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論語文學評論

論語文學評論

發布時間: 2021-08-04 14:01:11

⑴ 請問在《論語》中有那些文學批評觀點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主張學與思相結合。
文學批評是以一定的文學觀念、文學理論為指導,以文學欣賞為基礎,以各種具體的文學現象為對象的評價和研究活動。

文學批評功能:當批評家以文學方式傳遞的美感印象吸引讀者的審美關注時,批評便發揮著引導和深化藝術欣賞,增強讀者審美愉悅的職能;當批評家的眼光從藝術和美學的領域引向社會生活的空間,引申發揮作品的社會政治意義時,批評就具有干預生活、影響意識社會政治作用;當批評家超越作品歷史意義和技巧意義的分析,在創作和接受的動態跟蹤中,凝聚、結晶、形成新的觀念,推動了文藝理論的進步時,文學批評又成為運動中的美學,具有哲學的功能。即:1、審美功能。2、社會政治功能。3、哲學功能。

文學批評者的素質:1、要有敏銳細膩的藝術感受力;2、要有正確的美學觀念和健康的藝術趣味;3、要有豐富的推想力和嚴密的推理力;4、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深切的情感體驗;5、要有廣博的社會、歷史、文化知識和深刻的哲學意識;6、要有高尚的人格和職業道德。

⑵ 論語,賞析,急......!!!!!!!!!!!!!!!!!!!!!!!!!!!!!!!!!!!!!!!!!!!!!!!!!!!!!!!!!!!!!!!!!!!!!!!!!!!!!!!

1.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仁心就很少了」.
賞析:
這一章孔子講仁的反面就是花言巧語,工於辭令。儒家崇尚質朴,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要小心謹慎,說到做到,先做後說 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上。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要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孔子從仁的高度提醒人們,要對花言巧語的人提高警惕性。
2.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賞析:
孔子之意,認為人不知我,與我無損,我不知人,則賢愚不分,善惡無別,足以敗事敗身。正如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⑶ 論語的賞析(評論)

我說說吧,不一定對。
第一個說呀,父母的年齡,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一方面呢,要為父母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呢,有為父母衰老而擔心。這里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視角,我們一般人大概只會感到憂懼,忘了去為父母的長壽而高興。這講的是孝道,孔子講孝,有正確的一面。又一次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當然,歷代有不同的解釋,但大意是差不多的,就是說,孝敬父母,要做到心裡敬愛,如果心裡不敬愛,只是靠米飯來養活,那就跟養犬馬一個樣了。另一面呢,我個人不大贊同。「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三年不改父之道,才算孝。這就不合理了,如果父親之道本來就不對,還應該堅持嗎?孔子的孝道,引出了後來「親親相隱」的制度,就是父母犯了罪,要幫他們隱瞞。時至今日,孝是仍然要提倡的,但提倡的同時,也要摒棄一些不正確的行為。
孔子說:「品德不培養(修:指培養),學問不研討(講:研究,討論。之:連詞,作用是把主謂結構變成偏正結構),聽到了應當做的事(義),卻不能馬上去做(徙:遷移。這里指按照義的准則改變自己的行為);有錯誤卻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擔憂的(是:指示代詞,在判斷句中充當主語,指代『德之不修』到『不善不能改』這段話所講的事)。 當然,孔子這些並不是擔心自己,而是社會上種種讓人憂慮的現象,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孔子發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慨嘆,從他的「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吾其為東周乎」的語中我們可以知道他一心想要恢復周朝的禮制,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另一方面又呼籲「克己復禮」,大概意思是克制自己恢復到禮上來。當然,他的「克己復禮」跟後來宋明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又是不一樣的。隨著儒學熱的興起,我們發現未來的和諧社會越來越需要儒家的這種精神。

⑷ 關於《論語》鑒賞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註:「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之告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所記可為佐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又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雲:「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則語錄講的是孔子教育大家對學習所持的態度,當然也是對待其他事物的態度。孔子認為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謙虛誠懇老實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知」,就是知道;知與不知,要老老實實。

這句話可以有好幾個意思去理解:

1.真正的「知」,建立在已知的和未知的上面。

這是知識的辯證法:知,是以對另一些事物的不知為代價的。

現在很多人似乎什麼都知道。名之曰「專家」,彷彿是「全知」。學的是文學,四處講哲學;明明是大夫,偏要談文化。孔子老早就預測到你們了,就怕你們一上電視和報紙就會變得無所不知起來,於是就勸告說:知之為知之……

2.真正的「知」需要區分好哪些是知道的,哪些是不知道的;否則就糊塗了,就會把不知當作了知。

我在舞蹈學院上課,一個學期的課講下來,就有人給我扣帽子:你講後現代美學,中國傳統美學還沒講,怎麼就可以講後現代呢?我把這話說給我的師兄弟們聽,他們笑笑說,只有跳舞的人才會說出「後現代美學」來吧?

中國的後現代美學這個說法,就是沒看過後現代理論的人造出來的。

一位舞蹈學院老師(也是我班上的研究生)給我打電話,口氣硬硬的,說,你總是講後現代,難道不要中國傳統美學了嗎?我不客氣地問她,你知道什麼叫做後現代嗎?

他們把戲劇沖突論、典型性格論都當作是中國的;殊不知,這些理論都來自外國阿。

3.要允許別人不知。

知,有兩個方面:一是知道的東西,一是不知道的東西。你這樣,別人也這樣。所以要寬容。

只有一種人在這個方面不寬容,那就是知道得不多,就靠著嚇唬別人來活著的人。

「什麼?連這個都不知道?這是基本的東西啊?這是根基啊?這是傳統啊?這是常識啊?」

胡扯!

老子最煩動輒就是常識、就是真理、就是不證自明、就是不容置疑……

多懷疑一下自己有好處。

4.知道是一種「知」,不知道也是一種「知」。

有一位英國教授,在課堂上講述古代希臘城邦的格局,大到一座宮殿小到一個廁所,無不畫出的清清楚楚。

下課了,同學們走了,他不走。

他要等人。

等他的家人來領他回家——他不知道回家的路!

所以,有的事情你務必要知道,有的事情你務必要不知道。

如果你是歷史學家,如果你畫出了故宮的路線圖,如果你還自己走回了家……嘿嘿!你還覺得自己是真「知」嗎?

熱點內容
教學樓矢量圖 發布:2025-07-14 01:11:27 瀏覽:438
專任教師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14 00:28:25 瀏覽:874
二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測試題 發布:2025-07-13 23:48:29 瀏覽:271
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 發布:2025-07-13 23:20:30 瀏覽:530
給老師的101條建議 發布:2025-07-13 21:59:07 瀏覽:877
教師美文誦讀材料 發布:2025-07-13 20:46:09 瀏覽:211
2017數學高考答案解析 發布:2025-07-13 20:21:13 瀏覽:721
黃岡小狀元四年級上冊語文答案 發布:2025-07-13 18:50:35 瀏覽:24
告訴英語 發布:2025-07-13 18:39:33 瀏覽:202
南陵縣教育信息網 發布:2025-07-13 18:21:05 瀏覽:638