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小班教案
Ⅰ 幼兒園小小班數學《認0》的教案
活動目標: 1、 認識「0」,知道「沒有」可以用 「0」來表示。 2、 在游戲中體驗快樂。 活動准備: 「0」「1」「2」數字卡片、一個空盒子、音樂磁帶、一張圖片 活動過程: 一 、引題 師:有一位數字寶寶要到我們小一班來做客,(老師出示一個盒子),它就藏在這盒子里,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想) 教師打開盒子:咦,盒子里有什麼東西嗎?(沒有),沒有用什麼數字寶寶來表示呢?(沒有就用數字」0」來表示),」0」寶寶來了! 二、認識數字寶寶「0」 師:我是」0」寶寶,小朋友你們好!(「0」寶寶你好)看看「0」寶寶長的怎麼樣啊? 圓圓的象什麼呢?(幼兒自由發揮) 師:我們來做一個游戲,小朋友把兩只小手舉起來,藏起來一隻,再藏起來一隻,現在小手還看的見嗎?(看不見,沒有了)師:對了,沒有了我們用什麼數字寶寶來表示呢?(游戲再進行一次) 師:現在「0」寶寶要和小朋友做游戲,我們看見一個「0」寶寶,小朋友就點點頭,看見兩個「0」寶寶就招招手,看見三個「0」寶寶就扭扭扭。 教師再出示盒子,在盒子里放了一樣東西,師:現在盒子里有什麼呢?有幾本書?(一本)那麼現在能不能用「0」寶寶表示呢?(不能,要用1來表示)出示字卡「1」。再放一樣東西,,師:現在要用什麼數字寶寶來表示呢?(「2」寶寶來表示)出示字卡「2」。 三、游戲 師:(出示圖片)「0」寶寶帶來了很多朋友,要和小朋友玩捉謎藏的游戲,小朋友看看,「0」寶寶都躲在哪裡?我們把它們找出來貼在身上,一起和「0」寶寶跳舞,好嗎?(放音樂)老師與幼兒共舞。
Ⅱ 小班數學教案該怎樣備課
活動目標
學習按物體的形狀、顏色、大小分類,並能說明分類標准。
發展初步的概括能力。
重點與難點分類後說明分類標准。
材料及環境創設
各種結構玩具一,如雪花片、大小串連„„。
分類盒、標記卡。
設計思路對幼兒來說分類運算包含兩個層次。一個是求同,即把有共同屬性的物體挑出來,如在一堆積木中桃出所有紅色積木。第二個層次是分類一,分類是將一組物體分成各有共同屬性的幾組,如將一堆積木按顏色分為紅、黃、綠三組。求同是分類的基礎,因為求同時標準是現成的,而分類時要幼兒自己產生標准。兩種活動對幼兒概括能力的要求不同,所以設計時應先讓幼兒進行求同活動,提高他們掌握標準的能力,為產生標准作準備。分類後說明分類標準是中班幼兒進行分類活動的難點、幼兒還沒有達到能用語言描述某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徵的水平,或者是他們還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出分類時頭腦中顯現的標准,因此設計時可以先讓幼兒分類後選擇標記卡來表示分類標准,然後逐步過渡到用語言描述。 五、活動流程操作探索—求同,分類—分組討論—說出標准,轉換標准—鞏固操作
通過操作探索讓幼兒積累有關物體共同特徵的感性經驗。說明操作探索階段教師要為幼兒提供不同層次的求同、分類材料,每一層次要提供多種材料,便於幼兒通過反復操作達到對各種材料共同特徵的抽象。例如:分類的材料,其「不同層次」,可體現在有實物分類,有圖形分類,也有數量分類。也可以有按物體的一種特徵分類(大小),有按物件的兩種特徵分類(大小、顏色),還有按物體的三種特徵分類(大小、顏色、形狀)。
通過分組討論提高幼兒抽象分類標準的能力。說明分組討論可按兩種水平設計,能力中下的幼兒著重說出標準的討論。能力中上者重點故在轉換標準的討論。
鞏固操作時要提供新材料,提高幼兒操作的興趣。
Ⅲ 小班數學《數數有多少》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能手口一致地點數10以內的數。
2、對點數活動產生興趣。
3、了解多與少的相對性。
4、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學道理。
【活動准備】
1、動物園門票每人一張。
2、幼兒人手一份10以內的操作材料及排序板。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以去「動物園」遊玩的形式,帶領幼兒進教室。
點數9個小朋友。
師:我們要到動物園去玩了,請小朋友排隊入場。請男孩子排在一起,女孩子排在一起,記住要從小紅旗那開始,看誰動作快。
①幼兒自主排隊。
②男女小朋友相互點數人數。
師:現在請男孩子來數一數女孩子有幾個?記住要從小紅旗開始。(男孩子數女孩子)再請女孩子數數有幾個男孩子,要求一致。
二、延續情境:練習手口一致點數10以內的數。
(1)示範數10的數。
師:瞧,這是誰呀?讓我們看看有幾只?
(2)提出操作要求。
師:動物園里這么動物,要請小朋友把它一個一個在排序板上排好隊,排一個要大聲數一個,看看你一共數到幾個動物?
(3)幼兒操作,教師巡視並對能力弱的幼兒提供指導或幫助。
(4)評價——請幾名幼兒點數自己的操作材料。
師:你的是什麼動物?請你從小紅旗開始用手指一邊點一邊大聲的數給我們看一看有幾個?數完後追問:你數到了幾個?
(5)挑戰:點數15以內的數。
動物園又來了許多動物,可是這么多數也數不清,誰願意上來幫我數一數?
三、結束情境。
師:時間不早了,動物園要關門了,請小朋友把動物放回籠子,來排隊吧!
【活動反思】
《數數有多少》的目標是:1、能收口一致地點數10以內的數。2、對點數活動產生興趣。
課前所思:目標中是要點數10以內,小班幼兒對於情景化的游戲,特別喜愛,正好本周主題是春天,小朋友都有去動物園玩的經驗,所以定位在去動物園的情景。
課堂實踐:我帶著15名小朋友進入場地後,以「進動物園要排隊」的形式,讓男孩、女孩排在分別排在小紅旗後面,並且相互從小紅旗處數數,看看「男孩、女孩各有幾個?」點數完畢後,和小朋友一起學習了10的點數後,提出要求:請把這些玩具在小紅旗上面排隊,邊排邊數看看一共有幾只?小朋友自主選擇後,我個別邀請幾位上前操作。最後以動物園要關門,請小朋友帶好動物,跟隨我出教室。
課後反思:整個環節可以說是沒出什麼亂子,小朋友井然有序並且操作的時候也都正確無誤,似乎沒有難處。而創建的情景也符合生活化的目標!在第一個排隊數的時候應該讓孩子數。在小朋友操作的環節,我給予的材料都是10以內的數,但在點評時沒有拿出10的整數;另外課後延伸也可以加上10以外的挑戰項目,讓小朋友嘗試。
這節課,考慮的還不算太全面,雖然達到了目標不過也不算太精細,希望下次能再接再厲,考慮到位有突破!
小網路:數數兼具動詞和名詞詞性,指通過某種方式或途徑計算詳細的數字,通常採用扳手指或嘴巴念叨或心裡默念,為較普遍且較普通的一種數學行為。
Ⅳ 小班數學活動《數數有多少》教案及反思
【活動目標】
1、能手口一致地點數10以內的數。
2、對點數活動產生興趣。
【活動准備】
1、動物園門票每人一張。
2、幼兒人手一份10以內的操作材料及排序板。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以去「動物園」遊玩的形式,帶領幼兒進教室。
點數9個小朋友。
師:我們要到動物園去玩了,請小朋友排隊入場。請男孩子排在一起,女孩子排在一起,記住要從小紅旗那開始,看誰動作快。
①幼兒自主排隊。
②男女小朋友相互點數人數。
師:現在請男孩子來數一數女孩子有幾個?記住要從小紅旗開始。(男孩子數女孩子)再請女孩子數數有幾個男孩子,要求一致。
二、延續情境:練習手口一致點數10以內的數。
(1)示範數10的數。
師:瞧,這是誰呀?讓我們看看有幾只?
(2)提出操作要求。
師:動物園里這么動物,要請小朋友把它一個一個在排序板上排好隊,排一個要大聲數一個,看看你一共數到幾個動物?
(3)幼兒操作,教師巡視並對能力弱的幼兒提供指導或幫助。
(4)評價——請幾名幼兒點數自己的操作材料。
師:你的是什麼動物?請你從小紅旗開始用手指一邊點一邊大聲的數給我們看一看有幾個?數完後追問:你數到了幾個?
(5)挑戰:點數15以內的數。
動物園又來了許多動物,可是這么多數也數不清,誰願意上來幫我數一數?
三、結束情境。
師:時間不早了,動物園要關門了,請小朋友把動物放回籠子,來排隊吧!
【活動反思】
《數數有多少》的目標是:1、能收口一致地點數10以內的數。2、對點數活動產生興趣。
課前所思:目標中是要點數10以內,小班幼兒對於情景化的游戲,特別喜愛,正好本周主題是春天,小朋友都有去動物園玩的經驗,所以定位在去動物園的情景。
課堂實踐:我帶著15名小朋友進入場地後,以「進動物園要排隊」的形式,讓男孩、女孩排在分別排在小紅旗後面,並且相互從小紅旗處數數,看看「男孩、女孩各有幾個?」點數完畢後,和小朋友一起學習了10的點數後,提出要求:請把這些玩具在小紅旗上面排隊,邊排邊數看看一共有幾只?小朋友自主選擇後,我個別邀請幾位上前操作。最後以動物園要關門,請小朋友帶好動物,跟隨我出教室。
課後反思:整個環節可以說是沒出什麼亂子,小朋友井然有序並且操作的時候也都正確無誤,似乎沒有難處。而創建的情景也符合生活化的目標!在第一個排隊數的時候應該讓孩子數。在小朋友操作的環節,我給予的材料都是10以內的數,但在點評時沒有拿出10的整數;另外課後延伸也可以加上10以外的挑戰項目,讓小朋友嘗試。
這節課,考慮的還不算太全面,雖然達到了目標不過也不算太精細,希望下次能再接再厲,考慮到位有突破!
Ⅳ 認識多少小班數學教案
主要是應該把自己的教案寫出 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的重難點,然後如何提 提高孩子們的興趣
Ⅵ 小班數學教案《他們需要什麼》反思
設計意圖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對幼兒來說,學數學算是他們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自身需要。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現代教育觀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孩子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並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對此進行理解和應用。「數學不是教師強加給幼兒的概念,也不是記憶不完的知識,而是在生活的事件與材料中隱含著的事物屬性與關系。」這句話給數學與生活的關系作了極好的界定。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何將生活本質的具體形象性、隨意性與數學概念的抽象性、嚴謹性有機地統一在以集體教學形式組織的幼兒園數學活動中,這是一個極具專業性的問題。
活動目標:
1、能對相關聯的物體進行匹配。
2、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物體之間的聯系。
3、願意講述自己對應匹配的結果。
活動准備:
1. 教具:動物卡貓、狗、熊、猴、兔各一個,食物卡魚、骨頭、玉米、香蕉、蘿卜各一個。
2. 學具:喂動物(6套),分大小(6套),接龍(2組各6套),手套配對(6套)。
活動過程:
1. 創設情境,學習新活動
(1) 師:動物園里有許多可愛的動物寶寶,(集體出示小動物)有誰呢?我們一起和它打個招呼吧!
(2) 師:開飯時間到了,我們送動物寶寶到餐廳去好嗎?怎麼坐呢?從最前面開始,一張椅子做一個小動物。(請一位幼兒試著排排。)
(3) 師:飼養員都為動物寶寶准備了哪些好吃的?(出示食物貼圖)……
(4) 師:動物寶寶都餓壞了,你知道每個動物寶寶喜歡吃什麼嗎?誰願意來試試?(小動物喜歡吃的食物要放在它面前的盤子里,放好後還要告訴它「××,請你吃×」 )
2. 介紹各組活動,強調要求及規則
(1) 重點指導新活動:提醒幼兒把動物寶寶喜歡吃的食物放在它面前的餐盤里,然後說一說你喂它吃什麼。
(2) 請幼兒介紹各組游戲名稱,及玩法。
3. 幼兒分組活動,教師巡迴指導
(1) 指導新活動組,引導幼兒看清動物送上相應的食物,並提醒幼兒表述。
(2) 指導「接龍」,提示幼兒將相同的圖片相接在一起。
4. 小結,評價活動情況
(1) 請幼兒把沒有演示完的活動做完,並帶領幼兒一起說一說。
(2) 了解參加新活動的人數,表揚肯大聲表述的幼兒。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中幼兒的興趣還是很濃,課堂氣氛活躍。能力強的幼兒掌握比較快,能力弱的幼兒還不懂期中的含義。課後的整理學具的過程中,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自己整理,只有幾個孩子不會整理,和同組的孩子搞混,需要以後不斷地練習。
Ⅶ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比較多少
1、通過游戲活動,進一步鞏固幼兒運用重疊對應比較的方法,比較兩組實物的多少。
2、在教師的引導下,能較熟練地運用完整的語言描述物體的比較結果。
3、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游戲活動,大膽表達,體驗數學活動的`有趣。
活動准備:
1、活動場地布置成家的場景。
2、動物頭飾若干(與幼兒人數相等),一次性餐盤比幼兒人數少1、紙杯比幼兒人數多1,水果與幼兒一樣多。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1、(師有共同帶上小動物頭飾)今天小熊請客,它邀請我們小動物們到它家去做客,你們高興嗎?
2、幼兒隨同「動物園」的樂曲邊表演邊入場。
二、通過游戲活動,進一步引導孩子學慣用重疊、對應比較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一樣多。
1、(配班老師扮小熊)說:歡迎你們,請入座吧!哎!小兔寶寶你怎麼不坐呀?(引導幼兒說出:小動物比椅子多1,椅子比小動物少1)
2、(請小動物喝茶)小動物們幸苦了,一定很渴吧,我給你們倒茶,(另一老師帶領小動物)說:不用麻煩您,我們自己來吧!(小動物拿到茶杯倒說水)。小熊說:是不是哪小動物沒有水呀?怎麼還有一隻茶杯呢?(引導幼兒說出:茶杯比小動物多1,小朋友比茶杯少1)
3、(小熊端出水果)說:請吃水果!(讓幼兒說出:水果和小朋友一樣多)。
4、游戲――小動物找山洞。
我們一起來玩游戲吧。
① 復習鞏固游戲玩法。
② 幼兒合作游戲。(引導幼兒說出:小動物比山洞多(少),山洞比小動
物少(多)。
三、天黑了小動物告別小熊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