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乘法故事
① 數學故事大全
高斯念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在老師教完加法後,因為老師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內一道題目要同容學們算算看,題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師心裡正想,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課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時,卻被 高斯叫住了!! 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嗎?
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與 100 加至 1 排成兩排相加,也就是說: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個101相加,但算式重復了兩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於
從此以後高斯小學的學習過程早已經超越了其它的同學,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後的數學基礎,更讓他成為——數學天才!
② 一隻大兔子,三隻小兔子,講一個乘法數學故事
一隻大兔子,生了三隻小兔子,大兔子天天帶著三隻小兔子在森林裡尋找食物,有一天,大兔子跑到了一家農民的田地里,發現了許多胡蘿卜,這可是他們最愛吃的東西,大兔子有想,這可是農民伯伯種的莊稼啊,如果我們把胡蘿卜弄走吃了,農民伯伯肯定很傷心,大兔子又想吃,又擔心農民伯伯很傷心,左右徘徊,一時不知道怎麼辦。
大兔子在田地間左右徘徊,最後想了一個對農民伯伯不是很傷害的辦法,實在是忍不住,還是拔了六個胡蘿卜,帶著這六個胡蘿卜離開了這塊田地,把這六個胡蘿卜分給三個小兔子,每個小兔子分得了二個胡蘿卜,高高興興地離開了森林,回兔窩了。大兔子心想,以後再也不去那塊田地了,誘惑實在是太大,難控制啊。
這個故事裡,有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就是:6÷3=2。
(2)數學乘法故事擴展閱讀:
這個故事中的數學題目是:胡蘿卜總數是6,分胡蘿卜的小兔子總數是3,每個小兔子分得的胡蘿卜數是:6÷3=2(個)。
用語言或文字敘述有關事實,反映某種數量關系,並求解未知數量的題目。每個應用題都包括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中國的應用題通常要求敘述滿足三個要求:
1、無矛盾性,即條件之間、條件與問題之間不能相互矛盾;
2、完備性,即條件必須充分,足以保證從條件求出未知量的數值;
3、獨立性, 即已知的幾個條件不能相互推出。小學數學應用題通常分為兩類:只用加、減、乘、除一步運算進行解答的稱簡單應用題;需用兩步或兩步以上運算進行解答的稱復合應用題。
應用題可分為一般應用題與典型應用題。
沒有特定的解答規律的兩步以上運算的應用題,叫做一般應用題。 題目中有特殊的數量關系,可以用特定的步驟和方法來解答的應用題,叫做典型應用題。
(小學時學的應用題,一般使用算數方法解,只有一少部分使用方程、比例來解;而到了初中,所有應用題都必須用方程方法解)
小學應用題分類:
歸一問題、歸總問題、和差問題、和倍問題、差倍問題、倍比問題、相遇問題、追及問題、植樹問題、年齡問題、行船問題、列車問題、時鍾問題、盈虧問題、工程問題、正反比例問題、按比例分配、百分數問題、牛吃草問題、雞兔同籠問題、方陣問題、商品利潤問題、存款利率問題
、溶液濃度問題、構圖布數問題、幻方問題、抽屜原則問題、公約公倍問題、最值問題。
③ 乘法小故事
大清早,公雞就大聲地叫起來「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 一隻小喜鵲被驚醒了,不高興的喊:「這么冷的天,誰在叫啊,真煩人。」 喜鵲媽媽說:「孩子,該起床啦,公雞也是為大家好,告訴我們天亮了。
其實,他的叫聲不但優美動聽,還包含了一些有趣的數學知識呢!」 小喜鵲特別喜歡數學,一聽媽媽這樣說,就不再嚷嚷了。 她仔細聽了聽公雞的叫聲,果然有規律,高興地叫起來:「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公雞每次叫3個『喔』字,一共叫了12個『喔』字,4×3=12嘛!我也會。
」 於是,她也發出了一串有趣的聲音,早晨醒來的其他動物們聽了直誇這個孩子真能幹。 小朋友,喜鵲的叫聲究竟可以寫出什麼樣的乘法算式呢,請試一試吧! 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 ( )×( )=( ) 小象聽了不服氣 ,咚咚咚地跑了過來,也用腳步聲出了一道乘法題。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 )×( )=( ) 一會兒,小豬吹著小喇叭來了。 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 ( )×( )=( ) 不一會兒,各種動物都跑來看熱鬧。
小狗說:「你們這樣叫幾聲、吹幾聲誰不會呀,要把乘法題畫出來才算本事呢!」 說完,就在雪地里走了幾步,停下後地上出現了幾個像梅花一樣的腳印,它得意地說:「看,我畫的每朵梅花有6個花瓣,4朵梅花一共有多少個花瓣呢?」。
④ 關於乘除法的數學故事
蒲豐試驗
一天,法國數學家蒲豐請許多朋友到家裡,做了一次試驗.蒲豐在桌子上鋪好一張大白紙,白紙上畫滿了等距離的平行線,他又拿出很多等長的小針,小針的長度都是平行線的一半.蒲豐說:「請大家把這些小針往這張白紙上隨便仍吧!」客人們按他說的做了.
蒲豐的統計結果是:大家共擲2212次,其中小針與紙上平行線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豐說:「這個數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會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擲的次數越多,求出的圓周率近似值越精確.」這就是著名的「蒲豐試驗」.
數學魔術家
1981年的一個夏日,在印度舉行了一場心算比賽.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歲的婦女,她的名字叫沙貢塔娜.當天,她要以驚人的心算能力,與一台先進的電子計算機展開競賽.
工作人員寫出一個201位的大數,讓求這個數的23次方根.運算結果,沙貢塔娜只用了50秒鍾就向觀眾報出了正確的答案.而計算機為了得出同樣的答數,必須輸入兩萬條指令,再進行計算,花費的時間比沙貢塔娜要多得多.
這一奇聞,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沙貢塔娜被稱為「數學魔術家」.
工作到最後一天的華羅庚
華羅庚出生於江蘇省,從小喜歡數學,而且非常聰明.1930年,19歲的華羅庚到清華大學讀書.華羅庚在清華四年中,在熊慶來教授的指導下,刻苦學習,一連發表了十幾篇論文,後來又被派到英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他對數論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他特別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走遍了20多個省、市、自治區,動員群眾把優選法用於農業生產.
記者在一次采訪時問他:「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後一天.」他的確為科學辛勞工作的最後一天,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21世紀七大數學難題
美國的克雷數學研究所於2000年5月24日在巴黎宣布了眾多數學家評選的結果:對七個「千禧年數學難題」的每一個懸賞一百萬美元.
「千年大獎問題」公布以來,在世界數學界產生了強烈反響.這些問題都是關於數學基本理論的,但這些問題的解決將對數學理論的發展和應用的深化產生巨大推動.認識和研究「千年大獎問題」已成為世界數學界的熱點.不少國家的數學家正在組織聯合攻關.可以預期,「千年大獎問題」將會改變新世紀數學發展的歷史進程.
卡兒,(1596-1650)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解析幾何學奠基人之一.他認為數學是其他一切科學的理論和模型,提出了數學為基礎,以演繹為核心的方法論,對後世的哲學.數學和自然科Х⒄蠱鸕攪司藪蟮淖饔謾?
笛卡兒分析了幾何學和代數學的優缺點,表示要尋求一種包含這兩門科學的優點而沒有它們的缺點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用代數方法,來研究幾何問題--解析幾何,《幾何學》確定了笛卡兒在數學史上的地位,《幾何學》提出了解析幾何學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標志著解析幾何學的誕生,思格斯把它稱為數學的轉折點,以後人類進入變數數學階段.
笛卡兒還改進了韋達的符號記法,他用a、b、c……等表示已知數,用x、y、z……等表示未知數,創造了「=」,「」等符號,延用至今.
笛卡兒在物理學,生理學和天文學方面也有許多獨到之處.
韋 達
韋達(1540-1603),法國數學家.年青時學習法律當過律師,後從事政治活動,當過議會議員,在西班牙的戰爭中曾為政府破譯敵軍密碼.韋達還致力於數學研究,第一個有意識地和系統地使用字母來表示 已知數、未知數及其乘冪,帶來了代數理論研究的重大進步.韋達討論了方程根的多種有理變換,發現了方程根與分數的關系,韋達在歐洲被尊稱為「代數學之父」.1579年,韋達出版《應用於三角形的數學定律》,同時還發現,這是π的第一個分析表達式.
主要著有《分析法入門》、《論方程的識別與修正》、《分析五章》、《應用於三角形的數學定律》等,由於他貢獻卓著,成為十六世紀法國最傑出的數學家.
高斯
印象中曾聽過一個故事:高斯是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事情已處理了一大半,雖然上課了,仍希望將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題數學題目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1+2+3+4+5+6+7+8+9+10=?,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才有可能算出來,也就可以藉此利用這段時間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閑閑地坐在那裡,老師看到了很生氣的訓斥高斯,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下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這么算的.高斯長大後,成為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高斯小的時候能將難題變成簡易,當然資質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觀察,尋求規則,化難為簡,卻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的.
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的軼事
華羅庚(1910——1982)出生於江蘇太湖畔的金壇縣,因出生時被父親華老祥放於籮筐以圖吉利,「進籮避邪,同庚百歲「,故取名羅庚.
華羅庚從小便貪玩,也喜歡湊熱鬧,只是功課平平,有時還不及格.勉強上完小學,進了家鄉的金壇中學,但仍貪玩,字又寫得歪歪扭扭,做數學作業時倒時滿認真地畫來畫去,但像塗鴉一般,所以上初中時的華羅庚仍不被老師喜歡的學生而且還常常挨戒尺.
金壇中學的一位名叫王維克的教員卻獨有慧眼,他研究了華羅庚塗鴉的本子才發現這許多塗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題時探索的多種路子.一次王維克老師給學生講[孫子算經]出了這樣一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其二,五五數剩其三,七七數剩其二,問物幾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際,有個學生站起來,大家一看,原來是向來為人瞧不起的華羅庚,當時他才十四歲,你猜一猜華羅庚他說出是多少?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後35位,後人稱之為魯 道夫數,他死後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後,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徵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智力題,考智商.一共多少個方塊?
16+9+4+5+5+1=40(個)
⑤ 有關數學乘法分配律的小故事50字
傳說中有兩個狡猾的小偷,占且稱他們為65和35吧,他倆憑借小小聰明盜取錢財無數。為此,警局特派警察16專門負責緝捕,聰明機智的警察16很快就順利抓獲他們,將他們「請」進了監獄,為防其逃跑,警察16專門看守他們。【65×16+35×16=(65+35)×16】
兩個小偷追悔莫及。當他們的家人來探監的時候,他倆痛哭流涕。世上沒有後悔葯,他們成了犯人,警察當然得一一跟著他們,監視他們探監。【(65+35)×16=65×16+35×16】
象16這樣的好警察屢見不鮮。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小偷都能順利抓獲,他們有的很會使用「障眼法」。你看:79×21+21,警察21要抓兩個小偷,可找來找去只逮到一個小偷79,還有一個在哪裡呢?原來,他就躲在警察的眼皮底下呢【即21為21×1】,難怪不好找!邪不勝正,智慧英明的警察還是抓住了他,並把他們關起來並看守【21×(79+1)】。再看:102×15,警察15要抓小偷,可根本找不著小偷,你們知道小偷怎麼偽裝的嗎?原來他們經過喬裝打扮成了102,其實那是兩個小偷100和2,你看2不躲在100的背後嘛
⑥ 關於乘法的故事。
大清早,公雞就大聲地叫起來「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 一隻小喜鵲被驚醒了,不高興的喊:「這么冷的天,誰在叫啊,真煩人。」 喜鵲媽媽說:「孩子,該起床啦,公雞也是為大家好,告訴我們天亮了。其實,他的叫聲不但優美動聽,還包含了一些有趣的數學知識呢!」 小喜鵲特別喜歡數學,一聽媽媽這樣說,就不再嚷嚷了。她仔細聽了聽公雞的叫聲,果然有規律,高興地叫起來:「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公雞每次叫3個『喔』字,一共叫了12個『喔』字,4×3=12嘛!我也會。」 於是,她也發出了一串有趣的聲音,早晨醒來的其他動物們聽了直誇這個孩子真能幹。 小朋友,喜鵲的叫聲究竟可以寫出什麼樣的乘法算式呢,請試一試吧! 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喳
( )×( )=( )
小象聽了不服氣 ,咚咚咚地跑了過來,也用腳步聲出了一道乘法題。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 )×( )=( )
一會兒,小豬吹著小喇叭來了。
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
( )×( )=( )
不一會兒,各種動物都跑來看熱鬧。
小狗說:「你們這樣叫幾聲、吹幾聲誰不會呀,要把乘法題畫出來才算本事呢!」
說完,就在雪地里走了幾步,停下後地上出現了幾個像梅花一樣的腳印,它得意地說:「看,我畫的每朵梅花有6個花瓣,4朵梅花一共有多少個花瓣呢?」
⑦ 數學小故事
國際象棋發明人的報酬 2004-11-23 11:40:32 選自《 數海鉤沉——世界數學名題選輯》 作者:高希堯 閱讀419次 這是印度的一個古老傳說,舍罕王打算重賞象棋發明人、宰相西薩·班·達依爾。這位聰明的大臣的胃口看來並不大,他跪在國王面前說:『陛下,請您在這張棋盤的第一個小格內,賞給我一粒麥子,在第二個小格內給兩粒,第三格內給四粒,用這樣下去,每一小格內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把這樣擺滿棋盤上所有64格的麥粒,都賞給您的僕人吧!』 『愛卿,你所求的並不多啊。」國王說道,心裡為自己對這樣一件奇妙的發明賞賜的許諾不致破費太多而暗喜。「你當然會如願以償的,」國王命令如數付給達依爾。計數麥粒的工作開始了,第一格內放1粒,第二格內放2粒第三格內放2』粒,…還沒有到第二十格,一袋麥子已經空了。一袋又一袋的麥子被扛到國王面前來。但是,麥粒數一格接一格飛快增長著,國王很快就看出,即便拿全印度的糧食,也兌現不了他對達依爾的諾言。原來,所需麥粒總數1+2+2^2+2^3+2^4+……+2^63=2^64-1=18446744073709551615。這些麥子究竟有多少?打個比方,如果造一個倉庫來放這些麥子,倉庫高4公尺,寬10公尺,那麼倉庫的長度就等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的兩倍。而要生產這么多的麥子,全世界要兩千年。盡管印度舍罕王非常富有,但要這樣多的麥子他是怎麼也拿不出來的。這么一來,舍罕王就欠了宰相好大一筆債。要麼是忍受達依爾沒完沒了的討債,要麼是乾脆砍掉他的腦袋。結果究竟如何,可惜史書上沒有記載。從這個故事中,不難看出,印度古代對等比級數已有相當的研究。類似印度「國際象棋發明人的報酬」問題還出現在別的國度。十八世紀初期,俄國馬格尼茨的《算術》一書中的「賣馬』問題,就與「國際象棋發明人的報酬」相類似,有異曲同工之妙。「賣馬」原題如下:某人賣馬一匹,得錢156盧布。但是買主買到馬以後又懊悔了,要把馬退還給賣主,他說這匹馬根本不值這么多錢。於是賣主向買主提出了另一種計算馬價的方案說,如果你嫌馬太貴了,那末就只買馬蹄上的釘子好了,馬就算白送給你。每個馬蹄鐵上有6枚釘子,第一枚釘子只賣1/4個戈比(1盧布等於100戈比),第二枚賣半個戈比,第三枚一個戈比,後面每個釘子價格依此類椎。買主認為釘子的價值總共也花不了10個盧布,還能白得一匹好馬,於是就欣然同意丁。結果買主算賬後才明白上當。試問買主在這筆交易中要虧損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