐書·高適傳》:「時右相李林甫擅權,薄於文雅,唯以舉子待之。」明陳汝元《金蓮記·郊遇》:「舉子進科場,全無字半行,燭已相將盡,問君忙不忙?」清沈復《浮生六記·閑情記趣》:「先拈鬮,得第一者為主考,關防別座;第二者為謄錄,亦就座;余為舉子。」
16、但:只;僅。
【譯文】
謝無逸避人獨居時,經常跟僧人交往,不喜歡面對讀書人。一天,有一位(會試中選的)貢士(讀書人參加會試,中選的參加殿試,最終排定名次,已中選的稱為貢士,殿試後分為三等發榜,一甲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均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來拜訪,(賓主)坐定後,說:「(我)老想問您一件事,總是忘記。(我)曾聽人說起歐陽修這個人,這個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謝無逸盯著那人看了好久,說:「以前也是一位書生,後來參與朝中大事了。」(那人)又問:「(這個人)能寫文章嗎?」謝無逸說:「也能寫。」謝無逸的兒子謝宗野才7歲,(這時)立於一旁,聽了這話掩著嘴偷笑著跑開了。這樣的考生,怎麼能叫作讀書人呢?(或許正是)因為(我)不喜歡讀書人,所以來拜訪我的,只有這樣的考生吧。

⑺ 識者鄙之翻譯

識者鄙之
譯文:有修養的都會鄙視他,看不起他。

識者:有見識的人,或者說有修養的人。
鄙之:鄙:鄙視。之:代詞,指代前面的人名。

⑻ 識者鄙之文言文主旨

識者:有見識的人,或者說有修養的人。
鄙之:鄙:鄙視。之:代詞,指代前面的人名。
有修養的都會鄙視他,看不起他。

⑼ 文言文翻譯

翻譯:

因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認識,第三要持之以恆。有志向就不甘心為下游;有見識就知道學無止境,不敢一得到自我滿足,如河伯的看到的海門,如井底之蛙的看天,都沒有認識的人了;一般的人就沒有不成功的事。這三者缺一不可。

(9)識者鄙之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文言文翻譯要點:

1、關鍵實詞

關鍵實詞,從詞性上看,以動詞居多,其次是形容詞和名詞。把關鍵實詞翻譯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詞語(名詞用作狀語、形容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特殊難解詞語准確理解,並且在譯文中正確地體現出來。

2、關鍵虛詞

關鍵虛詞,主要指文言語句中的副詞、連詞、介詞。虛詞的翻譯要注意兩點:

(1)必須譯出的:有實詞義項的要譯出實義,如作代詞的「之」「其」等;現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虛詞進行互換的,如「之」「而」「以」「於」等。

(2)不必譯出的:在句中起語法作用的「之」、發語詞及句末語氣助詞等。關鍵虛詞的翻譯,要仔細辨明詞性及意義,能譯則譯,不需要譯出的切不可強行譯出。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譯題目中是重要的得分點,考生審出譯句中的特殊句式是關鍵。考生要注重積累,重點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⑽ 子淔字正之 文言文翻譯

出處《宋史·列傳·卷六》

子淔字正之,燕王五世孫。父令鑠,官至寶文閣待制。子淔以蔭補承務郎,累遷少府監主簿,改河南少尹。
時治西內,子淔有幹才,漕使宋昪器之。或事有未便,子淔輒力爭,昪每改容謝之。除蔡河撥發綱運官。會夏旱,河水涸,轉餉後期,貶秩一級。提舉三門、白波輦運事,除直秘閣。丁內艱,起復。累進龍圖閣、秘閣修撰,除陝西轉運副使。
初,蔡京鑄夾錫錢,民病壅滯,子淔請鑄小鐵錢以權之,因范格以進。徽宗大說,御書「宣和通寶「四字為錢文。既成,子淔奏令民以舊銅錢入官,易新鐵錢。旬日,易得百餘萬緡。帝手札以新錢百萬緡付五路,均糴細麥,命子淔領其事。民苦限迫,詣子淔訴者日數百人,子淔奏請寬其期,民便之。會蔡京再相,言者希京意,論子淔亂錢法,落職奉祠。
靖康初,復秘閣修撰。金人侵洛,子淔奔荊南。潰兵祝靖、盛德破荊南城,子淔匿民家,靖等知之,來謁,言京城已破。子淔泣,說之曰「君輩宜亟還都城,護社稷,取功名,無貪財擾州縣也。「皆應曰:「諾。「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紹興元年,召見,復徽猷閣直學士、知西外宗正司,改江西都轉運使。時建督府,軍須浩繁,子淔運餉不絕,以功進寶文閣直學士,再知西外宗正司。三京新復,除京畿都轉運使,以疾辭。卒於家,年六十七。
子淔幼警悟,蘇軾過其家,抱置膝上,謂其父曰:「此公家千里駒也。「及長,善談論,工詩。然崇寧、大觀間土木繁興,子淔每董其役,識者鄙之。

子淔字正之 文言文翻譯
子淔一個人名不用翻譯,正之是他的字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