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數學圖形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區分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並能按標記進行分類。 2、通過情景游戲等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並能想辦法解決問題。 3、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發展幼兒動手能力,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慾望。 活動准備: 1、學會了各種圖形的特徵。 2、自製的"小路",上面鏤刻大小不同的圖形"土坑",將鏤刻下來的圖形作成鋪路的"石頭"。小籃同幼兒人數。 3、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圖形標記,音樂。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撿石頭",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氣真好,我們一起去郊外撿石頭!"(隨音樂進入活動室) 2、教師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麼多五彩繽紛的小石頭,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歡的撿。" 3、引導幼兒觀察、操作,鼓勵幼兒邊操作邊交流。 4、請小朋友大膽介紹自己喜歡的石頭(顏色、形狀)。 5、游戲:按標記舉"石頭"。 二、鋪石頭: 1、"大家撿了那麼多漂亮的石頭,我們用它來鋪一條石子路,好嗎?" 2、幼兒自由操作:把撿到的"石頭"一一對應地嵌入相應形狀的"坑"里。 3、出現問題:"小石頭沒有了,但是還有坑沒有鋪好,該怎麼辦?" 4、幼兒再次操作。 5、發現問題:"老師發現這里有塊石頭很特別,是用兩種顏色的石頭拼起來的。"請個別幼兒介紹他的方法。 6、引導幼兒想辦法互相合作,用撿來的"石頭"鋪平"地上"的"坑"。 7、教師小結:用幾個不同形狀的圖形能拼出一個新的圖形來。 三、踩石頭: 1、"路鋪平了,我們來玩踩石頭的游戲!"教師介紹玩法:"音樂一響,小朋友就一邊念兒歌一邊動起來,音樂一停就立即踩到"石頭"上,並說說踩的是什麼形狀、顏色的"石頭"。 2、游戲重復2~3次。 3、讓幼兒找找在幼兒園里有沒有這樣的圖形,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1、幼兒操作材料放入活動室計算角,讓幼兒在自由活動中繼續操作。 2、讓幼兒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東西的形狀是圓形、三角形、長方形及正方形,回園告訴老師,並列出圖表。
『貳』 幼兒園中班數學圖形有多少的教案
一、活動目標1.引導幼兒區分圖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 2.讓幼兒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能想辦法解決問題。 3.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發展幼兒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復習鞏固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認識。 三、教學難點初步感知幾種圖形的組合和轉換關系。 四、活動准備1.學會了各種圖形的特徵。 2、自製的"小路",上面鏤刻大小不同的圖形"土坑",將鏤刻下來的圖形作成鋪路的"石頭"。小籃同幼兒人數。 3、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圖形標記,音樂。 五、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撿石頭",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氣真好,我們一起去郊外撿石頭!"(隨音樂進入活動室) 2、教師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麼多五彩繽紛的小石頭,大家可以撿自己喜歡的顏色、形狀的石頭。" 3、引導幼兒觀察、操作,鼓勵幼兒邊操作邊交流。 4、請小朋友大膽介紹自己喜歡的石頭(顏色、形狀)。 5、游戲:按標記舉"石頭"。(分類練習)2.幼兒操作--鋪"石頭"(1)談話引入。 大家撿到了那麼多漂亮的石頭,我們用它來鋪一條石子路,好嗎?
『叄』 中班數學,同樣的圖形有幾個的教案
活動目標:
1、數形結合,進一步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2、通過圖形拼貼、單個或多個圖形添畫,培養幼兒觀察力、思維力、想像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3、復習已學過的圖形;
活動重點:
復習鞏固對幾何圖形的認識;
活動難點:
運用幾何圖形進行拼貼、添畫創造
活動准備:
各種圖形寶寶;圖形范畫;每組各種不同的圖形,紙張,彩筆、膠棒。
活動過程:
一、復習認識過的圖形,引發幼兒對幾何圖形拼貼,添畫的興趣。
1、教師出示圖形寶寶,請幼兒看是誰?觀察圖形寶寶變出的畫。請幼兒講講是由哪些圖形拼成的?各種不同的圖形有幾個?
2、半圓形變成了什麼?怎麼變的?三角形能變出什麼?
二、組織討論:
這些圖形還能組合拼貼成什麼?單個圖形變出什麼?
三、出示圖形,請幼兒在自己的圖形中找出與老師一樣的,比一比,誰找得又對又快。
「現在,我們來玩一個游戲,看誰舉得快。就是老師舉什麼圖形,請你馬上找出這種圖形,並高高舉起。」
四、圖形拼貼或添畫活動。
幼兒動手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五、展示幼兒作品。請幼兒欣賞自己或他人的作品,照相保存。
教學反思:
我結合平時孩子們對圖形的認識,設計了這次活動,目的是復習簡單的幾何圖形,並通過圖形拼搭,數形結合,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思維力、想像力、及動手操作能力。孩子們在活動中表現積極踴躍,興趣濃厚,喜歡動手拼搭自己想像的圖案,達到了預設的活動目標,突破了重點、難點。不足的是我在活動中第二環節組織討論中,讓孩子們討論的時間有點少,便急於進行下一環節了,孩子們想像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需多思考,仔細研究教案,仔細研究孩子,讓自己的教育行為真正服務於孩子。
『肆』 幼兒園大班數學圖形的拼組教案怎麼寫
活動目標: 1、掌握三角形、圓形、梯形、正方形等圖形的特徵。 2、提高觀察力,集中注意力。 3、發展想像力與創造力。 活動准備: 教學圖片:三角形、圓形、梯形、正方形、長方形、橢圓形、半圓形的圖片; 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游戲"圖形配對"。 1)教師出示三角形、圓形、梯形、正方形、長方形、橢圓形、半圓形的圖形卡片,請幼兒說一說他們的名稱與特徵。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還認識這些圖形寶寶嗎?它們叫什麼名字?它們長得各有什麼特點? 2)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各種圖形,請幼兒將黑板上的圖形與圖形卡片進行配對練習,讓幼兒熟練掌握各種圖形的特徵。 2、教師出示組合圖形,引導幼兒觀察。教師出示三角形、圓形、梯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組合圖形,幼兒觀察,並找出其組成部分。 教師:卡看圖中是什麼?它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小結:引導幼兒學習查數套疊圖形的方法,要由里向外逐步查數。 3、翻開幼兒用書,加強查數組合圖形的練習。 引導幼兒仔細地觀察畫面,說說畫面中都出現了哪些圖形,並把對應圖形的數量寫在幼兒用書的相應位置。 小結:幫助幼兒集中注意力,養成仔細觀察畫面的好習慣。 活動延伸: 教師可以啟發幼兒畫幾何圖形,利用小圖形卡片拼組各種物品,鼓勵幼兒大膽想像,發展幼兒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對表現好的幼兒給予鼓勵。
『伍』 幼兒園大班數學圖形變變變的生活案例
濟源市下冶鎮第二中心幼兒園 聶元珍 一、設計意圖:大班的孩子,抽象能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他們思維較活躍,基本上已能夠理解圖形的典型特徵,同時能進一步理解圖形之間較復雜的組合關系。他們開始對識別重疊圖形感興趣,並能運用點數的方法,嘗試找出幾何圖形的個數。為了加深幼兒對平面圖形的進一步認識,幫助幼兒理解圖形之間的關系,促進幼兒思維靈活性的發展,我們設計了一套大班數學學具《圖形變變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