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傳奇
科學的價值> <科學與方法> <科學與假設>,龐加萊科學三部曲。作者和希爾伯特算是最後兩位全能數學家,號稱數學家中的數學家,數學巨人。我沒看完,文章哲學性較強,好像不容易讀懂,據烏拉姆說,他第一次讀的時候也是似懂非懂,值到以後他才慢慢完全理解文章思想。
<最後的沉思>,龐加萊。我還沒看。
<庫朗:一位數學家的雙城記>,康斯坦絲-瑞德。庫朗,希爾伯特學生,哥廷根數學學派最後一個掌門人(之前是F.克萊因和希爾伯特),因為二戰去了美國,主持組建庫朗應用數學研究所。<什麼是數學(what is mathematics)>,庫朗。只來得及看過一點,強烈推薦。<我的一生:馬克思-玻恩自述>,馬克思-玻恩。作者自傳 ,出身哥廷根,希爾伯特學生,他是一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
<詩魂數學家的沉思> <對稱>,赫爾曼-外爾。我只看過一點,作者曾是希爾伯特助手。<數字情種:埃爾德什(Erdos)傳>,保羅-霍夫曼。Erdos,數學奇才,好像是一生到處跑,到哪就找當地的數學合作發文章。
<高觀點下的初等數學>,F.克萊因。買了書,不知何時有時間看。
『貳』 我國最出名的數學家有誰
一、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
自學成材的天才數學家,中國近代數學的開創人——華羅庚在眾多數學家裡華羅庚無疑是天分最為突出的一位,華羅庚通過自學而成為世界級的數學家,他是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廣泛數學領域的中都作出卓越貢獻。在這些數學領域他或是創始人或是開拓,從某種意義上他也是位傳奇數學家,一生最高文憑是初中,早年在美國取得巨大成就後,聞知新中國成立後,發出"粱園隨好,非久居之處"呼籲在國外的科學家學成回去報效祖國,跟他同時代在聞訊回國的科學家,許多都為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最著名的有: 導彈之父錢學森:為中國火箭,導彈做出貢獻,兩彈元勛鄧稼先:為中國創立了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另外華羅庚還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 位數學偉人之一。美國著名數學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
二、中國著名數學家——徐光啟
徐光啟(溝通中西文化先行者)
徐光啟(1562.4.24-1633.11.8),字子先,號玄扈,天主教聖名保祿,漢族,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
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歷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奮著述,尤精曉農學,譯有《幾何原本》《泰西水法》《農政全書》等著書。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中國著名數學家——劉徽
劉徽(生於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在世界數學史上,也佔有傑出的地位.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我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劉徽的一生是為數學刻苦探求的一生,他雖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釣譽的庸人,而是學而不厭的偉人,他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四、中國著名數學家——陳省身
陳省身現代微分幾何的開拓者,曾獲數學界終身成就獎----沃爾夫獎!他對整體微分幾何的卓越貢獻,影響著半個多世紀的數學發展。他創辦主持的三大數學研究所,造就了一批承前啟後的數學家。在微分幾何領域有諸多貢獻,如以他命名的"陳空間","陳示性類","陳纖維從" 一位數學家說道「陳省身就是現代微分幾何。」這也許是對他的最好評價!!中國最著名的五大數學家3: 3.蘇步青世界著名微分幾何學家,射影微分幾何學派的開拓者早年對對仿射微分幾何學和射影微分幾何學做出了貢獻,四、五十年代開始研究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 60 年代又研究高維空間共軛網理論 70 年代以來在中國開創了新的研究方向——計算幾何,為中國數學走向現代化做出巨大貢獻!
五、中國著名數學家——祖沖之
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祖沖之博覽當時的名家經典,堅持實事求是,他從親自測量計算的大量資料中對比分析,發現過去歷法的嚴重誤差,並勇於改進,在他三十三歲時編製成功了《大明歷》,開辟了歷法史的新紀元.
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暅(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採用的一條原理是:"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意即,位於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於這兩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恆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一原理,在西文被稱為卡瓦列利原理,但這是在祖氏以後一千多年才由卡氏發現的.為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原理為"祖暅原理。
六、中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
陳景潤中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生活(19張)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齒不清,被拒絕上講台授課,只可批改作業。後被「停職回鄉養病」,調回廈門大學任資料員,同時研究數論,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尖端技術、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等問題也作了研究。1956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80年當選中科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現在的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被稱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安德烈·韋伊(André Weil)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貴陽民族學院、河南大學、青島大學、華中工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等校教授,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數學季刊》主編等職。
七、中國著名數學家——丘成桐
陳省身的學生,因解決微分幾何的許多重大難題而獲得數學界菲爾獎。丘成桐的第一項重要研究成果是解決了微分幾何的著名難題—卡拉比猜想,從此名聲鵲起。他把微分方程應用於復變函數、代數幾何等領域取得了非凡成果,比如解決了高維閔考夫斯基問題,證明了塞凡利猜想等。這一系列的出色工作終於使他成為菲爾茲獎得主。翌瓷回國後華羅庚開創了中國的近代數學,並建立了中科院數學研究,培養了大批數學家如陳景潤,王元等號稱華學派,後來致力於應用數學,將數學應用於工業生產,推廣「優選法」。
八、中國著名數學——熊慶來
熊慶來字迪之,出生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息宰村,中國現代數學先驅,中國函數論的主要開拓者之一。熊慶來主要從事函數論方面的研究工作,定義了一個「無窮級函數」,國際上稱為「熊氏無窮數」。熊慶來在「函數理論」領域造詣很深。1932年他代表中國第一次出席了瑞士蘇黎世國際數學家大會,1934年,他的論文《關於無窮級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發表,並以此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獲此學位的中國人。這篇論文中,熊慶來所定義的「無窮級函數」,國際上稱為「熊氏無窮數」,被載入了世界數學史冊,奠定了他在國際數學界的地位。
『叄』 數學傳奇讀後感
《課堂上學不到的數學傳奇》果真如書的名字一樣,讓我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了解了數學的歷史、數學的發展過程、數學的原理,以及所謂的文科數學。
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許多課外的數學知識。這些文字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原來發現數字,從概念變成抽象需要多麼長的時間。我們現在學的數學,是經過我們人類幾千年來總結出來的智慧的精華。今天這樣的成就,讓π運用於數學、天文、物理……華裔數學家陳省身曾經說過:π這個數滲透了整個數學。
如果我們也有前人那樣刻苦鑽研的精神,我們也能創造出像前人那樣的輝煌。做錯了一道題,就應該認真思考自己哪裡錯了,不懂就問;在哪一方面不太擅長,就要深入研究。也許,經過這樣一點一滴的努力和積累,我們也可以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數學的輝煌!
『肆』 張景中的《數學傳奇》的讀書筆記
既提倡推理又主張直觀.他是我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賈憲,中國古代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曾撰寫的《黃帝九章演算法細草》(九卷
『伍』 《課堂上聽不到的數學傳奇》內容簡介
《課堂上聽不到的數學傳奇(初中版)》以現行中學理科教材里的重要知識單元為主線,講述了科學發現過程中許多生動有趣的科學故事,並配以大量珍貴精美的圖片。不但可以讓學生感受科學本身的深厚魅力,提升科學素養,還能從一個側面鞏固其課堂學習成果,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想看、愛看、看了有益」。對於教師來說,這些素材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用來活躍課堂氣氛,深化教學內容;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來說,書中的拓展性內容還可以引導他們作進一步的學習。
『陸』 數學家的故事
哦,知道了,所以你想說什麼嗎?這個鞋很簡單的,我也會,而且這電燈泡發明的故事也許不是真的,你可以仔細看看他的過程
『柒』 課堂上聽不到的數學傳奇(初中版)讀後感怎麼寫
《課堂上學不到的數學傳奇》果真如書的名字一樣,讓我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了解了數學的歷史、數學的發展過程、數學的原理,以及所謂的文科數學。
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許多課外的數學知識。這些文字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原來發現數字,從概念變成抽象需要多麼長的時間。我們現在學的數學,是經過我們人類幾千年來總結出來的智慧的精華。
本學期,我們學習了無限不循環小數:π。在這本書中,也有關於π的詳細介紹。其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π的計算經歷了三個時代:幾何時代、分析時代、機械時代。這也是數學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從這句話中,從這一章中,我看到了前人前赴後繼、知難而進的刻苦研究數學的精神,這種精神絕對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無數數學家都為了π這個難題而做出了他們畢生的奉獻,才得以讓後人體會到π的深刻含義。從一開始的劉徽,到祖沖之,到阿爾••••••卡西,到魯道夫•范•科伊倫……再到現在,我們能通過計算機去算出π小數部分的第二十億位。這些如果不是前人為我們發現、創造、努力去研究數字背後的真意,我們也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成就,讓π運用於數學、天文、物理……華裔數學家陳省身曾經說過:π這個數滲透了整個數學。
如果我們也有前人那樣刻苦鑽研的精神,我們也能創造出像前人那樣的輝煌。做錯了一道題,就應該認真思考自己哪裡錯了,不懂就問;在哪一方面不太擅長,就要深入研究。也許,經過這樣一點一滴的努力和積累,我們也可以創造出屬於我們自己數學的輝煌!
『捌』 課堂上聽不到的數學傳奇讀後感怎麼寫
寫讀後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
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
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
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確選擇感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
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
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
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
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
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
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
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玖』 求 數學傳奇的讀後感
按遺囑分馬
筆者曾遇到過一些中小學生,還有幾位學生家長,他們對一個古老數學故事的結局持異議,認為答案不符合題目原意,甚至有同學說這個故事是胡說八道。
到底這個數學故事合不合理?故事中的題目有沒有解?應該怎樣去解?
故事的題目叫做"遺囑",是這樣說的:
有一位老人,他有三個兒子和十七匹馬。他在臨終前對他的兒子們說:「我已經寫好了遺囑,我把馬留給你們,你們一定要按我的要求去分。」
老人去世後,三兄弟看到了遺囑。遺囑上寫著:「我把十七匹馬全都留給我的三個兒子。長子得一半,次子得三分之一,給幼子九分之一。不許流血,不許殺馬。你們必須遵從父親的遺願!」
這三個兄弟迷惑不解。盡管他們在學校里學習成績都不錯,可是他們還是不會用17除以2、用17除以3、用17除以9,又不讓馬流血。於是他們就去請教當地一位公認的智者。這位智者看了遺囑以後說:「我借給你們一匹馬,去按你們父親的遺願分吧!」
到這兒,這個故事就結束了。
不同意這種結果的同學的意見在於:遺囑所說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都是相對於17匹馬來說的,並不是對18匹馬來說的,因而智者把自己的一匹馬借給三兄弟再按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去分,不符合遺囑原意。
筆者認為,這部分同學之所以不同意故事的結局,是由於對遺囑的要求掌握得不夠全面造成的。筆者要說明,智者的辦法確實是個好辦法。遺囑沒有錯;智者的辦法也不光是一個智力游戲,在數學上也是完全合理的。
為此,我們先指出一個事實,即:
1/2+1/3+1/9=17/18<1
這就是說:假設姑且不考慮老人關於不許流血、不許殺馬的要求,硬把17匹馬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分給三個兄弟,那麼,並沒有把17匹馬全部分完,還剩下17匹馬的1/18沒有分。
於是我們要考慮一個問題:老人的遺囑是只把17匹馬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分給三個兒子嗎?如果是,那麼剩下的17/18匹給誰呢?
按遺囑中關於把17匹馬全部留給三個兒子的要求,剩下的這些馬還應繼續分給三兄弟,而且還應該給老大一半,給老二三分之一,給老三九分之一,而且任何有限次總也無法把17匹馬全部分完。
仔細研究老人的遺囑可以發現,老人的遺囑實際上包含三點要求:第一,把17匹馬全部都分給三個兒子;第二,每給老大一半,就要給老二三分之一、給老三九分之一,所以實際上是要按照1/2∶1/3∶1/9這樣的比例進行分配,而不是只把17匹馬的1/2,1/3,1/9分給三個兒子;第三,不許讓馬流血。
一個分配方案,只要滿足上述條件,就是符合遺囑要求的方案。
老人自己家有17匹馬,加上智者借給的一匹,一共十八匹馬。按18匹馬的1/2, 1/3,1/9分給三個兄弟,三個兄弟所得的馬的匹數當然符合1/2∶1/3∶1/9的比例(符合上述第二條要求),而三個兄弟分別得到的9匹、6匹和2匹之和,恰好是17匹(符合上述第一條要求),又沒讓馬流血(符合上述第三條要求),所以智者的辦法是完全符合老人遺囑要求的。
不借用智者的一匹馬也可以執行老人的遺囑。為此,把1/2∶1/3∶1/9化簡可得 9∶6∶2, 恰好有9+6+2=17。可見,分給長子9匹、次子6匹、幼子2匹,既恰好把17匹馬全都分完,又符合1/2∶1/3∶1/9的比例,又沒有讓馬流血,所以完全合乎老人遺囑的要求。
還用一種不借用智者的一匹馬也能執行老人遺囑的辦法:
假如先不考慮老人關於不許殺馬的要求,而硬把17匹馬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分別分給三兄弟,完成第一次分配;第一次分配後剩下一部分馬,再把剩下的這部分馬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分別分給三兄弟,完成第二次分配;第二次分配後還剩下一部分,再把剩下的這部分馬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分別分給三兄弟,完成第三次分配。照此辦理,任何有限次分配總不能把17匹馬全部分完。而無窮無盡地分下去,三個兄弟所分得的馬各是一個無窮級數的和,或者說各是一個無窮遞縮等比數列各項的和。這三個無窮遞縮等比數列的首項分別是17/2, 17/3,17/9,公比都是1/18,按照無窮遞縮等比數列的各項和公式可以算出,三兄弟每人分得的馬分別為:9匹,6匹,2匹。
先進行分析和計算,不要認真地動刀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分配,等到算出了三兄弟每人經過無窮無盡、一次又一次的分配後所分別能夠得到的馬的總匹數後再統一一次性地分配,就既用不著殺馬,又恰好把17匹馬全部按老人的遺囑所規定的比例分完,不拆不扣地執行了老人的遺囑。
從上面幾種解法來看,智者的辦法計算起來比較簡單,因而確實稱得上是一種十分巧妙的辦法。
分馬的故事,據說已經在全世界流傳上千年之久了。在流傳過程中有一些變化。例如,有一本書講到這個故事時,講的就是老人共有十九匹馬,遺囑要求分給長子二分之一,分給次子四分之一,分給幼子五分之一。處理辦法也是從別人家借來一匹馬,分完再還給人家。
張景中老師所著《數學傳奇》一書指出,像上面這樣改變一下數字的,一共可以有七種變化,就是說,這個故事可以有七種講法。如果在每一種講法中把馬的總匹數記為n ,把三兄弟分得的比例記為1/X∶1/Y∶1/Z, 則可以列表如下:
講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X 2 2 2 2 2 2 2
Y 3 3 3 3 4 4 4
Z 7 8 9 12 5 6 8
n 41 23 17 11 19 11 7
上述七種講法都是關於可以用「借來一匹馬,按規定的比例分配後恰好剩下一匹,再還回去」的辦法來解的。按本節前面所述,這些講法都是合理的。
筆者還聽到過這樣一種講法:老人共有十七匹馬,臨終前他留下遺囑說把一半給長子;長子取走後,把剩下的一半給次子;次子取走後把剩下的一半給幼子。 遺囑也要求把十七匹馬都分給三個兒子,而且不許殺馬.
答案說:先從鄰居家借來一匹馬,變成18匹,老大取走一半(即9匹),還剩9匹。然後再從鄰居家借來一匹馬,變成10匹,老二取走一半(即5匹),還剩5匹。然後又從鄰居家借來一匹馬,變成6匹,老三取走一半(即3匹)。最後剩下3匹還給鄰居。
這種講法也很有趣,可是在筆者看來,這種講法在數學上就不如上面列出的七種講法那麼合理了;雖然也把17匹馬都分給了三個兒子,而且沒有殺馬,但是三次借馬湊出三個二分之一,很難說是符合遺囑要求的。因而這種講法只能算是一個智力游戲,算不上真正的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