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高中語文評課稿

高中語文評課稿

發布時間: 2020-11-21 02:33:59

⑴ 高中語文新課程怎樣聽課評課

教學」從常規來說,就是檢查常規的「備、教、輔、改、考、研、創」這種常規檢查是必要的;就具體地來說,是檢查教師上課的思想態度、內容、風格、方法手段的效果;就其步驟來說,是檢查教師授課、說課、輔導、研討效果;下面僅以「授課、說課效果來談評課的標准設置問題:

一、說課是上好一節課的理論基礎(20分)。

要評價老師的課,就必須從授課的整體構思開始評價,說課是教師講述自己教學設計及其理論依據的一種教研活動形式,老師要:要說透教材處理,理由及步驟,說准擬用教學方法,說明教學設計意圖,說清教學程序安排,它能夠展示出教師在備課中的思想過程,展示出教師對教學大綱、考綱、教材特點的理解及運用教育教學理論和組織教學的能力。(說課共佔20分)

1、說教材處理──說透

說透教材處理,分八個方面進行闡述:教學內容的知識重點及大綱要求、難點及學生思維障礙、疑點及學生實際熱點問題與教材的結合情況、知識體系的構建情況及本課高潮設置情況、德育滲透選點、能力培養選點、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本節課學習方法訓練的選點等。(每項1分,共8分)

一定要說透徹,要求老師站在較高的高度把握教材,研透學生,有的放矢,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教學方略、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程序說透理論,從而體現出老師的教學理想。

2、說教學方法──說准

將所用教學方法說准確,可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用何種教法、教具、學具達到教學目的及這樣選擇的依據,本節課的學法指導或強化哪些學習方法,如何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情感、做到「思維共振」「感情共鳴」。(每項1分,共3分)

3、說教學設計意圖──說明
將教學設計的意圖、目的、構想說明白、清晰、易懂。可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滲透什麼樣的學科思想,運用何種教育教學理論去指導你的教學設計,整個教學設計著重體現什麼教學特色。(每項1分,共3分)

4、說教學程序──說清

說教學程序,必須說得清楚,具有可操作性,可從六個方面進行闡述:課題引入的思路及理論依據、新課開展的思路、提問設計思路、怎樣有機銜接各個具體的教學環節、如何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怎樣進行小結

⑵ 高中英語評課稿範文

你可以去書店買本「志鴻優秀教案」,我以前寫說課稿的時候就參照過,上面內容挺詳細的。
teaching aims ,demands, methods, aids 之類的都列出來了。然後自己再寫下steps 和做個總結就可以了

⑶ 誰有高中語文聽課評課記錄啊

電子版的可不好弄。我們這邊都是手抄的。

⑷ 怎樣評語文課

授課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要提高教學質量,一定要上好課,怎樣的課才是好課,如何評價呢?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促使我認識到對語文課堂教學做公證的評價,是對執教者辛勤勞動的肯定和鞭策,使之課堂教學完美化。也就如教學指揮棒,推動語文課堂教學沿著其教學規律的方向發展。
要發揮語文課堂教學評估的作用,就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教學規律出發,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去評價。
一、明確語文課堂教學的評估內容
(一)、看教學目的。教學目的是以教材內容為根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即要注意知識教育、又要注意思想品德教育。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的教學目的是明確的,教師和學生的活動都始終圍繞著教學目的進行。明確目的應根據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有的課時目的由老師直接告訴學生,對知識點多的課時目的,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揭示歸納,有的可讓學生在課後整理。評課人必須根據語文課的不同教材、不同目的和學生的實際來評價。
(二)、看語文課堂內師生活動體現 的如何,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等語文教學的基本特徵。聽完課後一些人議論課的好壞,實際上指的就是師生 的活動情況。語文課上要看教師主導是否作用於學生,教師是否精心策劃,通過因勢利導,使學生在課堂內處於最佳的學習狀態。就是要在老師啟發、引導、點拔、有目的、有計劃、有的放失的指導下,學生積極思維、動口、動手、動腦,在聽、說、讀、寫中強化素質。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都應積極主動的投入,教師講的津津有味,學生聽的昏昏欲睡,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學生處於被動狀態,那絕不是好課。當然學生活動脫離了教師的指導,那也不是好課。教師授課時,應悉心注視整個教學過程 ,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正確處理了「尖子」、「一般」、「後進」三者的關系。處理吃不飽與吃不了的矛盾。這樣才使全班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進程中的每項活動。只有好此,課堂上的教與學方能生動活潑。因此,評課要抓住語文課堂上師生活動的現象,著眼點放在師生 活動的配合上,並與其它語文課對比做評估。
(三)、看課堂結構是否合理。作為聽、說、讀、寫為主線的語文課堂教學,其基本部分有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知識布置課外作業等方面。這些課堂結構 的外在表現,評課人的必須根據課的目的、任務、教材的性質、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及教法要求。看教師是否靈活創造地按排課的結構,絕不能千篇一律,造成教學中的形式主義。評課人必須著眼於語文教學結構 的內在因素。
評課人要聽、看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練習教材。從中觀察和分析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語文能力 的復雜過程,看教師在此過程 中指導是否按照課堂教學策劃的訓練重點指導,看教師指導是否有針對性、科學性、藝術性。是否從練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就其指導的內容必須科學准確。指導的手段應是藝術的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從指導的效果上看,訓練學生是積極主動,全身投入,並能提出問題包括疑議、評論等。
(四)、看語文課堂教法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語文教學方法根據語文教學規律的,受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制約的。因此,教法必須符合語文教學規律。學生年齡特點、知識基礎、知識規律及教材特點。看一堂課就要結合教學實際,看教師是否將各種教學方法配合並靈活使用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教學方法。
(五)、要看教師的教學技藝。一堂好的語文課就是教師的藝術創造。其技術表現在整個課進程中,有周密的計劃性。什麼時候講、練、演示、板書都 要安排的井井有條,而且有效地利用上課時間不浪費一分鍾。再者,教師有一身過硬的聽、說、讀、寫、教的基本功。能融語言知識思想教育發展認識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聽、說、讀、寫、訓練、娛樂於一體,反饋敏銳,應變能力強,教學語言生動形象,幽默精煉,手勢,教態 顯出藝術性。不時地表現出創造新苗頭、同時師生有爭有論,思維極為活躍,學生在娛樂中從事繁多的智力勞動。
(六)、要看課堂教學效果。課堂效果是評價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而其效果是從學生身上反映出來的。因此要憑借學生掌握的語文知識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看效果如何。憑借學生的認識能力、心理素質以及課堂上學練情趣反映效果。
總之,評課人所看的這一堂課,視為教育教學長河的一個浪花。既看到了近效,又看到了遠效,做客觀評價。
二、制定語文課堂教學評估標准。「評估」不是秤稱斗量,也不能量化,按條條衡量。勢必把一堂語文課割裂開來。而應看成一個整體。從局部著眼,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樣的評估才較科學。
上述六方面的評課內容是一個有機整體,它是從不同側面和角度看一堂課 。因此,以己之見將六方面內容劃分為等次,如教學目的「優」,師生活動「良」,課堂結構「優」,教學方法「差」,教師技藝「中」教學效果「良」,總起來,可評估為「良好」。
三、怎樣運用語文課堂教學評估標准。要全面對語文課堂教學作出評價,要求評課人掌握評估標准,取掉各樣主觀色彩,不能一俊遮百丑,要堅持全局觀點,不能感情用事。更重要的是提高評課人的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

⑸ 小學語文評課稿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評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來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是來自場橋二小的一名新教師。身為一名新教師,我的教學經驗為「零」。與其說我今天是來評課的,還不如說我是來學習的。能向在場的這么多資深教師學習,對於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機會和榮幸,我感到非常的可貴。

今天有幸聽到吳老師執教這篇課文,吳老師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吳老師巧妙地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1.誦讀質疑法:指導學生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淀,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聲、樂、情中自主學習。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詞析句法:吳老師在課堂中要求學生抓住關鍵詞句來思考,通過細心朗讀,領讀課文語言。

我認為吳老師教學時有很多的亮點和可取之處,在這里我就簡單地講以下四點:

一、語言優美,導入引人

教學開始,吳老師以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勝古跡——黃鶴樓的同名古詩導入新課。優秀、自然的導入既渲染了濃濃的離別之情,又給人自然、新穎之感,使學生不知不覺中走入文本。同時,吳老師一開始就抓住了此篇古詩課題的兩個難點:一點是朗讀課題的節奏劃分;二點是「之」的理解;並且非常順利地解決了這兩處的難點。

二、品詞析句,感悟真情

吳老師在教學課文時,始終抓住一些關鍵字詞,通過反復品讀、比較、回味來理解課文,體會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詞之妙。

如抓住第二句的「煙花三月」一詞,提問煙花三月是一種什麼美景?讓學生透過簡簡單單地一個詞感受藏字背後李孟二人那份濃濃的情誼,從而感受人物的內心讀好課文。

在講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一首詩時更是抓住「孤帆」、「之」等詞,讓學生理解詩的意思,感悟詩人的心聲。

三、朗讀多樣,讀中感悟

文本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本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經常的訓練。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閱讀、積極思考的基礎之上的。教學中吳老師通過讓學生個別朗讀、自由讀、分角色讀、小組讀、配樂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本語言。

四、補充資料,幫助理解

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吳老師很有心地補充了李白的作品《贈孟浩然》、《江下行》、《芙蓉樓送辛漸》、《別董大》、《

⑹ 誰有高中語文評課稿提供

《我與地壇》說課稿

各位評委、同仁們: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把我對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篇散文的教學設計理念及其教學設計給大家談談,稚嫩與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

教學設計理念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

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於漪老師也說:「沒有人文,就沒有語言這個工具;舍棄人文,就無法掌握語言這個工具。」高考話題作文的內容已經開始涉及到心理學、哲學的內容,這就必然要求我們教師培養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語文素養,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內涵和文化修養。基於這樣的教學理念,我設計讓學生「感悟生命,品味生存」這一思想主題的同時,也落實把握文本「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寫作手法與語言的涵詠。

解讀《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中國現當代散文、外國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讀課文。高中語文分別在第一冊和第三冊共安排了了三個單元的散文教學,其中第一冊的散文教學要求要使學生在初中散文學習的基礎上對散文的欣賞能力有所提高。這個單元的散文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在二單元的前兩篇散文中我已經教給了學生學習鑒賞散文的基本方法,針對《我與地壇》這篇自讀課文,我將著重培養訓練學生快速閱讀文體的能力。抓住核心內容,了解文本特點。

《我與地壇》(節選)這篇散文第一部分寫地壇,寫自己在地壇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寫母親,寫自己感受母愛後對生存有了更深層的領悟。這篇課文最突出的藝術形式是借景抒情。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決定了這篇課文解讀的核心內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學習並借鑒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解讀學生: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接觸到有關生命話題材的文章,如張曉風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熱愛生命》。現實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像張海迪、海倫·凱特等勇敢挑戰生命的人物,所以對於史鐵生的人生經歷敘述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結合高中學生對生命的意義與生存的價值開始進行深入思考這一現實,及其學生平時學習生活中的態度與表現,我想通過史鐵生的人生經歷讓學生明白:苦難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賦予生命凝重悲壯的色彩,人,就應當在這冰冷而又燃燒著的有限世界中帶有傷痛地生活。痛苦,有時是證明我們活著的惟一方式。痛,並快樂地活著。……總之,給學生一點關於痛苦的哲學觀點,給他們自以為痛苦的高中生活鋪墊一點理論基礎。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通過為數眾多的散文學習,熟練地把握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寫作手法,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寫作手法本身也不會構成學習的難度。而關鍵在於「景為什麼能成為情的依憑所在?」這個問題。學生在解讀《我與地壇》時,可能會對地壇為什麼能給予作者生命的啟示這里形成閱讀障礙,一方面是因為地壇包蘊的歷史內涵與人文精神本身的豐富性;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人生體驗與經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造就了學習中的難點,教學過程要視情況給予一定的關注。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課堂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與啟發。

教學課時與教學目標的設計

基於對教材與學生的分析,我安排了兩課時完成這篇自讀課文。並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1、說出作者對生命和生存的理解。

2、找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句子若干,品味其中包蘊的情感。

3、學習此文後,能產生勇敢面對生活的信心,有親近關心母親的沖動。

教法與學法的設計:

教法:啟,拔,導

學法: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練筆強化。

下面,我重點給大家談一談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策略及實施過程。

教學過程的設計:

第一課時:感受生命,品味生存

教學設想:完成教學目標1、3。分四個環節展開。重點放在第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教學環節:導語引懸念,激發出興趣。學生在大目標的指引下展開與文本的第一次對話。(約11分鍾)

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導語:「有一位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於是,退家靜思,努力讀書,苦練寫作,終於從一個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了一名頗具哲學家氣質的作家。你們想知道他是如何從痛苦中解脫,完成由工人到作家的蛻變過程嗎?」(教師板書課題:我與地壇)(1分鍾)

[設計意圖]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興趣對學生學習有促進作用。因此,我設計導語時盡可能引起學生的閱讀文本的興趣。

2、教師要求學生在5到8分鍾內快速閱讀全文,並且用幾個詞歸納出這篇散文的核心內容。(約10分鍾)

[設計意圖]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學生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因此,我限定閱讀時間,並要求閱讀後歸納概括。通過課堂上反復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第二個教學環節:在學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礎上,出示具體學習目標後,引導學生展開與文本的第二次對話。(約7分鍾)

教學步驟如下:

3、教師出示具體學習目標:(約1分鍾)

(1)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對生命的理解是什麼?

(2)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麼?

4、學生第二次深入文本閱讀。(約6分鍾)

[設計意圖]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問題教學法,認為這種方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有利於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利於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因此,我向學生出示了具體學習目標,引導學生獨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第三個教學環節:在學生深入理解探索文本的基礎上,展開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約20分鍾)

教學步驟如下:

4、 逐一落實具體學習目標。

(1)落實具體目標1,並給定學習方法:找,讀、議。(約10分鍾)

教師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深入引導學生談一談「你對生命的理解

與史鐵生有無相同之處?你對生命的理解是什麼?」

[設計意圖] 由於學生個人經歷與人生體驗不同,決定了各自對文本的解讀,對生命的理解也不會相同。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人體驗,重在讓每一個學生有所領悟與體會。貫徹素質教育課堂要面向全體的要求。

(2)落實具體目標2,並給定學習方法:說,議。(約10分鍾)

教師設計了兩個小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其問題依次是:讀了文章的

第二部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你從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麼?重點放在第二個問題,根據學生發言情況,我適時補充三個素材引導學生感受、品味生存。第一個是「誇父追日」的故事,第二個是「西西弗的神話」,第三個是老子的名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設計意圖] 讓學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壯,明白生命只有在負重的時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與可貴,以此消融平時學習與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與痛苦。通過師生對話,展開心靈的交流,提升學生的精神與情感。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哀,產生愛戴母親的情愫。實現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四個教學環節:師生共同小結後,教師布置作業,擴展練習。(約2分鍾)

教學步驟如下:

1、根據板書,用簡潔明了的話概括本課學習內容及收獲。

2、教師布置作業:中國人有句俗語「好死不如賴活著」,當代女作家池莉

有篇小說題名《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如今的社會有人喊生存日艱,有人說要提升生活的質量等等。請聯系實際,寫一篇不少於六百字的作文展現你對目前高中生生存狀態的一點思考。

[設計意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建構其知

識與技能。為了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精神體驗,我特設計如上作文題,提升學生的思想層次。

解讀板書設計:

我與地壇

感悟生命 品味生存

學習目標及學習方法: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對生命的理解是什麼?(找,讀、議。)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麼?(說,議。)

[設計意圖] 追求簡潔,突出學習目標及學習方法。

第二課時 品評融情於景 挖掘地壇內涵

教學設想:完成學習目標2。分四個教學環節。重點放在第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教學環節:教師復習導入,明確本課學習目標。(約3分鍾)

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導語:「上節課,我們共同感受了生命,品味了生存。明白了真正的勇者,敢於面對社會的挑選,敢於正視競爭的激烈。怎麼樣?能夠接受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挑戰嗎?」

[設計意圖] 作為學習活動推動力的學習動機是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發展

智力的重要組成因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從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著手。基於這樣的考慮,我設計了如上的導語,激起學生挑戰學習的興趣。

2、教師布置學習任務:仔細閱讀文本第一部分,用幾個詞語概括這一部

分的寫作手法。

[設計意圖]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要求學生在閱讀鑒賞中,要了解散文這種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努力落實這個要求。

第二個教學環節:學生深入文本,把握表現手法。(約8分鍾)

教學步驟如下:

1、學生用5至6分鍾再次閱讀文本第一部分。

2、學生用幾個詞概括第一部分的表現手法。

[設計意圖] 孔子曰溫故知新。既為建構新知作準備,又訓練學生閱讀文本與歸納概括文本特點能力。

第三個教學環節:以問題為鏈條,突破難點,落實語言訓練。約25分鍾)

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抓住地壇的特點進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寫,請找出描寫地壇特點的句子。」(這個問題難度系數不大,學生大多都能找出來。)

2、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如何理解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這個句子」要求學生結合地壇景物描寫討論品評 「荒蕪」「衰敗」這兩個詞的內涵。

(1)學生通過課文43頁「九壇」的簡介,了解地壇的歷史淵源。對地壇有一個大的感性認識。(最好的辦法是藉助多媒體展示地壇的歷史變遷,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了解地壇。)

(2)學生通過查字典明確:「荒蕪,是指因無人管理而滿野草。」「衰敗,即衰落,由興盛轉向沒落。」

(3)學生分別找出體現「地壇荒蕪」與「地壇並不衰敗」的句子,品味作者在其中包蘊的情感。此處不求讓學生能深能透地理解史鐵生的生命哲學,而重在啟發學生有所悟、有所感。

(4)教師提供帶個人色彩的感悟:時間可以消融人的痛苦與不幸,歷史可以包蘊個人的榮辱得失,人在自然的永恆的和諧里找到生命的真諦。

(5)討論寫景句子里的語言創新。

[設計意圖]突破難點,幫助學生領會地壇的歷史內涵和人文精神。體現重點,落實了語言訓練。

第四個教學環節:歸納小結,布置作業,擴展練習。

1、教師歸納小結本課學習要點: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徵來寫,並且適當

運用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寫作手法,注意語言的創新。

2、教師布置作業:談一談你母親的人生追求和生存方式給予你的影響,

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篇有關「我與母親」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建構其知識

與技能。我設計如上作文題,既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精神體驗,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訓練學生運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進行寫作。

解讀板書設計:

我與地壇

借景抒情 融情於景

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

[設計意圖] 追求簡潔,突出學習內容。

熱點內容
臘腸教學 發布:2025-07-17 06:45:47 瀏覽:954
幼兒在線教育 發布:2025-07-17 06:04:08 瀏覽:132
少兒模特步教學 發布:2025-07-17 06:03:33 瀏覽:643
水手的歷史 發布:2025-07-17 03:41:47 瀏覽:543
老人與海英語讀後感 發布:2025-07-17 03:11:34 瀏覽:427
程雲老師 發布:2025-07-17 03:00:34 瀏覽:948
二年級下冊語文書課文內容 發布:2025-07-17 02:23:11 瀏覽:503
師德師風報告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7 01:38:15 瀏覽:573
情景劇歷史 發布:2025-07-17 01:23:34 瀏覽:212
西湖的英語 發布:2025-07-17 01:02:08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