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中考語文虛詞

中考語文虛詞

發布時間: 2021-07-27 23:16:52

『壹』 初中文言文虛詞整理

1.之:
一、用作代詞
1.「之」常作第三人稱代詞,指代人、事、物,相當於「他(們)」、「她(們)」、「它(們)」,在句中作賓語。例如: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2.有時也用作第一、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我(們)」、「你(們)」。
例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說》)——您要憐憫(我)而讓我活下去嗎?
3.用作指示代詞,表近指或遠指,相當於「這」、「這樣的」、「那」、「那樣的」。例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憑您的力量,並不能削平魁父這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呢?
(2)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所以(我)寫了這篇文章,來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用作助詞
1.結構助詞(「之」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相當於「的」。例如
(2)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桃花源記》)
2.「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現代漢語中沒有與此相當的詞,可以不譯。例如:(1)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2)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童趣》)
3.「之」用在被提前的賓語和動詞之間,是賓語提前的標志。現代漢語中沒有與此相當的詞,可以不譯。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銘》)
(2) 宋何罪之有?(《公輸》)
4.「之」用在表示時間久暫的單音詞或不及物動詞之後,起調整音節或舒緩語氣的作用,現代漢語中沒有和它相當的詞,可不譯。例如: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2)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三、用作動詞
「之」用作動詞,充當謂語,相當於「去」、「往」、「到」。例如:
(1)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陳勝)又暗地讓吳廣到駐地附近雜草叢生的神廟里。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記》)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遊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後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如: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遊記》)
3.其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上樞密韓太尉書》)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以勉其學者也(《墨池記》)
也可譯作「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①其一犬坐於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願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麼」「難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後一個「其」可譯為「恐怕」。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4.以
(一)介詞
1.表(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後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遊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三)「以」作動詞,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四)同「已」,已經。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5.於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子墨子聞之,起於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庄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孟子》)
4.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二章》)
6.為 「為」作為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僅有敵船為火所焚。(《觀潮》)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韓愈短文兩篇》)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

『貳』 中考文言文常考的實詞,虛詞等

文言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出師表》、《送東陽馬生序》
《岳陽樓記》、《醉翁亭記》、《論語十則》、《魚我所欲也》、《馬說》
人教版初二上學期的古文很重要。
我覺的虛詞考的很少。好像《愚公移山》里有一個,記不太清了。

『叄』 中考五大虛詞分類歸納

一、 之

1, 代詞: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報之於陛下也悉以咨之先帝稱之曰能肉食者謀之公與之乘名之者誰天下順之固以怪之矣名之者誰環而攻之而不勝天下順之屬予作文以記之願陛下親之信之 願終守之 長跪而謝之

2, 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這一類最多):如,宮中之事以傷先帝之明山間之四時也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三里之城固國不以山溪之險覽物之情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2)、用在主謂片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鏡之新開冷光之乍出於汝心之固 雖我之死 汝之不惠 吾妻之美我者

(3)、補充音節(這一類很少):如,公將鼓之悵恨久之 心樂之

3, 動詞(這一類初中課本中極少)

如:輟耕之壟上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

4,語法作用(這一類涉及到文言語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何陋之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宋何罪之有

二、 其

1, 代詞(這一類較多):代人代物代事也可表遠指相當於「那」

如,以彰其咎百姓多聞其賢苦其心志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其鄉人曰 望其旗靡謂其妻曰

2, 表語氣(這一類較少)

如,其真不知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其喜洋洋者矣 安陵君其許寡人

三、 以

1, 作介詞,可解釋為:用、靠、憑、憑借、根據、因為、拿、把、按照 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以天下之所順(憑、憑借)不以物喜(因為)悉以咨之(拿)必以分人(把)咨臣以當世之事(拿)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為)雖不能察,必以情(根據)以君為長者(把) 今吾以十倍之地(用)

2, 連詞

(1)、表目的:譯為來用來

例、屬予作文以記之殺之以應陳涉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彰其咎以告先帝之靈 以激怒其眾將以攻宋

(2)、表結果:譯為以致

例、以傷先帝之明以塞忠諫之路也(此類較少)

(3)、相當於「而」。 例:卷石底以出

3, 其它

(1),以為:譯為認為例,或以為死

(2),所以:a,用來之意,

例,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所以動心忍性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b,……的原因,例,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3),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課本中只此一個)

四、 乎

1, 語氣詞(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國可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亦不可以已乎!

2, 介詞(一般用在句中):例,在乎山水之間也頹然乎其間者

五、 雖

1、即使之意。例,雖有千里之能雖殺臣,不能絕也 雖不能察 雖我之死 雖欲言,無可進者 雖千里不敢易也

2,雖然之意。例,風力雖尚勁遊人雖未盛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六、 然

1, 代詞:這樣。例,吳廣以為然然,胡不已乎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雖然,受地於先王 謂為信然

2, 作詞尾:……的樣子。例,頹然乎其間者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滿目蕭然

3, 連詞:表轉折。例,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然操遂能克紹

七,或

1, 有的人:如,今或聞無罪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2, 有時候:如,一食或盡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3, 或許:如,或異二者之為

八,為

1, 介詞 可譯為:向、對、替、被、給、當、為了、由於 等等。

如,士卒多為用者山巒為睛雪所洗公輸盤為楚造雲梯

2, 動詞:如,為壇而盟(築)釀泉為酒(釀造)謂為信然(是)

3,名詞:如,或異二者之為

九,者

1,解釋為:……的人,……的事,……的原因,……的……

例:肉食者謀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二者不可得兼

2,錶停頓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泉而茗者

3,……者……也句式,表判斷。例:陳勝者,陽城人也。

4,語氣詞,一般「者也」或「者矣」連用。例:捨生而取義者也。其喜洋洋者矣

十,於

主要作介詞,只是意思不同。一般相當於:從 到 在 比 給 自 向 對於 等等

例:子墨子聞之,起於魯(從)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給) 困於心衡於慮(在) 萬鍾於我何加焉(對於)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比) 戰於長勺(在)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到) 告之於帝(給) 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從)

十一,而

1,順接。有表承接、表修飾、表並列、表遞進等。

例:既醉而退 執策而臨之 久而乃和 潭西南而望 而年又最高 雜然而前陳者 溪深而魚肥 日出而林霏開 長跪而謝之

2,轉接。

例:而伯樂不常有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而不知人之樂 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肆』 初中語文文言文虛詞

1.【而】
本義闡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來是個實詞,指整個胡須,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須的形象。後來,「而」字用作虛字,那是屬於假借。
(1)連詞
1)表並列,今譯為:而且、又。例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註:並列關系連詞兩側的詞語可以調換,調換後語意不發生變化。
2)表順承,今譯為:就、才、接著。例釋: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3)表遞進,譯為:並且、而且。例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4)表轉折,今譯為:卻、但。例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5)表假設,今譯為:如果、假使。例釋: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6)表因果,今譯為:因而、所以。例釋:表惡其能而不用也
7)表修飾,今譯為:著、地。例釋: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8)表示目的關系。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9)表方位,今譯為:以。例釋:三代而下,有學而不問
10)表示連接的前後兩部分是陳述與被陳述的關系。張溥《墓碑記》:「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代詞
1)第二人稱,今譯為:你(們)、你(們)的。它與「爾」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時音近義通。例釋: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 《勾踐滅吳》。
2)近指代詞,今譯為:此、這樣。例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3)用作動詞(有書稱之為「比況詞」),譯為「如、好像、像」。它與「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時讀音相近,意義相通。例釋: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新序》。
(4)音節助詞,不譯。例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5)語氣詞,用在句尾,今譯為:啊、吧。例釋: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宣公四年》
(6)通「耐」、「能」,今譯為:能夠、才能。例釋:行柔而剛,用弱而強《原道訓》
(7)與「而」有關的復合虛詞。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而後】才,方才。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既而】不久,一會兒。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墓碑記》)
3.【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例釋: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釋: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例釋: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例釋: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5.用在形容詞後,含有贊嘆意味。例釋: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與焉!《泰伯》。
6.用在句中的停頓處。例釋:秦於是乎輸粟於晉《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例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於)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例釋: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5.【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何其】譯為「多麼」。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9.【為】
(一)動詞。(wéi)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應該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判斷。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2.以為,認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3.判斷詞,是。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二)介詞。
1.表被動,讀wéi,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吾屬今為之虜矣。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慎勿為婦死,貴賤輕何薄()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
4.對,向。為之奈何?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12.【以】
難點例釋:
A.「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中的「以」字是虛詞用作實詞嗎?「以」字實際上是「耜」右連部分,古人通過「用耜翻地」來表示「用」這個意思,由此可見,「以」字起初是個動詞,屬實詞。用作介詞是虛化的結果(許多介詞是從動詞轉來的)。「賢不必以」中的「以」字,用的是本義。
B.在古文里,介詞「以」後面的代詞「之」往往被省略,「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介詞「以」後應有賓語「之」,代前面出現過的「衣食」。這是因為在古代「以」和「之」讀音相近,在說話時,往往後者被前者「吞並」,而古人學問是口耳相傳,所以學生記錄老師的話時,自然也就省去了「之」。我們應該把它當為一種現象記住。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以勇氣聞於諸侯。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以一當十(成語)
(二)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鍾山記》)
3.表示目的關系,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逆以煎我懷。()
(四)動詞
1.以為,認為。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後》)
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固以怪之矣。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無以,則王乎?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2.把……作為或製成。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麼辦法用來……」「沒有什麼辦法用來……」項王未有以應,曰:「坐。」
2.沿襲,繼續。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14.【於】yú「
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中的「於」字讀音是「wū」。
(一)介詞。
1.在,從,到乃設九賓禮於庭。(在)《廉頗列傳》
2.「在……方面」「從……中」。荊國有餘地而不足於民。
3.由於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進學解》)
4.向,對,對於。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
5.被。君幸於趙王。《廉頗列傳》
6.與,跟,同。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7.超過,比。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8.給。陳涉少時,嘗於人佣耕《陳涉世家》
9.按照,根據。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史記�6�1淮陰侯列傳》
【於是】
1.相當於「於+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2.連詞,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於是」相同。例: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
【見……於】表示被動。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16.【則】
本義闡析:金文「則」字的左半部分,原先是個「鼎」字。在古代,鼎可以象徵國家政權和帝王之位,所以上古時多將刑書、法律刻在或鑄在鼎上,作為人們行動的准則,由此可以懂得「則」字有「規范」、「准則」之意。另外:「則」字的「准則」義可引申為「規章」、「規程」,而規章條文是分項分條的,因此「則」字能表示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如《〈論語〉十則》。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
2.表示條件、假設關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麼」「就」「便」。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表示並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並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4.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轉折時,用在後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5.表示選擇關系。常和「非」「不」呼應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二)副詞。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對已然或發現的強調。可譯為「已經」「原來」「原來已經」。及諸河,則在舟中矣。(《餚之戰》
(三)名詞。
1.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論語》六則。2。准則,法則。以身作則。
(四)動詞。效法。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輒」,總是,常常。居則曰:「不吾知也!」
【則是】只當是。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竇娥冤》)
【則則】贊嘆的聲音。連呼則則。
18.【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太後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後》)
2.指示代詞,這,此。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二)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志。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三)動詞,到……去。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伍』 求中考語文八個虛詞的具體用法:之 其 而 以 於 為 則 乎

中考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練習 [而、之、以、於、為、其、則、乎] 【而】 一、意義或用法: 1、表順承 可譯為「然後」「就」 ① 聚室而謀曰 ②為壇而盟,收而攻蘄。③奪而殺尉。④登軾而望之 2、表轉折 可譯為「然而」、「卻」「可是」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③人不知而不慍 ④環而攻之而不勝⑤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3、表並列 可譯為「又」「並且」,或不譯 ①蔚然而深秀者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③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4、表修飾,表示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譯為「著」、「地」,或不譯 ①佣者笑而應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③面山而居 ④呼爾而與之⑤朝而往 5.表遞進,相當於「而且」、「並且」或不譯。 ①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②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表示因果關系,「因而」 ①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之】 一、意義或用法: 1、. 作代詞 (1)指代人、事、物,譯作「他(們)」 「她」「它(們)」「這件事」等。 ①願陛下親之信之 ② 屬予作文以記之 ③人皆吊之。④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⑵我。例:君將哀而生之乎? ⑶復制代詞: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③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2、動詞「往」,「到......去」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輟耕之壟上 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廣陵 3、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也可不譯。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獄③渤海之尾 ④公輸盤之攻械盡 4、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意。 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②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④甚矣,汝之不惠。 5、助詞,湊足音節,無實義。 ①悵恨久之 ②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賓語前置的標志,無義。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7、作定語後置的標志。 例: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 8、表方位或時間的限定,相當於「以」 ①一室之內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內 【以】 一、意義或用法: 1、錶行為動作的原因。譯為「因為」「由於」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扶蘇以數諫故③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2、表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譯為「拿」「用」 ①以刀劈狼首②祭以尉首③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 可譯為「憑借」「依靠」 ①何以戰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4、行為動作的對象 可譯為「把」 例:屠懼,投以骨 5、行為動作發生的根據 可譯為「按照」、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6、表目的,可譯為「來」「用來」 例: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②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③河曲智叟無以應 ④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⑤屬予作文以記之 7、表結果 可譯為「以致」 「以至於」 ①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②以傷先帝之明 8、動詞,「以為,認為」。 ①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②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③皆以美於徐公。 9、通「已」,已經。例:固以怪之矣。 10、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的限定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②自董卓已來自③自康樂以來(以:表時間) ③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以:方位) ④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9、表連接 可譯為「而」,或不譯 ①手自筆錄,計日以還②卷石底以出。 10、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①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②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11、復音虛詞「以為」 (1)把......當作或作為。 ①全石以為底 ② 以君為長者 ③因以為號焉。④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⑤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⑥仁以為己任 (2)認為。 ①愚以為宮中之事 ②以為妙絕。③或以為死,或以為亡。④自以為不如; 12、復音虛詞「所以」 (1)「用來 」或「用???方法來」 ①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②所以動心忍性 ③吾知所以距子矣, (2)「????的原因」 例:①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②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於】 一、意義或用法: 1、對,對於。 例:①貧者語於富者曰 ②萬鍾於我何加焉 ③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④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2、介詞:在。 ①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②其一犬坐於前③戰於長勺④今有人於此 3、連詞:與,跟,同。例:①每自比於管仲、樂毅。②曹操比於袁紹。 4、從,自。 ①子墨子聞之,起於魯。②夫鵷芻鳥發於南海③受地於先王 5.到。 ①指通豫南,達於漢陰。②至於北海 6.在......方面。 ① 荊國有餘地而不足於民。 ②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 7.比。 例:①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②所欲有甚於生者 8、被。 例:①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②受制於人。 9、表原因:因為 、由於 ①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②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10、向。①告之於帝。②胡不見我於王? 不拘於時,學於余。(本義項指後一個「於」。)事急矣,請求救於孫將軍。 11、給。例:①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②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 12、於是 ⑴在這時。例:①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②於是鴟得腐鼠 ⑵與現代漢語「於是」相同。例: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 ⑶在這件事上。例: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⑷在這種情況下。例: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 ⑸對此。例:於是余有嘆焉。 【為】 一、意義或用法: 1、動詞:成為,變成。 ①此何遽不為福乎?②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2、動詞:做、擔任、當 ①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②項燕為楚將。③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作為,當作。 ①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②子墨子解帶為城。③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4、是。 ①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②必為有竊疾矣。③此為何若人?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城。 5、以為,認為。 例:孰為汝多知乎! 6、動詞,譯為:製造、修築、接受等,翻譯比較靈活。 ①公輸盤為我為雲梯之械。(第二個「為」,譯為:製造)②為壇而盟(修築)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第二個「為」,譯為:接受)④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唱) 7、介詞: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僅有「敵船」為火所焚,②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③士卒多為用者。 8、指心理活動。 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9、為了。 ①願為市鞍馬②為宮室之美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第一個「為」) 10給,替。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②公輸盤為我為雲梯。(第一個「為」)③ 尚思為國戍輪台 11、對,向。例:①不足為外人道也。②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12、連詞,表因果關系 「因為」 例: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13、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例:夫子何命焉為 【其】 一、意義或用法: 1、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的。」 例:①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益。」(他的。)②恐前後受其敵。(其:它們的。)③其夫囈語。(其:她的。) 2.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②其一犬坐於前 3.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 例:①並自為其名。②舍其文軒。③蹲其身,使與台齊 4. 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例:①妻跪問其故。?②念悲其遠也。(其:她) 5.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例: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其真無馬邪?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於「那」等。例:其喜洋洋者矣 7.指示人、事、物,有時表示近指,相當於「這」之類的詞。 例:①其言茲若人之儔乎?②欲窮其林 8.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例: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9.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不概」、「可能」。 例:其真不知馬也?(其實、恐怕) 10、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 例: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11、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則】 意義或用法: 1、卻,可是。例: ①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②欲速則不達 2、表示假設關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 例: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②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3、用在對比句或假設句的後半句中,相當於「那麼」「就」。 例: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③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④為之,則難者亦易矣。⑤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4、就是。例: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5、誠……則……:「誠」用於前一分句謂語前,強調設想的情況屬實,「則」用於後一分句句首,帶出結果或推論。可譯為「如果真的……那麼……」等 例: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6、表示僅限於某種范圍。可譯為「僅」「只」「才」等。 例:及日中,則如盤盂 7、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 例: 《論語》十則。 【乎】 〔意義或用法〕: 1、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①天下事有難易乎?②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③然,胡不己乎?④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①孰為汝多知乎!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3、同「於」。 例: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②頹然乎其間。 4、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呀」。例:①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表示商量語氣,相當於「嗎」,「吧」。例:①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6、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語氣。 例:於是乎書 7、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例: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8、詞尾,無義 例: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陸』 初中語文要求掌握的虛詞有那些

隨著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對文言虛詞的考查將更加註重理解和運用,不再考查那些煩頊的詞法、句法等古漢語知識。縱觀近年各地中考試題,文言虛詞的考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虛詞在語境中的意義;二是虛詞在朗讀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譯。前兩種是對文言虛詞的顯性考查,後一種是對文言虛詞的隱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識記常用文言虛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②結合語句翻譯確定該文言虛詞在句中的意義;③根據文言虛詞在語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現代漢語中的詞語來替代;④先多朗讀,體會語氣,再進行判斷。 還有一點同學們要特別注意,一個虛詞有多種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虛詞來表示。在平時學習中應注意打好基礎,勤練多思,把握規律,這樣才能做到游刃有餘。 「考點梳理」 在初中階段常用的文言虛詞大致有四類:一類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類是起組合作用的,如「以、於、為」;第三類是起連接作用的,如「而、則、乃」;第四類是起語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為重要的文言虛詞有「之、其、而、以、於」。為便於同學們復習,現就初中常見的文言虛詞中最為重要的文言虛詞,結合具體實例對其用法作簡要分析。 之1、代詞,代人,譯為:他,他們。例:願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 2、代詞,代事,譯為:這,它。例:肉食在者謀之。(《曹劌論戰》3、代詞,代物,譯為:它,它們。例:太醫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說》) 4、指示代詞,譯為: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 5、助詞,用於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譯為:的。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6、助詞,用於主謂結構之間,無實在意義,不譯。例: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詞,作賓語倒裝標志,無實在意義,不譯。例:何陋之有。(《陋室銘》) 8、助詞,用於湊足音節,無實意,不譯。例: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9、動詞作謂語,譯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為學》)(註:此處作實詞) 以1、介詞,與後面的詞或短語一起構成介賓短語,充當狀語或補語,其譯意較多。 ①譯為:把,拿。例: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②譯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譯為:憑,靠。例:何以戰。(《曹劌論戰》) ④譯為:根據,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⑤譯為:因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陽樓記》) 2、作連詞,表示順承、目的、結果等。 ①可譯為:來,而。例: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②也可譯為:以致。例: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作副詞,表示時間,譯為:已,已經。例: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4、動詞,用作謂語,譯為:以為,認為。例:愚以為宮中之事……(《出師表》)(註:此處作實詞) 而1、作連詞,表示並列、順承、轉折、假設關系。 ①表示並列關系,譯為:並且,而且。例: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②表示順承關系譯為:就,然後。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③表示轉折關系,譯為:但,卻,可是。例: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④表示假設關系,譯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說》) 2、副詞,常依附在表示時間的詞語後面,無實意,一般不譯。例:既而兒醒,大啼。(《口技》) 於文言文中「於」一般用作介詞,表示處所、時間、對象、被動、比較等。 1、表示處所,譯為:從,在。例:舜發於畎畝之中。(《孟子》) 2、表示時間,譯為:到。例:積於今,六十歲矣。(《捕蛇者說》) 3、表示對象,譯為:對,向。例: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4、表示被動,譯為:被。例:則人之食於虎也。(《說虎》) 5、表示比較,譯為:比。例:苛政猛於虎也。(《捕蛇者說》) 其1、作人稱代詞,代人,與後面的動詞、形容詞一起作賓語。譯為:他,他們。例:百姓多聞其賢。(《陳涉世家》) 2、作人稱代詞,代人,作定語。譯為:他的,他們的。例: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捕蛇者說》) 3、作人稱代詞,代物,與後面的動詞、形容詞一起作賓語。譯為:它,它們。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4、作人稱代詞,代物,作定語。譯為:它的,它們的。例: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岳陽樓記》) 5、作指示代詞,近指。譯為:這(種)。例:專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說》) 6、作指示代詞,近指。譯為:其中。例:其一犬坐於前。(《狼》) 7、作指示代詞,遠指。譯為:那。例:其中往來種作……(《桃花源記》) 8、作副詞,常用於句首,表示委婉語氣、反問語氣等。譯為:恐怕,大概,難道。例:其真無馬邪。(《馬說》)之 1、代詞 A、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她,它(們)。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之:代孔文子)。 B、指示代詞,譯為「這」「此」。誨女知之平(之:代這個道理)。 2、助詞 A、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譯為「的」。水陸草木之花(表領屬關系,譯為「的」) B、用在主謂短詞中,取消句子獨立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C、賓語提前的標志,有強調作用。何陋之有? D、湊足音節,無義。悵恨久之。 3、動詞:譯為「去」「往」「到」。吾欲之南海(到)輟耕之壟上(去、往)。則 1、那麼然則何時而樂耶 2、就是,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3、如果入則無法家拂士而連詞 1、表順接 A、表順承關系,譯為「然後、就、便」。斫而為琴弦而鼓之 B、表遞進關系,相當於「並且」。學而時習之 C、連接狀語和謂語,譯為「著」地。匣而埋諸土 D、表順承關系,可不譯。貴人過而見之 E、表修飾,狀語與中心語之間,譯為「地」。漫漫而游 F、表並列關系。泉香而酒冽 2、表轉接,相當於「卻」「可是」人不知而不慍焉 1、疑問代詞,「怎麼」「哪裡」。且焉置土石? 2、兼詞,相當於「於之」。必有我師焉(焉:在裡面) 3、語氣詞,用於陳述句後。寡人反取病焉(焉:啦) 4、用於句尾,錶停頓,相當於「啊」「呀」。有子存焉 5、形容詞、副詞詞尾。「……的樣子」。怡然自得焉 6、句末助詞,無義。因以為號焉其 1、第三人稱代詞,表示領有。譯為「他的」「她的」「它的」「他們的」。其實味不同(它們的)。 2、指示代詞,相當於「那」「這」「其中的」。其鳥昏與庸無以異也(那) 3、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強反問語氣的作用。其如土石何?然 1、指示代詞,「這樣」「那樣」。吳廣以為然 2、是的,對的。昭陽以為然 3、轉折詞,然而,但是。然往來視之 4、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環堵蕭然。者 1、代詞,指人、物、事、時間、地點等。譯為「……的人」「……的東西」「……的事」。貧者語於富者(……的人)。 2、放在主語後,引出判斷,「……者……也」譯為「是」。陳勝者,陽城人也。

『柒』 初中古文的虛詞中考考多少


  1. ①動詞,去、到、往。如:寡助之至,輟耕之壟上 《陳涉世家》。
    ②代詞,代人、代物、代事如:二世殺之 《陳涉世家》; 鍾鼓樂之《窈窕淑女》;又數刀斃之《狼》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誰,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之」用作結構助詞,相當於「的」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陳涉世家》 ;
    在河之洲,山之僧,智仙也。
    ④ 「之」字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⑤「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悵恨久之 《陳涉世家》; 公將鼓之。
    ⑥作賓語前置的標志。如:宋何罪之有? 何陋之有?
    ⑦作定語後置的標志。如: 馬之千里者。


  2. ①結構助詞。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結構助詞,的。如:下者飄轉沉塘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③指人、物、事、時、地等,譯為「……的」,「……的(人、東西、事情)」。 宜多應者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也 《孟子二章》。
    ④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譯為「……的原因」。 如: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⑥用在數詞後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如: 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⑦語氣詞,不譯。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 ①人稱代詞,自己、我、我的,他、他們,它。如:而不知太樂之樂其樂也(自己的) 《醉翁亭記》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他)。
    ②指示代詞,這,那。如:專其利三世(這種)。
    ③副詞,表推測或委婉語氣,大概,也許,難道。如: 其如土石何 (加強反問語氣);其真無馬邪道(難道)。


  4. ①轉折連詞,但是, 卻。如:人不知而不慍 《論語·述而》;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未有問而不告 足膚皸裂而不知 《送東陽馬生序》。
    ②修飾連詞,相當於「地」。 如:面山而居。
    ③順承連詞,可不譯。如: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
    ④表順承的連詞,然,這樣。如: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⑤表順承的連詞,就。如:溫故而知新 《論語·為政》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⑥表順承的連詞,來。如:挾天子而令諸候 《隆中對》。
    ⑦表遞進的連詞,而且。如:國險而民附 《隆中對》;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⑧表承接,並且。如:默而識之 《論語·述而》;野芳發而幽香。
    ⑨表假設,如果。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⑩表並列。如:溪深而魚肥。

  5. 以:
    ①介詞,譯為「從、由,把、用、拿、用來、拿來,因為,靠、憑借、根據」。
    如:故臨崩寄臣以大事(把))《出師表》;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把)《出師表》 ;
    悉以咨之 (拿來) 《出師表》 ;以衾擁覆 (拿來) 《送東陽馬生序》;
    生以鄉人子謁余 (用) 《送東陽馬生序》;
    咨臣以當世之事(拿) 《出師表》; 必以分人(拿) 《曹劌論戰》;
    扶蘇以數諫故 (因為) 《陳涉世家》;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為)《出師表》; 以中有足樂者 (因為) 《送東陽馬生序》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因為 )《送東陽馬生序》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為); 以其境過清(因為)。
    何以戰 (靠、憑借);必以情 (根據)《曹劌論戰》。
    ②連詞。如:遂許先帝以馳驅(表目的,為) 《出師表》。
    ③連詞,相當於「而」,可不譯。如:計日以還 《送東陽馬生序》;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隆中對》;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 《陳涉世家》。
    ④連詞,表順承。如:以光先帝遺德 (來)以咨諏善道 (用來)《出師表》 :無從致書以觀 (來)《送東陽馬生序》; 屬予作文以記之(來、以便)《岳陽樓記》 ;以激怒其眾(來、以便)《陳涉世家》; 以塞忠諫之路也(以至), 以傷先帝之明(以至)《出師表》。
    ⑤動詞,認為。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兩小兒辯日》;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陳涉世家》。
    ⑥副詞,已經。如:固以怪之矣 《陳涉世家》。


  6. ①連詞,表承接,可譯為「就」。如: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 《岳陽樓記》;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魚我所欲也》;則又請焉 《送東陽馬生序》。
    ②副詞,那麼。如:則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 《魚我所欲也》;則霸業可成 《隆中對》。
    ③連詞,表假設,若,如果。如: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之 《孟子二章》;萬鈡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魚我所欲也》。
    ④連詞,表轉折,卻。如: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 《送東陽馬生序》。
    ⑤連詞,只是。如: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送東陽馬生序》。


  7. ①比。如:所欲有甚於生者 《魚我所欲也》。
    ②對。如:萬鍾於我何加焉 《魚我所欲也》;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出師表》。
    ③在。如: 欲報之於陛下也 《出師表》; 躬耕於南陽 《出師表》;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④到。如:太守與客來飲於此。
    ⑤從。如: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

熱點內容
中小學教師述職報告 發布:2025-08-17 04:08:05 瀏覽:879
惠民縣教育局官網 發布:2025-08-17 03:04:32 瀏覽:243
家訪密事 發布:2025-08-17 03:01:40 瀏覽:808
老師來了叫我 發布:2025-08-17 02:02:50 瀏覽:438
圖們教育 發布:2025-08-16 20:16:26 瀏覽:604
鹽城解放路教育集團 發布:2025-08-16 19:06:20 瀏覽:863
給老師應該送什麼禮物 發布:2025-08-16 17:29:59 瀏覽:959
中學英語課程 發布:2025-08-16 17:14:08 瀏覽:971
虛擬機和物理機 發布:2025-08-16 14:31:27 瀏覽:900
南昌市教育 發布:2025-08-16 14:22:12 瀏覽: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