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學習能力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數學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數學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參與精神,倡導自主學習。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思想與方法,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在中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做了三方面的嘗試,一、營造氛圍,喚醒自主學習意識;二、提供材料,創設自主學習條件;三、創設機會,自主參與學習活動。關鍵詞: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正文: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思想與方法,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在這種理念指導下,中學數學教學應創設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和空間,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發展。一、營造氛圍,喚醒自主學習意識1、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學實踐證明:在愉悅輕松、平等民主的氣氛中,學生發現問題、積極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敏銳地把握機會、果敢地付之探索的行為的精神狀態處於最佳的境界;反之,緊張、嚴肅、壓抑的課堂氣氛,學生勇於探索的創新意識得不到激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構築一個師生關系融洽、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平台」,讓學生願意學習數學,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2、創設情境學生學習的動力是內在的矛盾沖突。如果不能有效激活學生內在需求,也就不可能引發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活動。為此,教師要化大力氣,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善於提出一些既讓學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動腦筋才能解決的問題,將學生置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各種矛盾,積極思維,激起學生尋根問底的心裡趨向,產生自主探索、思考、討論、解決問題的求知慾望。如教學「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時教師讓學生任意出題考老師,老師都能很快比較出來大小,而教師出題,學生卻一下子答不上來。老師為什麼如此神速,定有奧妙?學生帶著渴求的心態探求其中的規律,也就會把學習看作發自內心的需求而不是一種負擔。總之,創設的情境應是學生較為熟悉或能夠理解的生活實例或數學材料。創設的情境只有讓學生心裡產生疑團,讓學生在「疑」中產生問題,產生學習興趣,內心發生需要時才是成功的。二、提供材料,創設自主學習條件課堂教學中,設計一個恰到好處的教學活動,能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觀察、思考,獲取自己的體驗,在合作交流中不斷優化自己的結論。要做到這點,對於中學生來說,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要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問題是怎麼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結論是如何歸納得到的,提供學生主動參與、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案例一:《從不同方向看》的教學學具:教師給每個小組事先准備了乒乓球、水杯、暖水壺、還有六個大小相同的正方體。要求:人人動手通過實驗探究從不同方向看看到的結果(每個人都積極動手、動眼、反饋,交流時爭著匯報他們的發現。)生:我們將乒乓球、水杯、暖水壺放在一條直線上,暖水壺放在中間,從左面看只能看到乒乓球,從右面看只能看到水杯。生:我們組從正面、後面看都能看到。生:我們把六個正方體擺好,從前後左右看,可以看到不同的形狀。(學生動手畫了下來)生:怎樣區分從不同方向看到的圖形呢?(通過課本知道了什麼是主視圖,什麼是左視圖、俯視圖。生:我會畫主視圖了……學生充滿了自豪與快樂,他們享受了成功的喜悅。在這一過程中,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自己實踐探究、操作驗證、合作交流……始終處於積極的參與狀態中。眼、耳、手、腦、口多種感官並用,持之以恆,學生必然會獲得觀察、比較、歸納、類推等學習能力。這就是有效的參與、主動的參與。實踐告訴我們,每位學生都有學習數學的潛力,教師的任務就是創設情景,提供學習材料,引導學生在操作、觀察、討論、思考中感受、理解知識,把課本現成結論變為學生探索的對象,使靜態知識動態化,教學材料實踐化,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精神,讓學生主動參與「問題解決」。三、創設機會,自主參與學習活動1、創設交流探討機會。《新課標》要求「教材要為學生留有足夠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以有利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探索和理解有關的內容。」現行教材往往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知識內容,學生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看不到知識的產生、發展的過程。這不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為此,可以把教材陳述性內容加以重組與整合,創設有利於學生展開觀察、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的學習素材,效果會更好。案例二:《有理數的減法運算》教學中,教師出示以下內容組織學生展開活動:(1) 算一算:5-3= 5+(﹣3)=18-18= 18+(﹣18)=29-13= 29+(﹣13)=(2) 你發現了什麼?(3) 是不是兩個數相減都有這種規律,請你再舉些例子來驗證。(4) 通過以上研究,你發現了什麼?這樣的設計,把知識的探究過程留給了學生,問題讓學生去發現,共性讓學生去探討,規律讓學生去揭示,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2、創設開放的教學空間學生知識的掌握、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或完全靠書本上的間接經驗實現的,而更多地是通過自己的探究和體驗得來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過程的教學,充分展示知識產生、發展的全過程,努力創設各種條件,給予學生充分的參與時間和空間,讓其積極學習數學,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保障。具體教師應做到三不:學生能思考的教師不提示,學生能表述的教師不代替,學生能獨立完成的教師不幫助。案例三: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揭示課題後,教師說:「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我不想教了,由你們自己能推導出來嗎?」,學生的情緒頓時提了上來,思維馬上活躍起來,有的用量角器量一量的方法,有的用拼對的方法來求三角形內角和,有的學生先自學課本,找到了推導方法後再推導。這樣,學生體驗到獨立思考的樂趣和好處,學生思維的自覺性就會逐步提高。
② 什麼是數學學習能力數學學習能力和數學能力有什麼區別
數學學習能力是說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技巧從而掌握數學知識的能力,這是一種學習方法,一種技能。數學能力則單純指某人具備的與數學相關的能力,是針對某人在某個時間點上的狀態,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③ 怎樣提高孩子的數學學習能力
說到底,只有這樣全方位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才能有效增強孩子的學習信心。 你想點辦法讓孩子對數學感興趣,這是重點. 如果確實不行,你應該挖掘他
④ 數學學習要求哪些能力指標
數學學習工作有五大能力指標:
抽象化能力:
選出不同現象所共有的性質集中研究、尋求一般規律的能力。比如:數學思考[*](數學分析、探索規律、判斷預測)的能力;
交流自己觀點,歸納總結的能力。
符號化能力:
把自然語言擴充、深化,而變為緊湊、簡明的符號語言,這是自然科學共有的思考方式。包括:
使用符號、形式表示數量關系和邏輯關系的能力;
利用合理的數學技巧進行問題轉化和更廣泛延拓的能力。
公理化能力:
進行數學論證的能力。例如:
從前提、從數據、從圖形、從不完全和不一致的原始資料進行推理,歸納與演繹並用。
建立模型的能力:
對實際現象進行分析,藉助或建立一定的數學模型,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處理。具體地說,比如:
以數學的角度
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建立模型(實際問題的數字化、實際問題的圖形化、數行結合等)的技能。
使用各種工具、輔助物的能力。
最優化能力:
考察所有的可能性,從中尋求最優解,並對現有結果和演算法進行持續的創造性優化的能力。這項能力與數學的實際應用最為貼近,同時也是對數學綜合素質要求最高的能力。注[*]:所謂數學思考,包括對數學本身的思考和從數學角度進行的思考兩個方面。思考數學是高層次的,是少數學生的需要;但數學的、理性的思考則是所有人的需要……------來自《新標准》
⑤ 什麼是數學學習能力
數學學習能力主要有:離散的思考;邏輯的分析;形象的記憶;對偶的把握;逆向的思維。
⑥ 如何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第一、要對基礎的知識理解,特別是定義。
第二、要對自己的學習程度要有一個全面的認知,比如你的數學到底是在什麼層次的。
第三、先把書上的習題和老師布置的作業做會、理解,再做課外的資料。
第四、多練,熟能生巧。
第五、不斷總結和溫顧之前學過的內容,做好錯題集錦,考前看看對你很有幫助。
第六、不恥下問,多問有很大的幫助。
希望對你有點用啊。
⑦ 如何培養學習數學的能力
如何學好數學
一是要學習方法
(1)目的明確,態度端正。學習是自己對人類的進步、民族的生存、國家的發展、家庭的幸福、個人的前途的責任,學習要有動力,要有吃苦的心裡准備,要有克服一切困難、經受錘煉、經得住挫折的堅強意志,要有極的興趣聽課,要求新。
(2)上課要專心聽講。所謂專心聽講,就是注意力要集中到老師所講的重點上,集中到自己課前預習的難點上,集中到老師講課的思路上,專心聽講的同時,還要積極思考,對不懂的問題待下課找同學或老師及時解決。
(3)要記好課堂筆記。記課堂筆記時把老師講到的重要內容、例子或你沒有想到的地方記下來,把解決問題時老師和你不同的方法記下來,把上課所產生的新問題記下來,要創造一套自己的記錄符號,以便快捷、准確、不影響聽課的前提下記下你所要記的內容。長期記筆記,有利於同學們對數學學習的「反思」,有利於提高對自己思維過程的認識能力。
二是聽課要會聽
聽好課是學好數學的關鍵。聽課時要情緒飽滿、精力集中地聽,如果思想開小差,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要聽老師講課的重點、關鍵,往往此時教師會語調加重、速度放慢,會輔助手勢,藉助於板書,會重復強調等。聽課的同時還要積極思考問題,敢於質疑問題,要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
三是要保質保量完成數學作業
⑧ 數學七大能力包括哪些
數學七大能力包括:抽象概括能力、空間想像能力、推理論證能力、運算求解能力、數據處理能力、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具體釋義:
1、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是指舍棄事物非本質的屬性,揭示其本質屬性:概括是指把僅僅屬於某一類對象的共同屬性區分出來的思維過程。抽象和概括是相互聯系的,沒有抽象就不可能有概括,而概括必須在抽象的基礎上得出某種觀點或某個結論。
抽象概括能力是對具體的、生動的實例,在抽象概括的過程中,發現研究對象的本質;從給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結論,並能將其應用於解決問題或作出新的判斷。
2、空間想像能力
能根據條件作出正確的圖形,根據圖形想像出直觀形象;能正確地分析出圖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關系;能對圖形進行分解、組合;會運用圖形與圖表等手段形象地解釋揭示問題的本質。
空間想像能力是對空間形式的觀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現為識圖、畫圖和對圖像的想像能力。識圖是指觀察研究所給圖形中幾何元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畫圖是指將文字語言和符號語言轉化為圖形語言 以及對圖形添加輔助圖形或對圖形進行各種變換。對圖形的想像主要包括有圖想圖和無圖想圖兩種,是空間想像能力高層次的標志。
3、推理論證能力
推理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它由前提和結論兩部分組成,論證是由已有的正確的前提到被論證的結論的一連串的推理過程,推理既包括演繹推理,也包括合情推理:論證方法及包括按形式劃分的演繹法和歸納法,也包括按思考方法劃分的直接證法和間接證法。一般運用和情推理進行猜想,再運用演繹推理進行證明。
中學數學的推理論證能力是根據已知的事實和已獲得的正確數學命題,論證某一數學命題真實性的初步的推理能力。
4、運算求解能力
會根據法則、公式進行正確運算、變形和數據處理,能根據問題的條件尋找與設計合理、簡捷的運輸途徑,能根據要求對數據進行估計和近似運算。
運算求解能力是思維能力和運算技能的結合。運算包括對數學的計算、估值和近似計算,對式子的組合變形與分解變形,對幾何圖形各幾何量的計算求解等。
運算能力包括分析運算條件、探究運算方向、選擇運算公式、確定運算程序等一系列過程中的思維能力,也包括在實施運算過程中遇到障礙而調整運算的能力。
5、數據處理能力
會收集、整理、分析數據,能從大量數據中抽取對研究問題有用的信息,並作出判斷。數據處理能力主要依據統計案例中的方法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並解決給定的實際問題。
6、應用意識
能綜合應用所學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解決問題,包括解決在相關學科、生產、生活中簡單的數學問題;能理解對問題陳述的材料,並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和分類,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
能應用相關的數學方法解決問題進而加以驗證,並能用數學語言正確地表達和說明。 應用的主要過程是依據現實生活背景,提煉相關的數量關系,將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構造數學模型,並加以解決。
7、創新意識
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綜合與靈活地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選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進行獨立的思考,探究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創新意識是理性思維的高層次表現,對數學問題的」觀察、猜測、抽象、概括、證明」,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對數學知識的遷移、組合、融會的程度越高,顯示出的創新意識越強。
(8)數學學習能力擴展閱讀
數學思維與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1、數學思維概述數學思維:
指在數學活動中的思維,是人腦和數學對象(空間形式、數量關系、結構關系)交互作用並按照一定思維規律認識數學內容的內在理性活動。它既具有思維的一般性質,又有自己的特性。最主要的特性表現在其思維的材料和結果都是數學內容。
2、數學思維的分類:
集中思維與發散思維:集中思維是朝著一個目標、遵循單一的模式,求出歸一答案的思維,又稱為求同思維;發散思維則表現在解決問題時,能根據已提供的條件,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多個方向、不同途徑去探索思考,以尋求新的解決問題和途徑和方法,發散思維又稱為求異思維。
再造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再造性思維是指原有的經驗和已經掌握的解題方法、策略,在燈似的情境中直接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創造性思維是指在強烈的創新意識的指導下,指導頭腦中已有的信息重新加工,產生具有進步意義的新設想、新方法的思維。
3、數學思維的一般方法:
觀察與實驗: 觀察:是受思維影響的,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視覺器官去認識事物、狀態及上線關系的一種主動活動。觀察是思維的窗口。實驗:是有目的、有控制地創設一些有利觀察對象,並對其衽觀察和研究的活動方式。
4、初步邏輯思維能力及其培養:
邏輯思維是數學思維的核心。邏輯思維是一種確定的、前後一貫的、有條有理的、有根有據的思維。 概念明確: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方式。判斷准確:判斷是對某個事物的性質,現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思維方式。
數學判斷是對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有所肯定或否定的一咱方式。表達數學判斷的語句又稱數學命題。判斷是由主概念、謂概念和聯系詞三部分組成。 推理符合邏輯:推理是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的形式。 推理分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三種。
歸納推理(從特殊到一般);演繹推理(從一般到特殊);類比推理(從特殊到特殊)培養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 要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把培養思維能力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材料。
要順著學生的思維,重視學習過程。 要重視數學語言的表述。初步形象思維能力及其培養形象思維:是依託對形象材料的意會,從而對事物作出有關理解的思維。 形象思維的基本形式是表象、直感和想像。
⑨ 怎樣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提升視知覺功能。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的「數量與空間形式」,要具備很強的視知覺功能,從紛繁復雜的客觀世界的長短、大小、點線等歸類辨析出「數與形」,基本策略是以運動為基礎,多做視覺上的運動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