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提升語文素養

提升語文素養

發布時間: 2021-07-30 21:55:43

如何提高語文素養的範文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課程標准》中,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絕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語文素養概念的提出,使語文教學在弘揚科學理性精神,注重語言的准確、簡明、實用,滿足國家現代化生產的基本要求,與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對《語文教學大綱》的歷史性超越。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作為最基層的小學語文教師,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 培養學生熱愛語文的興趣 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努力形成教學個性」。於漪老師也曾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慾激發出來,教學就成功了大半,學生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學習的興趣是學習需要的一種表現形式。需要是人的活動的基本功,是個性積極性的源泉,它促使人朝著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標,以行動求得滿足。需要越強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動就越有力。如果學生能意識到語文學習的迫切性、必要性,對語文學習就會越感興趣,就會越積極地投入學習。學生學語文的興趣主要依靠老師去培養。在教學中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並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礎。 二 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1.樹立多學意識 從學生接觸語文學科開始,語文教師就有義務讓學生明確語文學習的任務。語文學習是母語學習,在語文知識的海洋中有許多有趣的事物,把語文學好,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自身修養,因此我們都應該用心學語文,力爭多學。 2.激發多讀意趣 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閱讀是一種技能,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過程。而詞彙是語言表達意義的主要單位,在語言學習中有起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詞彙,就不能傳達任何東西。當然在閱讀過程中,詞彙對獲取語言信息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我們不但可以通過閱讀有趣的外文小說或感興趣的專題輕松地擴大詞彙量,還可以通過大量閱讀鍛煉從不同的角度思維的能力。大量的閱讀還可以豐富我們的大腦,增長知識與見識,提高自身修養。由此可見,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應該在小學階段就著手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趣。 高爾基說:「凡是我所有的好東西,都要歸功於書。」閱讀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這一點也體現在教育中。在現今的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閱讀教學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課內閱讀,一是課外閱讀。課內閱讀是指在課堂內,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的閱讀活動。課外閱讀是指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的閱讀活動。它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是課內閱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閱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尤其在提高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本學期,我們藉助省「四項配套工程」的春風,安排學生走進學校圖書室借閱當下最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圖書。能閱讀到新配的圖書,他們欣喜若狂。 葉聖陶老先生指出,閱讀是吸收的事情。從閱讀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家的經驗,從寫作中,我們顯示自己的經驗,吐露自己的感情。從讀學寫,讀寫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規律。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語言表象。只有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學得實,學生說話、寫話才會感興趣。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如果對學習不怵不懼,沒有心理障礙、樂學、自覺自願地學,語文教學就成功了一半。 課外閱讀作為閱讀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尤其在提高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並給學生合理的指導,引導他們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課外閱讀資源,才能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服務。 3.提高多寫興味 多寫並不是寫的作文篇幅長,而是注重用筆寫下日常語文學習中的一字一句。從學生開始識字寫詞開始,就要求他們有意注意一些好詞好句好段,主動摘抄並背誦積累。 除了積累別人的以外,自己也要養成良好的「寫語文」的習慣。我在教一年級的學生時,鼓勵他們用對比和聯系的學習方法識記生字。在一年級的下學期,借著識字教學,我開始著力培養學生整理形近字和同音字的能力,要求他們在課外預習時整理出來並組詞寫在每一課的生字表旁邊,每次上課我安排三五分鍾反饋他們整理的情況,給予整理較好較多的同學鼓勵,久而久之,他們開始喜歡這樣的語文活動,並逐漸養成了習慣。到了二年級,他們學會了查字典,我又鼓勵學生在預習時給「生字開花」(擴詞),也整理在生字表的旁邊。每次的第一課時教學生字時,我把它當作游戲安排在生字教學後,語文課增加這一環節,學生們非常喜歡,積極性特別高,每次的匯報他們都是爭先恐後,惟恐自己不能把自己課前查字典而獲知的新詞第一時間公布出來。養成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兩年的時間,現在隨便翻開任何一個孩子的語文課本,你都會看到每一課生字表旁邊都有他們用心整理的形近字、組詞,也有給每一個生字擴的三到五個詞。升入三年級後,我在他們的預習任務中又加了一項:嘗試在預習完字詞之後,在課文的字里行間尋找最耐人尋味和最優美的句子,畫下來並在句子旁寫下自己的感受,哪怕只有一個「好! 」字也行。 三年來,看著孩子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日益濃厚,聽著他們動情的朗誦,關注他們學習語文能力的成長,我不禁覺得,平時的多寫,不但積累了他們的詞彙,增加了詞彙量,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語感。堅持多寫在他們的語文學習中留下了痕跡,也為他們以後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學習的最高境界是學以致用,寫作水平的高低是語文學習好壞的最好見證。

② 為什麼要提高語文素養為什麼

在我們普遍的意識中,語文素養好的人,一般都是從小就閱覽、欣賞古今中外的名著,受到其優秀文化的影響、熏陶,在這種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陶冶了情操,培養了優秀的品質。他們對真、善、美有自己的鑒別能力,對是非曲直有自己正確的衡量標准,對社會、人生有自己正確的觀點。這樣的人無論他身處逆境,還是春風得意,他都能以一種坦然心態去面對生活,始終能把握好生活的航向。何謂語文素養?在《新課標》中,這樣指出: 「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育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素養包含的基本內涵和要素很多。但是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從教學工作著手,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談以下幾點個人之見:
一、走進文本,深入解讀,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
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加深、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把學生帶進教材,深入解讀文本,讓學生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
有句話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文本的解讀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對文本的解讀直接影響著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訓練。聽說讀寫得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要素之一。且是否深入的解讀文本,影響著課堂的流動,影響著課堂的生命。所以深入解讀文本,指導學生個性化的解讀,能更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那如何解讀文本,教師需要多重身份進行。
首先我們是普通的讀者,放鬆心境欣賞美文,把文本讀透,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感悟作者表達的心境,做到胸中有書。其次我們要以學生的身份進行文本解讀。我們以學生的思維,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讀了文本會產生怎樣的感受,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學生感到的疑惑,難點重點在什麼地方,然後再思考自己的教學設計是否能給學生啟發與引導等等。再次我們還要從作者的角度進行文本的解讀。設身處地的站在作者的角度,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寫作意圖,寫作思路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抓住重點的詞語、句子或者段落。深深的鑽進文本,品味體會作者的情感,與其在心靈上產生共鳴。從而實現真正的解讀文本。當然文本的解讀還需要我們找准一個合適切入點,《我的戰友邱少雲》的文本解讀,可以抓問題來解讀,引導學生抓住「我們趴在地上必須紋絲不動」一句,這樣提問:「紋絲不動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必須紋絲不動呢? 邱少雲是如何紋絲不動的呢? 這說明什麼?」這些問題是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鑰匙,不僅可以取代教師的分析,而且幫助學生進一步抓住文章中心,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再如抓關鍵的語句來解讀文本,《荔枝》一課中,「母親撲哧一聲笑了,筋脈突兀的手不停的撫摸著荔枝,然後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捨不得吞下……」抓住這樣的重點句段,。「不停地撫摸」「小心翼翼」「托著」「愛憐地望著」「不住地」這些詞語,把母親對荔枝的喜愛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細致的描寫使我們眼前浮現「母親筋脈突兀的手撫摸荔枝,嘗到荔枝後孩子般的笑臉」那生動的情景。文章巧借荔枝表現了這位偉大母親的品質,而兒子的孝心也使母親對這荔枝格外珍惜,細細品味。真可謂細微處見真情。
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我們應盡量做好閱讀主體的能動作用,運用已有的對文本解讀的經驗,跨越時空,引導學生與文本的主體——作者達成心靈的共識,形成思維的共鳴,讓我們課堂流動起來,更有生命力。在教學中,進行多種形式的表情朗讀,展現課文描寫的形象,抓住課文中有一定內涵的詞句即「傳神之筆」進行體會,落實語言文字的綜合訓練。這樣做,就能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走出文本,拓展閱讀,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
語文素養是學習所有科學知識、從事各種社會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素養。光靠教材的幾篇文章,學生要學會表達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帶學生走進文本,還要帶著學生走出教材,擴大他們閱讀范圍,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
首先,在教學中,我們要上好學校開設的閱讀課。在閱讀課上,我們以教材配套的課外閱讀讀物為載體,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書邊思考」。例如要求學生在讀書的時候用「△」標出優美詞語,用「~~~」劃出優美句子,並寫出簡單的閱讀心得。使閱讀活動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我讀書我快樂。特別是在低年級段,就讓學生慢慢養成做好讀書比價的習慣。因低年級學生能力有限,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把讀書筆記做的簡短些,但堅持寫好讀書筆記的意識培養是很重要的。這對學生一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都是大幫助的。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資料的搜集,延伸文本,豐富學生知道,提高語文素養。每一節語文課留出3至5分鍾給學生擴展閱讀和本次課文有關的材料,或做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實驗,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學習完《新型玻璃》這一課後,可以開展一個「商品促銷」活動,幫助學生熟悉說明文的寫作特點,訓練學生用說明的方法來表達的能力。再比如,學完《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學生可以在網路課室里觀看圓明園的有關視頻,並讓學生到網上查閱了解圓明園的毀滅過程。這樣既拓展了學生關注社會的視野,也陶冶了學生的愛國情操。
再次,做好課外閱讀的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在讀中積累語言,體會讀書的樂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在上好閱讀教學的基礎上,對自己所帶的班級,制定長期的課外閱讀的計劃,指導學生有效有序開展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汲取養料。低年級:童話、神化故事為主。中年級:科普讀物、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為主;高年級:少年版本的中外小說名著為主以及現代散文。組織學生交換閱讀,建立班級圖書角,。定期在班內組織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匯報讀書心得。也可以師生共讀一本書,利用閱讀課的時間,進行交流。
三、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
語文實踐活動,是學生語文能力體現的載體。學生的語文素養,可以通過語文時間活動來進行提升。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語文一旦與生活聯系馬上就生動活潑起來。譬如,「聆聽音樂美,發現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生活美,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反過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途徑。」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時,要利用一切機會給他們創造「語文化」的生活情境:
在教一年級的時候,因為學生年齡比較小,我在引導學生讀好繪本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嘗試寫「繪畫日記」。孩子們不會寫的漢字用拼音來代替,圖畫下配有一句話的文字解說。圖文對話,孩子們也有興趣做好。二年級。我訓練學生在父母的幫助下,建立一個「新聞小日記」,把自己觀察的事情,可以寫一兩句話記錄下來,如果自己今天沒有觀察到什麼。就晚上回家記得看新聞袋袋庫,把聽到的事情寫一兩句話。這樣在低年級階段就有了良好的表達基礎,為中高年級的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外,組織學生還開主題隊會;辦語文手抄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競賽;經常接觸生活,積極參與集體生活、公益勞動、社會實踐、參觀旅遊,甚至交友談心寫日記……讓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這都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好方法。

③ 提升語文素養的方法

要注意多讀書,而且讀質量有關的書,同時也要練習自己的讀寫能力。

④ 提升語文素養的作文

素養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素養同樣也是每個人應該具有的品德。
素養包括一切美德。比如說愛國,今年的四川大地震。這次地震不但震死了許多人,還震掉了我國古代許多燦爛的歷史文化古跡。我們的溫爺爺得知情況後馬上從北京乘飛機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他拿著喇叭對被困在房屋底下的人喊:「你們一定要堅持住,我們的隊伍馬上就來救你們了!」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溫爺爺是多麼地熱愛祖國的人民。幾天過去了大多數被困的人都從廢墟裡面解救出來。其中有一個小孩,這個小孩的父母都被震死了,已經成了孤兒,文爺爺緊握著他的手說:「孩子不用怕,別傷心,過去的就過去了,我們政府會養活你們的。」雖然是電視上看到的,但是我能清晰地看到溫爺爺的眼眶已經紅了,彷彿淚水馬上就要掉下來一樣。這同時也體現了我們的總理有同情心,關心人民。在此我也為我們的祖國有這么一位好的總理而感到十分的驕傲和榮幸。
我還聽說在地震發生的當時,有一位老師用鋼鐵般的身軀擋住了樓板,救下了七位躲在講台下的幾個學生。他的高尚品德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他的捨己救人的英勇事跡表現出所有的人民教師的偉大品質,所以說老師是很值得我們尊敬的。
素養還包括守法。守法對我們中學生來說,犯罪率不是很高,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小事做起。比如說在學校言行文明,不違反紀律,這都是我們中學生應該做到的。最重要的是課堂紀律。作為一個學生,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所以我們要認真聽好每一堂課。其實上課不認真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不認真聽課成績就會不好,成績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很難找到好工作。何況現在的社會就算考上了大學也很難找到好的工作。這就證明大學學歷已經遠遠不行了。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認真聽好每一節課,做好每一堂課的筆記。其實學習態度也是素養的一種。你態度不好,從內心裡就不喜歡學習,那又怎能學好呢?同時你的態度不好當然上課就會講話,不遵守課堂紀律了。每個人應該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果想提高成績就得虛心向別人學習,不要認為自己的就是對的,別人的就是錯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也。」

⑤ 語文素養如何提高

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作為語言的學習,要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來著手。聽,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優美詞語和句子;說,就是要敢於開口,在課堂和實際的語言交流中,主動表達自己觀點;讀,就是要廣泛閱讀,在課堂內外廣泛涉獵各類文章;寫,就是要樂於寫作,在傾聽和閱讀之後,把學到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准確地表達。提升語文素養,必須從以上四個方面來談策略。
一、善於傾聽 勤於思考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傾聽首先要重視課堂教學。一篇簡單的語文課文,都會和歷史、地理和哲學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謂文史哲不分家,因此,每一堂語文課都是社會歷史和自然科學知識的融合。只有善於傾聽,才能深刻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文章的主旨,體會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我們以《荷塘月色》這篇課文來講,如果要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就要在課堂中注意傾聽這些內容:
(一)荷花是一種花,人們賦予荷花怎樣的品格?
老師必然會提到一些關於荷花的詩句,如「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說》等,此類詩句讓我們會聯想到荷花的亭亭玉立以及高潔脫俗的品格。
(二)作者為什麼會在月下去荷塘呢?當時的社會背景是什麼呢?
《荷塘月色》中有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我們可以讀到作者有心事、有煩惱,才會月下獨自一人去荷塘。那為什麼會心煩意亂呢?必然要聯系寫作的時間——1927年。1927年,發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許多知識分子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十分擔憂,看不到希望。朱自清作為清華大學教授,他熱愛自由,不想參與到政治的斗爭當中,卻又不得不面對國家動盪的現實。因此,他想要在月下的荷塘欣賞荷塘美景,獲得暫時的超脫和內心的平靜。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自然地就在文章中流露出來了。
欣賞一篇文章,不僅要傾聽作品的語言之美,還要品味作者的心靈之美。「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篇文章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一個作家心靈故事的表達。
二、敢於開口 勇於表達
全球著名英語口語教育專家——李陽,在英語口語練習上,創立了瘋狂英語,其核心的思想就是要敢於開口。語文口語的練習,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學習的漢語,都成了「啞巴」漢語,那我們的語文學習就失去實踐應用的意義了。我認為提高口語表達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課前演講。具體做法就是要求學生每天的語文課前,做一次三分鍾的演講。剛開始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文章和大家分享,或者也可以講故事。等到訓練一段時間後,可以提高難度,讓學生課前准備自己喜歡的話題,交流自己的觀點。在經過一學年的訓練以後,可以專門組織演講課以及演講比賽,使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口才,增強學習的信心。通過我自己的實踐,我認為這種方法可行性比較強。
另外,學生要主動地在課外進行語言交流。同學之間可以就某一個歷史人物,闡述各自的觀點,也可以就國家政治方面的大事發表意見,不論成熟與否,都可暢所欲言。這樣,既提高了口語表達的能力,也有利於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三、博觀約取 內化於心
「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想要擁有廣博的知識,就得進行廣泛的閱讀。課堂內的閱讀,只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學會閱讀方法和鑒賞技巧。課外閱讀,是課堂的延伸,一定要在閱讀量上下功夫。這樣,既提高了閱讀的速度,也增強了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課外閱讀,要以中外名著、經典散文和歷史人物傳記為主。每學期制訂一個系統的閱讀計劃,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如可以選擇文學性和史學性都很強《史記》,魯迅先生的小說《狂人日記》散文集《朝花夕拾》,古代散文可以選擇《古文觀止》,現當代詩歌散文可以選擇沈從文、汪曾祺、老舍、史鐵生等作家的作品,古代詩詞可以選擇《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人物傳記可以選擇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羅曼羅蘭的《米開朗琪羅傳》《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不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都要讀經典作品。閱讀時,還要主次分明,有粗有精,不能一概而論。閱讀關鍵是堅持,「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只要不間斷地進行閱讀,就一定能夠有利於綜合能力的提高。
四、筆耕不輟 文章貴改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加強記憶和理解,就得多寫才行。那麼,在語文方面,平時聽的、說的、讀的材料再多,要把知識轉化為智慧,就得把別人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把別人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因此,寫作是語文學習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必須常動筆,多修改。每天,在我們的身邊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事情,只要有一顆善於發現的心靈,就一定能尋找到寫作的素材。如寫景抒情可以選擇風霜雨雪,日出月落,高山流水,寫人敘事可以寫父母老師,同學朋友,議論闡發可以選擇熱門話題,古今論點,流行觀點。日記、周記,是最常見的練習方式,也是比較有效的。但是,無論是寫什麼樣的文章,寫完之後,都要不厭其煩地修改,才能真正提高寫作能力。曹雪芹在《紅樓夢》寫成之後,「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才使這本書有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歷史地位。對於,普通人而言,更要加強修改。
語文素養的提升,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做到的。我們只有用正確的方法去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博學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樣語文就不會再枯燥無味,相反,還會更有趣、更有味,起到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達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

⑥ 課堂教學中如何提升語文素養

第一,明確認識。語文學習,說到底應該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以前,我們強調語文「工具性」,現在我們又在大張旗鼓地宣傳語文的「人文性」,我想,這都沒有錯。語言,首先是交流的產物。離開交流,語言就沒有發展的依託。但如果僅僅強化交流這一傳輸媒介的作用,而忽視其內在的本質內容,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隨著人類思想、情感的發展,作為載體的語言,承載了更多的作用。語文的學習,不僅要學習作為工具的語言文字,更要感受其中的思想、情感,文化內涵。因此,「工具性」強調「用」;「人文性」,講究情感、思想、文化的承繼。兩者正好從不同角度闡明了語文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學,兩者又都忽視了極為重要的因素——參與者。教師在教學中語言操作的目標和學生學習目的的認知則一直處於模糊之中,致使教學始終處於盲目狀態。
2001年實施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明確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標准》正是從育人的高度來看待語文課程的功用的,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長時期的熏染、引導、訓練的過程。它包括學生對語言的感知、理解、品味、聯想和創造性地運用的能力;還包括對教材中的文化、思想、情感因素的體察、領悟、辨別和生發,以及由此獲得的價值觀、人生觀等品性特徵。
要提高語文素養,

必須強化「以人為本」。學校教育始終是基礎教育,培養的是學生走向社會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操作中,教師要心中有學生,教師永遠明確自己的定位:特殊的服務。說其特殊,一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啟迪、引導作用,二則,你培養的是人才,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成長。
第二,提高語文素養與教材處理的關系。
提高語文素養是目的,講解教材是手段,不能本末倒置。「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這句話成為語文教師的至理名言。例子與例子,環環相扣,教師就是要藉助這些「例子」將語文素養的培養目標一步步落實,一級級提升。提高素養不是一句空話,必須有所憑借。入選課本的文章都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文質兼美的精品,講授文章的過程是藉助對內容、語言的指導,培養學生對人生、對社會的關注,喚起學生心中的慾望。與傳授知識相比,引發興趣、調動積累更接近對真理的探求,更易於語文素養的提高。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都有一種渴求承認、探索的慾望,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語文課的任務就是喚起學生的這種蟄伏已久的慾望,這種慾望必須藉助語文這個媒介進行。
因此,語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也都要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出發點來設計語文教學,引導他們感受所能感受的,身臨其境,去捕捉作家在創作時的思想情感的變化,努力地與作家對話,體會他們的情感,理解他們的思想,而不只是用望遠鏡做距離的觀察作家,拾得片言只語,或者隔靴搔癢地評論兩句。
教師應引導學生重走創造路。浸入字里行間,藉助語言培養他們思維和情感,思維要嚴密,認識問題要有深度,有對社會、生活認識,有情感去感受新鮮地生活。冷漠永遠是教育的大敵。以人為本,強化過程,注重過程中學生個體的提高。教師關注的是學生思維的軌跡、情感的軌跡,強調的是感情的共鳴。只有這樣,語文特有的文化內涵才會成為學生身體的一部分,才會激勵他們主動地學習、生發。同時也包括對語言文字的主動運用和文化的積累。
作文教學則必須建立在學生正常的思想基礎上。作文突出真情實感,強化思維品質,藉助課文這一媒介培養他們對自然、社會、人文的關注,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把對課文理解、分析與社會,特別是他們自身的思想關聯起來,時刻注意:我們分析課文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未來的發展。
除此以外,為了提高他們的寫作技能,也應當把「寫生」作為語文課堂的標准。「讀書只是一步預備的工夫,真正學作文,還要特別注意寫生。要寫生,須勤做描寫文和記敘文。……初學做議論文容易走入空疏俗濫的路上去。我以為初學作文應該從描寫文和記敘文入手,這兩種文做好了,議論文是很容易辦的。」(朱光潛《談作文》)「寫生」不但可以培養他們的觀察力,還可以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教師應該有計劃、有目的地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的指導,做好「寫生」作文,寫好激揚文字。

⑦ 題:如何提高語文素養

一、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要想使學生學好語文,提高語文素養就必須積極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人全神貫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沒有興趣的學習就會變成一種苦役。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引導學生切實認清學習語文的重要意義;努力使教學有新意,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注意感情的培養,以情激趣;培養學生廣泛的好奇心;通過美感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主動學習;課內語文學習要與課外學習相結合等等。
激發語文學習興趣可以採用設疑法,以此激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和求知慾望,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懸念法,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一種關切的心情,就像章回小說中的「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一樣,使關切的心情變成學習的興趣。感染法,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深入發掘課文蘊含的感情,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吸引學生從而產生興趣。激勵法,心理學認為,對學生的評價,應以鼓勵為主。多表揚,多鼓勵,可以更好地激起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從而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誘導法,就是通過採用適當的方法加以誘導,把學生其它方面的興趣吸引到語文學習上來。
二、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輔導相結合。
(一)、課堂閱讀教學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
「教材是語文學習的載體,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例子。」(趙景瑞:《探索語文教學的真諦》)教材中的課文篇數雖然有限,但卻是學生積累和吸收優秀文化營養的主要窗口。現行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例有許多是大師級的名篇佳作,文質兼美,屬於經典作品,有一定的蘊涵和深度,經得起吟詠和品味;教材中還有一些極具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的作品,這些作品則能讓學生接受現代文明的熏陶。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憑借它可以對學生滲透思想教育;憑借它可以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進行知識的積累;憑借它可以去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憑借它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憑借它可以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總之,上好課堂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所在。
1、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
「語感」是學生語文素養中語文能力的重要方面。當一個人在聽話時,能通過快速的感知體驗,比較准確地把握對方言語的主旨要點,體會到言語中蘊含的感情,甚至能聽出言外之意,這就說明他有較強的語感;閱讀一篇文章,能准確捕捉到文章的意旨,也說明有著很強的語感。一個人如有很強的語感,說話時方能做到得體自然,寫文章時才能做到准確達意。語感能力的高低決定語文能力的高低,語感能力的高低決定語文審美能力的高低。把語感培養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當今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思想亮點,是一線進行語文教學的前提與基礎任務,還是當前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
語感培養的方法有:1、聯系生活,獲得語感。生活體驗是一種非言語實踐,它包括生活知識經驗、自然風物知識經驗和人生社會知識經驗等的體驗,沒有這種體驗,語感培養就是蒼白的,沒有生命力和表現力的。學生要多接觸生活、多觀察、多體驗、積累生活經驗中的語言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聯系生活實踐,回憶生活經歷,喚起有關表象,進行有關聯想和想像,從中體味言語所構成的情景,領會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獲得准確的語感。如,我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充分利用體驗朗讀,培養學生語感,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體內容以後,我啟發說:「同學們,《月光曲》的譜寫過程是多麼感人啊!快讀一讀,把文中的『貝多芬』換成『我』,邊讀邊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盡情地表達出來!」學生們好奇地捧起課本,如飢似渴地朗讀起來。他們不知不覺進入文本,真正把自己和文本的人物融為一體,細膩的情感如涓涓細流汩汩湧出。當讀到「盲姑娘渴望親耳聽到貝多芬的演奏,卻又怕哥哥難過,安慰哥哥:『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一段時,有的同學動情地說:「多麼善良的姑娘啊,她是那麼通情達理、善解人意。」有的學生說:「真沒想到在這個偏僻的小鎮上,依然有人那麼喜歡我的音樂。她雖然窮,但我一定要滿足她的願望,親自為彈奏。一曲。」當學生讀到「貝多芬……推開門……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時,震驚地說:「是她嗎?這就是那位善良的姑娘嗎?那斷斷續續的琴聲是出自她的手嗎?她真是身強志堅啊!—這不正反映了貝多芬對盲姑娘的同情、關愛,反映了盲姑娘堅強、善良的品性嗎?
2、誦讀體味,形成語感。要養成反復誦讀,潛心揣摩的習慣。要在充分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當今語言學習缺乏充分的朗讀訓練,朗讀的時間,次數太少,這正是學生語感能力弱的症結所在。因此要多讀典範課文,對精彩段落,精粹詩文一定要熟讀成誦,潛心揣摩。要把文章的語氣、節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通過富有情感的誦讀表現出來。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時,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朗讀,達到熟讀成誦。然後讓學生說說讀課文後的體會,如果體會不深刻,再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體會情感。最後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作者的情趣意旨通過富有情感的誦讀表現出來。通過誦讀揣摩,得其意旨,知其意味,領略語言之美,正是培養語感的過程。那麼,熟讀成誦的文章,對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一個潛滋暗長,積少成多,由感到悟,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樣,良好的言語習慣養成了,語言修養加強了,語感也就具備了。
(二)、輔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保證。
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准》中對學生課外閱讀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學生廣泛地涉獵書籍報刊,閱讀各種類型,各種體裁,各種風格的作品。「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隨著網路的普及,還要鼓勵學生上網瀏覽。一個小學畢業生的課外閱讀總量應不少於100萬字。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課堂上所學的新知識往往需要課外閱讀的配合來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課堂上所學到的技能可以在課外閱讀中加以運用,作為知識的運用和技能和檢驗。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們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於課外看書。」顯而易見,廣泛的課外閱讀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讀寫能力,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極大的作用。1、擴展閱讀,多實踐,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每課書教完後,我都要找來與課文有關的材料為學生擴展閱讀,讓他們擴大閱讀量。讓學生有新的感受、新的體驗,除此之外,還上網查閱資料,為學生擴大閱讀量。曾下載文章《安徒生童話》、《湯姆索亞歷險記》、小學生生優秀作文。通過多讀,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水平,也使學生的思想逐漸變得深邃了。
2、 多讀多背,使學生積累更多的知識。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講過,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讀書時,教他們莎士比亞的一位外國教授,一上課就讓他們讀,如果不懂,還要讀。就這樣,一堂課讀來讀去,終於領會了莎翁戲詞的妙處了。可見讀,在語文學習中是很重要的。葉聖陶先生多次重申「要養成閱讀的習慣,非多讀不可」,在他的《精讀指導舉隅》一文中,力推「吟誦」。正如詩聖杜甫所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教學中,注意多讀書。在教《百合花》一文中,為了體會通訊員的性格特徵,我讓學生默讀課文劃出表現通訊員性格特徵的語句,學生找到後,反復朗讀體會通訊員的性格特徵,體會描寫好在哪,以後怎樣借鑒寫法,也寫出這樣精彩的作品。由於注意朗讀和體會,學生明確了寫人物性格特徵的寫法。
三、開展語文活動,厚實文化積淀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紙上來得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國最早的教育著作《學記》中早已提出:「雖有佳餚,弗知其味;雖有至道,弗知真善。」無論何種版本的教材,無不關注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讓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語文知識的積累只有通過具體的活動得以實現,活動是厚實學生文化底蘊的必要途徑之一,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的。
1、每日一句的積累,古詩名句、歇後語、成語典故,名言名句作為課堂檢驗的重頭戲,學生在積累的過程中發現了漢字里蘊含的審美價值,找到了學習的樂趣,有利於教育教學的開展,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感情。
2、不定時的舉行朗誦會,有詩朗誦,經典文本的朗誦,張志公先生曾說過:「詩的語言,音調和押韻,念起來給人以極大的快感」。結合課文新課標,精選優秀古詩文作品,每次分組舉行,汲及寫景、立志、惜時、做人等方面,要求學生熟讀並背誦,並要求學生能夠談出自己的見解,此活動增加了積累,鍛練了語文,陶冶了性情培養了審美能力和性趣,增加了文化更深的認識。
3、每日的一句,全班同學都參與「我喜歡的名句」活動,每天由一位同學將喜歡的名句寫在相應的專欄里,其餘的同學可以寫也可以為自己選擇,將自己喜歡的名句放到摘抄本,日記或作業本的封面,通過這項活動,使同學們從平淡的文學世界走向了心中的殿堂,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寫作語文,學生的作品逐漸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

⑧ 如何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作為語言的學習,要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來著手。聽,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優美詞語和句子;說,就是要敢於開口,在課堂和實際的語言交流中,主動表達自己觀點;讀,就是要廣泛閱讀,在課堂內外廣泛涉獵各類文章;寫,就是要樂於寫作,在傾聽和閱讀之後,把學到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准確地表達。提升語文素養,必須從以上四個方面來談策略。

一、善於傾聽勤於思考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傾聽首先要重視課堂教學。一篇簡單的語文課文,都會和歷史、地理和哲學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謂文史哲不分家,因此,每一堂語文課都是社會歷史和自然科學知識的融合。只有善於傾聽,才能深刻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文章的主旨,體會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我們以《荷塘月色》這篇課文來講,如果要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就要在課堂中注意傾聽這些內容:

(一)荷花是一種花,人們賦予荷花怎樣的品格?

老師必然會提到一些關於荷花的詩句,如「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說》等,此類詩句讓我們會聯想到荷花的亭亭玉立以及高潔脫俗的品格。

(二)作者為什麼會在月下去荷塘呢?當時的社會背景是什麼呢?

《荷塘月色》中有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我們可以讀到作者有心事、有煩惱,才會月下獨自一人去荷塘。那為什麼會心煩意亂呢?必然要聯系寫作的時間——1927年。1927年,發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許多知識分子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十分擔憂,看不到希望。朱自清作為清華大學教授,他熱愛自由,不想參與到政治的斗爭當中,卻又不得不面對國家動盪的現實。因此,他想要在月下的荷塘欣賞荷塘美景,獲得暫時的超脫和內心的平靜。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自然地就在文章中流露出來了。

欣賞一篇文章,不僅要傾聽作品的語言之美,還要品味作者的心靈之美。「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篇文章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一個作家心靈故事的表達。

二、敢於開口勇於表達

全球著名英語口語教育專家——李陽,在英語口語練習上,創立了瘋狂英語,其核心的思想就是要敢於開口。語文口語的練習,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學習的漢語,都成了「啞巴」漢語,那我們的語文學習就失去實踐應用的意義了。我認為提高口語表達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課前演講。具體做法就是要求學生每天的語文課前,做一次三分鍾的演講。剛開始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文章和大家分享,或者也可以講故事。等到訓練一段時間後,可以提高難度,讓學生課前准備自己喜歡的話題,交流自己的觀點。在經過一學年的訓練以後,可以專門組織演講課以及演講比賽,使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口才,增強學習的信心。通過我自己的實踐,我認為這種方法可行性比較強。

另外,學生要主動地在課外進行語言交流。同學之間可以就某一個歷史人物,闡述各自的觀點,也可以就國家政治方面的大事發表意見,不論成熟與否,都可暢所欲言。這樣,既提高了口語表達的能力,也有利於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三、博觀約取內化於心

「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想要擁有廣博的知識,就得進行廣泛的閱讀。課堂內的閱讀,只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學會閱讀方法和鑒賞技巧。課外閱讀,是課堂的延伸,一定要在閱讀量上下功夫。這樣,既提高了閱讀的速度,也增強了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課外閱讀,要以中外名著、經典散文和歷史人物傳記為主。每學期制訂一個系統的閱讀計劃,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如可以選擇文學性和史學性都很強《史記》,魯迅先生的小說《狂人日記》散文集《朝花夕拾》,古代散文可以選擇《古文觀止》,現當代詩歌散文可以選擇沈從文、汪曾祺、老舍、史鐵生等作家的作品,古代詩詞可以選擇《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人物傳記可以選擇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羅曼羅蘭的《米開朗琪羅傳》《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不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都要讀經典作品。閱讀時,還要主次分明,有粗有精,不能一概而論。閱讀關鍵是堅持,「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只要不間斷地進行閱讀,就一定能夠有利於綜合能力的提高。

四、筆耕不輟文章貴改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加強記憶和理解,就得多寫才行。那麼,在語文方面,平時聽的、說的、讀的材料再多,要把知識轉化為智慧,就得把別人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把別人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因此,寫作是語文學習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必須常動筆,多修改。每天,在我們的身邊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事情,只要有一顆善於發現的心靈,就一定能尋找到寫作的素材。如寫景抒情可以選擇風霜雨雪,日出月落,高山流水,寫人敘事可以寫父母老師,同學朋友,議論闡發可以選擇熱門話題,古今論點,流行觀點。日記、周記,是最常見的練習方式,也是比較有效的。但是,無論是寫什麼樣的文章,寫完之後,都要不厭其煩地修改,才能真正提高寫作能力。曹雪芹在《紅樓夢》寫成之後,「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才使這本書有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歷史地位。對於,普通人而言,更要加強修改。

語文素養的提升,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做到的。我們只有用正確的方法去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博學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樣語文就不會再枯燥無味,相反,還會更有趣、更有味,起到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達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

⑨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素養

淺談如何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新課程性質與地位里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因此如何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為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優化工作,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教材。大語文教學的語文學習材料應是廣泛、多樣、大量的,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課堂。知識來源於生活、社會、自然,如僅限於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識有限。而大語文教學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與學校、社會、家庭、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如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就可由文章內容靈活地進行擴展:可以用畫面引發學生對旅遊的興趣,關注旅遊廣告語;可以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和父母游覽了哪些旅遊勝地;還可以以親近自然的形式,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點特色的廣告語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會、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是進入新課改以來老師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毋庸諱言,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多地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詞句段篇的訓練,相對而言,語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徵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實行課程改革以來,這一傾向有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審視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又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輕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片面追求所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使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是當前語文教學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幾乎沒有提及,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有的老師在教《西湖的綠》時,教學重點不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豐富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而是讓學生討論西湖有哪些美景;接著交流西湖在哪裡,你們去過沒有,遊玩後有什麼感受;然後讓學生畫西湖的畫,唱關於西湖的歌等等。一節課可謂是高度地「綜合」了,但是,語文學習卻為著邊際。這在大型的公開課上更為突出,如一節課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也要有合作性的學習;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閱讀,也要有批判性、創造性的閱讀;既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又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等。上述內容的學習,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節是可以適當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課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視了語文本體教學任務的落實,影響了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通過和發展。
我以為,語文素養與文學鑒賞相比,語文素養是主要的。語文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標難以實現,人文性對工具性又有導引作用,如果說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麼,人文性就是錦上添花了.就培養讀寫聽說能力來說,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學得口頭語言的機會很多,因此,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應當著重幫助他們學習書面語言、文學語言,增強語感,再學一點古代漢語。在一定的人文氛圍中,發揮語文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長處,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那麼,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升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如在學習《長城》時,學到那一句「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老師感慨地說:「多麼感人的情景,多麼動人的畫面,多麼令人佩服的古代勞動人們啊!」於是,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聲音中充滿了驕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邊看著勞動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淚修築長城。
孩子
們又一次朗讀,每一次朗讀無不生成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著作者那顆對古代勞動人民無比敬佩的心。這一環節的教學我們可以說老師是在教朗讀,也可以說是在培養
孩子
們的一種人文精神。因為在反復的朗讀中,一方面,孩子們的朗讀水平在逐漸提高—這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另一方面,在老師的引導下,朗讀中滲透了濃烈的情感:孩子們從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中體會到對他們的敬佩,進而體會到為自己中國的勞動人民而感到驕傲、自豪----毫無疑問,這又是人文主義的熏陶。兩者是如此和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潤物無聲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再拿«小獅子愛爾莎»為例,它不僅語言文字優美,而且字里行間透露著小獅子的頑皮、可愛,以及作者對它的精心呵護與深深的喜愛.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劃出描寫小獅子的句子,圈出描寫動作的詞.然後讓學生反復朗讀、感受、體會.再指名范讀,讀出你對它的喜愛,談談你讀時的感受,最後再出示一個填空「這真是一隻()的小獅子」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真是一隻可愛的小獅子」,「這真是一隻淘氣的小獅子」……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都通過自己的語言朗讀和感悟表達出來.就讓學生從聽說讀寫中領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而語文又是最基礎最穩定最傳統最民族的學科,應該是千萬不能忘記的。拋開傳統、食洋不化、生吞活剝人文精神不對,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強調探究性、個性化學習也不對。總之,任憑怎樣放言高遠,語文教學不能脫離國情、不能脫離學科、不能脫離文本而天馬行空。要面向大多數學生,講究實效。
運用語文是一種技能,要求准確、熟練,才能形成語文能力。形成語文能力又是個慢功,需要反復實踐,一點一點積累,養成習慣。孩子剛會說話,學會說媽媽,後來會說爸爸、爺爺、奶奶等,隨著語言積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對別人的稱呼。如果掌握了3500個常用字,擴大詞語積累,就可整合成無比豐富的語言材料。再經過消化吸收,融會貫通,很可以派上用場。其實,就高一個層次而言,積累篇章結構、寫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來的。至於人文素養的提高,也要經歷一個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沒有終極的關懷。
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語文教學生的是什麼是善,什麼是人性,給學生的範文應該是一些平民生活的優秀作品,要讓學生回歸到平民立場上去。不要總讓那些寫英雄人物、寫歷史大開合的作品唱主角,這種範文常常會給學生一種錯覺:只有英雄才值得我們去抒寫,作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們要把關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寫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寫一些真誠的善良的東西,要把對和平的追求,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進去,我們要讓學生通過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與社會需要的切合點,通過教育,讓學生產生個性化的人生觀念,最後形成自我決斷,自我選擇,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氣。教育的結果不是知識,不是道德,而是一種自我的能力,就是說,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腦子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自己的職業,選擇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語文教育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組織並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角,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好效果,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追求。

熱點內容
學電工要多久 發布:2025-08-03 02:56:22 瀏覽:249
二年級下冊數學同步 發布:2025-08-03 01:14:29 瀏覽:672
滅火器的保質期是多久 發布:2025-08-03 00:52:07 瀏覽:592
變臉教學設計 發布:2025-08-03 00:35:34 瀏覽:921
怎麼看微信一年總賬單 發布:2025-08-03 00:03:00 瀏覽:917
教育學考試試題 發布:2025-08-02 23:30:54 瀏覽:20
南陽五中教師 發布:2025-08-02 23:23:24 瀏覽:20
韓語教學網 發布:2025-08-02 23:19:02 瀏覽:947
師德考核考評制度 發布:2025-08-02 19:39:38 瀏覽:125
肚子脹氣放屁怎麼辦 發布:2025-08-02 17:43:02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