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初中語文背影教案

初中語文背影教案

發布時間: 2020-11-22 16:56:54

❶ 初中語文教學攻略大全劉平平【背影】教學片段師生對話的片段誰有求幫助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板書)

1、文中四次出現「背影」,請你在「背影」前加上定語,以修飾限定不同背景下的「背影」,以便理解四處「背影」的不同含義。

2、四次出現「背影」,作者重點刻畫的是哪一次,這與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畫有什麼不同之處,這一點對我們寫作有什麼啟示。

3、可否調整一下四次「背影」的出現順序,將後兩次安排在第一、二次之間(分組組織討論,教師巡迴指導)

師:同學們討論很熱烈,氣氛活躍,下面我們就來交流一下研究成果。

生:我覺得第一個「背影」設下懸念,給讀者留下無窮無盡的廣闊的想像空間,所以是設置懸念的「背影」。

師:很好。

生:我認為「背影」是本文的文眼,是貫穿全文的線索,起到點題的作用。故曰點題的「背影」。

師:你是從文章的線索與主題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可以說有一定的道理。

生:我想給第二次出現的「背影」加以望父買橘的定語。

師:這是從概括文章內容的角度來思考的,很恰當。

生:我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感動的、令普天之下所有華夏兒女都感動的「背影」,摧人淚下,感人至深。

師:可以看出你很激動,朱自清父親爬月台買橘子的舉動已深深地感動了你。

生:我覺得朱自清先生除了被深深感動外,還會有一絲的後悔或遺憾;因為二十歲的他當年並沒有很好地理解父愛,還有「暗笑他的迂」等不應有的心理。所以一旦理解之後,定會有自責之意。

師:你說得很有道理,見解獨到。我想朱自清先生是應該有遺憾或後悔之情的。

生:我覺得此時朱自清先生感動之情淹沒一切。因為這是他平生以來第一次真正理解到了父愛的真諦,第一次頓悟到了父愛的存在。

師:但我們不能否認朱先生此刻內心十分復雜,會有一點點遺憾懊悔之意,你們能理解接受嗎?

生:可以。

師:誰能說說第三次出現的「背影」。

生:我認為這是惜別的「背影」。朱自清在頓悟到父愛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理解父親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即將分別格外依戀。

師:分析很精彩。

生:我認為此處惜別的「背影」,寫得非常精妙,作者把它放在人流中來寫,距離由近到遠,視線由顯而隱,但感情卻愈來愈濃,沒有用濃墨重彩,只用白描手法,卻給我們留下無窮的想像空間,這是一種很成功的空白藝術。

師:你這是側重從藝術手法角度理解。

生:我認為作者此時心情應該很悲酸痛苦,特別是想到父親找工作的前景時,更會為父親擔憂。這樣父親怕兒子路上有閃失擔憂,兒子為父親的前程擔憂,從中我們能體會父子深情。

師:你的分析更深刻,觸及了文章的主旨。

生:我認為第四次出現的「背影」,是思念中的「背影」。是完成形象定格,令朱自清先生永世難以忘懷的「背影」。因為此時朱自清已身為人父,更能理解做父親的不易,所以此處更是感人至深。

師:你的分析,令老師感動。

生: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我想朱自清此時會有強烈的想回家看看的心理,而「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的父親則更想看到兒子。但生活就是這樣,難以如願,再多的思念也只能融入晶瑩的淚光中。

師:我有點疑惑,難道四次「背影」作者是平行分配筆墨的嗎?

生:不是。

生:作者詳寫的是望父買橘的「背影」,因這一情節感人至深,所以詳寫。

師:我明白你說的意思,誰還能進一步談這個問題?

生:我認為材料安排的詳略與否,與文章中心有關。這一情節是全文的重中之重,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愛,最能突顯中心,所以理應詳寫。

師:任何文章都是由材料構成的,那些與中心聯系最緊密的理應潑濃墨重彩。此外還有一點決定這一情節得詳寫,看誰能答出來。

生:因為從這一情節中,作者第一次頓悟到了父愛,第一次理解父親對自己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其他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所以要詳寫。

師:對。這正說明將後三次「背影」的順序顛倒是不適合的。

師:同學們,難道沒感覺到這種塑造人物的方法很特別嗎?

生:說來也奇怪。一般表現一個人物,都有正面描寫,都有音容笑貌,可本文留給我們的卻是「背影」,我想這個角度很獨特,算是獨辟蹊徑吧!

師:是的,這是一種從新的視角描寫。

生:我認為這個新視角之所以能成功,也就是「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為這是一位身體肥胖的、步履蹣跚的父親,爬月台留下的,其中的努力、費力、艱難的情狀可想而知,實在令人感動。

師:僅有獨辟蹊徑的精神,角度還不夠,還必須有真實的、感人至深的內容做支撐,否則就會華而不實。

師: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作者朱自清在描寫父親背影時所採用了哪些動詞,這些動詞能否替換?為什麼?(提問後教師小結)

師:我想對每個人的啟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體會收獲,這種獨特的手法技巧我們能學來,也應該學會。但更重要的是認真觀察體會生活,才能寫出深刻的作品來。否則再高的手法技巧,也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師:朱自清的這篇作品無非就是表現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我認為表現父親對兒子的愛只是一個方面,盡管是主要方面,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還有兒子對父親的愛。也就是說,表現父子深情。

 (三)融入主旨,

師:同學們,普天之下似乎只有母愛無邊,但我要告訴你們:在現實之中更有父愛的存在,可謂是「可憐天下父親心」呀!而「父母的心」,其實就是偉大的無私的愛。同學們,讓我們把這種偉大無私的愛傳遞下去,把中華民族的這一優良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❷ 李華平上了一堂什麼樣的《背影》課

【背影專題】李華平上了一堂什麼樣的《背影》課?
聽朋友說,李華平老師要走出「象牙塔」為川師一中的孩子們教授《背影》,很是激動。10月27號一早起床便來到川師一中的學術廳。第一節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肖培東老師給孩子們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肖培東老師的課如「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引導孩子們深入扎進文本的字里行間,扎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慢慢地讀,細細在品。孩子們在肖老師營造的課堂氛圍里領略著主人公小亨特掛在懸崖上無助的恐懼,爬下懸崖後的欣喜。因為看過、聽過肖老師很多的課,課如其人「優雅風范,潤物無聲」便是我對肖老師的課的一貫感受。自不必多說,不斷地學習和研究肖老師的課,便是我定格的心態。
第二節是李華平老師的授課。六年前,曾經慕名走進過華平老師工作的成都嘉祥外國語學校聽過他的《荷塘月色》,留存在我記憶深處揮之不去的感受是:充沛的激情、嚴密的邏輯、豐厚的文化底蘊。學生從華平老師課堂上所獲取的是散文學習的方法。時隔六年的今天,華平老師走出高校這個象牙塔走進初二的孩子,他的授課會留給我們什麼期待呢?帶著這種期待,我選擇坐在了離學生,離授課老師最近的最佳觀課點。
從開課到聽課結束,「堅守語文教學的正道在於撬動學生學習的支點」這一感性認識逐漸清晰起來。
一、授人以情,撬動學生學習的情感支點
華平老師躬身於學生之間,語音,細若蚊足; 手勢,充滿愛撫。與學生交流了什麼,我確實沒有聽清楚。但從孩子們愉悅的表情可以看出,華平老師已經先聲奪勢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他已經慢慢地走進了孩子們的內心。有些納悶:在省骨培訓課堂上聲如洪鍾他今天怎麼變得如此的輕聲細語?他是深諳「親其師,信其道」的師訓的。
該開始正課了吧?
PPT視頻出示箴言:「真正的人才是跳出來的,不是挑出來的; 人生的機會是搶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 語文的味道是品出來的,不是吞出來。」此箴言似乎與該課授課內容無關,好像李老師在帶領學生搞「野炊」。正如有專家評課所言,如果一堂課缺少些許「有用的廢話」,孩子們是無法真正走進課堂深處與老師一道遨遊的。細細品味華平老師的「野炊」,起到了什麼作用呢?從本堂課的小處說起,李老師自創的箴言激發了潛藏在孩子們內心深處的言說慾望,為該課的成功推進舉起了一顆重重的石頭。孩子們在朗讀箴言的過程中將發言的信心、精讀文本的方法內化於心,為課堂後期踴躍發言奠定了情感基礎。華平老師這一招箴言奉送,遠比那些要求學生「要積極發言、要大膽發言」等蒼白無力的開場白高明得多。從孩子成長的大處看,哪一個人由成長到成功不是這三條箴言在起作用呢。如果我們教師每堂課都像這樣為孩子們送上箴言,在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即便是孩子們暫時不能取得成功,成長將是必然的。採取溫文爾雅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溝通,力求撬動孩子學習的情感支點是一堂成功的課的前奏曲。
該開始正課了吧?讓人意想不到是……
二、授人選擇,撬開學生閱讀的經驗支點
李老師准備了三套學習方案「指向文本閱讀能力提升的閱讀學習、指向文本一般閱讀方法的閱讀學習、指向寫作能力提升的閱讀學習」讓學生選擇。李老師在進行充分的課堂調查的基礎上尊重絕大多數同學的學習需求,選擇了第二種學習方案。李老師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將學生學習的起點建立在已有的能力基點上,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哪兒,一直是困擾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總是一廂情願地把自己認為對的想法強加給學生,為學生「學」考慮得少,為自己的「教」考慮得多。不管學生「買賬」還是「賣帳」,一味的兜售教師自己的想法,成了語文課堂教學的通病。李老師「建立在學生閱讀起點上的閱讀教學策略」給了我們語文教師很好的示範。
開課前的小插曲讓我記憶猶新。請同學們記下本堂課40分鍾完成的時間,時間到了麻煩那位同學告訴他一下。作為大學教授的李老師,應該在跟成人授課的長期實踐中形成以90分鍾(或者更多)為單位的課堂時間觀念才不違背常理,可是,他走下成人課堂來到只有40分鍾或者45分鍾的初中課堂,能堅守40分鍾的班級教學常規,我們暫時拋開「勇氣」一詞的片面理解去探尋勇氣背後的教育內涵。我們都知道,初中課堂40分鍾(45分鍾)的規定是與學生的身心發育情況引起的注意力的專注程度作為理論依據的。然而,有些專家課堂,授課老師們為了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隨意延長課堂時間而置學生的生命成長的規律而不顧,已經令我們憤慨過。今天我們在對李老師做法之於「勇氣」的理解基礎上可不可以多一層「尊重孩子生命成長的規律」的理解?供商榷。
三、授人以漁,撬起學生閱讀的方法支點。
(一)授課過程邏輯結構嚴密。
從李老師授課過程的邏輯結構:①閱讀箴言,鋪墊激情→②初步感知,了解大意→③到篩選信息,了解背景→④提煉信息,把握內容→⑤細讀文本,體會情感→⑥再讀箴言,強化意念。整個授課過程從形式到內容,形成一個由淺入深的、系統的邏輯學習結構鏈式。在課堂最後的回顧反思階段李老師向學生強化這種閱讀學習鏈式,其目的不言自明,讓學生懂得閱讀一篇文章的基本方法。我想,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長期立體的訓練學生閱讀的「漁」,學生捕捉到平靜水面之下的「魚」應該不是難事。
(二)授課過程設置問題梯次漸進。
在「初步感知,了解大意」階段,李老師設置了下面兩個問題「這是一篇 (體裁)的文章」、「這是一篇 (內容+體裁)的文章」。在學生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之上,這兩個問題先後呈現。面對學生的回答,李老師不是將自己預設的答案一股腦兒的兜售給學生,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不斷自我修正自己的想法一步步地登高望遠。
(三)從文本語言的矛盾中探尋寫作背景
「作者朱自清在什麼背景寫的這篇文章,其實作者已經言說了,同學們能找出來嗎?」李老師拋出此問,課堂超乎尋常的安靜。此安靜,不是茫然無措膽怯地迴避老師顯現出來的被動安靜,而是學生帶著問題,思維翻江倒海的內動過程。當然,學生尋找文本信息點不那麼准確之時也正是老師出手相助之時。此時,李老師抓住時機,提示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文章最後一段話。讓學生漸漸領悟:父親的膀子疼痛得厲害,也充其量是患了一種肩肘炎,但患肩肘炎離「大去之期不遠矣」的矛盾背後深深地潛藏著父親的另外的復雜情感—-盼望兒子能早日回家探視的依戀情懷。李老師引導學生緩緩地走進朱自清先生父親的內心世界後自然地得出結論:「作為兒子的朱自清先生深深地懂得,病情不太嚴重的父親真實的內心需求,父親的這一需求深深地觸動著朱自清先生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感動。朱父之於兒子的情懷與朱自清先生「久未見父亦盼見父」的情感產生了共鳴。這共鳴觸動著朱自清先生提起了手中的筆成就了此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正如王榮生先生所言,「作者要說的,作者在文本中都說了」,然而我們很多老師,總習慣於到文本外面去尋找資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本課,華平老師引導學生真切地踐行了「一切信息來源文本」的信息捕捉理念。
(四)精選課外材料解碼語言內涵
「家中光景很是慘淡」,除了文本中「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等寥寥數語以外,沒有其它語言能讓學生體會到「慘淡」的內涵。此時李老師用PPT顯示「花廳上只剩下幾幅清人的字畫,一張竹簾。往日的巨大古鍾,朱紅膽瓶,碧玉如意,板橋手跡早已進了當鋪。」並讓學生反復閱讀體會。「慘淡」的內涵學生雖仍然不能言說(並不是所有的詞語的內涵我們都能言說),但結合前面的相關文字材料學生通過想像、聯想,朱自清先生家中「慘淡」的光影更加形象的紮根在了學生的意念之中。為學生營造了一種雖不能言說卻意象清晰的畫面。李老師補充的材料,讓「慘淡」的畫面更豐滿,讓「慘淡」的情感更豐厚,為激發學生的情感做下了堅實的鋪墊。課堂上一學生不由自主的站立起來背誦龍應台《目送》的一段文字引來全場掌聲,足以證明「精選課外材料解碼文本語言內涵」的效度。
借川、浙兩省著名特級教師鍾亮、肖培東老師的現場評課作為這篇聽課感悟的結語。「華平老師的授課把握了文本體式特點,教會學生有目標的學(有方向的學)目標定位清晰,用活了課文這個例子,四個環節落腳點在方法上,無旁逸斜出,返樸歸真(鍾亮語)。沒有一個人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完美而來的,提升一個細節,在「背影」文字精彩處加強朗讀的力度(肖培東語)。」
什麼是語文教學的正道?著力撬動學生語文學習的支點!

❸ 初中語文社版語文背影是幾年級的

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7課,61頁。

❹ 急求初中二年紀語文教案,課文第一課是朱自清的 背影.要這個版本的教案 - -幫幫忙,在家復習

給個郵箱把 可以么

來自 大科學 團隊

❺ 初中語文。《背影》閱讀理解。給好評 1.你怎樣理「我那時真是太聰明了」這句話 2.「他用從手攀著上

1、這是一種反語的修辭手法,魯迅的文章中也經常用到。這句話表達出了成年後的朱自版清再回首往事時權,對當初自己的的無知或者是懵懂而自責,那時的他並沒有理解父親的艱難,時至今日,他才深深領悟到父親的艱辛與偉大。

2、攀字是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動作細節描寫,刻畫了父親攀欄桿的情景,從父親的艱難中突出父親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感激。

❻ 一篇初中作文教案

初二語文第二單元作文教案
捕捉細節 體悟關愛
[教學設想]
本單元以「關愛」為主題,綜合性學習中要求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鑒,寫一篇表現「關愛」話題的親情作文.針對當前很多學生覺得生活平淡枯燥、感受不到什麼動人的東西.不知道如何從平常的生活中選擇材料表現自己,抒發的情感的狀況,我進行了一堂作文指導課.讓學生體悟關愛,來一次心與心的真摯的交流,學會關愛.
[教學課時]
2教時
[教學實錄]
一、導入
古往今來,「關愛」是人間真摯而美好的親情,「愛」這個主題曾被多少詩人謳歌,被多少常人惦念,描寫「愛」的詩文往往最具真情也最能打動人.請你說說看,在我們身邊有哪些互助互愛的事例
二、寫作指導
1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人寫文章,總覺得無話可說,事實上只要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細節進行描寫,說真話訴真情,就能打動讀者
2隻要我們仔細觀察生活,就會發現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小事同樣能體現關愛之情.如果我們在寫作時能盡可能地抓住真實、生動的細節進行定格放大,運用多種手法將細節寫真實、寫具體、寫生動,盡量做到細微之處顯真情,同時用最美的語言將自己的對關愛的體會、理解和感悟真實地表達出來,那麼我們的作文便是成功的.(可結合《背影》一文的寫法對學生作指導)
三、隨堂作文
以「關愛」為話題,自主擬題,寫一篇表現人與人之間友愛互助之情的文章.
要求
1) 說真話訴真情,用生活中的小事體現關愛之情.
2) 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細節進行描寫.
3) 不少於550字.
四、小結
[教學反思]
此次作文使學生們認識到關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的重要性: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而作文又源於生活,只要我們以積極的態度去觀察生活,善於捕捉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亮點,便不會無話可說,無情可抒了.同時此次作文也使學生們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學會了以互愛互助的心態抒寫平常的事情,學會了摒棄自私自利、感情虛假等不足之症.也在無形之中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生活處處有真情.有了一顆關愛的心,你就會覺得生活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有意義的.讓我們用心去感悟,學會關愛,擁有一顆關愛的心.
來自網路DOC

❼ 為什麼《背影》能連續選入初中語文課本

我的見解是:其一,朱自清老師本人對父愛的深深感悟,以及這篇文章採用平實的語言卻將父愛的種種顯露於字里行間,這種寫作手法值得學生們學習;其二,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並且就學生而言,心智還不算成熟,正需要這種積極地東西去指引、影響他,此文雖然只提到了父親,但是這只是一個縮影,是長輩對晚輩的愛的縮影,是很好的一篇文章。

❽ 初一語文課文第五課背影課後練習題

初中習題:(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五四學制)語文八年級上,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人民教育出版社,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5年初審通過) 段落結構: 開頭破題——點題 事情開端——引出 望父買橘——刻畫 父子分手——惜別 結尾抒懷——照應 一、熟讀課文,把四次寫背影的文字找出來,聯系全文細細品味,回答下列問題。 1.復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父親的背影的?為什麼寫得這樣詳細? 2.課文寫父親離去時的背影,是怎樣寫的?有什麼作用? 3.課文結尾寫作者讀父親的信,又見父親的背影,卻是在「晶瑩的淚光中」見的,這是什麼原因? 本題抓住「背影」這個重點,由此切入,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研究課文特色。 答案: 1.復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可從「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起至「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 四次寫背影的文字: ①「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作者這樣描寫父親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寫,寫衣帽,然後作動作描寫,用特寫鏡頭精細地描寫爬月台的動作,還用自己的感情烘托這個背影。 這個背影,在全部故事情節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腦,最能體現父親的愛心,所以寫得這樣詳細。 2.父親離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寫,由近而遠,由顯而隱,並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寫這個背影,能表現這樣的感情:為父愛感動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戀、惆悵,想到父親前程艱難,又格外悲憫、辛酸。 3.父親在信上說到了「大去之期」,身體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淚如泉涌,含著眼淚想到父親對自己的許多好處,想到父親的背影,所以這一處背影是在「晶瑩的淚光中」見的。 二、一些語句,或者能標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或者在寫人敘事狀物方面富於表現力,或者含意深長,耐人尋味,或者最能表現作者的情意,這樣的語句稱為關鍵性語句。試聯繫上下文,指出下列關鍵性語句的表達作用。並從課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關鍵性語句,說說它們為什麼是關鍵性語句。 1.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本題指導學生在閱讀中要注意關鍵性語句,引導學生識別關鍵性語句,體會關鍵性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1.這一句表達對父親的思念,為全文定下感情基調,又提示全文內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讀者產生懸念。 2.這一句點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於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籠罩在哀傷的氛圍之中。 第六段中,關鍵性語句有這樣一些: ①「我買幾個橘子去」,是這個片段內容的提要。 ②「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這是父親過鐵道之所以困難的一個因素,不然不至於如此艱難。 ③「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說明父親是堅持要自己去的,這一處很關鍵。說明父親覺得能為兒子盡心盡力才舒心。 ④「蹣跚」一詞很關鍵,連平地走路都是蹣跚而行,可想而知上下月台更難了。 ⑤「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一句不僅是本段關鍵的一句,在全文也是關鍵的一句,全文的焦點就是這個背影。 ⑥「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這一句表現了父親的心情,買橘子雖然辛苦,心裡卻很高興。 ⑦「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這一句能表現父親對「我」的憐惜、體貼、關照。 ⑧「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這一句又寫背影,而且包含非常復雜的情意,所以也是關鍵性語句。 三、課文寫父親送兒子上車過程中說的四句話,都很簡短,意思也很平常。請找出來,並聯繫上下文,體會這些話語朴實而簡潔的特點,以及所表達的憐愛兒子的深情。 本題體會語言描寫的特點,體會話語包含的感情。 四句話是: ①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②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③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④進去吧,里邊沒人。 ①句:父親當時急於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心目中高於一切,惟恐兒子路上有什麼閃失,所以最後決定還是由自己親自送。 ②句: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盡夠心意,看見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父親也看在眼裡,自己費點事,能讓兒子受用,他是心甘情願的。他還生怕兒子跟著出來,忘了行李。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 ③句:父親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 ④句:父親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裡還是惦記著兒子,依依不捨。他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兒子小心,什麼都為兒子著想。 四、下邊兩題中,選做一題。 1.有人說,本文失之傷感。「一個20歲的大男孩是不是還要父親這么照顧,而面臨離別,是不是會這么容易流淚,我很懷疑。」你的看法呢?可以與大家討論一下。 2.課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說自己「聰明過分」「太聰明」,為什麼這樣說?你在自己的長輩面前,也有這種自作聰明的情況嗎?說出來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深入領會文章中一些表達得比較含蓄的感情和沒有說出來的意思。 第1題須結合文中交待的特定的背景來討論。當時祖母去世了,父親也失業了,這雙重的打擊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我」是一個20剛出頭的青年,情緒上就更敏感、脆弱些。所以,文中的「我」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 第2題體會課文中自我反省的語句,引導學生注意調整心態,體會家庭親情,並在交流中進行口語訓練。一個人小時候,覺得父親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齡段,血氣方剛,又懂事又不懂事,會覺得父親並不可敬,還以為自己比父親強。真正成熟了,即使真比父親強得多,也會覺得父親可親可敬。八年級學生在長輩面前自作聰明的心理正在萌生,談談這個問題是很有好處的。 說「聰明過分」「太聰明」,是回想八年前在父親面前那種心態太不應該了,父親為自己跟人講價錢,囑托茶房,都出於愛心,可是自己對父愛竟麻木不仁,一味自以為是,好像比父親還高明,實在是太不聰明了

熱點內容
重慶瑜伽老師 發布:2025-09-22 07:31:56 瀏覽:747
埃羅芒阿老師本 發布:2025-09-22 07:19:27 瀏覽:402
師德新說心得體會 發布:2025-09-22 06:40:00 瀏覽:150
數學題超難 發布:2025-09-22 04:56:19 瀏覽:929
女和女親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9-22 01:20:32 瀏覽:236
開展微格教學 發布:2025-09-22 00:07:23 瀏覽:867
化學銷售 發布:2025-09-21 23:38:45 瀏覽:271
英語教學法題 發布:2025-09-21 22:54:23 瀏覽:701
龐麗老師 發布:2025-09-21 20:32:58 瀏覽:966
一年級數學優質課 發布:2025-09-21 20:23:38 瀏覽: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