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
A. 語文閱讀(簡單)
語文閱讀,我擅長這道題我做過
--------------------------------------
天色昏暗,幾名遊客驅車行駛在山中一條鋪滿松針的小道上。茂密的常青樹罩在他們的上空,越往前去,山中的景色愈加荒涼。突然,在轉過一個彎後,他們一下子( )得喘不過氣來。
就在眼前,就在山頂,就在溝壑和樹林灌木間,有好大的一片水仙花。各色各樣的水仙花怒放著,從象牙般的淡黃到檸檬般的嫩黃,漫山遍野地燃燒著,像一塊美麗的燃燒的地毯。
是不是太陽不小心跌倒了,如小溪般將金子漏在山坡上?在這令人迷醉是黃色正中,是一片紫色的風信子,如瀑布傾斜其中;一條小徑穿越花海,小徑兩旁是成珊瑚色的鬱金香;彷彿這一切還不夠美麗似的,倏忽有一兩只藍鳥掠過花叢,後在花叢間嬉戲,它們的紅色胸脯和寶藍色的翅膀就像閃動的寶石。
是誰創造了這么美麗的景色?是誰創造了這樣一做美麗的花園?在空虛荒蕪人煙的地帶,這座花園是怎樣建成的?無數的問號在遊客的腦海里跳躍,他們下車走入園中。
在花園的中心,有一棟小木屋,上面有幾行字:我知道你想知道什麼,這有你要的答案。第一個答案是:一位婦人---兩只手,兩只腳和一點點看法;第二個答案是:一點點時間;第三個答案是:開始於1958年。
面對簡潔的文字,遊客們( )。他們都在想:-----------------------------------------
a 給短文加一個合適的題目:(令人震驚的答案)
b在作者眼中,成片的水仙花像(燃燒的地毯)又像(灑滿山坡的金子),一片風信子像(傾斜期間的瀑布):藍鳥的胸脯和翅膀像(閃動的寶石)。
c本文中作者對景色的描寫也很成功,選你喜歡的一段認真的抄寫下來。
就在眼前,就在山頂,就在溝壑和樹林灌木間,有好大的一片水仙花。各色各樣的水仙花怒放著,從象牙般的淡黃到檸檬般的嫩黃,漫山遍野地燃燒著,像一塊美麗的燃燒的地毯。
d 「吃驚、震驚、欣喜若狂、默默無語」你覺得哪個詞用在文中最恰當,請填入文中括弧里。(選擇震驚)
e怎樣理解小木屋上的三個答案?請你逐個談一談。
這三個答案和在一起有兩重意思,第一層是表面的理解,是一位婦人於1958
年用自己的雙手和雙腳因為想要改變這里的環境於是努力了很長時間後,造就了這里美麗的景色,更深一層是告訴我們,成功看似遙不可及,實則只要肯努力,只要時間,只要持之以恆,就並非難事。
f在我們心中,成功是一個了不起的字眼兒,就如遠方的一座雄偉的山峰,可望而難以企及。讀完這篇文章,你對成功有了怎樣新的理解?
成功在許許多多得人眼中和天一般高,但是讀了文章我發現:即便只有一人,即便要達成的目標是那麼遙不可及,只要我們肯於吃苦,肯於動手,持之以恆不放棄,那麼在時間的洗禮下,我們必定能迎來閃耀的,令人震驚的成功!!
--------------(小學六年級生答案,僅做參考!)---------------------
B. 語文閱讀,,,
(二)閱讀明朝劉基的《竊糟》,完成11-15題。(16分)
客有好佛者,每與人論道理①,必以其說駕②之,欣欣然自以為有獨得焉。郁離子③謂之曰:「昔者魯人不能為酒,唯中山之人善釀千日之酒,魯人求其方④,弗得。有仕⑤於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魯酒漬之,謂人曰『中山之酒也。』魯人飲之,皆以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來,聞有酒,索而飲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誇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竊其糟也。」
【注釋】①道理:這里指宋元道學、理學。 ②駕:駕馭、統攝。 ③郁離子:原為劉基所著的書名,這里借為作者自稱。 ④方:酒方。⑤仕:做官。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①客有好佛者 ( ) ②郁離子謂之曰 ( )
③善釀千日之酒 ( ) ④是余之糟粕也 ( )
12. 下列各句與例句中加點詞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 )
例句:以魯酒漬之
A.不以疾也 B.徐噴以煙
C.以叢草為林 D.自以為有獨得焉
13.用「/」標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2分)
昔 者 魯 人 不 能 為 酒
1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文言句。(6分)
(1)魯人飲之,皆以為中山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這個故事諷刺了什麼樣的人?請簡要說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1)①喜歡 ②告訴 ③善於,擅長 ④這 (4分)
12. B (2分)
13. 昔 者/ 魯 人/ 不 能 為 酒 (2分)
14.(1)魯人喝了它,都認為真是中山的酒了。 (2分)
(2)心中想像的景觀鶴舞,那麼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飛舞的蚊子果真覺得他們是鶴了。(2分)
(3)白色的急流迴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 (2分)
15.諷刺那種有了一知半解就自以為了不起而誇誇其談的人(諷刺那種以不知為知,拾人牙慧而沾沾自喜,到處炫耀的人;或諷刺那種只學到皮毛就洋洋得意自以為是、在學術上一知半解而又誇誇其談的人,啟示人們向別人學習,一定要得到學問的真諦。)(2分,意思近似即可)
附譯文:
客人中有一個喜好佛教的人,每當和人們談論道理,必定用他那一套佛家的說教凌駕於人,欣欣然自以為有獨特的心得了。郁離子對他說:「從前魯國人不會釀酒,只有中山人善於釀造千日的好酒,魯國人尋求釀酒的方法,沒有得到。有個在中山國做官的人,從釀酒作坊里,竊取了那裡的酒渣拿回家,用魯國的酒浸泡那酒糟,便對人誇耀說『這是中山的好酒啊。』魯人喝了它,都認為真是中山的酒了。一天,中山釀酒作坊的主人來了,聽說有了酒,便索要來,喝了一口,吐出來笑著:『這是用我的酒糟泡過的酒啊!』現在,你在我面前炫耀佛家的道理或許可以,我恐怕真佛會笑話你竊取了他的酒糟。」
C. 語文閱讀
【請採納!】2、這是個十分感人的故事。請用心閱讀,一起來體會題目「父親」所包含的意思。
「這是醫學史上罕見的奇跡」一句中的「這」指_父親的心臟被穿透後,依然可以堅持下來照顧女兒_;說「這」是「奇跡」的原因是 ___在醫學史上來說這是不可能的。
3.在文章中畫出父親有意隱瞞自己受傷的句子,再說說父親這樣做的用意。__讓女兒不擔心自己,依然用意志堅持著照顧她。
4.「明天見到媽媽的時候,請告訴媽媽,我愛她。」抵達前夜,父親為什麼這樣說?_因為父親知道,他活不了多長時間了。
5.老醫生為什麼把這個奇跡稱為「父親」?因為這是父親所創造的,使用父親的意志和愛創造的。
6.我們學過許多贊美母親的文章、詩詞、歌曲……而贊美父親的卻很少。如果讓你為文中的父親寫首歌的話,你會寫下怎樣的歌詞?試著寫幾句。(不少於4句。)
父親,這個偉大的名字。父親,這個恩重如山的詞語。父愛,是含蓄的,但是我們能夠在點點滴滴中體會到。雖然他有時是嚴厲的,但是他依然是愛你的。
D. 語文閱讀的方法是什麼
中學語文閱讀題答題技巧: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E. 語文閱讀的表達效果怎麼寫
一、敘述人稱
1.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2.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交流。
3.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二、敘述方式
1.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
2.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3.插敘: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4.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敘: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三、描寫
總體來說,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現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4.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辭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比擬:給物賦予人的形態情感(指擬人),描寫生動形象,表意豐富。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誇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5.對偶:便於吟誦,易於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節奏鮮明,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闢,條分縷析;長於抒情。
7.反復: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啟下,分清層次;多次強調,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8.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
9.設問: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
10.反問:強調語氣,語氣強烈,強化情感。
五、結構安排
布局謀篇的技巧: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卒章顯志、伏筆照應、層層深入、過度鋪墊、設置線索;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設置懸念,製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關系的處理,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
記敘文常以時間推移、空間轉換、情景變化、思維邏輯順序等來安排層次。散文構思的線索,一般常見的有如下幾種:以情為線索;以理為線索;以物為線索;以空間位置為線索。
從結構上明確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統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後文做鋪墊、埋下伏筆;
2、尾句——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後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回味深長。
3、轉承句——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5、點睛句——點明全文中心,統領全文;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啟迪。
6、情感句——抒發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內涵,表達深刻見解。
(1)記敘文(散文)的結構特點
①按時間順序或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組織材料。
②按觀察點的變換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樓閣》。
③按場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內蒙訪古》。
④按材料性質歸類安排結構,如《瑣憶》。
⑤按作者認識的過程或感情的變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作為行文線索安排材料。
(2)議論文的結構特點
①按邏輯思維分,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緒論、本論、結論三部分。
②按篇章結構分,常見的結構有並列式、對照式、層進式和總分式。
六、表達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記敘文中的議論往往起畫龍點睛、揭示記敘目的和意義的作用;
2、議論文中的記敘往往起到例證的作用;
3、說明文中描寫、文藝性筆調起到點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動形象的作用。
4、夾敘夾議,記敘與議論交叉運用的寫法,使文章在輕松活潑之中,闡發議論,讀來饒有興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記敘是為議論服務的,而議論又以記敘為基礎,敘為議提供了事實依據,使立論有根有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七、語言
1、語言是否准確、簡練、生動、形象;
2、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等);
3、運用了什麼獨特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通感等)。
八、表現手法
1、象徵,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徵手法的「托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2、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3、先抑後揚,引發好奇,感情鋪墊,引發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的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託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虛實結合,可以抓住重點,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更鮮明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事物、景物的特點,更集中地揭示題旨。結構緊湊,筆墨集中。
7、動靜相襯,動襯靜,靜襯動,生動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比較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二者的不同點:渲染在於對某種事物的有意重彩潑墨式的描寫;襯托卻是通過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的描寫,對該事物起到映襯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10、聯想想像,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像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九、議論文論證方法
1、比喻論證,其作用是將抽象的道理寓於具體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容易被人接受。
2、類比論證,通過講故事、打比方的辦法將相類似的兩件事進行比較,從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結論的論證方法。它以淺寓深,以近比遠,形象鮮明,有很強的說服力。
3、舉例論證,用確鑿典型的事實來證明論點,事實勝於雄辯,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4、對比論證,運用正反兩方面的事例或道理進行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鮮明的對比,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深刻。
5、引用論證,具有權威性,論證有力。
6、引申論證,通過對事理原因或結果的周密分析,層層剖析,從而證明論點的正確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題技巧提醒
1、高考對表達技巧題的考查多是主觀題,需要組織文字准確的表述。表述可採用三段式:技巧、內容、效果。也就是運用了什麼技巧,表達了什麼內容,達到了什麼效果。
2、多角度:條分縷析。有些文段所顯示的表達技巧不只一個,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盡的,而且高考題已取消了字數的限制,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完全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條分縷析,答得更全面更詳盡一些。特別是在答賦分較高的概括性題目時,一定要設①②③等序號回答,這樣清晰明白,顯示了答題的深度和廣度,也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
3、用術語:
一要熟記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表達技巧的名稱,如動靜相襯、以小見大、虛實結合、欲揚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啟下、卒章顯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對比、象徵、反襯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排比的作用是節奏鮮明,增強氣勢,便於抒情;第一人稱真實,第二人稱親切,第三人稱客觀;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體現了什麼,強調了什麼,強化了什麼,營造了什麼,表現了什麼,還有深化了主題,點明了題旨等
F. 做語文閱讀要注意什麼
1、語文閱讀以及作答的時候,一些基本的技巧要掌握。比如段落,掌握段意較為方便的辦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說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或者文章的脈絡主旨,有的文章標題就說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點明;有的則通過主要事件來表達,只要根據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確定......閱讀理解答題裡面也是有很多套路,也就是相對固定的回答方式,總之平時要多留意,梳理總結。
2、閱讀作答之後,可以與參考答案作比較:有哪些點是你沒想到的?又有哪些點是回答得不夠准確的?不要看了答案之後只是「哦,原來是這樣」就過了,一定要學會分析你為什麼沒答上來,比如審錯題意、閱讀抓取關鍵信息能力差等方面。
3、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大多得益於課外閱讀。要提高自身的閱讀技巧和能力,只依靠課內的閱讀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有計劃的、大量的閱讀,以及進行多種閱讀方式的訓練。
課外閱讀的內容是比較寬泛的,基本的你可以根據課內閱讀進行延伸,因為文章,包括閱讀理解都會有來源說明。人選書不好選,但書選書就容易多了,你多的書越多,你就越知道怎麼選。
對於學生來講,平時課業也較多,想要大量的課外閱讀相對也是有難度的。所以對於課外閱讀,建議學生學習掌握快速閱讀的技能,提高一下自己的閱讀效率和能力,比如我練習過的「精英特快速閱讀」,掌握到一兩千字每分鍾的閱讀速度是非常容易的。
4、課內外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讀,要多注意收集摘錄,平時一有時間就可以拿來翻翻,久而久之這些故事或名言精句等就會轉化成自己的東西,活躍在你的腦海和文章中。
G. 語文閱讀不好怎麼辦
閱讀理解材料內容廣泛、題材各異,試題主要考察的是學生的閱讀速度、理解和記憶能力。因此,同學們要學會有針對性地研讀優秀作品,在體會文章的語言含義、寫作方法和作者情感的同時,也要學會發散思維、聯想記憶。提高閱讀能力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有量的積累才會有質的飛躍。很多文章雖內容不同,但中心思想卻是一致的,同學們在做題時要注意增強知識儲備,依靠閱讀經驗來提高解題能力。
同學們在做閱讀題時,應該學會用筆圈出題目中的關鍵字、詞或句子作為作答的要點和扣題的得分點。在練習過程中,大家可以參考下述「三步閱讀法」:
一是通讀全文,掌握大意。解題時,同學們首先要快速瀏覽整篇文章,重視標題(中心)、開頭段(觀點)、結尾段(結論)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題句),理清文章脈絡、了解基本梗概,每讀完一段都要及時概括段意,不要把大量時間花在生詞、難句上。
二是瀏覽考項,細讀答題。在掌握文章大意後,同學們一定要認真分析問題及選項的含義,然後帶著問題重讀文章,並在原文中劃分出每個問題所涉及的段落范圍,這樣解題才能事半功倍。
三是復讀全文,驗證答案。答題完畢時,同學們應該對照答案將整篇文章從頭到尾再讀一遍,以確保答案的完整、准確和全面性。
另外在語文學習中,同學們既要重視課本上的課文,也要做好課外拓展。課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過專家挑選的美文佳作,行文結構嚴謹規范,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只有利用好課本教材,認真研讀基本篇目的重點段落,將在課內文章的閱讀分析中學到的方法延伸到課外選文閱讀中,強化練習、積累技巧,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
H. 語文閱讀方法有哪些
一、目標閱讀法
閱讀之前給自己確定一些具體目標,然後針對這些目標完成閱讀的全過程,即目標閱讀法。它有層層推進、反復閱讀的特點,可較全面地清掃文章中的障礙,很適合自學新課和疑難文章
二、重點閱讀法
根據學習需要或閱讀者的知識水平,有選擇地閱讀文中的重點、難點或重點文章,捕捉陌生知識點,稱重點閱讀法。該法針對性強,省時省力,適合於復習舊知識和自學與課文相似的文章。
重點閱讀法與目標閱讀法的相同點為兩者都有明確的閱讀目標。不同點是重點閱讀法只攝取讀者需要的知識而放棄一切無關的知識點,目標閱讀法則不迴避任何知識點。所以,兩者之間是「點」與「面」的關系
三、比較閱讀法
比較閱讀法就是比較兩項或兩項以上學習內容,以揭示它們的區別和聯系。它能較好地解決知識的橫向聯系問題,利於分清歧義,鞏固知識,使學習者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I. 語文閱讀理解表達效果有什麼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
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
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
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J. 語文閱讀題怎麼做
首先要大量閱讀。積淀是閱讀的基礎,只有達到一定量的積累,才能逐漸形成較強的語感。有的同學很注意語文課本的閱讀,尤其是很注意傾聽老師的講解,這固然是好的,但只著眼於個別「範例」的咀嚼顯然是不夠的。要想真正提高閱讀能力,必須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所謂「功夫在課內,提高在課外」。
其次,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要讓自己完全處於主動支配的地位,通過閱讀思考,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使膚淺的認識深刻化。通過聯想和想像,使文字傳達的信息形象化、個性化,從而對作品的內容得以確切的理解。我們不僅要領會文章其要旨,探究其精華,而且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切身體驗其精神實質,從中受到有益的啟迪,這才算是真正地讀懂了。閱讀時最好能把書中的精彩片斷摘錄下來,把自己的體會感受寫出來,根據自己的理解對作品做出客觀的評價。這樣的閱讀既能積累豐富的知識,也能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對提高閱讀能力和語文素質大有裨益。
第三要掌握閱讀的規律。對於任何一種文體的文章,我們都要搞清楚作者寫了什麼、怎麼寫的和為什麼寫,這是閱讀的一般規律。不同文體有不同特點,這是特殊規律。比如記敘文,要抓住記敘要素、敘事線索和語言的生動性;說明文要抓住事物特徵、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和語言的准確性;議論文要抓住論點、論據、論證和語言的嚴密性;小說要抓住人物形象、環境描寫和情節發展;詩歌要抓住意象和凝練的語言;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聚」,要抓住意境和情感等等。
第四要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可根據閱讀的需要,適當地選擇精讀和略讀的方法。朱自清在講到散文欣賞時曾說:「緩緩的細嚼一番,便會有濃密的滋味從口角流出!」美文只有精讀才能品嘗出其中的醇濃的汁味。略讀一般適用於內容比較簡單的文章,這種閱讀方法既能節省時間,又能最大限度地獲得信息量。別人總結過的種種閱讀方法,我們不妨可以借鑒一下:提綱法、標記法、摘句法、標題法、結構法、提問法、游覽法、串讀法、跳讀法、逆讀法、背誦法等等。應考對策:
中考現代文閱讀題主要考查閱讀能力,包括認知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要重視文章的結構及其內在聯系、情感和態度、表達和修辭(不僅僅指修辭格的運用),要特別重視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要有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還要關注各學科之間的整合等等。
要合理地安排閱讀步驟。一般要經過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的循環往復。拿過答卷,不要急於看問題,第一步,要通讀全文,疏理信息,整體感知文章的形式和內容。這一步要掃清閱讀障礙,了解文體特徵和主要內容,有能力的考生會同時把握文章結構。第二步,要認真揣摩要回答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局部探究。要在把握全局的基礎上,篩選信息,進行周密的分析、綜合、鑒別、聯想和想像,得出結論。要特別留意文章的交代和暗示,答案在文中的,自然容易;有的則需要用自己的語言精心概括。第三步,應從整體上將文章的內容再疏理一遍,反饋信息,察補缺漏,完善答案。
閱讀試題中的開放題旨在考查創新思維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考生要學會從多角度進行探究性和體驗性閱讀。創新思維是指在閱讀中不迷信成見,敢於提出疑問,能對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做出客觀的評價。重要的是通過分析產生有個性的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