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生活於數學

生活於數學

發布時間: 2021-08-01 22:48:20

1. 淺談數學與生活的關系

數學知識的獲得離不開生活,「數學學習更離不開生活」。根據兒童的心理回需求和教育教學的規律,要答想讓學生學習的輕松,知識掌握的牢固,只有讓數學學習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再加之與生活緊密聯系,才能真正掌握數學知識。

成功的教學經驗啟迪著每位教師,數學教學中若能把「純粹」的數學知識與學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體的材料相聯系,這樣就有利於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便於學生的理解,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探索新知的慾望。

(1)生活於數學擴展閱讀:

因為孩子們能夠親自動手參與實驗,所以他們會對這樣的課抱興趣,並快樂地學習。但是,想要在頭腦中形成固定的概念,僅僅依靠這一兩次操作還是很困難。

也就是說,在課堂上使用各種定量容器進行測量的時候,孩子們會對毫升、分升以及公升的單位形成一定的概念,但當眼前沒有這些東西的時候,他們把握起來就又變得困難了。

因此,當黑板上出現「3公升5分升等於多少分升?」這樣的單位換算的問題時,孩子們就會感覺十分棘手。

2. 生活與數學有那些聯系啊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關系的精彩描述。而據學生調查問卷,他們認為:最枯燥、最難學、最討厭的學科,「數學」均列首位。為什麼數學在學生的眼中,總是板著面孔,高深莫測的呢?華老一針見血地分析道:「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數學教學脫離了實際。」針對此種現象,《數學課程標准》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情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就強化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和實用性。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不但要把生活引進課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讓學生帶著數學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去體會數學的價值,促其「數學化」。
一、創設情景,促使數學課堂「生活化」。
「回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的新課程理念是當前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首要特徵與發展趨勢。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注重數學課堂中的生活化的數學理念遵循了兒童生活的邏輯,它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它從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生成活動主題,符合學生學習的規律,具有鮮活的教改生命力。
1、創設「生活情景」,引出數學問題。
新課標指出: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情景有機的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所熟悉的情景,即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就會體會到生活中充滿數學、生活真有趣、學習真有趣、數學真有趣,如此引入新課將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教學「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課始,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皇塘每6分鍾有一輛中巴車開往常州(向東),8分鍾有一輛中巴車開往丹陽(向北)。現在剛好有兩輛中巴車同時分別開往常州和丹陽,問再過幾分鍾,又有兩輛中巴同時開往常州和丹陽?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去,努力地去探索新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再如:學慣用字母表示數時,有位老師出示一則招領啟事:三年級一位同學拾到人民幣a元,請丟失者到少先隊總部辦公室領取。學生通過分析可以理解,啟事中的人民幣數目不能寫出來,所以要用一個符號表示,啟事中的字母表示錢數,使學生初步認識體會用字母表示數,也是來自生活的數學問題,從而引入新課。
2、聯系「生活經驗」,探究數學問題。
研究表明: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將影響學習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聯系學生實際,藉助他們頭腦中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去學會思考數學問題,從而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例如:「十幾減9」這一部分知識對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並不是新知識,而是一種舊的知識,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早有這方面的體驗。因此,當出示主題圖中買氣球的畫面,以「還剩幾個氣球?」作為問題情境,引入算式「15-9=?」以後,有位教師就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主思考,讓他們利用自己已有的經驗來計算「15-9=?」的結果,在教師的引導下,孩子們都想出不同的計算方法,有用較直觀的點子圖數出結果,有用破十法求出結果,也有用做減想加求出結果,還有的用減的方法求出結果……由於學生用足了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因此,課堂中探究的氣氛濃厚,學生的情緒飽滿,教學效果也較好。
再如:在教學「體積單位」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時?先讓學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個指節大小;然後拿出一個粉筆盒告訴學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筆盒大小。1立方米這個空間概念多大呢?上課時老師讓全班學生每8人為一學習小組。每組發三根米尺,讓學生用米尺在牆角圍一個棱長為1米的正方體。於是學生明白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就是1立方米。為了讓學生實際體會1立方米的空間到底有多大,老師讓學生分組鑽進這1立方米的空間里,親身感受1立方米的空間大小。當學生一個個都擠進去時,他們既高興,又驚訝。原來,1立方米的空間這么大,能擠進這樣多的同學。這樣,在同學們既興奮又驚訝的目光中,完成了對1立方米這個體積單位的認識。
3、回歸「生活實踐」,解決數學問題。
「課標」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學會從生活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我在教學「土地面積單位『公頃』」時,就先讓學生在操場量教師先畫好的邊長為10米的正方形,讓學生算出它的面積。然後告訴學生100個這么大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公頃。再讓學生討論1公頃應該等於多少平方米?應該是怎樣的一個正方形?然後讓學生用測繩量出100米的邊長來,讓大家體會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最後請學生估算一下我們學校大約佔地多少公頃。在學生激烈的爭論中結束了這堂課。
再如:學習「相遇問題」應用題,在學生對此類應用題的結構和解法有了基本了解時,有位老師布置了這樣一個活動: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應用題中的情節作表演,並口頭編應用題,再解答。在活動時,兩位同學站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兩地」,面對面地站著,喊「預備走」,一齊面對面走來(同時相向),經過一定時間,兩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相遇)……那麼,如果沒有同桌幫忙,你一個人可以表演這個節目嗎?學生興趣很濃,紛紛舉手示範:將兩手掌豎直,掌心對掌心,慢慢靠攏,經過一會兒兩手掌合在一起。經過活動,學生對「兩地同時相向(對)、相遇」等有了實實在在的了解,同時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結合生活實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二、走進生活,促使生活情景「數學化」。
新課程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因此,數學學習必須加強與學生生活情景、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1、開展「數學活動」,認識生活世界。
研究表明: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從而認識生活世界。
例如:在教學「利息稅的計算」時,課前老師介紹:我國國務院規定個人儲蓄存款要交納個人所得稅,其納稅額為利息的20%,並要求學生到附近銀行了解當前各種期限存款的利率,幫助爸媽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利息稅是多少的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紛紛向銀行職員提出:為什麼交利息稅?有什麼意義?目前主要有哪些儲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間有什麼關系?怎樣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稅?這樣通過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培養了自覺地把所學知識用於實際生活的意識。
2、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後,在運用的過程中,讓學生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體驗數學的價值,體會學習的快樂,從而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當學生學習了數學知識後,教師應及時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嘗試用所學知識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完「土地面積」這一節知識後,就聯系生活出了這樣一道題。「如果你是一個房地產開發公司的總經理,現在你想要競標一塊好地,你應該做哪些前期准備?」請你訂出一個計劃。同學們一聽當老總,個個踴躍,積極發言,有的說要先了解土地面積;有的說要先了解每公頃值多少錢?有的說應先了解市場環境、地理位置等等。最後一致歸納為三方面:1、了解土地面積。這一條應該運用所學知識,算出土地面積。2、了解市場。搞清這土地的價值,估算出每公頃多少錢?一共多少錢?3、參照自身實際,拿出投標價。這樣設計在學生的腦海里造成強烈興趣,教師自然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綜合運用知識,既使已獲得的知識記得牢固、理解透徹、運用靈活;更重要的是學生再一次體驗到生活中到處充滿數學;而學好數學將來才能更好地生活的道理。
再如:學習了「圓的基礎知識」,可請學生思考車輪為什麼不能做成方形、三角形、橢圓形,而要做成圓形呢?又如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問學生為什麼電桿支架、自行車支架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長方形、正方形呢?再如學習了「長、正方形面積計算」後,請學生計算如果給教室鋪地磚,需要多少塊地磚等等,這樣學以致用,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觀點看事物、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之,「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我們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帶著孩子們走進數學的天地,讓數學植根於生活的土壤,做到課內外知識與生活相連,讓學生感知生活,讓學生親近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讓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成為「做數學」、「用數學」和「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讓數學回歸「生活化」。

3. 數學與生活的關系

一、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讓學生體會到身邊有數學
數學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學習第一單元《快樂的校園》之前,我先帶領學生熟悉美麗如畫的校園和參與各種課內外活動,讓學生體驗感受學校生活的豐富多彩,從爾喜歡即將開始的校園生活。教授信息窗2《老鷹捉小雞》這一課時,我把學生領到操場這個「大課堂」,實地做游戲組織教學活動。通過學生非常熟悉喜愛的「老鷹捉小雞」的游戲,來學習1—10數的認識。在游戲中讓學生數一數「有幾個小朋友參加游戲?」「男同學有幾人?」「女同學有幾人?」等等,在數扎長辮女孩「排第幾」的過程中感知數的另一個含義——「序數」。整節課,學生們「玩」的很開心,「大課堂」氣氛很活躍,改變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動式課堂,每一位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游戲學習中去,「學習」熱情很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圓滿完成了整節課的學習任務。這樣的數學課堂,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原來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身邊就有數學,而且離得很近,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親切感,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

二、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藉助生活經驗,學會探索解決數學問題
學生的學前數學知識,生活中的數學常識,經驗的建立,是依賴於實際生活實踐,是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的到的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具有形象性和啟發性,它能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增強學習動機和信心,有助於引導學生進入數學情境,也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教師要善於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畫面,讓數學貼近生活,在組織學生活動中,引導學生討論解決數學問題:我在信息窗1《科技小組活動》的教學中,學生在解決紅點標示的問題「天上有幾架飛機?」時,引導學生去看一看數一數,讓學生充分利用情境圖中的信息體會1-10各數的意義,再聯系生活,廣泛選取學生身邊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問題,進一步體會數的意義。如「我們的教室有幾扇窗?幾盞燈?教室門前有幾棵樹?」「你家裡有幾口人?你有幾只鉛筆„„」等等。在教學中我注意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數學問題,為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探索新知識的依託,使學生學會藉助生活經驗思考探索問題。

4. 生活中什麼東西與數學有關

數學在很多地方用得著,只要你善於去思考~

1.考古學中,有一個計算鴕鳥蛋的故事

由勒妮•弗里德曼帶領的考古隊,他們在調查古埃及遺址尼肯(以其希臘名「希拉孔波利斯」更為人所知)時,在荒蕪的沙漠之下發現一處古城遺跡、已知最早的埃及神廟、一家釀酒坊、一處被附近的窯火點燃燒毀的制陶工的房子, 以及古埃及唯一一座已知的大象墓。

在那裡考古學家見到了從HK6區域出土的破碎的鴕鳥蛋殼。完整的鴕鳥蛋當初曾被作為奠基物品,安置在新建築的地基里。千百年之後,這些鴕鳥蛋早已支離破碎,所以首先一個問題是「裡面有多少個蛋」。

(內容轉自數學經緯網)

5. 什麼是生活中的數學

日常生活中需要用數字計算的都叫數學,即數字的學問。

比如說,上街買東西自然要用到加減法,修房造屋總要畫圖紙。類似這樣的問題數不勝數,這些知識就從生活中產生,最後被人們歸納成數學知識,解決了更多的實際問題。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時要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5)生活於數學擴展閱讀

生活中的數學應用:

1、求面積:例如:在一個高為4 m長為6 m的樓梯表面鋪地毯,樓梯寬2m,求地毯的面積。

許多學生家裡樓梯上都鋪設了地毯,要買多少就要計算地毯長度,從圖中可以看出應用平移的知識來解答簡單方便,把樓梯步中橫線往下移可組成AC,縱線往左移可組成BC,這樣地毯長為4+6=10米,面積為2×10=20平方米。

2、求概率:概率是一門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科,不過大多數人對這門學科的理解還是很平凡的:投一枚硬幣,0.5的概率正面朝上,0.5的概率反面朝上,這就是概率。

3、手指計數

人類的十個手指是個天生的「計數器」。原始人不穿鞋襪,再加上十個足趾,計數的范圍就更大了。至今,有些民族還用「手」表示「五」,用「人」表示「二十」,據推測,「十進制」被廣泛運用,很可能與手指計數有關。

6. 我的生活與數學 五年級

你。。。想問什麼?

7. 生活中的數學有哪些

比如我假設一個幾乎每天都會發生的場景:你今天早上騎自行車去上學,順路去買個早餐,然後碰到了一個同學,接著和他一起走路去學校,因為走得慢,所以一不小心遲到了... 這個生活場景中的數學有:

1、騎自行車的時候你有想過用腳蹬一圈腳踏板自行車行走了多少米嗎?我們可以去測量車輪的半徑,再用圓的周長公式求出來。或者是用一條繩子鋪在地上測量,或者你還有其他的辦法。

2、然後你看到旁邊的同學騎自行車比你騎得快,你有想過你是怎麼判斷誰快誰慢嗎?相同的速度比較路程?還是相同的路程比較速度?當然都可以...

3、你去買早餐的時候,發現你每天吃的麵包漲價了,今天的錢沒帶夠,你很尷尬。但是你有想過為什麼會漲價嗎?原來是老闆精心計算過這個麵包定價幾元可以獲得最高的利潤。舉個例子:

麵包店老闆經營麵包店三個月發現,某種麵包成本價2元,售價5元,每天可以賣100個,如果售價每增加1元,麵包就會少賣5個,那麼此麵包漲價多少元最合適呢。我們可以用二次函數的方式去求解。

設漲價x元,則每個麵包盈利為5+x-2,每天可以售出100-5x個。根據:總盈利=每一個麵包的盈利×售出個數,可列函數:y=(3+x)(100-5x);再利用頂點式即可求出具體當x為多少時,盈利最大。

4、今天上學的這段路程,你知道到底是在哪一段花的時間最多嗎?畫個平面直角坐標系,橫坐標為時間,縱坐標為離家的路程,就能一目瞭然。

5、遲到的時候需要在執勤人員那裡登記,要求寫下年級班級姓名。這樣學校就會知道這個星期哪個班的遲到人數最多,哪個班遲到人數最少。也是簡單的統計學問題。

我只是在陳述一件很常見的事情,數學就無時無刻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圓的周長、路程公式、二次函數、方程、平面直角坐標系、統計等。

8. 數學與生活的小故事

一、自己身體的計算器

我們身體真的很奇妙,手是一個常見的計算器。最常見的手的計算是9的倍數計算。

計算9的倍數時,將手放在膝蓋上,像下表中所示,從左到右給你的手指編號。現在選擇你想計算的9的倍數,假設這個乘式是7×9。只要像上圖所示那樣,彎曲標有數字7的手指。然後數彎曲的那根手指左邊剩下的手指數是6,它右邊剩下的手指根數是3,將它們放在一起,得出7×9的答案是63。

四、擲硬幣並非最公平

拋硬幣是做決定時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人們認為這種方法對當事人雙方都很公平。因為他們認為錢幣落下後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都一樣,都是50%。但是有趣的是,這種非常受歡迎的想法並不正確。

首先,雖然硬幣落地時立在地上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其次,即使我們排除了這種很小的可能性,測試結果也顯示,如果你按常規方法拋硬幣,即用大拇指輕彈,開始拋時硬幣朝上的一面在落地時仍朝上的可能性大約是51%。

之所以會發生上述情況,是因為在用大拇指輕彈時,有些時候錢幣不會發生翻轉,它只會像一個顫抖的飛碟那樣上升,然後下降。如果下次你要選出將要拋錢幣的人手上的錢幣在落地後哪面會朝上,你應該先看一看哪面朝上,這樣你猜對的概率要高一些。但是如果那個人是握起錢幣,又把拳頭調了一個個兒,那麼,你就應該選擇與開始時相反的一面。

9. 生活與數學

先看課本,明白基本原理,並通過例題加以練習。在對原理不熟悉時,不要急於做難題,那樣會打擊你的積極性,影響你對數學信心的樹立。其實每個人的大腦都差不多,沒有誰是絕對的天才,你既然文科能學好,那麽憑你的智商學數學一定沒問題,忘記數學是你的弱科,一切從頭開始,告訴自己:我數學很強,我很有天分。對於幾何問題,我認為關鍵是原理,掌握最基本的原理,熟習最簡單的幾何題型,因為難題是由若干簡單小題組合而成的,會做不會做,就在於你能否將其解剖開。你要正確對待題的數量,不是為做題而做題,是通過做題來鞏固原理,然後用原理來幫助你解決難題,但當你真正明白原理時,適當搞一下題海戰術,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是可以的。總之,信心+原理=數學的成功。不妨試一下,祝你成功

10. 數學與生活有什麼聯系

1、三角形很穩定,許多支架都是三角形的許多支架用三個腳支撐用了一個數學公理三點確定一個平面

2、一些人在木門上釘斜條,是為了克服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卷閘門也是一樣的道理。

3、河南登封觀星台、南京中山陵都是中心對稱圖形

4、蚊帳的孔是六邊形的~

5、筷子是圓錐型的。光碟是圓形的。

6、電線是線段冰箱是長方體門是長方形輪胎是圓形地球是圓形

包裝罐設計問題
1、「白貓」洗衣粉桶
「白貓」洗衣粉桶的形狀是等邊圓柱(如右圖所示),
若容積一定且底面與側面厚度一樣,問高與底面半徑是
什麼關系時用料最省(即表面積最小)?
分析:容積一定=>лr h=V(定值)
=>S=2лr +2лrh=2л(r +rh)= 2л(r +rh/2+rh/2)
≥2л3 (r h) /4 =3 2лV (當且僅當r =rh/2=>h=2r時取等號),
∴應設計為h=d的等邊圓柱體.
2、「易拉罐」問題
圓柱體上下第半徑為R,高為h,若體積為定值V,且上下底
厚度為側面厚度的二倍,問高與底面半徑是什麼關系時用料最
省(即表面積最小)?
分析:應用均值定理,同理可得h=2d(計算過程請讀者自己
寫出,本文從略)∴應設計為h=2d的圓柱體.

熱點內容
3年級英語書 發布:2025-07-25 11:22:08 瀏覽:723
物理題宇 發布:2025-07-25 09:53:10 瀏覽:219
國培語文 發布:2025-07-25 08:38:31 瀏覽:168
幼兒園師德整改方案 發布:2025-07-25 08:38:30 瀏覽:541
高等數學丙 發布:2025-07-25 07:47:32 瀏覽:409
語文怎麼補課 發布:2025-07-25 07:27:30 瀏覽:746
山水學前教育集團 發布:2025-07-25 07:24:20 瀏覽:276
vsco教學 發布:2025-07-25 05:32:58 瀏覽:373
教師資格模擬題及答案 發布:2025-07-25 02:57:00 瀏覽:986
口教師 發布:2025-07-25 02:44:27 瀏覽: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