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文獻
❶ 《粵語站》中,粵語的起源是什麼
粵語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國」(《漢書》作「南粵國」),是一個泛稱。民間亦稱「白話」、「廣東話」等,在美洲華埠則被稱為「唐話」。而「廣府話」、「省城話」這兩個俗稱則專門指舊廣州府地區(今廣州及周邊南番順地區)、香港、澳門、梧州、賀州地區的粵語,范圍比「白話」概念小,一般稱為「廣東話」。
❷ 高分急求有關粵語研究的外文文獻!!!
俚語隱語行話詞典(附:現代中國民俗語言研究文獻選目/200餘篇)
書籍作者:曲彥斌 主編 副主編、編委、撰稿 、資料計20餘人
圖書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圖書品相:10成品相
圖書售價:15.00元
圖書類別:工具書(辭書)
圖書標簽:詞典 上海辭書 資料 現代 上海辭書出版社
上書時間:2010-02-08
出版時間:1996-03 印刷時間:1996-03-01
或者去這里看下
❸ 粵語歌曲 文獻
在網路中有,自己進去看看吧!
❹ 關於白話(粵語)常用語對話
應該同回應早晨。
你好! 你好!
2.你叫什麼名字?你叫咩名(呀)?
3.謝謝!唔該!多謝嗮!
4.對不起/不好意思 對唔住/唔好意思。
5.不好意思打擾你一下。唔好意思阻你一陣。
6.你在干什麼?你喺度做乜?
7.你吃飯了沒?你食咗飯未?
拓展資料
粵語,又稱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 是一種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中國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
粵語源於古代古越語融合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粵語在中國嶺南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如馬來西亞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聖誕島,美國紐約、三藩市,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等處廣泛流行。廣東省使用粵語的人口近4000萬人 ,全世界使用粵語人數約7000萬。
語法
粵語語法與現代標准漢語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詞句順序、虛詞、副詞、部分形容詞、助詞及其放置方式上,復雜而不可或缺的語氣助詞也是粵語的一個特色。
【倒裝】
形容詞後置
粵語一些詞彙習慣將形容詞放在所修飾的中心詞後面,相對漢語普通話而言形成所謂的倒裝構詞結構,例如北方漢語的「公雞」在粵語中是「雞公」。
狀語後置
粵語通常把修飾動詞或形容詞的副詞放在所修飾的詞之後,有時甚至放在句末,
現在人們越來越傾向於稱呼普通話為漢語,其實普通話是根據北京話制定的,事實上,粵語才是正統的漢語,北京音訛誤太多。
秦始皇派遣50萬大軍征服南蠻(南越,馬來人種),不過這些野蠻民族不知信義,反復無常。為了加強對蠻族的統治,秦國政府規定這50萬大軍攜帶家眷留守嶺南地區,並在此地墾殖繁衍。
50萬大軍外加家屬合計起來大概100萬人,這些人來自六國舊地(韓趙魏楚燕齊)家鄉話各異,相互交流是用雅言的(雅言即為當時的華夏語普通話),所以雅言就是現代粵語的根源,不過粵語引進了少量的南蠻話,另外,1840年以後,由於兩廣是英美殖民者侵略的首選地,所以,廣東人受英語的影響,引入了大量英語,粵語中增加了大量音譯詞,盡管如此也改變不了粵語是正統漢語的事實。
大家可以參考韓語、日語、越南語中漢語詞的發音,這些漢語詞的發音均接近廣州音,甚至相同,但是和北京話的差別卻很大。
舉下例子吧,江讀gang,喜讀hei 問讀man或mun……
❻ 粵語歌曲 文獻
網路裡面就有啊! http://ke..com/view/1089966.html
《
粵語歌
70年代:興起期
80年代:全盛期
90年代:高峰期
2000以來:式微期
粵語流行歌曲(Canton pop),所指的就是用粵語唱出來的流行曲,由於香港的原創作曲家是廣東人,又叫廣東歌。指香港自1970年代起,由蓮花樂隊主音歌手許冠傑所帶動的一股潮流,其後蓬勃發展的粵語流行歌曲。
粵語歌在大陸的最初認識與香港電視劇在內地的熱映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以TVB電視劇《上海灘》主題曲《上海灘》和83版《射鵰英雄傳》主題曲《鐵血丹心》最為風靡。巧合的是,在香港,推動粵語歌開始流行的,港產電視劇在1970年代開始的流行,為粵語流行曲注入強大動力。電視劇的主題曲不少都能成為流行一時的經典。許冠傑主唱的《鐵塔凌雲》可以說是近代粵語流行曲的濫觴。
[編輯本段]70年代:興起期
代表人物:許冠傑、溫拿樂隊、徐小鳳、羅文、甄妮、林子祥、關正傑、葉麗儀
1974年,仙杜拉(Sindokla)被邀請主唱《啼笑姻緣》,而事前她是一位從未演唱過粵語歌曲的英文歌手。此曲由顧嘉輝作曲和葉紹德填詞作為一首電視劇主題曲,在優美的旋律配合文雅的歌詞加上電視劇做成的流行風潮,一度成為當時的熾熱音樂。
港產電視劇在1970年代開始的流行,為粵語流行曲注入強大動力。電視劇的主題曲不少都能成為流行一時的經典。當中以無線電視音樂總監顧嘉輝的作曲最為人所熟悉。很多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由顧嘉輝作曲、黃沾填詞的電視劇主題曲,至今仍被奉為粵語流行曲的經典作品。
羅文是香港歌壇和電視劇行業進入第一個黃金時期的代表人物,在舞台表演和流行音樂上都頗有建樹,他的歌聲影響了整個華語歌壇。他 主唱了多首膾炙人口的電視劇主題曲,如:《錦綉前程》《家變》及《小李飛刀》《射鵰英雄傳》等,其中連續24個星期在全港各電台十大流行榜內高居榜首,《小李飛刀》主題曲風靡全球華人世界,奪取無數獎項及榮譽。
嚴格意義上粵語流行歌曲的興起,是以1974年的電視劇主題歌《啼笑因緣》和電影《鬼馬雙星》為標志的。這兩首歌曲奠定了粵語歌的地位,並使粵語歌曲處於與國語、英文歌曲三足鼎立的狀態。而許冠傑就是當時演唱粵語歌曲的代表人物。他的粵語歌和白雪仙的粵劇、羅文的電視劇主題歌完全不一樣,不再唱古典、優雅的文言詞彙,而是把普通老百姓的口語寫進歌詞。
[編輯本段]80年代:全盛期
代表人物:張國榮、譚詠麟、梅艷芳、BEYOND
1980年代不僅是粵語流行曲百花齊放的日子,亦是香港樂壇的全盛時期。張國榮、徐小鳳、譚詠麟和梅艷芳雄霸1980年代的樂壇,是這個時代的樂壇巨星,四人不但開演唱會次數/場數極多,更是票房保證,皆因各人歌藝出眾而且形象和台風都令觀眾和歌迷受落,可謂聲色藝俱全。
80年代初,香港樂壇實力歌手和好歌不斷出現。譚詠麟首先憑著《忘不了你》、《遲來的春天》的大碟開始走紅。從這開始迅速崛起,憑後來的《愛在深秋》、《愛情陷阱》等大碟奠定了歌壇王者的地位。同一時期,另一天皇巨星張國榮的歌唱事業突飛猛進,(Monica)一曲唱至街知巷聞,張國榮瞬間在樂壇變為天王級歌手,躋身港島一線男歌手行列。 被公認為華語樂壇上最成功和最有影響力的樂隊的BEYOND,以青春健康的形象吸引不少年青樂迷, 真正令Beyond推上高峰的,是1989年以歌頌母親為題的作品《真的愛你》。他們的作品題材廣泛,影響深遠,至今仍是不少人心中的最愛。
其他歌手如林子祥、陳百強、鍾鎮濤和關正傑以至在1980年代尾至1990年代初紅極一時的葉倩文、彭羚、林憶蓮、關淑怡、陳慧嫻、達明一派及草蜢都在樂壇大放異彩。在同一時期亦有音樂實力強勁的新人譬如張學友、呂方等活躍於香港粵語歌壇。在整個80年代,香港樂壇達到了它的頂峰,可以說是空前絕後。在這時期,巨星林立、好歌絕唱不斷,樂壇一片繁榮。
[編輯本段]90年代:高峰期
代表人物: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王菲、鄭秀文
1990年代,張學友、劉德華、黎明和郭富城被傳媒封為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在當時的全球華語樂壇獨領風騷,代表香港樂壇的最高成就。張學友憑著自己的實力和時代的造就,迅速串紅,成為樂壇一代大哥。劉德華則演而優則唱,擠身一線歌手行列。黎明、郭富城憑著俊郎的外表、出色的舞蹈,也擠身同一行列。1995年以及1996年張學友分別取得世界音樂頒獎典禮的亞洲最傑出歌手、最受歡迎華人歌手大獎(只在此兩年設置),令香港粵語流行音樂歌手攀上巔峰。
王菲的出現,為港樂帶來新鮮空氣,以一首《容易受傷的女人》在四大天王競爭白熱化之時,悄然殺上各大排行榜榜首並入選年終十大,數年間幾乎包攬所有兩岸三地重大頒獎禮的女歌手最高榮譽。在九十年代中後期,能對王菲地位構成威脅的是鄭秀文。《choto等等》 、《叮當》等勁歌熱舞使她迅速竄紅。1995年的《捨不得你》使她成為最炙手可熱的紅星之一,之後憑著多首經典情歌紅霸90年代。
此時的粵語樂壇,在華語樂壇占據重要地位,留下了一代人的精神記憶。
[編輯本段]2000以來:式微期
新世紀開始後,大批新星紛紛出場。憑著漂亮外貌及歌精舞勁的另一位天後 - 陳慧琳火速上位,容祖兒、陳奕迅、謝霆鋒、TWINS、側田、衛蘭的出道,為粵語樂壇帶來了新力量。楊千嬅、何韻詩、古巨基、李克勤、張敬軒,也在此時的粵語樂壇佔有一席之地。但由於粵語歌壇自身實力的下降,以及台灣、內地樂壇的迅速發展,此時粵語歌的發展得比以前緩慢,香港樂壇持續低迷,聽眾大量流失,在華語樂壇的地位已被認為遠遠不如輝煌時期的1980年代和1990年代。
而在2005年,香港陸續出現不少被喻為實力派的歌手或創作歌手,他們都被大眾視為香港樂壇的明日之星,如:方大同、張繼聰、張敬軒、劉浩龍、謝安琪、王菀之、葉宇澄、藍奕邦、周國賢等等,都比眾多樂評人和樂壇前輩推崇備至。其中08年謝安琪憑《喜帖街》一曲走紅後,被譽為香港新晉「天後」,正式躋身港樂一線行列。
》
相關的還有 粵劇、粵曲等詞條,你自己就可搜索啦!
❼ 有誰知道「粵語的歷史與貢獻」嗎請在這里留下來,謝謝
粵語源自於中國古「雅言」,並進一步確認廣信(封開)是粵語的發祥地,粵語是我國古代普通話的活化石,對我國古代文化和語言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粵語保存古「雅言」因素最多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助理巡視員、廣東省著名語言學家羅康寧經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成果:廣東粵語源自於中國古「雅言」,並進一步確認廣信(封開)是粵語的發祥地,是我國古代普通話的活化石!�
我國古代有一種民族共同語,先秦到兩漢時期稱為「雅言」,宋朝以後稱為「官話」。今天漢語許多方言,都保存著雅言的一些元素,而保存雅言元素最多的是粵語。雅言的基礎是原始華夏語,原來只通行於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書同文」,雅言地位也就相應提高,成為當時的民族共同語。最早將雅言帶入嶺南的,是秦朝征服「百越之地」之後從各地征發到嶺南的「墾卒」。這些「墾卒」多半是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
早期粵語中心不在廣州在廣信
粵語在分布上的突出特點,是沿江分布。它以西江中部為中心,分四條渠道向東、西、南擴展。第一條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東至番禺(廣州)一帶。包括廣西梧州和廣東肇慶、佛山、廣州、中山、珠海、東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第二條渠道是西江——鬱江,即溯西江、潯江、鬱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廣西南寧、崇左、貴港三市及其所屬大部分縣。第三條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廣西玉林、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屬各縣。第四條渠道是南江——鑒江,即溯南江而上,越過雲開山脈到鑒江流域。包括廣東雲浮、茂名兩市及其所屬鬱南、羅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屬吳川、廉江。
除此之外,粵語還有兩個次方言區:一是漠陽江流域。二是潭江流域,包括廣東江門及其所屬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這四個市(區)歷史上稱為「四邑」,其粵語次方言也就稱為「四邑話」。通行四邑話的還有鶴山以及珠海市斗門區。四邑地區距廣州並不遠,四邑話卻是粵語系統中跟廣州話差異最大的一種次方言,其原因是潭江與珠江水路上並不相通。這一事實有力地證明,早期粵語的中心不在廣州而在廣信。
粵語保持雅言音系長達數千年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後,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交趾刺史部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州治也在廣信,廣信便成為嶺南首府和政治中心。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千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藉助雅言。雅言便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同時,古百越語言中一些元素,也就為漢族移民的語言所吸收,從而逐步形成為漢語的一支方言——粵語。在中原和北方長達數千年的戰亂動盪歲月,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為中原漢語標准音的雅言逐步消失。而嶺南地區保持較為穩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則一直保持著原來的音系。
離開粵語嶺南文化便不復存在
廣東的地方傳統文化通常分為三大組成部分: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所依據的其實就是境內三大漢語方言。粵語不僅是廣府地區人民的母語,而且是廣東和整個珠江流域最大的方言,它不僅蘊藏著廣府地區的傳統文化,而且保存著大量在中原一帶已經消失了的傳統文化。離開了粵語,廣府地區許多嶺南文化品種便不復存在。在建設文化大省的過程中,有必要重新研究粵語的自身價值和保護問題。
瀟賀古道和湘桂水道(即靈渠)是唐代以前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兩條重要通道。廣信地處桂江、賀江與西江匯合之處,扼西江之要沖。在嶺南是個交通樞紐。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遠航至東南亞和印度半島,打通了海上絲綢之路,而出口的通道,是經瀟水和賀江到達廣信,再經桂東和粵西兩條走廊,也就是北流江———南流江和南江———鑒江兩條貿易通道到徐聞、合浦,廣信就成為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商貿活動離不開語言交際,中原傳入的雅言正是通過商貿活動而融合當地百越土著語言,形成粵語。
廣信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發祥地
瀟賀古道和湘桂水道(即靈渠)是唐代以前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兩條重要通道。廣信地處桂江、賀江與西江匯合之處,扼西江之要沖。在嶺南是個交通樞紐。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遠航至東南亞和印度半島,打通了海上絲綢之路,而出口的通道,是經瀟水和賀江到達廣信,再經桂東和粵西兩條走廊,也就是北流江———南流江和南江———鑒江兩條貿易通道到徐聞、合浦,廣信就成為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商貿活動離不開語言交際,中原傳入的雅言正是通過商貿活動而融合當地百越土著語言,形成粵語。
廣信又是嶺南最早傳播中原文化的陣地。陳元、士燮等在這里辦學,使百越土著逐步接受中原傳入的儒家文化,漢族移民也從百越文化中吸收了一些成分,從而形成以漢族移民文化為主體的早期嶺南文化。隨著文化交流的開展,以雅言為主體吸收一些百越土著語言因素的粵語,也就逐步成為這一帶人們的主要語言。廣信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也是粵語的發祥地。
漢時廣東已具海洋文明雛形
廣東近十年來嶺南文化研究與考古取得重大突破,專家確認中國漢朝時期廣東已具有海洋文明雛形。
自然人文環境造就海洋文明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偉宗認為,嶺南地區位於五嶺之南,南海之北,整個地域大都山巒起伏,江河縱橫,平原盆地相對較小,海岸線長,江河出口多,造成江海一體之特色。這樣的自然條件,是嶺南文化的自然環境基礎。嶺南文化具有山、江、海相結合的特點,而又以江海一體為主要的特質,並以海洋性特強為優勢。封開具有山、江、海交叉一體的自然環境,同時具有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點的人文歷史與環境,才能集這些文化大成而形成具有江海一體特色和優勢的新型文化。有關專家指出,中國兩漢時期中國廣東己具有海洋文明,這一點有力地駁斥了外國專家「中國無海洋文明」的荒謬說法。
封開人比馬壩人早2萬年
經過科學鑒定和測試,封開河兒口漁澇河泮的峒中岩遺址中發現的兩顆人牙化石,經鈾系法測定,其距今14.8萬年,比馬壩人頭骨化石12.9萬年提早近2萬年。它是迄今為止嶺南地區最早的人類化石。封開是嶺南最早的人類生存和發源地之一已不容置疑。
兩廣廣州之名因廣信得來
「廣信」之名,取自漢武帝時「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之意。公元226年,孫權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由於新設的州舊治在廣信,故名廣州。這是廣州之名的第一次出現。到宋代,將廣州之地劃分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仍以廣信為地標,廣信以東為廣南東路(後簡稱廣東),廣信以西為廣南西路(後簡稱廣西)。廣東、廣西、廣州之名由此得來。
專家呼籲建立粵語館保存活化石
粵語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對於我國古代文化和語言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近年來,不少學者呼籲建立一個國家語言文字博物館,但一直沒有實現。封開作為粵語發祥地,可以先行一步,在博物館內建立一個粵語館,收集、積累本地粵語的材料,包括語音記錄、文獻資料,以及粵語擴展和分布地圖等等。特別是那些獨特的語音現象,例如上面講過的濁塞音等,正在消失過程中,及時將粵語這一不可多得的我國最古老的「普通話」的活化石,作為—個寶貴的歷史遺存保存下去。
❽ 廣東話(粵語)中 "七" 的標准寫法是什麼
柒
「柒」的正寫[2]
由 974ever增加
原為數目字「七」的繁寫(大寫),屬假借字。當用作粗口時讀作chat6,俗寫為「門」字里加個「七」字,即是「」字。然而有文獻記載,「柒」字的正寫應該是「上山下十」︰
■名詞,「陽具」的意思;
■形容詞,形容他人傻頭傻腦,或者外表形象過時或笨拙,亦可指明形容思想落後、不靈活;
■語氣助詞,只用於加強語氣。
■助詞,用作顛倒句子原本意思,可視為反語。
特別要提起,根據已故才子黃沾之著作《不文集》所述,「柒」與「鳩」雖然都是指陽具,但之間的分別是──「鳩」乃勃起而硬,而「柒」則勃起而軟。因此即使「戇鳩」及「笨柒」都是形容人愚鈍痴呆,但層次上卻有所不同:前者揶揄他人沖動魯莽,後者揶揄別人垂頭喪氣。因此「柒」字便成為形容呆笨愚鈍的粗口專用字。
請到 粵語協會 網站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