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汨羅歷史

汨羅歷史

發布時間: 2025-09-06 22:00:09

❶ 請教湖南省岳陽市汨羅市的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根據城郊鄉窯州附山園遺址的出土文物考證,最遲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汨羅江畔繁衍生息,屬於大溪龍山文化范疇。出土的石斧、石錛、缽、罐、穿孔器蓋等文物中,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還有灰陶、黑衣紅陶,主要文飾有繩紋、幾何印紋、彩陶、按紋、刻劃紋等,還有江南堤遺址出土的魚網墜,足以代表當時 的生產力發展水平。 東周莊王七年(前690),楚武王滅羅子國,將其遺民從宜城(今湖北宜城)遷至丹陽(今湖北秭歸)附近的枝江。次年,楚文王遷都於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枝江靠近郢都,「卧榻之側,不容他人鼾睡」,隨後將羅子國遺民遷至湘江流域,築城於汨羅江尾閭南岸(今汨羅城區西4公里處),故名羅城。其境域包括今湘陰、汨羅、平江三縣(市)及岳陽縣南部和沅江市東部地區。 春秋戰國時期是歷史上社會變革頻繁的時候,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發展較快。汨羅江北岸大量的戰國墓群和汨羅山戰國墓出土的銅劍、銅戈、銅鏃,以及收集的銅鼎、銅斧、銅鏡、轄、馬銜等,是有力的證明。 秦始皇帝26年(前221),以羅子國移民領地設置羅縣,治所設羅城,隸屬長沙郡。西漢高祖5年(前202)徙衡山王吳苪為長沙王,長沙郡改為長沙國,羅縣隨隸。東漢建武7年(公元31年)恢復長沙郡,隸荊州,羅縣仍隸長沙郡。東漢熹平年間(172---178),劃出羅縣東部置漢昌縣(即平江縣)。建安13年(公元208年)12月,荊州牧降劉備,羅縣隨隸。建安20年(215)5月,劉備與孫權議和,劃湘江為界,分荊州而治,羅縣屬吳國,直至三國末年。晉太康元年(208),西晉滅吳,羅縣仍隸荊州長沙郡。 南朝宋元徽2年(474),析羅縣、益陽、湘西三縣的沿江沿湖地區設置湘陰縣。境內分隸羅縣和湘陰縣。 梁大通2年(528)至太平元年(556),置羅州。州治設在夾城(今汨羅鎮夾城村)。析羅縣南部置湘濱縣,縣治設城江城(今川山坪鎮常公村);析羅縣東部、吳昌縣西部置岳陽縣,縣治設長(今長樂鎮新村);析羅縣北部置玉山縣,縣治設玉山城(今屈子祠鎮農科村玉笥山)。建岳陽郡,郡治設今長樂鎮長南村。岳陽郡轄羅縣、湘陰、湘濱、玉山、岳陽、吳昌等6縣。境內分隸羅、湘陰、湘濱、玉山、岳陽5縣。 隋開皇9年(589),撤銷岳陽郡設置玉州,州治設在今屈子祠鎮農科村的玉笥山,吳昌、湘濱兩縣並入羅縣。湘陰縣並入岳陽縣。境內隸羅縣、玉山縣和岳陽縣3縣,同隸玉州。開皇11年(公元591年),改岳陽縣為湘陰縣,撤玉山縣並入湘陰縣(治所在今長樂鎮長樂街)。境內分隸羅縣和湘陰縣。次年撤玉州改為岳州,羅縣和湘陰縣改隸岳州。大業3年(607),岳州改為羅州,後改為巴陵郡(治所在今岳陽市城區),羅縣及湘陰縣先後隸羅州與巴陵郡。大業13年(617),羅縣縣令蕭銑據巴陵起兵反隋,號稱梁王,羅、湘陰兩縣屬梁。 唐武德4年(621)11月,行軍總管李靖在攻降蕭銑後設置巴州。兩年後改巴州為岳州,羅、湘陰兩縣先後隨隸。武德8年(625),撤羅縣並入湘陰縣(治所今川山坪鎮城江村),隸岳州。從此時歷經五代、宋、元、清和中華民國時期,至1966年2月,歷時1341年,汨羅境地隸屬湘陰縣。 1966年2月,根據國務院和省人民委員會通知,析湘陰縣東部置汨羅縣,縣城建於高泉山。汨羅縣隸岳陽地區。1986年1月撤地建岳陽市,汨羅縣隨隸。1987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汨羅縣,改設汨羅市(縣級),仍隸岳陽市。 根據城郊鄉窯州附山園遺址的出土文物考證,最遲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汨羅江畔繁衍生息,屬於大溪龍山文化范疇。出土的石斧、石錛、缽、罐、穿孔器蓋等文物中,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還有灰陶、黑衣紅陶,主要文飾有繩紋、幾何印紋、彩陶、按紋、刻劃紋等,還有江南堤遺址出土的魚網墜,足以代表當時 的生產力發展水平。 東周莊王七年(前690),楚武王滅羅子國,將其遺民從宜城(今湖北宜城)遷至丹陽(今湖北秭歸)附近的枝江。次年,楚文王遷都於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枝江靠近郢都,「卧榻之側,不容他人鼾睡」,隨後將羅子國遺民遷至湘江流域,築城於汨羅江尾閭南岸(今汨羅城區西4公里處),故名羅城。其境域包括今湘陰、汨羅、平江三縣(市)及岳陽縣南部和沅江市東部地區。 春秋戰國時期是歷史上社會變革頻繁的時候,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發展較快。汨羅江北岸大量的戰國墓群和汨羅山戰國墓出土的銅劍、銅戈、銅鏃,以及收集的銅鼎、銅斧、銅鏡、轄、馬銜等,是有力的證明。 秦始皇帝26年(前221),以羅子國移民領地設置羅縣,治所設羅城,隸屬長沙郡。西漢高祖5年(前202)徙衡山王吳苪為長沙王,長沙郡改為長沙國,羅縣隨隸。東漢建武7年(公元31年)恢復長沙郡,隸荊州,羅縣仍隸長沙郡。東漢熹平年間(172---178),劃出羅縣東部置漢昌縣(即平江縣)。建安13年(公元208年)12月,荊州牧降劉備,羅縣隨隸。建安20年(215)5月,劉備與孫權議和,劃湘江為界,分荊州而治,羅縣屬吳國,直至三國末年。晉太康元年(208),西晉滅吳,羅縣仍隸荊州長沙郡。 南朝宋元徽2年(474),析羅縣、益陽、湘西三縣的沿江沿湖地區設置湘陰縣。境內分隸羅縣和湘陰縣。 梁大通2年(528)至太平元年(556),置羅州。州治設在夾城(今汨羅鎮夾城村)。析羅縣南部置湘濱縣,縣治設城江城(今川山坪鎮常公村);析羅縣東部、吳昌縣西部置岳陽縣,縣治設長(今長樂鎮新村);析羅縣北部置玉山縣,縣治設玉山城(今屈子祠鎮農科村玉笥山)。建岳陽郡,郡治設今長樂鎮長南村。岳陽郡轄羅縣、湘陰、湘濱、玉山、岳陽、吳昌等6縣。境內分隸羅、湘陰、湘濱、玉山、岳陽5縣。 隋開皇9年(589),撤銷岳陽郡設置玉州,州治設在今屈子祠鎮農科村的玉笥山,吳昌、湘濱兩縣並入羅縣。湘陰縣並入岳陽縣。境內隸羅縣、玉山縣和岳陽縣3縣,同隸玉州。開皇11年(公元591年),改岳陽縣為湘陰縣,撤玉山縣並入湘陰縣(治所在今長樂鎮長樂街)。境內分隸羅縣和湘陰縣。次年撤玉州改為岳州,羅縣和湘陰縣改隸岳州。大業3年(607),岳州改為羅州,後改為巴陵郡(治所在今岳陽市城區),羅縣及湘陰縣先後隸羅州與巴陵郡。大業13年(617),羅縣縣令蕭銑據巴陵起兵反隋,號稱梁王,羅、湘陰兩縣屬梁。 唐武德4年(621)11月,行軍總管李靖在攻降蕭銑後設置巴州。兩年後改巴州為岳州,羅、湘陰兩縣先後隨隸。武德8年(625),撤羅縣並入湘陰縣(治所今川山坪鎮城江村),隸岳州。 從此時歷經五代、宋、元、清和中華民國時期,至1966年2月,歷時1341年,汨羅境地隸屬湘陰縣。 1966年2月,根據國務院和省人民委員會通知,析湘陰縣東部置汨羅縣,縣城建於高泉山。汨羅縣隸岳陽地區。1986年1月撤地建岳陽市,汨羅縣隨隸。1987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汨羅縣,改設汨羅市(縣級),仍隸岳陽市。

❷ 汨羅江名是如何來的 汨羅江到底從什麼地方始稱

探尋汨羅江之名的淵源


汨羅江名的誕生,源於屈原《懷沙》中那句「汨水」,這是它最初的記述。賈誼在《吊屈原賦》和司馬遷在《史記》中都將「自沉汨羅」的壯烈事跡銘刻史冊,從而讓「汨羅」二字享譽天下。溯本求源,汨羅最初的稱謂與湘水有著不解之緣。古時羅城坐落在湘水東岸,汨水(原稱㵋水)在羅城東的百丈口融入湘水懷抱。《說文解字》中的「汨水」實為後人對原名「㵋水」的誤讀,而《水經注》中的汨水即指此地的㵋水,郭嵩燾曾對此進行了批評。河泊潭,即屈原潭,位於古羅城附近,是《荊州記》最早記載的屈原沉江之地,將汨水與羅地緊密相連,形成了「汨羅」這一地名的雛形。


1958年的地質研究揭示了汨羅是東洞庭湖沉降中心的證據,這揭示了古代地勢變遷的痕跡。《山海經》和《荊州記》的記載顯示,洞庭湖曾是眾多河流匯聚之地。在唐代,洞庭湖的名稱已經反映出這片土地經歷了地質沉降的擴展。古人將汨水(湘水的分支)與汨羅江聯系在一起,賈誼的《吊屈原賦》便是這種關聯的例證。學者們普遍認為汨水源自沅湘分流,而《水經注》則記載了汨羅名起源於屈潭,以此紀念屈原的忠誠與犧牲。


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篇章逐漸清晰。南宋祝穆的《方輿勝覽》確認汨羅江就是屈原沉沙之處,標志著江名的確立。從宋代開始,汨羅和汨羅江的稱呼開始混用,屈原潭最早被稱為汨羅江,《畫墁集》記錄了江的分流,辛棄疾的詩篇進一步確認了汨羅為江的主體。明清時期,學術界定論屈原潭為汨羅江,溯其源流,它源自豫章,經過湘陰,分汨水與羅水匯合,最終在羅絲港和雙江口匯集成今日的汨羅江。


江名的演變與地理變遷


今天的汨羅江,與其古名的關聯並非簡單的一脈相承。紅色區域代表新汨羅江道,白色的軌跡則象徵著古汨羅江。歷史的痕跡中,汨羅和汨羅江實際上代表了屈原潭的變遷。現代汨羅江繞過了昔日的源頭,1958年的圍墾行動使其成為了一條啞河,而古汨羅江則被稱作平江河,靜靜地流淌在歲月的長河中,訴說著屈原精神與江水共長天一色的故事。

❸ 對於湖南省汨羅市你們了解多少

汨羅市地處洞庭湖畔,因名江汨羅江而得名,是「中國龍舟名城」。總面積1562平方公里,總人口65萬。汨羅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春秋時為羅子國都城,秦置縣,南北朝設州,唐並入湘陰,1966年分家建縣,1987年撤縣建市。汨羅既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晚年吟詩求索、懷沙自沉之處,又是開國元勛任弼時誕生成長之地,還哺育了楊沫、白楊、康濯等文藝名家。龍舟文化、湖湘文化脈脈相承,求索精神、駱駝精神代代相傳,名列湖南百景的屈子祠、任弼時紀念館每年吸納遊客50萬人次。2005年,汨羅市投資近4000萬元,新建了汨羅江國際龍舟競渡中心。每年的端午節,都將舉辦汨羅江國際龍舟節。2005年,「汨羅江畔端午節」被確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汨羅以此為契機,全力打造龍舟故里國際品牌。汨羅物華天寶,資源富集。生態資源豐富,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帶來分明的四季、充沛的雨量;東南高、西北低的丘陵中奔涌著115條大小河流,水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41.8%,積蓄林木218.3萬立方米。砂金、高嶺土、花崗岩等20多種礦產星羅棋布於全 市, 其中汨羅江砂金砂儲量居長江以南各縣(市)之首。汨羅農業經濟基礎堅實,農產品門類齊全、優質高產。作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市),水稻、玉米、紅薯品質優、銷路廣;龍舟茶、名優果、大棚菜享譽省內外,花卉、苗木時鮮四季;魚、蟹、蝦各種水產則純液琳琅滿目,雞、鴨、鵝和豬、牛、羊各種家畜豐富。工業基礎好,已形成化工、機電、建材、冶金等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松菊油漆、加華肉牛走俏全國,龍舟動力、龍舟收割機暢銷中南、華南地區。特別是汨羅市工業園成為各種資源的聚集地,已引進項目38個,總投資26.8億元,再生資源深加工、農產品加工、綠色環保和農機製造四大產業群強勢崛起。2005年10月,汨羅再生資源集散市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國家「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湖南汨羅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市場和加工示範基地」。
龍舟競渡破碧浪,千年故土展新姿.占改革發展之天時,憑區位優勢之地利,集萬眾一心之人和,汨羅經濟社會實現了持續快速協調發孫物展,率先進入全省小康縣(市)行列.2007年,預計全市完成GDP75.6億元,(2007年均為預計數)實現財政收入6.0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4180元.同時,素質教育早已譽滿三湘,,農業綜合開發、科技、國土、社會綜合治理等各項工作均躋身全國先進.我市GDP、工業增加值、財政褲信總收入、城鄉居民可支配性收入等幾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排岳陽六縣(市)第一位,綜合經濟實力有望進入全省十強縣(市)行列。�
當前,全市人民正以巨大的熱情,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用黨的十七大精神武裝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富民強市步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著力加強新型工業、新城區、新農村建設,按照實力強勁、民生殷實、環境優美、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要求,實現新一輪又好又快發展。
汨羅市花為梔子花,梔子花又名梔子,原產我國。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環境,較耐寒,耐半陰,怕積水,要求疏鬆、肥沃和酸性的沙壤土。 常用扦插和壓條繁殖。扦插,在梅雨季節用嫩枝15百米長,插於苗床,10-12天生根。壓條,4月選取二年生枝條,長20-25厘米,壓埋在土中,保持濕潤,約30天生根,夏季與母株分離,翌春分栽。移植苗木或盆栽,以春季為好,在梅雨季節進行,需帶土球。生長期保持土壤濕潤,花期和盛夏要多澆水。每月施肥1次,開花前增施磷鉀肥1次。翌年早春修剪整形,並及時剪去枯枝和徒長枝。病蟲害常發生葉斑病和黃化病,葉斑病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噴灑,定期在澆水中加0.1%硫酸亞鐵溶液防治黃化病。蟲害有刺蛾、介殼蟲和粉虱危害,用2.5%敵殺死乳油3000倍液噴殺刺蛾,用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噴殺介殼蟲和粉虱。
梔子花葉色四季常綠,花芳香素雅,綠葉白花,格外清麗可愛。它適用於階前、池畔和路旁配置,也可用作花籬和盆栽觀賞,花還可做插花和佩帶裝飾。
汨羅市地處湖南省東北部,緊靠南洞庭湖東畔、汨羅江下游,位於東經112°51′~113°27′,北緯28°28′~29°27′。市境東部和東南部與長沙縣毗連,南與望城縣接壤,西鄰湘陰縣和沅江縣,北接岳陽縣,東北與平江縣交界。因境內有汨水、羅水會合,其下游名汨羅江,因以名市。
汨羅市東與平江相靠,南和長沙、望城兩縣相攜,西同湘陰縣、沅江市接壤,北與岳陽縣毗鄰。最東點為八景鄉山陽村的山陽寨,最西處是蘆葦場的石湖包,最南端系高家坊鎮鹿峰村的陳家灣,最北端是磊石鄉汨岳村的汨岳界。南北相距66.75公里,東西相距62.5公里,全境周長301.84公里,總面積1561.95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0.75%,占岳陽市面積的10.4%,汨羅市建城區面積10平方公里。
汨羅市城區市政、街道建設不斷發展。城區共有大小街道31條,總長37.58公里,總面積90萬平方米;主要街道有:建設路,為東西向,長1500米,寬34米;高泉路,為南北向,長1100米,寬30米;大眾路,為南北向,長1600米,寬45米;羅城路,為東西向,長1400米,寬32米。市區大型建築有煙草大樓、信用大樓、市委辦公大樓等。市區建有圖書館、文化館各1座,圖書藏書10萬余冊;建有4座劇院;擁有各級各類學校15所,在校學生14000人,其中普高3所,職業中學3所,初中4所,小學5所;建有醫院5家,病床1189張;有線電視台、有線電視轉播台、有線廣播台各1個。架設橋梁5座;街道照明路燈640盞,線路總長28公里;有自來水廠2個,日供水能力達6萬噸;建有城市公園1個,佔地總面積88萬平方米;市區綠地面積29.68萬平方米;公共綠地面積13.5萬平方米,人均綠地面積2.8平方米;開通公共交通線路18條,各種客運車輛700餘台,其中公共汽車50台,的士50台,其他600餘台。近年來,汨羅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城市建設的力度,自1997年以來,汨羅人民圍繞治理「水、電、路、城」集全市之智,舉全市之力,投入資金10億多元,進行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其中先後投資近1億元,將1809線汨新路拓寬改直為寬60米、雙向6車道的水泥路,並對全線進行了綠化、亮化和美化。汨羅火車站始建於1917年,現站房建於40年代,位於京廣線東側,1998年經鐵道部批准,投資4000多萬元新建汨羅火車站站房,移站地於鐵路西。汨羅市政府利用火車站西移的契機,投資6000多萬元新建佔地1平方公里的新站開發小區。1999年4月動工以來,路地累計投資達6000多萬元,進行了站房及配套工程建設,今年年底站房可竣工投入使用。在城東規劃投資8800萬元,完成團山花園第一期工程建設,其中吸引外商投資3000萬元,合作開發建設汨羅再生資源大市場,引導新市團山的廢品收購加工業向規范化、規模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到目前為止,花園建設投資5000多萬元,完成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
汨羅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晚年生活、寫作、以身殉國的地方。紀念屈原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屈子祠建於城西北10公里的汨羅江畔的玉笥山,該處有眾多的紀念屈原的名勝古跡;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一代開國元勛任弼時為汨羅市弼時鎮唐家橋村人,任弼時紀念館位於城區東南30多公里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代著名作家楊沫、康濯和電影表演藝術家白楊為本市人。汨羅市曾先後被命名為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衛生先進城市。

熱點內容
師生啪啪動態圖 發布:2025-09-07 00:50:09 瀏覽:74
浙江歷史學考 發布:2025-09-07 00:34:23 瀏覽:429
教師資格認 發布:2025-09-07 00:12:31 瀏覽:894
汨羅歷史 發布:2025-09-06 22:00:09 瀏覽:286
李曉凡內化師德ppt 發布:2025-09-06 20:48:47 瀏覽:698
少先隊的歷史故事 發布:2025-09-06 19:50:01 瀏覽:617
畢業感言班主任 發布:2025-09-06 19:00:38 瀏覽:856
福建教師補錄 發布:2025-09-06 18:35:35 瀏覽:441
小學四年級班主任經驗交流 發布:2025-09-06 18:22:02 瀏覽:914
體育教師年度個人總結 發布:2025-09-06 14:06:57 瀏覽: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