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教學大綱
現在沒復有大綱了,都是課程制標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兩個標準的區別很多,不知道你要的是標準的編排上的區別還是內容上的區別,內容的區別似乎沒有什麼比較性,高中和初中本來就不是學習相同的內容。高中數學和初中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不同的。編排形式上的區別你可以找兩個標准來看看目錄就知道了
⑵ 初中數學教學大綱
初中數學其實就是在小學學的知識上經一部深化學習,一般境況下,只要你版的底子學扎實了,初中數學就沒權什麼問題了。
初中數學最應注意的一點就是要學會認真聽講,只要你在上課的時候老師講的都會了,初中數學對你來說就不算什麼了.
⑶ 四川初中數學教學大綱
你去看看 初中數學課程標准 你關心的上面都有說明 網上可以搜到 這個是全國通用的 不分省份
⑷ 初中各年級的數學教學大綱是什麼
初一年級
教學主要為
第一章
有理數
1.1正數於負數
1.2有理數
1.3有理數的加減
1.4有理數的乘除法
1.5有理數的乘方
第二章
整式的加減
2.1整式
2.2整式的加減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從算式到方程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並同類項與移項
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去括弧於去分母
3.4解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
圖形的初步認識
4.1多姿多彩的圖形
4.2直線.射線.線段
4.3角
⑸ 北京的初中數學教學大綱是不是全國統一的
應該是吧,反正今年貌似我們這里跟北京一樣都考得很簡單
⑹ 建國來初中數學教學大綱
我國的數學教學大綱是隨著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進程而變化的,當代數學的課程是這個歷史演變的產物,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我國的第一個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誕生於1952年,名為《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草案)》.它主要是根據前蘇聯中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編制而成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都基本上與前蘇聯的一致,形成了新中國數學教學的基本框架,對現在影響都十分廣泛.
1955年,教育部對1952年的這個大綱草案進行了修訂,制定了《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修正草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先搬後化」的原則,以前蘇聯八年級、九年級的數學課本為依據編譯了我國的數學教材. 這與我國當時學習蘇聯,和國內暫無完整教學體系的實際情況一致,致使我國後來與世界教育大潮接軌進行教學改革和教材更新帶來巨大的阻力.
1961年,通過對1955年的大綱修正草案進行修改,制定了《全日制中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草案)》,提出了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開始有了一點點自我的特點.
1963年,又在1961年大綱的基礎上制定了十二年制的《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草案)》. 這一大綱,首次提出了「培養學生正確而迅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的要求,它結束了我國完全機械模仿外國模式的數學教育,尤其是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這三大能力的提出,使我國的基礎數學教育在世界基礎數學教育中日漸體現了強大的優勢,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國民數學素養的提高. 中學數學中提出對三大能力的培養,使中學數學教學有了自己的目標,教學方法的改革也慢慢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它對我國中學數學教育的影響是深刻而深遠的,止今乃至將來的一段時期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十年動亂後,1977年10月恢復了中斷多年的高考招生考試. 1978年,通過對過去的反思並以當時的國情適當吸收先進國家的數學教學的經驗,根據對數學教學內容的「精簡、增加、滲透」的「六字」方針,制定了《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行草案)》.
1983年,在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的背景下,制定了《數學教學大綱》. 這份大綱,提出了基本和較高的兩種教學要求. 在基本要求中又設立了必學內容和選學內容,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了甲種本和乙種本兩種教材.
按照「降低難度、減輕學生負擔,要求明確具體」的原則,1987年制定了《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 這一大綱屬於過渡性大綱,將1983年增加確定的多數必學內容改為選學內容. 高考只考必學內容,它使選學內容形同虛設. 但這一大綱,明確提出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雙基」概念,教學中要求使學生學好「雙基」,培養能力,進行思想教育.
1990年,在調整數學教學計劃的要求下,國家教委頒布了《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修改稿)》. 這份大綱,把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任務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1996年,為了與九年制義務教育銜接,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供試驗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本)數學》,於1997年秋季在「兩省一市」試驗中試用. 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分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選修分選修Ⅰ和選修Ⅱ,選修Ⅰ供文科學生使用,選修Ⅱ供理科學生使用,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都為高考考試內容. 這分大綱,首次提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的數學實際應用能力,增設了「教學測試與評估」項目的要求. 這一大綱的出台,對我國的數學課程建設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有力地推動了數學教育教學的改革.
2000年,在「兩省一市」試驗的基礎上,頒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修訂版)》,大綱中首次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它基本完成了由大綱至課程標準的准備工作,也進一步推動著數學教育教學的改革.
我國的數學教學大綱的制定,使數學教育形成了注重系統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雙基」教學,並以掌握知識與技能和訓練為主要特徵的教學思想和方法,使我國的基礎數學教育在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方面長期領先於國際水平. 但是,以往的數學教學,也存在著嚴重的忽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動手能力、創新意識等多方面的問題,制約了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活動中的創造性. 基於這些問題,通過研究當今發達國家的數學情況,並根據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於2003年正式頒了《普通數學課程標准(實驗)》,使我國的數學教育理念更加與國際接軌,也為廣大數學教師提出了教學改革的新課題
⑺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和《課程標准》各共有多少版本
大綱是根據標准制定的。看2011版就行了。
⑻ 全國初中數學聯賽的競賽大綱
數學競賽對於開發學生智力,開拓視野,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水平,發現和培養數學人才都有著積極的作用。目前我國中學生數學競賽日趨規范化和正規化,為了使全國數學競賽活動健康、持久地開展,應廣大中學師生和各級數學奧林匹克教練員的要求,特製定《初中數學競賽大綱(修訂稿)》以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
本大綱是在國家教委制定的九年義務教育制「初中數學教學大綱」精神的基礎上制定的。《教學大綱》在教學目的一欄中指出:「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激勵學生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學好數學的積極性。」具體作法是:「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要通過課外活動或開設選修課等多種方式,充分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要重視能力的培養……,著重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要使學生逐步學會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概括、抽象、類比等重要的思想方法。同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學的能力」。
《教學大綱》中所列出的內容,是教學的要求,也是競賽的要求。除教學大綱所列內容外,本大綱補充列出以下內容。這些課外講授的內容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分階段、分層次讓學生逐步地去掌握,並且要貫徹「少而精」的原則,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系,這樣才能加強基礎,不斷提高。
1、實數
十進制整數及表示方法。整除性,被2、3、4、5、8、9、11等數整除的判定。
素數和合數,最大公約數與最小公倍數。
奇數和偶數,奇偶性分析。
帶余除法和利用余數分類。
完全平方數。
因數分解的表示法,約數個數的計算。
有理數的表示法,有理數四則運算的封閉性。
2、代數式
綜合除法、余式定理。
拆項、添項、配方、待定系數法。
部分分式。
對稱式和輪換對稱式。
3、恆等式與恆等變形
恆等式,恆等變形。
整式、分式、根式的恆等變形。
恆等式的證明。
4、方程和不等式
含字母系數的一元一次、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含絕對值的一元一次、二次方程的解法。
含字母系數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含絕對值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簡單的一次不定方程。
列方程(組)解應用題。
5、函數
y=|ax+b|,y=|ax2+bx+c|及 y=ax2+bx+c的圖像和性質。
二次函數在給定區間上的最值。簡單分式函數的最值,含字母系數的二次函數。
6、邏輯推理問題
抽屜原則(概念),分割圖形造抽屜、按同餘類造抽屜、利用染色造抽屜。
簡單的組合問題。
邏輯推理問題,反證法。
簡單的極端原理。
簡單的枚舉法。
7、幾何
四種命題及其關系。
三角形的不等關系。同一個三角形中的邊角不等關系,不同三角形中的邊角不等關系。
面積及等積變換。
三角形的心(內心、外心、垂心、重心)及其性質。
⑼ 確定初中數學課程目標的依據有哪些
1986年《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依據和由來:
主要從目的結構是否正確,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力、思想教育等各項內容的規定和提法是否恰當等角度進行,能力問題是研究的重點之一.1980年8月,中小學數學教育現代化研究會和東北地區中學數學教育研究會在沈陽聯合召開「中小學數學教育學術討論會」,會議的主題一是「關於能力培養問題」,二是「中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問題」,而能力問題是討論的重點.此後,「以培養思維能力為中心的各種教學改革試驗在各地開展起來」,什麼是能力、什麼是數學能力、數學能力的結構和成分、數學能力和一般能力的關系、數學能力和技能的區別與聯系、如何培養能力等問題得到全方位的重視和研究,強調要「抓住加強『雙基』、培養能力這個根本」,「著眼於從根本上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能力問題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視,主要是社會發展對數學教育的新要求.事實上,數學能力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得到重視和研究,可以看成是20世紀80年代我國數學教育發展的標志之一.
在上述《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行草案)》的基礎上,1982年教育部制訂了《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數學教學大綱(徵求意見稿)》,其中「教學目的」部分在原來的表述中去掉了兩個「一定的」,意在要加強能力的培養.總結近十年的數學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為了適應我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國家教委於1986年頒布《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作為義務教育數學教學大綱以及相應的高中數學教學大綱實施之前的過渡性大綱.其中規定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學好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進一步學習現代科學技術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以逐步形成運用數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激勵學生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學好數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⑽ 現在全國通用的初中數學教學大綱是哪個版本
現在改了,不叫大綱,專業人士叫課程標准,全國只有一個課程標准,所有的版本都是根據課程標准來編寫,不論哪個版本,內容都按照全國課程標準的要求編寫。全國沒有通用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