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文蘇州園林
1. 課文蘇州園林的縮寫
本學期在教學之餘,通過和身邊老師的探討以及聽取語文備課組其他老師的意見,對語文新教材的「研討與練習」進行了一些思考,現將這些不成熟的想法總結如下:
一、對語文新教材「研討與練習」的分析
----綜觀人教版初中語文新教材一至六冊,其課後「研討與練習」有明顯的特點與規律可循:
----首先,每篇課文後的「研討與練習」量少而精,題型類似。就精讀課文而言,一般是三道題;略讀課文則一般兩道題。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整體感知類、文章寫法或語言賞析類、立足課文的拓展延伸類。具體而言,整體感知一般體現為:通過概括或復述課文內容等形式,或設計幾個提綱挈領的問題,對課文整體內容進行把握。如七年級上《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題「朗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說說你從中悟出了什麼生活哲理」;八年級上《蘇州園林》的第一題:「蘇州園林的整體特點是什麼?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具體說明這個特點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對整篇文章也大致把握了。文章寫法或語言賞析主要針對的是文章精華部分,如七年級上《濟南的冬天》《春》的研討與練習的設計就課文語言特色及景物描寫方面分別安排了兩道題。通過這部分的習題,學生能夠把握文章在寫作手法與語言運用的獨到之處,從而切實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語言運用水平;拓展延伸部分內容也非常豐富:有多種形式的片斷寫作練習,如仿寫、縮寫、續寫、擴寫以及改寫、寫閱讀感受與見解、學寫詩歌(九年級上《星星變奏曲》《外國詩兩首》)、寫信(九年級上《傅雷家書兩則》)等;有內容豐富的口語表達交際如討論、講故事、辯論等;還有相關文章的對比閱讀,延伸閱讀;甚至還有對某些尚無定論的學術問題的探究。如八年級上《杜甫詩三首》的「研討與練習」 其中有一題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一聯可作兩種解釋:⑴詩人因感時恨別,見花而落淚,聽到鳥鳴而感到驚心;⑵以花、鳥擬人,花感時而落淚,鳥恨別而驚心。你贊成哪一種解釋?理由是什麼?要求學生通過討論或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
----另外,盡管新課標強調要淡化知識,但是考慮到學生語言學習和運用的需要,在「研討與練習」中,還適量補充了一些常用漢語知識。如七年級上《春》和《濟南的冬天》的」研討與練習」分別安排了比喻和擬人兩種修辭;七年級下《安塞腰鼓》一課安排了排比和反復這兩種修辭;八年級上《杜甫詩三首》課後第三題介紹了對偶的修辭。此外,八年級、九年級上冊還分別適當安排了一些說明文和議論文的相關知識。
----從對上述「研討與練習」的分析來看,教材的編者有意識地注意到以下一些問題:
(一)、練習與研討並重,尊重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既是研討,則更注重的是學生的主觀閱讀體驗與獨到見解,以及與同學老師共同合作探討獲得學習成果。我們發現,其實在很多練習中是沒有確切答案的,在《教師教學用書》中也只是給了一個思考方向或參考意見而已,最重要的是學生能有自己的見解或感悟。從不少探究性題目的設計可以看出編者特別尊重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以及學生個性化地閱讀趣味;另外,在完成練習的方式上,也盡量體現出研討、探究的學習新方式。不少練習或需要與同學間互相交流討論,或需要自己通過多種途徑收集材料等才能獲得結果。
(二)、在「研討與練習」中注重學生的基本語文素養的提高。
從新教材的「研討與練習」來看,學生的基本的語文能力和素養得到了足夠的重視,如概括能力,表述能力,對語言的欣賞與感受,對文章的初步鑒賞(包括新教材中比較重視的通過各種形式的比較閱讀來提過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積累(每冊的古詩文都對學生提出了具體要求,其中大部分都要求背誦默寫;現代詩文中的一些名家名篇如朱自清的《春》還提出了較高的誦讀要求),運用一定的表達技巧(包括修辭及其他常見寫法)表情達意、合作學習能力等幾乎在每篇課文的「研討與練習」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體現的。可以肯定地說,只要系統地、持之以恆扎扎實實地用好「研討與練習」,學生的上述能力就能得到反復的訓練,並由此而深化成規律性的認識(比如如何概括文章內容,從哪些角度進行文學鑒賞),對語言的直觀感受能力也能不斷增強,從而切實地提高學生的基本語文素養。
(三)、注重語文與其他學科、與社會生活的融合
首先是內容上,在新教材的「研討與練習」中,除了有本學科的知識,也有不少跨學科內容,涉及歷史、音樂、生物、天文地理等,比如七年級上《郭沫若詩兩首》的練習就有要求學生觀察夜空的牛郎織女星,查找有關天文知識寫成短文;其次是方式上,有通過走訪相關人員或單位、進圖書館等來實現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進而形成自己的看法;也有引導有條件的學生合理利用網路資源,更有直接進行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或有意識的關注一些社會現象。如八年級下《吆喝》的「研討與練習」要求學生將自己家鄉的吆喝作為一種口頭文化遺產來加以收集記錄,為搶救工作作點貢獻;九年級下《棗兒》的「研討與練習」則安排學生關注自己周圍的老人和孩子孤獨的現象,了解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有條件的可以開展一次為孤獨者送溫暖的活動。應該說,如果真正把這些「練習」落到實處,學生會走進一個廣闊而精彩的語文世界,從而在社會生活中學語文,在實踐中用語文,那時,焉怕學生不喜語文?
二、對「研討與練習」的使用建議
----不可否認,在當前的語文教學實踐中,課後「研討與練習」並未引起廣大一線教師的足夠重視。大多學生也對「研討與練習」缺少必要的關注,而將更多精力放在自己另外購買的練習資料上,出現本末倒置的做法。那麼,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好「研討與練習」來提高我們課堂教學地效率和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從思想上重視起來,不折不扣地將「研討與練習」納入日常備課與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仔細分析該課「研討與練習」的設計思路,並在教學過程盡量將「研討與練習」的內容巧妙融合進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些課可以以「研討與練習」來作為展開課堂教學的基本思路,其中有些題目可以當作一堂課的切入點甚至是出彩點。由於大多數課後練習設計思路、類型相類似,因此訓練時可以有側重有取捨,靈活處理。有的可以安排學生預習時完成,通過「研討與練習」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寫作思路、文章的重點難點等,讓學生在上課之前能夠心中有數;有些可能要有專門的課堂時間來完成;而部分需要充分時間准備的拓展探究題則應該提前安排好,或者給學生留夠充足時間。
----其次,宏觀地把握好「研討與練習」,對某些專題進行有系統有層次的訓練。譬如,將相關的作品進行對比閱讀就是不少練習都涉及的一塊內容。如果能對這塊內容進行有系統的落實,那麼學生的邏輯思維,思辨能力,文學鑒賞水平都會有實實在在的提高。而不同的練習它所側重的方面又有所不同。僅以八年級上冊為例,有比較不同藝術表現形式所產生的效果,如《湖心亭看雪》的練習:「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三峽》的練習:「閱讀下面這首詩(李白《早發白帝城》),你能說出它和本文之間的某些聯系嗎?」這著重讓學生感受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極其產生的效果。有從思想內容上進行比較,如《大道之行也》的練習:「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橋之美》的練習則要求學生從內容和寫法兩方面與《中國石拱橋》這種說明文來比較差異。有些就專門從寫法上來比較,如《中國石拱橋》練習三:「《夜宿盧溝》選段與課文對盧溝橋的介紹相比,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台階》的練習三要學生品味《背影》抓住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和《台階》圍繞「台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對寫作的好處。還有從語言風格的角度進行對比閱讀,《信客》練習二:「《背影》的語言樸素平實,《台階》的語言十分口語化,與這兩篇文章相比,本文語言有什麼特點?」 這些有共性又各有側重的對比閱讀訓練既可以分化在每篇課文教學中,也可以安排專項練習,系統地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思辨能力,文學鑒賞水平等。
再次,將「研討與練習」與口語交際、寫作訓練進行整合。這實際是閱讀、口語交際、寫作三個訓練系統的整合。新教材的寫作、口語交際內容,是分作兩個系統編排的。一個系統與閱讀結合在一起,另一個系統是與綜合性學習結合在一起。第一個系統就體現在閱讀部分課文後的研討與練習中,總的來看,安排了寫作訓練有十幾次,口語交際練習近二十次。這些練習,有些寫閱讀課文後的心得體會、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評價,對課文內容質疑等。就形式看,口語交際形式有發言、討論、辯論等;作文形式有改寫、仿寫、續寫、縮寫、擴寫、摘錄等。由此看來,不應把「研討與練習」當作單一對課文內容的反饋與檢測,而應在操作時利用上述各種方式來實現學生口語交際、寫作能力的提高。
----總之,這些練習題本身就蘊涵了豐富的信息,也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如果教師在使用這些練習題的時候,以點帶面,給學生以更加全面的新鮮知識,同時在使用練習的過程中,最大可能地尊重學生,盡可能地提供學生傾訴心靈,表達見解的機會,學生的視野回更廣闊,情感會更豐富,思想會更成熟。
2. 預習課文《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
一、整體把握
本文先總括蘇州園林從整體上呈現出的特點,再從各個方面分別加以說明。盡管文中沒有提到任何一個園林的名字,沒有描述某一處具體的景色,但讀者得到的關於蘇州園林的知識,是全面、明確的。同時,讀者也從中獲得了一些欣賞中國園林的方法。
蘇州園林的特點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換句話說,也就是「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蘇州有許多名園,如拙政園、網師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這些園林而論,它們的建築、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點,這些名園也從而具有了各自的風格與生命力。如何從這些面貌、風格各不相同的園林中概括出共同點來,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從游覽者的角度,從蘇州園林給遊人留下的印象著眼,「硬」是從不同中找出同來。中國園林藝術和詩、畫藝術相通,中國園林一向被譽為如詩如畫,因此,作者的這種作為游覽者的感受是精當的、恰切的,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藝術修養。另外,對於「圖畫」,我們也應該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領會蘇州園林的特點。一般說來,圖畫中描繪的景緻既來自自然,又高於自然,畫家將自然天成的景色進行抽取、提煉、集中,然後創作出既不悖於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畫圖來。據此,我們可以領會到,蘇州園林的美是經過精心安排而又不損自然的美。「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眼前總是」強調了蘇州園林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蘇州園林的整體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亭台軒榭在布局上「絕不講究對稱」,作者將蘇州園林的布局與中國傳統建築作比較,以圖案畫與美術畫打比方,說明蘇州園林具有充滿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疊有自然之趣,讓人忘卻其為假山。池沼則「大多引用活水」,是因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園林池沼寬敞……往往安排橋梁」,講的是因地制宜,印證了前面所說的「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兩座以上的橋梁,決不雷同,講的其實也是避免對稱,講究自然之趣。細處也不放過,如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布置幾塊石頭或種上花草。這些安排,使得蘇州園林中的假山與池沼雖出自人工,卻能宛如天成,這也正是園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花草樹木的映襯同樣「著眼在畫意」。作者先介紹花草樹木栽種的良苦用心:既講究樹木的錯落有致,又照顧到季節的變化。再介紹花草樹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寶塔那樣的松柏」「閱兵式似的道旁樹」作比較,以「古老的藤蘿」作例子,說明花草樹木的栽種與修剪符合中國畫的審美觀。
(四)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巧妙運用花牆和廊子,使蘇州園林顯得層次多,景緻深,景物不是一覽無餘地展現在游覽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覽者可以領略到移步換景的樂趣,獲得的審美享受也更為深長。
最後,作者又從園林的細部著眼介紹蘇州園林的圖畫般的美,即講究每一個角落的構圖美,門窗的圖案美、雕鏤美,園內建築的色彩美等。這是對蘇州園林的特徵的再次強調。
二、問題研究
文中多次提到繪畫,把繪畫和園林建築聯系起來,以繪畫原理分析園林建築,或以園林建築印證繪畫原理,試找出幾處加以簡要說明。
1.「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2.「還在那兒布置幾塊玲瓏的石頭……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
3.「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這是不足取的。」
4.「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幹就是一幅好畫。」
5.「……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
以上語句中所說的「畫」「圖畫」,應該是指中國畫。第1、3句的議論,是以中國畫的審美觀為依據的,而第2、4、5句作者隨手摘取的幾幅小景,我們覺得很熟悉,因為它們原是在中國畫上常見的。
練習說明
一、蘇州園林的整體特點是什麼?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具體說明這個特點的?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並認識到說明事物要抓住特點。
課文從游覽者的角度來概括蘇州園林的特點,這就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文章是先從亭台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等四個主要方面,再從每一個角落的構圖美、門窗的圖案美、建築的色彩美等三個細微方面來具體說明這個特點的。
二、揣摩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回答問題。
1.倘若要我說說總的印象,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
(「標本」在這里是什麼意思?)
2.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
(「藝術」與「技術」有什麼區別?)
3.可是牆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緻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麼意思?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這是怎樣的情形嗎?)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理解文中內涵較豐富而作者沒有詳細解說的詞語。
1.「標本」在這里是典範、樣本的意思。
2.「藝術」是強調個人獨創性的活動,其成果能給人以審美愉悅,並且無法被復制;「技術」,意味著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實際效用的東西,一般可以大量復制。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盡管猛一看上去花牆和廊子把景緻分開了,但因為牆壁是鏤空的,廊子兩邊無所依傍,所以景緻並沒有被真正隔開,而只是緩沖了一下視線,使得景物不是一覽無餘地呈現在游覽者眼前,而是逐次展開,這樣就使游覽者在心理上覺得園林中景緻繁復、有層次了。
三、說明文中常用一些說明方法,如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畫圖表、列數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以及《中國石拱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並結合實例說說其作用。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大致了解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這些說明方法如何運用及其作用都不難理解,在找出具體實例的過程中,學生就能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老師不必過多講解。
有關資料
一、假如我教《蘇州園林》(葉至善)
初中語文課本第四冊選了我父親的一篇文章——《蘇州園林》。
假如我是語文教師,在教同學們學習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給他們說明這是一篇「序文」——為一本攝影集寫的「序文」。這本攝影集就叫做《蘇州園林》。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紹蘇州園林的攝影集,約我父親寫一篇序文。為一本書寫序文,總得先看一看這本書的內容,為攝影集寫序文當然也應該如此。可是那家出版社還沒有把攝影集編好,說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滿意,准備重拍。內容還沒有看到怎麼能寫序文呢?好在我父親從小生長在蘇州,幾處有名的園林他都熟悉。還有,他書架上有一本陳從周教授編撰的《蘇州園林》,是二十多年前同濟大學出版的,雖然是學術性的著作,卻附了195幅精美的照片,可以作參考。有了這兩個條件,寫序文就不會憑空亂說了。我父親寫這篇序文,開頭就從陳教授的《蘇州園林》說起,還說這本書中的照片使他回想起他的童年;而且在最後一段,交代了這篇文章是為將要出版的《蘇州園林》作的序文。
序文寫好後就交給香港那家出版社了,不知什麼緣故,這本新的《蘇州園林》遲遲不見出版。《網路知識》雜志編輯部知道了我父親有這樣一篇文章,要求讓他們先發表,於是就以我父親贈陳從周教授的詞《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諸園寄深眷」為題目,發表在《網路知識》1979年第4期上。發表的時候刪去了最後的幾句話,是得到我父親的同意的。但是這樣一刪,讀者就不明白這是為一本攝影集寫的序文了。後來,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編入語文課本,又刪去了這篇文章的第一段,也是得到我父親的同意的。「拙政諸園寄深眷」這句話在第一段里,第一段刪去了,題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蘇州園林》。編者作了一條注,交代了這篇文章的出處和原來的題目,可惜沒有說明這是一本攝影集的序文。如果說明了,讓語文教師了解了我父親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教起課來一定會切合實際得多。
我是知道這段經過的,所以假如我是語文教師,在教這篇課文之前,我先要告訴同學們這是為一本攝影集寫的序文。接著,我要給同學們說明一本書為什麼要有序文。序文有由本書的作者自己寫的,也有由別人寫的。由作者自己寫的,大多表明他為什麼寫這本書、怎樣寫這本書之類;由別人寫的,大多介紹這本書的內容,或者加上一些評論,也有給讀者介紹作者的。我說「大多」,等於說並非全都如此。但是不管序文寫些什麼,對理解這本書都是有幫助的。我父親的這篇《蘇州園林》既然是為一本攝影集寫的序文,那麼對讀者欣賞這本攝影集有沒有幫助呢?在布置預習的時候,我就提出這個問題來讓同學們考慮和討論。我應該把攝影集拿出來,供給同學們比照。香港的那一本至今還沒有出版,我可以取父親所藏的陳從周教授的那一本來代替;還有個辦法,就是從各種畫報上去找蘇州園林的照片,找那些跟文章最相配合的,當然越多越好。現在各種畫報上蘇州園林的照片極多,收集並不困難。
同學們經過這樣的預習,就用不著我再說什麼了。我只要問:「你們讀了文章,再看這些圖片,是不是覺得圖片上的景物更有意思了?」同學們一定同聲說「是」,這是可以預料到的。光這樣回答很不夠,我要請同學們說一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同學們的回答一定各有不同,有的從文章說到照片,有的從照片說到文章,我只要在一旁隨機指點幾句就成了。在必要的時候,我可以拿出一些圖片來讓同學們比較,例如對稱的宮殿式建築、西方園林中的行道樹、北京的宮廷園林等等。作這樣的比較是為了幫助同學們辨別異同,絲毫不含褒貶的意味。各種建築設計和園林布置都各有長處,文章中也並沒有說世界上的園林惟獨蘇州的好。經過這樣一番討論,同學們鑒賞造型藝術的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藝術鑒賞能力的提高是修養方面的事,看不出痕跡,也沒有止境,需要的是不斷地訓練。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把這個道理貫穿在教學工作中,但是不必向同學們明說。
如果同學問我:「在寫作技巧方面,從這篇文章可以學到一些什麼?」我就告訴他們:介紹任何一件事物總得抓住這件事物的特點,這篇文章就是抓住了《蘇州園林》這本攝影集,其實就是抓住了蘇州園林的特點來寫的:第一段說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的地位,第二段總說蘇州園林布置的匠心,以下的四段說容易被人們注意的大處,再往下的兩段說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小處,第九段把蘇州園林跟北京的宮廷園林作了比較,最後一段說可以說的還有,意思是讓讀者自己從攝影集中去尋找。文章的結構很平常,沒有什麼「技巧」可言,但是這樣的結構很容易使人接受。
有一點倒可以說一說:這篇文章原題為「拙政諸園寄深眷」,課本上是註明了的。「寄」是「寄託」的意思,「眷」是「眷戀」,也就是「深切的懷念」。我要請同學們說一說,他們讀了這篇課文有沒有體會到這種「深切的懷念」的感情。假如他們回答說體會到了,我就進一步問:「文章中並沒有一句動感情的話,你們是從哪兒體會到這種感情的?」對這個問題能談到多麼深就多麼深,我不強求他們。
現在還要告訴同學們:讀一本書一定要讀序文,如果書中有序文的話。最好讀兩遍:讀正文之前讀一遍,可以心中有數,知道讀正文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地方,應該如何去理解;讀完了正文再讀一遍,可以回憶一下正文的內容,加深記憶和理解,同時判斷序文對這本書的評論有沒有說過頭和沒說夠的地方。如果布置作業的話,我就請同學們找一本曾經讀過的課外讀物,重讀它的序文,用實例說一說讀序文的好處,寫下來也可以,開個討論會談談也可以。
許多語文老師常常採用這樣的辦法:教過一篇課文就讓同學們仿照這篇課文寫一篇習作。我以為這個辦法不太好,因為有些課文,或者從內容說,或者從形式說,並不適宜於同學們仿作。這篇《蘇州園林》,要仿作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從實際出發。我想同學們不論住在哪裡,本城本鄉總有一兩處可供游覽的地方。我就挑選同學們常去的一處作題目,讓同學們開個會,大家來說說這處地方有什麼特點。如果向不曾去過的人作介紹,哪些是非說不可的,哪些是可說可不說的;怎樣說才能說得明白,怎樣說才能打動人……討論過後,可以集體合寫一篇,也可以每人寫一篇。如果同學們負擔太重,不寫也可以,因為已經討論過了,他們已經受到了一次訓練。
可是我並非語文教師,我沒有一點兒實踐的經驗。我的設想到底行得通行不通,完全沒有把握,恐怕只是紙上談兵,說說罷了。
二、情趣兼備匠心獨運——讀《蘇州園林》(秦兆基、浦伯良)
蘇州園林,名聞全國,譽滿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館娃宮,便是蘇州第一座園林。現存的園林近則四五百年,遠則上千年,可謂源遠流長。蘇州園林究竟有幾處,尚無確切的統計,現存園林尚近二百處,無怪乎人們稱蘇州為「園林城市」。蘇州地處江南水鄉,湖光山色,旖旎動人。這里文人薈萃,能工巧匠,代代相傳。園林設計者和匠師們將大自然優美的景物,根據他們自己的藝術趣味和美好理想進行概括、提煉,創造出富有詩情畫意的園林,使它成為傑出的藝術品。
歷來介紹蘇州園林的文章,或從建築學角度寫,或從園林歷史寫,或從導游角度寫,各盡其妙。葉聖陶的《蘇州園林》以精練的語言、嚴謹的結構,從欣賞者的角度,抓住蘇州園林的藝術特點,條分縷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紹。
葉老曾說:「大凡讀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緊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徹。」(《評改兩篇報導》第33頁)這是夫子自道。讀他的文章自然也可以從抓思路著手。本文的思路很清楚,先說明寫作的緣由,指出蘇州園林總的特點,然後根據園林的組成部分,分類加以說明,最後推出一道餘波,使人感到含意不盡。
全文11節(指未經刪改的原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是引子,說明寫作動機。(此節在教材中已被刪去)
文章從陳從周教授的《蘇州園林》寫起,娓娓道來,自然親切。這本著作多照片,葉老工作余閑,常常翻看,這固然帶來一次次的「愉快的享受」,更使他想到他的童年。
葉老是蘇州人,1894年出生,22歲之前,他一直在蘇州生活。「想童年時常與窗侶嬉遊,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語出葉聖陶《洞仙歌》,見《拙政諸園寄深眷——談蘇州園林》。」,道出了他對蘇州園林的深厚的感情,他和同窗顧頡剛、王伯祥等都是很要好的朋友,課余經常遊玩,欣賞園林,所以對蘇州園林的情趣和特徵有深刻的體會,盡管已入高齡(寫這篇文章時75歲),長期居住北京,但對故鄉園林卻從未忘懷,而陳從周教授的圖冊,「多年珍玩」,以此寄託思鄉之念,並進而激起寫文章的動機。
從陳從周教授的《蘇州園林》寫起,表面看來似乎起筆太遠了,實則對文章的中心扣得很緊。這本圖冊不僅使作者產生寫作要求,而且長期以來,他藉助這些圖片,經常回味、揣摩蘇州園林,從而加深了對蘇州園林特點的認識。
第二部分(第2至10節)是主體,著重介紹蘇州園林的特色。作者先提出總的看法,然後分類介紹。
第一層,包括第2、3兩節,從對我國園林總的印象談到蘇州園林設計的總的原則。先說總的印象:「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這是作者根據自己遊了蘇州十多處園林的體會,也是與其他地方的園林比較的結果。「標本」一詞,很確切地說出了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的地位和影響,同時指出鑒賞蘇州園林的重要。前人早已說過,「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這話可以和葉老的印象印證。
說明文常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把事物的特徵講清楚。蘇州園林眾多,風格不同,比如主要園林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分別代表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園林風格,要概括它們的特點不容易。葉老有高度的藝術修養,對蘇州園林又有過長期的欣賞和研究,所以概括它們的特徵並不困難。他認為,蘇州大大小小的園林,「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突出這一點,作者用四個「講究……」,對此作了概括的說明,接著用「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作了歸納,最後再用遊客的反應證明自己看法不謬。
第二層,從第4節到第10節。分別從布局,景物處理,花木,乃至牆、廊、門、窗的設色等方面說明蘇州園林的特點。對園林這樣復雜的事物,單憑概括性的說明顯然是不夠的,還須分類加以說明。分類說明可以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事理理解得更透徹、具體。下面選幾節來說一說。
第5節,介紹假山和池沼。蘇州園林離不開山和水。在這兩種景物的處理上最能體現蘇州園林的特點。作者把它們作為重點加以說明。
先說假山。蘇州園林的假山堆疊構思非常巧妙,「使游覽者遠望的時候彷彿觀賞宋元工筆畫,或者倪雲林的小品,登假山或觀賞假山時忘卻身在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獅子林的景物以山為主,全用太湖石堆疊而成,有的巍峨雄渾,有的瘦削娟秀,嵌空玲瓏,盤旋曲折。滄浪亭有幾座堆壘而成的小山,高下升降,極盡委婉之美。葉老用「重巒疊嶂」來概括這些變化多端的假山,決非溢美之辭。元代譚惟則在《獅子林即景》中寫道:「鳥啼花落屋西東,柏子煙青芋火紅。人道我居城市裡,我疑身在萬山中。」這可以作為葉老的說法的佐證。在幾座小山上種植少許竹子花木,到了春天,萬木蔥綠,益顯得山石嶙峋;到深秋,萬木蕭條,就成疏木寒山了。作者指出,這些藝術創造,是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結果,這一見解,非常深刻。
其次說池沼。江南多水,水使園林增色。池水有空闊、明澈的特色,是構成園林幽美景色的重要因素。作者點出蘇州池沼之水「大多引用活水」,有一股生氣。各個園林的水,情況各異,富有藝術才華和創造能力的能工巧匠,根據池沼的特點,構成一幅幅動人的圖畫。一種是把「池沼作為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著布置」,網師園便是典型一例。其園甚小,但池沼周圍亭台樓閣,倒映水中,分外有趣,吸引很多遊客。一種是水面成河道模樣,如拙政園,沿著縱長的池面,點綴著少數建築物,安排靈巧的小橋,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種零星花木,宛然有江南水鄉風味。如果沿著池邊漫步,「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在池沼中常常種植荷花,養金魚,這「又是入畫的一景」。拙政園荷花種得最多,到了夏天,萬柄搖風,香遠益清,簡直一片蓮花世界。怡園的荷花另有一種風味,「疊石疏泉不數旬,水芝開出似車輪。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紅魚跳綠萍。」(李鴻裔《怡園》)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一幅「魚戲蓮葉圖」。
第7節,寫花牆和廊子。這兩樣東西看起來是附件,但也能顯示蘇州園林的特點。花牆和廊子使整個園子時而幽曲,時而開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風景的層次和深度。所以作者說:「有牆壁隔著,有廊子界著,層次多了,景緻就見得深了。」留園多廊子,長達七百多米,兩邊無所依傍,上又有各種鏤空圖案(名漏窗,又名窗花),妙就妙在「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使游者幾經轉折,目不暇接,時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滄浪亭用的是復廊,把牆外的水和牆內的水聯成一片,是借景的佳例。
蘇州的漏窗本身便是一幅幅圖案畫,滄浪亭復廊的漏窗達一百餘種。而透過漏窗,瀏覽那若隱若現的綺麗景色,真如一幅幅出色的山水畫,使人有觀賞不盡的感覺。
園林中增置花牆、廊子、漏窗,其目的都是為了增加觀賞點,力求從有限的空間創造出更多的優美的意境,讓觀賞者感到美不勝收。
第8節,說明「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蘇州園林整體而言,布置得疏密相間,主次分明,形成完整的藝術整體;就每個局部而言,也裝飾得特別精緻,很難找到一點破綻。作者運用舉例的方法,用階砌旁邊的書帶草,牆上的爬山虎、薔薇、木香,牆下的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做例子,說明都能在極小的范圍內景物也能被布置得錯落有致,令人吟味無窮,得到美的享受。
第10節,說明建築物的顏色,也是形成美感的重要因素。樑柱、木窗、欄干是暗紅色,牆壁是白色,水磨方磚是淡灰色,屋瓦和檐漏也是淡灰色,周圍草木是綠色,這些顏色非常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從而使人有一種「安靜閑適」的感覺。到了花開的季節,相映成趣,把花襯托得更加「明艷照眼」。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結尾。說明自己病後「心思體力還差,因而不再多寫了」。葉老的文章一向嚴謹細致,這篇文章盡管寫於病後,仍然精心構思,一絲不苟,惜墨如金。而「可以說的當然不止以上寫的這些」,文章留有餘地,使人不斷回味和思索,也想親自到蘇州園林觀賞一番,領略其中的美景。
(見《課文分析集》初中第三冊,廣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三、《蘇州園林》教學要點(劉宗德)
本文是一篇介紹園林建築藝術的說明文。文章高度概括了蘇州園林建築的成就,詳細介紹了園林建築的布局,分析了園林建築的原理,寫得情文並茂,趣味盎然。選讀這樣的作品,既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園林建築的成就,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又可以豐富關於園林建築藝術方面的知識,受到一次生動的審美教育。
教學本文,要抓住以下兩個重點:
(一)引導學生學習本文作者經過周密觀察,准確把握園林特徵,按照園林建築的內在條理組織材料,層次清楚地說明事物的方法。
寫說明文成功與否,關鍵在於是否准確把握客觀對象本身的特點。本文要介紹的蘇州園林是我國最著名的園林建築,共有一百多個,頗負盛名的也有十來個。這些園林集中了設計者和匠師們的智慧,巧奪天工,爭奇競秀,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要在一篇短文內詳細介紹蘇州園林,一定要經過精細的觀察,才能以簡馭繁地把握它們的共同特點。
作者葉聖陶,原是蘇州人,「想童年時常與窗侶嬉遊,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對蘇州園林十分熟悉,而且有比較深刻的研究。他把各個園林加以比較分析,透過各個園林獨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們異中之同的特徵,以精練、簡潔、淺顯的語言加以說明
3. 語文閱讀蘇州園林
9.各個角度看都像一幅畫。
10.第一句話。暈用了舉例子的方法對第一句話進行了分寫。
11.打比方。形象生動的寫出了蘇州園林的自然之美。
12.不能去掉。絕大部分的意思是大多數,並不是全部都是,限制了范圍,並且去掉了與現實不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
【。我也不知道對不對_(:з)∠)_】
4. 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的13課 蘇州園林原文誰知道
葉聖陶
蘇州園林據說有一百多處,我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其他地方的園林我也到過一些。倘若要我
說說總的印象,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因此
,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各不同。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
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
幅完美的圖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
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他們
惟願游覽者得到「如在畫圖中」的美感,而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願望,游覽者來到園里,沒有一個不
心裡想著口頭說著「如在畫圖中」的。
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麼樣,右邊也怎
么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迴廊,西邊決不會來一
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迴廊。這是為什麼?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築是圖案畫,不是美術
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蘇州園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或者是重巒疊
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全在乎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覽者攀
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至於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園林池沼寬敞,就把池沼作為
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著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樣,往往安排橋梁。假如安排兩座以上的橋梁,那
就一座一個樣,決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在那兒布置
幾塊玲瓏的石頭,或者種些花草: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池沼里養著金魚或各
色鯉魚,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游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
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
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
:因為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幹就是一幅好
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可是沒法說出來。
游覽蘇州園林必然會注意到花牆和廊子。有牆壁隔著,有廊子界著,層次多了,景緻就見得
深了。可是牆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
而更增加了景緻的深度。有幾個園林還在適當的位置裝上一面大鏡子,層次就更多了,幾乎可以說把整個
園林翻了一番。
游覽者必然也不會忽略另外一點,就是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階砌旁邊栽幾
叢書帶草。牆上蔓延著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如果開窗正對著白色牆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
棵芭蕉。諸如此類,無非要游覽者即使就極小范圍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蘇州園林里的門和窗,圖案設計和雕鏤琢磨功夫都是工藝美術的上品。大致說來,那些門和
窗盡量工細而決不庸俗,即使簡朴而別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綜合起來看,誰都要贊嘆這是高度
的圖案美。攝影家挺喜歡這些門和窗,他們斟酌著光和影,攝成稱心滿意的照片。
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梁和柱子以及門窗欄桿大多漆廣漆,那是不刺
眼的顏色。牆壁白色。有些室內牆壁下半截鋪水磨方磚,淡灰色和白色對襯。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這
些顏色與草木的綠色配合,引起人們安靜閑適的感覺。花開時節,更顯得各種花明艷照眼。
可以說的當然不止以上這些,這里不再多寫了。
5. 【語文題】蘇州園林課文的全解
《蘇州園林》課文評點
蘇州園林據說[「據說」,是留有餘地的說法。]有一百多處,我到過[「到過」表示作者所研究、概括的范圍。] 的不過十多處。其他地方的園林我也到過[「也到過一些」其他園林,是為下文蘇州園林和其他園林比較作鋪墊,它也是評價蘇州園林在園林藝術中地位的基礎,否則「標本」「影響」就無說服力,這是本文語言的嚴密處。]一些。倘若要我說說總的印象,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多少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因此,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這是作者根據自己遊了蘇州十多處園林的體會,也是與其他地方的園林比較的結果。「標本」一詞,很確切地說了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的地位和影響。同時指出鑒賞蘇州園林的重要。]
[此段說明蘇州園林在園林藝術中的地位,總領全文。]
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各不同。[可以說作者想出了一個最佳的角度,他不從游覽者的觀感下筆,而是揣想當年那些園林設計者和匠師們的設計、建造思想,從他們的設計、建造思想說起。]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撇開不同點,專說共同點,因為課文要說明的是到過的「十多處」蘇州園林,作者根據說明對象確立了全文的中心。] 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務必使……」一句話,說明蘇州園林這個群體的特徵,也是全文總說。「圖畫」兩字,貫穿全篇,從圖畫始,到圖畫終,是介紹蘇州園林的線索。]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二提「圖畫」。「一切」「決不」加上前文的「務必」「無論……總是」都是用肯定的語氣介紹蘇州園林的特徵,為了強調共同點。] 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他們唯願游覽者得到「如在畫圖中」的實感,而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願望,游覽者來到園里,沒有一個不心裡想著口頭說著「如在畫圖中」的。[引用游覽者的話來證實作者的評價,三提「圖畫」 。這是從游覽者的感受這一側面烘託了園林之美。園林是供人游覽鑒賞的,用遊人的觀感很能說明園景的特色。「沒有一個不」的雙重否定也扣住了從任何角度看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個特點。]
[此段總說蘇州園林的共同點,這是貫穿全文的中心。四個「講究」,概括下文的分項說明。]
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麼樣,右邊也怎麼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象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迴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迴廊。[以「東邊……西邊」方位詞,替換「左邊」「右邊」方位詞,避免了與前文字面上的重復。] 這是為什麼?[聯系前面的「好象故意避免」,這是模仿某些游覽者在游覽時可能出現疑問的口吻留下懸念,以便突出下文的「要求自然之趣」。這樣寫,要比直接敘述事物的特點,富有趣味。] 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築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圖案畫」「美術畫」,從圖畫的角度來說明布局特點,四提「圖畫」。] 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從比較中突出蘇州園林布局特點——絕不講究對稱。]
[此段為分項說明之一:亭台軒榭的布局特點在得自然之趣,符合「美術畫」的要求。這段照應講完建築物布局。]
蘇州園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說明了模擬真山的特徵。藝術不是模仿一山一水,而是把山水融匯胸中,構成一個藝術的形象,體現一定的趣味,使觀賞者沉浸其間。「重巒疊嶂」一詞,寫出了假山在玲瓏小巧的園林中,從平地突兀而起,層層疊疊的景象。]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全在乎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丘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與「忘卻蘇州城市,只覺身在山間」呼應,說明假山堆疊的藝術性。] 才能使游覽者攀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至於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一個「活」字,突出池沼特點。] 有些園林池沼寬暢,就把池沼作為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著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樣,往往安排橋梁。假如安排兩座以上的橋梁,那就一座一個樣,決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有那兒布置幾塊玲瓏的石頭,或者種些花草: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池沼分兩種:一種寬暢,一種成河道。這是池沼的不同點。「模樣」一詞,又區別於一般的河道。池沼的相同點: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突出池沼的自然之趣,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照應總說,五提「圖畫」。] 池沼里養著金魚或各色鯉魚,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游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六提「圖畫」。]
[此段為分項說明之二:假山的堆疊和配合。給人置身山間的實感,池沼高低屈曲有自然感,有「入畫」感,這段照應「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著眼在畫意」,七提「圖畫」,說明花草樹木映襯方面的圖畫美。] 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高樹與低樹……」描寫各種樹木花草安排是錯落有致的。「俯仰生姿」寫出了高樹與低樹種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風姿。描述出對各種樹木錯落有致的精心安排。錯落有致,符合自然美的原則,一扣「著眼在畫意」。] 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兩個「相間」,與「四季不感到寂寞」照應,二扣「著眼在畫意」。不說四時都有鮮花開放,而說「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更添了一點情趣。] 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兩個「沒有……」句式,從反面說明「著眼在畫意」。] 因為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幹就是一幅好畫[。雖是實寫,但給人以想像的餘地。「盤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蘿枝條的彎曲枯乾。「一幅好畫」,八提「圖畫」。] 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烘托出園林的繁華氣氛。「珠光寶氣」寫出藤蘿花的典雅風韻,描繪出了生意盎然的畫面。] 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可是沒法說出來。
[此段為分項說明之三:花草樹木的配合,這段照應「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上段以「入畫的一景」結尾,本段以「著眼在畫意」開始,「畫」字成了連接段與段和過渡的橋梁,不但省略了許多筆墨,還緊扣了中心,使段落連接緊密,這些地方看來似乎信手拈來,實際是匠心所在。全段緊扣「畫意」逐層說明。用議論說明這樣栽種的藝術效果。 ]
游覽蘇州園林必然會注意到花牆和廊子。[這兩樣東西看起來是附件,但也能顯示蘇州園林的特點。花牆和廊子使整個園子時而幽曲,時而開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風景的層次和深度。] 有牆壁隔著,有廊子界著,層次多了,景緻就見得深了。可是牆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緻的深度。[使游者幾經轉折,目不暇接,時有「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作用在:增加風景的層次和深度,力求從有限的空間創造出更多的優美意境,使游覽者好似置身在「畫圖中」。間接說明「如在畫圖中」。] 有幾個園林還在適當的位置裝上一面大鏡子,層次就更多了,幾乎可以說把整個園林翻了一番。
[此段為分項說明之四:這段與「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相照應。這段說花牆、廊子,鏡子對於增加園景層次的作用,說明的本身也很有層次,三句話意思層層遞進。]
游覽者必然也不會忽略另外一點,[開頭一句「必然也不會……」和上段的第一句:「必然會注意……」相連,兩句都是從游覽者的角度來寫的,前一句從正面提,後一句從反面提,既加強了段與段之間的聯系,也避免了句式上的重復。] 就是蘇州林要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這句是中心句。「圖畫美」,九提「圖畫」。] 階砌旁邊栽幾叢書帶草。牆上蔓延著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如果開窗正對著白色牆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階砌旁邊」「牆上」「和牆下」,緊扣「每一個角落」。「栽」蔓延著」「給補上」,緊扣「注意圖畫美」。一個「補」字說明了匠師們的細心匠心,善於注意圖畫美,使單調化變為多彩。最後一句小結和中心句呼應。] 諸如此類,無非要游覽者即使就極小范圍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以上四段,具體闡述蘇州園林的某一方面所體現出來的圖畫美。 ]
蘇州園林里的門和窗,圖案設計和雕鏤琢磨工夫都是工藝美術的上品。[首句是中心句。重點是「工藝美術的上品」七字。] 大致說來,那些門和窗盡量工細而決不庸俗,即使簡朴而別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綜合起來看,誰都要贊嘆這是高度的圖案美。[這兩句扣緊「上品」兩字,概括了藝術手法的高超。] 攝影家挺喜歡這些門和窗,他們斟酌著光和影,攝成稱心滿意的照片。[園林的布局是美術畫,門窗是圖案畫,十提「圖畫」,照應上文。]
[此段介紹蘇州園林的門、窗在雕鏤琢磨上的特點。 ]
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以比較說明蘇州園林的色彩特點——極少使用彩繪。「極少」,准確的限制,這正是與北京園林不同之處。] 梁和柱子以及門窗闌干大多漆廣漆,那是不刺眼的顏色。牆壁白色。有些室內牆壁下半截鋪水磨方磚,淡灰色和白色對襯。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這些顏色與草木的綠色配合,引起人們安靜閑適的感覺。[此段說明建築物的顏色,也是構成圖畫美的一個條件。] 而到花開時節,卻更顯得各種花明艷照眼。
可以說的當然不止以上寫的這些,這里不再多寫了。[結尾留有餘地,使人不斷回味和思索,也想親自到蘇州園林觀賞一番,領略其中的美景。]
本資源來自中華教育資源網
6. 蘇州林園的語文課文
在文中的第二段,作者極其明確地指出上述特徵。然後,作者從蘇州園林的不講究對稱,以至迴避對稱,說明了它的自然之趣;從假山、池沼堆疊、配合,說明了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從樹木的栽種與修剪說明了著眼在畫意;從花牆、廊子的設置說明了景緻的層次與深度;從每一個角度的花草樹木說明了無處不在的圖畫美;就連門、窗、梁、柱等都能讓人稱心滿意,引起人們安靜閑適的感覺。
7. 蘇州園林課文
蘇州園林據說有一百多處,我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其他地方的園林我也到過一些。倘若要我說說總的印象,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因此,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個不同。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
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他們唯願游覽者得到「如在畫圖中」的美感,而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願望,游覽者來到園里,沒有一個不心裡想著口頭說著「如在畫圖中」的。
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麼樣,右邊也怎麼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迴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迴廊。這是為什麼?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築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蘇州園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全在乎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覽者攀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
至於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園林池沼寬敞,就把池沼作為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著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樣,往往安排橋梁。假如安排兩座以上的橋梁,那就一座一個樣,決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還在那兒布置幾塊玲瓏的石頭,或者種些花草: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池沼里養著金魚或各色鯉魚,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游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
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 :因為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
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幹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可是沒法說出來。
游覽蘇州園林必然會注意到花牆和廊子。有牆壁隔著,有廊子界著,層次多了,景緻就見得深了。可是牆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緻的深度。有幾個園林還在適當的位置裝上一面大鏡子,層次就更多了,幾乎可以說把整個園林翻了一番。
游覽者必然也不會忽略另外一點,就是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階砌旁邊栽幾叢書帶草。牆上蔓延著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如果開窗正對著白色牆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諸如此類,無非要游覽者即使就極小范圍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蘇州園林里的門和窗,圖案設計和雕鏤琢磨功夫都是工藝美術的上品。大致說來,那些門和窗盡量工細而決不庸俗,即使簡朴而別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綜合起來看,誰都要贊嘆這是高度的圖案美。攝影家挺喜歡這些門和窗,他們斟酌著光和影,攝成稱心滿意的照片。
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梁和柱子以及門窗欄桿大多漆廣漆,那是不刺眼的顏色。牆壁白色。有些室內牆壁下半截鋪水磨方磚,淡灰色和白色對襯。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這些顏色與草木的綠色配合,引起人們安靜閑適的感覺。花開時節,更顯得各種花明艷照眼。
可以說的當然不止以上寫的這些,這里不再多寫了。
(7)語文課文蘇州園林擴展閱讀:
1、《蘇州園林》是著名作家葉聖陶的代表作之一。葉聖陶,江蘇蘇州人。原名葉紹鈞,字聖陶。現代作家、教育家、編輯家。1911年11月,改為現名葉聖陶。筆名有葉錦、聖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1911年中學畢業後,成為鄉鎮小學教師。1916年進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尚公學校執教。
2、蘇州古典園林,簡稱蘇州園林,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蘇州古典園林素有「園林之城」之稱,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譽,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
3、蘇州古典園林始於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時,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鼎盛於明清。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170多處,現保存完整的有60多處,對外開放的有19處,主要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怡園等園林。
8. 語文 《蘇州園林》
整體: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玩美的圖畫。
1.亭台軒榭的布局
2.假山池沼的配合
3.花草樹木的映襯
4.進京遠景的層次
9. 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文葉聖陶的蘇州園林習題
不可以!說明文有一定的順序:空間,時間和邏輯順序。
說明方法:下定義,舉例子,打比方
。。。。。。
我也該學這課了
順便說說吧。
祝你學習進步
!
來自鄭州市,八(3)班的祝福
10. 初二語文 蘇州園林
咱橫著來看:第一空:四個講究 第二空:總結全文 第三空:無論站在那個點上,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第四空:美。
就算有不對的咱也採納一下唄,看我辛辛苦苦翻了半天書的份上..採納採納採納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