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章退出語文教材
因為魯迅的文章帶有很強烈的革命性
2. 語文教材實行教改、魯迅的文章不能放進教材中,這么說以後關於魯迅的文章會不會成為禁書
對魯迅文章的調整並不是說魯迅的地位降低了,也不是說否定了撤換掉的那部分著作,只是要引導學生去讀魯迅的其他文章。語文教材分為必修和選修部分,我們在一個階段把《阿Q正傳》全文放進了選修教材,在選修教材里,一個全面的魯迅會呈現在學生面前,其中會有對文化多元的文化本質的展示,並不是在拋棄魯迅。
其實魯迅作品可選性非常寬泛,可選擇餘地很大,這樣一個經典作家那麼多經典作品,卻要一代人兩代人一直看那麼幾篇作品?適當換換口味不會損失他的地位。而且魯迅的作品在量上變化不太明顯,在江蘇版教材編選時,在魯迅文章問題上,編寫組幾乎沒有爭議。
說到這里,可能還有很多人對《朱德的扁擔》和《狼牙山五壯士》這樣的文章被調整有不同的看法。
在實行新課標後,中小學語文教材的有些選文也有調整。《朱德的扁擔》和《狼牙山五壯士》長期以來成為精神的標簽或標志,拿掉就被認為是一種精神取捨?其實,在一些版本里沒被選入不是從思想性上否定他們,這種英雄主義精神、愛國精神,永遠是有價值的。
但他們的文學性和語文性不足,這些文章沒有體現漢語的美感和特質,不是文學性的經典,他們對這種精神的體現角度比較簡單,所以可能會從中調整。
3. 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看新教材主編怎麼說的
針對輿論中「魯迅文章在語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言論,新編語文教材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28日回應稱「沒那回事」。他表示,新教材中,魯迅作品依然保留了一定比重,不存在「大撤退」的情況。
溫儒敏稱,增加古詩文主要是加強傳統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也是教學的需要,「小學階段孩子們的記憶力最好,一些文言文可能他們不太理解,但是,讓他們多讀多背多說,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此外,對於近年來輿論中有關「魯迅文章在語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言論,溫儒敏回應稱「沒那回事」。
他透露,新語文教材中,小學選入兩篇魯迅作品,包括《少年閏土》等,初中選入六篇魯迅作品,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這一數量與過去教材相當。
溫儒敏說,十多年來,教材結構在變動,例如高中,1.75學年是必修,1.25學年為選修,必修課總體減少了,魯迅作品也相應減少一些,有的是放到了選修課中。新教材中,魯迅作品依然保留了一定比重。
教育是根本,只有好的教育國家才能進步。
4. 關於「魯迅文章應不應該淡出中學課本」
不宜太多,因為魯迅作品的內涵中學生還難以完全理解;但又不能沒有,因為魯迅在現代文學和文化中太重要了,他的許多作品又確實是一流的精品。
5. 對於語文教材「魯迅大撤退」你怎麼看,不要抄網上,用自己的觀點
主要是魯迅的作品晦澀難懂,選入教材,先不說增加了學生的畏難情緒,單單是魯迅先生的文章一旦入選教材就都屬於要全文背誦的一點是給學生增加了無數壓力。
再有就是魯迅先生的文章,無一不是在批判社會得各大弊端,雖然現實,但是也正是因為太過現實,未必利大於弊。
魯迅[lǔ xùn]
基本釋義
[Lu Xun] (1881.9.25-1936.10.19) 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1898年進南京水師學堂,第二年改入鐵路礦務學堂。1902年赴日本留學,曾在仙台學醫。不久棄醫從文,加入革命團體光復會。1909年歸國後在杭州、紹興等地教書。1912年到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工作,後隨政府遷北京。新文化運動興起,魯迅於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編委會,同年5月首次用魯迅筆名,發表抨擊家族制度和禮教弊害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後又陸續寫了《阿Q正傳》等著名小說。1920年起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講課。參加領導語絲社,主編《莽原》等刊物。繼續發表作品,編成小說集《彷徨》和雜文集《華蓋集及其續編》。1927年1月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1927年10月以後定居上海。參加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論爭,翻譯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同時主編《語絲》。這幾年發表的雜文,編成《而已集》和《三閑集》。1930年參加發起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遭到國民黨通輯。在這前後領導左翼文藝界。對國民黨的政策提出強烈抗爭。1933年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和宋慶齡等營救被捕的革命者。1936年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提出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口號。從參加左聯到病逝上海,寫的雜文更多,共有《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且介亭雜文》等八個集子。1936年10月19日病逝。作品編為《魯迅全集》二十卷
6. 如何看待關於「魯迅文章退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的討論
和氣生財
7. 關於魯迅文章退出教材書的材料作文
創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先後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盡管生活艱苦,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詩和《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等三篇散文,它們後來與魯迅在慘案發生之前寫作的《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魯迅接受了廈門大學的聘請,南下教書,但他在廈門大學只帶了四個多月,因為他發現廈門大學的空氣和北京一樣,也是污濁的. 魯迅在這里見識了種種知識分子的丑惡嘴臉,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魯迅雖然不喜歡廈門大學,但他對自己擔任的課程卻傾注了全力,他上的課很受學生的歡迎.在繁忙的教學之餘,魯迅寫了很多作品,這其中就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鎖記》《藤野先生》和《范愛農》五篇散文.這五篇散文與在北京創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構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8. 為什麼魯迅的文章從教科書里消失了
為什麼魯迅的文章從教科書里消失了?
近來,由於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內版語文教材中逐步剔容除魯迅的文章,引來一片爭議,贊者有之,阻者有之。而筆者認為,在近年來對魯迅話題經歷了沉默、迴避、冷淡的過程後,現在讓其滾蛋,已經是時候了。
魯迅之所以滾蛋,是因為那些曾經被其攻擊、痛斥、譏諷、憐憫的人物又一次復活了,魯迅的存在,讓他們感到恐懼、驚慌、卑怯,甚至無地自容。
9. 魯迅的文章到底該不該從語文教材中「下課」
不應該,作為一代文學先鋒,他的作品曾鼓舞了多少人,雖說歷史在前進,但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們要學習的並非僅僅是文章的內容,更有他的思想,以及他的寫作手法,所以他的文章應該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