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閱讀題
㈠ 初一語文閱讀試題及答案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課外拓展和延伸。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一語文閱讀試題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初一語文閱讀試題(一)
①美德好比寶石,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②美貌的人並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許多容貌俊秀的人卻一無所有,他們過於追求外形的美而放棄了內在的美。
③仔細分析起來,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最高的美是畫家所無法表現的。因為它是難以直觀的。這是一種奇妙的美,曾經有兩位畫家――阿皮雷斯和丟勒滑稽地認為,可以按照幾何比例,或者通過攝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點,加以合成的 方法 ,畫出最完美的人像。其實像這樣畫出來的美人,恐怕只有畫家才喜歡。
④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美人的遲暮也是美的。”而盡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
⑤美有如盛夏的水果,而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世上有許多美人,他們有過放盪青春,卻迎受著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1.這是英國哲學家培根一篇短文《論美》。作者認為什麼最美?()
A.美德B.美貌C.優雅的行為D.美貌與美德結合
2.本文列舉兩種情況和作對比論證的是哪一個自然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將文中畫橫線的三種美,按作者觀點由高層次向低層次排列。
答: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美有如盛夏的水果”一句中的“美”指哪種類?()
A.形貌B.德行C.行為D.作風
初一語文閱讀試題答案:
1.此題考查對論點的把握,本文的論點出現在篇末,而且有一個語言標志“因此”,認定了論點,此題就迎刃而解了,答案應為D.
2.本題考查對論證方法的把握,同時採用舉例子和對比兩種方法的是第(4)段,本段列舉了兩種情況:老人因作風優雅而美;有的年輕人因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兩種情況是相對比的。
3.此題沒什麼難度,但要注意排列順序是高層次——低層次,答案應為:優雅行為之美——形體美——顏色之美。
4.根據下文“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判斷,這句話中的“美”應指“形貌之美”,故本題應選A.
初一語文閱讀試題(二)
①數學是一門非常有用的科學,我想同學們一定都知道。我們要建設祖國,保衛祖國,必須有數學知識。數學是一切科學的有力助手。我們掌握了數學,才能進入科學的大門。在日常生活里,我們也到處要用到數學。你們現在學的算術、代數、幾何,都是數學里最基本的部分,都應當學好。
②數學的用處還不只這些A加里寧曾經說過:“數學是鍛煉思想的 體操 。B數學能使你思想正確、敏捷。C有了正確、敏捷的思想,你們才有可能爬上科學的大山。D所以,不論將來做什麼工作,數學都能給你們很大的幫助。”
③有的同學說:“數學重要我也知道,可是太難了,我看見數學就頭痛,對它實在沒有興趣。”
④A.數學真是很難學嗎?b.我看不是。C.數學既然是思想的體操,那也就和普通的體操一樣,只要經常練習,任何人都可以達到一定的標准。D.又象 跳高 那樣,只要經過適當的鍛煉,都能跳過一定的高度。E.所以,只要經常練習,數學也是不難學的,並不需要任何天才。
⑤以我自己來說,我在小學里,數學勉強及格。初中一年級的時候,也不見得好。到初中二年級,才有了根本上的改變。因為我那時候認識到這一點:學習就是艱苦的,要刻苦鑽研,不怕困難,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旁的同學用一小時能解決的問題,我就准備用兩小時解決。是不是別人一小時的工作,我一定要用兩小時呢?那也不見得。由於我不斷地刻苦學習,後來別人要花一小時才能解決的問題,我往往只要用半小時,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解決了。不怕困難,刻苦學習,是我學好數學最主要的 經驗 。……
⑥同學們正在長知識的時候,數學是你們學習 其它 科學有利的助手,我希望你們把數學學好!只要不怕困難,刻苦練習,一定學得好。
1.第①自然段從哪三個方面闡明了學習數學的重要性?(用簡短的話概括,每個要點不超過八個字。)
答:一、_______二、_______三、_______
2.下面這句話是從第②自然段中抽出來的,應放在原文標有的哪一處?體操能使你身體健康,動作敏捷。
3.第④自然段的層次結構,正確的劃分是()
A.ab‖cd‖eB.ab‖c‖deC.a‖bc‖deD.abc‖de
4.華羅庚在小學、中學時學習數學的事例直接說明了前文中的哪句話(用原文中話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論證方式是()
A.立論B.駁論C.以立論為主,其中也有駁論D.以駁論為主,其中也有立論
6.從全文看,作者的觀點是()
A.數學是鍛煉思想的體操。
B.數學很重要,只要不怕困難,刻苦學習,一定學得好。
C.不怕困難,是學好數學的主要經驗。
D.有了正確、敏捷的思想,才有可能爬上科學的大山。
初一語文閱讀試題答案:
1.此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關鍵是仔細讀第一段,並注意答案不能超過規定的字數,這三個方面分別是:一、建設祖國保衛祖國;二、科學研究或“是科學的有力助手”;三、日常生活。
2.答此題應仔細讀第二段,並注意這句話應跟上下文銜接,加里寧將數學比作鍛煉思想的體操,既是這樣,就應先闡明體操的作用,然後再談,被稱為“鍛煉思想的體操”的數學又有保作用,故這句話應放在“B”處。
3.第四段的寫作思路是這樣的:A、B句承上文駁斥,某些同學的錯誤認識,C、D句運用比喻從正面闡述自己的看法,E句是在前面論述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即本文的論點,所以此題的答案應為A.
4.根據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第五段所舉的事例直接印證了第四段的E句,所以,本題答案應為“只要經常練習,數學也是不難學的,並不需要任何天才。
5. 議論文 的論證方式有立論和駁論之分,作者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並闡明正面的見解或主張,是立論,作者就一定的事件和問題發表議論,揭露和駁斥錯誤的,反動的見解或主張,是駁論,本文的第三段擺出某些同學的錯誤觀點,第四段先通過一個設問句駁斥這種觀點,接下去就是從正面來樹立自己的觀點了,所以,本文是以立論為主的,其中也有駁論,答案應為C.
6.此題是通過選擇題來考查對論點的把握,跟第四題是一樣的,答案應為B.
㈡ 初中語文散文閱讀理解題
語文的閱讀理解題在考試中占據著重要的分數。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語文 散文 閱讀理解題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初中語文散文閱讀理解題(一)
①他一直不是個好學生,惹事生非,自由散漫,不學無術。老師們看到他就搖頭,同學們也不待見他。為了讓他少惹事,老師們對他說:“張星,這次考試,你可以不參加。”“張星,星期天補課,你可以不來。”那麼,好吧,他樂得逍遙,整日里游東逛西,打發光陰。偶爾坐在教室里,也是伏在桌上睡覺。
②新來的女老師,有雙美麗的大眼睛。女老師特別喜歡花草,自己掏錢包,買來很多的花草裝點教室。這個窗檯扮坦上擱一盆九月菊,那個窗檯上放一盆弔蘭,教室被她裝點得像個小花園。
③那天,上課鈴聲響過後,他才拖拖沓沓進教室,卻遇見女老師一雙微笑的眼。女老師手上托一個小花盆,對他說:“張星,這盆花放在你旁邊的窗檯上,交給你管理,可以嗎?”
④他有些意外,一時竟愣住了。定睛看去,花盆裡只一坨泥,哪裡有半點花的影子。女老師看出他的疑惑,笑吟吟說:“泥裡面埋著花的根呢,只要你好好待它,它會很快長出葉來,開出花來。”
⑤他接下花盆,心慢慢濕潤了,第一次有種被人信任的感覺。雖然表面上,他還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⑥他極少再東游西盪,呆在教室里的時間,越來越長。他不再伏在桌上睡覺,他給那盆花鬆土,澆水。他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那隻小花盆,心裡開始充滿期待。
⑦春寒料峭的日子,那盆土裡,竟冒出了嫩黃的芽。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蟲子,探螞缺禪頭探腦地探出泥土來。他忍不住一聲驚叫:“啊,出芽了!”心裡的欣喜,排山倒海。同學們簇擁過來,圍在他的座位旁,和他一起觀看花長芽。弱小的生命,在他們的守望中,漸漸蓬勃起來。三月的時候,蔥綠的枝葉間,開出了桃紅的花,一朵,再一朵。居然是一盆漂亮的風信子。
⑧他激動地拉來女老師。女老師低頭嗅花,突然微笑地問他:“張星,你知道風信子的花語是什麼嗎?”他茫然地搖搖頭。女老師說:“風信子的花語是,只要點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豐盛人生。”他沒有吱聲,若有所思地打量著那盆花。桃紅的花朵,像燃燒著的小燈籠,把他黯淡的人生,照得色彩明艷。
⑨他開始攤開課本,認真學習。本不是個笨孩子,成績很快上去了。老師們都有些驚訝,說:“張星啊,沒看出你這小子還有兩下子呀。”他羞澀地笑。堅硬的心,像窗檯上的那盆風信子,慢慢地盛開了。有些疼痛,有些歡喜。做人的感覺,原來是這么的好。
⑩後來,他 畢業 了。由於基礎太差,他沒能考上大學。但他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點,租了一塊地,專門種花草。經年之後,他成了遠近聞名的花匠,培育出許多品質優良的花卉,其中,有各種各樣的風信子。
1.請從“張星”的角度,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故事 情節。(3分)
2.聯系具體語境,回答下面兩小題。(4分)
(1)第⑦段中,“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蟲子,探頭探腦地探出泥土來。“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這個 句子 。
(2)第⑨段中,“有些疼痛,有些歡喜。做人的感覺,原來是這么的好。”請體會“有些疼痛”和“有些歡喜”的原因。
3.結合 文章悶塵 內容,分析文中女教師的人物形象(不少於兩點)。(4分)
初中語文散文閱讀理解題答案:
1.張星上學時一直不是好學生(1分),但在一位育人有方的女教師幫助下,他轉變了態度,開始認真學習(1分)。雖然沒有考上大學,但他最後成了遠近聞名的花匠。(1分)
2.(1)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了花芽剛剛出土的情態,新穎而富於活力,(1分)表現了同學們觀看時的驚喜的心情。(1分)
(2)“有些疼痛”因為對過去的不思進取、不學無術而悔恨,而自責,而心痛。(1分)“有些歡喜”因為在老師的鼓勵下,認真學習,並取得了成績,得到老師的肯定,而欣喜。(1分)
3.參考要點:熱愛生活,積極開朗;具有愛心,關愛學生;充滿智慧,善於引導學生。
初中語文散文閱讀理解題(二)
①大約七米的距離。
②我緊握著槍托,手心裡滲出了一把汗。小心地深呼吸一口山間潮濕的空氣,努力把狂跳的心穩定下來,又取下眼鏡仔細擦了擦。已發了誓,不擊中它今生就不再摸獵槍。那是個驕傲的傢伙。尖曲的喙,強硬的軀,烏黑而瑩綠的羽,脖邊還圍著一圈淺褐色的紋錦,就像古希臘勇士的桂冠。他昂首站立在那岩石上,扇起的翅膀嵌在白漿蒙的天空上面,於是屬於鷹族的野悍的與霸氣就展露無遺了。我看不到它的眼,它正盯著自己爪下的獵物。一定是個年輕的傢伙——岩鷹!?
③我突然感到有股熱血在胸裡面沸騰起來。它正全神貫注地撕扯爪下的獵物——如果我沒看錯的話——那是一隻雛雞。
④它突然昂起頭高叫了一聲,隱沒了的太陽一下子從陰翳的雲層里掙脫了出來!山岩上風在獵獵地吹,清亮的鳴聲回盪在山巒與蒼穹之間,這才是真正的鷹之唳!那被霞光鍍了的剪影,不啻為一座真正的力與美渾然天成的偉大雕像。我心裡忽地一動,槍在中途停住了。它居然對爪下的美味只撕不吞!我突然奇怪地發現。它已把一切都完成了,天是如此地藍,風又變得如此地清。它驀然欣喜地高叫了兩聲,拍拍翅膀,消失在岩邊。
⑤我一下從震撼中清醒過來,心裡一陣難耐的懊悔。但那問號依然盤旋腦際:這冷酷與嗜殺成性的鷹竟會棄獵物而去?
⑥我剛要失望地起身,突然從天空傳來一聲熟悉的鷹鳴。急忙伏下,心又狂跳了起來,緊盯著岩邊聲音傳來的地方。是它!只不過還攜了另一隻鷹來,我以為是它的愛侶,但仔細觀察之後,發覺自己錯了,那是只蒼老的岩鷹。很老了,它的羽毛在陽光下灰濛蒙的,且落了不少;好像還受了重傷,一隻翅膀耷拉著,腳無力地捲成一個“7”形。它的脖子轉動很困難,也許根本就不能轉動!年輕的鷹把它輕輕放在向陽的岩石上,然後叼起獵物,一塊塊地喂它。
⑦我靜靜地看著,托槍的手悄然地垂了下來。年輕的鷹在笨拙地喂著,顯然它只習慣大力地撕扯暴吞,做這種溫柔的動作還笨拙得可笑。它的大喙不時錯過老鷹的嘴,有時還忘了松開。但老鷹自始至終都在安詳地接受著,那半闔的眼中,流露出的也全是愛和滿足。
⑧天很藍,風很清,我的眼睛開始潮濕。
⑨年輕的鷹每喂完一口都忍不住發出一聲歡叫。有好幾次,老鷹把嘴閉上了,不肯再張開,只用慈愛的目光望著它。但它都輕輕啄開了老鷹的嘴,那分明還帶著少年的任性和撒嬌!是的,它明白母親(抑或父親)的心,盡管它也確實餓了,有好幾次叼在嘴裡的肉差點被本能地吞下去;盡管再找到如此鮮美的野味已很不容易,但它寧願去喝澗里的水充飢也不肯吃一塊給母親(或父親)的食物!
⑩我的淚開始大股大股地往外涌,我不敢站起身,生怕驚動了那深情的兩代鷹,我只有用淚水模糊了的眼,定定地望著那正緊緊依偎著曬太陽的兩只鷹。不看那美麗的流雲,也不聽那柔歌似的松濤。沒有照相機,但我的心已攝下了這一生所能見到的最美麗的一幕。那一年,正是我因一雙皮鞋跟父母鬧翻的第一次出走。下山後,我馬上還了朋友的獵槍,搭當天的末班車回家了。
1.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2分)
2.在狩獵過程中,作者對鷹的情感、心理和行動發生了幾次變化試加以概括。(4分)
緊握槍托,內心沸騰 —— ——
3.聯繫上下文分析文章第四段中劃線的句子的作用。(4分)
4.第⑦、⑨節,作者細致描述了雛鷹和老鷹兩代之間感人之深的場面,試選一處細節加以賞析(4分)
5.讀了“雛鷹反哺”的故事你有何感想和啟示?(4分)
㈢ 初一語文課外閱讀題帶答案
1看清題目!這很重要,別誤解了。
2文章多讀幾遍,弄清楚講的是什麼,中心要表達什麼,主要人物是什麼,一般來說,回答問題最後都要點明人物特點
3有些時候會出現選擇題,回答時可作參考,題目也很重要,是文章的精華,要抓住。
4大部分題目文章中會有句子、詞語、段落和有關內容出現,就要找准,概括就要抓住中心句和人物。
一般初中考試閱讀都是說明文和記述文``
1.說明文::如果是叫你找"這(或其他代詞)"的意思,你首先應該在該句的前後找,一般答案都在這附近.
問你句中用了什麼說明方法,大多就是: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做比較等等,,後面再+上,這樣清楚准確地表現了~~~..一般就行了...答題格式很重要.
2:記敘文::(找的,覺得還不錯,這類體型也很多,蠻重要的)閱讀題可能會考到,比如寫什麼感受啊,文章的寫作技巧之類的.
如果寫感受,引-析-聯,先寫「我被文章中的??感動了,特別是??的??精神感動了我」(一些套話),然後從文章中找出來,「例如文中的??」(引用可以,概括也可以),然後分析,具體怎麼樣,最後寫「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怎麼樣怎麼樣」,就結尾了!
如果是寫作技巧、文章的語言特色啦,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優美還是朴實
(2)修辭手法(比喻、擬人之類的)
(3)表達方式(抒情、議論)
(4)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等(寫它的作用,)
景物描寫:烘托??的氣氛、突出人物??的心情、為下文作鋪墊(從這三個方面回答問題,記住:要靈活!如果題目是4分,就很有可能是2點,如果是6分,就很有可能是3點,不要硬生生的照搬!)
人物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啦,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使??的形象更加生動飽滿(套話--拿分的關鍵,不要省略!)。
(5)插敘、順序、倒敘之類的(通常要你講倒敘的作用:增加文章的閱讀性,更加吸引讀者)
㈣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題及答案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一語文閱讀理解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初一 語文閱讀理解(一)
①這里要說的是我母親在乘公共汽車時的一些表現,但我首先須交代一下我母親的職業。我母親退休前是一名聲樂教授。她對自己的職業很滿意,甚至可以說是熱愛,因此她一開始有點不知道怎樣面對退休。
②我記得退休之後的母親曾經很鄭重地對我說,她的退休最好別告訴我的熟人和同事。我說退休了有什麼不好,至少你不用每天都擠公共汽車,又累又乏又耗時間。母親沖我訕訕一笑,不否認她說過這話,可那神情又分明叫人覺出她對於擠車的某種留戀。
③母親的工作和公共汽車關系密切,她一輩子乘公共汽車上下班。公共汽車連接了她的聲樂事業,也使她幾十年間飽受奔波之苦。在中國,我還沒有聽說過在哪個城市乘皮升公共汽車不用擠、不用等、不用趕。我們這座城市也一樣。母親就在常年的盼車、趕車、孫握消等車、擠車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上車 經驗 。
④有時候我和母親一道乘公共汽車,不管人多麼擁擠,她總是能比較靠前地登上車。她上了車,一邊搶佔座位(如果車上有座位的話)一邊告訴我,擠車時一定要溜邊兒,盡可能貼近車身,這樣你就能被堆在車門口的人們順利“擁”上車去。試想,對於一位年過六十的婦女,這是一種多麼危險的行為啊。
⑤我的確親眼見過母親擠車時的危險動作:遠遠看見車來了,她定會迎著車頭沖上去。這時車速雖慢但並無停下的意思,母親便會讓過車頭,極近地貼著車身隨車奔跑。當車終於停穩,她即能就近扒住車門一躍而上。她上去了,一邊催促著仍在車下笨手笨腳的我——她替我著急;一邊又有點居高臨下的優越和得意——對於她在上車這件事上的比我機靈。
⑥她這種情態讓我在一瞬間覺得,抱怨擠車和對自己能巧妙擠上車去的得意相比,母親是更看重後者的。她這種心態也使我們母女乘公共汽車的時候總彷彿不是母女同道,而是母親率領著我上車。這種率領與被率領的關系使母親在汽車上總是顯得比我忙亂而又主動。
⑦近幾年來,我們城市的公共交通狀況逐漸得到了緩解,可母親在乘公共汽車時仍是固執地使用她多年來練就的上車法。她製造的這種驚險每每令我頭暈,我不止一次地提醒她不必這樣,萬一她被車剮倒了呢,萬一她在奔跑中扭傷了腿腳呢?我知道提醒的無用,因為下一次母親照舊。
⑧每逢這時我便有意離母親遠遠的,在汽車上我故意不和她站在(或坐在)一起。我遙望著母親,看她在找到一則知個座位之後是那麼的幸福感十足。我母親也遙望著我,她張張嘴,顯然又要提醒我眼觀六路留神座位,但我那拒絕的表情又讓她生出些許膽怯。我遙望著母親,遙望她面對我時的“膽怯”,忽然覺得母親練就的所有“驚險動作”其實和我的童年、少年時代都有關聯。
⑨在我童年、少年的印象里,母親就總是擁擠在蟻群般密密麻麻的隊伍里,盼望、等待、追趕……擁擠著別人,也被別人擁擠:年節時買豬肉、雞蛋、粉條、豆腐的隊伍;憑票證買月餅、火柴、洗衣粉的隊伍;定量食油和定量富強粉的隊伍;火車票、長途汽車票的隊伍……
⑩每一樣物品在那個年代都是極其珍貴的,每一支隊伍都可能因那些珍貴物品的突然售完而宣告解散。母親這一代人就在這樣的隊伍里和這樣的等待里練就著常人不解的“本領”而且欲罷不能。我漸漸開始理解我母親不再領受擠車之苦而形成的那種失落心境,我知道等待公共汽車、擠上公共汽車其實早已是她聲樂教學事業中的一部分。她看重這個把家和事業連接在一起的環節,並由此樂意讓她的孩子領受她在車上給予的“庇護”。那似乎成了她的一項“專利”,就像在從前的歲月里,她曾為她的孩子、她的家,無數次地排在長長的隊伍里,擁擠在嘈雜的人群里等待各種食品、日用品一樣。
不久之後,母親同時受聘於兩所大學繼續教授聲樂。她顯得很興奮,因為她又可以和學生們在一起了,又可以敲著琴鍵對她的學生發脾氣了,她也可以繼續她的擠車運動了。我不想再指責母親自造的這種驚險,我知道有句老話叫作“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幸福,對於母親來說,一定程度上源自對於擠公共汽車的“ 愛好 ”。
(選自2013年12期《雜文選刊·下半月》,有改動)
1.選文第②段中加著重號的“訕訕”一詞的含義是什麼?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母親的“上車經驗”。
3.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下面 句子 中加著重號詞句的表達效果。
在我童年、少年的印象里,母親就總是擁擠在蟻群般密密麻麻的隊伍里,盼望、等待、追趕……
4.選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5.選文結尾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初一 語文閱讀理解答案:
1.母親因“我”的反駁無言以對,從而感到害羞(或不好意思)。
2.看見車來了,會迎著車頭沖上去,讓過車頭,極近地貼著車身隨車奔跑。車停穩,她即能就近扒住車門一躍而上。
3.運用比喻,把“隊伍”比作“蟻群”,生動具體地刻畫出隊伍中人數多、人員密,反映出那個年代物質的極度睏乏。
4.愛家、愛聲樂教學事業、被社會磨練得吃苦耐勞、精明能乾的人。
5.內容上點明 文章 主題,結構上照應題目。
初一 語文閱讀理解(二)
林老師:
請原諒一個家庭主婦給您寫這封信。
寫信是因為三天前,我初次發現小兒振亞帶回的飯盒中有一塊蘿卜干,當時我以為那是午飯時同學們互嘗菜味所交換來的。可當第二天飯盒中的殘羹又是蘿卜干時,我不免生疑。第三天,就是昨天早上,我裝進飯盒裡的有一塊炸排骨。但下午振亞帶回的飯盒中,依然是蘿卜干。
我想這是有人在干著偷天換日的勾當。林老師,您或許知道,我的丈夫靠微薄的薪水養活一家人,因此在每天給他們父子倆的飯盒裡,無論裝入的是一塊排骨或者一隻雞腿,我都會想到它來之不易。我求您多費心,查明是哪個孩子乾的。為了您調查方便,我想告訴您,今天早上我在飯盒裡裝進了一個大肉丸。您可以看看,到底是哪個孩子在吃這個大肉丸?
敬祝教安
朱××上
朱太太:
當您的信送進來時,孩子們正吃著午飯。現在我以無比輕松的心情寫信給您,我捉到那“賊”了。
三天前吃午飯時,劉毅軍站起來說:“老師,有人拿錯了我的飯盒。”我抬頭望去,那個飯盒裡是一隻紅燒雞腿,確實不會是劉毅軍的。我便對同學們說:“誰拿錯了飯盒?”沒有人來認。我只好叫劉毅軍吃了再說。毅軍津津有味地吃著雞腿。他沒有父親,靠寡母替人縫補度日。如果不是有人拿錯了,他哪裡能有雞腿吃呀!
可是第二天,當劉毅軍打開飯盒,又驚奇地喊著有人拿錯了。今天的是一塊炸排骨。我問毅軍自己帶的是什麼菜,他很難為情地說:“只有一些蘿卜干!”還是無人認領。我也納悶起來,劉毅軍也以想不通的樣子吃下了這頓排骨飯。今天,當我們正為那個大肉丸驚疑時,您的信來了。
我讀完您的信,良久不能自已。我順著飯廳巡視一番。走到那個圓圓小臉蛋兒的孩子面前,這孩子抬頭看見了我,有點做“賊”心虛。我在他耳旁悄聲問道:“蘿卜乾的滋味怎麼樣?”他先是一驚,隨後回答我:“很甜,老師!”
很甜!我回味著他這句話,抿嘴笑著走出飯廳,可是身後響起了跑步聲。“林老師!”他跑到我面前,“老師不要講出去吧,劉毅軍天天吃白飯配蘿卜干,所以……”您現在已明了了吧。您要我調查的那個“偷天換日”的孩子,正是令郎朱振亞自己!
我答應了振亞的請求,心情卻無法平靜。
我想,雖在如此紛亂丑惡的人間,善良的本性卻並未從我們的後代身上失去,這是多麼令人喜悅的事情。
當您看完了這封信,您會原諒“偷天換日”的孩子嗎?我倒要為我的學生向您求情了!
林××上
(選自2013年第16期《讀者》)
1.選文中加著重號的“偷天換日”具體指什麼?
2.選文中加橫線的句子中的“賊”加引號有什麼作用?
3.簡析選文中加波浪線句子的表達效果。
4.朱太太讀到林老師回信後會怎樣想?請以朱太太的口吻描繪一下。
5.研讀加雙橫線的語段, 說說 該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與前文有何不同。
初一 語文閱讀理解答案:
1.把炸排骨等美食換為蘿卜干。
2.“賊”在此處是特殊含義,屬於貶詞褒用,指富有愛心的更換飯盒的人。
3.“驚”字刻畫出他被發現時吃驚的神態,“很甜,老師!”簡單的語言映襯出人物默默助人的美好的心靈。
4.示例:真沒想到,偷天換日的竟然是兒子振亞。他小小的年紀居然懂得了默默幫助比自己更苦的同學,我真為兒子的舉動自豪啊!
5.前面為記敘描寫,該段為議論。
㈤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試題及答案
在初一語文的考試卷中,閱讀理解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一語文閱讀理解試題及答案,希望你們喜歡。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試題:(一)把自己忘了的人陸勇強
她是一個農村婦女,普通得像土一樣。她有一個女兒,她對女兒特別的好,像天下所有母親那樣。
孩子會蹣跚走路的時候,卻走失了。她滿世界地找,可是毫無結果,她的女兒就像水蒸汽一樣蒸發了。
但她卻不死心,她一直認為她的女兒被人收養了。每年幼兒園開學的時候,她就站在學校的大門, 著一個個孩子。所有人都以為她的精神有問題。她並不在乎這些,她在這座城市的每如者塵一所學校里留下了蹤跡。嫌陵
這樣的尋找持續了20年。渣禪
20年後,她的家中的牆壁上還張貼著1979年的 年畫 ,因為這張畫是她和女兒一起貼上的。她還留著女兒的一把小雨傘,她說這把傘女兒只用了一次。她把傘打開,卻哭了,說:“這傘太小了,女兒用不著了。”
這20年,她是為尋找女兒活著,所有的村人都為之動容。
她的 事跡 終於引起媒體的關注,在媒體的牽頭下,民政、公安部門為她查找1979年全市所有領養情況的原始記錄。費了很多周折,她的女兒終於找到了——在鄰縣一個普通的農戶家中。
她的夢終於可以圓了。但是,領養的人家託人帶信給她,說她的女兒現在生活得很好,她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誰。如果為她好, 。
20年來,她朝思暮想就是為了看女兒一眼。現在,她卻退縮了,她害怕自己的出現打攪女兒的生活。於是她終於沒有出現。
在這個世界上,把一切都承擔下來最後卻把自己忘了的人,往往只有母親。
1.聯系 文章 內容思考,文中第三自然段橫線上應填的詞語是()
A.看B.瞧C.窺視D.打量
2.聯繫上下文思考,文中第八自然段橫線上應填寫的 句子 是 。
3.文中畫直線句使用了的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麼?
4.體會文中畫波浪線句所起的作用。
5、判斷下列說法中有錯誤的一項是()
A.與第三段“她在這座城市的每一所學校里留下了蹤跡”相照應的句子是第二段中的“她滿世界地找”。
B.文章寫第七段,這表明本文的寫作中心除贊揚母愛外,還說明了人心的善良,贊揚了人世間樂於助人的好品質。
C.文章敘述這位農村婦女尋女的過程,除揭示本文的主旨外,還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
D.照應文章標題的語段是結尾段,其中“把自己忘了”即“忘我”之意,它是母愛的最主要、最深刻的內涵。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試題:(二)關注父母(1)我不是孝順女,總覺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①,從不知感恩,還時常惹他們生氣,頂嘴耍賴也不以為過。但有幾件事讓我感觸頗深,並覺得無論怎樣的真情實意,只有表現出來才是最真實的。
(2)去年爸爸70歲生日,我送了一塊語言報時表和兩瓶酒給他。愛酒的他②要把那兩瓶普通的花雕酒留下等遠方朋友來時共享,手錶則立馬戴在手上。盡管自動報時聲把他折騰得一宿沒睡好,但平時遇到熟人他仍會樂顛顛地按一下,告訴人家是女兒送的禮物。一天,我見他不停地按表,就嗔道:“這樣很費電池。”他孩子般地低下頭,不好意思地咕噥:“我覺得就像你在告訴我幾點鍾……”我猛地感悟:這不僅僅是千金難買的慈父童心啊!
(3)去年,我心血來潮,忽然拉上母親去電影院看了一場電影。歪打正著,那天是母親的生日。看著看著,她打起瞌睡來。我捅捅她,問她好不好看。她沒睜眼就答:“好看,好看,這么熱鬧的場面還是第一次看到呢!”盡管不識字的她把 故事 理解得南轅北轍,但這並不妨礙她事後與老姐妹反復津津樂道。其實,母親無所謂電影內容本身,而在意女兒對她的關注。
(4)過年了,我破天荒地給父母各包了50元的“壓歲”錢,父親驚奇地問:“你發財了嗎?”一句話問得我雙眼③:我為父親的知足而感動,為自己多年來對雙親的忽略而羞愧。曾幾何時,做兒女的我們,習慣了對別人慷慨大方,而不善體恤父母,我們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而不願為父母洗一隻碗……下班回家,放鬆肢體,等待父母送飯萊上桌;在外受氣回來,舉止粗魯,餘波殃及雙親,使得父母賠上不少小心……多少年來,我們習慣了等待父母的愛和關懷,而不知回報,哪怕是父母給予的千分之一。也許,父母之於我們,撫養的辛勞,成長的牽掛,是我們難以償還的,但不要輕視一聲真誠的問候,一個尊敬的舉動,一點④和關注。這些都能成為老人夏天的秋涼,冬天的溫暖,暗夜的燭光,它會照亮父母的晚年。
(5)馬上動手,給我們的父母一份關注,一份體諒,一份驚喜。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嗔()道歪打正著()妨礙()慷慨()
2.根據上下文語境,將下面詞語填人文中①~④處橫線上,最恰當的一組是()
A、緣分決意潮湧體察
B.本分決意潮濕體察
C.本分執意潮湧體貼
D.本分執意潮濕體貼
3.第二段中,“他孩子般地低下頭,不好意思地咕噥”,不僅反映了慈父童心,而且因為女兒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的這件事,使父親感受到了女兒的愛心,心中充滿了 感。
4.第三段中,“母親無所謂電影內容本身,而在意女兒對她的關注”一句,“我”要表述的是什麼?
5.第四段中,“我破天荒地給父母各包了50元的‘壓歲’錢”,竟使父親感到“驚奇”。父親感到“驚奇”的原因是什麼?
6.文中畫線句“這些都能成為老人夏天的秋涼,冬天的溫暖,暗夜的燭光”使用了比喻的修辭 方法 ,揭示了兒女們的關愛對父母的迫切與重要,這樣寫的好處是。此外,本句還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這里排比的作用是什麼?
7.本文通過三個事例,闡述了一個中心。請從文章中找出能反映主旨的關鍵語句,歸納整理後,連貫地寫在下面。
>>>下一頁更多精彩“初一語文閱讀理解試題答案”
㈥ 初一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題
加強初一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的練習,會讓你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一語文的現代文閱讀理解題以供大家學習。
初一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題(一)
①“江南孟冬天,荻穗軟如綿,綠絹芭蕉裂,黃金橘柚懸。”在異鄉的日子裡,每讀唐代詩人謝良輔的這首《狀江南·孟冬》,總會想起德宏秀美的冬色來。
②其實,我從小在德宏長大,春夏也好,秋冬也罷,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不曾刻意地觀賞和體味。直到我離開德宏,在異鄉的土地上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寒冷而寂寥的冬天後,才真正體味出德宏冬色的秀美來。
③我喜歡毛澤東詞中“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壯景;也喜歡江南冬末春初凝雪余冰、露出片片鵝黃的嬌怯,但我更愛德宏的冬色。德宏的冬天就和德宏人一樣熱情,讓人感受不到四季輪回的冷暖炎涼。即使時令已是三九,但那滿山的綠還濃得化不開;那春日間開放的花兒,還在一朵接著一朵地開放;那蜜蜂和蝴蝶也仍舊飛來繞去,曼舞輕歌;村頭的芭蕉樹和大青樹並不把四季刻進年輪里,翠綠依舊。所以,我更喜歡德宏冬日裡那種依然故我的奼紫嫣紅。
④北方的農人,把瑞雪與豐年聯系在一起。但天空陰沉、飛雪飄落,張揚的是冷酷的色彩,飄落的是孤寂的情緒。而德宏卻是“四序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這德宏冬日的雨,是雪的精魂,是對冷寂的抗爭。冬雨飄落,唰唰作響的雨聲奏出別致的音樂,滲入土中,就變成了孕育春天的乳汁。才進入 立春 ,那浮翠的荷葉,就像從卜哨的手掌里流淌出來,從地心裡湧出來,覆蓋了門前的荷塘和小溪。這時,春天的花更紅、樹更高、苗更青、色更艷。
⑤德宏的冬天並非是沒有起伏的,落葉就是它扯起的冬天的旗幟。當綠葉用自己 編織 的濃陰為人們抹去驕陽、送走炎熱後,當他們以依依惜別的深情,把一年裡創造的果實交給培育它的人們之後,就開始從枝頭一片片飄落下來。另一面,在落葉的芥蒂上,新生嫩葉又朝氣蓬勃地長出來,長出水靈靈嫩生生的新綠籠罩的樹冠。綠的樹、綠的山、綠的天、綠的地,就連那剩芽分櫱的麥子也不褪色,為田野彈奏起綠的旋律。這德宏的冬天永遠是一派綠色的生機。
⑥早晨,在德宏冬日的原野上,當東方的太陽把溫柔的紅光撒在地上的時候,那偶然點綴沃野的白霜,便在陽光下化成裊裊的白煙翩然升起,和那些在枝頭呢喃的小鳥,還有那些在林間悠閑散步的孔雀一起,被陽光演繹成無數童話,染藍高遠的天空,染藍這個季節獨有的希望。
⑦這就是德宏秀美的冬色。置身德宏的冬日,聽野外的鳥語蟲鳴和悠然的牛鈴聲,看漫山遍野的綠色植被,就會讓人感覺到這冬日是一顆飽滿的種子,正擁著出土的夢在盡情歌唱;是一支熊熊的火把,正驅趕季節的低迷,照徹生命的嚮往。由此,我不禁想捧起這塊土地的三江四河。這三江四河只是壯實的堤岸,德宏的冬日才是流瀉的大波。綠波翻滾中,冬變成來年的春,春又孕育出冬,後浪推前浪奔騰向前……它使我明白了,我們的祖先為什麼在這塊沃野上生息,我們的歷史怎樣從這里起步,然後又怎樣一頁一頁地寫到今天。
⑧感謝三江四河,捧出了這一方寶地。感謝德宏的冬色,潤澤了我靈感的詩篇!
1、文中④~⑥段是從哪三方面來描寫德宏冬色的?
2、第②段中作者為什麼說在離開德宏後,才真正體味出德宏冬色的秀美呢?
3、第⑤段中劃線的 句子 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4、結合文意,解釋第⑥段中劃線詞“點綴”的含義。
5、本文不止一處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請你從文中找出一例,並 說說 它的表達作用。
6、作者在第⑦段中是怎樣展開聯想的,有什麼樣的表達效果?
初一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題(二)
(1)對於繩子,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2)那年要 出國 ,特地到百貨公司,買來一隻很大的箱子。尼龍繩子,織染著紅、黃、黑、綠四色的交錯的方格圖樣。看起來很熱鬧很新潮,正像我當時的心情。出國前幾個月,我細心地用各式流行的衣服、雜物等將它塞滿。
(3)出國前夕,父親沒有徵得我的同意,便徑自拿來一根牢固的繩子,左兩圈、右兩圈地將它結結實實地捆住!我眼睜睜地看著,心裡懊惱極了,眼淚直在眼眶裡打轉,腦子里老大不甘願地想著:誰要帶這么難看、這么土氣的五花大綁的皮箱出國?多沒面子!然而,臨別依依,我只得將一腔埋怨壓抑下來!
(4)飛機經過日本,轉飛加州,當我從舊金山機場的旋轉台領出那隻皮箱時,我赫然發現,皮箱上的那條漂亮的、一路到底的長拉鏈,竟沿路開著口,滿滿一箱躍然欲蹦出來的東西,竟全靠那根繩子給拴住保全了!
(5)此後,在一連串飄零的歲月里,每次我從箱子里取出蔽體保暖的衣服的時候,父親那低著頭,沉默而堅定的捆縛箱子的神情,便時時映現腦際。父親的影像,就像那根強韌而扎實的繩子,在我最軟弱的時候,化成千萬股力量,拉我、牽我、纏我、持我,及時伴我走過長路,一段又一段!
(6)而在風里,在雨里,在雪裡,在異地的土地上,這根繩子,便這樣,變得綿長而無盡了。
1.從全文內容看,這篇 文章 如我們學過的課文《_________ 》一樣,寫的都是 ___________ 。
2.從全文層次看,這篇文章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的表達方式主要是 _______,第二層 的表達方式主要是 _____________ 。
3.全文結構看,用以聯系有關人、事、情的線索是 ______________ 。
4.從全文人物看,作者重點刻畫了父親 ____________ 的充滿愛意的形象。(用原文回答)
5.概括文中2、3、4、5段所蘊涵的作者的心情,要求用二字詞語。 心情為: 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6.說說第四段中的兩個“竟”字的表達作用。
初一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題答案
(一)
1、答案:冬雨、落葉、原野
2、答案:因為作者離開德宏後,在異鄉感受了冬天的寒冷和寂寥,與家鄉的冬天有了對比,才感到家鄉冬色的秀美。
3、答案:比喻。把落葉比作德宏冬天的旗幟,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德宏冬天來臨的標志就是落葉。
4、答案:點綴本意是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文中是指原野上有白霜裝點,再配上 其它 景物,使德宏冬日的原野更加美麗。
5、答案:答出其中一個點即可。
示例一:我喜歡毛澤東詞中“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壯景;也喜歡江南冬末春初凝雪余冰、露出片片鵝黃的嬌怯,但我更愛德宏的冬色。德宏的冬天就和德宏人一樣熱情,讓人感受不到四季輪回的冷暖炎涼。作用:用北國冬天的壯景、江南冬天的嬌怯,襯托出德宏冬天熱情的特點,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示例二:北方的農人,把瑞雪與豐年聯系在一起。但天空陰沉、飛雪飄落,張揚的是冷酷的色彩、飄落的是孤寂的情緒。而德宏卻是“四序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這德宏冬日的雨,是雪的精魂,是對冷寂的抗爭。作用:把北方與德宏的冬天作了比較,襯托出德宏冬天的特點,有花有雨、無雪,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6、答案:由聽到的看到的,聯想到“飽滿的種子”、“熊熊的火把”、“壯實的堤岸”、“流瀉的大波”。這些聯想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由弱到強,淋漓盡致地抒發並深化了作者對德宏這塊熱土的熱愛、贊美與歌頌之情。
(二)
1.背影 父愛
2.描寫抒情
3.繩子
4.捆縛箱子
5.快樂 懊惱 驚奇 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