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初中語文說題

初中語文說題

發布時間: 2021-07-25 20:46:58

❶ 初中語文閱讀答題固定答案(套話 )。

某某句中的某某詞語能否去掉?
(答題結構為:先寫不能,再說出某某詞語的含義,然後寫它在這個句子中的作用,去掉後就成了什麼的意思,與原文不符,最後寫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和科學性)

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都要
一)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
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
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
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現代文閱讀(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分析術語歸納指導
2008年4月23日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是指作家運用了哪些寫作原則、規律和方法來塑造文學形象和表現作品的內容的。具體來說,對文章的表達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達方式運用上的技巧和文體知識運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其他相關寫作方面的技巧。
從高考試題來看,對表達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學生判斷某種表達技巧是什麼,而且要求賞析其表達的作用。
一、敘述人稱
1.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2.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交流。
3.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二、敘述方式
1.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
2.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3.插敘: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4.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敘: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三、描寫
總體來說,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現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4.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辭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比擬:給物賦予人的形態情感(指擬人),描寫生動形象,表意豐富。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誇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5.對偶:便於吟誦,易於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節奏鮮明,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闢,條分縷析;長於抒情。
7.反復: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啟下,分清層次;多次強調,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8.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
9.設問: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
10.反問:強調語氣,語氣強烈,強化情感。
五、結構安排
布局謀篇的技巧: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卒章顯志、伏筆照應、層層深入、過度鋪墊、設置線索;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設置懸念,製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關系的處理,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
記敘文常以時間推移、空間轉換、情景變化、思維邏輯順序等來安排層次。散文構思的線索,一般常見的有如下幾種:以情為線索;以理為線索;以物為線索;以空間位置為線索。
從結構上明確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統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後文做鋪墊、埋下伏筆;
2、尾句——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後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回味深長。
3、轉承句——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5、點睛句——點明全文中心,統領全文;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啟迪。
6、情感句——抒發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內涵,表達深刻見解。
(1)記敘文(散文)的結構特點
①按時間順序或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組織材料。
②按觀察點的變換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樓閣》。
③按場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內蒙訪古》。
④按材料性質歸類安排結構,如《瑣憶》。
⑤按作者認識的過程或感情的變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作為行文線索安排材料。
(2)議論文的結構特點
①按邏輯思維分,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緒論、本論、結論三部分。
②按篇章結構分,常見的結構有並列式、對照式、層進式和總分式。
六、表達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記敘文中的議論往往起畫龍點睛、揭示記敘目的和意義的作用;
2、議論文中的記敘往往起到例證的作用;
3、說明文中描寫、文藝性筆調起到點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動形象的作用。
4、夾敘夾議,記敘與議論交叉運用的寫法,使文章在輕松活潑之中,闡發議論,讀來饒有興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記敘是為議論服務的,而議論又以記敘為基礎,敘為議提供了事實依據,使立論有根有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七、語言
1、語言是否准確、簡練、生動、形象;
2、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等);
3、運用了什麼獨特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通感等)。
八、表現手法
1、象徵,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徵手法的「托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2、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3、先抑後揚,引發好奇,感情鋪墊,引發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的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託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虛實結合,可以抓住重點,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更鮮明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事物、景物的特點,更集中地揭示題旨。結構緊湊,筆墨集中。
7、動靜相襯,動襯靜,靜襯動,生動的烘托作用,
8、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比較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二者的不同點:渲染在於對某種事物的有意重彩潑墨式的描寫;襯托卻是通過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的描寫,對該事物起到映襯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10、聯想想像,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像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九、議論文論證方法
1、比喻論證,其作用是將抽象的道理寓於具體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容易被人接受。
2、類比論證,通過講故事、打比方的辦法將相類似的兩件事進行比較,從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結論的論證方法。它以淺寓深,以近比遠,形象鮮明,有很強的說服力。
3、舉例論證,用確鑿典型的事實來證明論點,事實勝於雄辯,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4、對比論證,運用正反兩方面的事例或道理進行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鮮明的對比,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深刻。
5、引用論證,具有權威性,論證有力。
6、引申論證,通過對事理原因或結果的周密分析,層層剖析,從而證明論點的正確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題技巧提醒
1、高考對表達技巧題的考查多是主觀題,需要組織文字准確的表述。表述可採用三段式:技巧、內容、效果。也就是運用了什麼技巧,表達了什麼內容,達到了什麼效果。
2、多角度:條分縷析。有些文段所顯示的表達技巧不只一個,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盡的,而且高考題已取消了字數的限制,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完全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條分縷析,答得更全面更詳盡一些。特別是在答賦分較高的概括性題目時,一定要設①②③等序號回答,這樣清晰明白,顯示了答題的深度和廣度,也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
3、用術語:
一要熟記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表達技巧的名稱,如動靜相襯、以小見大、虛實結合、欲揚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啟下、卒章顯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對比、象徵、反襯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排比的作用是節奏鮮明,增強氣勢,便於抒情;第一人稱真實,第二人稱親切,第三人稱客觀;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體現了什麼,強調了什麼,強化了什麼,營造了什麼,表現了什麼,還有深化了主題,點明了題旨等等。

❷ 初中語文題目,很簡單的!

大面積的砍伐樹木等植被,導致地表裸露,產生沙塵暴等現象.應該多種樹,保護綠色植被.

❸ 初中語文問答題

1新聞又稱消息,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個部分,有準確性、及時性、真實性的特點,一般寫法為敘述,也有議論、描寫。
2孫犁: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
3《蠟燭》的作者西蒙洛夫是蘇聯(國家)作家
4雨果(1802—1885),法國的作家,代表作品有《九三年》,《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
5《親愛的爸爸媽媽》作者聶華苓是著名的華裔女作家。
6. 陶淵明,又名潛,字 元亮,東晉田園詩人,自稱五柳先生,又名靖節先生,本文選自《陶淵明集》
7.周敦頤,字茂叔,著名的哲學家,著有《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
8.魏學洢 ,字子敬
9.《禮記》與《詩經》、《尚書》、《周易》、《春秋》
合稱五經
10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現實主義詩人

四.有問必答
《蠟燭》
(1) 本文為什麼以蠟燭為題?
因為在戰爭破壞的特殊環境中,在法西斯暴徒對文明的殘酷踐踏下,文中的蠟燭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它象徵著紅軍戰士的生命之光,象徵著兩國人民的深厚情誼,象徵著老婦人對戰士的母親般的深愛,象徵著和平、希望、和勝利……所以因用《蠟燭》為題
(2) 老婦人是個什麼樣的人?
老婦人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她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1) 雨果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雨果博大胸懷,立場堅定,態度鮮明地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譴責英法聯軍毀滅世界奇跡圓明園的罪行,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對人類文化成果的無比珍惜。
(2) 對圓明園的贊美,作者為什麼不直接進行描寫?
側面烘托出法國的強盜行為,更能突出圓明園是世界的文化奇跡

❹ 初中語文重點篇目(光說題目即可)及其作者知識梳理。急急急急急!大家幫個忙!

是要中考復習資料吧?我這里這里正好有一份你看看有沒有用吧~

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文復習提綱
一、現代文閱讀
[知識點儲備]
1、文學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
2、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3、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設問、反問、反復、對比。
4、修辭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②、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③、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④、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⑤、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⑥、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⑦、誇張:突出、強調;
A、現代詩
[知識點儲備]
1、詩歌的特點:抒情性、概括性、形象性、音樂性。
2、按表達方式分為:抒情詩、敘事詩、說理詩。
3、按體裁分為:舊體詩、新詩。
4、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先揚後抑、先抑後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下
《我愛這土地》艾青
《鄉愁》餘光中
《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何其芳
《紙船》泰戈爾
八下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長城謠》席慕蓉
《一片槐樹葉》
《致空氣》
《樵夫,別砍那棵樹》
九下
《憶秦娥•婁山關》毛澤東
《沁園春•雪》毛澤東
《再別康橋》徐志摩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食指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普希金
《一條未走的路》
B、小說
[知識點儲備]
1、小說三要素:人物(主要)、情節、環境。
2、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外貌、心理、細節。
3、描寫人物的角度:正面、側面。
4、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5、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6、自然環境的作用: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活動的空間,襯託人物的心情。
7、社會環境的作用:交代事件發生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徵,襯託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提示文章主題。
8、根據篇幅的長短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小小說。
9、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為下文作鋪墊;總領下文。
②、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③、文末: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照應開頭。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上
《空城計》羅貫中
《美猴王》吳承恩
《心聲》
《勇氣》
八上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施耐庵
《范進中舉》吳敬梓
《選舉風波》
《山米與白鶴》
九上
《孔乙已》魯迅
《一厘米》畢淑敏
《差半車麥秸》姚雪垠
《清兵衛與葫蘆》
九下
《故鄉》魯迅
《小男孩》
《百合花》
《奧伊達的理想》
C、散文
[知識點儲備]
1、特點:形散而神不散。
[相關課文篇目]
八下(記敘性散文)
《背影》朱自清
《永久的悔》季羨林
《鐵騎兵》楊朔
《蘇珊•安東尼》
九上(抒情性散文)
《白楊禮贊》茅盾
《囚綠記》陸蠡
《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
《草莓》
九下(議論性散文)
《家》
《石縫間的生命》
《廢墟的召喚》
《更浩瀚的海洋》紀伯倫
D、戲劇(劇本)
[知識點儲備]
1、分類:
①、按表現形式:話劇、詩劇、歌劇、舞劇、戲曲。
②、按內容性質:悲劇、喜劇、正劇。
③、按題材反映的時代:現代劇、歷史劇、神話劇、科學幻想劇、童話劇、兒童劇。
④、按篇幅規模:多幕劇、獨幕劇。
[相關課文篇目]
八下
《日出》曹禺
《欽差大臣》果戈理
《放下你的鞭子》
九上
《茶館》老舍
《陳毅市長》沙葉新
《開國大典》
E、記敘文
[知識點儲備]
1、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2、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3、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4、記敘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發作者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5、記敘文段意的歸納:
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上(寫人的記敘文)
《回憶我的母親》
《小巷深處》
《我的老師》海倫•凱勒
《「兩彈」元勛鄧稼先》
七上(敘事性記敘文)
《憶讀書》冰心
《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馬克•吐溫
《山中避雨》豐子愷
《風箏》魯迅
七上(狀物類記敘文——抓住事物的特徵)
《石榴》郭沫若
《海燕》鄭振鐸
《白鵝》豐子愷
《鶴群》
F、說明文
[知識點儲備]
1、說明順序:時間、空間、邏輯。
2、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引用、分類別、摹狀貌、下定義、作詮釋。
3、文章結構:總分、分總、總分總。
4、說明文段意的歸納:
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5、說明文中詞語作用的認識與辨析:
①「XX」詞好在哪裡
用了「XX」詞,生動地准確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符合實際情況,具有科學性。
②、「XX」詞能不能刪掉?
不能,刪掉「XX」詞,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用了「XX」詞不達意,准確地說明了……,符合實際情況,留有餘地,具有科學性。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下(事物性說明文)
《蘇州園林》葉聖陶
《橋梁遠景圖》茅以升
《洲際導彈自述》
《珍奇的稀有動物——針鼴》
八上(事理性說明文)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賈祖璋
《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
《世紀之交的科學隨想》楊振寧
九上
《笑》高士其
《南州六月荔枝丹》賈祖璋
《善待家園》
《龍永圖趣說WTO》
G、議論文
[知識點儲備]
1、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2、論據分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3、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4、議論可分為:立論和駁論。
5、駁論的種類有:駁論點、駁論據、駁論證。
6、議論文論證方法作用分析:
運用了XX論證方法,論證了……(論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使讀者信服。
[相關課文篇目]
八上(立論文)
《紀念白求恩》毛澤東
《談語言》王力
《最苦與最樂》梁啟超
《懶惰的智慧》
九上(駁論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
《吳漢何嘗殺妻》鄧拓
《大小貓洞》
《世上沒有傻問題》
H、寫景文
[知識點儲備]
1、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2、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及近(由近及遠)。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上
《春》朱自清
《濟南的冬天》老舍
《竹林深處人家。
《樹林和草原》屠格涅夫
八上(游記)
《巴東三峽》
《周庄水韻》
《青海湖,夢幻般的湖》
《走進紐約》
I、紀實性作品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下(傳記)
《魯迅自傳》魯迅
《毛澤東的少年時代》埃德加•斯諾
《第一千個球》
《少年愛因斯坦》
八上(新聞)
《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
《別了「不列顛尼亞」》
《生命之舟》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八下
《南京大屠殺》
《尋找時傳祥》
《阿炳在1950》
《滑鐵盧之戰》
J、童話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上
《犟龜》
《小溪流的歌》
七下
《駱駝尋寶記》
《地毯下的塵土》
《巨人和孩子》
《蟋蟀在時報廣場》
K、其它
[相關課文篇目]
(科幻作品)七上
《基因暢想》
《如果人類也有尾巴》。
(演講詞)八下
《為人民服務》毛澤東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我有一個夢想》丁•路德金
《你是你的船長》
(書信)九上
《致蔣經國先生信》
《給兒子的一封信》
《給女兒的信》蘇霍姆林斯基
《給巴特勒的信》雨果
(序跋)九下
《<家>的序和跋》巴金
《讀<堂吉訶德>》海涅
《永遠新生》
《科學與藝術》

1. 第一部分議論文
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鮮明的論點,確鑿的論據,嚴密的論證)
一、論點的特點:①正確②鮮明
歸納論點的方法:1、標題2、文章開頭3、結尾4、中間:
①通過歸納總結論據的共同點來推斷出論點
②總結性的詞體現中心論點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見;我認為;總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論題,然後依據論題在文中找出反復出現的類似的論斷性的話,合並同類項,最後歸納。
注意:歸納論點的句子必須是完整而鮮明的肯定性的論斷的句子。
二、論據
事實論據(如現實事件、歷史事實、統計材料、具體數字等)
理論論據:(包括人們公認的原理、公式、定義、法則、規律、名言警句等。)
歸納論據的要點:××人+怎麼做(與論點密切相關的方面)+結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體的事實,那是事實論據。
三、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舉例論證(事例論證)、引用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一、例證法(擺事實):具體典型而且充分地證明了某一論點。
二、引證法(講道理):引用了什麼論證了某一論點,使論證具有說服力。
三、喻證法(講道理):形象生動地闡述了某一論點,使說理更通俗易懂。
四、對比法(講道理):通過對比,突出強調了某一論點,使說理更鮮明。
四、分析議論文的表達方式
1、議論文中的記敘,往往概括性很強,作用:用事實證明某一觀點或主張。
2、議論文中時而有生動形象的描寫,作用:更鮮明生動地證明了某一觀點。
3、議論中的抒情,會使議論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議論文的語言特點:嚴密、准確
六、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七、論證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第二部分 記敘文
一、常見敘事線索
1、人物線索:人物的見聞感受或者事跡
2、物品線索:某一有特殊意義的物品。
3、感情線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
4、事件線索:中心事件 5、時間線索 6、地點變換線索
找線索: ①文章的標題②各段反復出現的事物 ③文中議論抒情的語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 ⑤某一人物的見聞感受
作用:文章內容井然有序地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來龍去脈。
二、記敘順序
1.順敘:即按照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順序寫(時間先後)。
作用:使文章脈絡清楚,有頭有尾,給人鮮明的印象。
2.倒敘:把後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然後再按順序進行敘述。
作用:避免平鋪直敘,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引人入勝。
3.插敘:在敘述過程中,由於內容的需要,中斷原來情節的敘述,插入有關的情節或事件,然後再繼續原來的敘述。(比如:回憶往事)
作用:補充、襯托出文章的中心內容(人物或事件),豐富了情節,深化了主題。
三、人物的描寫方法
1、肖像(外貌)描寫[包括神態描寫](描寫人物容貌、衣著、神情、姿態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以及××心理狀態、××思想性格等情況。
2、語言(對話)描寫3、行動(動作)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心情),並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或××精神品質。有時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4、心理描寫: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質。
四、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自然景觀如天氣、季節、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環境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預示人物的××命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社會環境(描寫社會狀況或者人物活動的場景和周圍(室內)的布局、陳設):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渲染××環境氣氛。
五、記敘文的詞語或句子的含義辨析
1.結合特定語境(即具體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詞語的含義。
2.要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褒義、 貶義、 中性),明了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一詞多義等。3.注意語氣或語調。4.著眼於詞句之間的搭配。5、著眼於詞義范圍的大小、輕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體或者事物的象徵意義,用平實的語言表達)。
六、記敘文開頭句子的作用
1、開篇點××題; 2、總領全文; 3、引起下文,為下文××作鋪墊。
4、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或思考。 5、為下文××埋下伏筆
七、記敘文中間句子的作用
1、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2、段末起總結作用;(總結上文;引出下文)
3、為下文××埋下伏筆4、為下文××情節作鋪墊5、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八、記敘文結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點××題;2、總結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應;4、點明××中心,升華主題;5、令人深思,給人啟示,讓人覺得回味無窮。6、點題7、前後照應8、首尾呼應
九、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氣氛2、烘託人物××性格(感情)3、點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十、歸納記敘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標題;語段中開頭結尾處的抒情議論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連貫起來,加以綜合概括,然後指出作者藉以表達的思想、感情、態度等。(特別是抒情散文中)3、還可從時代背景入手分析。4、從作者對人物或事物的態度判斷。
十三、概括段意
(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為段意(有時要中心句進行適當的刪改)。
(2) 概括法:例1:(記敘的段落)記敘了+××人(組織或單位)+××時××地+何種情況下+做××+結果。(注意原文強調的是什麼)
例如2:(描寫的段落)描寫了+××景物+××特徵。
例如3:(議論文)運用××論證方法(或論據)+從××角度(方面)+論證了××觀點。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發了怎麼樣的感情。(3) 合並法:有些文段有兩個以上的主要內容,就要把表達這些內容的短語合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說
一、小說三要素
1、人物2、情節3、環境(自然環境/ 社會環境。)
A、開端:交代背景,鋪墊下文。B、發展:刻畫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現沖突,揭示主題。 D、結局:深化主題,留下思考。
情節的總的作用:使小說變得豐富、生動、曲折,可以強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題和增強藝術感染力。
二、表達方式:記敘、 描寫、 說明、 抒情、 議論。
A、敘述:對人物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所作的交待、陳述。
作用:可以把描寫的各個方面聯成一體,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加深讀者對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議論文中,作為事實論據,用來證明論點。
例1:他走了。 例2:我們爬上了山。
B、描寫: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對人物、事件和環境所作的具體的描繪與刻畫。
作用:能實現文學形象的具體性生動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
例2、我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見探照燈的光帶,透過飄飛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發由某種媒介觸發起來的主觀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強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種表現手法。
作用:表達作者強烈的某種主觀感情。起到渲染環境氣氛,強調人物性格品質,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讀者的共鳴,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濃烈):
例1:《最後一課》中:啊,那些壞傢伙,他們貼在鎮公所布告牌上的,原來就是這么一回事!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於我心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國啊,母親!我愛你,中國!
2、間接抒情(借景抒情:通過景物描寫,抒發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勒》:"我們上了輪船,離開錢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表現人物歡快興奮的心情;「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表現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
D、議論: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態度、情感和評價。
作用:1、在記敘性文體中,議論有兩種方式:先敘後議和先議後敘。前者見解獨到,令人深思,具有啟發性;後者可使讀者很快進入對將要敘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讀者對下文的注意。 2、議論在散文中會對形象的特徵或意義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3、議論在議論文中主要是闡述觀點。
E、說明:是對事物與事理進行的解釋和介紹。作用:使讀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說明的事物和特點。 例1:這張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種描寫,准確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和諧相處),分析人物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
第四部分 說明文
1、怎樣把握說明對象的特點
A、 題目B、首段C、關鍵詞句 (比如:運用了說明方法的語句、中心句)
2、說明方法分類和標志
1、分類和作用:一、舉例子 :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二、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三、打比方:形象生動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數字:具體而准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
五、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
六、下定義:簡明周密地揭示了說明對象的本質和內涵,使說明更嚴密。
七、列圖表:直觀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八、引言論: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
2、這些說明方法有何標記?
⑴下定義:……是……,這就是……,叫……。
⑵分類別:有幾類(種),一種是……,另一種是……。
⑶舉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舉例只舉一部分。
⑷作比較:而、比……和……兩種東西比。
4、說明順序
⑴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多在建築物的結構,如上下、遠近、左右、內外、東西南北中等。
⑵時間順序: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
⑶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多說明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A、 先總說後分說:總—分; 分—總;總—分—總 B、 先主要後次要。
C、 先原因後結果。 D、 由現象到本質。 E、 由性能到功用。
F、 由一般到特殊。 G、 由整體到局部。
5、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1、說明性語言的特點:准確、平實、簡明(科學小品:生動)。
6、說明文分類
1按說明對象分:實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說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語言特點分:平實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或知識小品)(語言生動形象的說明文,多用描寫)
第五部分 散文(記敘散文、抒情散文、議論散文)
一、 要把握文章「線索」。
二、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三、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題旨、升華意境、涵蓋內容的句子或關鍵性詞語。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噴發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點,同時也對文章的結構起著支配統攝作用。
四、 三、要藉助想像領會作品的內涵。
五、 閱讀散文就要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想像、聯想和補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豐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補文中的結構空間。
六、 四、要體會散文的意境。
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動人的感情,通過生動的畫面表現出來,達到情與物融合、意與景交織,以喚起讀者的聯想,產生動人的藝術效果。
八、 1、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九、 2、想像、聯想和象徵手法的運用
十、 3、細處落筆,以小見大。4、側面暗示。
十一、 五、要仔細品味散文的語言。(從修辭方法或者表達方式分析)
十二、 1、品味散文語言朴實自然美。2、品味散文語言的含蓄美。3、散文語言富有音樂美,具有詩情畫意,。
十三、 六、散文特點:「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十四、 6、從作者描寫的角度(聽、視、嗅、味、觸覺)。
十五、 第六部分 語文知識
十六、 1、常用修辭方法
十七、 1、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事物的××特點;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例1: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飛鳴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2: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十八、 2、 擬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態、動作、語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寫「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生動,表意豐富。
十九、 例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二十、 3、誇張:揭示事物的××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例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例2:她還沒有端酒懷,就醉了。
二十一、 4、排比:可增強語言的氣勢。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
二十二、 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例1:漫漫長路,總有朝夕相處的親人,多少叮嚀,多少呵護,多少孝心,多少無私。
二十三、 3、 對偶:使語言簡練工整。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例1:四十年別井離鄉,雁沓魚沉;五百個月缺月圓,夢縈魂牽。例2: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即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二十四、 6、引用:說明文、記敘文:既增強了說服力,又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趣味盎然。在議論文中,作為論據可以增強語言說服力,使論證更加充分。
二十五、 例1:唐代詩人李白曾經寫道「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二十六、 7、設問:作用:強調問題,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思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麼色素呢?白色的花什麼色素也沒有。
二十七、 8、反問--起強調作用,增強肯定(否定)語氣。 例1:毛主席都是如此,我們還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 例2:「難道不是我們勞動群眾創造了人類世界嗎?」
二十八、 9、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二十九、 例1:大鬍子凶神惡煞地吼叫著。 例2: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三十、 例3: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三十一、 10、對比:突出強調其中某一對象的特點。
三十二、 例1: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三十三、 11、反復:強調所說內容(某種情感或者意思)。
三十四、 例1:「盼望著,盼望著,……」強調了盼望的急切。
三十五、 例2: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三十六、 12、反語: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三十七、 例1:(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三十八、 2、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三十九、 聯想、想像、象徵(托物言志)、比較、對比、襯托、反襯、烘托、以小見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筆和鋪墊、前後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 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四十、 1、象徵(托物言志):通過詠物來抒情,常常藉助於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
四十一、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託深遠之意。
四十二、 2、襯托 :以他體從正面、反面兩個角度陪襯本體。作用:突出本體的××特徵。
四十三、 3、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
四十四、 作用:鮮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徵。
四十五、 4、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某種真摯的思想感情。
四十六、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四十七、 5、先抑後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後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作用:突出強調了事物(人物)的特徵。
四十八、 6、側面(間接)描寫:側面烘托出該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結構更加集中緊湊,表達更為簡潔精練。
四十九、 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五十、 7、伏筆和鋪墊:作用:內容前後照應,情節嚴絲合縫。
五十一、 8、照應:記敘文:使文章渾然一體,整體感強,突出主題。
五十二、 議論文:強化××論點。 散文:反復地抒發××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五十三、 9、聯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
五十四、 作用:豐富文章內容,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性格更鮮明突出,情節更生動感人。
五十五、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五十六、 作用:為塑造形象、表現主題服務。使讀者接受美的陶冶。

❺ 初中語文題,廢話的別說

談: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當作同樣的事物談論。
簇:叢聚。形容五彩繽紛,十分鮮艷多彩的景象
勝:盡。美好的東西很多,一時看不過來
甚:意思作「很」或者「徹底」解。
翼:恭敬慎重的樣子。形容謹慎小心,一點不敢疏忽。

❻ 初中語文題目 要說明理由

《登鸛雀樓》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於「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於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於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恆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麼,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像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將進酒》
時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無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間青絲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個無法挽救的悲劇,能夠解憂的唯有金樽美酒。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極憤慨而又極豪放。表示在感嘆人生易老,里則在感嘆懷才不遇。理想的破滅是黑暗的社會造成的,詩人無力改變,於是把沖天的激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樂之舉,發泄不滿,排遣憂愁,反抗現實。

我不知道你要的是哪首《將進酒》..這是李白那首啦~~

熱點內容
我與老師的銷魂初夜 發布:2025-08-23 23:39:36 瀏覽:499
新進教師培訓總結 發布:2025-08-23 22:16:12 瀏覽:684
數學五大定律 發布:2025-08-23 21:14:06 瀏覽:489
優秀物理教具 發布:2025-08-23 19:26:57 瀏覽:209
師德師風大討論會議記錄 發布:2025-08-23 19:03:33 瀏覽:245
最新版小學科學目錄 發布:2025-08-23 17:20:00 瀏覽:847
江蘇教師網 發布:2025-08-23 16:21:02 瀏覽:437
2017年安徽省語文試卷 發布:2025-08-23 15:49:23 瀏覽:118
學校師德師風剖析材料 發布:2025-08-23 15:23:12 瀏覽:98
電功率教學反思 發布:2025-08-23 14:21:15 瀏覽: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