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
❶ 淺談語文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作用
語文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之一,她從小就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和學習,讓我們知道中國的漢字,中國的文化。
❷ 淺談語文教師好當與否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工具學科,語文教師是這門學科的「領路人」,語文老師的基本功直接影響到所「領」的學生。語文教師一貫要求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可是別忘了,提出這一要求的前提是語文教師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如果教師的基本功不夠扎實,又如何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呢?
本人認為,做一名合格的中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幾項基本功,才能勝任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
一、基本素質
教師的基本素質首當其沖的是師德素質。師德不能等同於職業道德,但卻函蓋職業道德。我覺得職業道德主要是針對物品或沒生命的,或有生命也不是傳道授業與做人思想工作的。教師的職業道德重要的在於「師」字上,即為人師的職業道德。只是時下還有多少人能夠有稱職的師德呢?!當下的教育,教師一方面出現職業倦怠,一方面卻師德退化!
教師的基本素質應還包括人文素養,沒有人文素養的教師眼中根本就不會有「人」的存在,我覺得人文素養應包括帶頭遵守文明公約、法律法規等,並成為踐行的時代先鋒。也就是說,教師要在遵守社會文明等方面真正為人師表!
二、基本知識
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每一個教師要具備一定的基本知識,即包括教育理論、學科知識、心理學知識等,教育理論的豐厚與否往往束縛一個教師的發展與理論素養的高低,甚至影響到教師的思想進步與否;而學科知識除了學科的相關基礎知識外,還應包括學科的前沿知識;因為現在的學生壓力大,心理又非常脆弱,這就給教師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難度,因此,教師的基本知識應該要有心理輔導的知識,再說,教師本身也需要心理的自我調適能力。
三、基本能力
教師的能力是什麼呢?我認為應該是學習能力、科研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寫作能力、組織教學能力、協作能力等。知識日新月異,特別是網路的盛行,讓知識的傳播與創新更快,因此,教師如果沒有學習能力,不能與時俱進,便會成為時代的落後者,會影響到自身的發展與教育水平。況且,現在對於終身教育或終身學習理念的提出,作為一名教師更應該成為這一理念的先驅
❸ 淺談語文教師如何提高專業素養
什麼是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我認為就是新穎的教學觀念和淵博的知識,嫻熟的教學技能,靈活的教學機智,熱情洋溢的精神風貌,嚴謹求實的教學風格,簡練幽默的教學語言,美觀漂亮的教學板書,親切自然的教學儀態等。語文的內涵如此豐富,語文教師的職業如此美麗,那麼,語文老師應該怎樣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構築自己的美麗人生?淺談一下我的幾點看法:就你所了解的狀況而言,提高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還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工夫? 答:我認為應從以下五個方面提高語文教師自身的素質,與各位同仁共勉: 一、要有高度的責任感 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以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世界觀幫助學生辨別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與假丑惡,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2、經常參加政治時事學習,了解掌握並執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政治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3、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有崇高的職業理想,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 4、應重視語文學科的價值取向和熏陶感染作用。 二、要有廣博的知識體系 俗話說:「藝多不壓身,處處留心皆學問,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知識的淵博主要體現於以下幾個方面: 1、具有各方各面的綜合知識,不求甚解,但願廣博。如具有政治學、經濟學、史學、哲學等方面的一些基礎知識,發展各種業余愛好。這樣,既豐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拓展知識面、有助於自身的全面發展,又有利於語文教學工作。 2、具有豐富的教育理論。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健康狀態,並用自己的積極情感去感染學生,從而建立良好的課堂氣氛,促進教學效果的改進,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潛能。 3、要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 三、要有高超的專業技術 語文教師必須具備高超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才能保障課堂教學的開展,才能有效的把知識和技術傳授給學生。 1、有較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如講課口齒伶俐、吐字清晰、准確精煉,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2、有開展語文課外活動的能力。如組織學生開辯論會、詩歌朗誦會等。 四、要有過硬的文學功底 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學素質,有過硬的文學功底,才能提高學生的文學素質。 1、教師應該多讀一些有較高品位的文章。如中學語文《課程標准》建議學生讀的課外讀物,教師一定要讀,而且要細讀,精讀 2、語文教師應多寫一些下水作文。 五、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充實和鍛煉自身的創新意識,以便更好地施教於學生。 總之,我們語文教師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充實、完善自我,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練就過硬的專業本領,並在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基礎上,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為人師表,給學生做出榜樣!
❹ 「淺談語文對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這需要我們先弄清文化本身的含義。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認為,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等凡是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習性的復合整體,總稱為文化。然而,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定義傳統文化,也會產生無法對文化進行傳承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在傳承文化時,我們總是通過抓住其主要特徵進行傳承,過多的內涵會導致我們無法很好地對其進行消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並不是傳統文化的所有方面都值得我們繼承,在傳承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抓住其中的優秀部分。具體而言,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一是在知識體系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種是見聞之知,一種是德行之知。前者主要是一種對天地自然和鳥獸魚蟲規律的知識,後者則主要是一種對人類道德本質的知識。就兩者的重要性而言,中國古代人認為德行之知是高於見聞之知的。人們獲得這兩種知識的主要途徑則是學習五經。
二是在藝術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藝術一詞,但是相對於藝術,中國傳統文化更看重技藝。孔子認為有六種技藝最值得學習,分別是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藝都有很明顯的藝術特徵,以「書」為例,中國古代就發展出了世界范圍內獨一無二的書法藝術。
三是在習慣方面,這涉及了中國傳統人文的社會組織形式。在這方面,中國古代社會是以家為組織單位的,一切的風俗習慣都是以家為中心展開的。到如今,家庭觀念還是中國人觀念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中國文化最顯著的三個特徵包括三個方面,在知識和信仰上主要以對道德的認知為人所追求的目標,在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方面主要以家為單位而展開,在風俗藝術人文方面則主要表現為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藝。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對於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都是必要的,因為每個中國人對自身的身份認同從根源上都要從其文化特徵中判斷。但是,這並不能回答為什麼我們在小學階段要以語文為媒介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符合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內在要求
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漢語,漢語作為世界歷史中最悠久的語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根植於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漢字的字形來自甲骨文、金文中對天地萬物的模擬,如山、水、日、月等漢字都有著鮮明的象形特徵。根據筆者的觀察,通過對這些漢字字源的學習,可以加強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與認知。此外,現代漢語中的很多語法習慣也來源於古代漢語,如主語在前,謂語在後,動詞謂語在賓語前,定語和狀語在它所修飾的中心詞前這些用語習慣都是古今一致的。
2.符合小學語文教學對德育的要求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綜合素質成為教育界重視的考核內容,其中道德素養成為重中之重。語文教學的一大目標就是通過具有道德感化力量的語文課文,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據筆者觀察,現在很多小學都已經開始圍繞語文教學將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忠義等思想引入其中,很多小學從一年級起就開始讓學生背《弟子規》等古代文化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傳統文化教育是小學語文加強德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3.符合小學語文對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要求
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而人文素養主要包括對歷史、哲學、文學的熟知程度。目前,小學語文已經開始關注語文教學和傳統的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術的結合,藝術極大地豐富了語文課堂的內容,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只是接觸到語言文字和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更接觸到漢語言文字背後的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化體系。
❺ 淺談語文教學如何打造高效課堂
為課堂做好充分的准備 軍事上不打無准備之仗,教學上也應該不上無准備之課。在課堂教學中,要想達到高效,必須對本堂課的目標、內容、重點難點、組織活動的方式等有細致的考慮;而且,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掌握程度、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等有充分的了解和預見。這樣,上起課來才能從容不迫,游刃有餘,效率自然高。
❻ 淺談對語文課程標準的理解
對於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段話已明確的告訴我們,語文課程的性質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對於這一具有權威性的答案,絕大多數人都表示贊同。這一認同,將語文與語文課程的性質做了統一性的認識,而並沒有將其分開來理解。
對於這一權威性定論的表述以及對語文課程性質的個人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我想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語文課程的性質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對於這一個結論我是認同的,它從很大程度上囊括了「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的研究成果,但並沒有完全解決這個爭論。從「語文課程的性質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句話我們可以分出很多種結論:一、工具性與人文性有同等地位;二、工具性與人文性地位不平等(包括:工具性中蘊含人文性或者人文性中蘊含工具性)。下面來分析一下。
工具性的觀點:對語文一詞的界說,人們習慣引用葉聖陶先生的話:「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的話叫書面語言,語文一名,始於1949年之中小學語文課本。彼時想法,口頭為語,筆下為文,合成一詞,就稱為語文。」語文即語言,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由此推理得出語文的本質屬性是工具性。認為語文科的任務只是培養一種基本的生活能力,這就把語文學習的意義局限在人的「生存性』,方面。
持工具性觀點的人主要是從物質生活的層面認識語文教育,把語文教育看做僅僅是維持物質生活的一種技能。這必然決定了將語文教育的重點放在言語的技能訓練上,只是從語言學的角度孤立地看待語文教育,使語文教學較多地停留在繁瑣的語法規則和字、詞、句的規范使用上,使語文課忽略其他應有的屬性。實際上,現代語文教育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語言的使用技能、語基知識,以應立身處世之需,而且更應注意到創造性、想像力方面,人格的塑造及綜合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它包含了智力因素開發和非智力因素的養成,而這些恰恰是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
人文性的觀點:對「人文」最早的解釋見《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化,教化,即教育之意。所謂人文性,指的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的自我關懷,以人性、人道為本位的價值取向,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系、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目標是追求美和善,其核心是以人為本。
持人文性觀點的人,認為工具性太狹隘,忽視了教育的對象和主體--人。而語文教育也是教育,它注重人的尊嚴、價值、個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其最主要的特色是對人的關注,對人精神的培育。語文的形式是語言文字,是表達技巧,而內容則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祖國語文和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等。
從以上我們似乎可以看出「工具性與人文性有同等地位。」這個觀點較全面的表述《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的語文課程性質
❼ 淺談小學語文如何進行有效復習
語文學習,最基本的要學會聽課,掌握老師要求的知識點。同時,學習要有計劃,計劃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同時也有利於要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如果寫作能力差,就一周寫一篇作文,如果閱讀差就一天練習一篇閱讀理解,如果基礎知識差就每天抽出點時間記憶背誦一下,等等。
1、學好語文重點之一:字詞、古詩詞、古文等的記憶背誦或賞析。這類知識的學習重點在課堂上,課上要專心,課後多花點時間去記憶背誦、理解運用。
2、學好語文重點二:閱讀一定要強化,最好能夠做到每天練習一篇閱讀。另外可以學習一下快速閱讀,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可以激活我們「腦、眼」潛能,培養和提高我們的閱讀速度、歸納分析、理解記憶等方面的能力。掌握快速閱讀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時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快速閱讀的具體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軟體》,我自己學生時代練習過,現在也在受益。
3、學好語文重點三:提高寫作能力。寫作的基礎是素材和思路,平時要多閱讀多積累。高中學習是比較緊張的、時間也很有限,我前面提到的快速閱讀在素材積累上就可以提現出很大作用。有了積累,可以多看看那些優秀作文,找找寫作的思路,要多動筆寫,學會借鑒、運用、融會貫通,這樣寫作能力才會不斷地提高。
語文成績提高也是需要做題的,平時不能只是一味的記憶背誦,防止眼高手低。
❽ 以淺談語文對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國文化結構和文化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西方文化湧入和新生文化的興起,對於調節我們的生活方式、豐富文化生活起到積極的作用,但也給傳統文化帶來了極大的沖擊。這種沖擊,在廣大青少年學生中尤為突出,這種現象,也闖進了本該單純的小學校園。不少學生對快餐文化、網路文化、西方節日文化等興趣極厚,樂也融融,但對我國傳統文化卻缺乏基本的常識,對我國古代志士仁人的光輝形象知之甚少,對傳統節日了解十分蒼白,對傳統文化倡導的自強不息、仁愛禮讓、修身正德等文化精華懵懵懂懂,根植不牢。這種沖擊和現象使得社會上有些人沒有家國情懷,沒有社會責任感,不懂處世倫常,不懂尊老愛幼,行為上見利忘義,喪失人倫。而沖擊到小學生身上,則表現為自私、冷漠、和同學相處時斤斤計較,對老師和家長的培養撫育沒有感恩之心,使得許多有識之士常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反思自身,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除了來自外界的沖擊,還因為我們自身做得不夠好,使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缺乏正確的認識和了解,也缺乏足夠的熱愛。其實,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基因,曾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與成才。西方著名學者曾言,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足見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域外如此看重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國人更應自覺加以傳承和弘揚。而這一項工作,應更多地體現在學校內,體現在語文課堂上。現今,我們的語文教學有時已陷入「文本主義」的框架,缺乏人文情懷。有的是機械背誦文章詩句,少的是對這些精華句詞的分析與品味;有的是大量試卷的題海戰術,缺的是對經典好文的閱讀與賞析。這樣的語文教學是單調的,評議課堂是蒼白的,無法提升學生對母語學習的興趣,更遑論對傳統經典文化的教育,承擔對其傳承的使命。
語文課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如果讓一支沒有深厚文化功底的教師隊伍來組織實施,其結果不堪設想。因此,語文教師要堪此重任,除了教師必備基本素質之外,特別要提高以「文史哲」為核心的人文素養,自覺加強自身歷練。我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科學、哲學、史學、藝術 、習俗等兼容並包,且有粗精優劣之別,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文史哲知識和辨別優劣的眼光,在引領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瀚海中劈波前行時,讓學生運用辯證的方法,棄粗取精,吸納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文化精華,拋棄不適時宜的文化垃圾,使傳統文化得到真正的傳承和捍衛。此外,還要具有較強的傳統文化修為,為人師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捍衛,不僅要落根於學生的心中,更要表現在學生的言行舉止上。師者有世范之義,教師要讓學生從之,必須具備較強的傳統文化修為,集傳統文化精華成分於一身,思想境界要高,德行要正,術業要精,在學生面前能以身作則、樹起標桿,讓學生真真切切看到在傳統文化影響下教師的優秀形象,進而在心底里敬佩之,行為上效仿之。
在現行的語文教材中,文言文和古詩文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要傳承和捍衛傳統文化,可以在文言文和古詩文教學中打開缺口。
一、指導學生豐富成語和名言佳句的積累,形成傳統文化積淀。
成語言簡意賅,使用率極高,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如精忠報國、捨生取義、業精於勤等等。有些成語本身就是典故,趣味性和歷史性都很強,如拔苗助長、掩耳盜鈴、刻舟求劍等等。名言佳句內容上或明理,或持節,或修為,或自強,或治學等等,形式上對仗整齊、寓意深刻,濃縮了古人的偉大智慧,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完成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定時定量地積累成語和名言佳句,並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尤其是在作文中掌握運用。久而久之,學生的成語和名言佳句的儲備量就會不斷增加,優秀傳統文化也會隨之紮根於學生的心中。
二、讓學生學會賞析人物形象,汲取人物形象中的優秀文化成分。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有些是根據文言文改編的,其中不乏名篇佳作。裡面的人物形象骨肉豐滿,栩栩如生。在這些人物形象身上,秉承著民族的優秀文化,如《楊氏之子》中的楊氏子,聰敏機智、彬彬有禮;《將相和》中的藺相如以國為先、私仇置後;廉頗幡然悔悟、勇於認錯;《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晏子使楚》中的晏子忠貞愛國、顧全國家利益等等。要指導學生運用辯證法的眼光,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提升自身人格。這樣,傳統文化的精華才能星火相傳、生生不息。
三、讓學生過好傳統節日,維護民族文化的特色。
經過歷代積累,我國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傳統節日系統,但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重陽等等。傳統節日蘊含著我國歷史、人文、習俗等方面的元素,具有東方民族的特色。在語文教材中,反映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不少,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傳統節日為依託,指導學生創新過節形式,拓寬傳統節日文化的輻射面,如對春節、中秋等節日,應拓展以促進社會和諧、增強民族凝聚力等內容,充分體現家國情懷;對清明、重陽等節日,應拓展以不忘根本、敬老愛幼等內容,充分體現感恩圖報的品質;對端午節,不僅讓學生了解民族習俗的特色,更要讓學生傳承屈原的愛國忠貞的氣節和情操。過好我國的傳統節日,依淺處看,可以維護民族的特色;依深處看,可以弘揚傳統、把根留住,增強文化的軟實力。讓學生懂得,我們不能重演邯鄲學步,在轟轟烈烈的聖誕狂歡之中,忘記自己從哪裡來。
當然,傳承和捍衛傳統文化的方法和途徑不止以上三個方面,如加強語文課外實踐,讓學生從實踐中傳承等也必不可少。總而言之,我們傳承和捍衛傳統文化,並非盲目自戀,裝腔作勢,也並非排斥異己,抱殘守缺。而是以兼容並包的態度,用明辨是非的方法,吸納世界優秀文化,洋為中用;弘揚傳統文化精華,古為今用。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在走向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我們才能贏得國外尊重的目光。
❾ 淺談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如何進行評價
新課程標抄准中指出,小學階段閱讀能襲力主要包括幾個方面:對文章重點語句透徹理解的能力;對文章重要信息進行篩選、歸納、總結的能力;對整篇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觀點的把握能力;對文章表現手法的認識能力,包括對各類文體的認識,對文章立意、結構、構思、語言的認識。② 筆者認為還應加上兩個方面:有一定的閱讀速度,就是指的是規定一分鍾之內讀多少個詞;並通過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效率。閱讀了大量的文獻對閱讀能力的闡釋,提升了我對語文閱讀能力的理解,那就是在一定的閱讀速度下,能理解文章重點詞句,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對文章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有積累好詞好句,寫讀後感等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語文素養。這種能力是在語文課內學習學到的,走向課外去運用,再從課外回歸到語文課內學習來,從而提高了自己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