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公開課
⑴ 語文公開課開場白
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有幸來到這個美麗的學校,與你們這些可愛的學生交流,我感到十分高興。教學相長,教書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下面,先讓我自我介紹吧。
我姓李,李白的「李」;名叫乙隆,甲乙的「乙」,生意興隆的「隆」。
我的普通話說得不是很好吧。我偶爾會被一些學校請去做關於文學方面的演講,如果在座學生都是汕頭人,我就用我們潮汕話講。我用潮汕話演講,自我感覺會比較好;用普通話講,就得打折扣了。我還跟他們打趣,我故意用潮汕話問,聽不懂潮汕話的請舉手,就像問沒有來的人請舉手一樣,當然沒有人舉手了。接著我就說,既然大家都聽得懂潮汕話,我就講潮汕話吧。有學生說,老師,請用普通話。我說,我不是普通人,不講普通話。這當然是開玩笑了。同學們,我說「我不是普通人,不講普通話」,這句話有毛病嗎?要回答問題的請舉手。
這句話的毛病就在,兩個「普通」,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一個是形容詞,是平凡的意思;後一個和「話」連起來是一個專用名詞,是以北方話為基礎的現代漢語的標准語。你看,語文無處不在,一句玩笑話,也包含著許多語文知識。
除了普通話說得不夠好之外,作為一個老師,我還有一個不足,就是字也寫得不夠漂亮。同學們,把普通話說好,把字寫好,這是表層的素質,就像你的衣著外貌,不是最重要,但往往很重要。你將來走上社會去應聘求職的時候,你的內才好多人一下子看不出來,有些人往往會因為你的普通話講得不好而把你拒之門外,不給你展示才華的機會。按現在招考老師的條件,我們的大作家魯迅,就會在第一關被淘汰掉。所以話說回來,如果以後你不是去應聘的,而是招聘的,你不妨寬容一點,給對方一個充分展示的機會,就像你們這個學校,給我站在這里的機會。
丑話說在前面了,接下來,該自我表揚一下了。作為一個老師,我有什麼優勢呢?
第一,我高中只讀了一學期就輟學了,如果現在能算是個人才的話,那也許可以說,我是自學成才的。我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看書學習,是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深以為然。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好多知識都來自自學,來自對書報刊的興趣。作為老師,我一直注重對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自學能力的培養。
第二,我看過很多書,知識比較豐富。我寫過好多文章,什麼體裁都寫過,雖然還成不了著名大作家,但也確實積累了一定的寫作經驗吧。這些,都有利於我教好語文這個科目。我還很喜歡歷史,也可以教歷史。
第三、這一點可能是好多人忽略而我卻一直很重視的,就是我具有濃厚的人文情懷。我一直推崇這樣的定義:所謂語文,就是語言和人文。
什麼是語言?要回答問題的請舉手。
語言,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嘴巴上說的或者用筆寫出來的、用鍵盤打出來的、印在紙上的那些話,就是口語和書面語。
那麼,什麼是人文呢?可能有好多學者給了它好多不同的定義。在我這里,所謂人文,就是,愛,就一個字。語文教育,在我這里,也是「愛的教育」。愛一個美女,愛一個帥哥,愛自己的父母親友,很簡單;愛一個有權有勢的成功人士,也不難。我說的人文情懷,是博愛,愛人類,對社會底層那些艱難謀生的人們充滿關愛之情,愛哺育人類的大自然,愛人類的朋友其他動物。
下面,請讓我用自己的一篇被編進不少中學生課外讀物的與愛有關的文章,作為這節課的教材吧。這篇文章所寫的時代在1976年之前。那時候農村很窮,農民被制度鎖定在土地上,而土地又不多。大家在生產隊集體勞動,效率非常低。19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農民們才可以進城打工賺錢。但由於中國農村剩餘勞力太多,農民工的工資很低。農民,現在依然是一個窮困的階層。以前,他們通過交公糧支援城市的建設;現在,他們以自己的吃苦耐勞,支撐著中國的經濟增長,托起城市的繁榮。
⑵ 如何上好語文公開課
只要把這篇課文讀熟,教輔資料仔細看一下就行了。。。
⑶ 一年級語文適合上公開課嗎
語文公開課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為了展示語文教學過程的細化的一種教學示範課,它比之平時的語文課課堂教學要求的更嚴謹,更細膩,更充分的多,因此,其課堂內容的廣度及深度應是提前預測和設計時要注意的。結合多連的教學實際,筆者拙筆成文,談一點上好語文公開課的體會,共商榷。
一、 開場的震撼力
文章的開頭重要,一節公開課的開頭更重要,如何把握住課堂教學的開場是備課時應著重把握的一環,且從多種課堂開場方式中,摘幾種來看:
1、主問題設置式
主問題是語文教學活動中一篇文章的整體構件,它是語文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支撐作用的問題,它「一問能抵許多問」,運用的好,能有效的避免課堂上的繁復的碎問碎答的教學過程。因此,課堂開場主問題的設置就成了上好一節課的關鍵。一個好的主問題既可拓展教者的思路,也可領起學生學的主動性。主問題的恰當設置可以直接將學生帶入到很好的「思」的氛圍之中,對整節課有較強的開場震撼。
2、故事情景引入式
這種方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用的較多,利用小故事渲染氣氛,間接的穿插本節課的有關內容,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有一種「未見其形先聞其聲」的效果,能對一節課中學生的思維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3、談話式引入:
談話式引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較好把握,這種方式能使教者和學生很好的融為一體,充分體現教學的雙邊關系,通過談話、讓學生感受到課堂氣氛的親切和自然,同時,通過談話,也能使學生很快的進入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之中。
4、預測式:
預測式是指教者首先打埋伏,讓學生先不看課文,而去猜想課文內容,並說出所猜想到的東西。藉助預測可使課堂教學開場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最佳狀態,帶著好奇,學生思考的節律拉緊;帶著新奇,學生的思維在無聲中盪起,給人一種較完美的冥想空間。
二、中間的整合力
語文課堂教學的內蘊如何,關鍵之處還在於課堂中間環節的整合力,它既包括教者與學生之間交流的整合;也包括學生與課堂教學內容本身的整合;還包括教者、學生、質疑、釋疑的整合,同時,也還有教學內容與課堂時間分配的整合,與媒體應用的整合等多個角度、多個側面。可見,教者在備課過程中對課堂教學中間環節的整合力的思考,尤為重要。 例如:在教授《看雲識天氣》一文時,就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表演天賦,各自扮演不同的雲,然後做自我介紹,這樣,就將課文的文字形象化了,學生從中受益匪淺,在講授詩歌時,讓學生從詩中領悟圖畫的美,可以放手讓學生以「美在……」的短語開頭做旁批,此時的學生是思緒放飛的學生,此時的學生也就成了有話可說、有內容可想的學生了,課堂活動的中間環節也自然的展示了出來。當然,還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加強整合力。如:畫圖式、討論式、猜想式、運動式、質疑式、剖解式等多種方式。
三、結尾的迴旋力
寫文章要求結尾給人留有回味的餘地,上語文課結尾也應給學生一種回味的空間。在這里,且稱之迴旋力,語文課堂教學結尾的迴旋力關繫到一節課給學生的影響的深度,語文課堂教學的結尾方式多種多樣,如:拓展式、回顧式、練筆式、探討式、研析式等。
拓展式能以課文為藍本讓學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展開思維的翅膀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思考,這對於課堂上現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是有很大幫助的,能很自然的在課堂結尾激起迴旋得浪花。
回顧式是指課堂教學內容完結之時所作的總結,領著學生一起回顧課文內容,一起填補課中印象不牢的空白。這種方式在現行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較廣。
練筆式是指從課堂教學活動中析出較為精闢的內容,要麼讓學生模擬成片段,要麼讓學生體會其寫法,要麼讓學生明其要義並歸納成片段,這種方式可以較好的定格語文課堂教學內容,也更全面的將課堂教學內容運用於實際。
探討式、研析式也是結尾迴旋力的最好表現方式,這里不多作介紹。
總之,上好語文公開課應緊扣以上三方面來考慮,加大45分鍾的力度,向課堂45分鍾要質量,使學生真正在45分鍾內獲益。
⑷ 怎樣上好語文公開課
◆ 李文洋 河北省邢台第八中學 054000 語文公開課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為了展示語文教學過程的細化的一種教學示範課,它比之平時的語文課課堂教學要求得更嚴謹、更細膩、更充分,因此,其課堂內容的廣度及深度應是提前預測和設計時要注意的。目前的語文公開課,大多有課件華麗、活動繁多、形式新穎、課堂容量大等多方面的閃光點,讓師生獲益匪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公開課中也有不足的地方。筆者通過對大量公開課的研究及總結自身上公開課的經驗,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公開課的質量: 一、注重平時積累,著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很多教師在公開課上揮灑自如、得心應手,根本上就來源於他們比較高的綜合素質。首先要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教師要學會設計教案,注意三維目標的編寫,注重教案的高效性,平時教學中要注意反思,不斷提升教學基本功。其次要有豐富的人文底蘊,具有較高的語文素養。教師對人類的各個層面都要有所涉獵,形成自己對生命、對生活、對歷史、對社會的獨特理解和感悟。再次還要有積極的心態。有很多教師日常教學水平很高,但一遇公開課就手忙腳亂,這就是心理問題。教師一定要有積極的心態,把公開課定位在「課」而非「公開」上,要在「課」上做文章。最後要有良好的溝通藝術,這直接決定著這節課的成敗。教與學的過程本身就是個溝通中的互相作用,課前的溝通(包括大家的互相認識——不在自己班)、開課中的溝通(最重要)、課後的溝通等都需要教師注意。此外,溝通中教師要講究藝術,「溝通從心開始」,要注意言簡意賅、貼近學生。教師的語言也依個人風格,可以侃侃而談,可以幽默風趣,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設計簡潔美觀的板書,注重要點的識記與書寫的示範 在公開課上。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採用多媒體授課,所有的內容都通過電腦展示,這對於提高課堂容量具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多姿多彩的多媒體課件也確實給學生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課件里的內容,最終會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而從屏幕上消失,往往不能給學生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不管多媒體演示多麼漂亮、直觀,它似乎缺少了板書的靈氣與便捷。因此,我們在教學時,還是要注重教師自身的示範作用,該板書時要板書,切不可完全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取代板書。好的板書就像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勾畫出本節課內容的結構體系和知識要點,使新知識的教學成為學生上課時的注意中心。 三、設置簡潔精練的思考題,重視層級思維的訓練 《論語》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突出了思考的重要性。但是,在公開課上,如果教師設計的問答題、討論題太多,文字不簡練,不僅會給學生造成視覺疲勞,而且還會給學生帶來過大的學習壓力。有的公開課上,教師把問題一個緊接著一個地拋給學生,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有的甚至提問後沒有給學生合作、探究的時間,就乾脆直接地拋答案給學生,忽略了課堂上對學生層級思維的訓練。須知,中學語文教材處理的三個層級的第一個層級,就是思維訓練的智力層級。這個層級要求學生必須成為閱讀的主體,教師只能引導和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自己讀懂教材,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替學生讀懂教材。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什麼都講到了,沒有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而是被動地接收,就等於什麼也沒講,因為學生的思維是空白的。要切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在思維訓練的層級上狠下工夫。教師應把思維訓練作為教學的重點,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課堂上設計的思考題要有思維的梯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題目的文字宜簡潔,題目不宜太多,讓學生有自己的思維空間,使學生養成閱讀的悟性,形成思考鑽研的良好習慣。 四、採用有文採的言語,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 在公開課上,學生能說會道,語言富有文采、哲理,往往折射出原班教師的語言功底和平常對學生說話訓練的積累鋪墊及時、到位;相反,如果學生在回答一些主觀感悟題的時候,語句成分殘缺不全,或語言蒼白、缺少文采,至少也說明教師給學生的語言積累鋪墊少且滯後。因此,平時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作文好詞、好句、好段的積累時,可以結合即將要上的課文內容或即將要寫的作文進行,也可以增加課外文質兼美的文章給學生閱讀。 例如,上課內容如果涉及要熱心關注社會的弱勢群體的(例如八年級的《老王》、七年級的《貓》等)、要奉獻愛心的,就可以提前一周或幾天,引導學生摘抄這方面的名言(包括古詩詞)、歌詞等;或者在開課導入時直接用相關的名言(包括古詩詞)、歌曲導入,都可以為學生「說得漂亮」、「寫得生動(或深刻)」做好語言的累積鋪墊。還可以在上這些課前引入同樣話題的課外文章《一個嬰兒的擁抱》、《真正的慷慨》(選自《青年文摘》)等,讓學生閱讀,引導學生「擇其善者而從之」,從思想修養方面得到熏陶,從選材、布局、文采等寫作方面得到借鑒。
⑸ 如何上好一堂語文公開課呢
說實話,公開課就是畫架子,至於效果一般是不考慮的。所以要盡量上出愉悅的回效果。
一,你答上課要有激情,同時要把激情感染給學生。
二,老師要精心設置問題,要注意:問題要好思考和回答,讓學生有話說,如果能讓學生回答出笑聲那效果就達到公開課的效果了。
三,教學過程的時間要把握好,銜接要自如,課題要連貫,不脫節。特別提醒的是,最後結束時間要把握好,這樣就讓人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了。
祝你上出精彩的公開課!
⑹ 怎樣上好高中語文公開課
要想上好語文公開課,得看你在一個什麽教風的學校。一般來說,依據新教學大綱,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與探究的能力,課堂上注重設計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集思廣益,教師做引導,牽引學生的思路。當然,必備的你都知道,目標要明確,整堂課要圍繞它展開。激情導入,整體感知,集中分析,隨著一個個問題的集中解決,教師把最重要的思路板書在黑板上,板書一定醒目,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總之,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得活躍。師生配合好。
⑺ 語文公開課怎麼上
語文公開課的話,上不也是和平時一樣的上嗎?只不過上的是公開課而已
⑻ 如何評價一堂語文公開課
一、課堂上,適當地等待是一種美。
新課標指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與空間,不能以教師的描述性語言代替學生的思考,當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拋出後,教師不要急於讓學生回答,因為學生對文本情感的體驗有一個過程,即從接觸文本到情感的輸出,是需要經過自己的思考,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以及以往的經驗等加工分析,最後才會形成相對完整的情感體驗。如,在吳**老師《與象共舞》一課中,當老師問出這樣一個問題:在泰國,人和象有沒有距離?學生在沒有充分研讀文本,在沒有真正走進字里行間去體會的前提下,教師急於給出了答案,並且過渡到下一個環節,讓學生在「人」字邊上寫「象」字,其實,這個環節設計的很好,只可惜上一環節沒有落到實處,這個環節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從教育目標達成性的角度來說,學生情感體驗沒有很好達成。課堂上,教師適當地等待,或許學生會給你一個驚喜。
二、課堂上,好的.學習方法是一種美。
新課標指出:在學習過程中,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所以,在閱讀課的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關鍵句,通過對它們的體會來達到對整篇課文情感的理解、感悟,這就是所謂的「聚焦」教學。它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既感受得深,又能提高課堂效率。怎麼抓課堂的重點,突破難點,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在方**老師《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中,對於居里夫人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以聚焦到「可能」一詞,從成功和不成功兩方面創設情境體驗,相信學生的感悟會更深,對於後文的學習也就水到渠成了。另外,對於閱讀課的教學,切忌泛泛而談,泛泛而讀,切忌面面俱到,沒有取捨這樣既達不到教學目的,學生學到最後感覺這課不上,我也能懂。
三、課堂中,科學的板書設計是一種美。
語文板書是輔助性地完成語文課堂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之一。板書能點睛指要,給人以聯想;形式多樣,給人以豐富感;結構新穎,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不僅僅在公開課上,對於板書設計要精心,在平時的課堂上,也要對板書設計下一番功夫。在張**老師《媽媽的賬單》一課,板書設計是母愛、無私、無價。個人認為內容單調了點,形式上也不夠新穎,學生看後可能留下的印象不是很深刻,如果在初讀課文後,順勢在黑板板書故事的主要人物小彼得(寫左邊) 媽媽(寫右邊),緊接著根據賬單內容,在小彼得下面寫60芬尼 在媽媽下面寫0芬尼,然後根據學生的理解感悟相機在0芬妮下寫上無私、無價。最後在升華課題時,畫一個紅色的大愛心,這樣的板書設計,在視覺效果上和板書內容上是否會更完美些呢?
也許正如吳**老師的發的說說那樣,教學,是一場漫長的修行。對於年輕的我們來說,要學的還有很多,只有不斷地總結自己教學的得失,積極汲取他人優秀的做法,加之理論上的指導,我想,終有一天,會修成正果
⑼ 如何點評小學語文公開課
公開課的核心價值
葉瀾教授在回答什麼樣的課是一堂好課時,概括了五個實:一是有意義的課,即扎實的課學生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產生了積極的情感體驗,並激發了進一步學習的強烈需求.二是有效率的課,即充實的課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有收獲.三是有生成性的課,即豐實的課課堂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而是有所生成.四是常態下的課,即平實的課課堂真實無偽,不事表演.五是有待完善的課,即真實的課課堂有缺憾,值得反思,需要去重建.
這無疑是一個權威性的意見,但它只是一個籠統的定義,我們還是無法依此有效判斷出一堂好課.我以為它最大的問題是混同了兩個基本概念:日常課與公開課.我們在談論好課時往往忽視了這一點.譬如評價一堂日常課,我們要有整體觀念,須知任何一堂課都是整個教學體系中的一部分,只有放在這個體系中來評價,才可能得出恰當的結論,單獨來評有一葉障目之嫌一堂五實不全的日常課未必就不是一堂好課.與日常課相比,公開課則可能更多地脫離了教學體系,轉而強調個體的研
究性.它包括三個基本內容:一是示範性,公開的目的在於提升自己,啟發別人,沒有示範性,太過家常,開它何用?二是可推廣性,一堂好的公開課要既能啟人智慧,又易於模仿學習,以便最大程度地發揮公開的價值.那些天才流麗、劍走偏鋒、個性特出、令人嘆為觀止的課,其意義在於展示,而不在於推廣,因此並非最好的公開課!三是創新性,即這堂課閃耀著教師的獨特發見與獨特個性,絕少雷同,不做陳腔,而不是中規中矩,步步為營,散發著陳陳相因的迂腐氣息.因此,我們認為公開課的核心價值在於其研究性.
公開課的評價內容
一、教學理念.評價其是否深入把握課改的精髓,如是不是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是不是堅持整體感悟與品詞析句相結合,是不是堅持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結合,等等.這是幫助教師深入理解課改理念,把握教學方向的重要步驟,因此需要開宗明義,含糊不得.二、教學行為.評價其是否體現了精到、有效、激勵、互動的教學原則,如教學目標是否有效達成,教材處理是否合理,課堂組織是否到位,教學智慧是否具備,教學表述是否精到,資源運用是否得當,激發動機是否積極,師生互動是否有效,等等.這是幫助教師反觀自我,反思課堂教學行為的核心步驟,因此需要用心准備,精心評講.
三、教學特色.評價其是否具有鮮明的教學特點,有則長之,無則勉之,如教材處置的精到或高妙,課堂組織的清晰或從容,課堂生成的激發或處理,教師情感的深蘊或激揚,教學語言的簡凈或幽默,問題設計的准確或精妙,等等.這是幫助教師認清自我、形成風格的關鍵步驟,因此需要准確判別,言之有據.鳳凰衛視老總劉長樂在總結魯豫魯豫有約的主持風格時,言簡意賅地概括了三個特點:第一個是准確的提問;第二個是及時真摯的感嘆;第三個就是她溫和的聆聽.我想這樣的評價風格是需要我們悉心學習的.
公開課的評價目的與原則
公開課的評價目的不是甄別課堂教學之優劣,更不是評價教師水平之高低,而是期待藉助這個評價意見,使上課者與聽課者都能夠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先進、教學行為是否得當、教學風格是否鮮
明,從而在行為上加以跟進,優化教學管理,改進教學行為,要實現公開課價值的最大化,必須得堅持如下四項基本原則:
一、激勵性原則.公開課教學的目的是改進和增值,因此其評價必須堅持以激勵為主的原則,即以敦厚的心態、欣賞的眼光,積極地發現公開課教學中的亮點.切不可動輒就擺出一副競相指摘、群起而攻之的態度,彷彿不批不足以顯示其能耐似的;或者言不由衷,口中諾諾,面帶不屑,心中實大不以為然.如此行為,不但會嚴重遮蔽聽課者欣賞的眼光,而且會極大挫傷上課者改進的信心.因此我們認為激勵性原則是公開課評價中一個最基本的原則,要堅持把它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慮.
二、簡明性原則.公開課教學的目的是改進和增值,因此我們還得堅持一清如水的評價原則,即以明確的態度、簡潔的語言,真實地反映公開課教學中的成敗得失.也就是說我們提供給上課教師的評價信息必須是真實的、簡潔的、精粹的,以免使其跌入信息海中,滿頭霧水,無所適從.切不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態度曖昧,發言玄遠,以言語之至偽來對付實踐之至誠,讓人難以接受;或者言語拖沓,不習慣於提綱挈領,而擅長於雲蒸霞蔚,一不小心就作滔滔大論,洋洋灑灑,揮灑開去,讓人無從把握.這樣的評價方式必然不利於公開課教師依據評價意見來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如此以言廢行之舉,豈不令人痛心?
三、具體性原則.公開課教學的目的是改進和增值,因此我們既要簡明有序,又要具體指導,即以負責的態度、得體的語言,抓住核心問題對上課教師進行具體指導,切不可囫圇吞棗、大而化之,讓人摸不著頭腦.譬如教學理念是否深入把握了課改的精髓,教學行為是否體現了精到、有效、激勵、互動的教學原則,教學特色是否鮮明,某一個教學環節是精彩可嘉還是值得商榷等等,其中既要有精要的評價,又要有務實的點撥.這樣,對上課者和聽課者才真正具有指導意義,他們才能據此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而加以改進.
四、探討性原則.公開課教學的目的是改進和增值,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少作結論、多作探討的評價原則,即以開明的態度、溫和的口吻,扎實地研究公開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而不要輕易地就把一個人或一堂課說死.我們在上文中講過,公開課的核心價值是研究性(示範性、可推廣性、創新性),因此評價方式也必須具有研究性.對於公開課中出現的問題,我們不要輕下斷言,要以開明的態度加以保護、務實的精神加以研究、溫和的口吻加以探討.如果一堂公開課稍越雷池半步,我們就當頭棒喝,一棍子打死,這也不行那也不許,那麼以後誰還敢再邁出這可探討的半步呢?誰能斷言這半步一定是謬誤的或創新的?況且沒有謬誤半步,又哪裡有創新的一步呢?探討性原則就是要保護教師的教學個性和那越過雷池的半步.因此,我們認為探討性原則是公開課評價原則中最核心的一個原則,不但要堅持,而且要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