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數學中心
1. 丘成桐是誰有什麼成就
丘成桐
丘成桐,男,祖籍廣東蕉嶺,生於汕頭,美籍華裔數學家,曾獲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及沃爾夫數學獎。自小在香港長大並完成本科,後入籍美國。目前擔任哈佛大學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他是加州大學華裔學者協會創會理事。
丘成桐熱心於推動中國的數學發展,在中國建立並領導多個數學研究中心,致力於培養年輕數學家。受父親影響,丘成桐自幼便對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歷史有濃厚興趣,造詣頗深,曾作一文以述數學與中國文學之結構關系,舉紅樓夢及各代詩詞為例,並聯系王國維人間詞話,以釋證其觀點。
丘成桐是公認的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他的工作深刻變革並極大擴展了偏微分方程在微分幾何中的作用,影響遍及拓撲學、代數幾何、表示理論、廣義相對論等眾多數學和物理領域。
2. 數學教授丘成桐現在清華大學工作嗎
丘成桐教復授是哈佛大學的教授。制但是在清華大學辦了一個研究所。
為了幫助發展中國數學,丘成桐想盡了各種辦法,與他鑽研數學問題頗為相似。他培養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建立數學研究所與研究中心,組織各種層次的會議,發起各種人才培養計劃,並募集大量資金。丘成桐建立的第一個數學研究所是1993年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研究所。第二個是1996年建立的北京晨興數學中心。中心建立與運作的大部分經費都是丘成桐從香港晨興基金會籌得的。第三個是建立於2002年的浙江大學數學科學中心。第四個2009年建立的清華大學數學研究中心。
3. 丘成桐世界排名
官方沒有排名。
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以及年度評選特別致敬,數學大師丘成桐光榮上榜。
26歲成為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27歲攻克世界級幾何學難題「卡拉比猜想」。他不僅是世界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也是繼陳省身之後第二位獲得沃爾夫數學獎的華人,還獲得了馬塞爾格羅斯曼物理大獎。
丘成桐是新中國的同齡人,他對中國數學研究發展予以持續推動和付出,自1993年以來,創辦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研究所、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研究中心等機構,發起各種人才培養計劃,設立了丘成桐科學獎等獎項。丘成桐一直堅信,幫助中國發展數學事業是自己的責任。
(3)丘成桐數學中心擴展閱讀
2018年7月2日,第十五屆馬塞爾格羅斯曼會議在義大利羅馬開幕,丘成桐院士在過去幾年先後榮獲菲爾茲獎、克拉福德獎、沃爾夫獎之後;
在這次會上又被授予馬塞爾格羅斯曼獎,以表彰他在證明廣義相對論中總質量的正定性、完善「准局域質量」概念、證明「卡拉比猜想」和在黑洞物理研究等工作中的巨大貢獻。
至此,丘成桐院士不僅成為世界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也成為繼陳省身之後第二位獲得沃爾夫獎的華人,還是獲得馬塞爾格羅斯曼獎的首位華人數學家。
4. 丘成桐死了嗎,什麼時候死的
丘成桐,漢族客家人,丘鎮英之子,原籍廣東省蕉嶺縣,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同年隨父母移居香港,美籍華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國際知名數學家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 。
5. 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和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有什麼區別
中國現代著名數學家胡明復、馮祖荀、姜立夫、陳建功、熊慶來、蘇步青、江澤涵、許寶騄、華羅庚、陳省身、林家翹、吳文俊、陳景潤、丘成桐、馮康、周偉良、蕭蔭堂、鍾開萊、項武忠、項武義、龔升、王湘浩、伍鴻熙、嚴志達、陸家羲、蘇家駒、王菊珍、谷超豪、王元、潘承洞、魏寶社、高揚芝、徐瑞雲、王見定、呂晗、范盛金、楊武之、錢寶琮、盧慶駿、曾炯。華羅庚華羅庚,中國現代數學家。1910年11月12日生於江蘇省金壇縣。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東京逝世。華羅庚1924年初中畢業之後,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不到一年,因家貧輟學,他刻苦自修數學,1930年在《科學》上發表了關於代數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專家重視,被邀到清華大學工作,開始了數論的研究,1934年成為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研究員。1936年作為訪問學者去英國劍橋大學工作。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應蘇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邀請任研究員,並在普林斯頓大學執教。1948年始,他為伊利諾伊大學教授。1924年金壇中學初中畢業,後刻苦自學。1930年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習。1938年回國後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國,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40年代,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此結果在數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G.H.哈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於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於塔里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的改進,至今仍是最佳紀錄。代數方面,證明了歷史長久遺留的一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給出了體的正規子體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這個結果的一個簡單而直接的證明,被稱為嘉當-布饒爾-華定理。其專著《堆壘素數論》系統地總結、發展與改進了哈代與李特爾伍德圓法、維諾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計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發表40餘年來其主要結果仍居世界領先地位,先後被譯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為20世紀經典數論著作之一。其專著《多個復變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陣技巧,結合群表示論,具體給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從而給出了柯西與泊松核的表達式。這項工作在調和分析、復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著廣泛深入的影響,曾獲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倡導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的研製,曾出版《統籌方法平話》、《優選學》等多部著作並在中國推廣應用。與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方面獲重要成果,被稱為「華-王方法」。在發展數學教育和科學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發表研究論文200多篇,並有專著和科普性著作數十種。陳景潤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195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並在華羅庚教授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面的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貴陽民族學院、河南大學、青島大學、華中工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等校教授,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數學季刊》主編等職。主要從事解析數論方面的研究,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這一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引用。這項工作,使之與王元教授、潘承洞教授共同獲得1978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其後對上述定理又作了改進,並於1979年初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16,受到國際數學界好評。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尖端技術、人類生活密切關系等問題也作了研究。發表研究論文70餘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共產黨員。1919年蘇步青中學畢業後赴日本留學。1927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數學系,後入該校研究生院,1931年畢業獲理學博士學位。1931年3月應著名數學家陳建功之約,載著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的理學博士榮譽回國,受聘於國立浙江大學,先後任數學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訓導長和教務長。1976年美國數學代表團訪華團在總結中指出,在浙江大學曾建立了「以蘇步青為首的中國微分幾何學派」。享有世界聲譽的德國數學大家布拉須蓋是蘇步青的導師窪田先生留學德國時的同學,早在1934年蘇步青發表了創造性的「構造性微分幾何」之後,就對在漢堡留學的中國學生曾炯說過:「蘇步青是東方第一個幾何學家!」至1952年10月,因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他才有點不太情願地到了上海復旦大學數學系任教授、系主任,後任教務長、副校長和校長。他曾任多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以及第七、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職。2003年3月17日16時4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國際著名數學大師,沃爾夫數學獎得主,陳省身1931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1934軍獲碩士學位.1934年去漢堡大學從Blaschke學習.1937年回國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3年到1945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研究員.1949年初赴美,旋任芝加哥大學教授.1960年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79年退休成為名譽教授,仍繼續任教到1984年.1981年到1984年任新建的伯克利數學研究所所長,其後任名譽所長。陳省身的主要工作領域幾何學及其相關分支.還在積分幾何,射影微分幾何,極小子流形,網幾何學,全曲率與各種浸入理論,外微分形式與偏微分方程等諸多領域有開拓性的貢獻.陳省身本有極多榮譽,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1)及國家科學獎章(1975),倫敦皇家學會國外會員(1985),法國科學院國外院士』(1989),中國科學院國外院士等。榮獲1983/1984年度Wolf獎,及1983年度美國科學會Steele獎中的終身成就獎.僅次於哥德爾的邏輯數學大師,王浩1943年於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畢業。1945年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哲學部畢業。194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0~1951年在瑞士聯邦工學院數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51~1953年任哈佛大學助理教授。1954~1961年在英國牛津大學作第二套洛克講座講演,又任邏輯及數理哲學高級教職。1961~1967年任哈佛大學教授。1967年後任美國洛克斐勒大學教授,主持邏輯研究室工作。1985年兼任中國北京大學名譽教授。1986年兼任中國清華大學名譽教授。50年代初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後又被選為不列顛科學院外國院士,美籍華裔數學家、邏輯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哲學家。4.著名數學家力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林家翹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1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碩士學位。1944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3年起先後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教授、學院教授、榮譽退休教授。林家翹教授曾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Timoshenko獎,美國國家科學院應用數學和數值分析獎,美國物理學會流體力學獎。他是美國國家文理學院院士(1951),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2),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60)。從40年代開始,林家翹教授在流體力學的流動穩定性和湍流理論方面的工作帶動了整整一代人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探索。從60年代開始,他進入天體物理的研究領域,開創了星系螺旋結構的密度波理論,並為國際所公認。1994年6月8日當選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士。5.我國泛函分析領域研究先驅者,曾遠榮1919年入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留美預備部,一直讀到1927年7月。由於學習成績優異,先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及耶魯大學學習並研究數學,1933年取得博士學位。1934年8月至1942年7月一直任教於清華大學(1938年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1950年2月,受國立南京大學數學系系主任孫光遠教授寫信聘請到南京大學任教直至退休,曾在南京大學建立國內最早的計算數學專業。長期從事泛函分析研究,是我國開展這一領域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在廣義逆等研究領域成就卓著。6.我國最早提倡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的學者,趙訪熊1922年考取北京清華學校。當時清華學校是公費留美預備學校,競爭激烈,在江蘇只招3名學生,他在眾多考生中名列榜首。畢業後即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機系學習。他1930年在電機系畢業,被哈佛大學數學系錄取為研究生,且於1931年獲碩士學位。1933年他受聘回國在清華大學數學系任教,1935年被聘為教授,從此一直在清華大學任教,參與創國內第一個計算數學專業。趙訪熊於1962年和1978年先後兩次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1980-1984年兼任新成立的應用數學系主任,並受聘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委員。他擔任過中國數學會理事、名譽理事。1978年至1989年擔任第一、二屆計算數學學會理事長及第三屆名譽理事長和《計算數學學報》主編等一系列職務。數學家,數學教育家。我國最早提倡和從事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的教學與研究的學者之一。自編我國第一部工科《高等微積分》教材。在方程求根及應用數學研究方面頗有建樹。7.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吳大任1930年與陳省身以最優等成績在南開大學畢業,考取清華大學研究生,1933年夏,在姜立夫的鼓勵下,吳大任參加了中英庚款第一屆公費留學考試,被錄取到英國學習。他本想到劍橋大學攻讀,因抵倫敦時間錯過了該校入學的時機,改入倫敦大學的大學學院,注冊為博士研究生。1937年9月初,吳大任到武漢大學任教,之後即隨武漢大學遷到四川樂山。後來長期擔任南開大學領導工作與教學工作,著、譯數學教材及名著多種。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研究領域涉及積分幾何、非歐幾何、微分幾何及其應用(齒輪理論)。1981年他任國家學位委員會第一屆數學組成員,《中國大網路全書數學卷》編委兼幾何拓撲學科的副主編以及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第一和第二屆委員。8.著名數學家,北大教授,庄圻泰1927年考入清華學校,193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1934年,熊慶來教授接受庄圻泰為自己的研究生,1936年於該校理科研究所畢業。1938年獲法國巴黎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曾任雲南大學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後,庄圻泰留任北京大學。此後除繼續擔任復變函數課程的教學任務外,他還陸續講過保角變換,擬保角變換,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等專業課。九三學社社員。長期從事函數論研究,在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的值分布理論上取得重要成果。著有《亞純函數的奇異方向》,合編《AnalyticFunctionsOfOneCom·plexVariable》(在美國出版)
6. 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是什麼
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是菲爾茨獎。
菲爾茲獎(Fields Medal),是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John Charles Fields)要求設立的國際性數學獎項,於1936年首次頒發,常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本身未設數學獎)。
菲爾茲獎每四年頒獎一次,在由國際數學聯盟主辦的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舉行頒獎儀式,每次頒給二至四名有卓越貢獻的年輕數學家。獲獎者必須在該年元旦前未滿四十歲,每人將得到15000加拿大元的獎金和金質獎章一枚。
諾貝爾獎中,只設有物理、化學、生物或醫學、文學、和平事業5個類別(1968年又增設了經濟學獎),而沒有數學的份額,使得數學這個重要學科失去了在世界上評價其重大成就和表彰其傑出人物的機會。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世界上先後樹起了兩個國際性的數學大獎。
一個是國際數學家聯盟主持評定的,在四年召開一次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頒發的菲爾茲獎;一個是由挪威政府設立的一年一度的阿貝爾獎。這兩個數學大獎的含金量、國際性,以及所享有的榮譽都不亞於諾貝爾獎,因此被世人譽為「數學中的諾貝爾獎」。
(6)丘成桐數學中心擴展閱讀:
菲爾茲獎獲獎數學家有:
一、丘成桐
丘成桐,原籍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同年隨父母移居香港,美籍華人,國際知名數學家,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5]。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哈佛大學William Casper Graustein講座教授、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
二、陶哲軒
陶哲軒,男,1975年7月17日出生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華裔數學家,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數學系。陶哲軒是第一名獲得菲爾茲獎的澳大利亞人,也是繼1982年丘成桐之後第二名獲此殊榮的華人 。
三、傑西·道格拉斯
傑西·道格拉斯(Jesse Douglas,1897年7月3日-1965年9月7日),美國數學家,生於紐約,1920年至1924年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
他是1936年首屆菲爾茲獎兩位得主之一,以嘉許他在1930年解決了普拉托問題。普拉托問題是問給定一個邊界,是否存在極小曲面以此為邊界。這是屬於變分法的問題,又稱為肥皂泡問題,1760年由拉格朗日提出。道格拉斯又在變分法逆問題有突出貢獻。美國數學學會1943年授予他博歇紀念獎。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菲爾茨獎
7. 清華大學推出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為何要這么做
對於人才的培養一直是我們國家比較重視的事情。因為國家的繁榮富強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才的傑出貢獻。近期清華推出了丘成桐數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可以跨越高考限制直接招考。那清華大學為什麼要推出這種培養計劃,這種計劃有什麼好處,就讓我們接著往下探討吧。而今年的報名正在進行中,數月之後,清華大學將會公布最終的入圍認定結果,而不久之後,這些經過層層選拔的學生則將接受預科培養和考察,那這些被視為未來中國科頂尖科學家“種子”的年輕人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是否能在一片沃土中破土發芽成長為遮天蔽日的大樹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8. 世界上最年輕的菲爾茲數學獎獲得者是誰
菲爾茲獎(Fields Medal,全名:The International Medals for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Mathematics),是一個在國際數學聯盟(IMU)的國際數學家大會(ICM)上頒發的獎項。它每四年頒獎一次,頒給二至四名有卓越貢獻的年輕數學家。得獎者須在該年元旦前未滿四十歲。菲爾茲獎是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的要求設立的,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未設數學獎)。第一位獲得菲爾茲獎的華人數學家是丘成桐。
菲爾茲獎是以已故的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John Charles Fields)命名的。
菲爾茲強烈地主張數學發展應是國際性的,他對於數學國際交流的重要性,對於促進北美洲數學的發展都抱有獨特的見解並滿腔熱情地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為了使北美洲數學迅速發展並趕上歐洲,是他第一個在加拿大推進研究生教育,也是他全力籌備並主持了1924年在多倫多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這是在歐洲之外召開的第一次國際數學家大會)。
正是這次大會使他過分勞累,從此健康狀況再也沒有好轉,但這次大會對於促進北美的數學發展和數學家之間的國際交流,確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他得知這次大會的經費有結余時,他就萌發了把它作為基金設立一個國際數學獎的念頭。他為此積極奔走於歐美各國謀求廣泛支持,並打算於1932年在蘇黎世召開的第九次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親自提出建議。
但不幸的是未等到大會開幕他就去世了。菲爾茲在去世前立下了遺囑,把自己留下的遺產加到上述剩餘經費中,由多倫多大學數學系轉交給第九次國際數學家大會,大會立即接受了這一建議。
菲爾茲本來要求獎金不要以個人、國家或機構來命名,而用「國際獎金」的名義。但是,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數學家們為了贊許和緬懷菲爾茲的遠見卓識、組織才能和他為促進數學事業的國際交流所表現出的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一致同意將該獎命名為菲爾茲獎。
首屆菲爾茲數學獎的是拉爾斯·阿爾福斯和傑西·道格拉斯。
拉斯·瓦萊里安·阿爾福斯(Lars Valerian Ahlfors,1907年4月18日-1996年10月11日),芬蘭數學家,在黎曼曲面領域有突出貢獻。其編寫的教材《Complex Analysis》堪稱以幾何觀念看待復分析的經典之作。他於1936年獲菲爾茲獎,1981年獲沃爾夫數學獎。
傑西·道格拉斯(Jesse Douglas,1897年7月3日-1965年9月7日),美國數學家,生於紐約,1920年至1924年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
他是1936年首屆菲爾茲獎兩位得主之一,以嘉許他在1930年解決了普拉托問題。
普拉托問題是問給定一個邊界,是否存在極小曲面以此為邊界。這是屬於變分法的問題,又稱為肥皂泡問題,1760年由拉格朗日提出。道格拉斯又在變分法逆問題有突出貢獻。美國數學學會1943年授予他博歇紀念獎。
華裔獲獎者
丘成桐
丘成桐(Shing-Tung Yau),原籍廣東省蕉嶺縣,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同年隨父母移居香港,美籍華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國際知名數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
1969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數學系,1971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博士(師從陳省身) ;1993年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成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丘成桐證明了卡拉比猜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學中弦理論的基本概念,對微分幾何和數學物理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丘成桐囊括了菲爾茲獎(1982)、克拉福德獎(1994)、沃爾夫獎(2010)等獎項。特別是在1982年度榮獲最高數學獎菲爾茲獎,是第一位獲得這項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華人,也是繼陳省身後第二位獲得沃爾夫數學獎的華人。
9. 清華大學增設的「丘成桐數學英才班」有何特點
日前從清華大學舉辦的校園開放日暨招生信息交流會上獲悉,該校今年新增設「丘成桐數學英才班」,符合條件的普通高中二年級在讀學生及三年級應屆畢業生均可報名。2018年擬招收不超過15人。
「丘成桐數學英才班」將對學生的數學天賦、綜合素養等進行全面考察,擇優認定。選拔程序包括初審、測試、認定和確認四個環節。入圍學生(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國家集訓隊成員除外)應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參加高考,高考成績(投檔成績)達到所在省份同科類本科一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即達到清華大學錄取要求。此外,入圍學生應達到所在省份對此類學生的高中畢業各項基本要求。目前,入圍名單已經進行公示。
今年,清華大學將平穩推進大類改革,但部分大類包括的專業方向有微調。比如醫學院的醫學實驗班不再放在化生類招生,而是進入臨床醫學類招生;工程物理系的能源實驗班和核工程與核技術,不再放在能源類招生,而是整體進入數理類招生;人文與社會類的新聞與傳播學院專業方向細化為國際新聞傳播和融媒體傳播等。
除此之外,清華大學醫學實驗班的招生名額今年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據悉,醫學實驗班開設專業為臨床醫學,學制8年(3+2+3),完成學業後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10. 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地址校園的哪個地方
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大學近春園西樓131室
郵編:100084
電話:+86-10-62773561
傳真:+86-10-62789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