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例分析
首先寫教學目標,現在是課改階段上課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然後分析教材:重點和難點 三 教具 四 教學方法 五 教學過程,可分詳案和簡案,詳案要設想每句話怎麼講比較麻煩,簡案只要寫一下時間安排,和每部分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 六 板書提綱 七 教學反饋 這樣的教案就比較完整,也能及時地總結問題。 我認為寫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確立教學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部分,否則上課就會漫無目的,效果比較差。
㈡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分析
課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一、教學設計:
1 學習方式:
對於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實際是平面幾何中對封閉的兩個圖形關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兩個三角形間最簡單,最常見的關系。它不僅是學習後面知識的基礎,並且是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兩線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熟練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並且靈活的應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部分內容,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用設問形式創設問題情景,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探索、交流、發現、思維,使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抽象出幾何模型和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真正把學生放到主體位置。
2 學習任務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書提供的素材和活動,鼓勵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體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表達和交流的能力,並且在以直觀操作的基礎上,將直觀與簡單推理相結合,注意學生推理意識的建立和對推理過程的理解,能運用自己的方式有條理的表達推理過程,為以後的證明打下基礎。
3 學生的認知起點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了解了圖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徵,掌握了全等圖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的關系,這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做好了知識上的准備。另外,學生也具備了利用已知條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圖能力,這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本節課的操作、探究成為可能。
4 教學目標:
(1)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主動地經歷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過程,體會利用操作、歸納獲得數學結論的過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推理能力,發展有條理地表達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5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
從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到動手操作,交流,直至歸納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學生不僅得到了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更重要得是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了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這將有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應用數學。
難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特別是創設出問題後,學生面對開放性問題,要做出全面、正確得分析,並對各種情況進行討論,對初一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根據初一學生年齡、生理及心理特徵,還不具備獨立系統地推理論證幾何問題的能力,思維受到一定的局限,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適時 點撥、引導,盡可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到合作探討中來,使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並使個性思維得以發展。。
6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媒體(資源)和教學方式
復習過渡
引入新知
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
建立模型
探索發現
歸納總結
得出新知
鞏固運用
及其推廣
反思小結
提煉規律
電腦顯示,帶領學生復習全等三角定義及其性質。
電腦顯示,小明畫了一個三角形,怎樣才能畫一個三角形與他的三角形全等?我們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條邊分別對應相等,三個角分別對應相等,那麽,反之這六個元素分別對應,這樣的兩個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個條件呢?條件能否盡可能少嗎?
對學生分類中出現的問題,予以糾正,對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生需要,發展學生個性思維。
按照三角形「邊、角」 元素進行分類,師生共同歸納得出:
1 一個條件:一角,一邊
2 兩個條件:兩角; 兩邊;一角一邊
3 三個條件:三角; 三邊;兩角一邊;兩邊一角
按以上分類順序動腦、動手操
作,驗證。
教師收集學生的作品,加以比
較,得出結論:
只給出一個或兩個條件時,
都不能保證所畫出的三角形
一定全等。
下面將研究三個條件下三角形
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個角分別
為40°、60°、80°,畫出這
個三角形,並與同伴比較是否
全等。
學生得出結論後,再舉例體會
一下。
舉例說明:如老師上課用的三
角尺與同學用的三角板三個角
分別對應 相等,但一個大一個
小,很顯然不全等;再如同是
等邊三角形,邊長不等,兩個
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條邊分別是
4cm,5cm,7cm,畫出這個三角
形,並與同伴比較是否全等。
板演: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
三角形全等,簡寫為「邊
邊邊」或「SSS」。
由上面的結論可知,只要三角形三邊的長度確定了,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確定了。
實物演示:
由三根木條釘成的一個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狀是固定不變的,三角形的這個性質叫三角形的穩定性。
舉例說明該性質在生活中的應用
類比著三角形,讓學生動手操作,研究四邊形、五邊性有無穩定性
圖形的穩定性與不穩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讓學生舉例說明。
題組練習:
P140 2 ( 學生舉反例說明)
3 ( 對有能力的學生要求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推理過程。對一般學生要求口頭表達理由,並能說明每一步的根據。)
教師帶領,回顧反思本節課對知識的研究探索過程,小結方法及結論,提煉數學思想,掌握數學規律。
在教師引導下回憶前面知識,為探究新知識作好准備。
議一議:
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受教師啟發,從最少條件開始考慮,一個條件;兩個條件;三個條件…經過學生逐步分析,各種情況漸漸明朗,進行交流予以匯總,歸納。
想一想:
對只給一個條件畫三角形,畫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嗎?
畫一畫:
按照下面給出的兩個條件做出三角形:
(1) 三角形的兩個角分別是:30°,50°
(2) 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是:4cm,6cm
(3) 三角形的一個角為 30,一條邊為3cm
剪一剪:
把所畫的三角形分別剪下來。
比一比:
同一條件下作出的三角形與其他同學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學生重復上面的操作過程,畫一畫,剪一剪,比一比。
學生總結出:三個內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學生舉例說明
學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獨立完成操作過程,通過交流,歸納得出結論。
鼓勵學生自己舉出實例,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那出准備好的硬紙條,進行實驗,得出結論:
四邊形、五邊形不具穩定性。
學生練習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回顧反思,歸納整理。
z+z平台演示
z+z平台演示,教師加以分析。
學生分組討論,師生互動合作。
經過對各種情況得分析,歸納,總結,對學生滲透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結論很顯然只需學生想像即可,z+z平台輔助直觀演示。
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實踐、自主探索、交流,獲得新知。
舉例時,電腦輔助演示讓學生感受反例的作用。
z+z平台播放三角形穩定性及四邊形不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z+z平台顯示題組練習
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應用能力。
再次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體會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7教學反思
(1) 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重點的教學思想。教師以探究任務引導學生自學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營造了思維馳騁的空間,在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分類、探究、合作、歸納的能力。
(2) 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盡量為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時空,不放過任何一個發展學生智力的契機,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藉助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主動探索新知識,擴大認知結構,發展能力,完善人格,從而使課堂教學真正落實到學生的發展上。
(3) 「樂思方有思泉涌」,在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創造火花才會不斷閃現,個性才的以發展。
㈢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及評價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一、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內涵
一個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一個或多處疑難問題,
同時也可能包含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應該描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典型的、生動的交往狀態與外在行為,刻畫他們豐富的、細膩的精神狀態和內心世界。
二、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特徵
1、素材真實性
案例所反映的應該是一個真實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發起大家的思考。
2、選材典型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敘述的是一個數學教學的典型事例,這個事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並包括一些戲劇性的沖突,這些沖突主要集中在數學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數學思維上的沖突。
3、情節具體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敘述要具體、特殊,要能夠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生動地描述出來。例如,反映某一個數學教師與學生圍繞一個特定的數學教學目標和特定的數學教學內容的雙邊活動,不應是對活動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說明,而應是對雙邊活動的具體情節展示敘述,做到翔實、有趣。
4、時空廣延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事情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個現實的生活場景之中,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5、目標全面性
小學數學數學案例對行為等的敘述,要能反映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特性,涵蓋教學目標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數學認知的思維活動,對教學的態度、情感,學習數學的動機、需要等。
三、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功能
小學數學教師寫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記錄功能——案例寫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學經歷的機會。案例寫作實際上是對教師職業一些困惑、喜悅、問題等等的記錄。如果我們說一個數學教師展示其自身生命價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課堂、在學校、在與學生的交往的話,那麼,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師生命之光的記載。在案例中,有教師的情感,同時也蘊涵著無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夠折射出教育歷程的演變,它一方面可以作為個人發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社會背景下教育的變革歷程。
2、導向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使小學數學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能夠成為案例的事實,往往是小學數學教師工作中魂牽夢繞的難題,或者是刻骨銘心的事件。如果你對案例寫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工作方式,那麼隨著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會逐漸發現你自身工作的難點在哪裡,今後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3、反思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進小學數學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教學工作的專業水平。如果把反思當成數學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一時沖動或歲末特有的行為,就可以極大地促進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其向專業化水平邁進。
4、傳播功能——案例為教師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工作主要體現為一種個體化勞動過程,平時相互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案例寫作是以書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師的教育教學經歷。它可以使其他教師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為,使個人的經驗成為大家共享的財富。同時,通過個人分析、小組討論等,認識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復雜性,以及所面臨問題的多樣性和歧義性,並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緘默的知識提升出來,把自己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不證自明的知識、價值、態度等,通過討論和批判性分析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
四、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編制
1、編制原則
(1)客觀性原則。一個案例就是關於某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搖椅上杜撰的事實」來代替,也不能用「從抽象的、概括化理論中演繹出的事實」來代替。堅持實事求是,盡量依據時間發展順序客觀記錄事例。杜絕摻假現象,不會「合理構想」。不搞「文字游戲」,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變事實。
(2)獨特性原則。在撰寫案例活動中,倡導教師開展創造性的工作,不人雲亦雲,不見風使舵,要有個性的觀察、個性的實踐、個性的反思、個性的表述。
(3)價值性原則。撰寫案例的目的在於推動教學的改革。因此,所選事例的先進性與實用性價值程度,與案例本身的實際意義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時代的高度面向教學實際需要選擇事例。
2、編制格式
分析有關案例不難發現案例的一般格式與寫法。目前專家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變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與「提示——案例——訪談錄——分析」。「提示」,主要簡介「案例」與「分析」中將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論,可以促進理論知識與教學實例的融合。「訪談錄」以對話的形式記錄對有關教師進行的訪談,以外化教師的緘默知識,便於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案例產生的背景、過程和做法。教師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斷+反思」,其變式主要有「背景——片斷——反思」與「片斷——評析——反思」。
可見,案例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為了一個主題而截取的教學行為片斷,這些片斷蘊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論。它源於實踐,但高於實踐。案例以真實的教師和事件為基礎,但又不是簡單而機械的課堂實錄,它是教師對自身典型教學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節課或一個片斷,也可以圍繞一個主題,把幾節課的相關片斷疊加。從案例內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敘事式」和「對話式」;從案例內容的編排方式看主要有「單一式」、「對照式」和「遞進式」。反思一方面是基於案例,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例印證理論;另一方面要高於案例,要從案例的分析中生發出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
㈣ 求一篇初中數學課例分析!!
《圖形的運動與坐標》課例分析初中數學教案
第一層次: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
《圖形的運動與坐標》在華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下)第18章《圖形的相似》第5節第2課時。本章繼軸對稱、平移、旋轉後介紹了相似,相似也是圖形之間的一種變換,生活中有大量存在相似圖形,從生活實際出發,認識相似圖形的特徵並用於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圖形經過平移、旋轉、軸對稱、相似變換後坐標的變化情況。加深對圖形的認識,初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感受圖形變化後各點坐標的變化和圖形的變化(平移、軸對稱、旋轉、放大、縮小);並發展學生數形結合的思想。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在觀察、探索的過程讓學生獲得發現的喜悅,體驗數學活動中充滿著探索和創造;引導學生敢於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同一直角坐標系中,圖形經過平移、旋轉、軸對稱、放大或縮小,探索圖形的位置變化引起的點的坐標的變化,點的變化引起的圖形的位置的變化。
難點:通過觀察、分析、概括把坐標思想與圖形變換的思想聯系起來,形成數形結合意識。
二、學情分析
1、學生起點分析
八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具有圖形的平移、旋轉、軸對稱、相似等變化知識儲備,同時已學過建立適當的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位置,能結合具體情景,靈活運用多種形式確定物體的位置,這也是為本節學習圖形變化後各點坐標變化帶來了知識的可能,但缺乏數形結合意識,所以應加以引導、點撥和啟發。
2、教學環境分析
本節是設計在一個平等、民主、合作的環境下進行;同時引入現代教學手段,形成教學環境的選擇的多樣化。
三、教學方法、手段
教學方法:探索式教學方法。整個教學過程是由問題展示到問題解決,中間圍繞「觀察----發現----歸納」三個環節組織教學。整個教學模式是由「教師怎麼教」轉向「學生怎麼學」,是從以教師為課堂核心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為核心,是創新的體現。
教學手段:電腦、實物投影儀等現代教學設備。
四、學法指導
1、感知認識:學生通過認識圖形的位置變化引起點的坐標的變化,本節從游戲導入點的位置變化引起坐標的變化
2、實踐、探索:通過實例進一步觀察圖形經過平移、旋轉、軸對稱、放大或縮小,探索位置變化引起的點的變化經過小組討論,團結合作,發現、歸納、總結規律。同時每一個學生自己試一試在直角坐標系中畫一個自己喜歡的一個圖形,並寫出圖形變化後對應點的坐標,達到鞏固目的。
3、遷移拓展:怎樣用所學的知識測量我校旗桿的高度。(承上啟下的作用)
五、理論依據、數學思想
1、理論依據:本節在教學中採用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讓學生真正做到課堂的主人,整節是圍繞學生的觀察感知,實踐,概括把坐標思想與圖形變化的思想聯系起來。
2、數學思想:本節發展數形結合,形象思維的數學思想。
第二層次:教學展開分析
(一)課題引入:設計一個簡單游戲,在班級座位中創造性地建立直角坐標系,確定每位同學在這個坐標系中的位置,接著將一個球按線在班級坐標系中運動,引導學生去發現這個球的移動對坐標變化的影響,並由此過度到圖形變化中關鍵點的坐標變化。這樣的設計能較為生動的引導學生進入本節課的教學情景中,同時也能感受將「游戲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
(二)感知階段:
例:將右圖中的ΔAOB沿x軸向右平移3個單位後得到ΔCDE,三個頂點的坐標有什麼變化呢?請回答(1)平移後ΔCDE頂點坐標為多少?(2)比較頂點坐標你發現了什麼?
(沿X軸向右平移之後,三個頂點縱坐標都沒有改變,而橫坐標增加一樣數)
問:1、沿任意方向平移三角形頂點坐標怎麼變化?
2、圖形作軸對稱、旋轉、放大或縮小,對應點坐標如何變化?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本節是研究圖形變化對應點坐標如何變化,從平移入手,懂得研究的方法;老師的提問為學生指明方向。但得讓學生明確平移方向不是唯一。
(三)深入探究:演示課件
1、請學生觀察ΔAOB,畫出以X軸,Y軸為對稱軸的對稱圖形,寫出了對應點的坐標,四人小組討論對應點的變化情況,並匯報,(關於X軸對稱,橫坐標不變縱變為相反數,關於Y軸對稱,縱坐標不變橫變為相反數)
2、請學生繼續觀察ΔAOB,畫出繞O旋轉1800的圖形寫出了對應點坐標,四人小組討論對應點坐標變化情況,並作匯報。問旋轉任意角度呢?對應點的坐標作如何變化?(留給學生思考)
(圖形關於原點對稱,橫縱皆為相反數)
3、三角形變大(縮小)時頂點坐標變化情況。
問:(1)ΔAOB和它縮小後得到ΔCOD三角形頂點是多少?
(2)你能求出它們的相似比嗎?(3)對應點的坐標有什麼關系?
(放大或縮小,橫坐標都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
4、學生取出自己准備的坐標紙建立直角坐標系,並任意畫出自己所熟悉喜歡的圖形,畫出以X軸Y軸對稱的對稱圖形作出它經過平移、旋轉、軸對稱、放大或縮小的圖形並寫出對應點的坐標。
5、完成課堂練習P91習題1、2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動手、觀察,動腦,與同學合作交流達到本節目標。使學生明確圖形運動與坐標變化規律,解決本節重點問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觀察能力,發展學生數形結合思想,解決難點問題。打破教材束縛畫三角形、四邊形的范圍,由學生畫自己「喜歡的圖形」進一步研究圖形運動與坐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敢於面對學習和生活的困難和挫折,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
(四)遷移拓展:假如給你一把尺子你會測出我們學校旗桿的高度嗎?
設計意圖:通過知識拓展承上啟下的作用。
(五)課堂小結:
(1)圖形沿x軸平移,橫變縱不變;
圖形沿y軸平移,縱變橫不變;
(2)圖形關於x軸對稱,橫不變,縱為相反數;
圖形關於y軸對稱,縱不變,橫為相反數;
(3)圖形關於原點對稱,橫縱皆為相反數。
(4)放大或縮小,橫縱坐標都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
(六)布置作業:同步練習P351、2、3
第三層次:教學設計和教學結果預測以及評價
本節課注意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觀察及嚴謹性,效果較好。
本節課打破教材束縛,讓學生自己畫喜歡的圖形,研究對應點坐標變化情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