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的趣事
㈠ 中外數學家的故事和趣事
華羅庚同志是當代自學成才的科學巨匠,是螢聲中外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復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
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親華瑞棟,開一爿小雜貨鋪,母親是一位賢惠的家庭婦女。他12歲從縣城仁劬小學畢業後,進入金壇縣立初級中學學習。1925年初中畢業後,因家境貧寒,無力進入高中學習,只好到黃炎培在上海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學習會計。不到一年,由於生活費用昂貴,被迫中途輟學,回到金壇幫助父親料理雜貨鋪。
在單調的站櫃台生活中,他開始自學數學。1927年秋,和吳筱之結婚。1929年,華羅庚受雇為金壇中學庶務員,並開始在上海《科學》等雜志上發表論文。1929年冬天,他得了嚴重的傷寒症,經過近半年的治理,病雖好了,但左腿的關節卻受到嚴重損害,落下了終身殘疾,走路要藉助手杖。
其實華羅庚讀初中時,一度功課並不好,有時數學還考不及格。時在金壇中學任教的華羅庚的數學老師,我國著名教育家、翻譯家王維克(1900年出生,金壇人)發現華羅庚雖貪玩,但思維敏捷,數學習題往往改了又改,解題方法十分獨特別致。一次,金壇中學的老師感嘆學校「差生」多,沒有「人才」時,王維克道:「不見得吧,依我看,華羅庚同學就是一個!」「華羅庚?」一位老師笑道:「你看看他那兩個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個『人才』嗎?」王維克有些激動地說:「當然,他成為大書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數學上的才能你怎麼能從他的字上看出來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時候,粗看起來和沙子並沒有什麼兩樣,我們當教書匠的一雙眼睛,最需要有沙裡淘金的本領,否則就會埋沒人才啊!」
1930年春,他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學》雜志上發表。當時在清華大學數學系任主任的熊慶來教授看到後,即多方打聽並推薦他到清華大學數學系當圖書館助理員。1931年秋冬之交,華羅庚進了清華園。
華羅庚在清華大學一面工作一面學習。他用了兩年的時間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為助教,1935 年成為講師。1936年,他經清華大學推薦,派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他在劍橋的兩年中,把全部精力用於研究數學理論中的難題,不願為申請學位浪費時間。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數學界的注意。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從1939年到1941年,他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寫了20多篇論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數學專著《堆壘數素論》。在聞一多先生的影響下,他還積極參加到當時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愛國運動之中。《堆壘數素論》後來成為數學經典名著,1947年在蘇聯出版俄文版,又先後在各國被翻譯出版了德文、英文、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6年2月至5月,他應邀赴蘇聯訪問。 1946年,當時的國民政府也想搞原子彈, 於是選派華羅庚、吳大猷、曾昭掄三位大名鼎鼎的科學家赴美考察。9月和李政道,朱光亞等離開上海前往美國,先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擔任訪問教授,後又被伊利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
㈡ 數學家的趣事
1、高斯
在哥廷根大學時,有次有事遲到,趕到教室時幾乎都已經下課了。高斯走進教室後,發現教師不在,黑板上寫著幾道題。高斯以為這些題目是今天的作業題,便把題目記下來。當晚,他花了一整夜時間去研究這些數學題,沒想到的是,這些題目異乎尋常地難。
高斯直到天亮也只解決了一道題,第二天他很沮喪地找到老師,把這些都告訴了他。他的老師異常震驚:「這些可都是數學史上最著名的難題啊,你竟然只花一個晚上就解決了一道?」
而高斯解決的這道難題,就是困擾了數學家兩千年之久的正十七邊形尺規作圖問題。那一年,高斯只有19歲。
2、華羅庚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華羅庚在計算一道數學題,來了一位女士想買棉花,當她問華羅庚多少錢時,他完全沉醉於做題中,沒有聽見對方說的話,當他把答案算完隨口說了一個數字。
而女士以為他說的是棉花的價格,尖叫道:「怎麼這么貴?」這時華羅庚才知道有人過來買棉花,當華羅庚把棉花賣給女士後才發現剛才自己的算題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這可把華羅庚急壞了,不顧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終還是被他追上了。
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請……請把草紙還給我」。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華羅庚急壞了,於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
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回家後,又開始計算起數學題來。
3、陳景潤
陳景潤是我國有名的數學家。他不愛逛公園,不愛遛馬路,就愛學習。他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有一天,陳景潤在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發現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不然人家看到了當他是個大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麼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
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他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他看了看錶,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發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
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輪到他理發了。理發員大聲地叫:「三十八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發!」你想想,陳景潤正在圖書館里看書,他能聽見理發員喊三十八號嗎?
4、拉格朗日
拉格朗日(1736—1813),法國著名的數學家、力學家、天文學家,變分法的開拓者和分析力學的奠基人。他曾獲得過18世紀「歐洲最大之希望、歐洲最偉大的數學家」的贊譽。
拉格朗日出生在義大利的都靈。由於是長子,父親一心想讓他學習法律,然而,拉格朗日對法律毫無興趣,偏偏喜愛上文學。直到16歲時,拉格朗日仍十分偏愛文學,對數學尚未產生興趣。
16歲那年,他偶然讀到一篇介紹牛頓微積分的文章《論分析方法的優點》,使他對牛頓產生了無限崇拜和敬仰之情。於是,他下決心要成為牛頓式的數學家。
5、懷特海德
是英國著名的數學家,他是羅素的老師。當他工作時他可專心致志,旁若無人。有一次夏天羅素帶他的朋友去看懷特海德。當時他正坐在花園一個陰涼的角落在寫數學文章。
當時羅素和朋友距離他只有一碼距離,看他在紙一頁一頁地劃數學符號,完全不知道他們的到來。過了一會兒,他們只好帶著敬畏的心情悄悄地走開。
懷特海德不喜歡給人寫回信,有一次羅素寫信向他請教一個數學問題,當時他正准備和法國數學家龐加萊(H. Poincare1854-1912)打筆戰,因此急著想從老師那裡得回信,他沒有回信。羅素再寫一封信,懷特海德仍沒有回信。
羅素打了一個電報給他,他依然保持緘默。羅素又打了一封付好回資的電報給他,仍然沒有迴音。最後只好親自跑到他住的地方向他當面請教。
假如他的朋友有人收到他的信,大家便會集合起來恭喜接到信的幸運者,人家問懷特海德為什麼不回信,他說:「假如我經常要給人寫回信,我就沒有時間從事於獨創性的工作了。」
㈢ 數學家的趣事、逸事
在神秘的數學王國里,胖子「0」與瘦子「1」這兩個「小有名氣」的數字,常常為了誰重要而爭執不休。瞧!今天,這兩個小冤家狹路相逢,彼此之間又展開了一場舌戰。 瘦子「1」搶先發言:「哼!胖胖的『0』,你有什麼了不起?就像100,如果沒有我這個瘦子『1』,你這兩個胖『0』有什麼用?」 胖子「0」不服氣了:「你也甭在我面前耍威風,想想看,要是沒有我,你上哪找其它數來組成100呢?」 「喲!」「1」不甘示弱,「你再神氣也不過是表示什麼也沒有,看!『1+0』還不等於我本身,你哪點兒派得上用場啦?」 「去!『1×0』結果也還不是我,你『1』不也同樣沒用!」「0」針鋒相對。 「你……」「1」頓了頓,隨機應變道,「不管怎麼說,你『0』就是表示什麼也沒有!」 「這就是你見識少了。」「0」不慌不忙地說,「你看,日常生活中,氣溫0度,難道是沒有溫度嗎?再比如,直尺上沒有我作為起點,哪有你『1』呢?」 「再怎麼比,你也只能做中間數或尾數,如1037、1307,永遠不能領頭。」「1」信心十足地說。聽了這話,「0」更顯得理直氣壯地說:「這可說不定了,如0.1,沒有我這個『0』來佔位,你可怎麼辦?」 眼看著胖子「0」與瘦子「1」爭得臉紅耳赤,誰也不讓誰,一旁觀戰的其他數字們都十分著急。這時,「9」靈機一動,上前做了個暫停的手勢:「你倆都別爭了,瞧你們,『1』、『0』有哪個數比我大?」「這……」胖子「0」、瘦子「1」啞口無言。這時,「9」才心平氣和地說:「『1』、『0』,其實,只要你們站在一塊,不就比我大了嗎?」「1」、「0」面面相覷,半晌才搔搔頭笑了。「這才對嘛!團結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9」語重心長地說。
這是數學趣事!@
㈣ 發生在數學家身上的故事、趣事
也許會有人這樣認為,華羅庚小時候肯定就是數學尖子,其實不然,他幼時時反應並不敏捷,村鎮上有人叫他「呆羅羅」。他6歲時上了本鎮的小學,12歲入縣立初中。初二前算(數)學成績並不出色,還得過「不合格」。他成名後,有人問起這事,他坦誠地作了自我批評:「我小時候是很貪玩的,常常逃學去看社戲。」
數學成績不好引起華羅庚的警覺,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趕上去。於是,一有空他就抱著數學課本看,尋找數學題來做,漸漸地對數學產生了興趣。
有一天,數學老師李月波把課講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題讓大家去做。題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當其他同學還在冥思苦想時,華羅庚卻很快舉手回答:「23!」李老師頗為驚訝,走過來詢問:「你看過《孫子算經》,它是中國的『剩餘定理』,傳到西方後被稱做『孫子定理』」。老師又問:「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說說,你是怎麼算出來的?」華羅庚不緊不慢地陳述了他的思考演算過程:「我是這樣想的:這個數三三數之剩二,七七數之剩二,這道題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餘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數了!」老師興奮地告訴同學們:「華羅庚同學的答案是正確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確的。」從此,全班同學對華羅庚刮目相看了。
華羅庚的數學智慧,讓老師大為驚喜。老師的鼓勵又使得華羅庚興趣大增,在數學上加倍用功,於是,數學成績便突突地往上沖。
㈤ 《我國數學家有哪些趣事》
陳景潤不愛玩公園,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他是個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麼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他看了看手錶,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發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輪到他理發了.理發員叔叔大聲地叫:「三十八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發!」你想想,陳景潤正在圖書館里看書,他能聽見理發員叔叔喊三十八號嗎?
過了好些時間,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把不懂的東西弄懂了,這才高高興興地往理發店走去.可是他路過外文閱覽室,有各式各樣的新書,可好看啦.又跑進去看起書來了,一直看到太陽下山了,他才想起理發的事兒來.他一摸口袋,那張三十八號的小牌子還好好地躺著哩.但是他來到理發店還有啥用呢,這個號碼早已過時了.
陳景潤進了圖書館,真好比掉進了蜜糖罐,怎麼也捨不得離開.可不,又有一天,陳景潤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一塊鹹菜,到圖書館去了.
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找到了一個最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看起書來.他一直看到中午,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隻饅頭來,一面啃著,一面還在看書.
「丁零零……」下班的鈴聲響了,管理員大聲地喊:「下班了,請大家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走了,可是陳景潤根本沒聽見,還是一個勁地在看書吶.
管理員以為大家都離開圖書館了,就把圖書館的大門鎖上,回家去了.
時間悄悄地過去,天漸漸地黑下來.陳景潤朝窗外一看,心裡說:今天的天氣真怪!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天又陰啦.他拉了一下電燈的開關線,又坐下來看書.看著看著,忽然,他站了起來.原來,他看了一天書,開竅了.現在,他要趕回宿捨去,把昨天沒做完的那道題目,繼續做下去.
陳景潤把書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圖書館里靜悄悄的,沒有一點兒聲音.哎,管理員上哪兒去了呢?來看書的人怎麼一個也沒了呢?陳景潤看了一下手錶,啊,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鍾了.他推推大門,大門鎖著;他朝門外大聲喊叫:「請開門!請開門!」可是沒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時,陳景潤就會走回座位,繼續看書,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趕回宿舍,做那道沒有做完的題目呢!
他走到電話機旁邊,給辦公室打電話.可是沒人來接,只有嘟嘟的聲音.他又撥了幾次號碼,還是沒有人來接.怎麼辦呢?這時候,他想起了黨委書記,馬上給黨委書記撥了電話.
「陳景潤?」黨委書記接到電話,感到很奇怪.他問清楚是怎麼一回事,高興得不得了,笑著說:「陳景潤!陳景潤!你辛苦了,你真是個好同志.」
黨委書記馬上派了幾個同志,去找圖書館的管理員.圖書館的大門打開了,陳景潤向管理員說:「對不起!對不起!謝謝,謝謝!」他一邊說一邊跑下樓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開燈,馬上做起那道題目起來.
㈥ 數學家的趣事(短一點)
華羅庚是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委員和數理科學部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和中國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更重要的是,他是中國乃至世界現代史上傑出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復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他關於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華氏定理」。華羅庚一生留下了二百多篇學術論文和專著。由於他在科學研究史上的卓越成就,先後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他的名字已栽入國際著名科學家的史冊。華羅庚一生在數學上取得非凡的成績,而他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正是在坎坷中,他勤奮苦學,立志成才,為祖國及世界的數學研究做出無法估量的貢獻。
㈦ 有關數學家的趣事(500字)
數學比喻
許多名人喜歡用數學比喻,往往出語幽默、灰諧,好比深山聞鍾,記人記憶久遠。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號稱"悖論之父",他有四個數學悖論一直傳到今天。他曾講過一句名言:"大圓圈比小圓圈掌握的知識要多一點,但因為大圓圈的圓周比小圓圈的長,所以它與外界空白的接觸面也就比小圓圈大,因此更感到知識的不足,需要努力去學習"。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他有八位好朋友做幫手,使他少犯錯誤,甚至可以不犯錯誤。他編了一首歌,讀起來非常動聽: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萬事指導我。 你若想問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 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時、何來、何去,好像弟弟與哥哥。
還有一個西洋派,姓名顛倒叫幾何。 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少錯誤。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成名後,曾收到過一位女士的求愛信;"你有一個出眾的名聲,我有一個高貴的地位。這再者加起來,再乘上萬能的黃金,足以使我們建立起一個天堂都不能比擬的美滿家庭。"傑克·倫敦連忙回信,他答得很妙:"根據你列出的那道愛情公式,我看還要開平方!不過這個平方根卻是負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