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發布時間: 2020-11-20 19:18:33

① 滬科版八年級數學下冊說課視頻

zhaojiaoan/soft/list.asp?classid=453 《角的特殊來關系》說自課稿 華師大版七年級數學說課稿[七年數學說課] 《角的特殊關系》說課稿各位專家,各位老師:你們好!新的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過程就是學生對有關的數學內容進行探索。

② 八年級下冊認識無理數數學說課稿

《數怎麼又不夠用了》說課稿
教學的引入:
用一個面積為4的田字形的正方形紙片,連接正方形的四邊中點,按中點連線(或折疊)剪掉四個角上的四個直角三角形,剩下部分面積是多少
教師做法:讓學生拿著先准備一張正方形的紙片,教師邊演示邊說方法,關注個別學困生的操作。
理論依據:應用創設情景的方法導入新課,根據8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愛動、對數學思考的思維方式是從形象思維到理論思維過渡,更喜歡從實踐中學習),已有的認知結構(會剪紙、有一定的圖形基礎知識),創設的這一情景。
教學過程:
一、抽象出數學問題.
問題1:大正方形的面積為4,去掉四個小的直角三角形後,剩下部分圖形是什麼圖形?面積為多少,你是怎樣得出的?
創設這一問題目的:在操作的基礎上,學生根據已有的三角形、正方形的有關的知識(可以通過折疊,計算等方法),比較容易得到剩餘部分是一個正方形,面積為2.讓學生在自己的操作實踐中,親身體驗,領會圖形之間的相互轉化,為下面新問題的提出作鋪墊。
理論依據: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應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
問題2:正方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如果假設這個正方形邊長為 ,那麼這個正方形的面積該如何表示?
創設這一問題目的:根據學生已有的正方形面積與邊長的知識,可以得到出結論,為新知識的出現作鋪墊。
理論依據: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之上構建新的知識。
二、數學解釋
問題3: , 可能是整數嗎?
創設這一問題目的:探究性討論,根據計算可知, 不可能是整數。分解新知識的難點,這也是這節課的重點。
理論:開始進入本節課的重點,生活中「存在一種未見過的數」存在。7年級學生在小學數的基礎上,因為實際需要,把數的范圍擴大到有理數的范圍;現在再次因為實際生活中的存在,把數再次擴大。符合學生的知識構建過程,學生經歷剪拼,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
問題4: , 可能是分數嗎?
創設這一問題目的學生:探究性討論,根據計算可知, 不可能是分數。這是本節課的有一個難點和重點,讓學生在計算與探討中得出,這個數不是分數。讓學生在通過自己的探究與同伴的相互探討中,得出本節課的重點,「生活中還存在一種數,這種數既不是整數,也不是分數」。
理論:由淺入深,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構建矛盾,讓學生在解決矛盾中學會新的知識。
三、數學應用
1.用四個邊長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能拼成一個正方形嗎?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滿足什麼條件?
2.以兩直角邊長分別為1,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邊為正方形的邊,這個正方形的面積為多少?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滿足什麼條件?
這兩個問題的創設的目的:學生能夠應用勾股定理和正方形的面積的有關知識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再次感受,實際生活中確實存在一類不是有理數的數。
四、小結: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經歷對面積為4的正方形的折疊剪拼的過程,感受無理數產生的實際背景和應用的必要性.
過程與方法:
.數學思考:經歷剪拼,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
.解決問題: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情感與態度: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
二.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無理數產生的背景
教學難點:探索無理數的存在性
三.教學方法:引導發現

③ 小學數學數學說課稿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說課稿 毫米的認識來源:網路 2009-08-18 11:51:10

[標簽:二年級 說課稿 人教版 數學]奧數精華資訊 免費訂閱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陳紅霞,來自於xxx仙女二小,很高興有這次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過渡:首先我談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厘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教法

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採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沖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准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准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准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准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准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里,我按照談話引入、復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沖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復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准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梁。

3、實踐活動,引起沖突

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沖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准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置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厘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了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關系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匯報我准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關系,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准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藉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像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藉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又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版塊3、小結

我由學生自主小結,暢談這節課的收獲。

第三階段:實踐應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5面練習一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然後,讓學生量數學課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單位)

接著,要求學生估一估課本中的紙多少頁的厚度是1毫米?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意圖,是想通過估計、測量、驗證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的理解,有利於學生毫米長度觀念的形成,不僅培養了學生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體驗了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有利於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數學書的厚度解決了學生先前遇到的問題,也起到了前後呼應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最後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採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課的引入,注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總的設計思路為:以學生身高的變化為切入點展開教學;接著,在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的活動中引起認知沖突;然後讓學生用眼觀察直尺、結合課件認識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接下來,讓學生在類比聯想中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最後,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深化拓展知識。當然這是我預設的教學程序,實際上教學流程還要隨著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變化。

我的課說完了,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請大家指導,各位專家,各位同仁,大家辛苦了,謝謝大家!

④ 八年級上數學說課稿

你好,我在網上幫你找到的,希望能對你有幫助,謝謝。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三角形的面積》說課稿
《三角形的面積》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空間與圖形領域中探索規則圖形面積中的內容。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充分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徵,能熟練地計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並且在本單元探索活動(一)中,學生經歷了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已經感受到了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與互相轉化的思想。所以,我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將教會學生預習,讓學生在猜想、觀察、操作中自主歸納公式運用公式作為本課的側重點。
教學目標是:
1、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計算三角形面積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中,經歷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
3、能運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計算相關圖形的面積,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在自主探索中,經歷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並能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教學准備(略)
教學環節:
一、課前預習,初步感知。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的行為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進行預習。這里我們要說明的是,預習並不是放任自流,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總結了指導預習的9種方法。他們分別是:讀、找、做、想、記、舉、試、問、聯。
所以在這節課的課前預習中,我們就指導學生先讀一讀教材,了解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什麼。然後讓學生在書中的標題旁或者小刺蝟的圖例旁找一找這節課的知識點是什麼。再引導學生根據書中的要求自己動手做一做。在實際操作之後讓學生想一想為什麼要這么做?還可以怎麼做?然後讓學生講一講自己操作的過程。還要教會學生問一問,自己還有什麼不明白的或者容易錯的問題。
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做七巧板拼圖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圖形之間的聯系。在這個環節中,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所以教師要跟蹤檢查布置的每一項任務。
二、進入情景,發現問題。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情境,學生在此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感受學習本課的必要性。這個環節的關鍵是要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我們為學生設置了學校開運動會製作宣傳小旗的情境。引導學生看情境圖,分析要求出至少需要多少布料的關鍵就是要求出這個三角形的面積,教師要及時抓住主要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怎麼求這個三角形的面積,在學生的討論中,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感到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的重要性,然後及時切入新課。
三、嘗試解決,交流總結。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要在預習的基礎上與小組成員合作解決問題。通過各種不同的方法驗證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教師的行為就是在學生的自主探索中適當的指導,並在學生的匯報中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強化重點。
因為學生在課前有了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經驗,又做了充分的預習,所以在這個環節中我們將重點放在學生獨立嘗試解決問題上。我設計的問題是:你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學生在課前已經做了預習,並且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時候已經感受到了數小格的局限性,所以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上,學生很有可能直接就說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其實學生在沒有教師講授的時候就了解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不足以為奇,關鍵是教師要繼續追問下去為什麼是底×高÷2,這才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所以我們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調整了教學的順序,變「以往的教師在課堂上設計大量的環節牽引學生一步一步的推導」到「讓學生在了解公式的前提下,自己動手操作驗證結論」。其實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公式的形成進行了再一次的推導,不過在教學的順序上發生了微小的變化,教學的要求由教師的教變成了學生自主驗證,讓學生充分感覺自己是課堂的主人,這樣做更激會發學生的求知慾。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會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將三角形轉化成我們已經學習的平行四邊形進行計算,這個時候教師的作用就是要引導學生觀察一個三角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強化本節課的幾個重難點,引導學生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總結公式。
四、分層達標,鞏固練習
在第三個環節中,我們重視的是學生自主的探索,鼓勵每個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學生可能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問題,但是為了尊重學生,教師只在學習的過程中起到幫助和個別引導的作用,教師不牽引,不主導,所以,在第三個環節中會比以往教師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總結的時間花費的多。因此在第四個環節鞏固練習,分層達標中,我們就要用短暫的時間,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運用多種情景的變式,通過設計饒有興趣的練習,或新穎耐人尋味的總結,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
五、自我評價,總結提高
在這個環節中,我們鼓勵學生說說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獲,其實也是培養學生獨立總結的能力。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們注重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注意了學生的個性張揚,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創新精神得到了培養。努力為學生營造了愉快的學習氛圍。

⑤ 說課稿中的數學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

學情分析:重在學情。一是學生學習本課內容前的知識結構的分析:主要對學生的知識基礎、掌握情況等客觀方面進行分析;二是學生對本課內容學習方面的分析(是你授課的依據)主要對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學習習慣等主觀方面進行分析;三是對執教學生的分析(是你教法的依據)主要對學生的男、女人數、學習成績、班級特點等面對方面進行分析; 最後進行總體性分析總結。

熱點內容
臨沂市教育局網站 發布:2025-07-12 01:04:56 瀏覽:246
教師節資料50字 發布:2025-07-12 00:58:21 瀏覽:345
老師面試班 發布:2025-07-11 23:57:06 瀏覽:802
如何鋪地磚 發布:2025-07-11 22:46:37 瀏覽:232
田靜老師 發布:2025-07-11 22:21:52 瀏覽:758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