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國學與語文

國學與語文

發布時間: 2021-08-03 10:48:31

① 國學語文什麼,和語文有什麼不一樣

國學語文包含了很多古代的文學,而語文則是以近現代的白話文著作為藍本,加上一些字、詞、語法、句讀……以及少量的古代文學作品。基本上是古代和現代的差異

② 從語文的角度談國學

從語文的角度談國學
曾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我對文言文的學習非常反感。心想,自從「五四」運動以來,革命先驅就提倡白話文運動,而現實中的課本卻加大文言文的學習,這不是倒行逆施嗎?每天讓我們學「之乎者也」,不是折騰人嗎?且學了文言文有什麼用?現代生活中,我們用「之乎者也」和人對話,不也有病嗎?有這樣的心理,我的語文成績可想而知。我曾經用這樣的疑問和老師叫板。遺憾的是,我們當時的語文老師是民辦的,其水平不過先生而已,比我們先生幾年罷了。老師的回答是:這是《教學大綱》的要求,讓你學你就學,哪那麼多廢話?!
上高中後,我有幸遇到了一個在文革中,因為上過大學,有學問而被打成「牛鬼蛇神」下放到我校教語文的老師。先生鶴發童顏,眼光矍鑠有神。雖年近「耳順」,走起路來依然虎虎生風。「服有詩書氣自華」,文革的磨難,並沒有壓跨先生對生活的執著。在我們眼裡,先生就如同那飽經風霜的青松,傲然挺拔。
高中第一堂語文課,先生的教誨,我自今記憶猶新。一番自我介紹以後,先生就博古通今。先生從《詩經》而《楚辭》;從先秦兩漢的文章至南北朝的駢體文;從唐宋的詩詞而元朝的小令雜劇,再明清的小說。引經據典以後,話題直奔主題——我們為什麼要學語文及怎樣學好語文?
談到語文,先生用他那不太標準的、帶地方方言的「普通話」講道:「那什麼是語文?語文,語文,說在嘴上叫語,寫在紙上叫文。語文,五四運動以後,民國以前叫國文。……我們為什麼在當今白話文盛行的時代,要學好文言文呢?因為『為觀今亦鑒古,無古不成今。』我們今天的文化,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我們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我們今天的文化是五千年悠久文化的積淀。我們說要『繼往開來』,要『繼往』就必須了解自己文化的過去,繼承自己的優良傳統;要『開來』沒有豐厚的文化積淀,那是無源之水,何以開來?」
一語驚醒夢中人。先生的教誨,使我「茅塞洞開」。我們學語,最終是為了能文。繼往開來。必須學好國學才能繼往,必須學好語文才能開來。
怎麼繼往?要繼往,我們就必須了解自己文化的過去。我們先進文化的過去,就積淀在後重的《國學》里。語,是講在嘴上的語言。我們的老祖宗發現,語言是隨時間的變遷而改變的。不說遠的,就拿「五四」運動後的白話來講,其中的很多詞彙,我們現在嘴上都不講了。假使讓時光倒退,讓我們和古人用古時的白話文交流,很難溝通。所以,我們的老祖宗嘴上一套,文上一套,發明了「文言文」來文。文言文文法千年不變。只要掌握文言文的文法,你就可以和千年的古人對話。「文」是寫在紙上,用來傳承文明的。後重的《國學》都是以文言文來文的。不學好文言文能行嗎?
說開來,就是繼承先進文化並加以發展。國學的語是經過文的。國文記敘,有的語言簡捷,如《左傳》的春秋筆法;有的精練壓韻,如南北朝的駢體文;有的優美干練,如唐宋詩詞……我們學國學,不但可以汲取國學思想 的精華,而且能鍛煉自己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可以說學好國學才能學好語文。沒有一定的國學修養,能學好語文的人——鳳毛麟角。世界上有鳳凰毛麒麟角嗎?

③ 國學和語文的差別在哪

國學能陶冶情操,培養性情,讓一個人真正了解到古代文人的偉大思想。國學之美美在哲學,詩詞之美美在言簡。而語文則是讓中國人民了解自己語言文化的一門學科,多了解國學方面對於深入了解本國語言文化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在這方面來講,國學和語文是密不可分的換句話說,語文是了解國學的一把鑰匙,是科學系統的拿這把鑰匙去開啟國學的大門。

④ 國學和語文有什麼關系

錢穆先生在《國學概論·弁言》的開端,寫下一句令人觸目驚心的話:「『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如何理解他的這個論斷?我以為,這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中國過去有「國學」之實,而無「國學」之名,「國學」其實是「五四」以後,面臨「西學」的沖擊而立名的。第二,按照西式的學科分類,學者可以從國學中抽繹出文學、史學、哲學來,待到抽繹完畢,錢先生擔心「國學」也許就會自然解體。我們認為,錢先生的這個說法前一半是對的,因為現今的國學概念,的確過去沒有,無所師承。後一半的擔心則是過慮了。經過幾十年的學科分立實踐,我們承認,學者確實可以從國學中抽繹出文學、史學、哲學來,但這種抽繹的結果,絕對不會是國學的解體,反而可能是國學的提升。如果處理好國學與文史哲學科的關系,那就不僅不會互相抵消,反而是可能相得益彰的。在中國古代,「國學」本是國家一級學校的稱謂。《周禮·春官·樂師》有雲:「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禮記·學記》也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國家級學校的稱謂,歷代有所變化。漢代稱太學,晉代稱國子學,北齊稱國子寺,隋代稱國子監,唐宋時則以國子監總管國子、太學、四門等學,元代設國子學,明、清兩代設國子監,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開始設學部,國子監的稱呼於是廢止。清末佚名撰《西巡迴鑾始末》:「學堂之設,(光緒)二十四年業已議有章程:縣設小學,府設中學,省設大學,循序遞進,給照為憑;大學卒業學成,乃咨送京師國學,覆加課試,量才授官。所學皆實用,所取皆通才,而國家收得人之效矣。」可見,「國學」從周朝就有了,原來是國家級的貴族子弟學校,逐漸發展為國家的最高學府。優秀的庶民子弟也可進入國學,經過考試,量才授官。作為國家一級學校的「國學」概念,與今天所謂「國學」的概念是不同的。今天我們所指稱的「國學」概念,不是指中國傳統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學問」和「學術」。所謂「學問」,側重於有關傳統文化知識體系的積累與梳理;所謂「學術」,側重於有關傳統文化研究方法的繼承與創新。而作為現代意義上的「國學」概念,是晚清以來逐漸形成的。由於西學東漸的緣故,中西學術交流日益頻繁,為了與「西學」相對應,有人提出了「舊學」或「中學」的概念。張之洞即提倡:「新舊兼學。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為舊學,西政、西藝、西史為新學。舊學為體,西學為用,不使偏廢。」(《勸學篇·外篇·設學第三》)後來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指出:「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者,張之洞最樂道之,而舉國以為至言。」由此,「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成為張之洞的名言。可見,相對於「新學」,「國學」指「舊學」;相對於「西學」,「國學」指「中學」,它是與「西學」不同的自具特色的文化體系。為了弘揚國學,章太炎發行《國粹學報》,出版《國故論衡》,於是「國學」又有了「國粹」和「國故」的稱謂。胡適即指出:「『國故』這兩字,是章太炎先生提出,比從前用的『國粹』好多了;其意義,即中國過去的歷史、文化史,包括一切。」(《再談整理國故》)胡適又說:「『國學』在我們的心眼裡,只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國學季刊》發刊宣言》,見《胡適文存二集》)1922年,被尊稱為「國學大師」的章太炎先生,應江蘇教育會之請,公開向上海社會各界做「國學」專題講演,前後共10次,後由聽講者整理成兩個文本,先後以《國學概論》和《國學講演錄》為題出版。此外,在一些學校里也設有「國學概論」的課程,錢穆先生的《國學概論》一書,就是以他1926年至1928年在無錫江蘇省立第三師范和蘇州江蘇省立蘇州中學的講稿整理而成的。因此,盡管社會上和學術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評價分歧仍然很大,但自此以後,「國學」的名稱已在學術界廣為流行。 有交叉,有區別。 國學主要指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史哲,語文主要包括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雙方在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學方面是重疊的。

⑤ 國學和語文有什麼區別

錢穆先生在《國學概論·弁言》的開端,寫下一句令人觸目驚心的話:「『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如何理解他的這個論斷?我以為,這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中國過去有「國學」之實,而無「國學」之名,「國學」其實是「五四」以後,面臨「西學」的沖擊而立名的。第二,按照西式的學科分類,學者可以從國學中抽繹出文學、史學、哲學來,待到抽繹完畢,錢先生擔心「國學」也許就會自然解體。

我們認為,錢先生的這個說法前一半是對的,因為現今的國學概念,的確過去沒有,無所師承。後一半的擔心則是過慮了。經過幾十年的學科分立實踐,我們承認,學者確實可以從國學中抽繹出文學、史學、哲學來,但這種抽繹的結果,絕對不會是國學的解體,反而可能是國學的提升。如果處理好國學與文史哲學科的關系,那就不僅不會互相抵消,反而是可能相得益彰的。

在中國古代,「國學」本是國家一級學校的稱謂。《周禮·春官·樂師》有雲:「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禮記·學記》也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國家級學校的稱謂,歷代有所變化。漢代稱太學,晉代稱國子學,北齊稱國子寺,隋代稱國子監,唐宋時則以國子監總管國子、太學、四門等學,元代設國子學,明、清兩代設國子監,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開始設學部,國子監的稱呼於是廢止。清末佚名撰《西巡迴鑾始末》:「學堂之設,(光緒)二十四年業已議有章程:縣設小學,府設中學,省設大學,循序遞進,給照為憑;大學卒業學成,乃咨送京師國學,覆加課試,量才授官。所學皆實用,所取皆通才,而國家收得人之效矣。」可見,「國學」從周朝就有了,原來是國家級的貴族子弟學校,逐漸發展為國家的最高學府。優秀的庶民子弟也可進入國學,經過考試,量才授官。

作為國家一級學校的「國學」概念,與今天所謂「國學」的概念是不同的。今天我們所指稱的「國學」概念,不是指中國傳統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學問」和「學術」。所謂「學問」,側重於有關傳統文化知識體系的積累與梳理;所謂「學術」,側重於有關傳統文化研究方法的繼承與創新。而作為現代意義上的「國學」概念,是晚清以來逐漸形成的。由於西學東漸的緣故,中西學術交流日益頻繁,為了與「西學」相對應,有人提出了「舊學」或「中學」的概念。張之洞即提倡:「新舊兼學。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為舊學,西政、西藝、西史為新學。舊學為體,西學為用,不使偏廢。」(《勸學篇·外篇·設學第三》)後來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指出:「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者,張之洞最樂道之,而舉國以為至言。」由此,「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成為張之洞的名言。可見,相對於「新學」,「國學」指「舊學」;相對於「西學」,「國學」指「中學」,它是與「西學」不同的自具特色的文化體系。

為了弘揚國學,章太炎發行《國粹學報》,出版《國故論衡》,於是「國學」又有了「國粹」和「國故」的稱謂。胡適即指出:「『國故』這兩字,是章太炎先生提出,比從前用的『國粹』好多了;其意義,即中國過去的歷史、文化史,包括一切。」(《再談整理國故》)胡適又說:「『國學』在我們的心眼裡,只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國學季刊》發刊宣言》,見《胡適文存二集》)1922年,被尊稱為「國學大師」的章太炎先生,應江蘇教育會之請,公開向上海社會各界做「國學」專題講演,前後共10次,後由聽講者整理成兩個文本,先後以《國學概論》和《國學講演錄》為題出版。此外,在一些學校里也設有「國學概論」的課程,錢穆先生的《國學概論》一書,就是以他1926年至1928年在無錫江蘇省立第三師范和蘇州江蘇省立蘇州中學的講稿整理而成的。因此,盡管社會上和學術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評價分歧仍然很大,但自此以後,「國學」的名稱已在學術界廣為流行。
有交叉,有區別。
國學主要指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史哲,語文主要包括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雙方在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學方面是重疊的。

⑥ 對國學或者語文的理解和期待

  • 語文

  • (語言和文學的簡稱)

  • 是語言和文學及文化的簡稱。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

  • 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⑦ 國學和語文的差別在哪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而語文語文,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范的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

⑧ 國學和語文一樣么

不一樣。語文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范(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我們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而國學的定義廣泛得多,主要指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學等。

國學 guó xué
詳細解釋
1. 古代指國家設立的學校。
《周禮·春官·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宋書·臧燾徐廣傅隆傳贊》:「 高祖 受命,議創國學。」 唐 韓愈 《竇公墓誌銘》:「教誨於國學也,嚴以有禮,扶善遏過。」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庄劚松》:「 吉州 庄壽年 ,號 斸松 。 乾隆 初年,貢入國學。」參見「 國子監 」。
2. 指我國固有的文化、學術。
魯迅 《花邊文學·考場三丑》:「於是使文人學士大嘆國學之衰落。」 胡適 《<國學季刊>發刊宣言》:「我們深信國學的將來,定能遠勝國學的過去。」

「語文」一詞出現的歷史並不長。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語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的一門主課。

⑨ 國學是不是就是語文+歷史學

這個說法是不全面的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范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

史部——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匯編類」,重要書目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戰國策》、《宋元明史紀事本末》等等。
子部——子部分為「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匯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耶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重要書目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 、《慎子》 、《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孫子》、《山海經》、《藝文類聚》、《金剛經》、《四十二章經》等等。
集部——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

熱點內容
運動鞋哪些好 發布:2025-07-18 18:41:48 瀏覽:456
師生迷情八 發布:2025-07-18 11:58:43 瀏覽:478
三字經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11:46:47 瀏覽:45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
淺談師德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8 03:09:46 瀏覽:807
怎麼瀏覽谷歌 發布:2025-07-18 02:29:49 瀏覽:51
之女教師 發布:2025-07-18 01:03:04 瀏覽: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