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抽象
數學的最大特點是其抽象性,因而通過數學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是重要途徑,數學思維是數學學習活動的核心,而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抽象思維能力,就需要探索小學生數學思維的特徵。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思維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並逐步走向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由具體運算為主,逐步向形式運算為主過渡的時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把學生數學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真正抓實、抓牢。
一、動手操作,促進學生邏輯思維。
數學思維在小學階段主要是抽象的邏輯思維,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數學的學科特點與兒童的思維水平之間產生了一定的距離,縮短兩者之間的距離採用的手段主要靠直觀教學。根據小學生思維特點及認知規律,學具的使用對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學生可以將原始的智力活動外顯為動手操作,然後又通過這一外部程序內化為內心的智力活動。但我認為只有適度使用學具,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否則,始終依賴學具,思維水平難以得到提高。例如,在進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教學中,可以安排三個層次的操作,即三個層次的思維訓練。第一層,畫一個自己喜歡的三角形(其中肯定有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並畫出一條邊上的高,表明底和高;把自己畫好的三角形剪下來,再剪一個同樣大小的三角形,畫出相應邊上的底和高;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能既快又准地把這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我們學過的圖形(平行四邊形)。操作後問: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分別和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系?為教學公式中除以2奠定基礎。第二層,讓學生抽象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積都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第三層,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別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系。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自己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講出是如何推導的,公式中底×高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除以2。這樣引導學生緊扣操作活動中的想一想進行獨立思考,不僅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使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得到了較好的訓練和培養。
二、由淺入深,向抽象思維活動發展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到了高年級就逐步向抽象思維活動發展,這對於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提出、科學理論體系的建立等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年級的增高,積極的引導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活動過渡。由於小學生年齡小,空間想像力差,尤其是邏輯推理能力較低,所以說,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之一。為此,在教學中盡量抓住每一個機會和場合,來誘導學生進行抽象思維活動。如,在圓的周長部分的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製作一些硬紙板圓,然後帶領學生分別測量出每個圓的周長和直徑是多少,再算一下周長是各自圓直徑的多少倍,學生紛紛動手、動腦進行計算,結果證明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在此基礎上再去學習圓周率,學習圓周率和近似值,學生印象深。這樣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思維活動,避免了讓學生機械去死記硬背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顯成效的,它是一個系統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做到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教學方法合理、循序漸進、長期堅持;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取長補短,只有這樣才會取得預期的成果。
⑵ 小學數學的抽象特點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抽象性 抽象性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1)不僅數學概念是抽象的,而且數學方法也是抽象的,並且大量使用抽象符號。 (2)數學的抽象是
逐級抽象的,下一次的抽象是以前一次的抽象材料為其具體背景。
(3)高度的抽象必然有高度的概括。
--------
抽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新課程的總體目標指出:學生要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學科學習中的問題。特別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方面對抽象性所要達到的要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抽象思維的形成過程,抽象能力的培養,用數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能力的提高。
現階段教學中抽象性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不明確,忽視抽象性的培養或抽象性的定位不準確。如基本數量關系的教學方面,從低年級一直延續到高年級。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低年級比較重視,到中、高年級基本上不提。教材給的許多基本題,特別是有關計算時的例題,是教學數量關系的最好例子。但教師往往重視計算教學的過程,而忽視抽象的數量、思維方法的訓練。學生只掌握計算的方法,而造成解決問題方法的缺失。 (2)概念知識講解不清,概念的意義講解不透。由於對抽象性教學的淡化,學生對概念只具有形象性的知識,對於概念的名稱及所包含的不清不透,甚至出現當用文字表述時不知所描述的是什麼概念。如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如果呈現圖,學生能正確區分平行與相交,而問兩條直線位置關系時,許多學生就不能正確回答出平行與相交。再比如,平行四邊形這一概念。什麼是平行四邊形,教材中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表述,而是通過觀察圖形,形成平行四邊形的概念。至於什麼是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特點並沒有完整的認識,學到梯形時,學生對這兩個概念就容易混淆。 (3)知識系統的缺失。知識點要形成一個系統必須通過抽象的手段。雜而繁多的知識點分部於各冊教材中,就每一個知識點而言都是具體的知識。就具體講只是個別的知識。,只有通過抽象將具體的知識點轉化為抽象的知識並與其它的抽象知識相聯系,才能形成系統的知識,也更便於學生的掌握。如整數乘法計算的教學,從表內乘法到兩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多位數、多位數乘多位數,計算
方法是統一的,也是抽象的,但更主要的還是乘法意義的理解。乘法的意義是乘法計算的一根主線,去掉主線就很難形成系統性的知識。特別是乘法分配律的應用,以及相關的應用題教學時就會遇到較大的困難。 (4)形而上的現象比較突出。為了突出數學學習的生活性、趣味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注重設計生活化與趣味化的情境,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忽視了現代兒童的心理特點與社會經驗,造成了形而上的現象。如低年級教學中常用些小動物創設情境,但現代兒童已不滿足於小動物的表演,他們接觸多的並不是小動物,對此類的情景並沒有過多的興趣。再比如平面圖形的計算中經常通過設計房間的情境,但現代的孩子又有多少關心過家庭的房間呢?
2、教學抽象性缺失的解決策略。 (1)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要有對系統知識把握的能力,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有廣汲並蓄的能力。教師只有對所教知識有整體的把握,才能知道各知識點的前後聯系,有針對性地設計富有生活性、趣味性、挑戰性的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接受學習並不過時,上位學習影響下位學習,下位學習要綜合成上位學習,這樣才能形成知識的系統性。同時教師的教學能力強,才能用易於學生接受的方式表述各知識點,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⑶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抽象思維能力
一、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關系在人類初始時期,形象思維已在人的思維中產生,它是出現得較早的思維方式,抽象思維是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思維活動而形成的高級思維模式。它們之間有著相互依賴與制約的關系。二、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過程有關客觀世界數量的關系以及空間形式的研究,都是依據數學知識來完成的。其實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鍛煉人的思維過程,而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就是其中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它可以把數學的前後連貫到一起,並在感知和想像共同進行時,表現出來提煉的概念和學習方法,以及一些對知識的理性認識等。這個過程就是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共同發展的最終結果。三、培養學生數學抽象思維的方法1.抽象與形象思維合理進行小學數學抽象思維的培養要建立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因為這兩者有相互制約的關系。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建立起一種抽象與形象共存的數學思想,因為對於學生來說,形象思維是抽象思維過渡的「傳遞者」。例如:小學四年級的下冊書中有關於「種樹問題」的數學課程。
⑷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思維能力
數學的最大特點是其抽象性,因而通過數學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是重要途徑,數學思維是數學學習活動的核心,而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抽象思維能力,就需要探索小學生數學思維的特徵。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思維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並逐步走向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由具體運算為主,逐步向形式運算為主過渡的時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把學生數學抽象思維
能力培養真正抓實、抓牢。
一、動手操作,促進學生邏輯思維。數學思維在小學階段主要是抽象的邏輯思維,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數學的學科特點與兒童的思維水平之間產生了一定的距離,縮短兩者之間的距離採用的手段主要靠直觀教學。根據小學生思維特點及認知規律,學具的使用對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學生可以將原始的智力活動外顯為動手操作,然後又通過這一外部程序內化為內心的智力活動。但我認為只有適度使用學具,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否則,始終依賴學具,思維水平難以得到提高。例如,在進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教學中,可以安排三個層次的操作,即三個層次的思維訓練。第一層,畫一個自己喜歡的三角形(其中肯定有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並畫出一條邊上的高,表明底和高;把自己畫好的三角形剪下來,再剪一個同樣大小的三角形,畫出相應邊上的底和高;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能既快又准地把這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我們學過的圖形(平行四邊形)。操作後問: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分別和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系?為教學公式中除以2奠定基礎。第二層,讓學生抽象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積都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第三層,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別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系。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自己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講出是如何推導的,公式中底×高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除以2。這樣引導學生緊扣操作活動中的想一想進行獨立思考,不僅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使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得到了較好的訓練和培養。
二、由淺入深,向抽象思維活動發展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到了高年級就逐步向抽象思維活動發展,這對於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提出、科學理論體系的建立等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年級的增高,積極的引導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活動過渡。由於小學生年齡小,空間想像力差,尤其是邏輯推理能力較低,所以說,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之一。為此,在教學中盡量抓住每一個機會和場合,來誘導學生進行抽象思維活動。如,在圓的周長部分的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製作一些硬紙板圓,然後帶領學生分別測量出每個圓的周長和直徑是多少,再算一下周長是各自圓直徑的多少倍,學生紛紛動手、動腦進行計算,結果證明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在此基礎上再去學習圓周率,學習圓周率和近似值,學生印象深。這樣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思維活動,避免了讓學生機械去死記硬背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顯成效的,它是一個系統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做到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教學方法合理、循序漸進、長期堅持;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取長補短,只有這樣才會取得預期的成果。
⑸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解題方法中,運用概念、判斷、推理來反映現實的思維過程,叫抽象思維,也叫邏輯思維。
抽象思維又分為:形式思維和辯證思維。客觀現實有其相對穩定的一面,我們就可以採用形式思維的方式;客觀存在也有其不斷發展變化的一面,我們可以採用辯證思維的方式。形式思維是辯證思維的基礎。
方法/步驟
形式思維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
辯證思維能力:聯系、發展變化、對立統一律、質量互變律、否定之否定律。
⑹ 數學的本質是什麼抽象思維是什麼
什麼是抽象思維
抽象思維,簡單說就是建立在概念上 邏輯 推理 歸納 分析 一種思考方法。
概念是抽象思維的核心。抽象思維本身又是一種概念,可以理解為對思維方式的抽象。
關於抽象思維概念
廣義的抽象思維,泛指邏輯思維,尤其是形式邏輯思維。這里包括對思維形式(概念、判斷、推理),思維基本規律(同一、矛盾、排中和充足理由律)和思維方法(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比較、分類、歸納、演繹等等)的研究。
狹義的抽象思維,則是指從復雜事物中,抽取本質屬性,舍棄其他非本質屬性的思維過程。與概括相互聯系、密不可分。
以上內容處處存在概念,也就是處處存在抽象,我們每個人都能看懂,首先可以肯定我們都具備抽象思維。
來看下人類大腦隨著年齡發展的階段
0-2歲:感知運動
2-4歲:感知符號,形成具象思維
4-7歲:形成概念,開始由具象思維到抽象思維轉變
所以孩童時代所接受的教育,其實大多幫助我們完成這個過程,訓練我們的思維能力,我們能接受到這些教育,是因為我們有文字,語言,而文字,本身又是一種抽象。
人們為了描述這個世界,發明了語言。
你為了抽象出一個事物,也必須用特定語言去描述它。
文字的出現,使信息交流與傳播可不受時空限制,也有可能開成人類群體共同的知識庫。為人類抽象思維提供了物質基礎。
所以,有了文字才有抽象思維可能。人類擁有文字,具有抽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是人類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抽象思維為我們帶來了什麼
來看現代社會的科技成果
笛卡爾的解析幾何,牛頓三大定理,幾何,分析,微積分,代數,電磁學,相對論,量子力學,天體物理,黑洞,宇宙大爆炸,DNA,生物進化等等。細胞,分子,原子,電子,質子,中子;成功登月,飛出太陽系,探索火星。發明了蒸汽機,汽車,飛機,火車,電燈,電話,電視,電冰箱,手機,半導體,晶體管,電子管,LCD,人造衛星,太空梭,計算機,處理器,軟體,互聯網;還發明了槍炮,炸葯,導彈,原子彈,氫彈。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視,電話,電腦,手機,塑料製品,供電,燃具,化學工業,冶金工業,做房子的鋼筋水泥,建築工業,機械製造,交通運輸,汽車,火車,飛機,通信業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科技成果,都是在西方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之後發明的,基本上是近300年內發明的. 之前,是封建禁錮的社會。
思想解放之後,人類從具備抽象思維到擅長抽象思維,這是一個本質變化,才使得我們現代美好的生活成為可能。
舉個例子
22*28=616;
27*23=621;
33*37=1221;
……
請問:73*77=?
這是一種找規律的題目,答案能立刻回答:5621。
規律是十位數相同,個位數為相加為10的兩個數的乘積的快速演算法。
到了初中,引入了X 對數字進行抽象
(10x+a)*(10x+b)=100*x*x + 10x(a+b) + ab =100x(x+1)+ab 如果a+b=10的話。
所以,22*28=100*2*(2+1)+2*8 = 616
很多復雜的規律,因為一個x的代入和抽象,變的簡單。數學使上述成果變為可能。
同理,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等都是抽象思維的結晶。
世界上的物質紛繁復雜,眼花繚亂。人最大的特點是容易被眼睛看到的物像所吸引,如果每個人都止步不前,不去深入思考內部深層次的原理,社會不會進步。
從地球是方的到地球是圓的,從托勒密的地心說再到哥白尼的日心說,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再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由此可見,人類文明的進步,靠的是一群擅長抽象思維的群體。
⑺ 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人類的認識過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一般說來,人對事物的認識 需要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想認識。但這不是說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重要 呢。感性認識是理想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必經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 很難區別兩種認識何者更為重要。感性認識常用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 理性認識常用的思維方式是抽象思維。抽象思維必須以形象思維為基礎, 個體必須在積累一定知識的前提下才可能具備抽象思維能力。
1.小學階段形象思維的重要性 形象思維,主要是指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對事物表象進行取捨 時形成的,是只用直觀形象的表象,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是在對形象信 息進行感受、儲存的基礎上,結合主觀的認識和情感進行識別,並用一定 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創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種基本的思維形式。 形象思維是反映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思維方式,是培養人、教育人的有 力工具,即使在科學研究中,科學家除了應該具備抽象思維外,也必須具 備形象思維。 小學階段是孩子學習書本知識的啟蒙階段。小學生不可能具備很多知 識,因此必然缺乏抽象思維。在認識事物方面就更多地運用形象思維。數 學學科總體看來需要學生具備很強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小學生由於知識儲 備不夠多,不可能具備很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育中,不 可避免地需要用形象思維進行教學。小學生認識事物首先是從事物表象開 始的,從形象思維入手,以形象思維為主體來認識、感知事物。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如果不運用形象思維,僅靠抽象思維給小學生講 解,只會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1+1=2,這個等式直觀上去不難理解,但 是如果你想用抽象的方式讓學生去理解1+1 為什麼等於2 的話,恐怕是沒 有辦法的。那怎麼讓學生理解這個等式呢?可以在桌子的一邊放一個水 果,再拿一個水果放上去,就可以很直觀地發現1+1 確實等於2 有創造出類似形象的教學情景時,要讓學生理解1+1=2就很難。
2.小學數學教育需要從形象思維過渡到理性思維 然而,學習數學,僅僅使用形象思維是不夠的,還需要具備抽象思維, 數學學科也是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重要學科。 抽象思維是人們在認識活動中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 客觀現實進行間接的、概括的反映的過程。屬於理性認識階段。抽象思維 憑借科學的抽象概念對事物的本質和客觀世界發展的深遠過程進行反映, 使人們通過認識活動獲得遠遠超出靠感覺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識。科學的抽 象是在概念中反映自然界或社會物質過程的內在本質,它是在對事物的本 質屬性進行分析、綜合、比較的基礎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質屬性,撇開其 非本質屬性,使認識從感性的具體進入抽象的規定,形成概念。科學的、 合乎邏輯的抽象思維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當學生學了一定數量的概念,推理和判斷後,就 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這時候,老師再採取恰當的方式進行引 導,就比較容易提高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怎樣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通過形象、直觀的演示得到感性認識,然後形 成表象。在此基礎上抽象、概括,最終形成新的推理。所以由形象思維到 抽象思維的過渡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遵循認識規律,精心設計每一個 環節。
3.1 逐步增加台階,減緩坡度。小學數學教學以形象思維方式為基礎, 堅持以直觀為主,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獲得感性認識。再通過大量的 感性認識形成表象,再形成邏輯思維。在教學"平均分"、"誰是誰的幾倍" 等概念時,可以設計了四個訓練層次。
(1)讓學生按要求擺學具,邊擺邊 說,初步感知概念;
(2)讓學生看書中圖,邊看邊說,逐步形成表象;
3) 讓學生根據表象畫出線段圖來表示數量關系,向抽象過渡;
(4)讓學生用 精練語言敘述數量關系,通過實物、圖示等促使學生在腦中形成表象,進 一步認識數量關系,達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3.2 強化直觀的目的性,使表象更明顯。表象是一個整體,在小學數 學教學中,必須注意直觀的目的性,以突出的表象,便於抽象概括。在學 習一位數乘兩位數時,教材五冊例 4:243 為例,教學中應防止學生不 顧過程拿出3 個24 根木棒放在一起就算完成任務,而是讓學生把3 個24 根小棒擺成三行,再把 10 個單根的捆在一起,最後排成一列。在此基礎 上看書中圖,重點分析"為什麼把10 個單根的用線圈起來,畫箭頭指向一 捆10 根的小棒?"為一步列式計算形成了表象,也為下步計算,先算個位, 滿10 進一打下了基礎。
3.3 抽象概括要以表象作根據。教學中應防止操作歸操作、計算歸計 算,數形脫節現象發生。抽象概括不離直觀,直觀形成表象。在動手操作 形成表象後,立即組織學生列式計算,由具體到抽象概括,順利達到教學 目的。
4.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幾種常用方法
4.1 游戲。運用一些數字類游戲、下棋、走迷宮、搭積木、玩魔方等 等。給每一個游戲設計出合乎邏輯的不同結尾,幫助孩子提高抽象的邏輯 推理能力。通過分析、選擇、舍棄和討論,可以幫助孩子們提高思辨水平。
4.2 繪制地圖。讓學生們在老師的啟發下,畫出記憶中的家或學校以 及周邊的房屋、花園、商店等,並清楚地標示出方向,也可以提高學生的 抽象思維能力。
4.3 找形狀。老師先准備好不同形狀的東西,讓學生找正方形的東西、 圓形的東西、三角形的東西、星星形的……任何一種形狀都會在學生大腦 里形成一種形象,這些形狀在學生大腦里進行比較,學生們就會獲得對不 同形狀的抽象認識。
4.4 排列色彩圖案。給學生們一些不同顏色的小珠子,讓學生排成不 同圖案。起初色彩可以是兩種:紫色和綠色,讓學生排除:紫――綠―― 紫――綠;綠――綠――紫――綠――綠等等不同圖案。然後逐漸增加色 彩數量,這樣可以藉助這些不同的色彩和圖案發展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
⑻ 如何讓教學小學數學抽象知識
課題的提出
1,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
2,這充分說明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數學教學中我發現數學教學總是與生活有所隔離,這樣就使學生接觸到的數學知識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學難度。
3,為此,我覺得教師應該在課題研究中應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善於質疑、自主研究,主動尋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探索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
1、培養學生積極穩定的學習態度。通過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相關背景從多種渠道中加以發掘,凸現出該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歷史與現實背景,呈現知識的產生、發展、變化過程,揭示該知識的發展規律和本質,認識對人類社會生活的現實影響和真實意義,從而增強學生深刻理解相關知識點賦予個人的現實意義,促使學生形成端正、穩定的學習態度。
2、加強學生數學生活經驗積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主動性的研究通過引導學生從日常所處的校園、家庭、社會等周圍生活環境中,有目的地發現和收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加以認真觀察和詳細記錄,鼓勵學生主動以多種途徑去尋求問題的情景,並嘗試運用數學知識從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討論和解釋,引導學生用准確、嚴格、簡練的數學語言或文字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結論。
3、創設生活化數學教學情景,培養學生數學興趣的研究,通過教師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理解,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依據,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組織學習材料,使新知識呈現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即教學內容生活化。
⑼ 如何變抽象為具體,將小學數學知識生活化
一、課題的提出
1,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
2,這充分說明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數學教學中我發現數學教學總是與生活有所隔離,這樣就使學生接觸到的數學知識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學難度。
3,為此,我覺得教師應該在課題研究中應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善於質疑、自主研究,主動尋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探索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
1、培養學生積極穩定的學習態度。通過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相關背景從多種渠道中加以發掘,凸現出該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歷史與現實背景,呈現知識的產生、發展、變化過程,揭示該知識的發展規律和本質,認識對人類社會生活的現實影響和真實意義,從而增強學生深刻理解相關知識點賦予個人的現實意義,促使學生形成端正、穩定的學習態度。
2、加強學生數學生活經驗積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主動性的研究通過引導學生從日常所處的校園、家庭、社會等周圍生活環境中,有目的地發現和收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加以認真觀察和詳細記錄,鼓勵學生主動以多種途徑去尋求問題的情景,並嘗試運用數學知識從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討論和解釋,引導學生用准確、嚴格、簡練的數學語言或文字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結論。
3、創設生活化數學教學情景,培養學生數學興趣的研究,通過教師對學生生活及興趣的理解,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依據,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組織學習材料,使新知識呈現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即教學內容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