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語文提綱
㈠ 語文八年級上復習提綱越多越詳細越好
詩歌:要求:會一字不錯的默寫;會一些名句的理解性默寫;會律詩、詞的知識點
杜甫詩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
詩四首 歸園田居 (陶淵明)
使至塞上 (王 維)
渡荊門送別 (李 白)
登岳陽樓 (陳與義)
課外古詩詞 長歌行 (少壯不努力)
(漢樂府)
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野望 (王 績)
送友人 (李 白)
黃鶴樓 (崔 顥)
秋詞 (劉禹錫)
魯山山行 (梅堯臣)
浣溪沙 (蘇 軾)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 游)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文言文重點:要求:會重點實詞的解釋,尤其注意通假字和一詞多意現象;會一些名句的翻譯;會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回答一些重點問題
桃花源記 (陶淵明)
短文兩篇 陋室銘 (劉禹錫)
愛蓮說 (周敦頤)
三峽 (酈道元)
短文兩篇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記承天寺夜遊 (蘇 軾)
現代文重點:要求: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會就一些重點文段回答一些重點問題;會記敘文、說明文、小說的一些知識點和考點
新聞兩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毛澤東)
(新聞知識點)
蘆花盪(孫犁)
(環境描寫的作用,人物描寫對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
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寫作手法,人物描寫對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以及人物形象性格分析;作者的感情態度)
背影(朱自清)
(寫作順序,人物描寫對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重點分析父親動作、語言和外貌描寫;作者的心理活動反應出的作者的感情變化)
五篇說明文重點掌握說明文的順序,說明方法及作用;語言的特點——
中國石拱橋 (茅以升)
蘇州園林 (葉聖陶)
故宮博物院 (黃傳惕)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奇妙的克隆 (談家楨)
綜合性學習
1、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關於戰爭的名言、格言、成語、詩歌;古今著名戰役;你對戰爭的評價和看法)
2、讓世界充滿愛(愛的歌曲;具體情景下的口語交際,主要考語言運用能力)
3、說不盡的橋 (橋的成語、俗語、歇後語、詩歌、故事;名橋欣賞等)
4、走上辯論台 (主要考語言運用能力,比如給出正方一個觀點,問:假如你是反方,你會怎樣辯論)
5、蓮文化的魅力 (荷花的別稱、詩歌、風俗、用途、傳說故事等)
6、怎樣搜集資料(知道搜集資料的途徑方法,以及怎樣用電腦搜集資料)
名著導讀(要求:1、背熟作者、主人公姓名;2、每本書至少掌握3個以上經典故事情節;3、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和評價4、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和特色等)
《朝花夕拾》《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其他
1——4單元的重點字詞
自瀆文言文中要求掌握的重點詞語翻譯
課文(老師講過的審題、立意、選材、如何寫出文學語言的方法;一些素材的准備)
㈡ 八上語文復習提綱
(一)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⒈解釋加點字
⑴具答之( )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⑶ 屋舍儼然( )
⑷各復延至其家( ) ⑸乃不知有漢( ) ⑹便要還家( )
⒉下列加點字與「皆嘆惋」句中的「皆」字意義不同的是( )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C、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D、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⒊有些成語出自本文,請寫出兩個 、
⒋下列加點詞語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C、無論魏晉 D、設酒殺雞作食
⒌翻譯句子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譯文:
(2)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譯文:
⒍留白,是繪畫藝術的一種手法,文學創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像的空間,你認為本文何處運用了這種手法,試簡要分析。
(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⒈《陋室銘》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採用了 的寫法。
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有仙則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無案牘之勞形( )
⒊「無絲竹之亂耳」中的「之」字與下列各句加點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B.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C.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D.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⒋翻譯下面的句子。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⒌作者引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的典故是為了說明( )
A.自己和諸葛亮、揚雄一樣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諸葛廬、子雲亭齊名。
C.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D.表明作者懷念諸葛亮、揚子雲。
(三)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⒈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⑴可愛者甚蕃( ) ⑵濯清漣而不妖( )
⑶香遠益清( ) ⑷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⒉ 翻譯文言語句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⒊ 選文第1節從 、 、 三個方面對蓮花進行了描寫。
⒋ 短文贊揚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實則是作者思想情懷的抒發,可現實生活中,有人卻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這兩種觀點,你是怎樣對待的?請簡述理由。
⒌ 模仿例句,用同樣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愛 ,因為它 。
(四)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⒈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⑴為宮室、器皿、人物 ( ) ⑵中軒敞者為艙( )
⑶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 ⑷高可二黍許( )
⒉翻譯下面句子
⑴嘗貽余核舟一
⑵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⒊選文中最能體現王叔遠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話是什麼?(用文中的話回答)
⒋這件雕刻作品的主題是什麼?(用文中的話回答)
⒌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的名句分別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麼作用?
(五)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⒈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⑴不獨親其親 ( ) ⑵男有分,女有歸( )( )
⒉找出文中兩個通假字並加以解釋。
通 解釋
通 解釋
⒊翻譯句子
(1)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2)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⒋選文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徵的?
(六)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⑴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 ⑵晴初霜旦( )
2. 選出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錢幣乞之
B.故:故漁者歌曰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C.絕:哀轉久絕 沿泝阻絕
D.素:素湍綠潭 可以調素琴
3. 翻譯下面的句子。
⑴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
⑵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4.文章花了大量筆墨,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直接描繪三峽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卻寫到「漁者歌曰」,這是採用的 描寫手法,其作用是 。
5.文中對三峽景物的描寫很有特色。請從文中再選出兩處景物,仿照例句進行描寫。
例:碧綠的潭水,怪異的松柏。
(七)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②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③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④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⑤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⒈解釋下面的加點詞
⑴念無與為樂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懷民亦未寢( ) ⑷相與步於中庭( )
⒉用現代漢語翻譯「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⒊本文集中寫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內容可用4個字概括為:
⒋這篇文章主要表現了作者 的心境。
(八)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⒈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⑴五色交輝( ) ⑵曉霧將歇( )
⑶夕日欲頹( ) ⑷沉鱗競躍( )
⒉翻譯文中畫橫線句
⑴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⑵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⒊發揮想像,描述一下畫浪線句子所呈現的景象。
⒋這篇小品文寫景富有特色,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請作簡要的賞析。
(九)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雲「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江幹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四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閑也。
1. 解釋加點詞的意義。
⑴方其遠出海門( )⑵每歲京尹( )
⑶為火所焚( ) ⑷四馬塞途( )
2.選出加點字意義相同的一項( )
A.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
B.天:天下之偉觀也 吞天沃日
C.百:艨艟數百 騰身百變
D.而:溯迎而上 而僦賃看幕
3. 選出加點字意義不同的一項( )
A.天下之偉觀也 勢極雄豪
B.則一舸無跡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
C.吳兒善泅者數百 溯迎而上
D.分列兩岸 江幹上下十餘里間
4.翻譯下面的句子。
⑴僅有敵船為火所焚
⑵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
(十)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⑴是日更定( ) ⑵余拿一小船( )
⑶擁毳衣爐火( ) ⑷客此( )
2.用現代文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⑵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⑶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選出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 )
A.白:上下一白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B.余:余住西湖 上下十餘里間
C.更: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及:及下船 及郡下
4.選出加點詞意義不同的一項( )
A.舟子:舟子喃喃曰 左右舟子各一人
B.是: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C.絕:湖中人鳥聲俱絕 哀轉久絕
D.飲:拉余同飲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5.簡答。
①文章的文眼是
②作者「雪」是按什麼順序?
6.請你寫出兩句寫雪景的詩句。
㈢ 八年級上冊語文復習提綱(簡略的)注意:是提綱!!!
版本是——————?
詩歌:要求:會一字不錯的默寫;會一些名句的理解性默寫;會律詩、詞的知識點
杜甫詩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
詩四首 歸園田居 (陶淵明)
使至塞上 (王 維)
渡荊門送別 (李 白)
登岳陽樓 (陳與義)
課外古詩詞 長歌行 (少壯不努力)
(漢樂府)
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野望 (王 績)
送友人 (李 白)
黃鶴樓 (崔 顥)
秋詞 (劉禹錫)
魯山山行 (梅堯臣)
浣溪沙 (蘇 軾)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 游)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文言文重點:要求:會重點實詞的解釋,尤其注意通假字和一詞多意現象;會一些名句的翻譯;會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回答一些重點問題
桃花源記 (陶淵明)
短文兩篇 陋室銘 (劉禹錫)
愛蓮說 (周敦頤)
三峽 (酈道元)
短文兩篇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記承天寺夜遊 (蘇 軾)
現代文重點:要求: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會就一些重點文段回答一些重點問題;會記敘文、說明文、小說的一些知識點和考點
新聞兩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毛澤東)
(新聞知識點)
蘆花盪(孫犁)
(環境描寫的作用,人物描寫對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
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寫作手法,人物描寫對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以及人物形象性格分析;作者的感情態度)
背影(朱自清)
(寫作順序,人物描寫對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重點分析父親動作、語言和外貌描寫;作者的心理活動反應出的作者的感情變化)
五篇說明文重點掌握說明文的順序,說明方法及作用;語言的特點——
中國石拱橋 (茅以升)
蘇州園林 (葉聖陶)
故宮博物院 (黃傳惕)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奇妙的克隆 (談家楨)
綜合性學習
1、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關於戰爭的名言、格言、成語、詩歌;古今著名戰役;你對戰爭的評價和看法)
2、讓世界充滿愛(愛的歌曲;具體情景下的口語交際,主要考語言運用能力)
3、說不盡的橋 (橋的成語、俗語、歇後語、詩歌、故事;名橋欣賞等)
4、走上辯論台 (主要考語言運用能力,比如給出正方一個觀點,問:假如你是反方,你會怎樣辯論)
5、蓮文化的魅力 (荷花的別稱、詩歌、風俗、用途、傳說故事等)
6、怎樣搜集資料(知道搜集資料的途徑方法,以及怎樣用電腦搜集資料)
名著導讀(要求:1、背熟作者、主人公姓名;2、每本書至少掌握3個以上經典故事情節;3、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和評價4、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和特色等)
《朝花夕拾》《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其他
1——4單元的重點字詞
自瀆文言文中要求掌握的重點詞語翻譯
課文(老師講過的審題、立意、選材、如何寫出文學語言的方法;一些素材的准備)
㈣ 八年級上冊語文復習提綱
一、詞彙積累
綏靖 陰遏 銳不可當 編算 瘧子 寒噤 仄歪 張皇失措 箱篋 盪然無存 肅穆 荒謬 絮說 辟頭 惶急 瘡疤 詰問 渴慕 疏懶 霹靂 孤孀 狼藉 簌簌 慘淡 勾留 蹣跚 頹唐 觸目傷懷 情郁於中 瑣屑 交卸 典質 賦閑 頹唐 瑣屑 情郁於中 觸目傷懷 凹凼 尷尬 煩躁 塌敗 滯笨 惶恐 荒僻 取締 骷髏 愧怍 闖碼頭 剋扣 接濟 唏噓 噩耗 呵斥 焦灼 伎倆 顛沛 弔唁 文縐縐 窮愁潦倒 風塵苦旅 雞零狗碎 連聲喏喏 勻稱 惟妙惟肖 巧妙絕倫 推崇 駐足 失之毫釐 差之千里 軒榭 嶙峋 丘壑 鏤空 薔薇 重巒疊障 額枋 藻井 殿試 金鑾殿 傖俗 納涼 帷幕 緩沖 萌發 次第 翩然 孕育 銷聲匿跡 衰草連天 風雪載途 周而復始 草長鶯飛 繁衍 胚胎 蟾蜍 脊椎 相安無事 遺骸 褶皺 劫難 緻密 追溯 天衣無縫 失衡 藩籬 監控 歸咎 在劫難逃 五彩斑斕 嘯聚山林 束手無策 物競天擇 無動於衷 幻覺 吟詠 綺麗 殷紅 日薄西山 氣息奄奄
二、課文理解
21、《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本文是《桃花源詩》前邊的一篇記(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相當於該詩的序。全文以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花源的經過,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花源後再尋找桃花源的情形貫串起來,故事曲折回環。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相對立的理想社會,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22、《短文兩篇》
《陋室銘》的作者劉禹錫,唐代文學家。文中的陋室是作者的室名,意為簡陋的房子。「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這是一篇散文,以托物言志的手法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宋代哲學家,文章以花的形象象徵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象徵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品質的贊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表示自己要在污濁的社會里潔身自好,保持正直堅貞的節操。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本文不是一篇借物詠志風世的散文。
24、《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禮運》,儒家經典之一,由西漢載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禮運是《禮記》中的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文中的「大道」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里。本文描繪一幅「大同」社會的理想藍圖,表達了作者對這樣一個理想社會的神往,同時也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5、《杜甫詩三首》的作者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有《杜工部集》傳世。
《望岳》是一首古體詩,以「望」入題,贊嘆泰山,謳歌造化,希望凌頂而小天下,抒發了雄心鬥志。
《春望》是一首七律,首聯和頷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頸聯和尾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深沉真摯,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戀家人的美好情操。
《石壕吏》是一首敘事詩,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敘述石壕村一普通百姓家被徵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見大,真實生動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空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26、《三峽》選自《水經註疏》,作者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文章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給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出了三峽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7、《短文兩篇》之《答謝中書書》是作者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回信。文章以感慨發端,把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作者正是把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作者被黃州期間。文章僅84字,卻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微妙復雜的心境。
30、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從表面上看,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流露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閑適的心情。但是把這首詩和和作者其它的詩結合起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要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實中失去自我。
《使至塞上》王維作於赴邊途中,描寫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人到達邊塞時所見的景色。這首詩屬於「邊塞詩」。詩中描寫了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詩人對不畏艱苦、以身許國的守邊將士的愛國精神的贊美。他的詩正如蘇軾所言「詩中有畫」。
《渡荊門送別》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表現了對故鄉的依依不捨之情。
《登岳陽樓》(其一)作者是宋代的陳與義,這首詩寫得意境宏深,氣象開闊,蒼涼悲壯,抒發了詩人輾轉江湖,顛沛流離之苦、國難家亡以及自己老大傷悲的落寞情懷。
三、文言文
1、詞義
落英 才通人 儼然 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 便要還家 來此絕境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具言所聞 便扶向路 詣太守 遂迷 欣然規往 尋病終 無問津者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鴻儒 甚蕃 凈植 褻玩焉 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生曾雲 決眥 渾欲不勝簪 暮投 逾牆 一何苦 猶得備晨炊 略無闕處自非亭午夜分 曦月 夏水襄陵 沿泝阻絕 或王命 雖乘奔御風 不以疾也 則素湍 回清 絕巘 飛漱 清榮峻茂 屬引凄異 曉霧將歇 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 沉鱗 未復有 念無與為樂者 相與步於中庭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翻譯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彼此都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於是跟外面人斷絕了來往。)
(3)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把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
(4)菊之愛,陶後鮮有聞:(對於菊花的愛,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
(5)蓮,花之君子也:(蓮,是花中的君子。)
(6)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7)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8)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至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船都被阻絕了。)
(9)素湍綠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10)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
(11)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樹榮、山峻、草盛,趣味無窮。)
(12)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
(13)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
(1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啊。)
(15)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不再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四、詩文默寫
1、《桃花源記》中描寫草和花的句子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出自《桃花源記》一文,常用來比喻理想中環境優美、生活安樂的世界的成語是(世外桃源)用來比喻沒人過問、受到冷落的成語是(無人問津)。
3、《桃花源記》中,描寫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4、《桃花源記》中,描繪桃源環境自然美好的句子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5、《桃花源記》中,描繪桃源社會環境寧靜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6、《陋室銘》中寫主人與文人雅士交往的詩句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7、《陋室銘》中寫居室外環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8、《陋室銘》中,點明題旨(提挈全篇)的句子是說(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9、《愛蓮說》中,描寫蓮花優秀品格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0、《愛蓮說》中形神兼備地描寫了蓮的形象,其中用蓮的高潔、質朴比喻君子既不與惡習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許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1、人們常用《愛蓮說》中的有關語句來比喻人們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身自好的品質,這兩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2、《愛蓮說》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3、《愛蓮說》中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句子是(香遠益清。)
14、《望岳》中成為千古傳誦的驚人之語的句子是(會當凌絕頂,一覽從山小。)
15、《春望》中反映詩人憂國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詩句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6、杜甫的《望岳》中,表現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的詩句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7、《石壕吏》中暗示老婦人已被抓走的詩句是(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18、《記承天寺夜遊》中描寫月下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9、《答謝中書書》中由描寫靜景轉入描寫動景的語句是(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20、《三峽》中描寫水流湍急的語句(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1、《渡荊門送別》中表現思鄉之情的詩句是(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22、由范仲淹《漁家傲》中的名句「長煙落日孤城閉」,可以聯想到王維《使至塞上》中同是寫邊塞景象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23、《使至塞上》中,被王國維贊成「千古壯觀」的名句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附:文體及寫作知識。
1、新聞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新聞的結構有五個部分,即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導語是新聞開頭的第一段或第第一句話,它扼要地提示新聞的核心內容;主體是新聞的軀干,它用充足的事實表現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時一步擴展和闡釋;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背景和結語有時可以暗含在主體中。
2、記敘文根據內容可以分為三種形式。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這類記敘文要注意分析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和外貌,從而看出人物的思想品質和性格特徵;以寫事為主的記敘文,這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發展和結果,從而了解事件的意義和影響;以寫景狀物為主的主敘文就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徵進行描繪,體會作者在景物描繪中表現的思想情感。因此,閱讀記敘文就要注意它的寫法,如人稱、順序、線索以及選材和剪裁有什麼特點,語言有什麼特色。同時我們還要明白,記敘文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敘述和描寫,但議論和抒情也經常運用,議論的作用是提示文章內容和點明中心思想。抒情是引起讀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鳴,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3、說明文
(1)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說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稱為說明文。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准確,平實,簡潔。
(2)說明事物的前提是抓住事物的特徵。所謂特徵就是事物間相互區別的標志。
(3)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有: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有總說後分說,先主要後次要,先原因後結果,由現象到本質,由性能到功用等)
(4)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別,作解釋,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用數字,列圖表。
(5)說明文按說明對象和內容分有:說明實體事物和說明抽象事理兩大類。說明文按寫作方法和表達方式分有:平實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
(6)平實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的區別在於:平實性說明文純用說明的表達方式,語言朴實簡明,內容具體,切實使人讀了就能明白。如自然科學的各類教科書。科技信息資料,實驗報告,說明書等。文藝性說明文以說明為主,輔以敘述,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並常用藉助一些修辭方法,形象化地介紹事物或闡述事理,使讀者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還能得到藝術的享受,這類說明文通常稱知識小品或科學小品。
(7)說明文的描寫和記敘文中的描寫區別:a 目的不同:記敘文中的描寫是為了「使人有所感」;說明文的描寫是為了「使人有所知」。b 記敘文可以根據中心思想的需要,使用各種描寫方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說明文的描寫則只能在說明事物的過程中,藉助某鍾形象化的手法,對事物的特徵作一些必要的描繪,主要是起到使說明的事物特徵更具體,更形象。c 記敘文中的描寫可以發揮藝術想像,可以誇張,渲染,而說明文中的描寫在務真求實的前提下進行語言加工,做到既形象生動,又真實可信
㈤ 語文八年級上的期末復習提綱
1、文言文把沒有打星號的課文記住,那些平常練習經常出現的翻譯和練習冊內上所有的題要記住。
2、古詩。容課文里專門有1課學習古詩的,要把古詩全部背到,還有詩詞賞析,一般都考課文里的一個古詩。附錄古詩10首全部背到,雖然只考裡面的2、3句話。
3、課內閱讀。卷子一般都2個閱讀,1個課內1個課外,課內的閱讀基本上考沒有打星號的課文,所以要把練習冊上的題記住,這個范圍有點廣,所以現在你復習應該來不及了。
其它的都沒有什麼固定的復習內容,要靠平時自己的積累。祝你考試成功!
㈥ 語文版八年級上冊期末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基礎知識練習題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單於 調和 削成 橫暴 模仿 哈達 折服 夾住 旋轉 參差 浣妝 夔門 灧預 秭歸
裊裊 萬壑 明妃 瞿塘 斑斕 漾動 眩目仲春 晶瑩 諦聽 嫻熟 勾勒 璀璨 搖曳
隱匿 閃爍 剔透 攪動 黝黑 連綴 竹篙
深湛 恬靜 眸子 魅力 蓼藍 薔薇 逶迤安謐 肅穆 潸然 篝火 膾炙 縹緲 漣漪
佇立 顛簸 撲朔 砭骨 饞岩 浸淫 钁頭
烙印 喧囂 倏忽 揚鑣 擎天 嘈雜 享受皚皚 雜沓 絲弦 屋脊 蒼穹 繁衍 蒿草
2.結合課文解釋詞語
浣妝 斑斕 漾動 晶瑩
眩目 參差 諦聽 搖曳
璀璨 嫻熟 深湛 恬雅
折服 魅力 逶迤 安謐
肅穆 滄桑 摩天 浸淫
烙印 偉岸 喧囂 倏忽
相看兩不厭 如訴如
難以捉 張燈結
風風火火 容光 發
息萬變 稍縱 逝
橫空出 超凡 俗
然而生 然淚下
毅然 然 分道揚
動聽 世外桃
天獨厚 炙人口
虛無 緲 大步 星
3.填字組詞
屈一指 古壑 小心 屈一指 爭先 後 轉彎 角
眼花 亂 爭分 秒 心急火 微不足 重巒疊 群山萬
懸 絕壁 一 之地 生機 繁榮昌 名中外 撲 迷離
4.文學常識填空
1.《巴東三峽》是一篇 (體裁)。作者是現代學者 ,本文以作者船行 為線索,依次記敘、描寫景物,次序井然。文章開始先 ,然後 而上,分別記敘、描寫 峽、 峽和 峽。
2.《周庄水韻》的作者是 , 作家,周庄在江蘇崑山,有「 」的美譽。
3.《青海湖,夢幻般的湖》選自《 》,作者 ,
當代 。文章自始自終把「 」與對青海湖的具體描寫結合起來。
4.《走進紐約》是一篇 (文體),作者是 作家 。
5.游記,要點明 、 ,交代 和 ,抓住 ,並做到
。
6。背誦「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永遠也無法模仿」一段文字
第二單元基礎知識練習題
一、 給加點的字注音。
矜持 夜不能寐 大阪 頒發 噙 浩瀚
薄霧 風度翩翩 紫荊花 戧堤 矚目 凝重
荒謬 劫後餘生 無稽之談 潰口 締造者 障礙
諺語 穿梭 提綱挈領 搜尋 肆虐 秈型
黔陽縣 矢志不移 缽 鑒於
二、填字組詞。
無 之談 細雨 世人 目 流勇退
風塵 不善言 開 大笑 冷嘲熱
洪水肆 流勇退 大相 庭 披掛上
兵不 甲 穩腳跟 志不移 面而來
夜不能 後餘生 加珍惜 奔亂跑
浩 宇宙 久不息 成名就 出 意料
冷 熱諷 夜不能 江河 下
三、解釋詞語和加點的字。
矜持: 信守:
凝重: 掩映:
矚目: 子夜:
易幟: 肆虐:
靈光: 福音:
鑒於: 迂迴:
率先: 沮喪:
苦澀: 截止:
奔赴:
風度 : 大相徑 :
志不移: 後餘生:
四、文學常識填空。
1.新聞就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和 是新聞最重要的屬性。
2.新聞的特點可以用 、 、 、 四個字來概括。
3.消息一般有 ( )、 ( )、 ( )
( )、 ( )、 ( ),六個要素,簡稱「六要素」或「六何」。
4.消息一般由 、 、 、 四個部分組成, 和 是新聞的主要的部分。
5. 是報紙的眉目,是消息內容的提要。
第三單元基礎知識練習題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殉職 熱忱 狹隘 純粹 晉察冀 佩服
鄙薄 欽佩 拈輕怕重 時髦 弄巧成拙 圩堤
斟酌 費解 以訛傳訛 循環 悲天憫人 摞碗筷
循規蹈矩 閥門 訓誡 親躬 捷徑 裨益
統籌
2、填字組詞。
麻木不 輕怕重 清清 精 求精 不關心
見 思遷 遠萬里 自私自 不足為 無 光榮
浴血 戰 弄巧成 死斗爭 得其反 不 思索
平易 人 是道 動聽 以 傳 約定 成
一勞永 不以為 不在乎 言 語 忙忙
偷懶 巧 苦用心 山 嶺 小心 錯 復雜
萬事 備,只 東風 小 大做 千頭萬
3、解釋下列詞語,並解釋加點字含義。
殉職: 熱忱:
鄙薄: 不足道:
推敲: 失意:
親躬: 捷徑:
拈輕怕重:冷冷清清: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見異思遷:弄巧成拙:適得其反:不假思索:頭頭是道:以訛傳訛:約定俗成:一勞永逸:如釋重負:無入而不自得: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悲天憫人:循規蹈矩:
4、文學常識填空。
(1)《紀念白求恩》選自 ,作者 。諾爾曼•白求恩(1889—1939),
醫生。
(2)《談語言》選自 ,作者 ,字 ,是我國著名 ,廣西博白人。
(3)《最苦與最樂》選自 ,作者 ,字 ,號 ,近代
、 。廣東新會人。
(4)《懶惰的智慧》選自 ,作者 , 國 。
5、議論文常識。
(1)把自己思考的結果寫出來,或 ,或 ,或 ,這樣的文章叫議論文。
(2)議論文有三要素: 、 、 。
(3)論點是作者要表達的 ,它是議論文的 。
(4) ,就是提出論點的理由或 ,有 和 兩種。
(5)論證方法是論據和論點之間的 ,常用的論證方法有 、 、
、 。
(6)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是 ( )— ( )— ( )。
6、默寫《紀念白求恩》中「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有益於人民的人。」
第四單元基礎知識練習題
一、 下列加點字注音。
唱喏 這廝 聒噪 把盞 恁地 間壁
渭州 綽酒作兒 著落 小種經略相公 掇拾
告稟 親眷 懦弱 盤纏 綽號 腌
揸開 酒肆 臊子 實膘 眼棱 綻裂
磬 鈸 鐃 賒欠 迸裂 消遣
正著 餛飩 帶挈 女婿 親家 啐
星宿 行事 簇擁 劈手 名諱 報帖
解元 踹 商酌 閻王 兀自 桑梓
僥幸 鄉紳 軒敞 作揖 綰 賄賂
招徠 忌諱 罕見 巾幗 忿然 噩夢
許諾 茅塞 嚴謹 應酬 尷尬 瞥
詛咒 倔強 阿諛 乳酪 豢養 發酵
哽咽 茅塞頓開 鬼使神差 泰然處之 咄咄逼人
二、 結合語境解釋詞語
齊楚閣兒 聒噪 較量 入港
恁地 間壁 著落 盤纏
腌 潑才 理會 酒肆 揸開
鈞旨 消遣 無 業火 迸出
綻 掇 咄
現世寶 相公 帶挈 體統
連聲 行事 見教 腆
同案 舍與 摸門不著 央及
劈手 踹 拙病 尖酸
權變 局不過 小心 何消
兀自 桑梓 謹具賀儀 軒敞
招徠 心有餘
賄賂 富麗堂
忌諱 不言而
應酬 首當其
巾幗 大紅燈 高高掛
惠顧 不講邏輯
噩夢 忿忿然
許諾 於懷
伯樂 塞頓開
瞥 然處之
尷尬 慷 激昂
風范 老態龍
詛咒 了如 掌
倔強 鬼 神差
阿諛 逼人
豢養 無動於
三、 填字組詞
千絲萬 無精打 面紅耳 略勝一 不經心
言碎語 對答如 不 而別 猶豫不 焦 不安
四、文學常識填空。
1、《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選自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 ,作者是 ,
(朝代) 家。其他三大古典名著是 、 、
作者分別是 、 、 。
2、《范進中舉》選自 ,作者 , 代 家,字 ,安徽全椒人。
3、《選舉風波》選自 ,作者 , 代 。上海人。
4、《山米與白鶴》選自 ,作者 , 國 。
5、本單元文章在文學體裁上講是 ,這種文學體裁的三要素是 、 、 。
第六單元基礎知識練習題
小石潭記
一、解釋加點的字詞並翻譯句子。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西 篁竹 佩環 樂
2.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 取 清 冽
3.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岩。
卷 坻 嶼 堪
4.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蒙 絡 搖 綴 披拂
5.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可 許 游 依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 澈 布 怡然
7. 爾遠逝,往來翕乎,似與游者相樂。 爾 翕乎 樂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斗 蛇
9.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其 犬牙 差互 可
10.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環合 凄 寒 悄愴 邃
11.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以 清 可 居 乃 去
12.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隸 小生
二.劃分朗讀節奏
1.從 小 丘 西 行 百 二 十 步 2.其 岸 勢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3。以 其 境 過 清,不 可 久 居 4。潭 中 魚 可 百 許 頭,皆 若 空 游 無 所 依 三.文學常識填空
1.《小石潭記》選自《 》,作者 ,字 ,祖籍山西河東郡。
人稱「 」。 代著名文學家。
2.「唐宋八大家」是指 、 、 、 、 、
、 、 、 。
記承天寺夜遊
一、解釋加點的字詞並翻譯句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解: 入: 戶: 欣然: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念: 遂: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亦: 寢: 相與: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 交橫,蓋竹柏影也。 空明: 蓋: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但: 耳:
二、 劃分朗讀節奏。
①念無與為樂者 ②相與步於中庭
③蓋竹柏影也 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三、文學常識填空。
《記承天寺夜遊》選自 ,作者是 ,他字 ,號 ,是 代
家, 之一。
第七單元基礎知識練習題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一.解釋加點的字詞並翻譯句子。
1.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發 畎畝 舉
2. 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 於 士
3. 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市
4.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故 任 於 是
5. 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苦 勞 餓 體膚 空乏 拂
6.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 動 忍 曾益
7. 人恆過,然後能改; 恆 過
8.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於 衡 作
9. 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征 發 喻
10.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入 則 法家 拂 出 敵
11.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然後:
二.劃分朗讀節奏
1. 舜 發 於 畎 畝 之 中,傅 說 舉 於 版 築 之 間
2. 故 天 將 降 大 任 於 是 人 也
3. 必 先 苦 其 心 志,勞 其 筋 骨,餓 其 體 膚,空 乏 其 身,行 拂 亂 其 所 為
4. 入 則 無 法 家 拂 士,出 則 無 敵 國 外 患 者,國 恆 亡
三.文學常識填空。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 。《孟子》是 共同撰寫的,是 的記錄。孟子,名 ,字 , (時) 、 ,
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曹劌論戰
一.解釋加點的字詞並翻譯句子。
1.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 伐 我
2.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肉食者 何 間
3.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
鄙 遠謀 乃 何以
4.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安 弗 專 以
5.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對 遍 從
6.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犧牲 加 以 信
7.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信 孚 福
8.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之 獄 雖 情
9.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忠 屬 可以 請 從
11.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 之 鼓
12.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 敗績
13.公將馳之。劌曰:「未可。」 馳 之
14.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遂 逐
15.既克,公問其故。 既 克 故
16.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 作 而 竭 故
17.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懼 伏 靡 之
二.劃分朗讀節奏。
1.一 鼓 作 氣,再 而 衰,三 而 竭。
2.吾 視 其 轍 亂,望 其 旗 靡,故 逐 之。
三.文學常識填空。
《曹劌論戰》選自《 》,《左傳》相傳是 時魯國史官
所寫。它記載了公元前722年以後的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㈦ 八年級上的語文復習提綱
請看此鏈接的內容對你或許有幫助:http://user.qzone.qq.com/1091915342/blog/1293713837
㈧ 八年級上冊期末語文復習提綱(人教的)
八年級語文(上)期末復習計劃
一、復習內容:
1、熟練掌握1——4單元重點詞語的讀音及寫法。
2、熟練背誦及默寫會25、30課、課外古詩詞、22、24、26、27重點古文。
3、文言文會重點實詞的解釋,尤其注意通假字和一詞多意現象;會一些名句的翻譯;會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回答一些重點問題。
重點古文:
《桃花源記》(陶淵明)
《陋室銘》(劉禹錫)
《愛蓮說》(周敦頤)
《三峽》(酈道元)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記承天寺夜遊》(蘇 軾)
4、現代文重點要求: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會就一些重點文段回答一些重點問題;會記敘文、說明文、小說的一些知識點和考點。
(1)新聞知識點。
(2)環境描寫的作用,人物描寫對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及人物形象性格分析;作者的感情態度。
(3)說明文重點掌握說明文的順序,說明方法及作用,語言的特點。
5、綜合性學習:
(1)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關於戰爭的名言、格言、成語、詩歌;古今著名戰役;你對戰爭的評價和看法)。
(2)讓世界充滿愛(愛的歌曲;具體情景下的口語交際,主要考語言運用能力)。
(3)說不盡的橋 (橋的成語、俗語、歇後語、詩歌、故事;名橋欣賞等)。
(4)走上辯論台 (主要考語言運用能力,比如給出正方一個觀點,問:假如你是反方,你會怎樣辯論)。
(5)蓮文化的魅力 (荷花的別稱、詩歌、風俗、用途、傳說故事等)。
(6)怎樣搜集資料(知道搜集資料的途徑方法,以及怎樣用電腦搜集資料)。
6、名著導讀,要求:
(1)熟記作者、主人公姓名。
(2)每本書至少掌握3個以上經典故事情節。
(3)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和評價。
(4)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和特色等。
名著——《朝花夕拾》《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7、作文專題指導
二、復習時間的安排:
18周一至20周二。
三、復習措施:
1、充分利用早讀時間把好基礎知識的過關,主要包括:
(1)1——4單元重點詞語的讀音及寫法。
(2)25、30課、課外古詩詞的背誦與默寫。
(3)22、24、26、27課重點古文的背誦與默寫。
2、利用好課堂上的時間,結合《課課通》上的單元測試的文段閱讀訓練,指導學生閱讀的答題方法與技巧,落實記敘文、說明文、小說的一些知識點。
3、利用閱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梳理名著的作者、主人公姓名及性格、經典故事情節、書的主要內容和特色等。
4、進行四次基礎知識與重點古文釋詞譯句的測試,每次只需15——20分鍾,及時批改與講評,督促學生牢固掌握。
5、進行一次綜合基礎知識測試,進行復習知識的查缺補漏。
6、進行三次以上的作文專題指導。。
四、復習資料:
1、《課課通》上的單元測試的文段閱讀訓練、古文練習。
2、《八年級上重點詞語》
3、《修改病句練習》
4、綜合性學習:課本P42、P89、P120、P159、P184、P210。
5、名著閱讀:課本P224、P234、P243。
6、《常用說明文知識歸納指導》
㈨ 八年級上冊,語文的復習提綱(資料)
1.詩歌:要求:會一字不錯的默寫;會一些名句的理解性默寫;會律詩、詞的知識點
2.文言文重點:要求:會重點實詞的解釋,尤其注意通假字和一詞多意現象;會一些名句的翻譯;會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回答一些重點問題
3.現代文重點:要求: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會就一些重點文段回答一些重點問題;會記敘文、說明文、小說的一些知識點和考點
五篇說明文重點掌握說明文的順序,說明方法及作用;語言的特點
4.名著導讀(要求:1、背熟作者、主人公姓名;2、每本書至少掌握3個以上經典故事情節;3、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和評價4、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和特色等)
5.
【例1】陶淵明《桃花源記》)
1.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的主要意圖是什麼?
這段景物描寫帶點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下鋪墊.
2.作者寫出桃花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3.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為什麼不寫出漁人說了什麼?桃花源人為什麼嘆惋?
漁人說起桃花源人不知而世人熟知的事,如果寫出來就顯得累贅了.桃花源人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生活而嘆惋.
4.作者在結尾寫「遂迷,不復得路」的目的是什麼?
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
5.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寄託了怎樣的社會理想?聯系當時的社會狀況進行分析.
寄託了作者對沒有壓迫剝削、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大同社會的嚮往之情.
【例2】劉禹錫《陋室銘》)
1.文章中說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惟吾德馨.
2.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
3.文章中「惟吾德馨」這句話能概括全文大意.
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句話有言外之意,試做分析.
表現了作者不受世俗羈絆,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5.文章結尾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麼含義?
結尾引用孔子的話,隱含陋室主人以「君子」自居之意,說明「陋室」不陋.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況,警策有力,引人深思.
【例3】周敦頤《愛蓮說》)
1.文中寫蓮,為什麼寫牡丹和菊?表現出作者怎樣的生活態度?
作者以花喻人,托物言志,寫牡丹和菊是為了襯托蓮之「君子」形象的高大.表現出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2.文中作者說「蓮,花之君子者也」從他對蓮的贊美看,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應鄙視那種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而應潔身自好,保持堅貞的氣節和高尚的品德.
3.「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這句話有言外之意,試做分析.
表現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態的鄙棄,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態度.
4.「晉陶淵明獨愛菊」而「予獨愛蓮」,兩人的生活態度是否完全對立,為什麼?
不,兩人都倚世獨立,不隨波逐流,只不過陶淵明是消極的隱居遁世,而作者是潔身自好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應如何理解?
這是比喻君子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但並不孤傲自詡的品格.
【例4】魏學洢《核舟記》)
1.本文的寫作意圖是:贊揚我國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2.舟子只能算陪襯人物,為什麼把他們的表情動作寫得如此細致?
雕刻品是靜止的,寫舟子的神態給人動態感覺,做到動靜結合,更好地突出了主題.
【例5】《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
1.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徵的?
政治方面是實行禪讓制,選舉賢能的人治理國家;人際關系方面是平等,博愛,融洽,各有歸屬;社會秩序方面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沒有邪惡和犯罪行為.
2. 「大同」社會和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有,政治上都是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親密融洽,和睦友好的;社會環境都是自由寬松,民主團結的.
3.大同社會的政治體制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其社會道德要求是講信修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的良好社會秩序.
【例6】酈道元《三峽》)
1.用簡潔的語句概括四段文字的大意.
第一段:總寫三峽重岩石疊嶂,雄偉峻拔的山勢 第二段:寫三峽夏天湍急的水勢
第三段:寫春冬之時三峽令人嚮往流連的風光 第四段:寫三峽秋季的凄涼景色
2.第一段中「重岩疊嶂,隱天蔽日」這八個字描繪出了什麼景色?
這八個字描繪出了三峽兩岸山峰重疊,高聳雲霄,險峻幽邃的奇景.
3.第三段中「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描繪得形神兼備,試分析好在哪裡?
以「回清」寫「素湍」的動態,以「倒影」寫「綠潭」的靜態,極言江水之清澈.
4.文章描寫江水為什麼不按四季順序寫,而是首寫夏季,將春冬二季合寫,再寫秋季?
夏季是水旺的季節,秋季是水枯的時候. 夏春冬秋的記敘順序是根據水由旺到枯的變化過程來安排的.春秋二季合寫,是因為水的狀況較接近,並不是一般性的略寫處理.
5.文章結尾引用「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這句漁歌有什麼作用?
結尾引用這句漁歌,突出表現了秋色的蕭條怪異,渲染了悲涼的氣憤,增強了三峽風光神奇的韻味,表現了旅人的哀愁.
【例7】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1.這篇短文,文辭清麗,主要描寫山水之美.
2.文中的「靜景」描繪的是: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文中的「動景」描繪的是: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3.文中對這幅清麗自然,有生有色的江南山水畫的贊美是:實是欲界之仙都.
4.文中感嘆世人追逐功名,無暇欣賞這奇麗山水,從而曲折地表現了作者的清高的句子是: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5.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例8】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1.文章可分為三部分,劃分層次並寫出層意.
第一層:敘述月夜至承天寺與友人散步.第二層:寫月下承天寺中的景物.
第三層:抒發自己微妙而復雜的感情.
2.「尋張懷民」一句中將「尋」改為「訪」好不好?為什麼?
不好.「尋」有一種急於找到失物的緊迫感,這就確切地寫出了作者渴望與知心好友共同賞月的急切心情.
3.這篇文章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文章蘊含著作者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閑.
4.請賞析「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一句話.
這是本文的點睛之筆,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這種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流露出自我排遣的微妙復雜的情感.寥寥數語,含蓄深沉,精美傳神.
5.根據文章內容,說說「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閑人」的含義.
「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並非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首先, 「閑人」指像作者和張懷民那樣具有閑情雅緻的人.其次, 「閑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例9】 周密《觀潮》)
1.文章第一段為「漲潮圖」,第二,三,四段分別是「水戰圖」,「弄潮圖」和「觀潮圖」.
2.第一段描寫漲潮的順序是什麼?
第一段描寫漲潮的順序是由遠到近,由弱到強.
3.文中寫觀潮人數之多有什麼作用?
寫觀潮人數之多是為了從側面襯托出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4.作者在第三段寫弄潮兒,是抓住「善」這個字來寫.
5.請用簡潔的語言談談本文的寫景特色.
本文寫景的特色:抓住特徵,從形,色,聲.勢四方面具體描繪,動靜結合,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還運用了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十分形象生動.
【例10】(張岱《湖心亭看雪》)
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絕」字用得好嗎?為什麼?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這句話為下文寫有人冒寒看雪作鋪墊. 「絕」字用得
好,寫出了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寒意.
2.「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中連用三個「與」字有什麼作用?
三個「與」字生動地寫出了天空,雲層,山巒,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
3.這篇文章在寫作上有什麼特點?
第二段主要敘述湖中奇遇,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結合第一,第二段來看,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是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
4.文章開頭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後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粒」,況且文章末尾舟子還出現了,這里是不是矛盾?
這里並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而為之.在作者看來,芸芸眾生不可為伍,比如舟子,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5.「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句話運用了怎樣的描寫方法?這樣寫好在哪裡?
這句話運用了白描的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頗有韻味.「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話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詞彙積累
綏靖 陰遏 銳不可當 編算 瘧子 寒噤 仄歪 張皇失措 箱篋 盪然無存 肅穆 荒謬 絮說
辟頭 惶急 瘡疤 詰問 渴慕 疏懶 霹靂 孤孀 狼藉 簌簌 慘淡 勾留 蹣跚 頹唐 觸目傷懷
情郁於中 瑣屑 交卸 典質 賦閑 頹唐 瑣屑 情郁於中 觸目傷懷 凹凼 尷尬 煩躁 塌敗
滯笨 惶恐 荒僻 取締 骷髏 愧怍 闖碼頭 剋扣 接濟 唏噓 噩耗 呵斥 焦灼 伎倆 顛沛
弔唁 文縐縐 窮愁潦倒 風塵苦旅 雞零狗碎 連聲喏喏 勻稱 惟妙惟肖 巧妙絕倫 推崇
駐足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軒榭 嶙峋 丘壑 鏤空 薔薇 重巒疊障 額枋 藻井 殿試 金鑾殿
傖俗 納涼 帷幕 緩沖 萌發 次第 翩然 孕育 銷聲匿跡 衰草連天 風雪載途 周而復始
草長鶯飛 繁衍 胚胎 蟾蜍 脊椎 相安無事 遺骸 褶皺 劫難 緻密 追溯 天衣無縫 失衡
藩籬 監控 歸咎 在動難逃 五彩斑斕 嘯聚山林 束手無策 物競天擇 無動於衷 幻覺
吟詠 綺麗 殷紅 日薄西山 氣息奄奄
一 新聞兩則 毛澤東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導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餘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渡江區域。(從中可以看出人民解放軍的兵力,戰況,戰線。)
註解:1、選自1981年7月9 日《人民日報》(原載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報》 2、不含:不包括 3、銳不可當:鋒利無比,不可抵擋 4、業已:已經
標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導語:在人民解放軍偉大的勝利的攻勢下,南陽守敵王凌雲於四日下午棄城南逃,我軍當即佔領南陽。
註解:1、選自1948年11月9日《東北日報》 2、綏靖(sui jing):安撫,平定 3、聿:yu 4、閿(wen)鄉:河南省舊縣名,1954年並入靈寶縣。
研討:閱讀新聞,要注意他的六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閱讀新聞,還要注意他的結構的五個部分:即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導語是新聞開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它扼要地揭示了新聞的核心內容;主體是新聞的軀干,它用充實的事實表現了主題,是對導語的進一步擴展和闡釋;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背景和結語有時暗含在主體中。
一 時間:1949年4月20日—1949年4月22日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原因:解放全中國
經過:三路大軍渡江情況
結果:順利渡過長江
二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人物:中原我軍
原因:我軍勝利的攻勢下
經過:我軍擊敗蔣軍,建立了七個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
結果:敵人節節敗退,我軍幾乎解放全河南
分層:1、歷史上的南陽
2、回顧一年多的戰況的變化
3、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放軍的偉大勝利
4、預言王凌雲的黑暗前途
這是第一課的,而且很詳細。如果你要簡潔一點的,可以自己提煉一下。由於字數太多,無法全部寫在這里。對不起。
這是提綱的網址(就是一個貼吧) http://tieba..com/f?kz=66582743
還有一些:資源列表八年級上冊語文綜合性
http://www.yxyww.com/downlist/s_85_1.html
八年級上復習提綱
http://post..com/f?kz=66582743
八年級第一學期語文期中考試復習(學生用)提綱
http://www.msxunyang.pte.sh.cn/jspd/yuwenwangzhan/shijuan/%B0%CB%C4%EA%BC%B6%B5%DA%D2%BB%D1%A7%C6%DA%D3%EF%CE%C4%C6%DA%D6%D0%BF%BC%CA%D4%B8%B4%CF%B0%A3%A8%D1%A7%C9%FA%D3%C3%A3%A9%CC%E1%B8%D9.htm
www.bnup.com.cn
http://www.chinese123.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