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匆匆的教案
Ⅰ 小學課文 匆匆 教案
朱自清的散文詩《匆匆》寫於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時是「五四」落潮期,現實不斷給作者以失望。但是詩人在彷徨中並不甘心沉淪,他站在他的「中和主義」立場上執著地追求著。他認為:「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有每一剎那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里,有它相當的位置。」(朱自清《給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腳印」(朱自清《毀滅》)以求得「段落的滿足」。全詩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詩人心靈不平的低訴,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識青年的普遍情緒
一、教材說明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著「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復雜心情。
文章第一段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日子一去不復返的特點。燕子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有再青的時候,桃花有再開的時候,唯有時光不再,去了,就一去無回。「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一句,看似在問,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留它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的留戀。
第二段,寫作者自己的八千多個日子無聲無息地消失了,表達了作者的無限感慨。
第三段是文章的重點,作者以他細膩而獨特的筆觸,具體寫出了日子是怎樣的去來匆匆和稍縱即逝。
最後作者寫出了自己對人生的思索,他反躬自問:「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思索的結果是明確的,他不甘心虛度此生:「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結尾一句,照應了開頭,突出了作者關於時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作者在文中的多處地方,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例如,燕子「再來」,楊柳「再青」,桃花「再開」,「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從飯碗里過去」這些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時間能「跨」能「飛」,這是用了擬人手法。說過去的日子「如輕煙」「如薄霧」,這是用了比喻手法。文中還巧妙地運用大量的疊詞,如「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輕輕悄悄」「伶伶俐俐」。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簡朴、輕靈,讀起來令人感到格外的輕巧,婉轉,越讀越愛讀。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味語言的美,在讀中品味字里行間流露的感情,在讀中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積累語言。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六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飯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建議
1.在初讀的基礎上,抓住課題「匆匆」,從題入手,看看課文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帶著這個問題,通過讀,找出第二、三自然段中的有關片段和句子,指導有感情朗讀,在讀中理解。在指導朗讀理解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具體地領悟「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這些語句是如何描述日子來去匆匆的。
2.抓住開頭和結尾的設問句,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內容想開去。首先讓學生朗讀全文,思考一下:課文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作者回答了嗎?是從哪裡看出來的?你從中感受到什麼?然後,讓學生圍繞上述問題,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與同學交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想開去,可以想到自己的日子是怎樣過的,身邊的人的日子是怎樣過的,作家筆下的人們的日子是怎樣過的……還可以想到勸人珍惜時間的詩詞、格言等。
3.「思考·練習」第二題,目的是啟發學生讀中用心感悟。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讀讀自己找出的句子。學生認為是含義深刻的句子,就講講自己的理解;學生覺得是自己喜歡的句子,就談談為什麼喜歡。
有些句子,可以有多種理解。除明顯的錯誤外,不要輕易用教師自己的理解否定學生的看法。
4.「思考·練習」第三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精讀第三自然段,體會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日子去來的匆匆的,並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仿寫練習,通過仿寫,進一步體會時光的匆匆。
指導學生做這道題,可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具體描述日子去來匆匆的語句:「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然後,可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說說「日子」是怎樣在自己毫不注意時消逝的。如,「聊天時,日子從嘴邊過去;玩耍時,日子從手裡過去;看電視時,日子從屏幕上過去……」可在學生講的基礎上,鼓勵他們把自己講的或別人講得好的句子寫下來。還要提示學生:這里講的「日子」指的是時間,並不完全指「一天」。
5.本課是20世紀20年代的作品,有些用詞、說法跟現在不完全一樣。這一點,可以告訴學生。下列詞語解釋,供教師備課時參考。
確乎:的確。
涔涔:頭腦脹痛。
潸潸:形容流淚不止。
凝然:本文指眼睛定定地看的樣子。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四、參考資料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學生時代即創作新詩。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國留學。回國後,先後在江蘇、浙江的幾所著名中學和清華大學、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等校任教。抗日戰爭結束後,積極支持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學生運動。1948年8月拒絕接受美國的救濟糧,因貧病在北平逝世。他的散文成就很高,寫景抒情,委婉細致,意境清新幽雅,語言質朴而有風采。《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篇,均以詩意盎然著稱於世。有詩集《雪朝》(與人合著)、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洲雜記》《你我》等。解放後出版有《朱自清文集》《朱自清詩文集》等。
回答者:danyun - 秀才 二級 3-25 21:20
--------------------------------------------------------------------------------
羅嗦~~~~~~`~~~~~
回答者:伊樂天使 - 助理 二級 3-28 14:31
--------------------------------------------------------------------------------
就是!
回答者:乖乖小壞壞 - 魔法學徒 一級 3-28 14:35
--------------------------------------------------------------------------------
一、事先查找資料,看看朱自清是個什麼樣的人?生平做過什麼大事?
二、朗讀課文,體會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自己圈出重點,並批註、記錄。
回答者:king_王2006 - 童生 一級 3-28 20:01
--------------------------------------------------------------------------------
一、教材說明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著「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復雜心情。
文章第一段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日子一去不復返的特點。燕子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有再青的時候,桃花有再開的時候,唯有時光不再,去了,就一去無回。「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一句,看似在問,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留它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的留戀。
第二段,寫作者自己的八千多個日子無聲無息地消失了,表達了作者的無限感慨。
第三段是文章的重點,作者以他細膩而獨特的筆觸,具體寫出了日子是怎樣的去來匆匆和稍縱即逝。
最後作者寫出了自己對人生的思索,他反躬自問:「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思索的結果是明確的,他不甘心虛度此生:「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結尾一句,照應了開頭,突出了作者關於時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作者在文中的多處地方,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例如,燕子「再來」,楊柳「再青」,桃花「再開」,「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從飯碗里過去」這些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時間能「跨」能「飛」,這是用了擬人手法。說過去的日子「如輕煙」「如薄霧」,這是用了比喻手法。文中還巧妙地運用大量的疊詞,如「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輕輕悄悄」「伶伶俐俐」。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簡朴、輕靈,讀起來令人感到格外的輕巧,婉轉,越讀越愛讀。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味語言的美,在讀中品味字里行間流露的感情,在讀中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積累語言。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六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飯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建議
1.在初讀的基礎上,抓住課題「匆匆」,從題入手,看看課文是怎樣寫我們的日子匆匆而逝的?帶著這個問題,通過讀,找出第二、三自然段中的有關片段和句子,指導有感情朗讀,在讀中理解。在指導朗讀理解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具體地領悟「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這些語句是如何描述日子來去匆匆的。
2.抓住開頭和結尾的設問句,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內容想開去。首先讓學生朗讀全文,思考一下:課文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作者回答了嗎?是從哪裡看出來的?你從中感受到什麼?然後,讓學生圍繞上述問題,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與同學交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想開去,可以想到自己的日子是怎樣過的,身邊的人的日子是怎樣過的,作家筆下的人們的日子是怎樣過的……還可以想到勸人珍惜時間的詩詞、格言等。
3.「思考·練習」第二題,目的是啟發學生讀中用心感悟。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讀讀自己找出的句子。學生認為是含義深刻的句子,就講講自己的理解;學生覺得是自己喜歡的句子,就談談為什麼喜歡。
有些句子,可以有多種理解。除明顯的錯誤外,不要輕易用教師自己的理解否定學生的看法。
4.「思考·練習」第三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精讀第三自然段,體會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日子去來的匆匆的,並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仿寫練習,通過仿寫,進一步體會時光的匆匆。
指導學生做這道題,可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具體描述日子去來匆匆的語句:「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然後,可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說說「日子」是怎樣在自己毫不注意時消逝的。如,「聊天時,日子從嘴邊過去;玩耍時,日子從手裡過去;看電視時,日子從屏幕上過去……」可在學生講的基礎上,鼓勵他們把自己講的或別人講得好的句子寫下來。還要提示學生:這里講的「日子」指的是時間,並不完全指「一天」。
5.本課是20世紀20年代的作品,有些用詞、說法跟現在不完全一樣。這一點,可以告訴學生。下列詞語解釋,供教師備課時參考。
確乎:的確。
涔涔:頭腦脹痛。
潸潸:形容流淚不止。
凝然:本文指眼睛定定地看的樣子。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四、參考資料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學生時代即創作新詩。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國留學。回國後,先後在江蘇、浙江的幾所著名中學和清華大學、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等校任教。抗日戰爭結束後,積極支持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學生運動。1948年8月拒絕接受美國的救濟糧,因貧病在北平逝世。他的散文成就很高,寫景抒情,委婉細致,意境清新幽雅,語言質朴而有風采。《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篇,均以詩意盎然著稱於世。有詩集《雪朝》(與人合著)、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洲雜記》《你我》等。解放後出版有《朱自清文集》《朱自清詩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