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發現日記
就是說,你寫的日記裡面要寫出,所發生的事情中要有數字.例如:第一單元有個實踐活動《一億有多大》,著實讓我苦惱.一億這樣一個大數,怎樣能讓學生感受到它的「大」呢?課本上設計了從一億張紙的高度感受一億有多大.而我就設計了算一算從1數到1億要多長時間這個活動.課後布置了以「一億有多大」為主題的數學日記.
數學日記該怎樣寫,下面提供一些參考資料
一、數學日記內容
1、課堂日記
寫心得體會,學生在學數學、上數學課後或做數學作業時有什麼想法、有什麼體會、有什麼啟發、有什麼發現等,都可以在日記中寫上通常會記錄下學生在上課時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聽講情況、合作情況、思維情況、創新情況、應用情況.例如:
我們今天學習了「三角形」,知道了什麼叫三角形,三角形的特徵,三角形的分類和三角形的穩定性在實踐中的廣泛應用等.這節課,我學得最好的地方是三角形的特徵,還有一個地方我還不理為什麼鈍角三角形中只能有一個鈍角,不能三個角都是鈍角呢?我問了其他幾個同學,他們也不會,明天我得再請老師給我講一講.你看,有問題就是好,它能讓我想得多,把所學知識理解得透徹.
2、思維日記
要記錄學生上課、作業、解決問題時的思維過程.
例如:老師給我們講了一道題:5800萬千米=( )億千米.一個小組是這樣做的:萬千米和億千米之間的進率是10000,就用5800萬千米除以進率10000,小數點向左移動四位,是0.58億千米.我還有一種想法:先把萬千米改寫成千米,是58000000千米,再在它億位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是0.58億千米.怎麼樣,我的方法好嗎?
3、合作日記
主要記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與同學互相幫助、互相促進、互相學習、合作交流的情況.例如: 今天,我又沒有認真聽講,所以上交作業做得那麼慢.不會的題,我就去問同位同學,他有點不想講,這我知道,是因為這幾天我一個勁的問他題,把他問煩的緣故,我不怨他.唉!今後一定得認真聽講.於是我就去問劉曉萍,她給我講得非常細.交上作業,老師誇我做得好,我非常高興.其實,老師應該誇那位同學,至於是哪一位同學,我想大家已經知道了.
⑵ 關於數學的日記
一、
今天我做了一道幾何方面的題目,它是求一個圓的四分之一橫畫一個長方形.而在圓的四分之一以外的長方形要求它的周長,我開始是用圓形的周長除以3.14等於6厘米這是直徑.然後用28.26乘以四分之一等於7.065,再用28.26減去7.065等於21.195平方厘米。
可是我發現原來要求的是周長,於是我想了想,便用16.4減去16.4乘以四分之一等於12.3厘米.其實圓形的周長跟長方形的也一樣,只要用圓周長減它的四分之一就行了。
做題的時候應該先看求什麼,這樣它的正確率才會提高。
二、
有一道數學題目:某人沿著一條與鐵路平行的筆直小路由西向東行走,這時,有一列長546米的火車從背後開來,此人在行進中測出整列火車通過的時間為42秒,而在這段時間內,他行走了84米,這列火車的速度是多少?
我看了題目之後,覺得這一題好難,人和列車都在動,給的數據又不多,所以,我覺得好難,我就這樣想,這一道實際上是一個車尾與人的追及問題,開始時刻,它們的路程差一定是車的長度,火車通過的時間=追及時間,
很簡單,可以簡化成火車行進在一條路上,行了42秒,
這樣,算速度便很容易了。
546+84=這段路的長度=630根據路程÷時間=速度得知,
接下來是630÷42=15,
所以,火車速度是每秒行15米。
⑶ 觀察物體數學日記
數學日記:觀察物體 作者:孫俊
(2012-12-18 21:41:21)
標簽:
數學
生活
觀察
校園
分類: 數學王國
上課了,我們端端正正的坐在座位上,只見李老師拿著大大小小的盒子、圓球和幾個圓柱體走進教室。「老師拿這么多物體,這節課肯定很有趣!」我暗喜道。
李老師將一張小桌椅架設在講台上,在上面放了一個很大的長方體,長方體正對著我的面上寫著「小葯箱」三個字。她先讓全班同學仔細觀察這個「小葯箱」,再向她匯報觀察結果。我坐在第二組的第四排,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正面的「小葯箱」三個字,可是匯報時第一組有幾個同學居然說看到了三個面,我們好多人都不相信,我急得站起來舉手質疑,李老師給了我機會,讓我站到第一組中間的位置再次觀察這個長方體,咦,我也看到了三個面哦。李老師沒有讓我回自己的座位,又讓我站到第二組第一排去觀察,這次我不但看到了「小葯箱」,還看到了上面的紅「+」字。同學們都強烈要求互換座位再次觀察,李老師爽快地同意了,教室里的學習氣氛輕松又愉快。最後,我們發現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觀察到的情況往往是不同的,可以看到一個面、二個面,最多也只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還發現了無論在什麼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
李老師拿起粉筆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了「觀察物體」幾個字後,突然聲情並茂地朗誦了一首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同學們奇怪極了,數學課怎麼一下子變成語文課了?就在我們面面相覷的時候,響起了下課的鈴聲,李老師露出神秘的笑容,給我們留下一個問題:「請同學們課後思考:蘇軾游覽廬山和我們觀察物體有什麼異曲同工之處呢?」
這首詩早在四年級的語文課上學過了,可它和今天數學課上的觀察物體有什麼聯系呢?李老師一走出教室,我們顧不得上廁所、喝水,就聚在一起嘰嘰喳喳地討論起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千古名句,讓很多人對廬山奇妙多姿的風景心存遐想。我們一起反復背誦,終於體會到詩人筆下的廬山能呈現出各不相同的形態,就是因為詩人是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廬山的。那麼,我們在觀察物體時,也如同欣賞廬山風景一樣,存在一個靈活選擇觀察視角的問題,如果觀察角度選擇得當,會給我們分析問題帶來很多方便。因此,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們觀察事物應多方位,多角度,多思維……
(指導老師:李 琳)
「觀察物體」這個單元真有趣,沒想到在觀察的過程中也能發現這么多的數學知識。觀察物體,一個人是不可能把它的全部都觀察到的,要跟自己的學習小夥伴合作。觀察時,應注意辨認物體主要特徵,應邊觀察邊想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形狀有什麼不同,然後與同學交流。
我發現長方形有2條對稱軸,正方形有4條對稱軸,圓形有無數條對稱軸。鏡面對稱更有趣,比如鏡子中的鍾面3:00就是9:00,1:00就是11:00,原來跟實物的方向是相反的。
⑷ 數學日記數學小發現怎麼寫
數學日記:一個數學小發現
2006年11月11日 星期六
今天早上睡覺時,我突然發現了一個妙不可言的現象。
這個現象好象還沒有命名。這個現象是:我們任選一個數,如15和14,如果是偶數則直接除以2,如果是奇數則加上1後乘以2 ,(15+1)*2=32,32為偶數就除以2,所得的結果按奇偶數重復上面的計算順序。運算幾次後,所得的結果一定是一。
為什麼呢?我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眉目:假設所選的是偶數a,就是(1/2)a,所得的結果如果是偶數,就還會繼續縮小,若是奇數b,則會( b+1)*2/2=b+1,b+1一定是偶數,同樣滿足a的循環,仍舊縮小,直到「1」。
我真為我這個發現感到高興。
數學日記:關於「比」的思考
2006年10月9日 星期一
今天,我自己預習了「比」這個小節。不過,當我看到「比」的後項不能是「0」這句話時,總覺得哪裡不對。想半天,終於發現了問題的關鍵所在:我以前在看足球比賽時,曾看過4:0這個比,不是說比的後項不能是「0」嗎?怎麼這個比的後項是「0」呢?後來,我終於明白了:這里的4:0,是指的雙方各自得的得分是多少,而並不是說的雙方人數的「比」是多少。
我終於想明白了這件事,體會到了數學的奇妙。
數學日記:徑賽中跑步速度的試驗
2006年11月2日 星期四
今天下午舉行了運動會的徑賽,我們班許多同學都參加了比賽。
在上賽場時,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許多同學跑50米還用不了10秒。可是一開始怎麼會就可以一秒鍾跑5米呢?我回家的路上做了一個試驗,請三個有秒錶的同學幫我記時,計算我跑前二十米,中間十米和最後二十米的時間分別是多少。測試結果,前二十米用大約5秒,中間十米用1.5秒,最後二十米用時約10秒。從測量結果看,起步時速度較慢,中間速度最快,後來會慢慢降下來。
可見,許多物體運動都是不可能按照一個速度一成不變的。
⑸ 數學觀察日記
1,我和媽媽去買橘子。橘子是1.8元一斤,媽媽買了4.5斤,本應該付8.1元,可營業員太粗心,不知道怎麼算的算成了9元錢。我又用腦子重新算了一遍,是阿姨錯了。
我說:「阿姨,1.8乘4.5等於8.1元呀!怎麼會是九元呢?」「嗯,對呀。」阿姨說,接著找回了媽媽九角錢。
2,爸爸問了我一道題一千克綿花與一千克鐵,哪個重?我說:「鐵重。」「為什麼?」爸爸說。我說:「不對,應該是一樣重的。」「錯了,在正常情況下,鐵重,因為鐵的密度大體積小,浮力小,所以鐵重。在真空環境下,一樣重的。」爸爸說。
3.買衣服
今天,我媽帶我去買衣服。經常有打折,比如:八折、九折等。
我還沒學比例時,總認為一折是打的最小的,九折是最大的。但我學了比例之後,我才知道,打一折就是乘10%,打九折就是乘90%。
在這家店裡,買一件衣服是打九折,賣兩加打八折。於是,我選了一件價格是283元的衣服,還選了一件價格是244元的衣服,兩件是打八折嘛,所以,我大約的估計了一下,差不多要用450元。於是,我就在心裡算起來了:283+244=527(元)527乘80%=(元)原來,只用421.6元啊,那和我的估計相差多少呢?450-421.6=28.4(元)相差28.4元啊。
百分數真好,還為我們節約了很多錢。
望採納!謝謝!
⑹ 把這道題的探索過程和發現寫成數學日記
⑺ 發現有趣的數學問題的數學日記怎麼寫
今天,我偶然地在一本書上見到了這樣不可思議的數據:「一張厚度為0.01厘米回的紙對折答30次之後的厚度竟然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呢?」
這個數據無論怎麼聽都覺得太「荒唐」了一點。畢竟是一張薄薄的紙,通過對折真能超過珠穆朗瑪峰嗎?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所以只有通過計算,這一切的謎底才能揭曉。
隨即,我便把0.01厘米連續乘以2,一共30次,得到10737418.24厘米。接著,我又把珠穆朗瑪峰的高度8848.13米轉化為884813厘米,通過比較,很明顯能夠看出對折30次之後的紙張的厚度的確勝過了珠穆朗瑪峰的高度,而且還是後者的10多倍。
其實,像這樣的驚人的數據在平常的生活中處處存數學在,只要你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⑻ 數學日記大全
6月28日 周二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數學暑假作業。寫著寫著,不幸遇到了一道很難的題,我想了半天也沒想出個所以然,這道題是這樣的:
有一個長方體,正面和上面的兩個面積的積為209平方厘米,並且長、寬、高都是質數。求它的體積。
我見了,心想:這道題還真是難啊!已知的只有兩個面面積的積,要求體積還必須知道長、寬、高,而它一點也沒有提示。這可怎麼入手啊!
正當我急得抓耳撓腮之際,我媽媽的一個同事來了。他先教我用方程的思路去解,可是我對方程這種方法還不是很熟悉。於是,他又教我另一種方法:先列出數,再逐一排除。我們先按題目要求列出了許多數字,如:3、5、7、11等一類的質數,接著我們開始排除,然後我們發現只剩下11和19這兩個數字。這時,我想:這兩個數中有一個是題中長方體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長;一個則是長方體正面,上面除以上一條外另一條
棱長(且長度都為質數)之和。於是,我開始分辯這兩個數各是哪個數。
最後,我得到了結果,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 19=2+17 11×2×17=374(立方厘米)
後來,我又用我本學期學過的知識:分解質因數驗算了這道題,結果一模一樣。
解出這道題後,我心裡比誰都高興。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數學充滿了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探求。
數學日記二
8月6日 周六
今天晚上,我看見一道會迷惑人的數學題,題目:37個同學要渡河,渡口有一隻能乘上5人的空小船,他們要全部渡過河,至少要使用這只小船多少次?
粗心的人往往會忽略「空小船」,就是忘了要有一個撐船,那麼每次只能乘4人。這樣37人減去一位撐船的同學,剩36位同學,36除以4等於9,最後一次到對岸當船夫的同學也上岸4,所以至少要走9趟。
數學日記三
8月9日 周二
傍晚,我在奧林匹克書中看到一道難題:果園里的蘋果樹是梨樹的3倍,老王師傅每天給50棵蘋果樹20棵梨樹施肥,幾天後,梨樹全部施上肥,但蘋果樹還剩下80棵沒施肥。請問:果園里有蘋果樹和梨樹各多少棵?
我沒有被這道題嚇倒,難題能激發我的興趣。我想,蘋果樹是梨樹的3倍,假如要使兩種樹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師傅就應該每天給「20×3」棵蘋果樹和20棵梨樹施肥。而實際他每天只給50棵蘋果樹施肥,差了10棵,最後共差了80棵,從這里可以得知,老王師傅已經施了8天肥。一天20棵梨樹,8天就是160棵梨樹,再根據第一個條件,可以知道蘋果樹是480棵。這就是用假設的思路來解題,因此我想,假設法實在是一種很好的解題方法。
數學日記四
8月11日 周四
今天我又遇到一道數學難題,費了好大的勁才解出來。題目是:兩棵樹上共有30隻小鳥,乙樹上先飛走4隻,這時甲樹飛向乙樹3隻,兩棵樹上的小鳥剛好相等。兩棵樹上原來各有幾只小鳥?
我一看完題目,就知道這是還原問題,於是用還原問題的方法解。可驗算時卻發現錯了。我便更加認真地重新做起來。我想,少了4隻後一樣多,那一半是13隻,還原乙樹是14隻;甲樹就是16隻。算式為:(30—4)÷2=13(只);13—3+4=14(只);30—14=16(只)。答案為:甲樹16隻,乙樹14隻。
通過解這道題,我明白了,無論做什麼題,都要細心,否則,即使掌握了解題方法,結果還會出錯。
一)
今天,我們一家去龍港的肯德基去吃全家套餐。
到了那兒,人一直擠著,我們好不容易點好菜,就找到位子坐下。菜來了,是一桶大套餐。裡面有12個雞腿,我想:怎麼平均分呢?這時,我想起除法12÷3=4。我們每人四個雞腿,我後來又吃了老媽的1個雞腿,阿姨的2個雞腿,阿姨說:「這總不能白吃,我問你,你吃了幾分之幾?你再吃幾份就全吃了?「我想了想,回答:「我吃了7/12,再吃5/12就全吃了。」幸好,我學了分數的知識,可以正確回答問題了.
(二)
今天,媽媽給了我10元錢去超市買東西。我買了一串鞭炮用了錢的2/10,又買了棒棒糖四根用了錢的1/10,還買了7個汽球,用了錢的2/10,最後買了一把梳子,用了錢的4/10,一共用了2/10+1/10+2/10+4/10=9/10。還剩下一元錢只好還給媽媽了。
到家後,媽媽吃了棒棒糖的1/4,爸爸吃了棒棒糖的1/4, 我吃了棒棒糖的1/4,還剩下一根,我送給了隔壁的小強哥哥吃。(作者:肖恩玲)
(三)
上個星期,我們學習了分數。分數有分子、分母和分數線,比如:1/3,3是分母,1是分子,中間一橫是分數線。
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分數,比如:一本書有三十頁,每一頁是一本書的1/30。分數還可以用來加減呢!比如:二分之一加二分之一等於二分之二,也就是1。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一個餅把它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這個餅的1/2,再把這兩份拼起來,就是有2個1/2,剛好是一個餅。分數在加減時,如果分母都是一樣的,就不管分母,把分子相加就可以了。而2/2的分子和分母都一樣,就是1了。
我還學會了比分數的大小,老師教了我們口訣: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大的分數小,分母小的分數大;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數大,分子小的分數小。
老師還提醒我們,寫分數時,一般先寫分數線,表示平均分的意思,再寫分母,最後寫分子.
數學日記2
9月28日 星期日 天氣:晴 心情:開心
今天,我們全校去秋遊,我買了非常多的零食,我這次帶去的零食被我和XXX還有幾個同學吃了很多。
2包喜之郎水果果凍吃了4分之3,雪碧被我喝完了,一條益達口香糖被我吃了5分之1,一桶品客薯片番茄味被我們吃了2分之1,一包上好佳冰檸檬硬糖被我們吃了4顆糖。
今天可真開心啊!
數學日記
9月27日 天氣:陰 星期六 心情:開心
明天,我們全校就要去秋遊了,我在晚上去勝佳超市買了很多零食,我買了2包喜之郎水果果凍(2元)、一瓶600ml的雪碧(2.6元)、一條益達口香糖13.5g(2.2元)、一桶品客薯片番茄味(13.5元)、一包旺旺小饅頭50g(2.3元)和一包上好佳冰檸檬硬糖120g(3.2元)。我一共用了2+2.6+2.2+13.5+2.3+3.2=28.6(元)。
真希望明天的秋遊快點來啊!
⑼ 數學日記5篇
2月10日 星期三 晴
八路實驗小學六(7)班馬維力
利用除法來比較分數的大小
今天陽光明媚,我正在家中看《小學數學奧林匹克》忽然發現這樣一道題:比較1111/111,11111/1111兩個分數的大小。頓時,我來了興趣,拿起筆在演草紙上「刷刷」地畫了起來,不一會兒,便找到了一種解法。那就是把這兩個假分數化成帶分數,然後利用分數的規律,同分子 分數,分母越小,這個分數就越大。解出1111/111<11111/1111。解完之後,我高興極了,自誇道:「看來,什麼難題都難不倒我了。」正在織毛衣的媽媽聽了我的話,看了看題目,大聲笑道:「喲,我還以為有多難題來,不就是簡單的比較分數大小嗎?」聽了媽媽的話,我立刻生氣起來,說:「什麼呀 ,這題就是難。」說完我又諷刺起媽媽來:「你多高啊,就這題對你來說還不是小菜啊!」媽媽笑了:「好了,好了,不跟你鬧了,不過你要能用兩種方法解這題,那就算高水平了。」我聽了媽媽的話又看了看這道題,還不禁愣了一下「還有一種解法。」我驚訝地說道。「當然了」媽媽說道,「怎麼樣,不會做了吧,看來你還是低水平。」我扣了媽媽的話生氣極了,為了證明我是高水平的人我又做了起來。終於經過我的一番努力,第二種方法出來了,那就是用除法來比較它們之間的大小。你看,一個數如果小於另一個數,那麼這個數除以另一個數商一定是真分數,同理,一個數如果大於另一個數,那麼這個數除以另一個數,商一定大於1。利用這個規律,我用1111/111÷11111/1111,由於這些數太大,所以不能直接相乘,於是我又把這個除法算式改了一下,假設有8個1,讓你組成兩個數,兩個數乘積最大的是多少。不用說,一定是兩個最接近的,所以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那麼也就是1111/111>11111/1111。
2月12日 星期五晴
八路實驗小學六(7)班 馬維力
今天,我在數學1+2訓練上看到這么一題,在一底面積為648平方厘米的立方體鑄體中,以相對的兩面為底去掉最大的一個圓柱體,求剩下的立體圖形面積是多少?
看到這個題目,我犯糊塗了,想:只告訴一個底面積,這怎麼求啊?坐在椅子上的媽媽看了,嘲笑我說:「哼,還說高水平哩,連這道題都不會做。」
我知道媽媽用的是激將法,目的是激怒我的好勝心,讓我把這題做完。為了讓媽媽認為她的激將法成功了,我就硬著頭皮做了下去,可是怎麼想也理不出頭緒來。但是我並沒灰心,繼續做了下去,我做了出來。
根據圖(要畫圖)可以發現,切掉一個圓柱,又出來一個同原來圓柱同樣大的洞,雖然這洞與圓柱體體積相同,但是它們的表面積並不相同,而是比原來圓柱少了兩個底面的面積。
所以剩下的圖形面積應該等於正方體6個面的面積減去圓柱的兩個底面+圓柱的側面。
列算式是628×6-628×3.14÷4×2+628×3.14
--作者:翱翔
--發布時間:2004-3-20 13:36:49
--
2月14日 星期六 晴
八路實驗小學六(7)班馬維力
今天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在大街上閑逛,突然看到不遠處有很多人圍在一起。我跑過去一年,原來是抓獎游戲。「哼,抓獎有什麼好玩的。」我厭煩地說旁邊的人一聽,連忙說:「抓獎雖不好玩,但有重獎,可吸引人了。」我急切地問:「是什麼呀!」「50元錢。」那人噔大眼睛說。一聽這話,我可來勁了,「這么誘人的的獎品,說什麼,我也得試試。」說完,我便問店主怎麼抓法。店主說:「這是24個麻將,麻將下寫著12個5,12個10,每次只可抓12個麻將,如果12個麻將標的數總和為60,那麼你便可得50元大獎。」我聽了也沒多捲起了袖子,從兜里掏出5元錢給了店主。
盡管,這可以抓10次,但那份大獎我還是沒有拿到。
回到家之後,我想了想,感覺有點不對勁。我想,抓60分,那必須抓得那12個麻將必須都標5,最好的情況就是第1次抓到1個5,第2次抓2個5,第3次抓3個5……第12次抓12個5至少得花去6元錢。但萬一抓得那些麻將標的數是10或有的總和是相同的,那麼得抓多少次花多少錢。
最後經過一番考慮,終於把問題弄清了,我抓緊到街上找那算帳,可已經跑得無影無蹤了。
--作者:翱翔
--發布時間:2004-3-20 13:37:21
--
2月16日 星期一晴
八路實驗小學 六(7)班 歐創
題目:有粗細不同的兩枝蠟燭,細蠟燭之長是粗蠟燭之長的2倍,細蠟燭點完需1小時,粗蠟燭點完需2小時。有次停電,將這樣的兩枝求用過的蠟燭同時點燃,來電時,發現兩枝蠟燭所剩的長度一樣,問停電多長時間?
解題思路:如高粗蠟燭長為1,燃燒的速度分別為:(1)1÷2=1/2(2)2÷1=2要設停電時間為X小時那麼式子就是:1—1/2X=2—2X分析已知細蠟燭占粗蠟燭的1/2,粗蠟燭就是細蠟燭的2倍,求停電多少小時,也就是第一根燃燒多少時。
解:設停電時間為X小時。
1—1/2X=2—2X
X=2/3
答:停電時間為2/3小時。
--作者:翱翔
--發布時間:2004-3-20 13:37:57
--
2月18日星期三晴
八路實驗小學六(7)班 徐瑞祥
今天下午,我在《小學生雙色課課通》上看到了這樣一道題。
一個圓錐底面半徑是8分米,高的長度與底面半徑的比3:2,這個圓錐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析:這是一道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與圓錐方面的題相結合的應用題。求圓錐的體積是多少,要知道圓錐的底面積和高,題中告訴了底面半徑,可求出底面積,而高卻不知道,可以根據一個條件求出,可將比轉化成一個數占已知數的幾分之幾,即可知道高占底面半徑的3/2。算出高後,然後根據「V=SH÷3」算出圓錐的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