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數學故事
1. 編一個關於分數的小故事
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一天路過桃園,停下來休息。孫悟空、版豬八戒見了水蜜桃口水直流權。師傅說:「要吃桃子可以,不過我得先考考你們。」悟空、八戒連連點頭說:「行啊,行啊。」師傅說:「有四個桃子平均分給你們兩人,每人得到幾個?請寫下這個數字。」徒弟一聽,哈哈大笑,這還不容易!提筆寫了個「2」。師傅接著說:「要是把兩個桃子平均分給你們兩人,每人得到幾個?再寫下這個數。」孫悟空手快,順手寫了個「1」。師傅不緊不慢地說:「要是把一個桃子平均分給你們兩人,每人得到多少?又該怎麼寫呢?」「半個!」「半個!」
「半個該怎麼寫呢?」二位徒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
分數在我們中國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數的表現形式跟現在不一樣。後來,印度出現了和我國相似的分數表示法。再往後,阿拉伯人發明了分數線,分數的表示法就成為現在這樣了。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分母表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幾份
2. 百分數的數學故事
在數學的天地里有這么幾種數:百分數、分數、小數和整數。有一次,數學國王——百分數舉行了一次數的比賽。百分數就化妝在尾巴後面加上了一個「%」,分數講究帥氣,在腰間系了一根皮帶,小數愛漂亮,在身上點綴了些小玩意兒,整數則正規打扮,如同出席重大會議似的,他們都來參加比賽。
在路上,它們自信地想我一定不會輸。不知不覺就到了比賽現場。
當主持人大聲宣布比賽開始時,他們的心情也隨著緊張起來。
主持人最先問分數:「你知道自己的夥伴3/8等於百分之幾嗎?」
分數想了想,說:「我不會用口算,只會筆算,所以不知道。」
主持人又問小數:「小數你知道自己的夥伴12.3等於百分之幾嗎?」
小數想了想對主持人說:「我不會耶!」
主持人最後問整數:「整數你知道自己的夥伴8化成百分數是幾嗎?」
整數快速地回答到:「百分之八百。」
大家都為整數送上熱烈的鼓掌。百分數說:「這么草率,還要經過我的查證呢。不過他說的十分正確,所以整數是當之無愧的冠軍。「
同學們,這里還有兩個沒有算出來呢,你會算嗎?
3. 分數的小故事(急要)快好的加分
71分!98分。
凌又一次將自己鎖在房裡。她撲倒在床上,無力地將沉重的書包扔到了地上,手裡那張「見血」的試卷已被捏得濕透,腳上的運動鞋還沒有脫,但她已顧不得這些,她終於可以放下學校的擔子,便輕聲的嗚咽起來。
她必須趕緊行動,媽媽已知道她回來,雖然她開屋門很輕,但她一路狂奔進房與關門的聲音已經都可以讓鄰居感受到她的存在。她必須馬上藏好那張試卷,並編一個合適的理由,最難的是讓聲音保持一個正常狀態,因為她即使擦幹了眼淚,她那哽咽的聲音也瞞不過媽媽。
房門似乎很安全,上了鎖,她還有時間准備。
正當她將試卷藏好放在衣桂【櫃】夾層時,一聲怒吼將她嚇住:「小凌!給我開門!」她急忙過去開門,但她或許是太著急,或許是太害怕,一下子將夾層弄翻,撲天而來的東西把她一下子壓倒。與此同時,媽媽也用鑰匙捅開了房門,她剛沖進來,見裡面一片狼籍,憤怒的烈火猶如又加了一壺柴油,又如蒸汽沖開了鍋,煞不住的噴了出來:「你干什麼?造反啊!」
凌根本站不起來,似乎是那張飄落下的試卷壓的。
「你今天怎麼搞的?數學才考71分,不想活了是吧!今天我在你張阿姨面前丟大人了!站在人家小宛如面前,我都想挖個地洞鑽進去,人家多少?94分!一個天一個地!小時侯你差我不管你,怎麼到小學5年級你還差!小時侯你玩得好的,人家楊楊,跟你同年級,在他學校全年級前10!熊偉,比你只大一年級,數學都學到了初二!會會,整天這培那培,都是她自己要報,現在她成績好得很!你呢?我跟你跑東跑西,奔南奔北,整天,這不學那不學,到處玩,他們我就不跟你比了,但你也總不能連宛如都超不過吧,你活不活!下次再考成這樣,你就直接跳樓吧!」發泄完怒氣,媽媽便出去了。
凌一直趴在地上,痛苦地抽泣,剛才媽媽又一次深深地揭開了她的傷疤,並均勻【狠狠地】地撒下了一把鹽。凌很懂事,她沒有嫉【記】恨媽媽,因為她知道媽是在幫她,她爬了起來,收拾好夾層,拿起那張濕透的試卷,又一次坐回書桌,她暗下決心,一定要在期末考試超過宛如。
不知熬過了多少個痛苦的深夜,不知盼過了多少個快樂的一天,時光飛逝,轉眼到了期末考試的前夜,媽媽在最後鼓勵凌。
在說完主要內容後,凌突然冒了一句「媽,暑假我想再見楊楊他們。」
「你瘋了?這都6、7年沒見面了,怎麼突然冒這話。」媽媽的臉上充寫滿了困惑。
「我只是想見見他們。」凌低著頭,慢慢吞吞地突出這幾個字。
「那可不行,楊楊他們忙著了,什麼這培那培,這賽那賽,多得要死!再說,你也沒時間呀,暑假你要上英語、數學……」
凌抬起頭,無奈地笑了笑,又低了下去。
成績出來了,凌全班第2名,數學進步特別大,98分。而宛如僅全班20多名,不知是發揮失常還是什麼的,只考了83分。
這天領完成績單,在回家的路上,她突然發現——媽媽笑容滿面,拿著她的成績單正和陪著苦笑的張阿姨交談些什麼
4. 關於分數加減法的小故事
在一個茂密的森林裡,住著許多可愛的小動物,有小博士小兔聰聰,美麗的小貓美美,版可愛的小權狗拉拉,漂亮的小孔雀乖乖等許多小動物,他們都住在一個大家庭里。
有一天,小兔聰聰和小貓美美出去散步。在散步的途中,他們看見小狗拉拉在後花園種東西,於是,小兔聰聰和小貓美美走過去,問小狗拉拉:「拉拉,你在種什麼呀?」小狗拉拉說:「我種的是花生。」小兔聰聰看著花生說了一個關於花生的問題:「1千克花生中約含蛋白質四分之一千克,脂肪二十五分之十二千克,碳水化合物二十分之三千克。請你們根據這段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並解答。」小貓美美挺聰明的,馬上說出了一個問題:「花生中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一共多少千克呢?」小狗拉拉也不落後,急忙回答:「二十五分之十二+二十分之三=百分之六十三(千克)」「太對了,你們真聰明啊!」小兔聰聰說。他們都開心的笑了。
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們就住在這樣一個溫馨家庭中,一個數學家庭中!
5. 我要有關於分數的數學故事
1、蒲豐試驗
一天,法國數學家蒲豐請許多朋友到家裡,做了一次試驗.蒲豐在桌子上鋪好一張大白紙,白紙上畫滿了等距離的平行線,他又拿出很多等長的小針,小針的長度都是平行線的一半.蒲豐說:「請大家把這些小針往這張白紙上隨便仍吧!」客人們按他說的做了。
蒲豐的統計結果是:大家共擲2212次,其中小針與紙上平行線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豐說:「這個數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會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擲的次數越多,求出的圓周率近似值越精確。」這就是著名的「蒲豐試驗」。
2、高斯
高斯是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事情已處理了一大半,雖然上課了,仍希望將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題數學題目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1+2+3+4+5+6+7+8+9+10=?,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才有可能算出來。
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下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這么算的。
3、數學魔術家
1981年的一個夏日,在印度舉行了一場心算比賽。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歲的婦女,她的名字叫沙貢塔娜。當天,她要以驚人的心算能力,與一台先進的電子計算機展開競賽。工作人員寫出一個201位的大數,讓求這個數的23次方根。
沙貢塔娜只用了50秒鍾就向觀眾報出了正確的答案。而計算機為了得出同樣的答數,必須輸入兩萬條指令,再進行計算,花費的時間比沙貢塔娜要多得多。這一奇聞,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沙貢塔娜被稱為「數學魔術家」。
4、胡和生
長期從事微分幾何研究,在微分幾何領域里取得了系統、深入、富有創造性的成就。例如,對超曲面的變形理論,常曲率空間的特徵問題,她發展和改進了法國微分幾何大師嘉當等人的工作。
1960-1965年,她研究有關齊次黎曼空間運動群方面的問題,給出了確定黎曼空間運動空隙性的一般有效方法,解決了六十年前義大利數學家福比尼所提出的問題。她把結果整理在與自己的丈夫谷超豪合著的《齊性空間微分幾何》一書中,受到同行稱贊。
5、塞樂斯
生於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臘第一位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賣橄欖油積累了相當財富後,塞樂斯便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和旅行。他勤奮好學,同時又不迷信古人,勇於探索,勇於創造,積極思考問題。
他的家鄉離埃及不太遠,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裡,塞樂斯認識了古埃及人在幾千年間積累的豐富數學知識。他游歷埃及時,曾用一種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國王阿美西斯欽羨不已。
6. 關於分數的小故事
老人生前有十一匹馬,他有三個兒子。老人死後立下遺囑:將十一匹馬分給三個兒子。老大得總數的二分之一,老二得總數的四分之一,老三得總數的六分之一。分時不許殺馬。這個故事的答案是眾所周知的:一個鄰居將自己的一匹馬借給三兄弟,使之成為12匹馬,然後按1/2,1/4,1/6的比例分配分得6、3、2匹馬。餘下的一匹馬仍由那個鄰居遷回
7. 有什麼有關分數乘除法和數學家的小故事。【一定要短,因為是要寫在手抄報上面的!】 急!!!!!!!!!
1、華羅庚解題
有一次王老師在課堂上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今有物不知其幾,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過了好半天,竟沒有一個學生能回答。王老師用眼掃視全班時,大部分學生都低著頭,恐怕被老師喊起來回答。
只有一個學生在桌上用筆緊張地算著。過了一會兒,這個學生果然舉手要求回答了。他大聲說:「是二十三。」王老師問:「大家說他回答的對不對?」
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同學們只是驚奇地看著站起來的那個學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華羅庚。王老師說:「他答對了。」接著老師告訴大家,這是我國古代算學經典之作的《孫子算經》里的一道名題。
2、高斯加法
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事情已處理了一大半,雖然上課了,仍希望將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題數學題目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1+2+3+4+5+6+7+8+9+10=?。
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才有可能算出來,也就可以藉此利用這段時間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閑閑地坐在那裡。
老師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11+11+11+11+11=55,我就是這么算的。
3、投擲實驗
一天,法國數學家蒲豐請許多朋友到家裡,做了一次試驗。蒲豐在桌子上鋪好一張大白紙,白紙上畫滿了等距離的平行線,他又拿出很多等長的小針,小針的長度都是平行線的一半。
蒲豐說:「請大家把這些小針往這張白紙上隨便仍吧!」客人們按他說的做了。 蒲豐的統計結果是:大家共擲2212次,其中小針與紙上平行線相交704次,2210÷704≈3.142。
蒲豐說:「這個數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會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擲的次數越多,求出的圓周率近似值越精確。」
4、乾燥的子彈
有一天,數學老師給全班同學出了這樣一道題:「有四個好朋友,他們相約到森林裡打獵,一路上,他們都興高采烈,談笑風生,可是偏偏天公不作美,半途中突然下起了雷陣雨,四人成了落湯雞。
可等到雨一停,四人打獵的興致並沒有減少,於是他們檢查了彈葯槍支,發現一部分子彈已經無法使用,四人便把餘下可用的乾燥子彈平分了。
打獵時,四人每人都發射了6發子彈,天黑了四人便帶著獵物回家,途中四人清點了子彈數,發現此時大家剩下的子彈數,恰好是平分子彈時一個人所得的子彈數,現請問乾燥的子彈有多少發?」「老師,結果是32。」華羅庚馬上站起來回答說。
5、華羅庚秒解難題
有位老師,想辨別他的3個學生誰更聰明。他採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備好3頂白帽子,2頂黑帽子,讓他們看到,然後,叫他們閉上眼睛,分別給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頂帽子,最後,叫他們睜開眼,看著別人的帽子,說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顏色.
3個學生互相看了看,都躊躇了一會,並異口同聲地說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聰明的小讀者,想想看,他們是怎麼知道帽子顏色的呢?「 為了解決上面的伺題,我們先考慮「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
因為,黑帽只有1頂,我戴了,對方立刻會說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躊躇了一會,可見我戴的是白帽.這樣,「3人2頂黑帽,3頂白帽」的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
假設我戴的是黑帽子,則他們2人就變成「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他們可以立刻回答出來,但他們都躊躇了一會,這就說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經過同樣的思考,於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8. 關於分數的數學故事
傍晚,我在奧林匹克書中看到一道難題:果園里的蘋果樹是梨樹的3倍,老王師傅每天給50棵蘋果樹20棵梨樹施肥,幾天後,梨樹全部施上肥,但蘋果樹還剩下80棵沒施肥。請問:果園里有蘋果樹和梨樹各多少棵?
我沒有被這道題嚇倒,難題能激發我的興趣。我想,蘋果樹是梨樹的3倍,假如要使兩種樹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師傅就應該每天給「20×3」棵蘋果樹和20棵梨樹施肥。而實際他每天只給50棵蘋果樹施肥,差了10棵,最後共差了80棵,從這里可以得知,老王師傅已經施了8天肥。一天20棵梨樹,8天就是160棵梨樹,再根據第一個條件,可以知道蘋果樹是480棵。這就是用假設的思路來解題,因此我想,假設法實在是一種很好的解題方法。
9. 中國分數方面傑出的數學家的故事
陳景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