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預習
⑴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預習筆記
《與朱元思書》
1、作者:吳均,南朝梁文學家。解題:「與」:給予。「書」:信。題目的意思是寫給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說旅行所見,寥寥一百四十餘字,把富春江富陽到桐廬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使人讀後悠然神往,就像置身於奇山異水之間,是六朝駢體文中描寫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釋重點字。①風煙:指煙霧。 ②共色:同樣的顏色。 ③俱:都。 ④許:附於數詞之後,表約數,相當於「光景」「左右」。 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⑥從流飄盪: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盪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7)急湍:急流的水 (8)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9)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10)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彷彿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11)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 (12)相鳴:互相和鳴 (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14)息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 (15)經倫:籌劃、治理。(16)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 (17)⑩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上,在上,(18)猶:好像,如同。 (19)交映:互相掩映。(20)見:同「現」,顯現,顯露。 (21)縹碧:青白色。
3、中心:.《與朱元思書》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沿途所見,歷歷如畫,令人有同行親見之感。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於山水的生活情趣。
4、結構:第一段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寫了自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
第二段 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了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的特點:。
第三段描寫了 富春江夾岸的奇山,並抒發了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總寫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異水」來寫;第二自然段寫異水,運用比喻和誇張將富春江「異水」(水清、急的特點)形象地表現出來;第三自然段寫「奇山」(緊扣山高、樹多、景美的特徵):作者從視覺、聽覺感受的角度來寫,給景物蒙上了一層清淡幽雅的色彩。
5.結合文中語句說說作者有怎樣的志趣和情懷。(4分)
(1)從「從流飄盪,任意東西」句中表現作者對自由的渴望;
(2)從「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句中表現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歌頌;
(3)從「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句中表現對山水風光的熱愛,對功名利祿的鄙視,對官場的厭惡。(重點)
6、 理解背誦。按要求寫出句子。
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從流漂盪,任意東西)
總的概括贊嘆富春江景的:(總領全文的句子)(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寫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寫江流氣勢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寫聽覺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 則百叫不絕(對偶句)
寫山「奇」的句子: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寫水流湍急,《三峽》一文中那句話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7、重點句翻譯。
①風煙俱凈,天山共色。----煙霧全部消散盡凈,晴空和青山呈現同樣顏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③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為名為利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 息他那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
⑤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⑥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治理社會事物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⑦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樹木在江面上邊遮蔽著,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
8、欣賞。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此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
9、中心:「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現對山水風光的熱愛,對功名利祿的鄙視,對官場的厭惡。(重點)(也是本文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討論。「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對這里的山水的總的評價,試根據作者的描寫,分析這里的山「奇」在何處?答:奇在「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連用「負、竟、軒、邈、爭、指」等字,把原本靜止的重山疊嶺寫活了,似乎仍在生成變化中,其次寫山中各種聲音,簡直是一隻自然交響曲,使人感到山間處處
《五柳先生傳》(晉宋時期詩人、散文家,陶淵明)
1、 文學常識:陶淵明:晉宋時期詩人、散文家。《五柳先生傳》出自,《陶淵明集》還學過他的文章〈〈桃花源記〉〉,詩有《飲酒》 《〈歸園田居〉其三》
2、 人物欣賞:(1)五柳先生的形象:安貧樂道,不慕榮利,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
(2)從三方面描寫其形象的:一是:性格(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二是:志趣(好讀書、性嗜酒、著文章)三是:生活(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3)對「五柳先生」的評價: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率真自然,安貧樂道,是陶淵明的自畫像。他不慕榮利,厭惡官場的追名逐利,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可令另一方面他逃避現實,隱居起來,不去撞擊社會矛盾的思想是消極的。
(4)本文與,《醉翁亭記》中的「醉翁」同是嗜酒,其用意有什麼不同?
五柳先生:在飲酒中自得其樂,並忘卻榮辱得失。
醉翁:借飲酒助山水游樂之興。是與民同樂。
3、 名句及成語:(1)不求甚解:現指:只求懂個大概,不求深刻理解。本文指讀書只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過分下功夫。
(2)不戚戚於貧,不汲汲於富貴。意思:不為貧而憂慮,不熱衷於發財做官。
4、 重點實詞:會意:對書中的意旨有獨到的體會。(會;體會,領會。意:書中的意旨) 親舊:親戚、朋友。 造飲:到、往。到別人家裡去喝酒。期:希望,願望。 環堵:周圍環著四堵牆。 蕭然:冷冷清清的樣子。 短褐:粗布短衣; 穿結;打補丁。 晏如:安然自若的樣子。 戚戚:憂愁的樣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茲若人:此人。儔:朋友,伴侶。 觴:酒杯。 嗜:愛好,喜歡。
5、 重點句子翻譯:(1)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
(2)造飲輒盡,期在必醉:到別人家裡去喝酒,一來、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
(3)好讀書,不求甚解:喜歡讀書,但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下功夫。
(4)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5)銜觴賦詩,以樂其志:一邊喝酒一邊做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樂。
6、理解背誦:《五柳先生傳》中
(1)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讀書,性嗜酒,著文章。
(3)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贊揚五柳先生的高潔人格並且與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戚戚於貧我是豬,我說臟話,不汲汲於富貴。
(4)文中描寫「五柳先生」不追名逐利,恬淡自足的詩句是: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馬說》韓愈
一、作者作品:韓愈唐朝文學家。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里的《雜說》。
二、說的特點:可以說明事物,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
三、閱讀理解:
1、本文中心句:(中心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2、本文寫法:托物寓意(借伯樂和千里馬為喻,對統治者不能識人才,埋沒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s
3、本文段意:一段:伯樂對於千里馬的決定作用。二段: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三段:總結全文,寫食馬者的愚妄。
4、表明千里馬與伯樂依賴關系的句子: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5、千里馬必然被埋沒的原因: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6、描寫千里馬可悲命運的句子及作用: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作用:從反面論述了中心論點。
7、表明食馬者無知的句子: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馬者無知所造成的惡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再次從反面論證論點,揭示被埋沒的原因。
9、寫食馬者的愚妄(平庸淺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馬也"的作用:與開頭呼應,點明全文主旨。
11伯樂、千里馬、食馬者的比喻意義:伯樂比喻知賢識才的人,千里馬比喻出類拔萃的人,食馬者比喻埋沒摧殘人才的統治者。
12、《馬說》中寫伯樂對千里馬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13、千里馬的才能被埋沒的原因是什麼?①伯樂不常有。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14、在《馬說》第三段中,作者認為對"千里馬"的摧殘、埋沒體現在哪三個方面?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盡其材。③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5、策馬者是怎樣的不認識千里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6、《馬說》中提出人才培養需要外在條件的句子是: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7、《馬說》中描寫千里馬終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18、《馬說》的主旨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9、懷才不遇的人常慨嘆的兩句話是:千里馬常用,而伯樂不常有。
20、這篇文章採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比喻有才之士;食馬者比喻不識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淺薄愚妄的統治者。
21、對食馬者進行強烈諷刺是哪一句?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送東陽馬生序》(明朝:宋濂)(閱讀課)
1、文學常識、作者 明朝著名文學家 宋濂
2、重點字詞解釋。余幼時即嗜學:喜歡,愛好。 致書:得到書。這里是買書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鬆抄寫。「之」是「怠」的賓語,指「筆錄」這件事。 走送之:跑 既加冠:已經加了冠,到了成年。(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患,擔心,憂慮。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碩,大。 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嘗,曾經。趨:奔向。先達:學術界的前輩。執經叩問:求教。叩,問。 德隆望尊:道德高,聲望重。 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門人,弟子、學生。填,塞。這里的是擁擠的意思。 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質,詢問。 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表示專心而尊敬的)請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時。叱咄:訓斥,呵責。 (禮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復:這里指辯解。 俟(其欣悅):等待,等。 負篋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窮冬:嚴冬。 皸裂:皮膚因寒冷乾燥而破裂。 (至)舍:學舍,書舍。 僵勁:僵硬。 (持)湯沃灌:熱水。沃灌,澆洗。 以衾(擁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裡。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兩頓飯。再,兩次。食,提供伙食。(同捨生皆)被(綺綉):同「披」。 (戴)朱纓(寶飾之帽):朱纓,紅色的帽帶。 腰(白玉之環):腰,掛在腰間。 (右備)容臭:容臭,香袋。 燁然(若神人):燁然,光彩耀眼的樣子。 緼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緼,舊絮。敝,破。 略無慕艷意:毫無羨慕之心。慕、艷,羨慕。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3、理解背誦。
(1)為什麼作者在眾多富有的同學中能「略無羨艷意」: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觀點的句子是: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4、思考、(1)從幾方面概括作者求學時的客觀條件?路途:遙遠艱難。衣著:破舊不能禦寒。飲食:每日兩頓,毫無滋味。
(2)太學生的優越條件,表現在那些方面?有書可讀,有師可問,無奔走之勞,無凍餒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採用的主要寫作手法是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對比,增強說服力,突出中心。
(4)應怎樣看待學習條件與學習好壞之間的關系?
答:學習條件不好,仍然能學習好,像宋濂那樣;學習條件好,卻不一定序、學得好,像某些「太學生」那樣。學習條件好壞對學習能夠有所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學習成功關鍵是長期堅持「勤且堅」專心致志,這是宋濂起身體會,也是古今學有所成的人的共同體會。
(5)本文揭示了怎樣的道理?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6)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麼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
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增強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艱苦的環境下刻苦學習精神對你有什麼啟發?結合自己實際談一下。
5、課外積累。古人刻苦求學的事跡。
東周時代,蘇秦讀書欲睡錐刺骨。 西漢,孫敬晝夜苦讀,以繩系頭懸屋樑。
西漢,匡衡勤學無燭鑿壁偷光讀書。 晉朝,車胤(yìn)囊螢讀書。
晉,孫康家貧,映雪讀書。
(古人苦學的做法不必要後人效仿,但他們刻苦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從他們的事跡中獲取勤奮學習,立志上進的動力。)
3、重點段翻譯。 現在太學生們在太學里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來,沒有挨餓受凍的憂慮;坐在高大的屋子裡誦讀詩書,沒有奔走的勞苦;有司業、博士做他們的老師,沒有去詢問而不告訴、去請教而得不到指導的情況了;凡是應該有的書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像我那樣親手抄寫,向別人借來才能看到。如果他們的學業還有不精通,品德還有沒養成的,那麼不是天資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樣專一罷了,哪裡是別人的過失
⑵ 八年級下 語文 預習筆記
《蠟燭》抄前面那兩個
編輯本段【基本介紹】
蠟制的固體照明用品,通常做成圓柱形,中有棉紗芯,稱為燭芯,燃點紗芯以發光。普通蠟燭的外觀為圓柱形、固體、乳白色。不管何種蠟燭都是手感滑膩,難溶於水,密度比水小。
蠟燭常與燭台搭配用以起到裝飾的作用,另外有些容器同樣能夠起到燭台的作用,比如像放飄蠟的玻璃器皿,點蠟熏精油的小香爐,經過處理的竹筒等等。目前燭台除了為蠟燭服務以外,更多的也作為家裝擺設的一部分。
編輯本段【主要分類】
蠟燭生產的種類有很多,按照使用目的一般可以分為日用照明蠟燭(普通蠟燭)和工藝品蠟燭(特殊用途蠟燭)兩大類。照明蠟燭比較簡單,一般就是白色的竿狀蠟燭。工藝蠟燭又可細分很多種,首先又可分為果凍工藝蠟燭和薰香工藝蠟燭兩類。一般因加入配料而顯各種顏色(如生日蠟燭),形狀也因需要做成各種形式(如螺旋狀、數字形等),可融新穎性、裝飾性、觀賞性、功能性於一體。
另外,蠟燭也可分為粗面蠟和光面蠟兩種,一般粗面蠟帶有味道,上面有一層白霜,不同的粗面蠟會帶來不同的氣味,比如在卧室就可以放一些熏衣草味的蠟燭,起到催眠、鎮靜的作用,在衛生間可以放海洋氣味的蠟燭,夏天還可以放一些松味的蠟燭驅趕蚊蟲;而光面蠟沒有味道,蠟體表面很光滑,容易做出很美的造型。
蠟燭按照形狀一般可以分為擠壓圓柱蠟、尖竹蠟、火炬蠟、飄蠟、圓頭蠟、平頭蠟等,顏色也有很多種。這些蠟燭在使用時有些比較講究,比如尖竹蠟,適合在吃飯的時候插在燭台上,擺在飯桌中間,特別在西餐中常用,如果家裡裝修是歐式風格,也可以擺放在客廳當作裝飾品。飄蠟常見於酒吧,在一個容器器皿里倒上水,把飄蠟放在水面上,它就浮在水面上,暗暗的燭光下別有一番情調。飄蠟在年輕人的家中使用的比較多,特別是情侶間,燭光晚餐不僅可以用尖竹蠟,飄蠟也會帶來不錯的效果。
另外,同種蠟燭也分很多尺寸,比如擠壓圓柱蠟就有四個尺寸:8×25厘米,8×20厘米,7×15厘米,7×10厘米。
編輯本段【歷史發展】
現在一般認為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紮成一束,然後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後來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裡面灌上蜜蠟點燃。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在西方,有一段時期,寺院中都養蜂,用來自製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徵,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從我國傳入這種蠟燭的。
蠟燭的普及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朝時南越向高帝進貢的貢品當中有蠟燭,有說法認為當時在寒食節禁火的時候君王賞賜給侯爵以上的官員、上品官員以蠟燭,說明當時的蠟燭極為稀少。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稍微應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層社會,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時也記載了在晉州上貢時的貢品當中有蠟燭,另外唐朝的官員還專門設置一個官員來管宮廷蠟燭。宋朝記載有當時和西夏的邊境貿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蠟燭。蠟燭作為外貿、對外交換的一種東西,說明雖然當時用的比較普遍,但還是比較珍貴的。到了明清以後,蠟燭才漸漸地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較多了,但是一般的燈具,像油燈、火把依然不能和蠟燭同日而語。
和現代蠟燭相比,古代蠟燭有許多不足之處。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何當共剪西窗燭」的詩句。詩人為什麼要剪燭呢?當時蠟燭燭芯是用棉線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於無法燒盡而炭化,所以必須不時地用剪刀將殘留的燭心末端剪掉。這無疑是一件麻煩的事,1820年,法國人強巴歇列發明了三根棉線編成的燭芯,使燭芯燃燒時自然松開,末端正好翹到火焰外側,因而可以完全燃燒。
但蠟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許多缺點的動物油脂,解決這一難題的是米歇爾·歐仁·舍夫勒爾(MicheI Eugene Chevreul)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間,法國化學家米歇爾·歐仁·舍夫勒爾收到一家紡織廠的來信,請他分析、確定他們寄來的一個軟皂樣品的成份。他拿著這封信思索了很長時間,心想:要研究肥皂,看來還得從原料油脂入手。在儀器設備非常簡單、樸素的學校實驗,他研究了皂化過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種油脂。經過大量實驗,他第一次發現了這樣的事實:在一切油脂中,不論其來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佔95%,其餘的5%則是皂化過程中生成的甘油。通過研究他搞清了皂化過程的本質,同時他還有一項重大的發現:當時用油脂做成的蠟燭,由於裡面有甘油,燃燒時火焰帶煙,氣味難聞。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蠟燭,燃燒時不僅火焰明亮,而且幾乎沒有黑煙, 不污染空氣。舍夫勒爾把他的發現告訴蓋·呂薩克(Joseph LouisGay-Lussac),並建議兩人共同研究如何具體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用強鹼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鹽酸分解,擔取出硬脂酸。這是一種白色物質,手摸著有油膩感,用它製成的蠟燭質地很軟,價錢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爾和蓋·呂薩克獲得了生產石蠟硬脂蠟燭的專利。石蠟硬脂蠟燭的出現,在人類照明史上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後來,有人在北美洲發現了大油田,於是可從石油中提煉出大量的石蠟,較理想的蠟燭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廣。
在古代尚未使用電力的情況下,蠟燭的照明作用尤為重要。但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一般不再使用蠟燭了,蠟燭則更多的被賦予了感情色彩,例如情侶相約、生日晚餐、對亡靈的悼念、對未來的祈禱等等,特別是在紀念日和喜慶的日子裡,人們便會點起蠟燭。另外,蠟燭也常會作為一種物理或化學實驗的用品。
編輯本段【原料成分】
現在蠟燭的主要原料是石蠟,石蠟是從石油的含蠟餾分經冷榨或溶劑脫蠟而製得的,是幾種高級烷烴的混合物,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含碳元素約85%,含氫元素約14%。添加的輔料有白油,硬脂酸,聚乙烯,香精等,其中的硬脂酸(C17H35COOH)主要用以提高軟度,具體添加要視生產什麼種類的蠟燭而定。
蠟燭燃燒時,正二十二烷和硬脂酸燃燒的產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22H46 + 67O2→44CO2 + 46H2O和C17H35COOH + 26O2→18CO2 + 18H2O。蠟燭被點燃時最初燃燒的火焰較小,逐漸變大,火焰分為三層(外焰、內焰、焰心)。焰心主要為蠟燭蒸氣,溫度最低,內焰石蠟燃燒不充分,溫度比焰心高,因有部分碳粒,火焰最明亮,外焰與空氣充分接觸,燃燒充分,溫度最高,因此,當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約1秒鍾後取出,火柴梗接觸外焰部分首先變黑。
編輯本段【相關習俗】
過生日為什麼要吹蠟燭?有說法認為這一習俗最早開始於古希臘。在古希臘,人們對月亮女神阿爾特彌斯十分崇拜,每年都要為她舉行生日慶典,在祭壇上,供放用麵粉和蜂蜜做成的蛋糕,上面還插著很多點亮的蠟燭。他們將蠟燭發出的光亮,比喻成月亮的清輝,以表示對月亮女神特殊的崇拜之情。後來,古希臘人在慶賀自己孩子的生日時,也喜歡在桌子上擺上蛋糕,蛋糕上插入許多點亮的小蠟燭,而且還增加了吹滅蠟燭的內容。他們相信,燃燒著的蠟燭具有某種神奇隱秘的力量,當過生日的人在心中默默許下一個心願時,一口氣吹滅所有的蠟燭,便可如願以償。這一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並且在許多國家流行開來了。
編輯本段【文章《蠟燭》】
作者簡介
西蒙諾夫,前蘇聯作家、小說家、詩人、劇作家。生於1915年11月28日,逝於1979年8月28日。生於一個沙俄軍官家庭,曾參加反法西斯衛國戰爭。
背景
《蠟燭》的背景 1944年9月,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後又在克拉約瓦最後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曰,簽署了關於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
貝爾格萊德戰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積集群,解放被佔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駐希臘的「Ε」集團軍群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群從巴爾干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並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後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原文
1944年9月19日,貝爾格萊德實際上已經拿下來了,只有薩伐河上的一座橋和那個小小的橋頭堡還在德國人手裡。 那個早晨,5個紅軍戰士決定要偷襲這座橋。他們必須先爬過一塊不很大的方場。方場上散布著幾輛燒毀的坦克和鐵甲車,有德國人的,也有我們的。只有一棵樹還沒倒下,好像有雙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單留著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場的中央,我們那5個人被對岸敵人的迫擊炮火趕上了。在炮火下,他們伏在地上有半小時之久。最後,炮火稀了一點兒,兩個輕傷的抱著兩個重傷的爬了回來。那第5個已經死了,躺在方場上。
關於這位死者,我們在連部的花名冊上知道他叫契柯拉也夫,19日早上戰死於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
紅軍的偷襲企圖一定把德國人嚇壞了,他們老是用迫擊炮轟擊方場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幾次間歇。 連長接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曉攻佔那座橋。他說,因此這時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也夫的屍首,等明天攻下了橋再埋葬他吧。
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方場的另一邊,離其他的房屋幾步的地方,高高地聳立著一堆瓦礫,它的本來面目簡直一點也看不出來了。誰也不會想到,這里頭還有人住著。
然而在這堆瓦礫下邊的地窖里,居住著一個叫瑪利·育乞西的老婦人。磚瓦半掩著的一個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婦人育乞西本來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層,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橋的更夫留給她的。第二層被炮火轟毀了,她就搬到樓下去住,住在樓下的人早已搬得一個不剩了。後來樓下也毀了,老婦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進地窖去的第4天。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見5個紅軍爬到了方場上,方場和她之間只隔著一道扭曲了的鐵欄桿。她看見德國人的炮口對准了這5個紅軍戰士,炮彈紛紛在他們周圍爆炸。她從地窖里爬出來,想招呼那5個紅軍戰士到她那裡去——她認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較安全,然而她剛爬出一半,一顆炮彈落在近旁炸開了。老婦人被這一震,耳朵也聾了,腦袋碰在牆上,就失去了知覺。
她醒來的時候再朝那邊看,5個紅軍戰士只有1個留在方場上。這個紅軍戰士側著身子躺著,一隻手臂張開,另一隻手臂枕在腦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點兒。老婦人叫了他幾次都沒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經死了。
德國人又開炮了,炮彈在這小小的方場上炸開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來,柱子似的。彈片把那些剩下來的樹木的枝條都削去了。那個蘇聯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無遮掩的方場上,一隻手臂枕在腦袋下面,周圍是炸彎了的鐵器和燒焦的樹木。
老瑪利·育乞西看著那戰死的士兵,看了許多時候,她很想把這件事告訴什麼人。可是附近一帶,不用說人,連一個活東西都沒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過了4天的那隻貓也被炸起來的磚石碎片砸死了。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包里摸出些什麼東西來,揣在懷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會匍匐前進,也不能快跑,乾脆直著身子,一搖一擺,慢慢地向方場上走去。一段還沒有炸斷的鐵欄桿攔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她太衰老了,跨不過去,因此慢慢地繞過了那段鐵欄桿,走進了方場。
德國人還在轟擊,可是沒有一顆炮彈落在老婦人的近旁。
她穿過方場,到了那戰死的蘇聯士兵身邊,用力把那屍身翻過來。看見他的面孔了,很年輕,很蒼白。她輕輕理好了他的頭發,又費了很大的勁,把他那一雙早已僵硬的手臂彎過來,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後,她在他旁邊坐了下來。
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
這樣,她靜靜地坐在那裡,約有1小時,也許兩小時。
天氣很冷,四下里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沒有任何聲音。
她終於站了起來,離開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幾步,她馬上找到她需要的東西了:一個大的炮彈坑。這是幾天之前炸出來的,現在,那坑裡已經積了些水。
老婦人跪在那坑裡,用手掌往外舀水。舀幾下,她就得休息一會兒。她總算把坑裡的水全舀幹了,於是又回到那死者旁邊,兩手抄在死者的腋窩下,把他拖走。
路並不遠,一共不到10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3次。最後,她總算把死者拖到炮彈坑裡。她已經筋疲力盡了,又坐在那裡休息了好久。
休息夠了,老婦人跑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
然後,她雙手捧起炮彈坑四周的浮土,一捧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經完全被泥土蓋住了。老婦人還沒有滿意,她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墳堆。又休息了一會,她又捧起土來繼續蓋上去。幾小時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地竟然堆起了一個小小的墳堆。
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但是,和先前一樣,炮彈落下的地方都離老婦人很遠。
做好了墳堆以後,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一支大蠟燭。這是45年前 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裡摸了半天,摸出些火柴來。她把那大蠟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這天晚上沒有風,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
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一下。但是有好幾次,炮彈落得相當近,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老婦人就取出火柴來,很耐心地再把蠟燭點燃。
天快要亮了,蠟燭也快要燃盡了。老婦人在地上到處找,終於找到了一片帶銹的洋鐵。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勁把這片洋鐵彎成了半圓,插在蠟燭旁邊的泥土中,作為擋風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來,仍舊慢慢地穿過方場,繞過那一段沒有倒下的鐵欄桿,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曉前,契柯拉也夫所屬的那一連紅軍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直奔方場,佔領了這座橋。
隔了一兩個小時,天色已經大亮了。紅軍的步兵緊跟著坦克過了橋,戰斗在河的對岸進行著,再沒有炮彈落在方場上。
這時候,連長派了幾個士兵去找契柯拉也夫的屍體,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戰死的戰士一同埋葬。那幾個士兵到處找也找不著。突然,有一個士兵吃驚地大聲叫了起來:「看呀!」大家都朝他指的方向看。
在被毀壞的鐵欄桿附近,聳立著一個小小的墳堆。墳堆上的一支蠟燭有生銹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耀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被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站在墳堆旁邊的紅軍士兵們立刻脫下了帽子。他們圍著這墳堆,靜默地站著,看著漸漸暗淡下去的燭光。
這時候,一個披著黑色大圍巾的高身材的老婦人慢慢走來。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戰士的身邊,在墳旁跪下,從黑色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這一支和墳上快點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樣,顯然是一對。老婦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蠟燭頭,把那新的一支點著了,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來的時候,行動很困難,離她最近的紅軍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來。
但是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庄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
紅軍士兵們目送著她走遠後,小聲地談論著,似乎怕驚擾那肅穆的空氣。接著,他們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了戰斗。
在炮火焦灼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一位南斯拉夫母親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位蘇聯年輕士兵的墳頭。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主旨
本文講述了一位南斯拉夫老婦人冒著生命危險向母親一樣埋葬一位紅軍戰士,並把自己珍藏45年的結婚喜燭點在戰士的墳頭的故事,歌頌了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結尾兩句話謳歌了南斯拉夫母親對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他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字詞
1 拂曉(fúxiǎo)
1:天快亮的時候
2:緊連黎明前的時間
2 瓦礫(wǎ lì)破碎的磚瓦,遭到了破壞,使一個物品四分五裂了
3 地窖(dìjiào)貯藏用的地坑或地下室
4 鞠躬 (jū gōng )對人表示恭敬的禮儀。
5 顫巍巍(chàn wēi wēi)顫抖的樣子
習題
問
1.做好了墳堆後,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為什麼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2.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這里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麼特殊的意味?)
3.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這段文字如果寫成「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同原句比較一下,說說原句好在哪裡?)
答
1.補充說明這支蠟燭非同尋常的意義,表現了老婦人給紅軍烈士獻出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
2.黑色,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這一著色,渲染了肅穆氣氛,表達了老婦人的哀悼之情。
3.原句勾畫了經戰爭破壞後的環境,勾畫了燭光的背景,「炮火燒焦了的土地」,「炸彎了的鐵器」,「燒死了的樹木」,控訴著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原句再次點出這支蠟燭是結婚的花燭,是老婦人惟一珍愛的東西,點出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原句不寫老婦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說「南斯拉夫母親」和「一個蘇聯青年」,揭示這種感情的意義,是兩國軍民感情的集中表現,這種感情達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蠟燭燃燒]
點燃蠟燭,在蠟燭上方罩一個冷而乾燥的燒杯
5分後迅速倒轉燒杯,向燒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盪,觀察
1.燒杯內壁變模糊有水珠生成
⑶ 初二下學期語文學習計劃
新學期的開始,也意味著初三學年將進入一個最緊張、最繁忙的時期,如何搞好初三學習工作,如何使我們在初中階段的最後幾個月學有所獲,在中考考場上交一份令老師、家長滿意的答卷,這是擺在每一位初三學子面前的重要任務。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語文學習的成效如何,往往決定或影響著其他學科的學習,因此,對我們每一位學生來說,肩負著光榮而沉重的使命。為此,我在新學期的開始階段,認真地回顧和思索一下自己以往的語文學習情況,籌劃一下新學期的語文學習及後階段的語文復習計劃,是十分必要的。
我以往的問題:(可能有點誇張,你看著修改吧)
(1)語文積累貧乏,語文視野狹窄,語文基本知識零碎或一知半解。
(2)思想膚淺,思維單一,缺少靈活性和深刻性。
(3)閱讀理解能力、文字組織和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不強。
(4)語文習慣較差,讀書缺乏耐心,做題不夠細心,書寫缺少規范。
(5)語文學習態度不正確,認為憑自己現有的知識水平即可應付。
應該閱讀學習
(1)閱讀是我的個性化行為(2)閱讀學習可以培養我們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我們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以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3)閱讀學習我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4)語法和修辭等語文知識不作系統、集中的學習,而是採用隨文學習的方法。(5)閱讀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廣泛和濃厚的閱讀興趣,做到「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提升思想,提升語言,提升技巧。
提升思想,有四個目標:
(1)面對生活或語言材料會展開思考。就是說要習慣於思考,不人雲亦雲,不全盤接收。
(2)面對生活或語言材料會正確思考。就是說要有思考的方法,不偏激,講辨證。
(3)面對生活或語言材料會多向思考。就是拓寬思想廣度,力求不鑽牛角尖,既會逆向思維,又會發散思維。
(4)面對生活或語言材料敢於深刻思考。就是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見人之所未見,思人之所未思,感人之所未感。
解題技巧
審題:三讀三思――讀題干,思考命題意圖;讀要求,明確解題方向;讀材料,思考蘊含的解題信息。
解題:三聯三比――聯系知識積累,比較中發現異同;聯系題目要求,比較中求得最佳;聯系解題思路,比較中分出條理。
作答:三細三清――細心作答,不偏題意,做到思路清;細心推敲,不漏要點,做到表述清;細心組織,不漏標點,不寫錯字,不亂圖亂改,做到書寫清。
復查:三定三戒――面對難題情緒穩定,戒心慌意亂;遇到模稜兩可的問題時,思想堅定,戒猶豫徘徊把對的改錯;發現答題錯誤時,迅速改定,戒粗心疏忽錯失良機。)
精編版的!!!
我是你班同學
把我設為正確吧!!!啊 女張晴
⑷ 初二語文課本怎樣預習
首先最基本的當然是詞語了
要看懂一篇文章 詞語是一定要看得懂的
並且詞語懂了
考試的時候就簡單多了
接下來就是課文內容了
大意很重要
一定要知道讀過的課文講了什麼
還有就是老師上課有強調什麼
還有一個就是你平常的練習冊
一定要去復習
特別是上面的詞語拼音 填詞 文章的中心思想
要特別記住
初中考試無非就是基礎訓練
那些基本的內容掌握了
考試就一通百通了
平常那些課外輔導書或資料
在考試之前也可以惡補一番
⑸ 初二下冊語文學習方法
初二下冊語文學習方法總結如下,
一、學好課本知識。
課本知識是語文的基礎,打好基礎才能更好的學習它。有不少學生認為只要上課時專心聽講,勤記筆記,課後認真完成作業,再加上自覺復習,就能使成績提高。其實,這還不夠。學習的最重要階段是預習。也就是說在老師上課之前,你先得自己學習一下課文,在預習中要盡量運用你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去主動地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在上課時跟老師、同學一起學習討論。課本要反復閱讀,直到把問題看的透徹了、明白了。為了鞏固知識,你最好在課下做一些練習,知識才會掌握的更牢固。這樣不僅學習效果好,而且培養了自己的學習能力。
二、注意課外積累。
知識就像海洋,課本里的知識只是海面上的一個浪花,是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的,所以適當的課外閱讀是很有必要的。進入了緊張的學習階段,我們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因此,閱讀時要有選擇。我們應廣泛瀏覽各種書籍和報紙雜志,從電視、廣播、網路上獲取信息,並有條理的做下筆記。要關心社會生活,了解社會動態,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斷進步。這樣不僅能使我們積累更多知識,更能豐富我們的生活。
三、加強寫作訓練。
我們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寫作。提高寫作能力要從點點滴滴做起。課外積累是寫作的基礎,要學會對文章的細讀,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誦。如果腹內空空,是寫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堅持不懈的記日記,有感而發的寫隨筆,都是幫助我們寫好作文的有效途徑。寫好的作文要反復修改,也可以請教老師、同學的意見,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