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數學區規則
❶ 學前班數學區角意義及目的
學前班數學區的目的是為了寓教於樂,讓處在數字敏感期的孩子,對枯燥的數學感興趣,讓孩子在玩中學。
1、生活化,越貼近孩子生活,孩子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學完成質量也越高。
2、簡單化,幼兒園的孩子由於年齡限制,對很多事物的理解還局限在具象化階段,越簡單具體孩子越容易理解學習。
3、趣味化,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引導把握孩子的學習方向,盡量讓游戲有趣巧妙,調動孩子積極性和主動性。
4、可操作性,游戲盡量充分利用生活中實物、玩具等,隱含著豐富數學概念和屬性,引導孩子通過主動觀察、探索,發現數學解決數學問題。
何秋光學前數學,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感興趣的主題和游戲,從具體到抽象,真正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讓每個孩子都愛數學!
❷ 幼兒園數學區目標
認知目標
小班
1、學習按物體的一個特徵分類
2、學習按物體量(大小、長短)的差異進行5以內的排序
3、認識「1」和「許多」,並能正確區分
4、學慣用一一對應方法比較兩物體的數量,感知「多」「少」和「一樣多」
5、學習手口一致的點數5以內的實物,並能說出總數
6、按數(5以內)取物
7、認識圓形、正方形、三角形,並能說出其名稱
8、以自身為中心區分上下
9、認識早晨、晚上、白天、黑夜,並學會基本的運用
中班
1、認識10以內數字,理解數字的含義,會用數字表示物體的數量,學習順數和倒數
2、學習不受物體空間排列形式和物體大小等外部特徵的干擾,正確判斷10以內數量,即學習數量守恆
3、認識10以內自然數列中相鄰兩數的等差關系
4、認識長方形、梯形和橢圓形
5、學習按粗細、高矮的差異進行6以內的物體的正逆排序
6、正確點數10以內物體
7、按物體某一特徵分類
8、按物體的數量分類
9、學會比較粗細、厚薄、輕重等量的差異
10、學習不受圖形大小、顏色和擺放位置的影響,正確辨認和命名圖形,即學習圖形守恆
11、初步理解平面圖形的簡單關系
12、學習以自身為中心區分前後
13、學習以客體為中心區分前後
14、學習向上、下、前、後等指定方向運動
15、認識並學會運用「今天、明天、昨天」等時間概念
16、理解「=」和「≠」等符號
大班
1、學習10以內序數、單數、雙數、相鄰數等概念
2、學習10以內數的組成與分解,理解其包含、互換、互補關系
3、學習10以內加減計算,並體驗加減互逆關系
4、理解「+」「-」「<」「>」「→」等符號的意義
5、認識正方體、長方體、球體、圓柱體,學習區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
6、學習按兩個以上特徵將物體分類
7、按物體量的差異和數量的不同進行10以內正逆排序,初步了解序列排的傳遞性、雙重性和可逆性
8、學習等分實物或圖形
9、學習自然測量
10、學習以自身為中心和以客體為中心區分左右,會向右、向左方向運動
11、學習認識時鍾,學會看整點、半點,學習看日歷,知道一星期中每天的名稱和順序
12、學習在教師的幫助下歸納數學經驗
情感與態度
小班
1、在數學活動中大膽回答問題
2、產生對數學幼兒的興趣以及操作數學活動材料的興趣
中班
1、在數學活動中能安靜地傾聽教師和同伴的講話
2、在日常生活中喜歡選擇數學活動
3、主動、專注地進行數學操作活動
大班
1、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問題的討論
2、在數學活動中能安靜地蜻蜓教師和同伴的講話
3、在日常生活中喜歡選擇數學活動
4、學習與同伴友好地進行數學游戲,採取輪流,適當等待,協調等方法協調與同伴的關系
操作技能目標
小班
1、聽懂教師的要求,學習按游戲規則活動
2、學慣用語言講述同伴活動的過程和結果
3、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習按要求拿取、擺放和操作活動材料
中班
1、學習聽清楚教師的要求,按要求進行活動並檢查自己的活動結果
2、學習講述自己的操作活動過程和結果
3、基本學會數學操作活動技能
大班
1、傾聽清楚操作活動的規則,按規則進行活動並檢查活動的過程和結果
2、能清楚的講述操作活動的過程和結果
3、學習有條理地擺放、整理活動材料
❸ 幼兒園數學區是幹嘛的
神馬東東???
❹ 幼兒園如何創設數學區
幼兒園就不需要搞得這么麻煩了,小孩子還是讓他們玩玩,創建他們的發散思維比較好。
❺ 幼兒園數學區域指導策略是什麼意思
現實生活是學前兒童數學概念形成的源泉
數學既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是對現實生活的抽象。現實生活是數學的來源。對於兒童來說,現實生活更是他們形成數學概念的源泉。現實生活對於兒童形成數學概念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現實生活為兒童積累了豐富的數學經驗
兒童在數學概念形成的過程中所依賴的具體經驗越豐富,他們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有概括性。因此,豐富多樣的數學經驗,能幫助兒童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的抽象意義。
在兒童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和數學有關。例如,兒童都想玩拼圖玩具,他們在選擇玩具時就會考慮,一共有幾個拼圖玩具,有多少小朋友想玩,是玩具比人多,還是人比玩具多,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如願以償。這是幼兒就會自發的進行多少比較。再如兩個兒童在分食品時,他們會自覺地考慮如何平分。
這些實際上正是一種隱含的數學學習活動。類似的事情,在兒童的生活中會經常發生。兒童常常在不自覺之中,就積累了豐富的數學經驗。而這些經驗又為兒童學習數學知識提供了廣泛的基礎。
(二)現實生活幫助兒童理解抽象的數學概論
數學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不藉助於具體的事物,兒童就很難理解。現實生活為兒童提供了通向抽象概念的橋梁。舉例來說,有些兒童不能理解加減運算的抽象意義,而實際上他們可能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加減運算解決問題,只不過沒有把這種「生活中的數學」和「學校里的數學『聯系起來。如果教師不是」從概念到概念「地教育兒童,而是聯系兒童的實際生活,藉助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就完全能夠使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建立在兒童熟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如讓兒童在游戲角中做商店買賣的游戲,甚至請家長帶兒童到商店去購物,給兒童自己計算錢物的機會,可以使兒童認識到抽象的加減運算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同時也幫助兒童理解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
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主動建構數學概念
數學知識是一種邏輯知識。這種知識不是通過簡單的「教」傳遞給兒童的,而是通過兒童自己的活動主動建構起來的。正如兒童的邏輯思維要通過兒童對自己的動作加以協調、反省和內化而獲得一樣,數學知識也是來源於兒童自己的活動: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協調自己的動作,同時也努力在頭腦中協調它們的關系。這些關系最終建構成兒童頭腦中的數學概念。
兒童建構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兒童發展思維能力的過程。兒童在對具體的事物進行抽象的同時,也鍛煉了抽象的能力。如果教師過於注重讓兒童獲得某種結果,而「教」給兒童很多知識,或者希望兒童能「記住」什麼數學知識,實際上就剝奪了他們自己主動獲得發展的機會。事實上,無論是數學知識,還是思維能力,都不可能通過單方面的「教」得到發展,而必須依賴兒童自己的活動,也就是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才能獲得。
兒童的活動過程就是和環境之間的主動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它既包括和物(學習材料)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和人(教師、同伴等)的相互作用;既包括外在的擺弄、操作學習資料的過程,也包括內在的思考和反思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兒童不斷吸收、同化新的經驗,同時不斷改變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完成新知識的建構過程。
教師「教」的作用,其實並不是在於給兒童一個結果,而在於為他們提供學習的環境:和材料相互作用的環境、和人相互作用的環境。當然,教師自己也是環境的一部分,也可以和兒童交往,但必須是在兒童的水平上和他們進行平等的相互作用。也只有在這樣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兒童才能獲得主動的發展。
教學是促進兒童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強調讓兒童自己建構數學概念的同時,也不應該忽視教學的作用。學前教學對於兒童數學概念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是促進兒童發展的重要因素。
❻ 幼兒園數學教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首先我們要知道幼稚園的小朋友們希望你是他們的朋友,是他們的大姐姐,所以幼稚園的數學教育要盡量生動有趣些,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盡量使每個小朋友都熱愛數學,享受數學。這樣給他們以後上小學,上初中的數理化一系列的科目也能奠定很好的基礎。 ①以基礎知識為主:能讓小朋友正確認識數字,讀出發音,並且能進行簡單的加減法運算 ②拓展生活中的數學:告訴小朋友們生活中也有數學(例:買菜時的價錢,逛商場時要付的費用) ③提高積極性:上完新課之後可以進行搶答,答對或者很活躍的小朋友可以得到小餅干什麼的 ④就是請你採納我的回答吧(*^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