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研討
1. 初中數學教研議題
教研活動的組織一般可以分為四個步驟:第一,確立主題.教研活動的目的是立足於研究課標、教材、教法、學法、探索最有效的教學途徑.因此,要事先根據形勢以及教師實際確立中心議題,最好每次活動解決一個問題,並圍繞中心議題擬好專題稿.第二,准備研究課.為了讓參與活動的教師真正有所獲,每次活動最好都圍繞中心議題落實一個具體教學內容,組織者要與承擔課的教師一起備課——試教——修改教案——再進行公開教學,以引起參與者深入思考一些問題.第三,展開討論.組織者與參與者評課(可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幾位中心發言人).討論時,提倡各抒已見,暢所欲言.第四,綜合總結.組織者全面總結每次活動,並向教師們介紹一些最新的教改動態,提出具體的教育教學建議.這四個步驟經過理論——實踐——理性認識的環節和科學完整的過程,使教研活動真正落實,有利於廣大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2. 淺談如何搞好初中數學教研活動
對於初中的數學老師來講,對什麼是主題教研均有簡單的了解,但是,對如何開展主題教研卻很茫然版,針對一節課開展的權主題教研,演變成了就課論課。校本、師本的主題教研便於廣大教師參與其中,所選主題是以教師感興趣的,以這種方式開展的教研活動,使廣大教師有機會沿著從旁觀者到成熟實踐的軌跡前進,即提供了一個從教研者到實踐者的合理參與,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深化專業能力的過程和形式。
3. 初中數學教研組活動記錄
活動時間:2010.3.24
活動地點:初一辦公室
參加人員:全體數學組成員
主 持 人:趙立亭
記 錄 員:冀洪香
活動過程記錄:
上課內容為《二次函數的圖象與性質》,過程為復習二次函數的一般式,回顧一次函數和反比例函數圖象的畫法,探索二次函數圖象的畫法,給出概念和性質,練習,小結,作業。
聽課評價:
張永清:在回顧反比例函數的圖象畫法中要強調用什麼線,說明x的取值范圍,列表時從中間開始往兩邊取,同時要讓學生自己動手計算。
張玉強:在二次函數的圖象畫法中,老師最好是邊操作邊說明,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模仿對象。當學生的圖象上出現不光滑現象時,要讓學生明白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楊靜:在畫圖的這個環節上面花費的時間太多,後面的練習有點脫節。
張建國:y=X2與Y=-X2這兩個圖象之間有何聯系?不比較怎麼能得出a的正負決定開口的大小。
庄興廣:張老師在列出表格後,能及時讓學生發現數的對稱性,和Y的非負性,但是最好是能在後面的練習中首尾呼應。
4. 初中數學畢業學科復習研討課發言稿
今天我代表xx市實驗學校中學數學組發言,感到非常榮幸,對此,回首先要感謝和支持我們工答作的各級領導,各位同仁,是xx市教研室、xx市教研室等各級領導對我們的關懷和厚愛,使我們有機會參加xx市星級教研組的評比,並榮幸地被評上,使我今天有參加這么一次難得的學習和提高的機會,根據活動要求,我把我們開展的教研情況介紹給大家,藉此,我們一起來探索、研討如何優化教研,提高我們教育教學的能力、水準,為數學教學做得更好。
5. 初中數學教研組討論的主要話題有哪些
激發學生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興趣是求知的起點,是學生學習和創造的動力之源,是成功的催化劑。要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教師必須堅持從誘發學生的興趣入手,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並使之能長久下去。那麼怎樣激發學生的興趣呢?
1、創設問題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既是學習認知的過程,又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教師要善於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經過努力成功地解決問題,必須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創設良好的活動情境。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實踐中,使學生在情緒上引起共鳴,發現數學奧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蘊涵著數學知識。
2、優化教學環境,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規律,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採用各種手段誘發他們的求知慾望。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等逐步形成,在教學中要給學生創設一些獨立思考的機會,發展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概括的能力,使他們的技能得以表現,興趣得到升華。
3、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自信心。
當學生取得成功時,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滿足,快樂、自豪等積極的情緒體驗,我們要抓住機會多表揚、鼓勵,特別是後進生我們要把他的積極的情緒轉化到學習上,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6. 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主題教研
對於初中的數學抄老師來講襲,對什麼是主題教研均有簡單的了解,但是,對如何開展主題教研卻很茫然,針對一節課開展的主題教研,演變成了就課論課。校本、師本的主題教研便於廣大教師參與其中,所選主題是以教師感興趣的,以這種方式開展的教研活動,使廣大教師有機會沿著從旁觀者到成熟實踐的軌跡前進,即提供了一個從教研者到實踐者的合理參與,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深化專業能力的過程和形式。
7. 如何有效開展初中數學教研工作想
提高教研組活動的有效性。教研組作為一個教學研究最為基層的實體由來已久,但是並不意味著教研組活動都是有效的,高效的。我理解中的有效性有這樣三層意思:
效率:是指工作總量與工作時間的比值,應放棄「事倍功半」,追求「事半功倍」。
效果:有沒有效果,就是看教師們參加校本教研前與參加校本教研後的變化值?有效果的校本教研應是帶著困惑而來,在參與研討的過程中形成新的思考、產生新的問題而離開。
效益:是投入與產出的比值,要盡可能地促使老師都願意全情投入教研活動。如果產出與投入不成正比,那麼校本教研將及不上個人自主的研修,這將使得校本教研失去其存在的意義。
怎樣提高教研組活動的有效性,我將其歸結為五方面,分別是:
(一)提升教研組長的工作能力——活動有效的關鍵
(二)精心篩選教研內容,滿足教師實際需求——活動有效的根本
(三)基於「對話」的教研方式——活動有效的前提
(四)全員參與教研活動全過程——活動有效的保證
(五)逐步完善評價體系——活動有效的助推器
五點中,著重交流第四點,詳細描述我們是怎麼做的,其餘四點就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了。
(一)提升教研組長的工作能力——活動有效的關鍵
1、給予引導、幫助及監控
2、培養組長自我反思的習慣
3、對教研組長的評價實現多角度
(二)精心篩選教研內容,滿足教師實際需求——活動有效的根本
1、研究問題來自於真實的教學環境。
2、研究內容系列專題化。
(三)基於「對話」的教研方式——活動有效的前提
1、對話建立於自我的思考
2、對話要有民主的氛圍。
3、多元的對話途徑。
(四)全員參與教研活動全過程——活動有效的保證
原本屬於教研組長或上課教師的工作,從始至終讓每一位教師參與其中,重心從一個教師轉移到了如何讓每一個生命個體主動參與進來,關注每一個生命個體對教學的思考,從而使我們每一個教師在教研組活動中得到發展。
聚焦問題階段:每位教師每周提出一至兩個具有研究價值或感到困惑的問題,或者提出一個具有獨特見解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分析、來自於自己的課堂實踐,也可以來自聽別人課堂實踐後的所思所想。例如本學期,我們開展了校本教研發現真問題的聽課活動,每位教師在聽好一節課後必須提交兩個問題。(舉例讀)教研組利用每周活動時間,通過問題會診、問題答辨等方式,能討論解決的當場解決,如不能解決的則也會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漸剝離其非質化的東西,使問題得以明朗並逐步聚焦,最為此問題便成為下學期的研究主題。
情報搜集階段:教研主題產生之後,由組內每一位成員群策群力。每人都有各自的任務。或是現狀分析、或是理念引領、或是案例的搜集整理。在這樣的過程中使每位教師在任務驅動之下,主動地去探尋與主題相關的知識,而在這樣的搜尋情報過程中,有助於每個教師對該研究主題的提升。
以課為載體的研究階段:研究應與課結合在一塊兒,很是美好的思考也必須經過實踐得以驗評。過程中要改變一人上課教研組長賣力的教研方式,倡導每一位教師提前介入,一起與上課教師經過寫教案、試教、上課的每一個環節,在這樣一起研磨的過程實現共同成長。
我校數學教研組曾經於2005年3月25日開展過市級校本教研展示活動,這一次活動就是一次提前介入式的活動,該次活動的研究主題是:如何開展有效地自主探究。流程如下:
● 課題的確定、評課維度的確定
課題的確定 在教研課中,課題的確定一般是由執教教師所決定的,但是我們把課題確定的過程作為全組教師研究教材、並明確什麼樣的教學內容適合用於這一學習方式的過程。
環節一:研讀教材,並根據自主探究的理論知識,在個人認識基礎上並結合教學進度,確定你認為適合於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方式的課題。
環節二;交流討論,我認為哪一堂課是適合於開展自主探究這一學習的運用?我為什麼是這樣認為的?在研討的基礎上,最後確定了兩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