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語文語境

語文語境

發布時間: 2021-07-27 23:34:17

語文 根據語境解釋詞語

雜亂無章:指十分凌亂,沒有什麼章法。
不見天日:很封閉,很孤寂的小空間
一拍即合:志趣相投,兩人之間很合拍
義憤填膺:很憤慨的樣子

⑵ 詞語和語境的關系

一些高三學生常常感到語文學習見效慢,也找不準突破口。我建議學生可以從語義、語境、語感入手,通過抓「三語」提高語文解題能力。
掌握「語義」,做好三項「工程」。語義即詞語、句子的含義,為了積累足夠的詞語和句子,我建議學生:高中教材後附錄表中的詞語、成語里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要牢記,高中各冊教材課文下的詞語注釋要理解(起碼要有印象);選擇一兩種高考輔導書閱讀並練習相關部分,如《高考語文總復習——海淀本》等;同語文教師齊心協力做好以往高考語文試題,弄清楚每一個相關考點得、失分原因,勤查字、詞典,主動解決自己能夠解決的相關問題。事實證明:認真做了以上三項「工程」的學生,高考語文成績在100—130分之間(包括不少原來學習語文有困難、多次考試不及格的同學:)。
通過分析「語境」,確定「語義」。語境即具體的句子、段落,是某一詞語的「語義」所處的語言環境。某詞語的語義往往不止一個,即一詞多義;有的詞語還可活用,尤其是一些文言實詞。目前的高考語文試題,往往把考查某詞在特定語境中的特定語義作為一個熱點。例如2004年高考語文北京卷的第3題:下列依次填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與常規的計算機相比,生物計算機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優點。 用DNA分子製成生物電子元件,將比硅晶元上的電子元件要小得多, 可小到幾十億分之一米。 ,生物晶元本身具有天然獨特的立體化結構,其密度要比平面型硅集成成路高10萬倍。
A.由於甚至所以 B.只是也許可見C.如果甚至而且 D.雖然也許然而
要解答好此題,必須從語境方面去考慮,才容易找到正確答案(C)。再比如:「為」、「若」、「因」、「乎」等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不放在具體的語境里就說不準;某句話里具體的省略成分是什麼,也只能放在相應的語境中去才能確定。
提高「語境」能力首先要把語境當回事,對語義的理解必然放到具體的語境中去;還要重視學習一詞多義或詞類活用,完成一定的相關練習,從而形成一看見辨析語義、分析文言詞語的活用等試題就聯系語境的思維習慣。
用心閱讀,增強「語感」。語感是讀者對文本的閱讀感悟能力,語文基礎知識和語文感悟能力決不等同甚至不能成正比,前者的閱讀理解能力較「死」,後者的閱讀理解能力較「活」,應試能力往往比前者強,怎樣形成較強的語感呢?我的學生們的切身體會是:第一、多讀精短散文、議論文和科技說明文,留心文中的重要詞語和關鍵語句,如指代詞語、修飾限制性詞語、過渡性詞語、動詞以及總括句、觀點句、描繪句、注釋句等,結合語境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的含義,久而久之,必生語感。第二、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激活自己的聯想,甚至是大膽地想像,由此及彼,由表及裡,自己設計一些閱讀問題。第三、完成高考閱讀試題和相關練習後,務必找出自己的答案與參考答案的差距及其原因,決不能照抄了事 。

⑶ 語文結合語境的詞語含義與用法

例如<<貝殼>>結尾句:"這是一顆怎樣固執而又
簡單的心
啊"這里的固執就不含貶義,可理解為執著的意思,簡單是純潔之意.

⑷ 語文結合語境,辨析詞義

1.廣大無邊的人世
2.全球,全世界
3.地界,也表示對未來的嚮往
4.文中豐富的知識,比喻詞

⑸ 一,什麼是語境

生活在一定自然環境和社會形態中的人所進行的一切活動,總要受到一定的自然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人的語言活動也不例外.\x0d從語言藝術創作中的修辭過程看,創作者總是要服從於一定的修辭目的,圍繞一定的思想主旨,針對一定的表達對象,使用一定的語言符號,遵從一定的語言規則和言語規律,聯系一定的自然和社會因素.修辭陳望道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初對此就有過精闢的論述.他明確提出了「六何」說:「第一個『何故』,是寫說的目的,如為勸他人的還是但想使人了解自己意見或是同人辯論的.第二個『何事』,是寫說的事項:是日常的瑣事還是學術的討論等等.第三個『何人』,是說認清是誰對誰說的,就是說者和讀聽者的關系,如讀聽者為文學青年還是一般群眾之類.第四個『何地』,是說認清寫說者當時在什麼地方,在城市還是鄉村之類,第五個『何時』,是說認清寫說的當時是什麼時候,小之年月,大之時代,第六個『何如』,是說怎樣的寫說:如怎樣剪裁,怎樣配置之類.」(陳望道《修辭學發凡》)這「六何」實質上就是修辭過程中,制約創作者語言藝術活動的一系列因素,魯迅先生的雜文創作是社會思想和社會生活的藝術記錄,其主旨是對人民的關愛和對敵人的抨擊,反映了人民的苦難和斗爭、願望和理想.但魯迅先生文創作的社會環境被反動勢力的白色恐怖氣氛所籠罩.因而,他對反動勢力及其走狗和社會丑惡現象的「猛烈的攻擊,只宜用散文,如『雜感』之類,而造語還須曲折.」(魯迅《兩地書》).他不常在雜文里作出結論式的答案,往往採用對比、暗示、雙關、取譬、借喻等比較陷晦或委婉的表達方式.例如:\x0d這就是文人學士究竟比不識字的奴才聰明,黨國究竟比賈府高明,現在究竟比乾隆時代光明:三明主義.\x0d(魯迅《言論自由的界限》)\x0d魯迅先生在此巧妙地利用諧音雙關的手法,辛辣地諷刺了高喊「三民主義」的反動文人們的假三民主義.如果不是服從於抨擊反動文人的目的.不聯系當時白色恐怖籠罩的社會環境,不熟悉漢民族語言中的諧音雙關表達手法,以上這則例子就可能是另外一個面目了.\x0d同樣,修辭藝術的鑒賞過程,也總是要服從一定的鑒賞目的,明確創作者的修辭意圖,熟悉一定的語言符號,了解一定的語言規則和言語規律,聯系一定的自然和社會因素,這個道理從對魯迅雜文的修辭鑒賞過程中,可以得以充分的說明,生活在當代社會的人們,要想正確地鑒賞魯迅先生給我們留下的語言藝術精品,就不能不對作者所處的時代的社會、創作目的和修辭意圖,作者的修辭藝術成品賴以開成的修辭手段有一個基本了解,仍以上例說明,如果當代的鑒賞者不知道「黨國」的歷史內涵,不了解「賈府」的文學底蘊,不熟悉「乾隆時代」的實際含義,不明白「三明主義」與「三民主義」的諧音雙關聯系,那麼,上例就成了一組無特定意義的語句了,郭沫苦先生也曾舉例說明過這個道理,他說:「作品的內含本有深淺的不同,讀者的感受性也有豐富的差別,在富於感受性的人,主觀的感受原可以為客觀的權衡;而在嗇於感受性的人,主客觀便不能完全相掩,感受性的定量性於個人,在定限量內,個人所能發展的可能,依教養的則豐嗇.同一部《離騷》,在童稚時我們不曾感得甚麼,然到目前我們能稱道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天才的作者.」(郭沫苦《藝術的評價》)這里所說的「感受性」,是指讀者對文藝作品的鑒賞能力.「童稚時」之所以無法欣賞《離騷》,這是因為缺乏必要的社會歷史知識、語言知識和文化藝術修養,對《離騷》是如此,對古今中外任何語言藝術和鑒賞也是這樣,修辭的鑒賞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膀離修辭主旨、脫離修辭成品賴以形成的語言,脫離與一定修辭現象有關的自然、社會因素.\x0d綜上所述,修辭過程的完成和修辭效果的產生,總是受到諸多主客觀因素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我們把一定修辭或鑒賞過程中影響言語形式的選擇和修辭效果產生的主客觀因素總稱為語境.\x0d二、語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x0d學術界對「語境」這一術語的一解和使用有較大的分歧,對語境因素的認定和分類也很不一致.有些學者從狡狹義的角度認識語境,認為語境主要指上下文(contoxt),是「在話語或文句中,位於某個語言單項前面或後面的語間、詞或短語」(哈特曼.斯托克《語言與語文學詞典》).更多的學者從廣義的角度來認識語境,認為語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表達的話語中心,也就是說寫者所要表達的信息──語句篇章的意思、思想感情.2、表達的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就是說寫者的立場、觀點、品格、氣質、才能、學識、興趣、愛好、藝術修養、語言習慣等;客觀因素,就是表達的時間、空間、對象、前後語、上下文、條件、因果、前提等.3、表達的領域、目的的不同,長期地反復使用不同的傳遞媒介、語文材料、表達方式而形成的一系列言語特點的有機統一體──語體」(鄭頤壽、林承璋《新編修辭學》).在論述修辭和鑒賞的語境問題時,我們使用廣義的語境概念.\x0d無論是狹義的語境要領還是廣義的語境概念,都從各自認識問題的角度包容了多種語境因素.諸多語境因素構成了一個語境系統,在這個系統中,語境因素依一定組合、類聚關系,構成語境系統的支系統及其各級下位系統.\x0d根據語境因素存現的區位,我們將語境系統首先區分為言辭外語境和言辭內語境兩個子系統,凡存現於言辭外的語境因素,歸屬言辭外語境子系統;凡存現於言辭內的語境因素,歸屬言辭內語境子系統.這兩個子系統內又可區分出若干層下位系統.言辭外語境因素分為客觀語境因素和主觀語境因素兩類.客觀語境因素包含自然因素(如時間、空間、景物等)和社會因素(如事態、對象、文化、地位、關系等);主觀語境因素包含情態因素(如目的、主旨、心境等)和形態因素(如表情、動作等).\x0d言辭內語境因素分為語言態語境因素和言語態語境因素兩類.語言態語境因素包含語音、語義和語法等因素;言語態語境因素包含語體、表達方式和邏輯關系等因素.上述各語境因素支系統和下位系統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的修辭和鑒賞過程中,它們相互關聯,並同時作用於一定的倏和鑒賞過程.\x0d三、語境是相對於一定的修辭和鑒賞過程而言的\x0d特定的語境,是相對於特定的修辭和鑒賞過程的,離開了特定的修辭和鑒賞過程,便無「語境」可言.在進行理論分析時,我們可以孤立地描寫出以上語境系統及其支系統和各級下位系統,但只要我們一涉及「語境」之所以成為「語境」這一問題時,就無法脫離開具體的修辭和鑒賞過程.比如,上述言辭外語境系統中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都是客觀存在的,它們可以不依賴於修辭和鑒賞過程而獨立存在.你可以不去描繪自然景物,在一定的修辭或鑒賞過程中也可能不受到自然景物的影響,但自然景物依然存在;你的修辭可以不考慮某些鑒賞者的特點,但這些鑒賞者和他們的鑒賞活動並不因此而消亡.因而,理論上描述的諸多「語境因素」,實際上是對可能成為語境因素的客觀實在和主觀條件的一種預測.只有當它們在一定的修辭或鑒賞過程中成為制約修辭或鑒賞活動的因素時,我們才賦予這些客觀實在和主觀條件以「語境因素」的內涵.比如,「觸景生情」而創作修辭成品,「援物取譬」而構成比喻辭格,「因人擇語」而顯現不同的言語風格,「依事立言」而形成不同的語體色彩.這些「景」、「物」、「人」、「事」等相對於一定的修辭或鑒賞過程而言,便有了「語境因素」的內涵.\x0d從以上列出的語境系統的因素看,似乎語境包羅萬象,無所不容,實則不然.在進行理論上的闡述時,我們必須盡最大可能把語境因素例舉盡,以便周全地描寫和分析整個語境系統.但是,如果涉及一個實際的修辭和鑒賞過程,那麼,直接影響這個過程的語境因素便是具體的、有限的、可描述的,正如有的學者所言:「語境決定了使用語言的藝術,決定了應該選擇什麼樣的語言材料和組織方式.同時還必須看到,語境的這種約束力是表現為選擇語言手段時的一種傾向性的要求,目前我們還沒有辦法在語境的用語要求和具體的語言手段之間作出精確的、一一對應的預測」.(張紹滔《試論影響語體變化的語境因素》載《修辭與研究》第四輯)正因為如此,當我們針對某一修辭片斷來分析它受制於哪些語境因素時,不可能把理論上預測的所有語境因素都與這個修辭片斷聯系起來.\x0d語境系統有靜態和動態之分.語境總系統、支系統和各級下位系統的理論劃分,是通過靜態的分析而得出的,當預測的語境因素成為制約一定修辭和鑒賞過程的實際的語境因素時,語境的靜態系統便出現了相互融洽、滲透和排斥的動態趨勢,原來靜態地處於各個理論語境系統中的因素便以對同一修辭和鑒賞過程的約束力為重心,進行臨時的組合和類聚,構成了個動態的新的語境系統,試析以下修辭片斷:\x0d親愛的朋友們:當我們站在這個廣場上,同千千萬萬的尼泊爾人民站在一起的時候,過去時代的珍貴的回憶就又涌現在我的跟前,雖然在我們的兩國之間橫隔著邊界上最險阻的喜馬拉雅山,然而我們的人民卻自古以來就保持著友好的來往,他們交換了彼此在文化上的創造和在農業和工藝上的成就.\x0d在我要結束我的講話的時候,我祝中國和尼泊爾的友誼象聯結著我們兩國的喜馬拉雅山那樣巍然永存.\x0d在這一修辭片斷中,主要語境因素與言語特色有以下對應關系:\x0d表達對象:友好鄰邦的市民──簡朴、通俗的言語.表達目的:抒發、贊頌中尼友誼──熱情、誠摯的風格.\x0d表達場合:加德滿都廣場群眾集會──演講語體的運用.\x0d相關景物:喜馬拉雅山──喻體的正確使用.\x0d上下文:兩次提到喜馬拉雅山──首尾呼應\x0d「對象」、「目的」、「場合」、「景物」、「上下文」這些在理論闡述中分屬於不同支系統的語境因素,圍繞同一約束客體,組合、類聚為一個動態的、實際的語境系統.

⑹ 什麼是語境語境具體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語境即言語環境,它包括語言因素,也包括非語言因素。

上下文、時間、空間、情景、對象、話語前提等與語詞使用有關的都是語境因素。

從語境研究的歷史現狀來看,各門不同的學科以及不同的學術流派關於語境的定義及其基本內容並不完全相同。語境這一概念最早由波蘭人類學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來的。他區分出兩類語境,一是「情景語境」,一是「文化語境」。也可以說分為「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

⑺ 語文語境題

可以這樣說:我正在神遊川江,身臨其境的感受《川江號子》的魅力!(僅供參考)

⑻ 語文依據語境填空

【雲中魚】,【水中鷹】(此為最佳答案,抓住關鍵意境:倒影。俯瞰湖面,青山的倒影之中,天上的雲、鷹倒映在水中,水中的魚兒游過來,看去,鷹好像在水中飛翔,魚兒好像在雲間游動。每句2分,共4分。意思對即可。若答為「水中魚」,「雲中鷹」雖然不算錯,但詩意大減,可給一半分。)

『延伸閱讀』

劉章《湖光》

蒙蒙雨,淡淡風,
岸橫,楊柳依依草色青。
【雲中魚】,【水中鷹】,
多情,都在青山倒影中。
新船下水如白鶩,
西東,女娃頭上一點紅。
笑一層,網一層,
重重,詩情畫意濃。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福來美Flower Magic
樓主以後有需要解答的題目,可以直接網路信息給我。

⑼ 「語境」是什麼意思

語境是語言環境的簡稱。語言環境即指說話時,人所處的狀況和狀態。語言環境有多種:一般地說,有自然語言環境、局部語言環境和自我營造的人工語言環境。自然語言環境是指以該語言為母語的生活環境。

局部的語言環境是指學習者部分時間生活或學習於該門語言環境中。而人工語言環境主要指學習者在頭腦中用該門語言復述、描述、記憶或營造某些的場景。

(9)語文語境擴展閱讀

語境對語言的運用有兩種作用:一是限製作用,一是補充作用。

一、限製作用

語境對語言運用的限製作用,首先表現在對詞語的理解和選用上。同樣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表達的意思可能不同,這時就要依據具體的語境作出准確的理解。

二、補充作用

語境對語言理解的補充作用,主要表現在對語言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的理解上。一個句子,表達的可能只是很簡單的字面上的意義,也可能是語境所賦予的一種深層的含義,還有可能是一種言外之意。字面義的理解比較容易,只要弄懂每個詞的意義以及詞與片語合起來的意義就可以了。

語言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則不同,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境,透過字面所表達的意義去深入理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語言環境

熱點內容
惠民縣教育局官網 發布:2025-08-17 03:04:32 瀏覽:243
家訪密事 發布:2025-08-17 03:01:40 瀏覽:808
老師來了叫我 發布:2025-08-17 02:02:50 瀏覽:438
圖們教育 發布:2025-08-16 20:16:26 瀏覽:604
鹽城解放路教育集團 發布:2025-08-16 19:06:20 瀏覽:863
給老師應該送什麼禮物 發布:2025-08-16 17:29:59 瀏覽:959
中學英語課程 發布:2025-08-16 17:14:08 瀏覽:971
虛擬機和物理機 發布:2025-08-16 14:31:27 瀏覽:900
南昌市教育 發布:2025-08-16 14:22:12 瀏覽:681
哈爾濱教育行政網 發布:2025-08-16 13:03:35 瀏覽: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