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十大語文差錯
❶ 上海《咬文爵字》編輯部日前公布了2011年中國出現頻率最高、覆蓋面最廣的十大常犯語文差錯。其中社會
「撼」形旁為「扌」,表示與動作有關,是搖動、動搖的意思。「憾」形旁為「忄」,表示與心理活動有關,是失望,不滿足的意思。 |
❷ 2017年度十大語文差錯有哪些
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19日公布了2017年十大語文差錯。熱播劇和知名電視欄目成了語文差錯的「重災區」。戳圖看看,你中招了嗎~
❸ 十大語文差錯的榜單明細
一、諾貝爾獎報道中的用字錯誤:「生理學或醫學獎」誤為「生理學和醫學獎」。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一些媒體在報道新聞時誤「或」為「和」,把獎項名稱說成「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諾貝爾獎在1900年創立,初設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五個獎項。1968年,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習稱諾貝爾經濟學獎。生理學和醫學是兩門有著密切聯系但並不相同的科學,只要在其中一個領域獲得傑出成就,便有獲獎資格。因此,獎項名稱兩個學科之間用表示選擇關系的「或」字連接。如果用表示並列關系的「和」連接,意思則可能成為需要在生理學和醫學上同時取得建樹才有獲獎資格。這顯然不符合該獎項的設置本意。該獎項的英文名稱,兩個學科間用的連接詞也是表示選擇關系的「or」,而非表示並列關系的 「and」。
二、「九三」閱兵式報道中的概念錯誤:「抗戰勝利紀念日」誤為「日本投降日」。
2015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舉辦「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有媒體在報道新聞時,把1945年9月3日說成「日本投降日」。這個說法有誤。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正式簽字,中國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兩個日子都和日本投降直接有關。2014年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確定每年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這和「日本投降日」是不同的概念。
三、「抗戰」紀念活動中的用字錯誤:「罄竹難書」誤為「磬竹難書」。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各地紛紛舉辦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在回憶抗戰歷史、控訴日本軍國主義暴行的報道中,「罄竹難書」常被誤成「磬竹難書」,如「日軍暴行磬竹難書」「日本軍國主義罪惡磬竹難書」。「罄」本指(器皿)空,引申指用盡;古人用竹簡書寫,「罄竹難書」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也難以寫完,形容事實多得不可勝數。而 「磬」是古代一種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製成。 誤「罄」為「磬」和字形相似有關。
四、APEC會議報道中的概念錯誤:「亞太經合組織成員」誤為「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
2015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一些媒體在報道會議出席情況時出現了「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的說法。這是經不起推敲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是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合作組織,1989年11月成立。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身份,中國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為「中國香港」)以地區經濟體名義,加入亞太經合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現在共有21個正式成員,其中既有主權國家,也有地區經濟體。「成員」和「成員國」不能混為一談。
五、「反腐倡廉」新聞報道中的文字錯誤:「嚴懲不貸」誤為「嚴懲不怠」。
2015年反腐倡廉仍在深入開展,「嚴懲不貸」是媒體的高頻用詞,但常被誤成「嚴懲不怠」。網路上還有「嚴懲不殆」「嚴懲不待」等多種錯誤寫法。這都和沒有正確理解「貸」字的字義有關。「貸」義為寬恕;「嚴懲不貸」指嚴厲懲罰,決不寬恕。「嚴懲」和「不貸」在邏輯上是前後呼應的。「怠」本義為輕慢,引申指懶惰、鬆懈等;誤為「嚴懲不怠」有點前言不搭後語。
六、《通用規范漢字表》公布後的常見用字錯誤:「勠力同心」誤為「戮力同心」。
用10年時間研製而成的《通用規范漢字表》,已於2013年6月正式公布。這是社會文字運用的法律依據。綜觀2015年的媒體用字情況,有些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中已做出明確規定,但在社會用字中沒有得到有力執行。「勠力同心」誤為「戮力同心」便是典型的例子。 「勠」義為合、並;「勠力同心」意思是協同用力,團結一致。「勠」曾作為異體字被廢止,其含義由「戮」字承擔。但在《通用規范漢字表》中「勠」字已恢復使用,此後仍把「勠力同心」寫成「戮力同心」,是不合規定的。
七、名人報道中容易混淆的詞:身價/身家。
名人財富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比如2015年「雙十一」過後,許多媒體爭相幫馬雲計算財富,報道中常用「身價」一詞來表示他的家產增額,有人說增加了十幾億,有人說增加了二十幾億。這種表述無疑混淆了「身價」和「身家」兩個不同的詞語。「身價」舊時指賣身錢,現在多用來表示知名人士的出場費、勞務費、轉會費等,顯然都與馬雲沾不上邊。計算馬雲的家產應用「身家」一詞。「身家」本指自身和家庭,可引申指家庭資產。
八、足球賽事報道中的概念錯誤:「發角球」誤為「罰角球」。
中國足球雖在低水平徘徊,但足球賽事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2015年足球賽事報道中, 「發角球」常被誤成「罰角球」。足球比賽中,球被守方隊員踢出底線,攻方隊員獲得發球權,在離球出界處較近的球場角落角球區內發球,此稱「發角球」,也稱「踢角球」「開角球」等。「罰」即處罰。在足球、籃球等球類比賽中,一方隊員犯規時,由對方隊員執行射門、投籃等處罰,此稱「罰球」。守方隊員把足球踢出底線,是正常的踢球行為,不構成犯規。「角球」不屬「罰球」范圍,所以是「發角球」而非「罰角球」。
九、醫學報道中的用詞錯誤:「綜合征」誤為「綜合症」。
2015年5月,韓國爆發中東呼吸綜合征疫情,引起了世界關注,但許多中文媒體在報道中把「綜合征」誤成了「綜合症」。征,意思是徵象、表徵;症,意思是疾病、病症。在表示具體的疾病時,用「症」;在表示疾病的症狀時,用「征」。這種用字分工,在醫學界已形成共識。綜合征,即代表一些相互關聯的器官病變或功能紊亂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它指的不是某種具體的疾病,因此用「征」字。中東呼吸綜合征,是指由於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而表現出發熱、咳嗽、氣短、肌肉酸痛等病徵,因病例多集中在中東地區而得名。
十、電影片名中的表達錯誤:《失孤》。
《失孤》是一部以「打拐」為題材的電影,由劉德華、井柏然、吳君如等主演。影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孩子走失,雷澤寬走上了長達十幾年的尋子之路。途中偶遇四歲時被拐的修車工曾帥,兩人結伴同行,並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誼。最後雷澤寬幫曾帥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而他自己則帶著曾帥送他的導航儀,獨自踏上尋子之路。孤,指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也指年老無子的人。無論是父親走失孩子,還是孩子被拐與父母分離,都不能稱為「失孤」。《失孤》是一個莫名其妙的名字。 「議案」「提案」混淆:今年的十大語文差錯排在第一的是「兩會」報道中的常見用詞錯誤:「議案」「提案」混淆。「兩會」召開期間,網路及部分傳統媒體上常見政協委員提交議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類說法。這無疑是混淆了「議案」和「提案」兩個不同的概念。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議案」。而「提案」是政協委員和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各人民團體以及政協各專門委員會,向政協全體會議或者常務委員會提出的書面意見和建議。 「入駐」誤為「入住」:中央巡視工作報道中的常見用字錯誤:「入駐」誤為「入住」。中央巡視組進入某地或某單位,是為執行公務而駐扎,而不是普通的居住,因此應用「入駐」,不用「入住」。 「單獨二孩」誤為「單獨二胎」:國家計生新政宣傳中的概念錯誤:「單獨二孩」誤為「單獨二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二孩」指兩個孩子,「二胎」指兩個胎次。如果生育的是雙胞胎,一胎已經有兩個孩子,再允許生「二胎」,就可能有三個或四個孩子。這可能導致對新政的誤讀。 病態詞語:「國際間」:apec會議報道中的一個病態詞語:「國際間」。2014年11月中旬apec會議在北京召開,一些媒體上出現了「國際間」的說法,如「把apec會議當成國際間的交流平台」等。際,即彼此之間。「國際」自然是指國與國之間。其後再加上「間」,便成了疊床架屋。把「國家間」說成「國際間」,這是一種病態表述。 「通信」誤為「通訊」:馬航mh370失聯事件報道中用詞滯後:「通信」誤為「通訊」。在馬航mh370失聯事件中,有關「通信系統」的話題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但許多媒體都把「通信」誤為「通訊」。「通信」特指用電波、光波等傳送語言、文字、圖像等信息。「通訊」是「通信」的舊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早於2006年已審定公布「通信」為規范詞形。「通訊」則專指一種新聞體裁。 「拘留」誤為「逮捕」:明星「污點」事件報道中的常見用詞錯誤:「拘留」誤為「逮捕」。2014年8月14日,房祖名因涉毒事件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當時許多媒體報道時卻說「房祖名被警方逮捕,成龍代為致歉」等等。「拘留」和「逮捕」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我國《刑法》第三百五十四條規定:「在拘留期限內,公安機關收集到足夠的證據證明其犯罪事實,辦理逮捕手續將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逮捕。」房祖名經審查,北京檢察機關在9月17日以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對其批准逮捕。可見,「逮捕」是在「拘留」之後發生的事。 阿拉伯數字和「幾」連用:經濟新聞報道中的常見數字用法錯誤:阿拉伯數字和「幾」連用。201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跌跌不休」,媒體上說:「國際油價跌至每桶70幾美元」,「油價跌至60幾美元每桶」。「70幾」「60幾」應寫成「七十幾」「六十幾」。「幾」是數詞,表示二至九之間的不定的數目。《出版物上數字用法》明確規定:含「幾」的概數,應採用漢字數字。如:幾千、二十幾、一百幾十、幾十萬分之一。 「碑文」誤為「墓誌銘」:清明紀念活動報道中的常見知識錯誤:「碑文」誤為「墓誌銘」。清明時節,社會各界組織掃墓活動。在追憶逝者生前事跡時,常引用墓碑上的一些文字,媒體報道時常將之稱為「墓誌銘」。其實,碑文和墓誌銘是兩回事。墓誌銘,一般分志和銘兩部分。志,多用散文寫成,記述死者的姓名、籍貫、生平等;銘,則用韻文寫成,內容是對死者的贊揚、哀悼等。墓誌銘刻在石上,埋在墓內。在墓地上不可能看到墓誌銘。碑文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內容為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子孫姓名等,有時也刻有死者的生平事跡。 「松樹」誤為「松(繁體)樹」影視作品中的常見繁體字使用錯誤:
影視作品中,常有用繁體字的場合。多部影視作品中,「松樹」誤為「松(繁)樹」。如年內熱播的《紅高粱》電視劇中,便有「三徑寒松(繁)含露泣」的聯語。其實,「松」「松(繁)」是兩個不同的字。「松」即松樹,本有其字。「松(繁)」本義是頭發亂蓬蓬的樣子,引申出與「緊」相對的意思,進一步表示酥脆、放開、解開等義。簡化字頒布實施後,「松」「松(繁)」合並為「松」。但「松樹」不能因此寫成「松(繁)樹」。 「折桂」誤為「折桂冠」:文體新聞報道中的用典錯誤:「折桂」誤為「折桂冠」。2014年8月31日,香港小姐總決 賽落幕,邵佩詩獲得冠軍,許多媒體稱之為「折桂冠」。「桂冠」可以奪得、贏得,但不能說「折」。這一錯誤也常見於體育比賽的報道中。 將「像」錯為「象」:這在電視字幕中出現最多。 「戌」與「戍」字用錯:將丙戌年的「戌」字錯成「戍」字,這在大量的台歷、掛歷中出現。「戌」:地支的第十一位,屬狗。;用於計時:~時(下午七點至九點)。 「戍」:軍隊防守(戍,守邊也。——《說文》。按,伐者左人右戈,人持戈也。戍者,下人上戈,人何戈也。) 將神舟六號的「舟」字,錯成「州」字:神州是指中國(如九州、赤縣);神舟的舟,是船,是載具(輕舟已過萬重山)。 「即」字與「既」字用錯:如「既來之」錯為「即來之」,圖書出版物中出現不少這樣的混淆。 「發」與「發」字用錯:街頭招牌中常見的繁體字錯誤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濫用繁體字不合用字規范;即使用繁體字,『美髪』也不能寫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髪』音fà,是『頭發』的『發』。兩字均簡化為『發』,但音、義並不相同。 文體中,將「啟事」寫成「啟示」:「啟示」的意思是啟發指示、使人有所領悟的意思。至於「啟事」的「啟」,則為陳述表白的意思。「啟事」即為公開聲明某事而刊登在報刊上或張貼在牆壁上的文字。 「哈密瓜」錯寫為「哈蜜瓜」: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將「密」字錯為「蜜」字。 標點符號的使用:在標點符號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時喜歡在信封上將「收」字,用括弧括起來,而括弧是用來標明注釋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則是錯的。 「火燒圓明園」:圓明園是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搶掠並燒毀的,但在眾多的地方將其錯稱為「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而八國聯軍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 孟子的「食色,性也」 ,常被人引為孔子的名言:語出《孟子·告子上》:孟子與告子辯論,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是告子的論點之一。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即生活和性。所謂飲食,等於民生問題,男女屬於康樂的問題。
❹ 十大語文差錯的評選步驟
1.條目徵集。向社會各界特別是本刊廣大讀者,徵集本年度「十大語文差錯」備選條目。
2.條目篩選。《咬文嚼字》編輯部對收集的條目進行篩選,整理出備選條目。
3..專家審核。編輯部組織語文專家,對備選條目進行逐一審核,形成「十大語文差錯」初稿。
4.徵求意見。把初稿分發給編輯部選定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定人士(外地語文專家、媒體記著),徵求他們對初稿的反饋意見。
5.最後審定。根據反饋意見,編輯部再次組織專家,對「十大語文差錯」進行最後認定。
❺ 《咬文嚼字》評出十大語文差錯,高考會考哪些
電視劇《甄嬛傳》堪稱2012年度最火的電視劇之一,不僅在內地各衛視台反復播出仍維持高收視率,還一路火到台灣。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咬文嚼字》主編郝銘鑒日前聲稱,甄嬛的嬛字其實應該念宣,要不是因為嬛比較生僻,或許它將被《咬文嚼字》列入本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之一。此言一出,立即引起眾多網友和甄嬛迷的關注。據《咬文嚼字》主編郝銘鑒透露,今年大熱的電視連續劇《甄嬛傳》,主人公甄嬛的嬛,不應讀作huán,而應該讀作xuān。郝銘鑒說,在《漢語大詞典》中,嬛字有三個讀音。首先是嫏嬛(lánghuán):傳說為天帝藏書之所,後泛指珍藏許多書籍的地方;另一讀音是qióng,與煢煢孑立的煢通用,出自《詩經·周頌·閔予小子》;第三個讀音是xuān,用以形容女子柔美、柔媚、輕盈的風采。從劇情看,甄嬛作為大理寺少卿甄某的長女參加選秀,輪到她時,自報閨名甄嬛。皇帝問她是哪個嬛。甄嬛答,是嬛嬛一裊楚宮腰的嬛。皇帝看她身姿婀娜,贊美她果然當得起這個名字。甄嬛既自陳其名來自蔡伸《一剪梅》的嬛嬛一裊楚宮腰,那嬛字就應是形容女子柔美輕盈之義,應讀作xuān才是。而後來被廣泛引用的甄嬛體也應讀作zhēnxuāntǐ。被幾億國人念錯的嬛,因其日常實用性不高最終躲過了十大語文差錯榜單,《咬文嚼字》總編郝銘鑒開玩笑說:人家還要拍第二季,就不潑冷水了。流瀲紫經紀人:讀huán便於傳播《甄嬛傳》作者、編劇流瀲紫的經紀人山風表示,流瀲紫寫《甄嬛傳》時,最初設定嬛取xuān音,她也在書中詳細解釋了嬛字為何而來。但在拍成電視劇時,劇組為考慮到能使受眾更易接受,在傳播時使觀眾無生疏感大多數人在看到嬛字時習慣讀huán,於是隨大眾習慣選了huán音。從2006年起,幾乎所有讀者都將《甄嬛傳》里的嬛念作huán,包括作者流瀲紫在2009年的一次視頻訪談中,也將嬛字讀成huán音。著名出版人沈浩波也透露,當初在與作者流瀲紫談《後宮·甄嬛傳》一書的出版時,沒有討論過嬛字的讀音,都讀的『huán』。沈浩波認為對此字的讀音沒有必要計較,一個字,大家讀成啥樣就啥樣,生僻字挑大家耳熟能詳的讀音就行,沒必要計較那麼多。【網友熱議】 @JIM_MOK吉姆:製作方膽子真大,為了所謂的收視率居然連文化的本源都可以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