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語文教材嚴重西化

語文教材嚴重西化

發布時間: 2021-07-26 02:28:12

❶ 文化西化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現今西化在各個方面都是咄咄逼人的:
1、在教育上,要實行雙語制。有些中小學連教中文時也要用英文,這對中華民族來說,是最危險、最具有致命的行為。學外語固然重要,但也用不著每一個人都要學,這是一種看似重要,實質是浪費生命和消滅中國文化最關鍵的手段。每個民族必須首先精通的是母語,而母語的教育是不能摻雜其他語言的。從小學就開始強迫學外語,使得小學生既學不好母語也學不好外語,這種將外語教育從小學就實行的規定,甚至一些幼兒園也在用雙語教育來吸引父母,無疑是我們中華民族在進行慢性自殺。漢語特別是漢字的產生,直接與中國哲學方法的指導有關,故漢語與漢字之中包含有中國哲學方法,中國人的思維就是在西化了的今天,與西方人還是有相當大的不同,這其中漢語和漢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西化的結果是徹底地將中國哲學方法指導創立的學科排斥在外。長期的西化教育和實施西方種種學科的教育路線,使以中國哲學方法指導下創建的學科沒有地位,這給人類科學留下了巨大的空白。當然這也是實行中化、實現中化的有利條件,因為以中國哲學方法為指導方法去建立和填補這個空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3、在醫學上,中醫學已近滅頂,中醫的西醫化已經在中醫學的教育中和臨床中得以實現。許多學者甚至官員根本沒有真正了解中醫學便輕易否定中醫學,蔑視中醫學,對中醫學治療疾病的高療效低成本視而不見,這使得中醫學在醫學學術上喪失了應有的地位!中醫學是中國文化的脊樑,脊樑斷了,中國文化也將被徹底消滅。我們對大熊貓的保護可謂致極,可中醫學要比大熊貓更寶貴。如不給予特殊的政策使純正的中醫學得以發展,中醫學很快就會被西化滅絕;
4。中國文化的其他學科,大多已被改造或全部被西化了,如漢字學、歷史學、哲學等等學科,無一不是在西方哲學方法指導下建立的,而用中國哲學方法指導下的學科,除了中醫學,則是零。
自此以後,中國除了中醫學外,幾乎所以學科全是照搬西方的,由此,認為中國沒有科學,更認為中醫學不科學,是唯心主義的,甚至認為中醫學是封建社會產生的封建醫學。這種觀點和直接消滅中醫學的行為,說的好聽是由於西化和自卑感帶來的;說的難聽,就是要幫助西方在中國實現西化,就是自己消滅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
中國的西化,也有其自身的歷史根源。追溯到清初,滿清統治中國後首先就是壓制漢文化,尤其在對待自然科學上,不用漢人的科學家,不學中國的學科,反而請洋人來教授,實行了以洋壓漢的政策,康熙就親自帶頭學習西方的數學而把中國的棄之一邊,這樣經過260餘年的統治,雖然(滿清)最後被漢文化同化,但中國文化也遭到了消弱。如今除了中醫學,中國的各個學科幾乎被壓制殆盡。

現代的年輕人熱衷於西方的文化藝術的迷戀,從甲殼蟲搖滾樂到彩色的龐克發型,美國高科技大片到賣當勞肯特雞;而傳統的戲劇和民族特色的地方戲,名揚世界的「滿漢大餐」、風味小吃和雜技藝術卻無人問津.

中國的文化安全形勢不容樂觀。一方面,西方文化紛紛湧入中國,從文化資本到文化產品,從文化形態到意識形態,從語言文字到宗教信仰,從影視傳媒到日常生活,「西化」無處不在,影響深遠,亟待鑒別、規范和梳理。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價值體系日漸衰退,已經威脅到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精神的傳承,亟待搶救、保護和振興。因此,必須樹立國家文化安全意識,繼承弘揚中國的優秀文化,為確保國家文化安全樹起一道堅實的屏障。

今天的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支離破碎,對傳統文化價值的現實意義有的持懷疑態度。這樣下去,中國人的文化身份認同勢必發生紊亂。應該站在有利於民族發展的高度,以民族文化的興衰存亡為重,克服功利主義、短期效應,把國學教育放到重要位置,改變「重西學,輕國學,重外語,輕漢語」的局面。在教育實踐中,應高度警惕西方文化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擠壓和遮蔽,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遏制和消解西方文化建立的文化霸權及產生的負面影響。

❷ 泰國上個世紀西化得很嚴重嗎

確實西化 很嚴重
上個世紀它是亞洲四小龍之一,很快發展

❸ 急求一篇 關於 中國文化被西化 的總結文章

剛剛看完一篇關於<<全盤西化的中國文化>>,憤怒之餘,不免有話要說。
在作者的觀念中似乎認為西方文化已然成了現代文明的代名詞,先進的科學,
文明開化的制度似乎完全產自於西方那片自由文明的土壤。
我想這大概是走入了思維定勢的盲區了吧!
其實在這種意義上,你也否定了洋洋灑灑的西方古老文明,而將西方文化連根拔起,要知道並不是每個國家都如美國只有200多年的的年輕國齡。
雖然中國走入現代文明要遠遠落後於西方,自19世紀40年代以來就開始固守於自身的文化,並在科學技術上停滯不前,
雖然在那一個歷史階段西方曾一度成為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和代表者,但是這並不等同於現代文明就是完全意義上由他們創造,
不能因為他們先發現了先進步了,就可以將此文化納入到西方文化的范疇,就象你不能說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而那片沃土就永遠
為他所有,無論多少年,多少代,只要有人踏上,就是強占他人領土,侵犯起合法權益,這無疑是可笑,歷史也證明了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西方人一定要將他們的文化定義為現代文明,一定要將自己打扮成其發明者代言人並注冊專利,倘若別的國家使用或者研究,哪怕是一盞電燈而已,都將嚴厲聲討,保留追究責任的權利,那我只能說是這是明顯的文化帝國主義侵略。
要知道學術沒有國界,文化可以共享。偉大的現代文明也是基於全人類的研究成果,這當然也包括古老而淵博的中國文明。
可以說現代文明的產生,發展,壯大,中國人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勛,況且現代文明還在繼續,我們也在發展並利用,那如果按照你的全盤西化理論,西方人不也在中式化。
他們發明的東西可以囊括到他們的文化體系,就像我們的四大發明,但是如果你說我們只要是用了他們發明的產品就是已經西化了的話,那我們不用好了,沒有我們的使用,他們怎麼有經濟效益來創造更多的現代文明,更何況他們不也在使用我們的電視機等等之類的嗎?
也許你又要說電視這項技術是他們先發明的,但是我想問他們發明的技術又基於什麼呢?沒有我們的一丁點的成果嗎?
我們也只是基於他們之上,但不能說這就是我們的文化,他們使用之後就是在中化。
古老而文明的國度里所散發出的歷史情結,人文景觀,文化遺產的攝人心魄的香味是久而彌香,經久不衰的。
你文中所言中國文化中君主專制,宗法制度,農耕漁織,落後了,愚昧了,所以我們要全盤西化。
當然從時代發展而言,君主專制,是不能當作現代中國發展的主題,但是中國文化不是只有這些,
他博大精神的文化體系裡有我們現在必須繼承也可以和一定要繼承的東西。誠如你所說,農耕文明,宗法制度是落後了是不值一提了,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他的先進性又何嘗不是當時的現代文明呢?
只是現在他不適宜了而已,<<呂氏春秋>>中說:「時移事異,變法異矣。」那如果人類有一天發現了後現代文明呢?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也正在創造這種文明,套用哲學的話說就是量的積累還沒有促成質的飛躍。
是的,我們現在是不用之乎者也了,是不說文言了,但這並不等於我們拋棄了傳統文化,翻開你從小學的語文課本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只是時代的發展簡化了我們的文字,但這同時我們也在創造我們自己的文化,基於歷史的創造,也基於歷史的更新。對於後代來說,我們的簡化字,現如今正發展著的中國文化又是一種傳統啊!只是這傳統的好壞咱們暫且不論,留待後人評說。
說了這么多當然我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傳統文化現面臨岌岌可危的局面,不管是來自外界的壓力還是本土的忽視,中國孩子熱衷於韓劇,美片,洋快餐等等,從這些表象就可以看出當前孩子對傳統文化繼承的缺失。連起碼的民俗節日為紀念誰都難以回答,只能讓人心有千言,而無一字可說了。
我們不能只看到我們是黃皮膚,黑頭發,就近而認為我們已繼承了中國傳統,
那隻能證明你的血統,生理上的繼承還在其次,文化上精神上的繼承才是根深蒂固,才是無比龐大的。
當然我並不是盲目排外,固守傳統者,也並不要宣言什麼,對於我們著一帶而言,責任於肩,面對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要有清醒的認識,更要有正確的取向,沒有文化的民族可悲的,我贊同魯迅先生的話「取齊精華,去其糟粕。」

❹ 既然說上海中醫葯西化嚴重,那為什麼中醫學專業還排第

因為要保護中醫!

❺ 未來的語文教材是統還是分為什麼

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關於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義務教育品德、語文、歷史學科,起始年級將使用新編、修訂教材。語文教材方面,包括人教版、語文出版社版、蘇教版在內的多個版本都已經進行了修訂。

雖然還沒有正式面世,但根據已經公開的報道,這次語文教材修訂的特點,無論哪個版本,大致都可以分為增、減、換、留四個方面。

所謂增,主要是指國學內容增加。以語文出版社的新教材為例,根據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提供的數據,一至六年級教材中古代詩文約佔全部課文的30%,七至九年級這個比例則是40%。

所謂減,是指課文數量減少。語文出版社的新教材課文數量減少了15%,而蘇教版高中課本在原來的5個模塊、20個專題不變的前提下,篇目也從108篇調整為95篇。

所謂換,是指因為時代的需要或是其他原因而變換課文。據王旭明稱,原來的課文大約有一半都被換掉了,例如《洲際導彈自述》被抽掉,新增《網路表情符號》,試圖應和互聯網時代的日常生活。而人教版教材在最近的修訂中,七年級30篇課文也有多篇被更換。

所謂留,是指保留一些沿用許久的篇目,比如一些關於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課文,以及一些體現優秀情操的課文。

至於之前被媒體報道過的一些常識性錯誤,以及插圖、編排等問題,也有所糾正。

實際上,語文教材的修訂並非簡單拍腦袋而來的決定,而是一個經過論證、研討、審讀等多個步驟的大工程。王旭明更表示,中國對教材的審查制度決定了教材不可能因個別人或個別出版社的意志而定。不久前網路上流傳頗廣的文章稱人教版語文教材「嚴重西化」,王旭明則認為,由於有審查把關,教材的意識形態方面是絕不可能出問題的。

不過,由於中國各省市使用的語文教材並不統一,所以不少人分不清不同出版社的語文教材的實際內容。據杭州市獨立語文教師、越讀館語文教學負責人郭初陽介紹,杭州市無論小學還是初中,使用的都是人教版的教材。按照他了解到的情況,此次人教版教材的變化不如語文出版社版的那麼多。

要經典

站在現代立場和傳統對話,不要粗暴拋棄

但不管哪個出版社的語文教材,其修訂仍然會牽動著專家和社會大眾的神經。因為語文教材不僅每個人親身接觸過,同時也關乎下一代的成長和社會的未來。

郭初陽對教材的文本取捨頗有自己的見解。在他看來,無論是哪個出版社、針對哪個地區哪個年級的語文教材,都應該選用經典的文本。像這次《誰勇敢》和《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兩篇課文同時被撤銷,他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誰勇敢》是一個虛構的文本,講的是三個小朋友,小松去捅馬蜂窩,小勇為了保護明明,自己被蜇了。在這次修訂中,《誰勇敢》被認為鼓勵不恰當的見義勇為的做法,因而被刪。郭初陽認為,「從寫作以及呈現來看,很明顯這是一個作者自編的文本,誰都可以寫出來,無非就是為了教育意義而現編的,所以刪掉也沒什麼問題。」

而對於《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由於其中那段頗有名氣的描寫被認為渲染暴力場面,這次在語文出版社教材中也整篇被刪。郭初陽說,從「醬油鋪」到「彩帛鋪」到「水陸道場」,那三拳相當生動而形象,固然血腥了一點,但卻是以一種很文學的方式呈現出來,而且還三次寫到周圍觀眾的反應,從文學手法來說是極為高明的側面描寫。像這樣的經典文學段落,簡單粗暴地丟掉未免可惜,他以往的做法是在課堂上和學生商榷,以暴制暴的做法究竟對不對,通過討論,讓學生更加深入思考。

事實上,代替《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入選新版教材的《智取生辰綱》,其劫富濟貧的思想是否符合現代法治精神,同樣值得發問。所以,在郭初陽看來,不能夠只看重經典作品的價值觀而忽略其他。「面對一個經典的文本,也許它的思想觀念跟現代社會的價值標准有所不同,但作為教材編寫者或者作為教師,我們可以站在現代的立場來重新審視它,達成一個和傳統經典對話的過程,而這恰恰是教學中最有意義的。」

在郭初陽看來,經典文本是教材選定文本時應該放在第一的標准,這樣的教材才可以站穩腳跟,不會動搖,讓不同的時代都能夠學習。比如《醉翁亭記》,比如《登幽州台歌》,一千多年了,其中的文學與思想養分依然不會過時。如果盲目跟時代的風,一會兒《洲際導彈自述》,一會兒《網路表情符號》,對於語文教材本身是一件自掘牆角的事情,讓教材像風中的蘆葦一樣不停搖擺。

同時,他認為除了增加關於傳統經典內容,那些關於整個人類文化的經典同樣也應該增加,「作為中國人我們要了解傳統,同時也要有世界的眼光,不能閉關自守,要了解人類文化的經典。這兩者是並行不悖的,而不是此消彼長的。」這次改動最大的語文出版社教材中,王旭明稱外國文學大概佔三分之一,基本維持以前的比例。

要真實

《桃花心木》邏輯有硬傷,學生都反感

2010年,郭初陽和蔡朝陽、呂棟三位老師聯合寫了一本書,《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憑借一線教師的專業素養,從民間的角度對教材進行全面、系統的專題性梳理。他們列舉並評點了人教、蘇教、北師大三個版本的語文教材的部分課文,指出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

「像《一面五星紅旗》,這樣的虛假文本誰看了都不會相信的,為什麼現在還在我們的教材里?」郭初陽所指的這篇課文是出自作者李含冰,講的是一個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漂流時受傷,身無分文,飢腸轆轆,最後流落到一家麵包店求助。老闆面對學生提出的「用大衣交換麵包」無動於衷,卻對學生隨身攜帶的五星紅旗「眼裡閃出亮光」,要求用它來換麵包,學生卻寧可餓暈也堅決不從。最後學生在一間病房裡醒來,麵包店老闆不僅表示了敬佩,而且支付了全部的治療費用。這樣有悖常理的故事在網路上已經被貼上了「奇幻」的標簽,卻在現實世界裡被硬塞給小學生們,無助於培養他們平等的世界觀,反而可能令他們從小形成一種混合著自卑和自大的不健康心理。

在郭初陽平時和學生的接觸中,得知孩子們比較反感的課文是林清玄的《桃花心木》。這篇課文講一個種樹人故意不按規律給戶外的樹苗澆水,為的是模仿老天下雨的不確定性,「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拚命紮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但問題是,樹苗本身就在戶外,戶外本身就會下雨,為什麼還需要一個人來模仿老天下雨呢?郭初陽說,連學生都發現這個巨大的邏輯硬傷了。「我問,你們上課時沒有跟老師提出你們的疑惑嗎,他們說提了,但老師說不要鑽牛角尖。」

在郭初陽看來,任何弄虛作假的、經不起推敲的文本,都應該從教材中剔除。而在此之前,普通學校的教師如果沒有選擇課文的自由,也至少應該擁有教學的智慧,讓學生來學會什麼是真實,分辨文學真實與歷史真實的區別。特別是對那些似是而非的、重在灌輸的歷史故事,「老師可以把所有關於故事源流、真實情況的材料都羅列出來,讓學生討論,學生自然會有一個自己的判斷。」

要開放

納入其他領域經典,引原文進課堂

雖然郭初陽和越讀館的其他語文老師都會關注教材的修訂,但他個人認為這並不是一件太重要的事,而媒體和公眾每一次對語文教材修訂的關注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每一次的教材修訂後還是會讓我們比較失望,所以越來越覺得教材沒有那麼重要。」

郭初陽認為,應當打破大家對於語文教材的固有印象,拓展語文課堂的領域,把大量人類經典完整地引入語文課堂,而不是支離破碎地這選一點那選一點。「現在語文書的內容過於短小和輕薄了。學生要有充沛的時間閱讀整本書,要有充分的課堂研討過程,這才是我們追求的語文課堂。」他的觀點固然理想化,但也不失為一種設計語文教材的新思路。

至於教材的具體內容,郭初陽更抱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在他看來,凡是用語言加文字來表達的都可以稱為語文,所以,歷史、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的著作,主要是人類經典,都可以納入語文課堂之中。「有些語文老師對課文的選取言必稱『語文味』,其實是畫地為牢,最後必定是一個狹窄而封閉的課堂。」

在越讀館,語文老師和普通學校的語文老師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是自己課程的研發者。「這里擁有非常大的空間和自由度,教師可以來執教自己想教的課,也可以在這么多教材里做篩選、整合,如果你認為哪篇課文是不恰當的,剔除掉不教就是了。」

以現代詩為例,郭初陽選擇的篇目范圍廣,但也可見其用心。

例如顧城的《四聲》:

噫……飛螞蟻在嚷

咦——飛螞蟻粘在蜘蛛網上

矣。飛螞蟻在怪它的翅膀



沒有你我怎麼會來這個地方

「噫」、「咦」、「矣」、「囈」,四個聲調嵌在四行詩里,寫出飛螞蟻不幸的境遇,郭初陽認為,教拼音的時候用這首《四聲》也許很適合。「但由於殺妻事件,導致顧城的作品沒有能進入中小學課本,非常遺憾。其實他的詩歌充滿靈性,非常適合兒童,不能夠因人廢文。」

❻ 突然明白為什麼有人會"骨子裡的崇洋媚外",人教版語文課本被"西化"到令人震驚

怎麼說????

❼ 20世紀30年代"西化論"受到嚴重挑戰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1】20世紀30年代以來,「西化論」遭到了嚴重挑戰,「中化論」即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影響日益增大
上世紀30年代出現的「中國本位論」、「中國國情論」、「中體西用論」、「中國特色論」、「中西互補論」等雖以不同的面目出現並代表不同的政治勢力,但都可歸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范疇,我們把它們簡稱為「中化論」。它們的共同主張是反對中國實行西方式現代化,認為可以而且必須將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結合起來,在保存中國傳統的同時吸取西方的優秀文明。換言之,就是要按中國的傳統或國情來實現現代化,使現代化帶有中國特徵。
中化論者首先重新界定了「現代化」的概念。他們不再把現代化界定為西方化,而把它界定為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社會進步過程。這為將西方的工業文明與西方的政治和文化分離開來提供了可能,也為中國在不根本變動政治文化的前提下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可能。換言之,在中國實現現代化未必非要西方化。
中化論者在強調中西文化融合的同時又指出兩者有抵觸的一面。強調中西文化相矛盾的一面的潛在意義在於,中國有自己的特殊國情,生搬硬套西方的文明其效果可能適得其反,甚至給中國帶來災難。他們常常指出,許多西方先進的東西到中國後就變成畸形的東西,而失去了其原先的先進性。之所以這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它們不符合中國的國情。因此,當西化論者把中國現代化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西化」不夠時,中化論者則把它歸結為「中化」不夠。

20世紀30年代前後中國知識分子關於中國現代化模式的大討論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極端的觀點日益少見。雖然他們在根本立場上有很大的不同,但無論是中化論者還是西化論者幾乎都不再因為自己主張西式現代化或中式現代化而絕對排斥中國傳統或西方文明。
從先前的兩個極端逐漸走向折中,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在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上的一個重大進步。這表明他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這樣一種歷史趨勢:一方面,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使得民族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變得日益頻繁,各種文明之間的相互滲透日益明顯,各民族國家之間的共同利益日益增多,這是全球化的趨勢;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同時民族國家的主權和獨立意識卻日益增強,民族文化的特徵日益被人強調,全球化不是消滅民族特徵,而是一個求同存異的過程。在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下,完全的閉關自守和徹底地放棄民族特色都會產生災難性的結果。中國的知識分子在當時已開始認識到這兩種並存的看上去似乎矛盾的趨勢,但他們對此的認識還是模糊不清的,在爭論和反駁時也常常不得要領,甚至自相矛盾。

❽ 高中語文全6冊整理

重點篇目概述

《跨越百年的美麗》(作者、主要人物、百年、美麗、寫法)
作者:梁衡
文章主人公:居里夫人
百年: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發現放射性元素鐳一百周年。
美麗:「跨越百年的美麗」不僅是指居里夫人美麗的容貌,也不光是她偉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學精神——對科學執著追求,為科學奉獻終身,以及淡泊名利。
結構與寫法:倒敘 和側面描寫(男學生們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湊上去說幾句話,常常擠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傘柄趕走這些追慕者。 )

《合歡樹》(作者、線索、寫法)
作者:史鐵生
線索:合歡樹
故事梗概:作者以合歡樹為線索,回憶了母親為治療「我」癱瘓的腿奔波,以及對我的寫作理想的支持和幫助,母親去世後,「我」幾次探訪老家,母親當年種下的合歡樹苗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
寫法:借物抒情的手法。合歡樹象徵了作者的經歷,也有著同樣頑強的生命力,同時,還象徵著母愛。

《最後的常春藤葉》(作者、主題、線索、寫法)
作者:歐•亨利(美國)
世界三大小說家:契訶夫、莫泊桑、歐•亨利
主題:《最後的常春藤葉》講述了老畫家貝爾曼為了鼓勵貧病交加的青年畫家頑強地活下去,在風雨之夜掙扎著往牆上畫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葉。他為繪制這傑作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青年畫家卻因此獲得勇氣而活了下來。歌頌了藝術家之間相濡以沫的友誼和蒼涼人生中那種崇高的藝術家品格——捨己救人。
線索:常春藤葉 寫作順序:時間順序
寫法:1、歐•亨利式結尾 :故事的結尾出人意料卻又合情合理。2、反襯:人物外貌與心靈之間的反差: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愛講大話(傑作),牢騷滿腹 ——捨己救人。

《邂逅霍金》(作者、寫法、情感)
作者:葛劍雄
寫法:側面描寫(以作者的眼光寫對霍金的情感)心理描寫細膩
情感變化:寫我與霍金相遇時的敬仰、震驚、凝視、沉思這一心理變化。

《一碗陽春面》(作者、主要人物、線索與情感)
作者:栗良平
主要人物:一家三口(母子三人)次要人物(麵店老闆夫婦)
線索:陽春面
開端:第一年母子三人合吃一碗陽春面(設置懸念);
發展:第二年母子三人合吃一碗陽春面、第三年母子三人吃兩碗陽春面、面館的等待;高潮和結局:十四年後母子三人再次來到面館吃三碗陽春面。
情感:以一碗陽春面為貫穿全文始末的線索,使其具有了團結、不屈、向上、奮爭等多種美好的含義。

重點篇目概述

《老王》(作者、寫法、情感)
作者:楊絳
寫法:片段組合(送冰車費減半;送醫問錢夠否;送雞蛋香油)
情感:對人性中善良的肯定與呼喚,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思考以及自己不能平等對待老王的愧怍之情。
文眼:那是一個多吃多佔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項鏈》(作者、線索、主要人物、寫法)
作者:莫泊桑(法國)
線索:項鏈(借、戴、丟、找、賠、知真相)
主要人物:瑪蒂爾德夫人
寫法:留白藝術 伏筆藝術
主題:文章以項鏈為線索,通過對馬蒂爾德夫人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知真相等一系列事件的描述,揭示了在以金錢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對高貴、奢華生活的追求與渴望,以及資本主義社會把女性視為玩物的思想對人們的毒害。

《回憶魯迅先生》(作者、寫法、情感)
作者:蕭紅
寫法:生活細節描寫
情感:我們看到了一個更生活化更真實可親的魯迅,體會到了魯迅先生有著「普通」的一面:他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審美觀,可以和年輕人開童心未泯的玩笑,同時也可以享受親情,享受天倫之樂。
魯迅的「笑」:神態描寫(魯迅的笑)
①「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裡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麼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得連煙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寥寥幾筆,一個樂觀爽朗、平易近人、坦誠真誠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令人印象深刻
②笑聲沖下樓梯來——明朗、可親可愛、與普通人一樣
③魯迅轉身坐在躺椅上自己笑起來——和蕭紅幾乎天天見面還說這樣的話,是在開玩笑,幽默,透著風趣,像個孩子,有著普通人的普通心。

《小溪巴赫》(作者、小溪寓意、寫法)
作者:肖復興
小溪寓意:既象徵巴赫音樂的特色:有著勻稱、安詳、恬靜、聖潔和曠日持久的美。 又象徵巴赫的品格:小溪永遠清澈(清靜聖潔),小溪從不張揚(本性安詳),小溪穿行於山道林莽之中(不畏艱難),小溪一路跳動著一直奔流到海(目標執著,持久地令人感動)。
寫法:通篇運用比喻手法——作者用小溪作比喻來寫巴赫,使巴赫音樂的價值以及他的高尚品質都得到了形象生動的展現,使作品閃耀著動人的藝術感染力。用巴赫的音樂來展現他的品格,也最具有說服力。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作者、馬克思的貢獻)
悼詞
作者:恩格斯
馬克思的貢獻:政治家——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和剩餘價值規律;科學家——數學;革命家——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 。
藝術特色:
1、類比手法——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 。
2、語言方面:①嚴密性邏輯性,如關聯詞的運用(限制性作用、上下前後的關聯) ②豐富的情感色彩,如修辭諱飾: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

《為了忘卻的紀念 》(作者、五烈士、情感)
作者:魯迅
左聯五烈士:白莽、柔石(迂)、馮鏗、胡也頻、李偉森。
情感:本文既深情地頌揚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與人品,又有力地控訴了反動派屠殺人民的罪行,同時還抒發了作者懷念烈士、憎愛分明、堅信革命一定勝利的思想感情。

《哦,香雪》(作者、象徵手法)
作者:鐵凝
象徵手法:象徵手法—— 鉛筆盒、火車、大山(是文化和知識,現代文明,封閉傳統的象徵);
對比手法——台兒溝通火車前後的比較
前:吃過晚飯後就鑽被窩。靜得那樣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訴說著自己的虔誠;
後:姑娘們剛把晚飯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不在焉地胡亂吃幾口,扔下碗就開始梳妝打扮,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飾和容貌後,就朝村口火車經過的地方跑,香雪總是第一個出門,鳳嬌是第二。
細節

《變形記》(作者、流派、寓意)
作者:卡夫卡,奧地利作家。
流派: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荒誕派鼻祖。
寓意:本文卡夫卡描述了小職員格里高爾•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生動而深刻地再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父母妹妹)的冷漠。作者描寫這種人情反差,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致使親情淡薄,人性扭曲,具有強烈的批判性。
《我有一個夢想》
作者:馬丁•路德•金
夢想是平等
演講辭的特點:
內容上:針對性、啟發性、感染力
語言上:句式整齊或駢散結合;善用短句、呼喚語等、運用排比、反復、對偶、反問等多種修辭

熱點內容
優秀物理教具 發布:2025-08-23 19:26:57 瀏覽:209
師德師風大討論會議記錄 發布:2025-08-23 19:03:33 瀏覽:245
最新版小學科學目錄 發布:2025-08-23 17:20:00 瀏覽:847
江蘇教師網 發布:2025-08-23 16:21:02 瀏覽:437
2017年安徽省語文試卷 發布:2025-08-23 15:49:23 瀏覽:118
學校師德師風剖析材料 發布:2025-08-23 15:23:12 瀏覽:98
電功率教學反思 發布:2025-08-23 14:21:15 瀏覽:38
初二下冊語文輔導 發布:2025-08-23 14:18:50 瀏覽:124
農村留守兒童家訪教案 發布:2025-08-23 14:05:48 瀏覽:645
大阪藤田美術館 發布:2025-08-23 12:42:18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