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文化
A. 法國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提起法國,鄭州法語聯盟覺得比較有代表性的當屬比較知名的建築巴黎聖母院和埃菲爾鐵塔了。而提起法國比較浪漫的城市,我覺得巴黎非當莫屬。
B. 法國有什麼文化
法國在近代是世界第一文化大國。。。尤其是在路易十四時期~~~法國那時實行文化侵略。。。法國周圍很多國家的國王對巴黎產生一種嚮往。。。成了法國文化侵略的俘虜。。。路易十四根本不用對這些國家動武這些國家就成了法國的下屬國。。。那時法語是歐洲高層官員之間的通用語言。。。不會法語是當不上大官的。。。路易十四太喜歡藝術了。。。到處收藏藝術品然後把買來的藝術品放在盧浮宮~~很多喜愛藝術的國王就慢慢喜歡上了巴黎。。。然後是古代。。。在英法百年戰爭暴發初期那時的巴黎被稱為全世界最有騎士風度的城市很多國王一去巴黎旅遊就不想回去了。。。在和英國的一場戰役里波西米亞的國王甚至親自上陣援助法國。。最後為法國犧牲了還表現的無怨無悔。。。這就是文化侵略的威力。。。現在的日本和美國是文化侵略的第一大國了。。。但願不要出現太多俘虜。。。。
C. 有關法國的文化
香水的香型共有7大族,這7大族分別是柑橘香、花香、蕨香、施普爾香、木香、龍涎香和皮香。香水是一種技術產品,但它又是一種文化產品,配製香水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調配師乃是藝術家,他們要根據人們的審美情趣的變化和要求去創造,一種新的產品的試驗至少也要一年的時間,而它的推廣往往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還要配合巨大的廣告投入。由於天然原材料造價很高,比如600公斤的茉莉花才能提煉1公斤的茉莉香精,20世紀初,人們便開始採用合成的辦法生產香水和化妝品,但高級名牌香水必須用天然香精配製,這也是名牌香水價格高昂的原因之所在。
選用香水也很有講究。香水也有個性。每種香水都具有其意義內涵和審美效果,所以在選用香水時要特別予以注意。首先要分清是女用還是男用香水,女用在使女性本身得到滿足之外還對男性有吸引作用,而男用香水反之。其次,選用香水,要注意使用場合、對象、季節、時辰、服飾、個人年齡、個人和他人身體狀況等因素。要做到個人他人相宜、場合時辰相宜、濃淡相宜,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可以說,選用香水是對選用者文化素質和個人修養的測定。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望採納!
D. 有誰知道法國的各種文化
法國葡萄酒文化一瞥
--------------------------------------------------------------------------------
http://heritage.tom.com 2004年12月29日09時39分來源:千龍新聞網
自從古代英勇無畏的水手把葡萄樹枝從尼羅河的山谷和克里特島帶到希臘、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再由此傳入法國之後,葡萄的種植和釀酒技術在這塊六邊形的國土上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良、提升和發揚光大。葡萄酒文化不僅表現了法蘭西民族對精緻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法國文明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部分。
法國著名化學家馬丁·夏特蘭·古多華(1772 1838)曾說過:「酒反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許多東西,它向我們展示了宗教、宇宙、自然、肉體和生命。它是涉及生與死、性、美學、社會和政治的網路全書。」
葡萄和酒的象徵意義在宗教上隨處可見。耶穌創造的有關酒的第一個奇跡是在佳娜的婚禮上,他把水變成了美酒。耶穌說:「我是真正的葡萄,我的父親是種植葡萄的農民。」對耶穌的門徒來說,酒是上帝之子的鮮血。在聖體聖事等儀式上,葡萄和酒受到了教士們的普遍青睞。在中世紀的藝術畫中,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被表現得像一串壓榨機下的葡萄。直到18世紀,人們還認為喝下去的酒會在體內變成血液。在疫病流行時,所有的人都會喝酒避邪。
酒會使人陶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醉酒在民間是神聖的。但基督教反對醉酒,因為「歡樂之源的酒會像毒蛇一樣咬人」。在古希臘,除了音樂家和舞蹈家,其餘人不得參加宴會飲酒。古羅馬男子嗅妻子之口以探其是否偷偷喝酒,如若聞到酒味則會將其處死。無神論與人文主義改變了宗教的嚴格戒律。哲學家柏拉圖和蒙田都曾提倡有節制地飲酒。在文藝復興時期,詩人贊美美酒帶來的創造力。在這一時期的文藝作品中,帝王和王子常以善飲的形象出現。
從很古老的時候開始,人們已將酒與藝術、善與美兄弟般地結合在一起。在希臘神話中,維納斯因為酒才與巴克科斯相逢,酒又因此被認為給人類帶來情愛和歡娛。幾乎所有的藝術都贊美美酒給人帶來的陶醉和靈感。
16世紀義大利畫家阿爾欽博托把金秋之神繪成酒神模樣,他們的形象既表現出青春的緊張,又表現出在轉瞬即逝的和諧中所煥發出的精神。畫家佛朗西斯科·德·科雅,查爾斯·福朗索瓦,德比涅,和奧古斯丁·赫努(AugusteRenoir)等的繪畫均就葡萄及葡萄豐收時的採摘場景加以表現,以展示大自然的慷慨無私。福朗索瓦·米勒的畫表現了箍桶匠酒桶的粗壯,亞吉納·布丹(EngèneBoudin)的畫表現的則是波爾多葡萄酒桶的運輸場面。
在伏爾泰的小說中,我們會讀到這樣的句子:「克拉里·艾黎克斯親手倒出泡沫濃濃的阿伊葡萄酒,用力彈出的瓶塞如閃電般劃過,飛上屋頂,引起了滿堂的歡聲笑語。清澈的泡沫閃爍,這是法蘭西亮麗的形象。」
1650年,巴黎出現了最早的可飲酒咖啡館。那兒通常擁有一個平台。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巴黎市民常會聚在其上暢飲歡歌並品嘗美食。1789年,僅夏河內(Charonne)一地就擁有102家這樣的咖啡館。各式各樣的人物在那裡或賭博,或嫖妓,或吵架,或跳舞。那裡是平民百姓尋找歡樂,忘卻煩惱的地方。當然在18到19世紀的小說中,那裡也是罪犯藏匿,娼妓出沒的場所。「Bistrot」 小酒館 這個名字往往能激起法國人無限的懷舊情思。同時,它也被留在了印象派的繪畫作品中,留在了戰前戰後的黑白電影中。當讓·加賓 JeanGabin 唱起「當我們在河邊散步……」這首歌時,時光彷彿又倒流回了那些已逝的歲月中。小酒館溫暖的場面其實一直深藏在法國人的記憶里。
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能在法國見到許多被稱為「bistrot」或「tapas」的小餐館。人們不僅可以在那兒吃到簡單的便餐,也往往會發現那裡松軟歡快的氣氛更適合於朋友聚會和聊天。在時髦的大飯店裡,客人們通常只能看見大牌的波爾多酒。但在小酒館里,老闆們卻會教給客人們明智的選酒方法,從而招攬客人。
選擇精緻悅目而又科學的酒具,正確的飲酒方法是酒文化中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莫里哀曾把漂亮的酒瓶比作自己的愛人:「美麗的酒瓶,你是那樣溫柔;/美麗的咕嘟聲,你是如此動人。/但我的命運充滿嫉妒。/啊!酒瓶,我的愛人,/如果你永遠是那麼美滿,/又為何要倒空自己?」
除了形狀顏色各異的酒瓶之外,酒杯的材料和質地也會影響品酒人的情趣。理想的酒杯必須光滑透明,可以使人欣賞到酒的顏色。光滑細膩的材質能給嘴唇帶來舒適的觸覺。
「飽滿,豐腴,厚實,芬芳」,「散發著溶化丹寧的芬芳和可可樹細膩的清香」,「有如松樹在林間跳躍的流暢」,「熱烈透明得像漁夫的眼淚」,這些飽含感情色彩的語言表達了愛酒的人對葡萄酒的感受。在法國有專門的學校和專業研究品酒藝術。他們認為,如果在沒有欣賞到酒的色澤和芳香之前就把酒喝下去就是放棄對喝酒最基本的享受。此外,喝酒也是有步驟的:在拿起酒杯前,必須停止說話。品嘗前,向上舉起酒杯,用眼觀賞美酒飽滿、清澈、亮麗的色澤,輕輕晃動酒杯,讓酒香散溢開;再用鼻子嗅一嗅,然後開始品嘗。
食物與酒的搭配也是一門學問,在這一過程中,有人重視和諧統一,也有人強調對比。對於缺少食物與酒搭配知識的人來說,把同一地區的酒和當地的食物搭配在一起一般不會出錯。當然個人的愛好是關鍵,新的嘗試常會使人享受到創新的成就感。低度的紅酒常被用來佐餐魚,大部分的乳酪和葡萄酒都得平衡搭配,甜點(除非是半乾的)若是配香檳則會被認為是致命的搭配,但是阿爾薩斯的穆斯卡酒(Muscat)與蘆筍配在一起卻被視作是絕配!
談論葡萄酒文化,就不能不提及採摘葡萄的文化。收獲葡萄是法國農業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在烈日下采葡萄很辛苦,但充滿歡樂。到處可見快樂的人群,隨處可聞愉快的歌聲。在著名的波加萊榨汁歌中,可以聽到這樣的歌詞:「滾滾的美酒,快裝滿酒壺……」每年新酒上市時,法國餐館都會忙乎一陣。全國大大小小的餐館開始出售各種牌子的新酒,而親朋好友、同事、戀人們則會去餐館相聚,品嘗新酒。空氣中到處飄揚著豐收的節日氣氛。
法國的葡萄酒文化是伴隨著法國的歷史與文明成長和發展起來的。葡萄酒文化已滲透進法國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藝術及生活的各個層面,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作為世界政治、經濟與文化大國,法國葡萄酒文化也影響著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情趣。了解法國葡萄酒文化將有助於我們對法國文化的整體認識。
盧浮宮(Palais beuvre)是法國的故宮,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畔,佔地面積約18.3公頃,是歐洲最壯麗的宮殿之一。它始建於1546年,設計者為勒斯克(Plerre Lbescot,1510~1570年)等。現為美術博物館,以收藏豐富著稱。盧浮宮的歷史追溯至十三世紀初。1204年,菲利普·奧古斯塔最先在這里建起一座城堡。1546年法蘭西斯一世(Francois,1515~1547年在位)令勒斯克將盧浮城改建成宮殿,至亨利二世(HeneiiH,1547~1559年在位)時完成了宮殿的最初部分,直到路易十四(louisX IV,1643 ~1715年在位)時代才完成其全貌。平面為一四合院,內院立面裝飾非常細致,由下而上逐漸豐富。檐壁上飾有浮雕。最上面是具有法國特色的方底穹頂。1667~1674年重新改建了盧浮宮東立面,改建後的東廊作為法國絕對君權的紀念碑而聞名。這是一個典型的古典主義作品,由勒伏(LOUIS LE Vau,1612~1670年)、勒勃亨(Charles le Brun,1619~1600年)和克·彼洛(Claude Perrault,1613~1688年)設計。東廊全長約172米,高28米。上下按照柱式比例分作三部分,底層為基座,高9.9米,中段是兩層高的雙柱往廊,高13.3米,最上面是檐部和女兒牆。沿水平方向將立面分為五段,中央和兩端各有凸出部分。兩端的凸出部分用壁柱作裝飾,中央部分用倚柱,上有山花,因而主軸線十分明確。整個東立面成功地運用了幾何圖形的比例尺度,簡潔洗練,層次豐富,充分體現了宮殿建築雄偉威·懾的性格。xz盧浮宮里的阿波羅長廊(Galerie d' A plllon,1662年)的內部裝修,是路易十四時代宮殿內部裝修的代表作之一。盧浮宮的西側為圖勒里宮(Palais des Tulleries,15揚年始建),兩座宮殿於十六世紀時用大迴廊連接起來。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時,圖勒里宮已被焚毀。1768年,貴族馬利尼(Marigny)鑒於盧浮宮中有許多波旁王朝的寶物,乃建議改作美術博物館供人觀賞,25年後終得實現。
E. 法國文化有哪些
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義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F. 法國文化特點
法國文化的特點是古典文學、藝術設計、戛納國際電影節、遺產日、飲食等。
1、古典文學。17世紀以來,法國古典文學先後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杜馬、雨果、福樓拜、杜馬、左拉、羅蘭等文學巨擘。他們的巴黎聖母院,紅黑相間,老人,基督山伯爵,悲慘的世界和約翰·克里斯托夫都被翻譯成了世界文學。
G. 法國的文化習俗
法國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般以握手為禮,少女和婦女也常施屈膝禮。在男女之間,女士之間見面時,他們還常以親面頰或貼面來代替相互間的握手。法國人還有男性互吻的習俗。兩個男人見面,-般要當眾在對方的面頰上分別親-下。在法國一定的社會階層中,「吻手禮」也頗為流行。施吻手禮時,注意嘴不要觸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場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
法國人在餐桌上敬酒先敬女後敬男,哪怕女賓的地位比里賓低也是如此。走路、進屋、入座,都要讓婦女先行。拜訪告別時也是先向女主人致意和道謝,介紹兩人相見時,-般職務相等時先介紹女士。按年齡先介紹年長的,按職位先介紹職位高的。若介紹客人有好幾位,-船是按座位或站立的順序依次介紹。有時介紹者一時想不起被介紹者的名字,被介紹音應主動自我介紹。到法國人家裡作客時別忘了帶鮮花。
送花時要注意,送花的支數不能是雙數,男人不能送紅玫瑰給已婚女子。在送花的種類上應注意:在當地送菊花是表示對死者的哀悼。法國人把每一種花都賦予了一定的含義,所以選送花時要格外小心:玫魂花表示愛情,秋海棠表示憂慮,蘭花表示虔誠,鬱金香表示愛慕之情,報春花表示初戀,水仙花表示冷酷無情,金盞花表示悲傷,雛菊花表示我只想見到你,百合花表示尊敬,大麗花表示感激,金合歡表示信賴,紫丁香表示我的心是屬於你,白丁香表示我們相愛吧,倒掛金種表示心裡的熱忱,龍頭花表示自信,石竹表示幻想,牡丹表示害羞,白茶花表示你輕視我的愛情,紅茶花表示我覺得你最美麗。此外,法國人視鮮艷色彩為高貴,很受歡迎,視馬為勇敢的象徵,認為藍色是「寧靜」和「忠誠」的色彩,粉紅色是積極向上的色彩。但法國人忌諱核桃,厭惡墨綠色,忌用黑桃圖案,商標上忌用菊花。法國人還視孔雀為惡鳥,並忌諱仙鶴(認為它是蠢漢與淫婦的象徵)、烏龜,認為杜鵑花、紙花不吉利。
法國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其次才是新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他們認為「13」這個數字以及「星期五」都是不吉利的,甚至能由此引發什麼禍事。如果你對老年婦女稱呼「老太太」,她們是很不高興的。法國人還忌諱男人向女人送香水,因為這有過分親熱和圖謀不軌之嫌。他們還不願意別人打聽他們的政治傾向、工資待遇以及個人的私事。如果初次見面就送禮,法國人會認為你不善交際,甚至認為粗俗。
法國女賓有化妝的習慣,所以一般不歡迎服務員為她們送香巾。法國人在同客人談話時,總喜歡相互站得近一點,他們認為這樣顯得更為親近。他們偏愛公雞,認為它既有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還有司晨報曉的功能,因而它可以用作「光明」的象徵,並奉為國鳥。他們還非常喜愛鳶尾花,認為它是自己民族的驕傲,是權力的象徵、國家的標志,並敬為國花。
法國人在交談時習慣於用手勢來表達或強調自己的意思,但他們的手勢與我們的有所不同。如,我們用姆指和食指分開表示「八」,他們則表示「二」;表示「是我」這個概念時,我們指鼻子,他們指胸膛。他們還把姆指朝下表示「壞」和差的意思。
法國人一年到頭似乎離不開酒,但貪杯而不過量。一日三餐,除早餐外,頓頓離不開酒。他們習慣於飯前用開胃酒疏通腸胃,飯後借科涅克(白蘭地)之類的烈性酒以消食,佐餐時,吃肉類配紅葡萄酒,吃魚蝦等海味時配白葡萄酒;玫瑰紅葡萄酒系通用型,既可用於吃魚,也可用於下肉。女士都愛用玫瑰紅,以顯示自己的口味清淡,不嗜烈物。法國人不僅看菜下酒,什麼酒用什麼杯子,也很有講究,法國人講究雖多,但喝的並不多。三五人一桌的聚會,一瓶10度上下的葡萄酒通常就行。
H. 求法國的特色文化。
法國的特色文化有古典文學、藝術設計、戛納國際電影節、遺產日、飲食等方面。
1、古典文學。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維克多·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
I. 法國的民俗風情
1、在新年夜,一定會合家團聚,圍桌痛飲香檳酒,按照傳統,這一夜每個家庭都要喝掉所有的藏酒,所有的人都應該喝得酩酊大醉,這樣新一年才會有新開始。1月1日一大早,父母會給孩子發「壓歲錢」,以表示對子女的關愛。
2、在法國「女士優先」,對女子謙恭禮貌是男士們的金科玉律,被當做是否有教養的標准行為。介紹人們相識,先介紹女士,拜訪或告別,先向女主人致意和道謝。日常生活中,人們彬彬有禮,禮貌語言不離口,稍有失禮,如不小心觸碰別人,馬上會道歉,說聲「對不起」。
3、法國人初次見面不送禮,否則會被視為行為粗魯。再次相見,一般需送些小禮物,如法國本地產的香檳酒、白蘭地等為常見。選擇禮品講究多。如香水是送給親密朋友的,不可隨意送給一般關系的女士,否則有過分親密之嫌。不宜送刀、劍、剪、餐具等,常被認為會割斷雙方關系。
4、日常法國人以花為禮,只送單枝。除了表達愛情外,不能送紅色花朵;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黃色花,認為黃色花朵象徵不忠誠;菊花、杜鵑花適用於喪葬儀式,花枝為雙數。視核桃為不祥之物。認為黑桃圖案不吉利。把仙鶴看成是蠢漢和淫婦的象徵,忌仙鶴圖案。
(9)法語文化擴展閱讀
法國餐飲禮節復雜,細節甚多。諸如聽女主人招呼或在其展開餐巾後,才可進餐;入席時從座位左側就位,坐姿端正,手可搭在餐桌邊緣,但兩肘不可支在桌上;敬酒先敬女士後敬男士;乾杯時,即使不會喝酒,也需將酒杯觸碰一下嘴唇,以示禮敬。
席間交談,應停止進餐,將刀叉成「八」字狀或交叉停放在盤上,且刀口向內、叉齒朝下;吃完一道菜,將刀叉並攏收於盤內,叉齒朝上,以便侍者收走;吃牛扒,先從左邊切起,吃一塊切一塊;嘴裡吃進骨、刺等需要吐出時,應以叉接持,或用手指輕輕取出,再放到餐盤邊沿上。
並應盡量避開別人視線;用叉撿食豆類等配菜,可用刀將其輕撥到叉上,送入口中;餐桌上調料瓶較遠,應請別人傳遞,不可站起自取。法國人逢餐必酒:餐前酒,多為威士忌等低度甜酒;餐間酒為葡萄酒,若主菜是海味,則佐以白葡萄酒;餐後酒以白蘭地為多。
J. 法國的風情文化
法國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之一,商業十分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在核電、航空、航天和鐵路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鋼鐵、汽車、建築為其工業的三大支柱。
法國是世界貿易大國,外貿進出口總額排名世界第五;其中出口總額位列世界第六,進口總額位居世界第四。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
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維克多·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居伊·德·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
同事,法國也是高福利國家。社會保險制度始建於1945年,現已發展得較為完善,各類社會保障總支出為6000億歐元,資金主要來源於雇員和僱主交納的社會分攤額以及對工資外收入徵收的普通社會稅金,保障范圍涵蓋退休金、養老金、醫療保險費、家庭津貼、待業金、殘疾人補助等。
上面一切也說明了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借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
(10)法語文化擴展閱讀:
法國教育在20世紀50、60年代進行了兩次重大改革,逐漸形成現今極具特點、復雜多樣的教育體制。6~16歲為義務教育。公立小學和中學免收學費,免費提供小學和初中教材。
法國著名高校有:巴黎大學、格勒諾布爾第一大學、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學、里爾第一大學、里昂第一大學以及綜合理工大學、國家行政學院、巴黎高等商業學院、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等。
另外,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自行車等。[5]足球是法國第一大運動,法國隊曾獲得1998年法國世界盃和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的冠軍,法國足球甲級聯賽是世界頂級的足球聯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